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例6篇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英语自我概念 英语学业成绩 相关性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69-02

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认知因素作用于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颇多,认为智力、观察力、记忆能力等认知因素是影响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主要原因,进而忽视了一些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除了相关认知因素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性格、态度等情感因素亦不尽相同,应得到相应重视。另外,作为教育伴随时展的产物,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部级双语课程已达500门之多,它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2]本文要探讨的是自我概念这一情感因素对以开展双语教学的大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自我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

自我概念理论至今仍无统一定论,它最早由William James于1890年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并将自我概念划分为自我和客我。[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形成于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验以及对体验的理解和判断。”[3]之后,Shavelson等又将自我概念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并提出了多维多层自我概念理论模型。[4]Marsh & Shavelson将总体自我概念一分为二,即学业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从而修正了多维多层理论模型。[5]

王初明(2004)提出了“英语语音学习假设”,他认为英语语音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语音自我概念对总体英语自我概念预测力较强。[4]马冬梅(2008)在其研究中发现,各具体自我概念与总体英语自我概念之间,各具体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之间关系密切。[6]薄利娜(2011)的实证研究,说明英语听力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总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作用最大。[7]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为137名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60名,女生77名。专业包括国际金融和工商管理,且已接受了3个学期的双语教学。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英语自我概念调查问卷,根据王初明的《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Marsh的SDQ以及马冬梅的ASQHSS,设计适合本研究的问卷42道,并根据Likert等级量表设计选项。在先导实验中,测得该研究问卷的信度,并收集137名被试的期末英语成绩和英语四级成绩,另外根据大学英语四级历年真题设计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题目各25道,共50道。

(3)统计分析。利用SPSS 17.0对问卷调查结果及被试各项英语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1)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

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英语自我概念与期末英语考试成绩(r=0.630,P

如表1所示,英语总体自我概念与学生英语学业成绩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这是由于英语自我概念高的学生具有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具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英语学习任务,这都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然而,消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则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惧怕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2)各具体自我概念与总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如表2所示,英语阅读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r=0.819,P

(3)各具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表2所示,在各具体自我概念之间,英语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写作自我概念(r=0.827,P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各具体自我概念中,英语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写作、阅读、听力自我概念联系紧密。

(4)各具体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

如表3所示,各具体自我概念的复相关系数为0.788,说明各具体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密切程度较大;且各具体自我概念的R2决定系数为0.621,即英语总体自我概念62.1%的方差可以被具体自我概念解释,也说明两者间密切程度之高。

由表3可知,阅读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Beta=.308)最高,其次是词汇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Beta=.296),说明了英语总体自我概念可以较准确地被阅读自我概念以及词汇自我概念预测出来,另外它们还是影响被试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学生可以在阅读题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英语语感。此外,阅读在历来的英语考试的分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较高的。所谓“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仍将阅读题目看作是学习英语的重点。同时,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学生其他英语技能以及对非语言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学单词、背单词仍然是它们英语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对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起到了极大作用。基于以上原因,阅读和词汇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因素。

4 结论

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和分析表明:首先,对基于双语教学手段的大学生而言,英语学业成绩总体上受到英语自我概念的影响,且二者之间达到了显著性的正相关。其次,各具体自我概念中,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对其影响较大;各具体自我概念中,词汇自我概念与写作、阅读、听力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影响较大,说明了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最后,从各具体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分析中可知,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最高,预测力最强。进一步说明了阅读和词汇是影响被试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欲提出几条有利于双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建议:第一,词汇教学应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基于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师要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授英语词汇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促进他们的双语学习。第二,对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双语教学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第三,词汇和阅读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最强,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词汇和阅读中,使学生在进行非语言学科学习和不同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词汇,增加词汇量以及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文,李小芳.自我概念与英语教学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132-133.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 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82.

[4] 王初明.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56-63.

[5] Marsh,H.W.,Shavelson,R.J.“Self-concePt:Its Multifaceted,Hierarchical Struc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407-441.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英语习语 教学策略

引言

作为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习语(idiom)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应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简明扼要、寓意深刻、表达形象的复合词汇单位。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应用普遍及语义特殊,因此它不仅反映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而且在使用中蕴涵着丰富的语用意义和多元的语用功能。然而由于习语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统一性(semantic unity)、结构完整性(structural stability)及表达形式复杂多样的典型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很难掌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的现象。而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忽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从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分析目前习语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成因,探索一种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且行之有效的习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采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貌似缺乏内部关联意义的英语习语,进而为促进习语教学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拓展新途径。

一、概念隐喻理论

1.概念隐喻的定义。许多书都对概念隐喻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Lakoff 和Johnson(1980)是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代表人物。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concept)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同时概念隐喻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应该说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2.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渗透于语言及日常生活中,更渗透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因此只有从“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的高度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与隐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概念隐喻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将隐喻分析的结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概念隐喻;区别——概念隐喻是内在的,而隐喻是外在的。

