文学名著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名著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学名著论文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1

近三十年来,在多样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自由开放的社会形势之下,俄罗斯文学汉译在译介选题、译介趋势、译介版本、译介方式、译介主体以及翻译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丰硕而系统的成就,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为中俄文学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译介选题多样化

随着政治因素对文学译介干预的逐渐减少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思想解放,俄罗斯文学翻译在选题内容上愈加开放,愈加自由,愈加多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先锋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不同艺术手法、不同表现方式的文学作品先后被译介到中国文坛,并在相当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

1980年代,先前被视为“修正主义文学”的当代俄罗斯文学,重又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恰科夫斯基、斯塔德纽克、邦达列夫、贝科夫、巴克拉诺夫、瓦西里耶夫、阿斯塔菲耶夫、加姆扎托夫、拉斯普京、别洛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叶甫图申科、艾特玛托夫、阿尔布卓夫、罗佐夫、舒克申、万比洛夫等作家,以及过去受冷落、边缘化、被批判、被打击的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左琴科、巴别尔等作家作品,先后被译介过来,甚至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八九十年代,最受中国读者欢迎、对中国作家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玛托夫,他与海明威、马尔克斯、卡夫卡被认为新时期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之一。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开本《艾特玛托夫小说集》(上、下册)收录作家早中期的主要作品,其后期代表作《一日长于百年》也于1990年代译介成汉语。这一时期,文学译介对象较多集中于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在近万种俄罗斯文学译作中,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约占六七成。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已大多译介为汉语,当代俄罗斯文学则相对陌生令人好奇;其二,同时代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作家的创作体验,对封闭国门多时的国人具有相当吸引力;其三,苏联当代文学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健康心态的追寻,对杂色生活底蕴的开掘,对改革趋势的深刻揭示,对当代人性的多侧面描摹,契合着彼时彼刻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和社会历史的时代话语。

19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南北联手,合作“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俄罗斯文学名著占据很大比例。为了弥补丛书下限过早(截至一战)的不足,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袂,编辑出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其中包括不少苏联文学作品。自198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佳作选”小型本丛书,其中第一辑包括《黑桃皇后》、《舞会之后》和《圣诞树与婚礼》。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单独编辑出版了《苏联文学丛书》、《外国文艺丛书》,其中既有苏联当代文学,又有俄国古典作品,诸如十七卷《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契诃夫文集》、十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四卷《莱蒙托夫文集》、五卷《冈察洛夫文集》、五卷《涅克拉索夫文集》、八卷《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值得关注的是,在出版二十卷《高尔基文集》之外,因政治原因而长期遮蔽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也被译介到中国:1998年,朱希渝翻译的该书中译单行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2010年,余一中和董晓复译的单行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既让人看到高尔基对文化建设的高瞻远瞩,也让人触摸到高尔基多样而鲜活的形象。这种大规模译介现象和出版行为,对于中国读者补充因1960年代中后期中俄文学交流阻滞造成的封闭无疑大有裨益,充分表现出中国知识界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俄罗斯文学的一贯重视。不过,不加选择地译介二三流作家作品,而置经典作家于不顾,会造成翻译成本的低下和翻译成果的浪费,不利于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的整体发展。

(二)译介趋势丛书化

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来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出版,呈现出比较突出的从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表现出比较明显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俄罗斯文学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不同思潮、各类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作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翻译。在各种单行本大量出版的同时,翻译文学丛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有关研究者统计,自1978年至20世纪末的二十余年间,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翻译文学丛书近二百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的综合性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翻译名家主译,注重翻译质量,颇具学术性和权威性。该丛书从1980年代初即以陆续出版,到2000年已出版作品逾百余种,其中大多数作品均是长销书和畅销书,在读者界享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极高的文学声望。上海译文出版社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着眼于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学成就,系统地翻译出版了多种名家名作和新人新作,极大促进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发展的了解和文学创作技巧的借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以小开本典雅装桢的形式,陆续推出18—20世纪世界各国文学名家名作译本几十种。译林出版社的《译林世界名著》系列丛书,专门组织翻译家对多种世界文学名著进行复译,以较高的译文质量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和青睐。译林出版社的《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著丛书》紧跟世界文坛,翻译推出了一系列雅俗共赏、畅销卖座的作品;该社推出的《世界英雄史诗译丛》首译和新译十几种世界各古老民族的英雄史诗,《伊格尔远征记》即是其中之一,不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审美价值,而且包含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除以上几类综合性的翻译文学丛书之外,还有从不同角度选编翻译的各类翻译文学丛书,其中俄罗斯文学几乎都是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比如从获奖文学角度编辑翻译的《获诺贝尔奖作家丛书》(漓江出版社)、《世界著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工人出版社)等;从文体角度出发出版的翻译文学丛书,诸如《世界神话珍藏文库》(北岳文艺出版社)、《诗苑译丛》(湖南文艺出版社)、《域外诗丛》(漓江出版社)、《外国名家散文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十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还有囊括所有文学体裁和文学主体的翻译丛书,诸如《外国畅销小说译丛》、《海外名家诗丛》、《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世界民间故事丛书》、《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散文译丛》、《外国游记书丛》、《世界五大洲寓言精选文库》、《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世界神话童话传奇系列》、《二十世纪著名随笔译丛》等。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文学包含着众多类别,其中均涉及俄罗斯文学的译介。从文学类别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世界长篇小说经典书系》、《外国古典长篇小说选粹》、《外国中篇小说丛书》、《世界短篇小说精华》等;从国别和地区出发编辑成册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俄国短篇小说选》、《苏联短篇小说选》,以及《英国/法国/德语国家/日本/东方短篇小说选》等;从地域和国别的角度出版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作家出版社的《白银时代丛书》等;从性别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外国女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丛书《蓝袜子丛书》(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等;从主题、题材等类型学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当代外国新潮小说分类精选书系》(14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译介版本复译化

近三十年来,以世界经典名著为核心的俄罗斯文学,大多出现了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由此形成译介版本复译化和多样化现象。诸如汝龙的翻译的《复活》,刘辽逸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力岗、查良铮翻译的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均是译者不断修订、重新打磨的佳作。这些久经磨砺的译介佳作,在提升译作质量、忠实原文的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相似度较高的文学译本,先后出现在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译介中。仅以2005年俄罗斯小说为例,《复活》有三个版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四个版本,《童年》有六个版本,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原有版本的重印。这种大规模的复译现象,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文学译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翻译文学的共有现象:“大规模、大范围的复译现象,成为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之一。其中的是非功过,也引起了读者界的关注和文学翻译界的热烈讨论。”如何理性而客观地评价文学复译现象,无疑是值得密切关注和学理深思的。

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状况,文学经典的复译行为并非没有合法性和裨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指出:“即便最忠实原作的翻译也是无限地远离原著、无限地区别于原著的。……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可以说,翻译是原作在另一个时空中的延伸、衍生和复活,充分体现出跨文化的对话精髓和文学阐释的可能限度。也有学者指出,与时俱进传达时代精神的优秀复译作品,既是一种合法的文学经典的当下阐释和文化建构,也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积累和传承行为。与此同时,诚如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所言,“说诠释(‘衍义’的基本特征)潜在地是无限的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像水流一样毫无约束地任意‘蔓延’”。对任何文本的诠释和建构都有一个相对性和有限性,不能超出文本界定的大致范围;否则,过度诠释将导致解读的无限性和建构的任意性,从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走向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应该承认,大量彼此雷同的译本的推出和传播,会导致文学译本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正的精品名译会身处迷雾,被莠草遮盖,由此既使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也部分使翻译者蒙羞受辱。俄罗斯文学名著大量复译版本的不断出现,使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出现一种非理性的繁荣景象。虽然众多复译版本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复制粘贴式粗制滥造的复译作品却会降低读者的阅读期待。这将不仅扰乱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的整体事业,而且会破坏文学的译介生态,侵害翻译家的合法权益,其原因与出版社或书商们的利益追逐、图书出版市场利益的分化组合和译者的利益诉求等方面不无一定关联。

(四)译介方式系统化

伴随俄罗斯文学译介在数量上提升和质量上的深入,在共时性的拓展和历时性的跟踪,近三十年来,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的翻译逐渐从单行本扩展到选集或全集,从小说和诗歌延伸到书信和随笔,从文学作品拓展至理论著述,由此形成逐渐系统化的总体特色。

近三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口碑良好的出版社团,在俄罗斯文学译介系统化方面成就卓著,功不可没。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普希金全集》(十卷)、《果戈理选集》(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七卷)、《屠格涅夫选集》(十三卷)、《托尔斯泰文集》(十七卷)、《高尔基文集》(二十卷)、《肖洛霍夫文集》(八卷)、《纳博科夫小说全集》等系列化作品,读者界反映良好。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推出《普希金文集》、《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托尔斯泰文集》、《契诃夫小说全集》等重要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河北教育出版社在1990年代先后推出“世界文豪书系”,其中包括《普希金全集》、《莱蒙托夫全集》、《屠格涅夫全集》等系列,该系列丛书规模宏大、制作精良、装桢精美,可谓填补了中国新时期翻译文学中的不少空白。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普希金全集》,译林出版社完成《法捷耶夫文集》等作品,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读者界中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可以说,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罗斯名家汉译全/选集的相继推出和不断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价值。就译介传播而言,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更加理性而客观,愈加审慎而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步入一个总结阶段;就文学研究而言,这种系统化的文学译介,既包蕴着高度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学理意识,也为学理研究和学术承传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就译介主体而言,丛书化的文学译介体现出不同与俄罗斯学界的中国立场和民族特色,即不仅重视人文精神建构,密切关注域外经典文学,而且紧跟社会时代脉搏,服务中国文学发展。

(五)译介主体专业化

伴随译介事业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翻译家译文集或论文集陆续出版问世,既显示出社会和文化界对翻译家工作的肯定和认同,对译者文学和学术地位的重视与褒扬,也凸显出译者作为译介主体的专业化、自觉化和学理化。

《瞿秋白译文集》、《巴金译文集》、《汝龙译文集》、《戈宝权译文集》、《卞之琳译文集》、《曹靖华译文集》等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的文集,纷纷编辑出版问世,成为1990年代翻译文学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在大量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的学术研究也陆续展开,显示出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性的结合。此一时期,姜椿芳、曹靖华、戈宝权、叶水夫等中国俄罗斯文学译研事业的奠基人仍在笔耕不辍,留苏一代学者重归岗位,将一腔热情倾注到文学译研之中,新一代学人相继踏入学术研究行列,三代学人构成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研主体。全国性的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建立起来,各种专题的研讨会不断举行。由此,学者队伍的形成、学术组织的成立、学术刊物的创刊等各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纷纷面世,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翻译和研究不平衡的局面已然得到基本扭转,一如著名学者陈建华教授所言:“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领域明显拓展。这一时期所取得成果既展现在数量上(在数量上已超过了以往全部成果的综合),也表现在质量上(研究的视角、角度、方法和规模都有了明显的突破)。这些成果或全面剖析苏联文学思潮,或以文化为大背景来研究俄国文学,或从新的角度切入重新考察经典作家,或认真探讨‘白银时代’文学,或特别关注苏联解体后的俄国文学,或系统梳理中俄文学关系的发展历程,或深入评述巴赫金等思想家的文化理论,或多方位思考俄国文学史问题……”从吴元迈、薛君智、倪蕊琴到任光宣、吴泽霖、刘文飞等众多学者的系列著作,基于大量文献史料,从各种学术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呈现出俄罗斯文学意涵的复杂性和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引起俄罗斯文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这些体大精深而旁征博引的学术著述,不仅让读者看到俄罗斯文学不同于其他欧洲文学的特质,挖掘出令世人深感陌生而震惊的问题,而且引发俄罗斯文学何以深刻影响、如何影响20世纪中国等诸多重大问题。

(六)译介理念滞后化

较之文学翻译的空前繁荣和一派大好形势,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呈现出译介理念滞后化特征。虽然戈宝权、曹靖华、草婴、高莽等名家的翻译体验、文化随笔和译介随感先后问世,但成体系、有规模、有特色的论述译介理念的著述却较为鲜见。进入1980年代后,《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和《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等数种论文集先后出版,对已有的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和整理,并为此后翻译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基本资料。《翻译通讯》(前身为《翻译通报》)于1979年的复刊,在1986年更名为《中国翻译》后,学术自觉性和学理深度性逐渐增强,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许钧主编的《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对俄、法、英、美、德等国的翻译理论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评介,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翻译文学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广度。此外,郑海凌和黄忠廉探讨文学翻译和翻译机制的系列力作,诸如《文学翻译学》、《译理浅说》、《翻译变体研究》、《变异理论》、《翻译方法论》等著述,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当代俄罗斯文学译介理念的不足。

结语与展望

概而言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译介取得丰硕的成就和经验,表现出多元化和复调性的总体态势。在译介选题上,近三十年俄罗斯文学译介不仅涉及古典、现代、当代、当下的俄罗斯文学,而且兼顾主流文学、域外文学、边缘文学、白银时代、回归文学等多种文学层次,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在译介趋势上,近三十年中国的俄罗斯文学译介对象几乎遍及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不同思潮、各类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作品,呈现出规模化和从书化的趋势;在译介版本上,在日趋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俄罗斯文学经典名著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汉译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引起不同的翻译评价和文化交流的争议;在译介方式上,在市场化和学理化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出版界先后推出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的选集或全集,形成比较典型的译介系统化特点;在译介主体上,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心得随笔的陆续出版问世,彰显着社会对译者的翻译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重视与褒扬,表现出翻译主体的专业化特色;在译介理念上,较之文学译介的繁盛,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2

 

