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例6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对其逻辑起点的研究还甚少,这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这是被很多人所认可的,本文正是基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目标,对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并且也在不停的发展过程中,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研究还很少。其实,在陈武强1995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逻辑起点》中就提出了“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说明其发展是巨大的,得到了很多的认可,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其逻辑起点的探究,这是其最大的失误之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地位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最主要力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就是对学科起源的研究,其相当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虽已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其概念和范畴方面,仍然非常模糊,这样就导致了这门学科不严谨、不科学的现状。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其中对其科学性有很大的怀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其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不严谨、不科学和概念不清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禁锢。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石,对其逻辑起点的研究,就是在夯实这门学科的基础,为其更大的发展做准备。我们一旦能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起点,就相当于抓住了这门学科的命脉,掌握了其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借此建立整个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其科学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效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而又新兴的学科,在很多学校都有相应课程的开设,但对于其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言还远未达到,甚至某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逆反的心理。表面上看是觉得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无味,实际上是觉得思想这门学科没有实际的意义,对其思想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相关的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思想教育学的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际意义。其逻辑起点相当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基,没有根基的学科就是无本之水无缘之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究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关于起逻辑起点的探究却寥寥无几,致使其很难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对其逻辑起点的探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

(一)客观因素

社会的对各个学科的约束越来越多,不仅是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大大的给了其发展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探究正是在利用社会的包容性,增加这门学科的内涵。同时,人的意识的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究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是以人为主体而又依附于人的意识形态,人类对知识的接受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

(二)主观因素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究起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其学科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在高中的课程中引入这门学科,正是由于其的实际性教育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对逻辑起点的研究就是在充实这门学科,使其更趋完美。思想是一个人的内在核心。每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构成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框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一)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思想是不用任何前提与中介

就可以表达的范畴,因此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首先从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精神力量。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不仅要用其产生的物质力量维持其统治地位,更要用其阶级的精神力量统治人们的思想,这样才能维持政权的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供应,同样也不能离开统治思想。一个时代的精神思想只有与其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能支撑其原有的社会体系,维护阶级的统治。其次从思想和其他基本范畴来看,思想决定行为。人在社会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进化,它通过内化或外化的方式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具有一般政治教育的共性特征,还具有其自身所独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矛盾的个体。马克思主义中指出矛盾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也包含着受教育者与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而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其他矛盾得以展开的胚芽,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他的矛盾也就自然解决了。

(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整个社会的构建也是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之上才追求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统治阶级将自己的统治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其外化于形、内化于形,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公共思想,以维护其统治。同样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日趋成熟,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换言之,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会将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思想作为公共思想进行教育普及,进而让人们都按照统治阶级的思想规范行事。带入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将国家意志贯彻成为公民意志,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渗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政治认同。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2

“05方案”的实施,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与修改机制,为教学内容的规范提供了确实的保障。统编教材虽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性和政治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授课中,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再加上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等说教式教学模式,经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恶和反感等抵触情绪。2010年6月,中共中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因此,要实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标,就要改变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建构多元、开放、互动式的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不断解答学生的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问题逻辑及教学意义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问题逻辑研究就已经开始,而现代问题逻辑诞生于19世纪,我国学术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和研究问题逻辑。作为研究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的现代逻辑学分支,问题逻辑主要描述人们应该如何提出和回答问题,或者说,一个理性的人是如何询问和应答的。问题逻辑反映了提问和解答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提出和解答学生问题,来扩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使学习成为一个认识甚至发现的过程。

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本文由收集整理式,就是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针对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层层深入细化,建立课程的问题体系,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馈为学生解疑释惑。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一言堂”、“灌输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脱离实际的知识,会使一些学生感到课程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在心理上排斥甚至拒绝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向学生采集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应对和处理面对人生、事业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与个人成长中的各种困惑与烦恼,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个体的经历、情感与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中,采集和梳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愉悦。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建构理论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积极的“我要学”,从而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问题特别是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同时又指向未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梳理和检视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建立起自己的问题体系,从而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发现新的问题,将自己的思维引入未知探索的过程。教师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提升教学整体水平

