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例6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学教育 素质教育 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霍九江(1969- ),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77-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中一个焦点就是高等教育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虽然高等教育近年来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但在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不仅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近年来也呈下滑趋势,其中在美学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明显,下面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一、美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不难看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教育专家与学者已达成共识。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师就用美的理想导引学生的活动。教育要培养人,而培养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关注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尽管专家学者还在强调美学教育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学实际的地位却大不如前。这促使我们要认真分析美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现代教育实践发展的具体趋势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不难看出,缺乏美学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审美理念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正不断加深。总的说来,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要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偏离了这个方向,教育的功用就会丧失。因此,我们所要培养的大学生掌握充足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把教育整体置于美学层面考察,认真审视美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德、智、体的关系。对美的追寻是兴趣的基本来源,是生活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从宏观层面看,科学精神、艺术精神等培育离不开美学教育;从微观层面看,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也离不开美学教育。

2.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以一种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代替一系列旧事物的过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创新有一系列的要素,充足的知识储备、浓厚的创造热情、广阔的发散性思维等,最重要的是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从这一方面来看,美学教育具有其他方面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美学的教育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而这一过程最需要的就是激情和想象,因此,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从历史众多例子来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许多发现发明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瞬间的直觉和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而,美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美学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元素和养分,大学生只有充分吸收美学教育的营养,才能使各方面充分发展。大学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能力的习得,另一方面是美感的培养,能力的习得离不开美感的培养。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美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具体来说,美学带给人精神方面的享受,通过诉诸人的情感,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美学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反映的是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总之,美学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眼光,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学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失

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美的历史。从美学的基本特征来看,美学注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培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一直以来只是把美学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所做的只是从单个学科出发,如美术、音乐、书法等,向学生灌输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巧,着眼点仅仅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可以说,美学教育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无论从国家颁布的素质教育文件,还是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观,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学教育与其他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但从现状来看,我们对智育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还是现如今所提倡的能力教育,在几个方面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笔者在高校从事多年艺术教育,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国内绝大多数理工院校都不设专门的美学课程,而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美学课程也仅仅安排在本专业之中。因此,美学教育的任务就只有通过有限的艺术教育课才能体现出来,几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问题。

反思高校美学教育的现状发现,造成这种状况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出于种种目的,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抵制措施,尤其是文化方面,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颁布了对华的《十条诫令》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在外界力量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逐渐发生偏离,审美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其次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使我们原有的美学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负面作用,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最后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变化有关。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较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的价值冲突更为明显。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美学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美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创新现有的美学教育模式。

三、创新美学教学模式,完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自20世纪末美学正式列入大学课程以来,各学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实际上,多数学校在授课时比较偏重单纯的美学理论,在实践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技能,忽视了美学的人文教育职能。因此,要全面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创新传统的美学教学模式,笔者将其总结为“一个工程,两个部分”。所谓一个工程,就是应该把高校美学教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两个部分就是美学教育要靠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来进行。

先来看一个工程。必须突破原来的观念,即认为美学教育仅仅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任务仅仅由专业教师承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技能技法即可。美学教育绝不是仅通过专业教师就可以做好的,还需要其他课程和教师的配合,需要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只有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才能被学生全面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御侵蚀的能力,使美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再来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要紧密配合。学校教育是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是保障。学校教育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是高校美学教育的主体,承担了课程教育的任务,专业老师要做到真懂、会讲。所谓真懂,就是要求专业教师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美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会讲,就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美学技能技法,还要把美学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展现出来。第二个环节是其他课程的作用。美学范围很广,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大的学者美学造诣都很深厚,如康德、黑格尔等。康德提出的很多观点如今还很有借鉴意义,如“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自然美是美的物品,艺术美是物品的一个美的表象”等。不难看出,审美能力教育不仅需要专业课教师,其他课程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再来看社会的作用,这是有力保障。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是无孔不入,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会通过种种渠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给大学生或者说所有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这一点来看,美学教育乃至大学生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好的社会环境作用至关重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必要的。当然,社会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这一工作必将是长期而艰难的。要使大学生能全面发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需要学校与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豫教发规[2007]83号)[Z].2008-09-30.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教育;素质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以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由度增大,再加上寒暑假、周末以及其他节假日,尤其高年级,课程安排很少,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十分充裕。那么,当今我国大学生闲暇活动状况怎么样呢?罗华(2004)对重庆市大学生闲暇活动及闲暇教育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易欣华、伍争(2007)年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探访的形式对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的闲暇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张掬婴、陈巍(2011)对杭州高教园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刘胜良、张百顺(2010)对广西多个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的闲暇生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刘经兰、肖承志(2012)对江西某高校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的网络依赖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这些调查都表明了我国大学生闲暇活动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状况消极,很多大学生习惯睡懒觉、闲逛、吃喝、娱乐、低级趣味如色情浏览等;成为“宅男”、“宅女”,整天地宅在宿舍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甚至吃饭都是打盒饭或叫外卖在宿舍吃;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少;过度依赖网络,而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据一些辅导员反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意识淡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缺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为集体做事的现象开始变得比较严重。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则受益无穷,放任不管则可能导致堕落,大学生闲暇活动状况与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什么是闲暇教育