《外国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为基本内容,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两方面内容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阅读原文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课时和参考资料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   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p#分页标题#e#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意识。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3

在如今流行的几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中,道学家的文论往往受到高度评价,政治性强、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注重实用性的作品不但被选入教材,而且还得到推崇。与此相反,一些政治性不强但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却往往被视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而受到责难。文学史教材一向对唐宋古文运动推崇备至,而对骈文、赋等文体不遗余力进行抨击,都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先秦两汉时期,文学还未独立,文史哲不分,真正的文学散文还未诞生,讲授古代散文自然不能不从历史散文和哲学散文讲起。经过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还将韩愈《原道》、柳宗元《封建论》等政论、史论文作为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恐怕是很不合适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教材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本着“取法乎上,点面结合”的原则,选择一套学术观点公允,成果最新,材料丰富,学界有较高公认度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本,兼介其他影响较大的文学史。

通过不同版本、不同观点的文学史分析比较,任课教师可以加以点评,也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同学们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为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就方法意义上作了展示。尤其对那些拟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帮助最大,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就作品选而言,教师也应采取这种开放性的原则。在选择一种与文学史配套的作品选本的同时,还要向同学推荐介绍其他有关选本,并介绍各自的特色,并且鼓励同学们课下根据个人兴趣,指导他们阅读有关作家的选本及别集。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为那些将来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家的学生指明了道路。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像我国现当代文学史那样,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更新很快。

建国之后编著的文学史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其基本观点还是比较稳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众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好评。近年来,由于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很多新材料、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出现,使新的文学史教材应运而生。老教材的优点是学术根基扎实、阐述精炼,缺点是名词老化,方法陈旧;新教材的优点是观点新颖,立论高远,缺点是有些观点争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把二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给学生介绍较为客观、准确、最新的文学史观点。另外,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浏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的学术信息,及时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信息,增加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与科研色彩。

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征求同学们对于教学的意见看法,并及时调整改变教学方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大量的名句名篇,让学生从诵读中领略作品的韵味,进而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之处。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传播信息量小,不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短处正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长处。现代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调动了学生视、听、触等各种感官,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没有很多时间阅读大量文学名著的情况下,适当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对原作有一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将文学名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编的得失,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古文教学中运用,也不是万能良方。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运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就会削弱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的那些影视作品已经被融入了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即使标榜忠实于原著,也因艺术样式的改变导致不可能与原著完全一模一样。因此,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原作文本的指导,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容易使改编过的影视作品等同于作家作品。

三、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单纯的教师讲授教学法,将学生置于了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要完成了“传道授业”的任务即可,学生也是忙于“四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这在当今大学校园可谓是屡见不鲜。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弊端。笔者认为采用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步骤:学生精读、教师导读、师生研读、学生实践。学生精读。近年来,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面及阅读量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生只满足于通过影视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也许这和当今的“读屏时代”有关。但他们只是从文学史上的引文中断断续续了解作品的片断或只言片语,并机械地记忆教科书中的结论,缺乏个人理解,失去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又无法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逐一阅读作品。因此如果采取精读经典的办法,并列出具体篇目,定期逐人检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精读,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体会到唐宋诗词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而且熟读这些文学精品,会成为他们文学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终生。教师导读。在精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适当补充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指导他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语汇,仅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解释,说明其涵义,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师用一些更加鲜活的语汇加以解释,效果自然大为不同,也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师生研读。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讨论的方式。就某一专题,要求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然后组织讨论研读,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注意要选择那些争议较大的作品,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由于学生受知识面窄、阅读时间短等因素的限制,难免在讨论中出现一些不成熟、片面、偏激的观点,有的同学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这时教师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弱点。在讨论后的教师评议中,对那些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同学们在作品认知方面上升到新的层次。讨论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使同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教学计划与课时所限,讨论不能经常组织;加之扩招导致的教学班规模较大,组织讨论难度可想而知。但选准某一专题,分组进行讨论,对锻炼提高同学能力,加深对作品理解,还是大有裨益的。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4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学会通过阅读去研究所学内容,真正从阅读中获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如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阅读课倒是不少,可真正有效的不多,很多阅读课甚至成了学生完成笔头作业的自习课。在有的阅读课上,老师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左耳进右耳出。有的老师甚至取消阅读课,代之以各种练习,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丧失了宝贵的阅读时间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

一、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所谓阅读,即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的主要形式是文字和图片,当然,也包括一些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阅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阅读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的自我修养。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理解才能将知识消化,才能掌握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阅读。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学会思考、鉴赏、创造,将阅读到的东西真正融入到自身文化积累中,同时逐渐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依托于教材,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文本依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精髓,更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深入理解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实现由文字理解到文章理解,再到文化认知的跨越。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只有大量的层进式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依靠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要依靠课本,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提倡阅读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语言的世界中不断探索,不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方面内容。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字表达、文学思维、文化传统。毫无疑问,在这些素养的生长、生成中,阅读是基础。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多个学校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本

为了了解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笔者对一些老师进行了跟踪式调查,发现有些老师的语文课只局限于课本教材,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下一堂课还是这篇文章,重复讲解,肢解文本。他们认为这是巩固所学知识,可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教师应该有所拓展。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老师是在浪费时间,上课根本不听。

(二)阅读教学为了应试

阅读训练很多,但是积累感悟太少。有些老师会觉得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当多做些题,于是他们的阅读课节奏设计得特别快。阅读课就是发题目、做题目、讲题目,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缺少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揣摩与玩味,更不用说对文本的鉴赏与探究了。

(三)学生对文字阅读兴趣不高

在调查期间,笔者通过与很多同学聊天谈话,了解到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当下的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多,平时喜欢玩微博、微信,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比较感兴趣,仅有的文字阅读也多限于微博上的几十个字,对于长篇的文字则兴趣不大。

三、有效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阅读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阅读题材会有不同的思想,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再别康桥》时,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体会;学习《雷雨》时,重在对角色的揣摩体会,可通过组织学生表演使其把握人物的个性;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重在让学生学习演讲的技巧与方式,可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流连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墨韵书香,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积淀,促进精神成长。

(二)阅读教学需要与互联网结合

现在的学生借助互联网的意识较强,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一些教学方法。学生平时用微信比较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于是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群,平时会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文化类公众号,也会挑选一些比较好的文章给他们阅读,也经常与他们一起在群里讨论。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都会在群里交流读后心得,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会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这种方式有别于上课回答问题,学生不会觉得紧张,也不用担心自己说得不好受到批评,大家畅所欲言,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需要师生互动

阅读是信息创造、生产者和信息接收、享受者借助于文本而实现的一种生活经验、知识、情感、思想互动传递的过程,是读者从书面语言、符号图表等文本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作者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也应有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予学生独立阅读空间,让学生有时间“阅”,有时间“读”。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读感受,掌握学生的阅读现状,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再次,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实现由文本到文化的跨越。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通过学生与文本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深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阅读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阅读是一项需要积累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很重要,设计符合课堂需求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式”“研究型”“活动式”“读写融通式”等类型的语文阅读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模块“直面人生”,由两个主题、三篇文章组成,其中一个主题是人生选择,文章有《渔父》《报任安书》。直面人生,就是清醒思考人生及人生所面对的选择———大至生死的意义,小至职业的规划。直面人生,也是正视人生中的逆境和考验,从命运的不济到偶有的挫折。“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是两组矛盾,也是人要思考的大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生命才有力量。围绕“人生选择”这一主题,我推荐学生阅读刘亮程《寒风吹彻》、李敬洚《芥子之中的灯》、林贤治《旷代的忧伤》。围绕主题组织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热情高涨,并且有深刻的思考。

四、结语

阅读教学必须讲究有效性。高中阶段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时期,如果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课,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治中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枫.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2]潘成红.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25).

[3]蔡明.语文阅读教育的零星思考[J].江苏教育,2016,(6).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无论是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还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都提出了具体的新的要求。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当地的教材特点、教育的的特殊性不断地尝试改革,争取让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让语文阅读的教学更加合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主要从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面临的现状分析和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两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字】

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世界就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教育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的水平,就必须要先明白新的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那些具体的新要求,明确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后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氛围,成为高中教师教学的研究重点。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置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才能让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们通过经过仔细研读和分析,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三个新要求:第一,网络、多媒体等外界新科技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语文阅读的相对枯燥性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的整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多媒体的立体、形象、多彩性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黯然失色,面临着严重的压迫。第二,建立在新课改的基础之上,更多更新的要求导致了传统的、以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精彩性要求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面临新课改对课程的目标、设置等全方位的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第三,新课改后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可见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要改革发展。面对学生们不可估量的求知欲,高中老师要提升知识储备,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乐在其中,自主学习,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为了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经过不断探索和钻研,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新课改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建议。第一,教师们要大胆地采用高新科技,借助于多媒体的网络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料,渲染课堂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教师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满足其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借助于新的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预习、自主阅读,提升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集体讨论,相互探讨,最后老师抛砖引玉、画龙点睛,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分析能力,而且让整个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专场”,充分地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对学习的热情。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生活,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尤其是把研究性的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只有深入研究才能领阅读的真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体现新课改后“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把语文阅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以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任意驰骋,提升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其阅读的能力。俗语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文学积累,自然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创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变通才会有发展”,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多媒体、图书馆或者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同时,不断吸取先进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们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永求 单位:江西省全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倩.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尝试[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9):104.

[2]刘艳.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231-231

[3]孙廷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南北桥,2013,(12):81-81

[4]田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0.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实践证明,这种独特的教学理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并通过文章结构的优化使学生更易接受,避免了解读中脱离文本的现象发生。因此,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其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研究

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为主,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美学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当中,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主动阐述,在经验的积累下突出自身优势,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以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作者思想情感的解读上,一味的以文章的结构出发,进行层次性划分,以突出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但接受美学不同,它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为文章赋予一种新的内涵,跳出作者为学生营造的思想空间,赋予阅读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接受美学认为,只有带着读者期待与理解的文章,才是能够体现真正价值的文章。

(二)读者的期待视野

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他也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在传统的阅读中学习者往往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理想的综合形式对作品进行单纯的欣赏。而期待视野阅读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读者的创造性与想象性。要求读者摒弃原有的体验,将每一篇文章都当作是一个新的世界,赋予它崭新的面孔。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求读者应该随着文章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三)文本的召唤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指在一篇文章当中,读者不需要去做过多的背景理解,而是应该将自身完全投入进去,从定义与内容两方面出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在阅读之前作者就对文章有了一定的阐述,那这种理解也只能够称为“一知半解”,无法勾勒出自身的想象空间[1]。

二、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革新是高中语文阅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第一,教师要以“自主性阅读”设计的观念,突出教学的内在环节。首先,要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先学后教的宗旨在于阅读的“自由化”。教师不在文章阅读之前对相关背景做出相关介绍,而是令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进行体会,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初步理解。在学习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在每篇文章阅读前都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并能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听从教师的安排。例如:在《祝福》这篇阅读文章当中,学生可以将文章通读一遍,形成自己的理解,即使这种感悟是错的,但它也体现了阅读中的思想开拓性[2]。许多学生对祥林嫂的那句“你放着吧”都不是非常的理解,无法体会到那句话对她的打击。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背景进行介绍,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

(二)注重阅读过程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会对文章的欣赏。一方面,它以每位学生的具体感悟出发,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文章当中,形成独特的解读模式。另一方面,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为作品赋予新的内涵。例如:在《项链》的学习的当中,不同学生对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是错误的,她的爱慕虚荣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了伤害。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善良的一面。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自己生活很长时间的丈夫,也做了一些劳苦的工作,在别人家当仆人。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是比较饱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也验证了接受美学的重要性[3]。

(三)重视“前理解”,扩展期待教育

期待教育是接收美学中的核心,也是语言阅读构建的主要方向。第一,教师应该在文章学习时不断扩充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增加他们对文章的期待值。但有时学生也会受到一些语言内容上的制约,无法体会到文章的深意。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使信息量得到开拓,并提高文章整体性。以《红楼梦》为例,它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分析。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学生就可以顺着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的语言、穿着、动作等描述来捋顺文章的主线,认清其中的脉络[4]。

结论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阅读之前使他们产生对文章的期待,并利用自身的已有经验填补作品的空白,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它使读者能够将文章进行多层次定义,为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勇 单位:鞍山市岫岩县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马锐.接受美学视域下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教学多元解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

[2]袁江春.接受美文学理论在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1.

[3]邓雄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3:86-87.

