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1

近年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占据主动的竞争优势,务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管理方法。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经济效益基本介绍

经济效益又有经济活动之称,在商业企业中,该定义主要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成的经济费用、发展资金和商品流转额之比。因此,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对经济费用和建设资金有效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企业发展实力。此外,经济效益又是商业企业发展规模、市场地位的具体体现。

2商业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商品转移活动。经济效益价值能够通过商品转移完成情况来体现,因此,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应保证商品的自身价值以及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同时还应大量完成商品转移任务。其次,流动资金利用率较高。商业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常用资金购置商品,进而经济效益受资金流动性影响,其中,经济效益和资金流动速率间成正比,即流动性越大、流动时间越短,资金率越高、经济价值随之增高。然后,优化服务质量。商业开展经济活动也是商业服务的体现,为此,商业企业应注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增强。最后,注意客观影响因素。商业企业应对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商品类型、政治因素、生产力情况、经济因素等内容全面分析,在了解影响的基础上,提高商业发展的主动性。

3商业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意义分析

一方面,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商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优化企业管理效果,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也会相应增加,有助于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规范工作行为。另一方面,增强社会经济水平。商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商业规模会逐渐扩大,这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农业、工业也会相应的提升经济效益,在降低劳动费用的基础上,促进商业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外,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增加我国完成社会财富积累,这对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4商业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

4.1优化财务管理

商业企业针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效优化,这一工作内容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商业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还能优化企业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又能为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方法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既符合商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能促进商业企业进步。除此之外,优化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基础性会计工作,即针对商业企业的实际管理效果和市场发展情况,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通过科学的测评机制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下,还会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强化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财务核算的严谨性。财务管理有效优化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企业资产结构有序运行,这对企业成产成本降低、资金管理、资金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4.2强化成本管理

商业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创新成本管理意识,避免运用落后的成本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引导,这主要是因为商业企业成本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如果沿用一成不变的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成本管理,那么企业生产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会不断增加,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在现今历年的引导下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商业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主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方面,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商业企业应做好成本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准确分析。第二方面,合理控制成本,即商业企业确保商业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施成本全方面、具体化控制,促进成本规范化管理,完成成本低化的管理目标。第三方面,全面分析成本,根据以往的成本管理经验对成本实施日常化管理,大力开发低成本价值,同时,主动为市场消费提供低消费、高质量的产品,这对企业竞争实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第四方面,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对成本目标明确、成本核算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4.3提升服务质量

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质量,能够促进企业高水平、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商业企业发展活力,这对消费者权力保障、商业企业良好形象树立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服务质量优化后,消费者能够对企业商品高度评价和认可,客户满意度也会相应提升,这对企业产品销量扩大、产品竞争力增强具有促进意义。商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具体表现:树立规范的管理思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同时,产品完成销售后,定期做好售后服务和电话回访,这不仅能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而且还能增进消费者和企业间的距离;创新服务思想,实现消费者思想和企业思想有效结合,这对产品目标明确、产品适量生产具有引导作用,并且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充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完善服务质量体系,即商业企业制定规范化、统一化、程序化的服务制度,为企业产品生产提供依据。

4.4加强人员管理

商业企业要向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务必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商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大力发掘优秀人才,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企业聘用岗位人才后,为了发挥岗位人才在岗位工作中的价值,应及时对岗位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以此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员工还能在明确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工作流程,部门管理者还应对员工全面关心,积极解决员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促使员工在增强企业认同感的同时发挥个人才智;企业有效组织培训活动,能促使员工在培训过后强化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方面贡献个人力量。

4.5提高科技水平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步入信息科技时代,商业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这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商业企业应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在商品生产环节、财务管理环节引进计算机设备,以此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财务管理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商业企业还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在结合我国商业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高先进技术在业务拓展、产品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我国还应加大科研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在发挥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降低商业企业发展成本、扩大经济利润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工商企业;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化

一、提高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意义

同世界经济发展相类似,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脚步放缓,经济发展处于调整阶段。由于工商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提高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经营决策,保持工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会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起作用日益凸显。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满足各方面需求成为空谈。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市场经济诚信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继续教育有待加强

会计是工商企业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业务素质。会计法规、制度随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中,继续教育对会计从业者尤为重要。工商企业各具规模,会计核算缺乏规范,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尤其中小规模会计主体,在岗财会人员年轻人偏多、流动性大,缺乏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很多会计人员都是应付日常业务处理,不关心、不注意经济动态和政策法规的调整变化。业务处理与政策法规相脱节。