对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上,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i 高校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也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用以掌握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可以是正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有时需要老师专门引导,有时只是需要提供相应条件(硬件)或环境和氛围,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当然也包含在内。闲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涵哪些方面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通常所讲的德、智、体、美大体概况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加强闲暇教育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举措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大学生闲暇教育同样也包含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然而,由于社会和部分家庭的教育职能严重缺位,从而学校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学校闲暇教育如何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

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理念),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系统工程,非一时或一面工作就能做到,除正面的课堂教育之外,环境影响的作用同样甚至更为重要,非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指导而不能见成效。不管是在课程上还是在课外,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和服务人员,他们所讲授的知识,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等,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注重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加强高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建设都不容忽视,而且必须做细、做实。这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之,则素质教育可能见成效,无之,则素质教育必不能见成效。

2、构建多维教育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闲暇教育环节,构建多维的教育体系。课堂——课外二维空间教育体系。在体育、文化、艺术类课堂教学之外,成立各类协会组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此种形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存在的,但是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存在数量少,学生覆盖面不高,活动场所不能满足需求,没有配齐专业指导教师,活动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等问题。更加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等。班级——宿舍二维群体教育体系。实行学分制以后,班级组织形式变得松散,学生容易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主义缺失,个人主义增强,而宿舍同学成为较为稳定的交往群体,寝室成为重要的素质教育阵地。因此,加强学生寝室文明建设。?课时——周末——假期多维时间体系。闲暇教育须以学生为本,不仅要站好三尺讲台,要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让他们在闲暇时间能找到平台提升自己,或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

3、提供足够的闲暇教育资源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闲暇活动的需求,从而出现图书馆、自习室学生排队、占座,球场场地不足等这些大学生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现象,以至很打击某些学生的积极性。要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学校首先要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根据闲暇活动的内容可将其划分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活动等;根据活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群活动体或个人活动ii。学校可根据闲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提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文化活动场馆、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等。

4、将闲暇教育课程列入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中

闲暇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需要系统地教育体系和专业的教育和引导。高校应认真研制闲暇教育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品格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体育运动以及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比例。这些课程应该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形式不限于课堂课外;在时间上以学生为本,充分、合理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等。把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类的社团组织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5、培养一支专业的闲暇教育指导老师

大学生闲暇活动不能放任自流,除了提供充足、合理的硬件条件,营造认识到位、充分重视的环境氛围,还必不可少要有一支专业的闲暇教育指导老师。我们在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并非缺乏,只是对闲暇教育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更别说如何开展闲暇教育。当然,这与我们所处的大背景莫无关系。因此,培养一支专业的闲暇教育指导老师必须首先从认识闲暇教育开始。然后还要在学生中加大宣传教育,让学生普遍对闲暇教育有充分认识,并愿意主动参与。闲暇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心理卫生等专业教师,以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和辅导员队伍。闲暇教育开展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开设兴趣班,成立社团组织,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负责任、有耐心地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艺术、体育和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

6、鼓励闲暇体育和社团活动

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最近,据媒体关于大学生军训和运动会的相关报道,揭露了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令人担忧的现状。例如,2012年11月,武汉某高校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取消了秋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学校教育的广泛讨论。这样因噎废食只会因小失大,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加强的趋势中是倒行逆施。还有,在某些高校,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体育课,而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就不开设体育课了,运动会往往也只是低年级学生参加。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不仅要改变这些现象,更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课以外的各项体育活动,鼓励学生成立社团组织,根据需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无形中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政工作一线工作者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地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悟,只有深入到大学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关注大学闲暇生活状况,全面营造素质教育环境,改变他们的内心,犹如给植物浇灌清水和养分才能让其它开出健康、绚丽之花。

注释:

i 王铁群:闲暇教育——教育实践中予以关注的课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3,(5):23.

ii 冯亚平、王莉: 闲暇运动对大学生健康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2年9月第3期

【参考文献】

[1]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易欣华,伍争.中美高校闲暇教育之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3).