[4]李秀梅.试论“接受美学”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J].考试周刊,2015,72:27.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摘要: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层次低,阅读针对性不强,学习习惯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要突破这些阅读瓶颈,必须创新阅读形式。教师要提升认知层次,设计操作性强的阅读形式,凸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创新;阅读;高中;个性;形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学习个性。单纯依靠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是不可取的,自由散漫的阅读行为,阅读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学习效率无法得到保障。支撑学生阅读行为的必须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因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拓展阅读渠道,在阅读中介入个性解读,实现全方位阅读。

一、开放式阅读,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在阅读中往往存在无意识阅读行为。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利,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阅读形式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改变这一阅读学习弊端已成为师生的共同诉求和需要。开放式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主体,阅读形式必须符合学生学习思维和逻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同时,把握文本整体内容,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导入新课:“李谷一老师的这首歌经久不衰,唱出了对北京城民风民俗的赞叹与怀念之情,北京城民风民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北方城市,北京秋天的风光也独具特色,令人难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导游郁达夫先生,去领略北国秋光。”学生在语言感染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探索。教师出示整体感知问题:“你们小组运用了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通过这种阅读方式,你们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小组内阅读、学习。一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运用了分层朗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取其中一部分阅读,在朗读中,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北京秋天的景象,作者将北方的秋雨、秋蝉、槐树、枣子树作为载体,展现北京秋色的独特。”四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采取了轮读法,每个人读一段,在循环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牵牛花、槐树蕊这些景物都蕴含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景物描写也显得凄清。”六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采用了接读法,这样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朗读过程中,我从都市闲人的对话中体味到秋的闲适、恬淡。”在分组朗读的开放式阅读中,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主动进行探究。开放式阅读的核心是将文本内容与非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信息多向交流。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阅读主体,在开放阅读中,构建相对完整、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阅读模式,实现阅读的动态性、综合性。

二、主题式阅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主题式阅读学习模式是一种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还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使主题阅读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构建知识的重要途径,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主题阅读抓住“主题”这一核心要素,将多个文本以相同主题整合起来,或者选取相同主题的片段,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开发了思维。为学生量身定做阅读主题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主题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积淀,设计选取适合学生的阅读主题。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激情导入新课:“我们小时候,在学步跌倒后,母亲总是急忙跑过来将我们扶起,而父亲总是默默地看着,让我们自己爬起来,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却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同样的爱,那么,父爱与母爱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这份爱?让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读完后,学生不仅了解到不同阶段爱的表现形式,还分析了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的区别。接着教师分别选择了几篇描写母爱和父爱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阅读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以前我觉得父母就应该爱我,谁让我是他们的孩子呢!现在我才明白,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我再不会觉得被父母宠爱是理所当然的事,再读朱自清的《背影》,才能明白为什么作者选取买橘子这一小事展开叙述,才能体会到作者在看到父亲翻过栅栏时,为何会泪流满面,也才能深入到情感层面,感知父爱的深沉。”还有的学生说:“学习完这篇课文,再读老舍的《母亲》时,我的心中多了一分敬重,她没有因为家中孩子多,家境差抱怨,而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赚钱,养活家庭,抚养孩子,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小事中,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对我也是如此。”抓住文章作者进行拓展,在比较阅读中拓展,选取人物形象拓展,选取同一写作内容拓展,这些都可以作为主题阅读的切入点。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的疑问,以明确阅读教学方向。

三、鉴赏式阅读,尊重学生个性解读

鉴赏式阅读能够体现学生个性解读。教师要为学生鉴赏指明方向,具体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选材角度、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鉴赏分析。在教师积极暗示中,提升高中学生阅读内驱力。鉴赏式阅读要体现阶梯性,针对学生认知存在的缺陷,提取不同问题,助力学生阅读。鉴赏阅读开拓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习得了鉴赏方法。不仅如此,鉴赏阅读在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由辛弃疾逸事典故导入诗歌的学习:“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可谓是战火纷飞、国运衰落,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弃疾没有消极度日,而是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融入诗词创作中,发出阵阵呐喊。”接着学生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在阅读鉴赏环节,教师引导:“诗词鉴赏可以从表现手法、诗词意象、感情基调、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请选取任意角度,对这首诗词进行鉴赏。”有的学生说:“我是从表达技巧方面的用典入手,进行赏析的,这首诗歌运用了刘裕北伐中原、刘义隆败北、廉颇虽老不忘报国等五个典故,诗词中的典故,折射出作者某种情感,我对廉颇虽老不忘报国的典故进行分析,发现作者运用该典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无论自己多想报效祖国,可没有人赏识自己,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学生说:“我也选取了用典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是我选择的是刘义隆败北这个典故,在作战之前,刘义隆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草草出兵北伐,导致败北,作者希望南宋朝廷吸取教训,不要贸然出兵,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体现了辛弃疾的作战思想和军事战略,但令他不安的是,他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权利,失落、无奈之情显而易见。”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是学生积累知识、汲取情感养分的重要途径。进行鉴赏阅读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意见和建议,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创新高中语文阅读形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立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化阅读模式,开展多角度、多形式阅读,这样既能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实现阅读多元化,还能帮助学生汲取文本蕴含的养分,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升华学生审美情感。

作者:辛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钱萍.略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2]陈珊.点燃思维的火花展开个性的翅膀———浅谈语文课堂中对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5).

[3]彭万侠.关注体验过程,培养阅读策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J].基础教育,2013(4).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要: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不仅是一种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情感教育。随着新时代的新课改以及新课标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改革也不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身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社会与教育界也进一步意识到,审美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理科学科,富含文学内涵的文章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然而目前的教育形式导致了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于文学名著的解读实是名存实亡。大部分学生缺乏发现文章中的艺术要素以及文学价值的能力,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错误设立以及授课方式也造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病态发展。因此,解决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向受教者展示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优化人的艺术感受以及价值观念。语文作为高中学习阶段,最富审美功能以及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

一、文学名著的艺术内涵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反映客观现实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文学名著有多种表现形式,诸如散文、诗歌、小说等,作者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学名著的一大特点便是无国界的。经历过时间考核的文学名著在世界范围内都会经久不衰,是世界文化历史的瑰宝。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等,都是世界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宝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审美种类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内,文学名著所占的比重很大。这就为教育者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创造了可能。在高中语文教学庞大的文学名著占比上,审美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沃土。这些文学名著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角度,反映了古今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状态。了解、研究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自身艺术修养以及文学造诣有着极大裨益。要全面充分地了解文学著作的“美”,还需从社会审美、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三大层面分析。下面,我们从这三大层面谈谈文学名著的艺术内涵。

(一)社会审美

社会审美,即从社会生活出发,发现社会中的人性美,人性光辉在社会中的体现。社会审美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社会审美作为文学著作的一大层面,发掘作品中对人性尊严、道德、理念的体现,是社会审美一项基本要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区别于社会审美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自然审美是对大自然之中的“美”的发掘。大自然为人类提高了栖身之所以及社会活动的基础,与此同时,大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美”的素材。自然审美作为人类最初对美的直观感受,往往是最能使人愉悦与神往的感受。提高自然审美的鉴赏能力,可直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元素无处不在。通过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精心加工与雕琢,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的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将得到锻炼。在锻炼对自然审美的鉴赏能力时,学生的内心也将得到洗涤,热爱上大自然的美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三)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作者把现实的事物,经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工,以艺术形式重新表现出来。如李白的《将进酒》,将作者排遣自身愁绪,自作豁达,乐观豪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如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作者的家国之痛跃于纸上。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无一不是闪耀着文字的“美”的光芒。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著作中作者的情感的理解,是进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

三、审美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时代应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精神世界的“美”的向往也愈加强烈。党与国家也对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当重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未落到实处。在当今社会,不少青少年以玩世不恭为行为准则,以另类作为自我标签,社会上不断出现的青少年犯罪也是这以现象的表现。在人民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也应顺应时代需要,提升人民对于文学名著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掘“美”的能力,改变社会浮躁的风气。这也是新时代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推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

教师作为推行审美教育的践行者与实施者,除了需具备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还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一改从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应注意到文学著作的时代特征,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地理解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教师应全面介绍文学著作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文学著作有着莫大帮助。

(三)课外延伸

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只是一项课堂上的教学项目。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对增长学生见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正确塑造有着莫大裨益。全面推行高中语文教学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朱华杰 单位: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蔡伟,季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第六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着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思辨性阅读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传统高中语文的阅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行单纯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思辨式阅读则避免了这一矛盾,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本文从思辨式阅读的定义出发,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辨式阅读;教学

1前言

近几年来,思辨式阅读的方式得到了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没有体现其中的思辨性。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无法感受到阅读的真正意义,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学习,没有形成自身的实际体会与心得。而思辨式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大胆的提出问题,解答疑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能力。

2思辨式阅读的定义

2.1思辨能力

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思辨性能力主要是指善于批判、勇敢挑战、探寻真理的这种方式。思辨式理念是从美国引入,由“criticalthinkingskills”一词引出。它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学生应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敢于挑战权威,学习真理。起初,许多学者将其定义为批判性技能,而使一些教师无法接受,认为这种心态是不成熟的。但随着思辨式学习的深入,更多的学者意识到,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对其进行单纯的定义,应该从学习情感与内心体会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进而促进综合水平的提升。总而言之,思辨能力是结合分析、解释、评价、判断为一体的行为准则,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协调能力与积极探索欲望,将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出来,获得寻求真理的机会。

2.2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由思辨能力引发出来,并加以延续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首先从美国发展而来的。从层次性划分上来讲,思辨式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发出的挑战意义所在。它包括阐释和评价两个方面。从阐释的角度来讲,学习者应该明确阅读的目的,能够善于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呈现在他人的面前。而从评价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思辨式的改进。学习者应该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上确定他的心情以及态度,能够善于分辨出其中的言外之意。

2.3思辨式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思辨式阅读之所以称之为阅读的最高水平,就在于它和传统阅读的区别当中。第一,从目的而言,传统阅读的目的体现在对文本的基础掌握程度上。而思辨式阅读是使学习者自己组织语言,并确立自身的观点。第二,从具体活动的角度出发,传统教学要求学习者能够明白文章的基本含义,并且理解主要内容。思辨式教学则要求学习者通过上一步的分析,对文章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并确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第三,从关注角度而言,传统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而思辨式教学则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意味着什么。第四,从阅读问题出发,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那些具体内容。思辨式教学则有三层问题。首先,学生要对文章层次与结构进行划分。其次,说明文章中的内在假设。最后,文章的隐含信息是什么,作者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态度。第五,从文本的大体方向上来讲,传统阅读只是一味的赞同,并且不能够让学生脱离文章的思想,不允许存在其他的感受,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思辨性阅读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出与文章相反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假设思路,在不断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解释。最后,从对文本的回应上来讲,传统阅读主要以总结和复述为主,而思辨式阅读的主要着力点在于解释和评价这两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大胆地提出其中的设想,敢于挑战权威,挖掘文章的本质。

2.4思辨性阅读教学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首先,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层次化分析,突破文章中的思维逻辑,并围绕着阅读中的观点展开议论,勇于质疑,善于总结。其次,思辨式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他们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脱离开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并为自己的理论找出支持依据,运用已有的价值取向、文化体验进行深层次挖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突破,阅读层次也会更加明显。一般来讲,思辨式阅读的评价分为阅读前、阅读后以及阅读中三个方面,学生要围绕着阅读材料,培养推理能力,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观点。

3高中语文思辨式阅读的应用

3.1紧扣文本特质进行思辨式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课程中,学生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紧扣主题,在文本特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式阅读。尤其是在近三年来,苏教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反复提出,学生应该明确阅读任务,以著名的中外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阅读评价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倡导思辨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弘扬高中语文的内在意义,使学生不仅能够用语言将文章表述出来,还能够用心去进行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在高中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还要能够实现内在的“颠覆”,对文章有着客观、公正以及创新性的评定。特别是就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著而言,学生要通过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的刻画看出社会的本质。从一些细节中挖掘创新点,确立发展观。以苏教版“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一篇散文。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将思辨式思维发挥到极致。第一,从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出发。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去收集有关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再自行阅读文章,将二者结合进去,对文章进行思考。从材料整合中学生可以分析出,作者是一位大地观察者,他的生活经历是波折并且丰富多彩的,其独特的诗意化语言是作者的写作特点。第二,教师从这些材料作为突破点,进行情境设置。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阅读文章,例如:《狼图腾》,从中作为出发点,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第三,引导学生的思辨过程。学生们应该进行主观想象,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自己就是一头狼,会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做出怎样的选择?利用反向思考的方式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像山那样思考”的维度下。第四,进行文章思辨。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狼在嚎叫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将两个阅读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中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做出对大自然的创新性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生得出的想法进行一一展示,以小组评定的方式总结出创新性思路。

3.2紧扣学生心理进行思辨式阅读

思辨式阅读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变化。由于时代背景、制度、经济生活的不同,对于高中的一些文言文阅读文章,学生无法从本质上进行体会,更无法从“思辨”的角度进行探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和赏析能力,但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行指导。甚至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教师对这种创新观念的提出是不赞成的,怕学生们脱离了既定的答案。而针对这种情况,思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能够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想法,挖掘出文章的独特内涵,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其次,思辨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取精神养分。例如:在苏教版《阿房宫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作者对亡国的感叹,读出其中忧国之心。但大多数学生都无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无法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做到思辨式阅读。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第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视频或者是影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加大对他们的触动。第二,教师提出假设,“如果你回到了唐朝,看到此番景象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在小组内总结自己的观点。第三,在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只能够用文章来使统治者受到撼动,以求能够做出改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放下手中的笔杆,投入到革命的大潮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反方和正方两个队伍,令他们进行辩论。第四,在辩论结束后,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以“写作”的方式将思辨过程展现出来,形成一种新式的“批判性”思维。

3.3在讨论中形成思辨性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教学方式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不断探讨下得出新的观点,形成创新思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将知识点转述给学生,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了既定的空间内,无法进行深化。而发散学生思维,形成自由讨论式课堂则是目前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其他人受到进一步的启发。例如:在《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娜塔莎》一文中,教师首先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过后将自己的理解在同桌之间进行展示,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来,在全班共同的商讨下进行解答。其中的一位同学就提出:为何中文翻译过的文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个别的法语。一些同学哄然大笑,觉得这并不需要进行讨论。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也是学生进行思辨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本节课的阅读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接着,教师将学生们引入到这一问题当中,让学生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经过每组同学之前的协作,得出当时的俄国对法国比较尊崇,一些贵族都讲述法语来显示知识的渊博,进而文中一些地方用法文表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讨论下形成的思辨学习方式也将高中的语文知识进行了延伸,促进学生的全方面了解。

4结论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高中语文的思辨性教学能够突出阅读中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来进行分析、探索,突出思维的创新性,为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胡建军 单位:淳安县汾口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烈燕.传统经典文本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思辨性学习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1):25-28.