(二)会计规章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随意性大

会计工作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专业性、系统性很强,需要完备的手续、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工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很多工商企业,会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会计核算受人为因素影响,随意性大,造成会计工作的被动局面。有些工商企业,会计人员工作中常常受到干扰,造成费用支出失控,不能正常行使监督职能。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债权、债务得不到及时追缴和处理。票证管理混乱,审核不够严格。

(三)会计档案管理混乱,原始数据资料核查困难

会计工作是事后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在会计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大量票据作支撑。会计档案是会计工作成果,是反映工商企业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会计档案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等等资料,不同类别的会计档案有不同保管期限。受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够,会计规范化欠缺,以及会计人员流动性影响,会计档案存放混乱,资料缺乏完整性,影响整个会计工作质量。

(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企业诚信受到影响

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信息。会计工作,是通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各类账簿的登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送给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会计信息是了解认识工商企业的主要手段,是考察经济动态和进行预测决策的依据。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情况。报送财务报告不真实,口径存在差异,出现问题,给企业诚信带来损害。

三、解决工商企I会计规范化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落实继续教育工作

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密不可分。工商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需要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入手。会计工作,是工商企业最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未来发展。企业领导要有清醒认识,保持会计队伍稳定性,给予会计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业务素养。要给财会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保证各项会计规章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二)健全会计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会计法规

管理出效益。工商企业发展状态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作用巨大。良好的企业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条件。工商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企业管理层应大力支持会计工作,熟悉了解会计业务,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维护会计人员的权威,做财务会计人员的坚强后盾。

(三)加强会计档案资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率

会计档案,是记录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料,是企业进行经济分析的依据。为保证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财会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档案管理。做好会计档案工作,会计凭证及时装订成册,账簿及时登记结账,年度终了及时更换新账簿,财务报告、银行对账单齐全完整。做好会计资料的归类整理工作,是会计人员的分内职责。保存期限内档案清晰完整,能够随时调阅,发挥使用价值。

(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树立工商企业良好形象

诚实守信是全社会的大事,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会计信息是外界了解工商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企业诚信经营形象的具体体现。工商企业要遵守各项法规政策,会计工作严谨认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做法。对会计造假坚决打击,不能手软。

参考文献:

[1]朴哲镐.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09-110.

[2]徐丽风.会计工作在工业企业中规范化的探讨[J].经济管理,2016(3):58.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3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构件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日益明晰,包括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以商品性质为区分依据,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可以完成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交换,甚至可以完成无形商品的所有权变更,但是对有形商品的运移乏力,必须借助物流系统,因此,物流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构件,承担着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实物配送服务,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优势的发挥。[7]纵观当前消费模式,消费者倾向于以电子商务方式购买商品,不仅由于科技创新引导消费模式的转变,还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品种类繁多、价格合理,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多的个性化需求,然而,所有这些变化最终都要落实到消费者得到的商品上。若物流服务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家的信用评价,削弱企业竞争力。所以,必须将物流纳入电子商务发展系统,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只局限于商品本身,将物流发展水平当作评估电商系统和电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电子商务引领物流发展方向

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转变是经济发展、技术变革、信息膨胀、经济一体化的综合体现与要求。电子商务是商业贸易的电子化形式,对物流发展影响巨大,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物流的发展理念、管理组织、运作模式等的演进方向,左右着物流服务的内部组织形式、具体工作流程等的改革力度,从而决定着物流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经济地位。[8]随着科技与信息检索结合程度的深化,电子商务与时俱进,交易媒介不断多样化,交易实现日益便捷化,这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物流服务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拓展新思路、构思新方式等途径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

3.物流质量决定电子商务水平

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众多组成部分,物流服务是其中之一。高品质的物流服务能够加速信息流、商流、资金流,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宏观视角下,有形商品仍占电子商务的绝对比重,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物流在电子商务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说,物流服务质量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推进的基本保障,尤其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商务活动中更是如此。同时,优质的物流服务也使其更好地辅助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直接表现。微观视角下,信息技术渗透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先进技术对现代物流发展至关重要。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可以减少商业纠纷,为商家赢得良好声誉,有利于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本利用率,提升利润率;可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催生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然而,劣质的物流服务对电子商务会形成严重的制约。若物流服务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超前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必然造成物流资源浪费,加大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妨碍电子商务推进。若物流服务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必然因短板效应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甚至使经济社会陷入供求紊乱的窘境。可见,物流服务质量决定电子商务的发展高度,而且只有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匹配的物流才是高品质的物流。