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实行的是大班授课的形式,授课教师很难做到熟悉和了解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以及他们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向学生采集问题和反馈交流的互动过程中,较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讲授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同,教学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吸引力与说服力。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也可以拓展自身的思维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二、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来讲,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点,即人类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来学习和改变他们的自我发展状况;教育模式必须首先考虑人的个体性结构,充分体现人是具有不同特点和人性的个体。二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思想基础。系统论观点认为,无论简单的机械系统还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都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变化度,其谱系大致是从封闭性系统到开放性系统,从最稳定的固化到最具弹性的灵活度。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主要是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所以整个教学基本模式的设计应依循这种开放特性来进行,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则遵循了此种原则。

问题逻辑是处理学生错综复杂问题的中央处理器,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问题逻辑从逻辑的角度出发,用一根主线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按照逻辑层次排列组合,这根主线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及其主要内容。教师按照由“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的基本规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构建一个由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由个人问题到社会问题的问题逻辑系统。由于主体层次和兴趣的差异,学生面对现实处境和社会的理解也有所差别,针对疑惑所提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逻辑梳理,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厘清层次,形成问题的层次性系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能够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回答;面对复杂的问题可以先把问题的性质说清楚;面对当前无定论的问题,可以通过介绍各种学术视角、学术观点,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争论,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立以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的问题体系,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反射”,即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会引发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热点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基于问题逻辑而建立起的问题体系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给予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基本目标,为学生所思所问提供展现的平台,使学生在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唤起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三、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构建问题体系

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按照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以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核心,紧密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由各个问题组成一个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体系。问题体系本质上是关于问题的逻辑体系,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众多问题的逻辑体系,二是问题本身的逻辑体系。问题本身的逻辑体系具有根本性意义,是众多问题的逻辑体系的基础,它关注问题的提出过程,关注“是什么”到“为什么”及背后隐含的“反思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是引导与传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的是“应不应该”、“有没有意义”、“如何才有意义”等问题。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教学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从主要给大学生讲‘是什么’,转向着重讲‘为什么’,着重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自觉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主要讲‘是什么’全面推向怎么讲‘为什么’”。实现教学思维模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首要条件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层次鲜明的具有逻辑蕴涵的问题形式,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建立问题体系。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可以使学生明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

2.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

进行问题解析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问题的逻辑关系顺序,采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真正达到澄清疑惑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设计要综合考虑教材、生活和学生三个因素。问题的设计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学主题、主线和重点,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同时问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凸显对社会发展潮流与趋势的正确把握;问题的设计更要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本体性价值,三者缺一不可。

教学意义是问题创设的根本价值定位,教师本着“教学即研究”和“研究教学化”的理念在问题创设中要全面考虑教学意义,紧紧围绕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课堂问题,使问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教师要宏观调控和精心选择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解决可能性的问题。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师也要注意结合课程理论和客观事实与学生进行对话式研讨,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给予令学生信服的答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3.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

问题是一种提出疑问并要求回答的思维方式,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具有开发性和动态性,把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采集问题的原则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逻辑体系及内在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集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从而使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解答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宏观视野指的是要有全局和整体观念,体现为一种超越具体人物、事件、表面现象界限的思考能力,从整体出发把握学科发展关键问题的领悟力,将课程问题置于宏观背景之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厘清问题的由来、特征和发展趋势。微观视角是指教师在具体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学生愿

意接受和乐于接受。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理论;生活;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5-03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并提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教学建议。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上述理念、建议和教材编写模式均要求政治教师自觉地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完美对接。