[2]董艳.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以马彦明《皇帝的新装》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3):223-224.

[3]陈兴才.思辨读写教学设计及其价值分析——以《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6,(6):34-39.

[4]张玲.初中语文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导读为例[J].语文知识,2016,(3):15-17.

[5]陈燕.成都七中语文组以审美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4.

[6]沈兰兰.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基于“阅读成为高考主旋律”的背景[J].读写月报,2016,(24):37-40.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

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手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的应用不仅符合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

在现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手段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现今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接受美学的出现与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接受美学的简述

接受美学最早提出于1967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创作作品时应以受众为起点,从受众的接受角度出发,从而建立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美学理念重在强调读者自身对文学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自身的创造思维模式对作品进行理解与分析后,基于原有的作品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独特而崭新的思维模式[1]。与此同时,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是由“召唤结构理论、期待视野理论、反思性问答逻辑理论和文学作品结构模式理论”组成的[2]。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接受美学理论的有效运用在于实现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思考在汲取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品质。实践表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主要是在期待视野理论和召唤结构理论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证明,现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实施,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发展的空间:目前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意识的淡薄,从而在安排教学课程上存在偏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题海战术“”、“以考点为阅读条件”的阅读形式。第二,期待视野理论的弱化,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期待视野理论的有效实施。然而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期待视野理论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古诗鉴赏阅读教学中,只是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手法,而忽略了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本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虽然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然而,教师在实际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召唤结构理论。例如,教师在开展对话式教学时,“假对话”的现象普遍存在着,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无法体会文章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三、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与阅读方法的创新

在现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语文理念中的弊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立情景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提升期待视野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情感和思维方式上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期待视野的有效拓展。与此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增强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新。

(三)贯彻落实召唤结构理论的应用

召唤机构理论是接受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理论依据。召唤结构理论具体是指:在文本教学上设置留白,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内容与结构的留白进行编制和填充,从而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3]。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召唤机构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品质,从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由上述研究分析可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不仅符合了现今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也提升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接受美学应用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科学、正确的对策进行解决,充分发挥接受美学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是现今教师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作者:刘明娜 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朱雨时.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39-140.

[2]孙永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149.

[3]赵安娜.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09:232.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别于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是为了通过阅读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而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障。语文不仅在高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提高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具体的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优化策略;教学

优化高中语文的阅读课堂,是课改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的过程当成是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使得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兴趣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在这篇论文中,主要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的研究一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感情

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情感的投入;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样牵制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课堂的氛围不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注意力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上课形式单一,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的释放出来。积极快乐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思路更加的开阔,课上的精力更加集中,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目的。如柳永的词《雨霖铃》,阅读课堂虽然要以阅读为主,但选择另外一种阅读技巧也不失为最好。《雨霖铃》这首词,已经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把这首词播放给学生们听的时候,大家非常认真,而且是由于歌曲的表达形式,学生们很快的就清楚《雨霖铃》这首词抒写的是离别之苦,通过全词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既有悲壮之别又有凄苦之感。课堂阅读内容丰富,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阅读的情感也会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生搬硬套,融入了自己感情的文章,才能更好的学会阅读。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课堂

师生关系一直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更是需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阅读课堂变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看、听、读。讲解《诗经》中《氓》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将这篇的大概意思复述给了学生们,接着就是将班级中男生和女生分成两部分,共同来研究这篇《氓》。学生们正直青春期,在读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句时,同学们的气愤、惋惜之情,以及“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痛快之感,全部通过讨论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师生之间的活跃气氛很快就带动了整个课堂。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的学会了这篇文章。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学习效率的共同提高,也是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改革课堂管理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管理方式,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不能很好的发散出来,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学生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多运用鼓励的方式给予帮助,这种鼓励的方式,可以使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段话很多同学都不容易理解,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将同学们分成了小组的形式,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哪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最接近文章的意思,可以给那个小组在下节课发放特权,可以在下节课的时候到操场上活动十分钟。各成员、各小组之间讨论的非常激烈,学生们全部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高中的学习很累,学生们不再有课余活动,十分钟的操场活动,是对同学们大脑的放松,是对学习的缓解。虽然最后是全班同学一起到操场上活动十分钟,但这其中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们开阔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获得了开心。

综上所述,本文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对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简单研究。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提高语文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教学优化的策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推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发展。

作者:熊江岚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练彩红.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5.

[2]武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读书文摘,2016(3).

[3]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44-48

第九篇: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原因,并针对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阅读;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阅读载体的单一化

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就是语文教材。当然,教材的发行经过了各方审定,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精品,这些作品的价值确实值得学生去学精学透。但是,对于当下的学生,这些精品的文章未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反而是各种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网络文学更能够受到学生的偏爱。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仅以教材作为阅读的范本和载体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是教师也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开设选修课程,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

2.教师课堂提问形式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深刻领悟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基本就是形式化。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作答,当时教师心里往往有个期待,引导学生回答出跟自己想法相近或者相同的答案,一旦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教师就会继续提问,一直引导学生回答出跟教师一致的答案。这样,学生其实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轨迹在执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跟老师要形成一致的意见。把学生的阅读控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形成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独特见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

语文阅读,“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了学生的“读”,而并没有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去诵读,导致学生的诵读变得机械化、毫无感情投入。尤其是很多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和文言文,优美的语句在学生的诵读中毫无表现,诵读只是完成了文字到声音的转化,大部分学生朗读只是为了背诵,并没有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也无法对作品进行感情的二度创作。

4.教学根本目的模糊化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课内文章的课外拓展上,为了进行考试准备,陷入“题海”,忽视了阅读的思考和体会。语文的阅读拓展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胸襟,丰富阅读体验和阅历,是高中语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往往是贪多,满堂的拓展导致学生难以分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贪多不烂的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质量变得肤浅。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变成了“学习是为了能用”,学生判断是否值得学习的依据变成了“这个知识点会不会考”,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使阅读变得无趣和乏味,阅读拓展变成了形式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材本身的问题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仍然存在着欠缺和不足之处,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思考。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一词中,完全没有必要引出“佛”这个字的原音,因为这个信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会给学生的思路打岔。再比如在课文《小狗包弟》中,开篇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文章的楔子,目的是引出下文。但是开篇故事中对小狗的感情与下文中对包弟的感情相比简单的多,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都是悲伤和哀悼,但是作者与包弟的感情经历了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复杂的情感变化,过于强调开篇文章对下文的引导,会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暗示,让学生轻视了作者与包弟其他的情感联系,而只注重了沉重和歉意的情感。

2.教学设计不当

语文阅读教学欠缺整体性的设计,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对于社会性和自主性阅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迁移性。但是,很多教材的阅读教学设计并没有形成层次和梯度,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来设置教学内容,不能体验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三、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路径探讨

1.将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将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不能把学生的阅读集中在教材上,学生可以自选文章,让课外阅读书籍走进课堂,组成独立的阅读单元;教师也可以引入新时代的著作,流行文学,甚至是流行音乐的歌词,吸引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动力。

2.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的氛围

前文中也提到过,很多教师和学生只看到了“读”,而忽视了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范读的重要性,教师的范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全情投入的朗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通过教师的范读更好的将文章的内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审美和欣赏。

3.缩短教师讲评时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和感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体验,阅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参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灵性。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心灵感触,不能追求“唯一性”的教学,不能抹杀阅读对语文素养的作用和功能。

4.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阅读中,应该发挥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优势。首先,在阅读前发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第二,读中质疑,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就课文的内容勇于提出疑问和质疑;第三,读后研究,要引导学生欣赏和咀嚼文章,让学生合作切磋,共同学习。教师要努力打破学生的心理局限,给学生创设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与疑难问题单打独斗。

作者:刘文英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学

参考文献

[1]金海婷.有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

[2]赵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十篇: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技巧

摘要:

如今的高中生对阅读产生了越来越深厚的兴趣,阅读不仅可以扩宽他们的视野,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很多试题都和课外文学相联系,但实际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不光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文学名著进行适当扩展,相互矛盾的尴尬会制约学生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高中教学中严重缺失文学名著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高中;名著;阅读;探究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要求文学名著必须进入高中课堂,很多高中已经把文学名著作为语文学习的一大部分,并占高考大纲里的一席之地。在文学名著列入高考大纲的最初,很多人还是挺高兴的,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很多问题都随之而来,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没有计划性,使整个阅读过程毫无意义,盲目费时,根本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还不利于学生们阅读技巧的提高。

一、多媒体设备的功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对学生们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中我国很多历史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更直观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高中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影视剧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和风格独特的画面感,使得大多数人喜闻乐见,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字名著的兴趣,在愉快轻松的过程里完成文学名著的熟悉和了解。像大家都知道的名著《西游记》,在很早以前就被翻拍成电视剧,一直到现在都是经典,早期历史题材和文学名著翻拍的电视剧大多都尊重原著的情节,没有太大的出入,像西游记里的各种妖魔鬼怪通过电视画面淋漓尽致在展现在观众眼前,生动形象的表演和道具让人印象深刻,电视剧把孙悟空上天入地变化多端的本领表达的酣畅淋漓,这些光是通过阅读是想象不出来的,有利于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文学的深刻内涵和精华。

二、制定阅读计划,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惰性,所以,阅读要制定一定的计划,计划要确实可行,并能保证持之以恒。高一学生在时间上相对宽松,在进行阅读计划时,就可以多安排些时间,像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一定要看完的,在高二时,学习任务会紧一些,就可以把阅读量相应减少,制定一些有关老舍、鲁迅或者是钱钟书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阅读计划,到了高三,高考在即,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所以这时的阅读计划就要少而精。阅读计划的执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半途而废,每天都要认真完成计划上的阅读任务,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不能占用上课学习时间,顾此失彼。老师在学生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会引导学生们学会一定的阅读技巧。

三、巧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分很多技巧,一篇文章可以通过快读、慢读及细读来完成从对作品大概内容的了解到对文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熟知。有好多文学名著晦涩难懂,其中的内涵需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在阅读之前可以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利于阅读的效果。阅读最好是默读,这样速度快,当对文章大致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更做细致的阅读,为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可以在事先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事半功倍。

四、巧记读书笔记

为有效提高高考成绩,我们每天都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完成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记笔记的形式加强阅读效果和质量,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可以求助于老师,笔记要简单明了,脉络清晰,当读到自己感觉精彩的地方可以记在笔记本上,有时间看一下,提高阅读印象,同时把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都记下来,通过积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在积累的过程中,比较其它文章的优秀写作手法和词句,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在一点一滴中达到较高地水平。很多名著经常在读的时间感觉都很明白,可过后就糊涂了,会发生张冠杨戴的现象,只有读过很多遍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我们要先看看整篇文章的结构提纲,把故事的大致脉络列出来,把事情的发展主线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把文章的内容和整体结构把握和理解。

五、结合课堂有效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使我们在写作时不至于无从着手,阅读可以扎实我们的写作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现在很多高校都把语文的学习和文学名著的赏析联系在一起,有的课文里就是名著的节选。在课堂上,老师也要适当的指导学生们有关文学名著方面的练习,这样不仅有效增强学生们的阅读技巧,有助于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高中学生在写作时,要结合平时积累和各种古今名著作品里的优秀诗词语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同时从老师那里学会有效阅读,对名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都要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增强自己的阅读兴趣,完成写作素养质的提高。像名著《茵梦湖》,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大学休假期间莱因哈特回到家里,发现自己送给伊丽莎白的金翅雀她没有挂在窗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装在镀金鸟笼中的金丝雀,看到这样的情景莱因哈特心情无限沮丧,作者采用这样一个写作手法把几年后莱因哈特被埃里希取代,成了伊丽莎白的丈夫做了一个铺垫,作品里提到茵梦湖中的睡莲也是作者的一个重要隐喻的写作手法。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学名著的熏陶,文学名著不仅能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语文技巧和能力,还能有效提升人的整体文学素养,所以在高中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是至关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开展名著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们掌握阅读名著的技巧,意识到阅读名著对学生们一生的重要影响。

作者:燕梦晗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三十二班

参考文献:

[1]张鲜成.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5

我们知道,正如现代中国学术制度和高等教育来自西方一样,1917年周作人首度在北京大学开设“欧洲文学史”课程并最先用汉语著述《欧洲文学史》,也是西方文学史框架和观念之影响的产物。此后,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很快就成为中国大学人文学科中重要工作,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最关注的工作之一,以至于近百年来,中国著述各种类型的外国文学史已近三百种。然而,这些文学史著述的经验,以及著述本身的有关论述,却没能对世界发生积极影响。无独有偶,中国大陆学人著述的近千种《中国文学史》,最多只是很有限地影响汉学界,未能在理论层面上提升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史著述的经验。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文学史研究作为文学史家立足于当代文学史观,在参考历代文学批评家对相关文学现象讨论的基础上,对特定语种或区域的文学发展进行系统化表述的成果,这种由欧美学界发起并持续不断的现代学术行为,如哈佛大学教授温德尔(BarrettWendell,1855—1921)《美国文学史》(1900)、加州大学河畔校区(Riverside)教授埃利奥特(EmoryElliott,1942—2009)等人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6)、沃特鲁学院英文系主任克林柯(CarlKlinck,1908—1990)等人主持的多卷本《加拿大文学史:英语中的加拿大文学》(1965)、奥尔巴尼大学教授维斯特布鲁克(PerryWestbrook,1916—1998)《新英格兰文学史》(1988)、奥伦学院教授贝内特(BruceBennett)等人的《企鹅澳大利亚新文学史》(1988)、莫泽尔(CharesMoser)的《剑桥俄国文学史》(1989年初版、1992年再版)等,作为学术性很强的专业研究成果———谙熟特定区域或语种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思潮、文体变化、文字表述、文本讨论等),为何就能先后影响国际学术界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俄国的文学史的认识,甚至对象国的读者和学界也服膺于这样的“外国文学史”研究?而受西方影响的现代中国学人,同样著述包括外国文学史在内的各种类型文学史,却为何难以对国际学界认识文学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呢?原来,晚清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关于文学的认知,先是受时代的社会潮流和文化思潮左右,后受主流话语所囿,期间对外国文学发展变化和外国文学史问题的认知基本上并非是纯粹的专业学术活动,因为知识界把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或研究外国文学,当作认识社会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建构外国文学史是按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进行的,并非学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使然,无关乎国际学术界对文学史的探讨情势、理论变化,和对象国的文学发展的实际状态出入很大。