二、物流是我国电子商务体系的短板

1.物流发展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

较之其他国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已形成以淘宝、京东、凡客、天猫等为代表的群雄竞争的格局,其中,淘宝网在2011年的交易额达600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3%,2012年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5%,两年内交易绝对值及比重都出现持续增长,尤其是2011~2013年的“双11”节,单日销售额从52亿元剧增至350亿元。物流发展水平则与之形成强烈反差。面对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我国物流服务水平明显滞后,在物流量骤增时,“爆仓”问题严重,支付渠道拥堵,甚至引发物流系统瘫痪。同时,由于物流服务人员平均素质较低,暴力分拣、货物丢损、物流对象混乱、货物检查不严等事件频发,致使物流与电子商务衔接中断,造成电子商务平台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假象。此外,由于当前诸多因素的制约,商家掌握的产品、企业、消费者等相关信息十分有限,物流滞后问题加速恶化,导致节庆优惠时,消费者因不能从商家获得可靠的商品物流信息或恐惧物流乏力而提前交易,不能真正享受类似“双11”的优惠,或以实体购买替代,从而使电商卖家仓储积压等。显然,物流已成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注焦点。

2.物流服务制约电子商务平台的拓展

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拥有完善的商品补给系统,即商品输入系统;二是构建高效率的商品运移系统,即商品输出系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商品生产与补给较为充分,然而,由于地域范围、时间差异、消费者差异等微观因素影响,物流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的一大障碍。例如,由于区域跨度大、基础设施落后,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往往要加付物流费用,这削减了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实践中,消费者与电商企业都有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的愿望,因此,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加高电子商务系统短板成为当务之急。解析物流发展要素,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商品运移速度与安全,先进技术应用状况影响着企业综合竞争力,从业者素质直接决定着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反观我国物流构成要素,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地区道路毁损严重,物流集散点少;先进技术利用率低,分拣商品自动化程度低,易损易腐商品储存空间漏洞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意处理货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都成为物流发展的软肋,也使物流成为电子商务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同期,国际社会都在竭力推进现代物流,以新型集成式管理理念替代传统物流下简单劳动叠加的管理模式,以整体商品销售链为分析依据,降低运营成本,以利润的可持续获得为原则提供优质的人本服务。我国物流发展与国际趋势要求差距明显。实践证明,物流理念的转化会不断强化其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创新物流运营模式,有助于减少物流对电子商务的束缚,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经之路。

3.物流现状阻碍电子商务活动的顺畅推进

物流是商务活动的纽带,不仅是本次交易商品配送的承担者,也是下次商务活动改进的信息提供者。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向物流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骤增的商品量,现阶段我国的物流只是疲于分流配送压力,仅以完成商品配送为目标,缺乏信息搜集意识,对物流是电子商务实体支柱的认识肤浅,错失诸多以商品配送为跳板搜集消费者偏好等相关信息的机会,这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推进。与传统商务活动不同,电子商务活动更注重与消费者沟通,每次交易的起点和终点均是沟通,以获得消费者对意向商品的评价信息,便于交易活动的完善,可见物流在电子商务活动的两次沟通中均举足轻重。然而,我国的物流发展现状尚不能保证其在电子商务活动的两次沟通中很好地发挥纽带作用,常因物流滞后或配送货物与订单不符,或消费者不能在商家承诺期内收到商品,致使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长期合作关系难以持续维系。

4.物流干扰消费者对商家进行客观评价

从本质上讲,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近乎双赢的平台。网购形式下,商家能够提高商品流转率,实现高利润,消费者则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享受不受时空限制的、更为人性化的便利。与传统商务不同的是,电商企业的发展更依赖消费者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涉及一次电子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物流服务至关重要。商品在仓储、保管、运输、签收等一系列环节中的任一失误都会使消费者降低对商家的满意度,而不关乎商品质量本 身。客观审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电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不融洽,这大多源于物流服务的滞后。相对落后的物流难以承担电子商务快速推进引发的商品流量和存量压力,致使商品运移速度缓慢,各次购销活动的连续性受阻,导致消费者忽略我国电商企业与物流大多各自独立存在,而因物流因素影响不能客观评价商家,从而妨碍我国电子商务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因此,必须重新科学评估物流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作用,打造匹配于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物流服务,使电商企业赢得消费者客观评价的机会。