有许多教师认为:理论与生活结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引入课堂,再提出一些直奔理论主题的教学问题,把生活事例与学科理论联系起来即可。这也是老师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惯常使用的方法。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对“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片面认识,并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做课教师参加河北省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结合参评课例《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设计加以分析说明,期待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突出主体性: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种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了炙手可热的时政问题或非常前沿的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却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我们虽然关注了社会现实,却远离了学生生活,超越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轮课程改革提出“生活世界”的理念,强调教学是发生在师生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力图改变以往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呼吁教学要以人为本,尤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努力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学。这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授教材提供的间接经验,也不能单纯从教师本人的喜好出发设计方案,而是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积淀出发,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社会关切,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真诚务实的对话交流,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理论与生活才会真正得到统一。

在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打破了教师搜集提供事例、学生分析提炼知识的传统教法,围绕“我与政府”这一活动主题,动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近政府、了解政府,感受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思考政府履行着哪些职能、为什么履行这些职能、履行职能的实际效果、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等实际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表达方式,分别从“杂技节里说政府”“行走中看政府”“家长里短说政府”等多个角度交流了自己对政府的认识和感受,政治课上常见的生硬说教不见了,代之以师生间、生生间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学生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理论与生活得以完美对接。

二、强调整体性:达成科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总目标时,增加了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鲜明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课程分类目标则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这三维目标作为同一教学活动的三个侧面,如同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程分类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表述中,多次提及“生活”一词。课程目标的上述特点再次明证,本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关注人,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和全面性发展。同时说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确定科学的三维目标。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主动践行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策略,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互动交流、合作分享的过程中理解建构知识、锻炼提高能力、激发陶冶情感,有机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我们本着上述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并达成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政府的作用;通过交流分享,了解政府的职能,明确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能力目标:通过感悟生活归纳政府的职能,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评议身边的政府部门,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通过收集报刊、书籍、网络信息,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感受政府的职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既要看到我国政府履行着多种重要职能,又知道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政府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参与评价政府,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帮助政府改进工作。

三、提高开放性,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而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这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要努力创设开放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师生间相互信赖和尊重,积极开展教学对话和交流,引导和推动学生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深入地探究学习内容,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

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对此,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朱明光老师做出如下解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互动开放的教学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在《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牢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向社会、走近并了解政府:我们在教学预设中合理“布白”,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学问题,如你认为政府发挥着怎样的职能?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政府的职能?谈谈你对政府履行职能的感受等,为教学生成留下了适度空间;此外,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坚持了鼓励为主、多元多样的原则,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以上做法切实提高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方寸课堂,而是拓展到广阔的社会: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经验和感受的群言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充满激情地建构知识和人生;教学结果不再是众口一词的唯一答案,而是比预想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收获。

四、关注逻辑性,探寻生活的本质规律

对于“逻辑”一词,《辞海》做出了以下解释:逻辑是英语logic一词的音译,原意为思想、思维、理性、言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1)思维的规律性;(2)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3)客观规律性。

思想政治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和理论逻辑性,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生活性,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然而,生活现象不等于生活逻辑。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引领学生实现对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并通过这一过程对客观科学的逻辑性和真理性加以明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生活现象为向导,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问题,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的路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论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从中抽取概括出理论观点,完成对知识的科学建构: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认识和解决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学生只有自觉能动地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4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教材中许多内容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训导的,如果教师扮演真理的化身,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学效果不好。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堂课的论辩;一种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的课中论辩。将这种论辩逻辑的方式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论题提出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辩的论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论题理论性不强,但思想很强,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每个论题的在选择时,都可以运用逻辑对论题进行分析,看论题和反论题之间是否具有反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论题实质,弄清论题本来面目例如:人民币有没有价值?国家能不能规定人民币的购买力?等等,这些可以提出反对关系命题,作为学生论辩的论题,我们通过分析易于形成论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诱导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论据收集和整理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题确定后,就要让学生在开展论辩之前对与论题有关的论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每个学生所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样才能在论辩中易碰撞出火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据收集后,根据逻辑的方法对论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类、整理。根据逻辑中论证的规则进行整理和分类,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允许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学生事先对现实生活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进行调查,搜集材料,并找出与论题同一的论据进行整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论辩中有的放矢,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认识。