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在开学典礼上声言,被社会誉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其实“现在并没有文化,更没有什么新文化”,理由之一是北大四百多个教职员、三千来个学生才办一个月刊,两年之久《大学丛书》也只出了五大本。所谓“大学丛书”,是当时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的“北京大学丛书”,除陈映璜《人类学》、陈大齐《心理学大纲》、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外,还有胡适本人《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周作人《欧洲文学史》。论及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它乃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吴宓称其“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1917年周作人被北大聘为文科教授,据作者晚年口述自传《知堂回想录》第三卷①,1917年9月22日开始写第一卷(古希腊文学),两天后开始写第三卷(中古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第二卷(古罗马文学)则始于1918年1月7日,全书完成于1918年6月7日(“晚编理讲义,凡希腊罗马中古到18世纪三卷,合作欧洲文学史”),1918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样经过一年的光阴,计草成希腊文学要略一卷,罗马一卷,欧洲中古至十八世纪一卷,合成一册《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作第一讲包括古希腊文学的起源、史诗、诗歌、悲剧、戏剧、哲学、杂诗歌、杂文等,第二卷包括古罗马文学的起源、古希腊之影响、戏曲、三种诗歌(牧歌、田园诗、讽刺诗)、四种文和杂诗等,“中古与文艺复兴文学”则包括异教诗歌、异教精神之再现、文艺复兴的前驱、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民族之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条顿民族之文学等,关于“十七十八世纪文学”先简论17世纪文学,然后分别简述18世纪的法国、南欧、英国、德国和北欧的文学。这本由教案组成的文学史教材,其原创性价值包括: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史,创建了一种便于迅速掌握外国文学史知识的文学史叙述体例;力求准确传达外国文学史知识,避免错误,该书人名地名皆不汉译,而是用罗马字样书写,书名则用原文标示,如荷马史诗中的荷马不是英文Homer,而是Homeros,《伊利亚特》不是Iliad,而是IliasPoiesis,《奥德赛》则不是拼写成Odyssey,而是Odyssia;撰述文学史,仰赖作者此前10余年所做大量译述工作、出色的外语能力(翻译过不少作品)、人文主义的文学史观(发表有多篇论文学篇章)。即便如此,作者在《知堂回想录》第三卷中论及该作时还是这样说:“这是一种杂凑而成的书,材料完全由英文本各国文学史、文人传记、作品批评,杂和做成,完全不成东西。不过,那时也凑合着用了。”

这不是自谦,说的是事实,因为《欧洲文学史》整理完成之后,继续编写“近世文学史”,“而后来商务印书馆要出一套大学的教本,想把这本文学史充数,我也把编好了的十九世纪文学史整理好,预备加进去,可是拿到他们专家审订的意见来一看,我就只好敬谢不敏了。因为他说书中年月有误,那可能是由于我所根据的和他的权威不合,但是主张著作名称悉应改用英文,这种英语正统的看法在那些绅士学者的社会虽是当然,但与原书的主旨正是相反,所以在绅士丛书里只得少陪了”,“编文历史的工作不是我们搞得来的,要讲一国一时期的文学,照理非得把那些文学作品看一遍不可,我们平凡人哪里来这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我的那册文学史在供应时代需要以后,任其绝版,那倒是很好的事吧”[1](pp.333~334)。不过,这部以介绍19世纪欧洲文学为主体的《近世欧洲文学史》虽没能及时出版,却未妨碍周作人继续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开设欧洲文学史课。今天看来,这部以讲义状态存在的《近代欧洲文学史》和那本及时面世的《欧洲文学史》开汉语界撰述欧洲文学史之先河,把复杂的欧洲文学发展历程简化成文学进化史。该书结语如是总结道,“文艺复兴期,以古典文学为师法,而重在情思,故又可称之曰第一传奇主义(Romanticism)时代。十七十八世纪,偏主理性,则为第一古典主义时代。及反动起,十九世纪初,乃有传奇主义之复兴。不数十年,情思亦复衰竭,继起者曰写实主义(realism)。重在客观,以科学之法治文艺,尚理性而黜情思,是亦可谓之古典主义之复兴也。惟是二者,互相推移,以成就世纪初之文学。及于近世,乃协合而为一,即新传奇主义是也”;其开篇则云,“欧洲文学,始于中世纪。千余年来,代有变更,文化渐进,发达亦愈盛。今所论述,仅最近百年内事。盖以时代未远,思想感情多为现代人所共通,其感发吾人,更为深切。故断自十九世纪写实派起,下至现代新兴诸家。唯文学流别皆有本源。如川流出山,衍为溪涧江湖,不一其状,而一线相承,不能截而取之。今言近代文学,亦先当略溯其源。通观变迁之迹,递为因果,自然赴之,足资吾人之借鉴者,良非鲜也。文学发达,亦如生物进化之例,历级而进,自然而成。其间以人地时三者,为之主因。本民族之特性,因境遇之感应,受时代精神之号召,有所表现,以成文学。欧洲各国,种族文字虽各各殊异,唯以政教关系,能保其联络。及科学昌明,交通便利,文化之邦,其思想益渐同一。故今此近世文学,亦不分邦域而以时代趋势综论之”。[2](p.3)#p#分页标题#e#

把文学如此简单化,并非周作人的个人之举,而是中国知识界变革传统诗学之潮流所为:晚清以来,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着力引进西方进化论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学审美体系,也由此成就了现代中国得以建构出文学发展史,并使之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成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典型者如胡适之《白话文学史》(1919),该作不单开创中国文学史撰述之体例,还使中国学者撰述文学史的进化论史观有了很具体的成果:胡适本人曾云,“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哲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眼光。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眼光”[3](p.167)。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强调文学发展的进步性和规律性。这种情况,有助于还没有文学史研究经验的中国知识界能迅速而快捷地把握文学发展脉络。进而,孕育了1920年代用进化论撰述文学史之风潮。在这种潮流中,用白话文著述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国文学史大纲》①的谭正璧(1901—1991),五年后(1929)甚至出版《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把中国文学变迁历程归结为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向大众方向“进化”的历史;更有甚者,用进化论著述《文学大纲》(1924—1927)、《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中国俗文学史》(1938)等著作的著名学人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1927)中甚至声称,掌握“进化的观念”就如同“执持了一把镰刀,一柄犁把,有了它们,便可以下手去垦种了”[4](p.127)。这些把复杂的文学现象严重简约化了的著述、观念,改变了中国文人对文学认知的格局:传统中国在文学认识上,更多是文人按既有的知识体系,对文学文本进行个人欣赏及经验性表达,这就出现了诸如大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之类,即使有人注意文学的理论问题,如钟嵘《诗品》论述每位诗人特点时好追本溯源,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评价说此举“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但钟嵘只是说明具体诗人的创作情况,并没有“史”的眼光;同样,刘勰的《文心雕龙》也少关注文学发展变化问题;此后,“诗必唐宋,文必秦汉”成为中国文人认识文学规律之原则,即使刘熙载(1813—1881)《艺概》(1874)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文体流变,却少文学发展史观,而是“举少以概多”。

当然,如此叙述,可能与古代中国习惯于纪传体有关,即使司马迁《史记》有明确的史学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也改变不了中国对历史认识的经验性表述———使用纪传体、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和历史的现场感,这也正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导言所说的,“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德的方法”[5](p.5)。有意味的是,以进化论判断文学变迁问题,哪怕它把复杂文学现象简化了,却吻合当时急于知道世界和判断世界的激进主义风潮,文学史著述便是一些知识分子在文学认知领域的实践。在进化论席卷文学史构建的风潮之下,外国文学史著述也成为进化论演练场:许多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知识分子,同样也著述外国文学史。换句话说,周作人之所以能推出《欧洲文学史》,不是因为他专攻欧洲文学史,而是他以人文主义和进化论研究各种文学和文化现象,其相继推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文学史上的俄国与中国》、《圣书与中国文学》等轰动一时之作。进而,欧洲文学史研究之于周作人,亦成为演绎这些观念的又一个场域。同样,用进化论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卓有成就的郑振铎,更希翼用这种文学史观把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进程,其三卷本《文学大纲》(1924—1927)认为圣经故事、希腊神话、东方穆斯林和佛教经典、印度史诗、中国《诗经》和《楚辞》等是世界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起源,发展到中世纪,各种文学的演变还是有着共同规律的,如关于中世纪中国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乃第一诗人时代,即自沈约等人变诗之古体为近体起,中经五七言律绝诗之大发达,至唐五代间此种诗体之衰落为止;第二期即第二诗人时代,即自五代词之一体一开始发展起,至宋元之间此种诗体之衰落为止”[6](pp.375~376)。

即使分专章论述中世纪波斯诗人、印度和阿拉伯文学、日本文学,但仍以理性为标准,导致“人文主义”、“理性”和“进化论”等时常不能统一,因而对文学发展的描述多有矛盾:论述17世纪文学,重视英国清教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而更有文学史价值的巴洛克文学则被忽视;把18世纪世界文学纳入共同的时间框架,中国传奇小说与英、法、德等启蒙运动文学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论述(作者并未顾及这些文学现象的本质性差别,因而也就难以考虑这种叙述的理据);论述19世纪文学,以进步论分析英国和法国的诗歌、小说、批评,并延及德国、波兰、北欧、南欧、中欧、美国、中国和日本等文学,有诸多不妥之言说;最后一章“新世纪文学”,描述1925年之前国际文坛状况,把彼此毫无关联的文学现象,诸如康纳德、吉卜林、肖伯纳、罗曼•罗兰以及泰戈尔、林纾、严复等创作,只是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时代”,被混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在缺乏进化论或理性或人文主义文学史观之处,该作只根据时间顺序把世界各地区文学合为一体,表述散乱,读者难以从中建构世界文学史概念。并且,这种著述虽然遵从现代学术规范,如每一章后面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章都写得专业化,如民国16年6月10日作者日记这样写道:该作“以四年功夫写成。发表于《小说月报》后,曾随时加以补正,但有些没有来得及。关于日本文学部分几乎全为谢君的手笔”。哪怕如此,进化论作为文学史研究方法,因其结束了孤立研究文学现象的状态,注重文学现象之间的历史联系,具有文学研究的历史思维,吻合文学史之为历史所需,很快演化为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普遍方法:1924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5卷第8号刊出沈雁冰《欧洲大战与文学:为欧战十年纪念而作》就是以“进步”与否讨论20世纪初文学,他以方璧之名所推出的《西洋文学通论》①,更是这样快捷叙述西洋文学进程及所经过的各阶段,包括神话和传说、古希腊罗马文学、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及之后、写实主义等;在李菊休和赵景深合编《世界文学史纲》(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中,进化论亦然。#p#分页标题#e#

这样的撰述,与知识界和文化界译介国外具有进化论色彩的文学史著作之热潮相呼应,如罗迪先所译(日)厨川白村《近代文学十讲》(学术研究会,1921)、沈端先即夏衍(1900—1995)所译(日)本间久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概论》(开明书店,1927)、韩侍桁(1908—1987)辑译《近代日本文艺论集》(北新书局,1929)、朱应会译日本学者木村毅《世界文学大纲》(昆仑书店,1929)、著名报人胡仲持(1900-1968)译美国学者麦希《世界文学史话》(开明书店,1931)、沈起予译?理契《欧洲文学发达史》(上海开明书店,1932)、楼建南译弗理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杨心秋译柯根《世界文学史纲》(上海读书和生活出版社,1936)等等皆然。相应的,反过来,这些译作又加剧进化论思潮在当时中国的盛行。然而,用进化论建构外国文学史,使文学史研究受到很大限制,如文学的历史判断被研究者假定的“进化”这一“普遍规律”所左右,文学史自身发展的具体意义和复杂情势反而被忽略,并导致具体研究过程受进化观念之决定的情形合法化,或者说,对进化史观的强调,目的已不在文学史本身,而是用文学史研究来证明文学发展进化的某些规律,证明进化之必然性,由此遮蔽文学发展变化的独特性及其独立的审美意义,以至于进化观念从方法论变成了目的论。上述那些当时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文学史著作,普遍有这种不足。而这种不足,就在于这些“文学史家”并未反思“进化论”本身的恰当性,以及这种观念运用于复杂的文学现象的合适度。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就特别显示出这样的矛盾:他以是否符合进化论来评价中西戏剧之优劣,认为“西洋戏剧便是自由发展的进化;中国的戏剧只是局部自由的结果”,认为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规矩,如脸谱、嗓子、台步、唱工、锣鼓、马鞭等等,是不符合进化观的“遗形物”,主张废除之,并批评维护戏曲传统的文人是“不懂得文学进化的道理”,而“缺乏文学进化观念”会有大害。这样的认知自然是很片面的。