三、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物流系统的必要性

1.电子商务倒逼物流系统的完善

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正在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且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尤甚。物流既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子系统,也是自成一体的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对其存在连续的影响。电子商务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结果,推动物流服务必须主动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正如电子商务依赖物流服务,后者也必须依靠前者优化升级。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物流服务必然产生一定的压力,且发展方向就是与电子商务相匹配,这可以视作电子商务对物流发展的一种拉动作用。作为电子商务的子系统,物流服务必须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相匹配,才能互促并进。

2.系统化运作物流能够提升电子商务的竞争力

物流是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若将前者仅仅视为独立的系统,而忽略其作为子系统的重要性,物流服务可能陷入效率与成本不能兼顾的窘境,从而难以真正缩小电子商务发展的供求缺口。为缓解矛盾,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化运作物流是有效途径。先进技术的引进会导致物流运行成本增加,但只要服务效率提升幅度高于成本增加(且系统化运行本身具有转移成本的优势),就会因物流水平的提升而增强电子商务的竞争力。然而,我国传统物流服务多以自身利益为考量依据,权衡预期利润与投入成本,如果前者低于后者时会致使物流服务投入不足,商品交换不能维持,难以保障电子商务顺利进行。而将物流服务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子系统,将物流服务的收益与成本纳入电子商务的投入产出体系,以电子商务大系统整体利润为目标,将物流服务部门化,有助于宏观视角下物流服务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另外,缺乏系统性保障的物流发展,各服务部门相互独立、机构冗余、功能交织,使本应开展的合作让渡于内部竞争,各服务部分衔接受阻,成本增幅高于收益增幅,加之系统化理念下的先进技术成本转化率低下,导致物流职能无法体现在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体系中。从规模经济层面看,系统化运作物流易于形成规模效应,促使电子商务系统长期平均成本呈现递减态势。诸多现代化因素催生了电子商务,经济全球化对其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系统化运作物流有助于宏观视角下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有机整合,提升电子商务竞争力。

3.构建物流系统有助于降低投入产出比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物流存货持有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过高。[9]2011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为17.8%,而发达国家不到10%;仅管理成本而言,美国、日本和德国只占GDP的0.4%,我国则超过2%。就流通信息投入资金占销售总额的比重看,我国是0.1%~0.3%,发达国家平均为1.2%~2%,其中,投入信息化的软硬件比例,我国为1:5,发达国家为1:1到2:1,差距显着。这是我国物流长期独立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割裂了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物流各组成部分因目标差异而导致摩擦率高,最终使资金不能及时回流至商家。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物流系统,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付款流程等,提高资本流通速度,降低电子商务投入产出比。

4.打造物流系统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物流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夯实这一基础,国家着力进行多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十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重新审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系统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现代化市场的挑战。加之国家放宽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领域准入标准,我国物流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只有以系统化理念处理物流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的关系,才能实现我国电子商务平台“质”的飞跃,而这与新时期国家发展要求极为契合。

四、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系统化的战略思考

1.现行物流模式比较

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宜的物流系统作保障。现行物流模式主要有自建物流、物流联盟、第三方物流及物流一体化等四种,其各有利弊。自建物流由单一组织管理,内部易于协调,便于统一指挥,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但投入要求高,成本压力大。物流联盟通过利益共享联盟有效分担物流成本,对单一个体投入要求较低,但由于是多头管理,易产生分歧,组织脆弱性显着。第三方物流以专业化分工运作,生产效率较高,但依靠高投入维系的专业化必然超出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独立于电子商务的运作会延缓信息传递。物流一体化是围绕物流系统将生产、销售、物流、消费者等打造为一个链条,这种大系统模式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但需要协调诸多层面和环节的利益,且现阶段以物流为中心建立一体化体系的科学性尚待论证,未全面进入实践阶段。可见,我国的物流模式必须立足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选择。

2.以动态开放理念构建物流系统

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任一构成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的变化,且不存在一个在任何时空皆适宜的市场经济范式,特定地域内,它在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健全完善自身。电子商务就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产物,也必然是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这意味着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构成要素尚处于发展状态,就现状而言,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未能与其他构件耦合,制约着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因此,分析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以动态开放的理念构建匹配的物流系统,这是当前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为此,至少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先进技术,如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等,拓宽物流发展视野;二是更新基础设施,提升设备技术含量,推进物流系统自动化,减少人为意外,提高运作效率。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影响;探究