[3]张掬婴,陈巍.大学生闲暇教育状况调查及策略[J].教育理论研究,2011(10).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大学生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8-02

一、引言

如今在我国所有的院校中,当代大学英语课几乎是各个专业都有开设的课程,即所谓的《基础英语》或《大学英语》。对于有些专业,英语相关的课程常被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两个部分。基础英语是通常为大一新生等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而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如:对机械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工程英语或科技英语,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旅游英语或涉外英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商务英语,对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有飞行英语,等等。这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前者更注重于使学生掌握并巩固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运用能力,后者旨在使得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实用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就业提供一种专业素养。这无不是大学英语课堂设置的一大进步。然而,随之也逐步地出现了重专业英语,轻基础英语的现象。笔者通过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得出,大量学生觉得“学基础英语没什么用,浪费时间”、“想早点(或直接)上专业英语”。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基础英语的学习,小部分是处于真正的兴趣使然,更多的则是为获得一定学分或者为应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而相比之下,各专业的学生对跟自己就业联系更紧密的专业英语课程更加重视。这一现象当然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就业现状的影响。不可否认,将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专业对口化为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带来较为直接的帮助。但笔者认为,就针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基础英语在大学中的作用远远大过于专业英语的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对两类课程的教学感受却是不同的。接下来笔者将基于对两类课程的比较,谈谈大学英语(尤其是基础英语)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

二、接触跨文化

学生在接触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在接触使用这门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与专业英语课程相比,基础英语课程所涉及的话题和知识面更为广泛和多样。纵观历年来大学基础英语的各版教材,其所选择的课文题材涵盖校园生活、文化、交际、食物、健康、理想运动、古迹介绍、人物传记、家庭、友谊、环境等。在英语早已成为国际上最通用的一门语言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它去阅读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去理解各地人们的传统和习俗,去分享世界各个角落的奇闻趣事。这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而在话题局限性较强的专业英语的课堂上,这方面的收获便非常有限。另外,从课堂教学的安排上讲,在基础英语课堂上,教师更容易通过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和让他们做大量的信息延伸和补充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们打交道。而对专业英语课程而言,可以讨论的话题相对是局限于该专业领域本身或相关而已,且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使得难以扩展。

三、塑造人生观

人生观(View of life)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但在社会意识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弱化现象;他(她)们看重自我价值,但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注重物质利益而对社会需要事业的追求意愿存在一定的弱化(粟迎春,2011)。如前文所提及的,各类基础英语教材有涉及与生活、学习相关的题材。其中,情感、家庭与梦想等话题无不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这些话题引入讨论,抛砖引玉。这些无不在引导大学生对一些人生课题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无形地帮助他(她)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思辨力

刘润清(2010年)指出“我们的课有时不受学生欢迎,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除了会讲语法没有什么启迪人家智慧的内容”。他提出教师对课堂追求的第四个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即要有启发性。思辨力(Critical thinking)是指一种思考辨析的能力,它亦可被称为独立思考能力。洪堡特(1836年)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接触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映射着一个独特的世界观。这说明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人们认识现实的不同思维方式。在英语教学上,不应该再让大学生只是鹦鹉学舌似的学习语言,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去感受和发现一门语言的美丽,并通过由这门语言对事物的描述背后所揭示的东西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这对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式。专业课英语通常行业性过强,语言偏书面、刻板,甚至是规定性的,因此不如基础英语课堂给语言习得带来的自由度大。在基础英语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就某个话题或某些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或不同观点的意义远比让学生满堂学新的语法点或知识点来得有意义。读书需要静下心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需要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学校本应该是提供这样的平台,培养独立思考、灵魂自由的人,而现在往往急于产出的是一个个以专业和工作为最终目的的人们。

五、结语

由于我国的学生几乎在高中就分了文、理科的方向,在进入大学之后,有些学生一头扎进自己的专业,便更是划清了文、理科的界限,甚至很少关注其他学科。这直接导致很多理科学生缺乏文科知识,甚至荒废了其本有的文学天赋;而对于理科知识的欠缺也似乎成了文科学生理所当然的一种情形,甚至不乏一些大学生对生活中基本的科学常识知之甚少。其实,这都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一个大的弊端,违背了大学的育人理念。当然,大学的各种选修课和各类社团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点,但远远还不够。因此,在几乎未设置语文类课程的各类大学基础课程中,大学英语无不起着语文课或者说是“文化课”的作用。随着大学英语又逐步发展为专业性英语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从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思辨力和人生观等综合素质来讲,基础英语课堂无不比专业英语课堂更有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提及的专业英语并非指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而是指与学生各自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文中统称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英语教师,2010,(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凭教师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直面矛盾,认真分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做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一、利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教师应根据新《学生手册》的规定,及时修改、完善原有院系学生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有关请假、卫生、纪律、安全、违纪处理、综合测评等方面,做更加细致的规定和说明。通过这些制度给学生的日常行为划一个框,只要不出框就行;这些制度也使我们在处理琐碎事情时“有法可依”,使复杂的事情容易处理,让同学们心悦诚服。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有利于让同学们养成遵守纪律观念,倡导良好的学风。