曾身体力行用进化论去建构文学史的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中就反过来批评说:“中国的文学,在过去所走的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像一道弯曲的河流,从甲处流到乙处,又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转变”,如此之变形成了“诗言志———言志派”与“文以载道———载道派”,它们起伏跌宕便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而且,言志派和载道派之变有其发展规律,新文学是这种变化的延伸和变异,即新文学运动不是始自晚清,而源流于明末———明末文学运动和民国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多有相似,“胡适之,冰心,和徐志摩的作品,很像公安派的,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深厚”,“和竟陵派相似的是俞平伯和废名两人”,虽然他们不读竟陵派的书,彼此相似具有巧合。[7](p.27)当然,即便把中国复杂的文学现象归结为“言志”与“载道”,也有简单化之嫌(如没有顾及“雅/俗”、“文言/白话”、“文人/民间”等因素),但至少看到了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演变的更富杂情形,在承认进化论结束此前孤立研究文学状况的基础上,消解了进化论臆想文学是沿一条直线或根据预定目标而进化的幻想性,批评胡适之《白话文学史》的诸多错误,如把白话文学视为中国文学唯一的方向、认为文学跨越了种种障碍物而于五四走入正轨并确定了今后的前行方向等。[7](p.18)周作人这种注重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因素、文学发展史中起伏不断的力量及其作用、不预设文学发展目标等做法,改变了此前继本人用进化论对判断文学的做法,凸显各种对立文学现象之于文学史家的意义,促使知识界注意到文学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形。这种检讨很有成效,大大降低了进化论史观在文学史著述中的作用,学界随之就少有人再撰写外国文学通史,转而研究不同时段文学现象或文体文发展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文学史写作趋向于研究文学发展的具体情状。

而外国文学史著述转向用唯物史观替代进化论,以更深入地揭示审美的复杂情状,这是当时中国的文学史研究趋势所在,如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1)、杨荫深《先秦文学大纲》(中华书局,1932)、苏雪林《辽金元文学》(商务印书馆,1933)、游国恩《先秦文学》(商务印书馆,1934)、吕思勉《宋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29)、柯敦伯《宋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宋云彬《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4)等,就深入研究特定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形。这种潮流当然延及到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上来:且不论此时梁实秋、冯至和朱光潜等人的欧洲文学研究,仅1934年9月—1935年11月茅盾在《中学生》第47~53期连载《世界文学名著讲话》(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涉及荷马史诗、《神曲》和《战争与和平》等七种国外文学名著,专注于具体的文学现象,不再试图建构完整的“欧洲文学史”;1935年4月上海东亚书局推出其著作《汉译西洋文学名著》,生动论述《荷马史诗•奥德赛》、但丁之《新生》、薄加丘之《十日谈》……王尔德之《莎乐美》等32种欧洲文学名著,对具体的经典文学文本个案进行生动描述,而不是对文学发展史进行宏观研究。当然,用唯物史观著述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自然会遇到文学文本叙述的社会内容及其审美之矛盾关系问题,如特定文学作品触及社会问题仍然是审美性的表述,文学的审美本质使得文学叙述的社会性内容仍然不能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直接表达。对此,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罗根泽(1900—1960),在事后多年总结中国编纂文学史的三个时期的经验时认为,主导五四前文学研究的为退化史观,在五四后变化为进化史观,1930年代变成了辩证唯物史观,而以辩证唯物史观写文学史,因缺少对唯物主义史观的整体把握,成功之作不多。[8](pp.53~56)

进化史观在中国的衰微和唯物史观在文学研究上的难度,使知识界不再热衷于撰述系统完整的外国文学史,转而引进西方学院派的治文学方法———新批评:重视对文学文本的细读、用人文主义审美赏析替论演绎。1930年朱自清主持清华大学国文系,改革中文系课程,其《中国文学系概况》(1936)声称:该系课程要“以基本科目及足资比较研究之科目为限”,“基本科目”乃相对于工具科目与国学基础而言,包括中国文学概要、中国音韵学概要、中国文学史等;而“足资比较研究科目”指“西洋文学概要及英文文字学入门两科而言”,以比较眼光透视外国文学之意义,“比较研究不独供给新方法,且可供给新眼光,使学者不致抱残守缺,也不致局促一隅”。[9](p.296)如是“比较”,强化了外国文学课程的独立价值,也改变了授课方式:战前的“西洋文学概要”由外语系教师用英文讲授,抗战后西南联大开设“世界文学名著试译”由杨振声用双语讲授,并要求学生实践翻译,———这是重建文学史的成功经典实例!论及西南联大的外国文学课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变革上最富世界眼光的举措之一。查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7年北大、清华、南开)》(1996),文学院中文系1937—1946年共开设107门专业课,其中“文学理论”理论系列选课中有“文学概论”(主要是来自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经典文学理论,包括现代主义文论)(杨振声、李广田主讲),还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及试译”。此举让学生自然受益良多———外语水平的提升与外国文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机一体,对教师要求自然也很高。而外文系以英语和英国文学为主,大二开设英国散文及英语作文、英国诗歌和欧洲文学史等,大三要加上西洋小说、西洋戏剧、欧洲文学名著选读等,大四则开设有莎士比亚及翻译、经典阅读、印欧语系及语言学研究,选修课则包括国别文学史(英、法、德)、断代文学史(从欧洲古代到现代各种文体)、作家作品研究(包括雨果、歌德、乔叟、尼采等西欧各经典作家)等,此外还有人文主义、中西诗之比较、文学与人生等研究专题。#p#分页标题#e#

此举使英文水平有切实长进,文学及理论也有确切掌握。至于师范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由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兼任)和英文系,在主干课开设上与之相当。这样一来,西南联大在外国文学课方面,并不教授系统的外国文学史,如俄国文学很少被触及,原因之一是教授团中几乎没有留学过俄国或专门治俄国文学的,除历史系俄国教授加拉诺维奇开设俄国近代史和俄国史之外,就只有刘泽荣、李宝堂、衣家骥、王恩治等俄语二外教员(当然,联大这块学术阵地缺失对俄国文学的关注,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社会变革是莫大的损失———天然地少了识别苏联文学和苏联确认的俄国文学的能力)。而西南联大如此变革,正是受益于清华大学的启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调整大学课程,委托朱自清等人为国文系编订“中国文学系科目表”,朱自清把清华大学战前做法稍事修缮提交,虽然学界有人批评国文系的外国语言文学的学分要求过高。而西南联大尝试通过研究具体民族国家文学之途去准确讲授外国文学———原作阅读和试译,给学界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汇通大学中文系和外文系外国文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开明书店出版《国文月刊》刊发胡山源《论大学国文系及其科目》(第49期,1946年11月)、闻一多遗稿《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诌议》(总第63期刊,1948年1月)、朱自清《关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两个意见》(同期)等。其中,闻一多建议把“现行制度下的中国文学系与外国语文学系改为文学系(设中国文学组、外国文学组)与语言学系(东方语言组、印欧语言组)”,在他看来,“大学文法两学院绝大多数系所设的课程包括本国的与外国的两种学问:如哲学系讲中国哲学,也讲西洋哲学,政治学系讲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也讲欧美政治制度和思想,但现在并没有一个大学把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或把中国政治学和西洋政治学分为两系的。

这便是说,绝大多数文法学院的系是依学科的性质分类的。唯一的例外是文学语言,仍依国别,分为中国文学系与外国文学两系”。闻一多的建议大大提高了外国文学在大学相关科系中的地位,即与中国文学平等,同为“文学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该提议得到朱自清、冯至、王力、浦江清等一致赞许:冯至1947年在《独立评论》(4月28日)发文《关于调整大学中文外文二系机构的一点意见》称:“哲学系讲中国哲学,也讲西方哲学;政治学系讲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也讲欧美政治制度和思想。学政治的,有中英文功底就不难研究政治了,学哲学的就不那么简单,只懂中文和英文是不够的。语言学系和文学系就更不同了,无论研究哪一种语言或哪国文学,都需要第一步能读懂那种文字。”这些连同盛澄华教授《试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途径》(《周论》第1卷第6期,1948年12月)之主张,普遍强调文学研究的外语重要性,即国语和外语对中文/外文学系学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外文系学生在文学上汇通是必要的。而办学条件与西南联大同样艰苦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除同有坚持民族认同和努力进取之外,在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上与西南联大亦有颇多相似处。自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宣言》到1941年6月修改章程,也开设“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课。开讲人中,最著名的属周立波:去延安之前,在上海就研读过马列和苏联文论,通过英文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1936)等,在鲁艺讲授托尔斯泰研究和欧美文学名著,颇受学员喜爱———授课不得不从小教室转到大教室,再又移到大操场。

此外,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著名翻译家曹葆华(1906—1978),1939年来延安后在鲁艺开设英文班,讲授惠特曼《草叶集》和菲尔丁《汤姆•琼斯》等作品;著名作家沙汀(1904—1992)曾在鲁艺讲授果戈理,经由英文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的周扬和长期旅居苏俄的文学系主任萧三(1896—1983)等讲授苏俄文学等。到1941年,鲁艺已初具大学雏形———显示出正规化和专业化特点,如各系必修“西洋近代史”、“外文(俄/英/法)”和“艺术论”等公共课,文学系则必修“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理论名著选读”、“翻译”等,期间鲁艺云集了除这些人之外,还有何其芳、陈荒煤、严文井、张庚、田方、洗星海、吕骥、贺绿汀、王朝文、华君武等优秀人才,茅盾于1941年6-9月曾受邀前来讲学,艾青、丁玲、高长虹、萧军等也应邀来此演讲。对这种重建大学性的改革,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罗迈(李维汉)还代表中央发表了肯定性意见。只是整风运动,使这些大学性先被批评为“关门提高”、后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直至大学性被改造成工农速成中学性,“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课从切实的文本选讲演变成文学史概论,远离了学术性和外语的要求。西南联大和鲁艺这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学文本的能力、促使教师在研究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的做法,与当时和后来的西方大学很流行的新批评阅读,遥相呼应。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VadimirNabokov,1899—1927),1948年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副教授、1952年受聘哈佛大学讲师(1958年离职),讲授英、俄、法、德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和英译俄罗斯文学课,短短几年讲授笔记,而不是系统的文学史工作《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成就了他小说家之外的文学研究家的声望。对此,在散文《固执己见》(Strongopinions,1973)中他解释说,“我设法向学生提供有关文学的准确信息:关于细节及其如此这般地组合是怎样产生情感火花的,没了它们,一本书就没有了生命。就此而言,总体的思想不重要。

谁都能看得出托尔斯泰对通奸的态度,但要想欣赏托尔斯泰的艺术,优秀的读者必须乐意去想象,如百年前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夜间火车之情形”[10](p.261)。不单纳博科夫是这样理解世界文学,新批评式理解文学的国际著名批评家、耶鲁大学布鲁姆教授(HaroldBloom,1930-),在1990年出《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1994),针对后殖民浪潮和解构主义试图颠覆既有的文学经典,他从文学审美具有超越种族、性别、国别的普遍性价值,和不同作家具有不同文学影响关系等角度,细读莎士比亚、但丁、乔叟、塞万提斯、蒙田和莫里哀、约翰逊博士、《浮士德》、华兹华斯和奥斯汀、惠特曼、狄金森、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托尔斯泰、易卜生、弗洛伊德、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从具体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不断解构和重构之规律及其意义,再次让国际学术界看到文学文本的魅力。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的《英国小说导论》(2003),则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解读斯威夫特、狄福、斯特恩等英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特点和意义,同样令人叹服。这些人的如此阅读,个性化地解释了文学史上的具体情景,意外地扩展了他们作为作家或学者或理论家的声望。很可惜,这些能意外地与国际学术潮流并行不悖的文学史著述和文学现象理解的现象,先是因为战争局势紧张、后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改造所影响,没能获得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在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这种冲击波至今仍有余音。原本是专业性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文学史观高度意识形态化,并且用体制化方式处理学术问题———借用苏联体制改造中国大学。但是,苏联延续帝俄时代借鉴日耳曼大学体制,尤其是其教研室制度,如语言文学系设有外国文学教研室(зарубеж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наякафедра),负责开设外国文学史基础课和系列选修课(苏联解体以后这种学科制度继续保留着),有效保证苏俄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性———借助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高校编纂出高水平的《世界文学史》,这是高校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而不是高校任意编写缺乏专业性的教程。例如,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耗时近20年(1976—1994)著述8卷本《世界文学史》,其知识之丰富、体系之完备令人钦佩:任何章节的作者都是该领域杰出专家,如科学院院士M.阿列科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著名法国文学和西欧戏剧专家C.莫库利斯基教授、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专家A.斯米尔诺夫合作该套文学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卷(1978年初版、1987年再版),从而使之在中世纪文学的文献运用、史料处理、体例安排等方面,以及对世俗文学(свет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民间文学创作等研究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样,对欧洲诸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研究,包括史料考据和对文学发展的认知,至今也是被广为承认的。而这种重视史料和文献运用的治外国文学史传统延至今天,如1990年代后期莫斯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五卷本《外国文学史》便如此。