所谓电子商务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的商品交换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突破了商品交换的地域、时间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电子商务发展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商务部为落实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专门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明确了2016年底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亿元、网上零售额达5.5亿元的目标。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电子商务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与创业等。

(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涉及诸多领域,应用到图形设计、信息编辑、快递等诸多人员,是推动国家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动力,尤其给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环境。因此,为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要求,企业需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寻找一条促进经济效益增加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方面来讲,电子商务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拉动内需

拉动内需是促进经济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诸多平台不仅给消费者提供品种齐全的商品,供消费者自由选购,而且包括B2B/B2C/C2C等交易方式,在切实维护交易双方权益的同时,给消费者或商家提供更多的交易方式进行选择。消费者与商家选择的自主性以及交易的便捷性,促进人们消费及交易的欲望增加,大量的消费活动使得内需得以充分调动。

(三)促进就业与创业

电子商务涵盖社会诸多领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很多创业机会,消费者不仅能够购买商品,而且还可进开设店铺的申请成为商家,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商品,尤其开设店铺的门槛较低,没有囤货压力,投入成本低,给人们提供创业的可能,可明显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电子商务给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促进区域特色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等方面,总之,我国应充分肯定电子商务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努力创造政策环境为电子商务的长远、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为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电子商务红利惠及更多的人,我国应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积极寻找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相关平台管理

电子商务平台上诞生很多优秀的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等,很多企业也开始搭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试图在互联上开辟新的疆土。电子商务平台短时间呈现井喷趋势出现,增加了平台管理压力,因此,为维护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秩序,职能部门应注重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首先,加强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单位资质的审核,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单位的备案工作,确保电子商务平台的合法经营。其次,结合电子商务业务特点,制定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条例,明确平台经营中应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考虑到电子商务平台出现一些虚拟商品,因此,职能部门应从管理法规中对虚拟商品的交易活动加以规范,切实维护消费者及经营者权益。最后,要求电子商务平台做好自查工作。电子商务平台虽不同于传统商场,但职能相近,因此,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加强认识,做好自查工作,及时处理侵害交易双方的行为,为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注重商品质量监管

电子商务平台的健康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商品质量是决定消费者是否发生消费者的关键因素。相关资料显示,职能部门抽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均发现了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假冒伪劣商品给电子商务运营者形象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因此,无论国家职能部门还是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应做好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一方面,职能部门应抓好线下商品生产质量。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商品生产商家产品质量检查工作,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工作方式抽查相关商品产品,严查生产伪劣、假冒商品行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运行平台应根据商品特点,制定不同的商家入驻标准,尤其对于虚拟商品应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如缴纳保证金、验证交易资质等。同时,注重对商家商品质量的抽查,严肃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处罚行为,尤其针对情节严重的行为应给与封店处罚。另外,构建商品质量监督体系,将产品质量、商家信誉作为重要评定考核指标,定期清理考核指标不过关的商家。

(三)制定优惠发展政策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贸易形式,为使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国家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学习,借鉴国外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经验,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我国电子商务特点,做好积极的政策引导工作。例如,为实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目标,相关部门应加强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从政策上引导大众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另外,为促进各地电子商务发展,相关部门应立足辖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产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鼓励商家在电子商务上勇于尝试、敢于尝试,争取在电子商务上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用贡献。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发展活跃了市场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深刻认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与创业上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我国应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实际,认真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平台管理、注重商品质量监管以及制定优惠发展政策为突破口,为我国电子商务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衡.电子商务发展对经济贸易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4,26:7677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机制

一、商科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数量扩张, 质量建设的水平不高。本世纪 年以来,我国商科高职教育呈现一种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商科高职学院从2000 年608所发展到2014 年1108 所。商科高职院校在校生数由2000 年的120万人, 快速增长到2014 年的210万人, 年增长率超过5%。,随着数量的增长, 规模的扩大, 商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问题开始凸显。部分商科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 办学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