3、论证和反驳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辩过程中可以采取很多逻辑中的方法对论题进行论证,如论辩过程中进攻可采用类比、比喻、比较、反证等方法。采取这些方法可使论辩步步深入,老师可以通过设问,反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时,一方可以用比较理想和现实方法来回避对方在论辩过程中的意见,也可以运用反证方法,先承认对方论题,然后运用逻辑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来证明对方论题为假,最后,根据排中律对对方论题假证明我方论题为真。在反驳过程中,我们运用的是与反证法相反的归谬法来证明的。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学生在论辩过程中可能会离题,教师要将论辩引向主题,及时纠偏;论辩面过宽时,教师要向学生指出讨论的重点。

4、论辩评价与思想政治教学

对于论辩的评价,主要是对论辩者的评价。成功的论辩者具备的条件:论证完整、严密,有很强的论证性和说服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言辞流畅,富于雄辩等等。不成功的论辩者的表现为:论证中存在错误、漏洞,无论证性和说服力;采用不正当的论辩手法等等。论辩结束后,教师根据论辩者表现对其进行评价,特别是在论辩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和肯定,同时还要概括总结,指出共识,明确主题。

二、论辩中逻辑特性

论辩是对某一问题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彼此间为确立自己的见解所进行的论证与反驳的说理过程。由定义可知,论辩遵循的逻辑性质就是论证和反驳的逻辑规则。

论题是论辩者对所谈论问题持有的看法与主张。从形式上,是一个命题。反论题是论证中与原论题有反对关系的论题。例如,思想政治课中货币一章对金钱是万能的看法,如果把“金钱是万能的”作为原命题,那么“金钱不是万能”便是与原命题具有反对关系的反命题。

论据是被引来作为论题真实性根据的一组判断,是论辩者用来阐述论点的材料。从内容上看,它们可以是科学已经证明了的原理、定律及已被确认的事实。根据逻辑充足理由律,论辩中使用的论据必须典型、真实、充分的。

论证是用若干真实判断确定另一判断为真的思维过程。在逻辑学中,论证又称证明,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在逻辑学中要使论据有论证性,必须遵守以下规则:①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对于关键概念,应加以解释、说明。②论题保持同一。③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④论据的真实性应不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⑤论据必须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自己的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逻辑中排中律,从而确定自己论题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反论题与自己的论题必须是矛盾关系,而不能是反对关系,因为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可以同时是虚假的。从形式上看,反证法就是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反驳是指出某一论断的证明不能成立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反驳。反驳论据就是设法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以此否定由这论据所支持论点。反驳论证方式就是反驳过程中,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从对方的论据推不出对方的论题。

论证逻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论辩方面,这种论辩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质疑问难、论证肯定,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锻炼能力,使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坚:论证逻辑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43.

[2]王立华:思想教育与逻辑.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2期.

[3]韩登池:思想政治教育与逻辑规律.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6月3期.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灵活使用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辩论、坚守基本常识、敢于质疑等。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知识统一性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知识统一性趋势

在当代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涉及到诸多领域。它绝对不可能依靠一门学科来解决,必须通过综合学科加以解决。因此,应该把所有的学科都视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的方式教授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思维与固有知识相结合的学习,一方面使逻辑思维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指导下的政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科学、完整、辩证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这一改革,着眼于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改变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根据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其中突出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这一改革的鲜明特征,是课程改革和课程结构方面的重要突破。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一)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又由一般到个别(演绎)的反复过程。

政治课教材的编写采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些思维方法的有效资源。这些思维方法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

1、归纳法的培养。

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其基本步骤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抽象概括。

2、演绎法的培养。

演绎法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式。演绎作为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由于它周密的逻辑规则,使得推理明确而严密,反驳确凿而有力,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引导学生以此作为逻辑证明工具,必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教学,常常是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有利教学时机。 转贴于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一而真正的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1、分析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方法大体上有四个层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