当然,苏联《世界文学史》立论和写作方式上有其不足,如对中世纪态度严厉、对文艺复兴则极为赞赏、基督教对欧洲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未得到应有重视等,但比起苏联人著述的任何版本《苏联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著述要严肃得多,亦更有学术价值。在中国学习苏联的情势中,学术界学习苏联建构外国文学史方法,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遗憾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大学盛行的意识形态写作,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它不是正视苏联的世界文学史著述方法,而是照抄苏联人的苏联文学史———把苏联对自身文学史的意识形态写作,当作中国的外国文学史标准,结果是普遍缺乏苏联《世界文学史》的史料功夫,却有其文学现象判断的意识形态不足。这种情形,在当时及此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外国文学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高教出版社,1958—1959)、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1964)、石璞(1907—)著《外国文学》讲义(四川大学中文系,1957—1958)、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教研室编《西洋文学选读》(1958)等,有着这个时代明显的印记;与强调文学作品细读的吕叔湘编注《西洋文学名著选读》(上海开明书店,1950)相比,这些教材既缺乏“文学”的历史性,又少了文学“历史”的研究深度。总之,这时期与其后的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同整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样,并未按国际学术进展去重建文学史,而是为解决内部的拨乱反正问题,试图以人文主义替代其他观念和理论,对人文主义作为欧洲近六个世纪以来的社会潮流所发生的危机茫然无知,人文主义演变为人类中心论和人类理性至上论,为19世纪末以来欧洲和俄国知识界所诟病,且对人文主义认知的如此变化,影响到对历史的判断,也改变了文学史编纂的原则———要求恢复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整书;分书

一、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概念

普通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由于高中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前有必要将基本概念和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和日常上课时的阅读存在差异,从而避免学生在阅读中陷入误区。在向学生介绍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介绍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和背景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告知学生:“整本书阅读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教师这样介绍可以提升整本书阅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增加学生对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的信赖程度。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整本书阅读行为

在介绍完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情况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自己平时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接触但很少意识到的整本书阅读行为,以进一步使学生熟悉整本书阅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部分为学生详细举例:“名著导读部分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我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读过这本书或收看过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而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表现。”教师在课上传达出这层意思后,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整本书阅读其实就在我身边”的想法,最终进一步淡化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提升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

二、整本书阅读相对传统阅读的优势

向学生介绍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只是教师具体落实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把“整本书阅读”相对于一般阅读的优势告诉学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大意义。

(一)引用名家大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看法

在介绍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整本书阅读具有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和提升境界等多方面的好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借助名家之口博得学生信赖,同时也可让学生看到参与整本书阅读将获得的巨大收益。

(二)鼓励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经验

教师也可采用课上交流发言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经历,以此验证整本书阅读的好处。比如有学生发言介绍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历:“通过阅读《红楼梦》,我学到了很多精致的描法和表达方式,更对清朝的康乾盛世有了具体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有了一些基本认识。”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阅读心得,还要把学生的这些阅读收益和整本书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整本书阅读中,从而提升阅读水准。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阅读教材中的“整书”

若想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整书”。整书就是指完整的书,可以理解为内容完整、结构严密、无逻辑漏洞和残缺的优质文章。整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分布,但考虑到高中生应当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以促进学生学业水平进步为中心。整书阅读教学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进步。因此,整书阅读计划首先要侧重教材。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那些结构完整(相对于名著节选而言)的课文,在微观背景之下采用宏观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一篇独立且完整的小说,这篇作品就可以作为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整书阅读素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说明基本的阅读方向和阅读重点,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篇小说来读,读完以后从整体角度尝试评析文章。如果有学生在阅读后得出“作家契诃夫以别里科夫为主人公,通过回忆性的描写方式,为大家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顽固守旧、惧怕社会变革的人物形象,从而映射出19世纪90年代末期的知识分子心态”这一结论,教师就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整体阅读成果并鼓励其继续保持。

(二)阅读课外的“整书”

受语文教材编写框架的限制,教材中可供学生阅读的“整书”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教材中的名著片段为引,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阅读课外“整书”。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整体读书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书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的名著导读部分,有两篇作品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教师可鼓励全班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其中一本作为自己的阅读材料。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在学生得出阅读结论之后,还应给学生深入讲解书中的其他内容,比如谋士劝谏时采用的逻辑方法,从而进一步发掘整书阅读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积极意义,指引学生提升整书阅读的层次和深度。

(三)用整体读书观读“分书”

学生在课内外读“整书”,可以从整体上提升阅读素养。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整书阅读能力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阅读任务,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整书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当成一部整书来阅读,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鉴于学生没有相关阅读经验,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案例,给学生提供参考素材并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最终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在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用整体阅读观评析该书:“教材以小说开头,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而后穿插古文,以此提升学生的古代文学修养。接下来分别插入议论文和说明文,以此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名著导读收尾,从而激励学生拓展阅读。综合来看,这本教材是编者在新时代培养全面型人才的背景之下,照顾诸多角度的需求编写的,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自己做出示范后,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评析思路说出自己对某本书的评断,这样做可以再次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整书阅读观和阅读能力。

四、整本书阅读计划对学生的效用

(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用整体的眼光阅读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对其提升学业水平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本书阅读以文学名著为主,高中生正处于刚刚步入成年的人生阶段,此时教育他们采用整本书阅读方法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对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有利的。

五、推进整本书阅读计划的落实

落实整本书阅读计划对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保护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开拓。

(一)监督学生阅读进度

由于学业压力,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半途而废的问题。教师此时应负起监督职责,通过不定期抽查敦促学生继续完成整本书阅读计划。

(二)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压力

考虑到整本书阅读任务可能会与课后作业冲突,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上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整本书阅读之中。

参考文献:

[1]闫晓枫.立足整本书阅读遇见更美的风景———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阅读推进课赏析[J].辽宁教育,2019(1).

[2]韦存和.读后指导:指向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水浒传>专题之水浒英雄》教学实录与感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2).

[3]于明.佳作不止于推荐阅读不惑于无法———以小说《俗世奇人》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2D).

[4]许艳.学生阅读思维典型问题与教学改进———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6).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7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也不便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了各大中学的推广,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自然也更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这一主题内容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展开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更利于自身阅读知识的深入学习,且主要表现为: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及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话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目前实施效果看,的确也更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不过,如何才能有效加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主要教学任务。

1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师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式策略,其实也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融洽。研究调查还发现,通过对话式阅读教学,师生之间对于学习的探讨机会将增多,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也能把心中的疑惑及时告诉老师,并获得帮助[1]。尤其是对高三学生而言,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在对话式阅读教学背景下进行知识学习,则可以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长远看来,不仅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帮助,而且当学生更加信任老师,老师更加理解学生之后,双方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和谐,融洽。

1.2促使师生之间地位更加平等

虽然对话式阅读只是基础的语文教学活动模式,但是也是改善师生之间地位的一种途径。当教师愿意和学生加强对话,也就说明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而更加愿意用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实际上,这也是有效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更是双方地位平等的突出表现。与此同时,在课堂之上,教师不再一味地自顾自的讲课,而是会更认真的观察学生言行举止,以及听课后的反映,并以此判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还会在课堂上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以及对重要且有难度的内容加以反复讲解,而这样的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而在课堂之下,教师还会对那些阅读成绩稍微较差,听课稍微吃力的学生多加关心,作为学生,也更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说出来,当师生之间实现了更为平等的交流,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由此可见,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堂下同样如此,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才能实现平等[2]。

2如何有效实施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2.1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则是民主,平等。因此,一个枯燥,烦闷的语文阅读课堂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尤其是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大环境中,他们更是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将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加以有效实施,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对话氛围也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是在座位的安排上,如果班级学生人数不是很多,最好把学生的座位安排的紧密一点,这样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也便于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小组式的讨论,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凝聚在一起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规范学生的说话行为,有些学生喜欢在老师讲课的关键时刻打断老师讲话,并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实际是不利于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所以教师应该规定:只有在老师允许提问的情况下,学生才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总之,有了规定的约束,教师才能尽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3]。

2.2科学选择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其实,在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展开基础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以此为切入点,从而也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参与话题讨论的强烈欲望。比如:在教学《琵琶行》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为切入点,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诸如“琵琶女的身世究竟如何”;“为何会让白居易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等问题。又比如:在教学《红楼梦》选段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相关影视作品,或者音乐,学生的感官必定会因此受到刺激,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总而言之,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2.3利用辩论形式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体验往往存在诸多的差异性,为此,想要确保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师除了在课前适当的做一些教学准备工作,还应该要组织开展一些学生们普遍都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在教学巴金先生的《灯》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在课文的末尾有一句话是--“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其中关于微笑的含义有很多,每个学生对此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为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师则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是作者自己从灯光中受到了鼓舞;有同学认为作者从灯光的象征意义中受到了启发……总之,利用辩论形式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也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3结语

语文是一门相对感性的学科知识,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必要性。总之,通过对话,既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又能为教师今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总而言之,只有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必定也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胡小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07.25.

[2]罗志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原则[J].现代语文,2005,(4):98-99.

[3]牛维佳.浅谈对话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J].新校园旬刊,2013,(6):20.

[4]杨瑞.浅谈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9):71.

作者:肖露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摘要】审美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在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其意义和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名著阅读;审美能力;意义;策略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除了影响学生高考成绩之外,更是决定着他们今后的发展。而语文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阅读教学通常依靠语文教材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是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需求。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许多教师和学者开始对当前阅读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在不断地实践后,发现名著教学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提生学生审美意识

在当前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大多都是教育专家和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通常来说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具有科学性。无论是哪个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名著都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且符合文章的主旨。其次是具有艺术性。每部名著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着作者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与普通文章相比,都有着较强的表现效果。最后是具有内涵性。名著中文字的使用能够有效丰富学生内心的世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从这三方面的特点来看,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中所包含的美,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审美意识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从目前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名著中所包含的美,也无法对其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中严重缺少了名著阅读的兴趣。而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态度,提升阅读方面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审美教育理念是在名著阅读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基础要求。首先,教师应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最真实的想法,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还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正确的行为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下不断丰富自己的名著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挖掘出名著中所存在的美的元素,并将其恰当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提高名著教学质量,为学生审美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当前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更是无法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并建立起一个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三国演义》的名著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影视资料,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其中最经典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文字中的艺术美观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三国演义》中涉及的场景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魅力。这种方式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与文字阅读中不同的美。之后,教师要根据班级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相互交流自己在阅读名著和观赏视频中的实际感受,以此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当然,除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能够采用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延伸审美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日常学习中,也就是将其与班级文化和班级氛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审美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各项与名著阅读相关的活动,例如文学名著知识大赛、名著阅读大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名著阅读的魅力,以此在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其次,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可以在墙上悬挂一些文学名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些名言名句中所包含的美。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审美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颖.汪清县第四中学“名著导读”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6.

[2]李莉.全纳教育视野下高中语文探究型阅读教学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3]黄雪艳.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樊晓丽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语文是以我国的传统语言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更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学生的成才、成功、成就具有重要的推促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不外乎“听、说、读、写”四项了,其中的阅读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关乎学生知识的积累,关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关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更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获取他人的间接经验,深入认识世界、感知社会,提升思维水平,培养审美情趣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感受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注重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发散思维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人格品行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教学效果,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高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活动便要数课内阅读教学了。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人物鲜明、结构合理、内涵丰富、感情充沛、哲理深邃的篇章,或者是名家名篇,或者是新人佳作,总之利用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分析、评价能力,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对文中的人物,尤其是祥林嫂、“我”、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文中不同人物对祥林嫂的不同感情进行探讨,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对祥林嫂的遭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从祥林嫂的一连串的悲惨遭遇中获知造成祥林嫂最终惨死的根源不仅是祥林嫂自己,也不仅是鲁镇的人们,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所有人,是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的途径。但是,毕竟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内知识的拓展面相对较窄,也较为封闭,仅凭课内知识是不足以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的,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重视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对于这一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做出了相应规定,要求高中学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80万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选取那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名著类书籍,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例如在讲到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时,就适时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写作背景,并向学生介绍了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介绍了贾府内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直到当今“红学”流派的研究成果,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红楼梦》的课外阅读与研讨,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名著热”。另外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例如读书会、研讨会、读书心得交流等,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和QQ群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保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强化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我们对高中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同写作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练笔,在练笔中促进阅读,实现读写结合、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摘抄,将阅读过程中认为辞藻比较优美、表达比较有深意、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素材积累量,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夯实素材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想、所思、所感、所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素材积累,提升了阅读教学效果,锻炼了写作能力,更让学生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一个深入的体验与感知,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悟,保证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读、写等能力的综合提升。总而言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高中生语文学习整体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关系到祖国人才培养工程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成才、成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开展深入、高效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2]刘大为.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2).

作者:魏辉荣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摘要】如今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其不仅对学生意识与思想能够产生影响,同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分析研究

语文学科有其独有的特征,较为显著的便是应用性极强,所谓的应用性强便是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在应用对话策略的前提下,提高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可以借助对话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其语文学科素养。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背景下,应用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所谓的对话教学便是通过对话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文本的对话。对于文本对话而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尺度的把握,让学生在对话的时候各抒己见。在教学课堂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辨别信息。若是学生在学习时抛开文本本身,不能够仔细阅读文章,会遗漏重要的阅读信息,严重的甚至会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得阅读本质功用消失。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对话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所阅读的文本没有经过详细的阅读,对问题的预设相对比较简单,导致学生间的对话比较浅略,进而使得学生无法了解文本的真实内容,更加不能够挖掘其深意。另外,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学生指导,这打破了以往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但实际上,时常存在着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宰下进行,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表演,加之教师预设问题过于简单,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研究策略

(一)教师需要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是比较强的,在进行文本对话交流活动的时候,其需要做好相应的维持工作,包括对话双方的语言表达顺序等,之后在对话完成后进行意见的整合。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预设几个问题,包括“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情感”等问题,让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以对话模式为基础进行阅读,同时又能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阅读完成之后,能够清晰表达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答案不一定要对,但是一定要敢于说,说出自己的思考内容,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话学习,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规避任何主观意识冲突的迹象。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则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纠正错误,但是要注重态度应该亲切诚恳,能够以此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对话学习。例如在学习《短新闻两篇》这一课时,教师在布置对话演练的时候,要求学生需要字正腔圆、准确无误、流畅地进行对话,最大程度上还原播报新闻时的状态,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遇到句式较长以及长时间的紧张阅读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对话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应该温和地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其平缓心情,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新闻,让学生能够了解新闻对话中上述要求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进而更好地学习,提升对话策略的有效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阅读文章,品味词、句、段时,文章本身无法说话,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通过一字一句去叙述的。学生在通篇阅读之后,通过对字句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含义,也能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这就很好地完成了与文章的对话。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去阅读文章,与同学讨论交流,不仅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久而久之也会培养出阅读兴趣,深刻体味到文章感情,以此使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延伸。而借助多媒体对文章经典片段进行放映,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结合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了解,更有利于指导阅读教学。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影片,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对影片进行小组讨论,及时反馈出多媒体教学之后学生对影片的理解情况,再结合文章阅读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讲究对话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对于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而言,其需要进行长期积累,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够将语言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想更好地以对话模式进行教学,则需要站在实践的角度,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分析,提升学生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2]王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考试周刊,2015(50).