(二)专业设置上的雷同现象严重, 办学特色不明显。一些商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或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 仅仅关注市场的短期需要,热衷于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 缺乏对专业设置的科学论证, 忽视专业布局的长远规划,造成对一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 而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往往无人问津。据调查,商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涵盖了42大职业技术门类, 但大多数院校的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门类。热门专业、新增专业的重复率偏高。这必然会引起各商科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难以有效地配置, 部分地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这既浪费了教育资源, 又使学校难以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产学合作不紧密, 学生就业能力还不强。 高职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就是就业。这就决定了产学合作在高职院校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商科高职教育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办学体制不活, 服务意识不强,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缺乏了解, 这样学校与企业距离越来越大, 供需脱节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定位不准, 实训环节脱离企业实际, 学生职业能力不强, 就业压力大的现象。据2014 年9 月份公布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商科 就业率为80.38%,比工科高职院校低13%。其中, 商科高职院校有近45%左右的学生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无关, 毕业生薪资待遇大部分在2000- 2500 元/月左右, 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 满意率偏低。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还不得力。“双师型”师资最能彰显高职特色,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相关。据统计,商科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不足15%, 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的“双师型”优秀等级要求“占专任教师8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基地严重不足,有企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匮乏, 队伍不稳定; 片面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 轻视实践能力; 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 缺乏企业商务实践的经验;对 企业的参与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不够等等。总之, 商科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与整体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商科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商科高职院校发展: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良性联动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商科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各地商科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是商科高职院校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结合学校办学实践和商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与资源优势,依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是商科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能,而决定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质量的“专业建设”是商科高职院校的立足之基,专业与产业的良性联动是新常态下商科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

(一)提升专业与区域发展的吻合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商科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近年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等专业人才紧缺,商科职业院校应抓住专业建设的“牛鼻子”,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互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态设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各地商科高职院校,应坚持地方性、技能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尤其是区域支柱产业,结合学院实际,“立足商科建品牌,工商融合创特色”。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更好发挥技术传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商科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贡献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最主要的特征,商科高职院校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近年来,有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尝试使企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的助推器商科高职学校应坚持开放式办学,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在服务中深化产教整合,工学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服务社会中锻炼师资队伍,增强办学能力,履行服务职能,与行业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打造高校服务社会的生态体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许多地方政府抢抓机遇,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规模、层次“双提升”,打造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作为商科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和学历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耦合联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加强商科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商科高职的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商科高职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其实施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生源不断扩大,学校实习经费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采取缩短时间、就地实习的办法;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由于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多数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有困难,部分企业即使接受学生实习也难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已成为制约商科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怎样突破这一瓶颈,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

(二)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能力和执行力。(1)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形式,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名师与师资数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数量、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等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等。(2)社会服务贡献力。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学校中的教授与专家应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为地方经济和发展服务的主要力量,专业设置应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相吻合,科学研究应针对地方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工作。(3)资源环境整合力。首先要明确学院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办学的理念、思路、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管理模式等,要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使资源高效地转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这也是高职院校凝练核心竞争力的前提。(4)组织管理创新力。组织管理创新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中的一种竞争潜力,是难以测量的,是隐含的,表面上一时难以表现出来的,但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能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及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等能力建设上。

(三)高职院校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升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定位问题。将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 最主要的是解决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准确定位,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商科高职院校应找准本校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位置, 和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 形成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密切结合商贸行业背景,明确专业教育定位,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商科专业特色和技能优势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尤其是商科高职专业教育与商贸行业联系紧密,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商科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对本行业广泛的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近两年在修订学院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就企业所需的商贸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对以长沙为主的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企业急需一线的既掌握相关商贸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在此调查结果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商科高职专业教育定位: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办学思路。对于一所高职院校, 需要提炼出科学和清晰的办学理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学方案, 办出自己的特色, 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商科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和地区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背景或区域特点、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远景发展目标, 形成自己独特的、持之以恒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办学思路, 从整体上统筹和指导学校的发展方向, 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强化适应企业、行业及地方建设需要的专业建设。商科高职院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都离不开独特而优势的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判断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它的专业建设的水平, 而判断专业建设质量的标准之一是它是不是适应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商科 高职院校要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 在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和产业结构等情况下, 及时了解、跟踪、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信息, 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 使得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适应, 增强其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强化和企业和行业的合作, 基于职业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来设置课程标准, 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 实践教学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3)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一是建立教师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科技开发、挂职锻炼和学历进修制度,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晋职和聘任制度, 形成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机制。二是采用引进的办法, 引进高级人才和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四、专业群建设是形成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商科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如果不进行专业群建设,一味追逐热门专业,则专业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进行专业群建设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由于专业演变的连续性,因此容易形成强势专业,保证教学质量。(2)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商科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维修。进行专业群建设,由于专业相对集中,学院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体系。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实训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总之,在建设专业群的前提下,实训建设的体系化、完善性和先进性,构成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得到实践训练,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3)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特色和品牌是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商科高职学院应以增强综合实力为目标,根据学院所处的地域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和学院所拥有的办学基础,努力塑造自身特色,创建优质品牌。任何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有一个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提炼后才能最终形成。进行专业群建设,由于各专业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实训投入的相对集中性和长、短期建设的相对统一性,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教改、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创出特色和品牌,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总之,构建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基础是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良性联动,着力点是提高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能力和执行力,关键: 定位问题,途径是加强专业群建设。