(1)明确分析内容。

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分析事物的各种矛盾,分析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各个因素、方面、属性等进行分析;导学生对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发展上进行分析。

(2)掌握分析程序。

大体分为“解剖整体、研究部分、寻找联系”等三个环节。解剖整体,即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包括空间部分,时间部分,各个方面等)。 研究部分,即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如深入分析市场机制的内涵、外延、地位、作用、优点、弱点等。寻找联系,即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找出计划与市场的内在联系。

(3)把握分析要点

所谓分析要点,就是部分不同于整体的特点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特点。它常常是时空的分界点一、状态的突破点、因素的区分点或联系点。寻找合理的分析要点是对整体进行分析的依据,是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所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和“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是同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辩证结合,它们的主次关系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相互转化的。要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中不断完善的。政治科学科内综合以及政治科、历史科、地理科三科知识的综合,也是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政治课教师应当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能力,在平常的概念、原理教学和练习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6

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就是逻辑。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外,更应该有较高的逻辑素养。如果教师本人不掌握逻辑知识,就很难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效益分析

1、有助于由已知推出未知,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授新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而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达到此目的,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要获得新知识,大多都是以已有的知识为根据,推导出新知识。掌握逻辑知识,运用逻辑方法,对研究学问、搞好工作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我们教师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学生说话、回答问题总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究其原因,多半是逻辑上的毛病。事实上,人们在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过程中都离不开逻辑问题,说话、写文章、回答论述题要想提高表达效果,要想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意思完整、说服力强,就必须要求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大量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凡是自觉地遵循思维形式的结构和规律开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逻辑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分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安排和组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逻辑方法

1、用于每节课内容的内部联系。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不在于资料搜集的多少,教案写的是否详尽;而在于课堂讲授的质量,在于阐述问题的明晰性、说理的逻辑性以及是否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每节的教学内容要精心安排,找出其内部的逻辑联系,即使内容比较琐碎、联系不十分紧密的章节,教师也一定要将其逻辑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便于学习和掌握。

2、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逻辑联系。人类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而藉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的。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逻辑联系之后,教师还要注意节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使上一节课的结尾和下一节课的开头能够有效地衔接,使两节的内容也有紧密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结尾有个悬念,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做练习题。练习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固然可以正确地做出答案,但有效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政治教师在练习和复习中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解各种题型的逻辑步骤和思维方法。

三、几种常用的逻辑方法

1、归纳法。分析事实、经验或实验,抓住共同因素,概括本质属性,综合基本特征,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词语作出结论,并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指明分界点和联系点。即从若干个事例中推导出一般原

转贴于

理,这就是归纳。

2、演绎法。首先讲解规律、原理,再举出正反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它的内涵和应用范围,最后要求学生举例应用。即将理论、原则应用于具体事例,这就是演绎。

我在讲“商品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之后,我讲道:“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告诉我们一物要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吕就不能成为商品。正如教材中提到的空气、阳光等。其次是用于交换,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如农民给地主的地租,农民生产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

接下来我举出了几个实例让学生回答它们是不是商品。

自来水;②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③送给同学的礼物;④交换的结婚信物;⑤某人出卖自己的器官。

通过这几个例子,学生对商品的含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通过第四个例子,我又强调了“交换”的含义,这里的“交换”是指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买卖关系。

3、类比推理

政治课中的许多原理和观点十分难懂,教师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或简单的生活道理来进行比较的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接受,并能对所学原理有较深的理解。

如在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授课时,,我先讲了了一个例子,“一个农民看到池塘中一只美丽的鸟受伤不能飞了,就把它抓起来。这时天上又落下一只鸟,赶也赶不走。农民回家拿了一只笼子,把伤鸟放在里面。过了一会儿,另一只鸟自己也钻进了笼子,并且和伤鸟挨在一块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是一对鸳鸯。”我接着说:“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它们总是成对出现,宁死也不分离。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这样一对鸳鸯-----权利和义务。请大家看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基于对鸳鸯的深刻印象,经过阅读和思考,对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