[3]何丽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课外语文,2015(10).

作者:叶永典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课外阅读是课文内容阅读的延伸,是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阅读基础,进而全面提高语文文化素质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学生提高文学品位、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容主要阐述了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期对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在新课标课改精神的带动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始终如一地坚持阅读。阅读内容不能漫无边际,既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让他们自主探索,享受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轻松体验,又要让他们有所收获,能从阅读中明白一定的道理,为将来的人生学习道路铺上一层“精神的底子”。

一、让阅读贴近生活

实现阅读贴近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学习任务,促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高中生的目光从课本里拉出来,适当引领到更贴近生活的方面。虽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时间紧迫,忙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但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理解能力不足,语文学习中阅读和作文的提高就会很困难。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且短小精悍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感到疲惫的时候能够在阅读中得到熏陶。再次,老师和学习一起阅读共同进步,营造“美文共赏,疑相与析”的融洽阅读氛围,促使读书成为学生自主坚持的好习惯。

二、引领学生阅读自然社会

语文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学课本,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还延伸到了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体会幸福,表现自我,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谈中表达情感。在大自然中,面前是茂盛翠绿的森林、连绵不绝的群山,抬头看是苍苍白云、万里蓝天,脚下是赤橙黄绿的野花遍地。这样的自然风光怎能不让人心喜。在生活方面,家庭让人感受到阖家美满的温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让人知道什么是宽容博爱,万物生长和谐共生的自然让人感受世间之惊奇。不管学习任务是否紧张,学生都应该拿出时间走进生活和自然,阅读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朗读结合阅读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学生养成朗读习惯就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氛围,在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找到语感,学会把握语句的停顿和情感,还可以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吐露出来。将平日里零散的生活体验在朗读中被文章的言语唤醒,凝结起来,把学生带入文章内涵深层次的一面,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朗读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新课标的教改当中加入了很多经典之作,不仅仅需要学生朗读通顺,而且高考语文中明确规定要求默写,课程标准也推荐了50篇(段)背诵篇目。由于高中生课堂时间确实十分紧张。所以每天可以设置晨读,日积月累,长久坚持。学生不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还能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发散性阅读

课内文章有明确的课后要求,也有老师的讲解指导,学生很容易理解清楚。而课外的阅读书目范围广,内容多,如果缺乏老师指导,学生虽然会进行阅读,但无章可循,目的性不强,难以读到作者真正表达的内涵,就很难收到好的阅读效果,甚至会影响往后的阅读质量。因此,自主阅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以课本文章为中心发散性地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向外发散,而且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高中语文课本为中心发散性地进行阅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以课文为中心,对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为的是了解该作者的作品特点和写作风格。为以后再学习其他作品打下基础。2.以某一课文为中心,向同一题材的文章发散。目的是要学生知道,尽管是同一题材,作家取材方向不同而形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3.以某一课文作者为中心,介绍这位作者的传记。让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的基础上,再多了解作者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4.以某一课文节选为中心,向整篇(部)文章发散。目的是通过全文的阅读来加深对节选片段的理解。这种发散性的阅读可以在阅读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享受,而且也会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精神涵养,激发写作灵感。从“读”到“写”,学生才会深刻领会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在不断的阅读、理解、思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立的课外阅读方法,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君,张颖.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策略探微:浅谈阅读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1).

[2]谭亚叶.以探究性教学为本,架构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舞台: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3).

作者:吴智昌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阅读教学占用课时多,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在现实的教学中,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文章列举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应大力倡导与实施。但是从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来看,受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若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从改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等做法入手。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就目前的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主要以讲读课文为主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形式,不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阅读能力的锻炼。甚至有些教师也不论文体,一律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结合作者背景,什么都硬扯上一些政治背景因素。然后开始段落分析,最后介绍写作特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夜色》一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特别强调写作原因,此原因必定和作者当时的政治因素有关,反而忽视了月色下的荷塘给学生带来的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们在自己面对阅读理解以及相关题目时,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无法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做出切合自身的感悟,从而对语文阅读也失去了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更是强调某些问题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畅想和大胆地提问。

3.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不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古诗词记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面的拓宽。也由于此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堂阅读时间少,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现代的网络发达,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长久放在看似枯燥的阅读上,而是转移到信息多样化的网络上,对于艰深难懂的文章、中国古典名著等更是没有兴趣,甚至到了厌烦的地步。

二、解决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

1.阅读教学方式多样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教学形式可以多样,而不应该拘泥于一个套路。比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这样情节精彩、人物众多且形象鲜明的戏剧时,教师可以采用剧本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阅读表演,融入角色,融入与其他角色的对手戏中,理解整篇文章,从而体会文章主旨。这样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学生们自然会在课下关注这篇文章,不再是单一地被动接受,而是从主观上去寻求知识。

2.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比如,在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长诗中“大堰河”的形象时,大堰河的勤劳形象最为突出,学生能从诗中出现多次“在你……之后”的句子里看出,但忽略了在这一节中描写的大堰河的手是用“厚大”这个词,而是不用“温暖”等词,这个词也能充分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形象。如果教师有这方面的独特见解,并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相信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得到启发,提高自主思考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针对现阶段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让他们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定期将这些阅读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高中生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要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取得明显效果,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合理改进阅读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教改创新,才能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新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2(2):137.

[2]王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30):64.

作者:潘莉芳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应积极寻找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因此笔者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切入点,进而探讨优化高中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为有关教育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繁重的课业任务使得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对文言文及阅读等知识进行把握,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缓解学生的压力以及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优化学习方法,提高阅读信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贯彻阅读教学时,主要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学生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来学习,自己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只采用一言堂的模式,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更没有思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让学生受到束缚,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是极其不利的。

(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阅读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进行课堂的有效互动,也没有丰富情感,只是按照单一的授课方式,一句一句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也只是一句一句地记忆,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会降低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的学习成绩也会下滑。(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高中阶段是最重要的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只能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言听计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自学的空间,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很多教师的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课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从而影响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性始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很重要。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导入:“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中总结经验,多给学生保留自主阅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单纯地采用一言堂的模式,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给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做好课堂阅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课堂学习的好与坏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教师要运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好课堂的教学工作。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喜欢的小节,进行诵读展示。因此针对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要及时进行反省,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语文学习中,为培养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提升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语文知识并不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要将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语文知识,并且进行阅读,这也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对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的教读类课文,要归纳其中心思想以及每段的段落大意,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要反复阅读并理解其精髓和内涵。

(四)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热情

语文的教学形式各有千秋,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只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也要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新的认识和看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讲述知识。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就能提高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例如《鸿门宴》,由于文章是古文,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入角色”。学生在得到情感升华后就能将阅读教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三、结语

语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学生从中可以升华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学习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啸.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阅读(中旬刊),2016(14).

[2]刘艳梅.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6(5).

作者:冯莎莎 单位:山东省滨州黄山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于以时间的长度进行知识素材的积累,以增加自身的文化学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升华。学习语文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阅读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书本中与作者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在阅读中产生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吸收书本中的精华,提高自己对于文章作品的辨识能力,获得更广阔的认识空间,增强自己语文阅读的理解水平,以适应不同课程改革下对于语文阅读的新要求。这便使得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文课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读书内容与数量的安排,以趣味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关注学生阅读的实时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及时灌输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鼓励学生,以取得在阅读上更多的进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

(1)局限性。我国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仍然单一,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课堂规范呆板,学生的个别想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出和接受反馈。这种被动灌输式学习,机械的作业,俨然已经变成我国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习惯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勤于动脑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乏味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效果。在阅读的教学上,教师一味地讲解阅读习题的答案,把文章的脉络、主题、线索都归纳总结好,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讲授的过程中重视传统文章的重点难点。以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被禁锢,无法产生创新性思维,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难以进行积极的探讨,往往只是掌握单一文章的标准答案,并没有对能力进行提高。(2)尽管目前的课改很及时,并且要求语文教师要对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但是迫于高考的体制要求,教师仍然要以考试作为首要的目标,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也局限于课本的重点篇目。无暇顾及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喜好,有时甚至批评学生在课堂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规定课外的读物也需要与考试内容相关。这就扼杀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现象在高中课堂上越发普遍。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贯穿式主导作用,但是常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才能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效果最优化。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形式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已经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形式将会造成学生刻板、单一、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弱化的现象出现,机械化的作业,将会使得学生丧失对于阅读的兴趣。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探讨

1.利用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有能力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区别于传统方法最突出的亮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在课下准备好的影视材料,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转化为生动、趣味的动画、图画,使同学们以最直观的感受进行对文章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2.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规定中已有明确表示,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广度。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新角度,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不要局限于固有的传统的思维点。学校进行培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出能够独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者。因此,要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不断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克服为了考试、应对考试而阅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是受益一生的,在人的思想上进行彻底的净化,这是独立于高考之外人格的优劣之分。兴趣往往是一个人对待事物最好的启蒙老师,因此,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就要首先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品人物的背景,通过口头叙述,进行一些情节式的引导,吸引学生自己去读文章原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深入浅出,积极指引

文学名著论文范文8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院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要服务于这个教学目标。但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年来仍沿袭传统的模式,即以闭卷、笔试测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可促进学生强记古代文学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实现课程知识目标的有效手段,但却存在以下弊端:

(一)考核形式单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都安排在期末进行,一次性地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因而不能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命题陈旧。本课程考试基本采用传统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等,可见,客观题的比例大,主观题的比例很小,侧重考核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累积,而轻视了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考核。

(三)考核知识面窄。由于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因此,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数结果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在考前划重点,而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则根据教师划的重点内容死记硬背课本、笔记,这样就造成了考核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全面检测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由于考核知识面窄,学生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很容易及格过关,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传统的考核方式疏忽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开始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其中,对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地改革探讨与实践,并初显成效。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一)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角度多形式多次检测的考核方式。变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为多角度多形式多次检测的考核方式,以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操作型的考核为主要形式。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开放性的综合考评,并使之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

1.形成性考核方式

形式灵活多样,以训练、培养能力为目标。考核内容及权重分配如下:

(1)背诵作品:背诵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张明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诗文为主。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具体背诵的作品篇目,本课程要求学生共完成200篇诗文背诵任务。考核方式有以下三种:(1)各学习小组组长在早读课监督本组同学背诵并进行考评;(2)任课教师课堂抽查学生背诵情况并评定成绩;(3)在班级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由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根据评分标准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背诵作品考查,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欣赏能力及吟诵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古文学底蕴。(20%)

(2)读书笔记:(1)课外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查阅有关文学运动、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资料等,字数3万左右。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在期中和期末各检查1次并评定成绩。(2)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尤其是教材没有的学术观点、资料做好记录,锻炼听、记的能力,字数1.5万左右。班级评学小组每月检查一次并做记录,教师在期中和期末各检查1次并评定成绩。(10%)

(3)分析作品能力训练(4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训练内容→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写讲稿→每位学生上讲台讲解分析,并敢于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训练活动的成绩。此项测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作品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20%)

(4)专题讨论(2次):教师设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或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讨论专题→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在讨论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教师总结→小组长收集本小组成员的发言提纲,并组织本组成员合议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讨论活动的成绩。(20%)

(5)课程论文(2篇):学生在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探讨的结果写成一篇规范的论文。要求:阐述问题时,观点要鲜明,论述精辟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参考有关文献,每篇3000字以上。教师批改评定成绩,对写得好的论文可向学术期刊推荐投稿。此项内容考核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0%)

(6)鉴赏作品能力训练(2次):通过举办演绎文学名著专场汇演的形式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步骤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片段,改编成剧本。→小组长组织排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扮演一个角色,并认真研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准确把握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教师组织演出。要求学生在演出中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中。→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训练活动的成绩。此项内容考核旨在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10%)

2.期末检测考核方式

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主要侧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采取A、B卷分卷命题、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教师命题时,要注意:

(1)调整试题结构。尽量减少客观性、知识性试题的比例,增大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如多出一些赏析题、综合分析题,主观题占的分数权重为50%。增大主观题的比例,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2)考核知识面要广,尽量覆盖到每一章节内容,促使学生考前认真、全面地复习,避免搞考前突击的现象。教师评卷时,要改革评分标准。教师在给主观题评分时,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均可酌情给分,对答题中有独到见解的则要给予高分。#p#分页标题#e#

(二)改革评价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学科终结性成绩评定办法。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静态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动态、全程的考核,实行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检测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综合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科终结性成绩评定办法:由班级评学小组按如下公式结算出每个学生的学科最终成绩:学科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60%+期末检测成绩×40%。另,对那些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平时表现中特别优秀者,给予加分的奖励(最高加5分)。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即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扎实的文学基础知识,又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可全方位地测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做出更实际更科学的评价。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

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经过二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