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6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河南商专)作为一所具有52年发展历史的高校,新世纪以来,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提升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层次,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整体发展目标,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直接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特色鲜明的高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当前,学校按照党的十要求,更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河南商专结合长期的办学实际、生源特点和职业要求,针对商贸流通行业发展特点,坚持厚德立商,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大格局,加强对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

河南特有的商文化发展,成为学校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财富。依托行业优势,河南商专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早期便提出了“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商业管理人才,在省内和全国行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秉承“豫商”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顺应市场,率先开设“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实践让河南商专对“豫商”精神的特质、“豫商”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了切身的体悟和“血缘”上的认同感。围绕和谐豫商新人的培养目标,厚德方可立商,两年来,河南商专全面推进了人文素质教育大格局的构建,让“豫商”精神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把商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把对“豫商”精神的培养融入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校园成为“豫商”精神的聚集地、共振区、辐射源,让学校成为传播“豫商”文明、弘扬“豫商”文化的精神高地。

全方位倡导“豫商”文化,宣传“豫商”文明。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各类商文化讲座,承办中部物流发展研讨会、中部商业经济论坛、中国会计学年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经贸论坛学术活动,在各类社团和研讨会中出现商专的身影和声音,拥有河南商专的发言权。学校将“豫商”精神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如金融系系训为“明德立信、格物至善”,组织学生成立了商经协会、物流协会等学生社团,构建富有河南区域特色和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

学校自2008年开始进行“豫商”文化研究,2012年成立了“豫商”文化研究所,多数研究成果得到了应用推广。学校还积极开展以“豫商”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原大讲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由“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将人文素质教育向第一、第二课堂渗透。学校坚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感动商专”十佳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道德模范标兵,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同学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精神,激励自我。

二、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这是党的十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和国家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商专全体师生认识到,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2008年以来,河南商专坚持服务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言商育商的专业教学体系,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学校赢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构建大商贸的专业发展格局。专业是学校教育实现人才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通过先后两次召开“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推进河南商专又好又快发展”研讨会,学校上下一致认为,作为服务河南区域经济教育载体的构建,在专业规划上要与时俱进,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适度的超前性”。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设有会计、营销、工商管理等15个教学系46个专业的经、管、文、工、法一体化的大商贸特色专业格局。

专业发展坚持立商为先,工商并重,提高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接力度。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更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学校原以培养商贸类人才为主,专业结构中商贸类专业占据绝对比重,为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与河南经济、产业布局对接,学校依据河南产业发展重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等途径,做精做强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服务类专业,做好做大信息软件等制造类专业,逐步形成了工商并重的专业格局。2012年年底,学校46个专业中,80%的专业与《河南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对接,建成了6个省级特色专业、7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教育与社会融合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着力提升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贡献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作为面向河南省商贸流通领域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立足地方,融入区域发展需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商专办学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河南商专依托行业,将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商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践行着以“德能并举”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培养目标上实现技能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校内外与课堂内外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各专业紧密结合河南相关产业发展,探索和实践了体现地方和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4%以上,毕业生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服务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多种途径培养和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完善了“大一重职业规划、大二重能力提升、大三重就业指导”的就业指导体系,贯穿大学三年全程化的、分阶段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品格培养,使学生具备更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2000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区就业的超过4000人,毕业生已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充分显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强大优势。在近年学校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河南商专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基本功扎实、从业技能高”,毕业生就业后以适应快、能力强等赢得了各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承载体,河南商专也将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切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让新的科学发现与市场信息在第一时间融合,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