二、抓好三支队伍,引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生的日常管理,仅仅靠辅导员是不够的,我们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己管理自己,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作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结合内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通过举办“经管系升国旗仪式”“夏季合理饮食”“安全、文明、卫生教育月”等主题活动,使经管系“自律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火车头,为了统一班干部的思想,使他们能主动工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习的模范,做遵守纪律的模范,我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教育他们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事事以身作则、言出必行,齐心协力维护集体利益,对下阶段的工作出谋献策,提出设想。开展“学生党员民主评议”,让学生党员增强责任意识,争做品学兼优、励志成才的典范,塑造起自己的先进性形象,使党员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通过量化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制定班级工作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老师了解各班级的基本情况,促使各个班级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日常管理中,针对各班级的早检、卫生、纪律、宿舍管理、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以下简称“我系”)学生宿舍数量多、分布广,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充分利用“自律会”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大问题及时反馈”。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学生党员宿舍中针对精神面貌、卫生、纪律、学风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优秀学生党员宿舍”,悬挂小红旗,并在“学生党员民主评议”中给予加分。

四、开展先进表彰活动,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按照学生手册中《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细则》的规定,结合我系相关规定,对我系3000多名同学进行综合测评。以评选、表彰先进为契机,加强学生荣辱观教育,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五、关注特殊学生,确保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管理中对贫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①在心理上要给予劝慰,多与其交流,帮助正确认识贫困。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适当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③提供一个使其展现自我特长的平台。依据各自的特长提供相应的为大家服务的工作岗位,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树立起自信心。④正确引导周围的学生,提供一个尊重、平等、宽松的环境, 使其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着关爱的大家庭。

以上措施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构建“和谐经管,文明经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为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6

一、 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示个人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之上,能够妥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音乐鉴赏作为学生审美能力、事物感知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情感的集合体,音乐中集体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从听觉器官的启发出发,借助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能够帮助其不断辨别自身情绪。同时,音乐鉴赏过程是以音乐情绪唤起个人情绪的过程,因此借助音乐鉴赏,可以强化学生的情绪认知,促进其情绪抒发,进而加深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帮助其不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二、 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

(一)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通过音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从乐理知识教学、音乐背景知识教学、音乐综合体验三方面出发。

首先,从乐理知识出发进行与音乐相关的节奏、节拍、和弦、乐谱等知识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音乐结构,进而借助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音乐感知能力,为其后期音乐情绪的感受提供条件。

其次,利用音乐背景知识,如音乐创作的历史情况、音乐的基本流派、作家的生活状态以及主要创作手法、不同作品的创作目的等内容展开音乐鉴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把握能力,进而促进其音乐结构把控能力的提升。

最后,通过音乐综合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整体了解音乐的基础上,将音乐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扩展自身的音乐知识,同时强化对音乐中所描绘的具体情感的把握,进而促进个人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情绪的有效抒发。

(二)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涵养,使学生心理获得平衡、 情感得到协调

音乐净化论的观点表示,利用音乐可以帮助个人进行情绪调节,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内心能力的增强。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受到人际关系问题、失恋问题、就业压力等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节奏欢快的音乐,帮助个人摆脱忧郁的情境;利用悠扬的乐曲,帮助个人重获身心平静;利用内涵丰富的音乐,强化个人心灵等。

总之,作为自我情绪释放的出口,音乐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促进其深入内心发现自我,得到心灵的升华。

三、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有积极作用

音乐艺术本身即为想象形成的艺术。音乐鉴赏的过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意识,促使其探究自我,解读个人情绪,对其想象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增强和表现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可以借助这音乐一想象的艺术形式,打开大学生的思想闸门,帮助开发个人情商,让学生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音乐、对于自身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认知的意识,进而为其创造能力的开发和自我表现力的增强提供条件。

四、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的相互合作、集体协作能力起到的作用

音乐鉴赏的过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进而有助于激发其换位思考意识,加深其对他人、对集体的理解,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般来说,音乐鉴赏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歌咏比赛、演出等音乐实践过程,为保障集体化的音乐表演效果,需要个人积极参与与他人的合作,并在与他人不断交际的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增强自身情感表达效果;同时,利用音乐比赛的实践过程,也能够激发个人或集体的竞争意识,应变突发情况的意识,促进集体协作能力的提高;当然,音乐比赛所提供的实践过程,也能够为个性的培养和个人特长的开发创造条件,促成个人开朗性格的形成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