概念隐喻的特征:(1)概念隐喻只有在具体的概念化过程中才能体会到;(2)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3)概念隐喻本身并不是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4)概念隐喻本身具有语言的繁殖能力。在概念隐喻形成过程中,两种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在认知方面产生了相似的联想,于是人们可以用较为熟悉的事物特点去解释、评价和表达相对陌生的事物。

二、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

概念隐喻与习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语言学认为大部分习语是概念性的,它的意义是有理据且可分析的,而非任意的,概念隐喻及人们的经验为习语的认知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最初创造和使用的词汇都是用来表达具体事物的,然而当人们从这些具体概念中逐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后,则往往会借助这类词汇来表达较抽象的概念,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hit the roof.(暴跳如雷),可见习语的认知隐含着概念隐喻这一机制。

2.习语语义较为特殊,往往难以预测,这是因为它们总是借助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既通过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跨域映射来表达更清楚、更形象的事物或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表达新的语言意义,人们对习语意义的理解借助的是头脑中日积月累的隐喻知识、生活常识和经验,如turn one’s back on sb.(不理睬某人);the name of the game字面意义似乎是“游戏的名称”,但其真正意义是“主要意思,确切意义”。

3.习语的表达形式复杂多样,有时直译意义难明,意译虽易懂,但难以做到准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数习语的释义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内涵,而习语隐含的概念隐喻则在理解习语意义时起着重要作用。Hand(手)在英语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概念,很多习语都涉及这个词,如在get out of hand(失控)中,hand被用于理解control(控制)这一概念;在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one(恩将仇报)中,hand所代表的则是person(人)。

三、习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鉴于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及习语的某些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基本没有规律可循,不易掌握,难以理解,即便“死记硬背”还是收效甚微,于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把习语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来模仿、记忆,因此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而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课堂上通常直接告知学生某个习语的意思,举例讲解该习语的用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练习等,教学形式呆板,枯燥乏味,较少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习语教学,或仅将习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讲授,忽视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其结果导致习语学习者对隐喻及其相关习语的理解和运用极为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四、隐喻理论指导下的习语教学策略

1.习语隐含的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而反过来文化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隐喻是语言在文化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契合点。隐喻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母语使用者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可能会用不同的概念隐喻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掌握目标语的概念隐喻也是对目标语文化的一种学习。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航海业自古以来非常发达,所以英语中出现许多与水、海、船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keep one’s head above the water(奋力图存);又如英语中“dog”多用于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不仅将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相关隐喻解读给学生,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在比较母语与目标语使用隐喻时所凸显的文化、历史、民族、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同时灵活掌握习语的运用。

2.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能力是指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它包括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掌握新的隐喻词汇的能力,以及运用隐喻的速度。隐喻能力在教学法上等同于第二语言教学所注重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地道性,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相应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缺乏英语本族语者语言流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隐喻意识的缺失及隐喻能力的不足,进而导致其英语直白表述所占比例过大,所以教师在习语教学中应将强化学生的隐喻意识及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充分重视,应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观点及隐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内容、举措,包括教材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观点、授课时的教案如何编写、考试中怎样反映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程度等,从不同侧面及多个角度加强学生隐喻能力的培训。

3.概念重组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二语习得者语言能力的发展“瓶颈”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法性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外语概念系统的基本认识,常常用母语的概念系统套用外语表达,致使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生硬无趣、不合规范的语句,这种现象在习语学习时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二语习得者不同程度的缺乏精确理解并高效生成隐喻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语的概念基础,并将母语概念化过程想当然地映射到目标语形式上面,结果目标语表达得很直白,即使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使用了一些概念隐喻,也多半是从母语中照搬过来的。严世清(2001)指出,中国学生在输出英语时有一种求稳心理,他们很少敢冒险用隐喻表达式,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其英语表达生硬、抽象、不地道;董宏乐(2002)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往往用汉语的概念系统来学习英语。习语学习者需要进行概念重组,让自己能够像外语母语者一样感受、认识和表述这个世界,进而用目标语概念系统来支配目标语的表达。当然进行概念重组需要相应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语认知框架,以代替原有的母语认知和表述方式;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习语词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丰富的引申意义,转变观念,逐步过渡,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重组。

4.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

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创造新的语言意义,二是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Schon等学者同样认为概念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表达出新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很多新奇隐喻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和隐喻认知经验积累的结果。然而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或诗歌、寓言、散文等,包括一些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对白,特别是那些充满哲理、内涵丰富的语句,从中得以启迪;同时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性表达及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启发思路,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较大幅度地积累隐喻认知经验。

5.隐喻创新能力的提高

隐喻创新能力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含义,属于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旧式思维方式的框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哲学文章的对译练习,编排一些英语短话剧、小品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增加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从中学到很多创新思路。此外可尝试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可以某个习语为例,鼓励学生尽量多地用各种隐喻表达来对其加以描述,大胆表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起到拓宽思维的效果。

6.习语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适当介绍习语的来源,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其深刻涵义。很多英语习语源于历史事件、圣经、神话、寓言故事及文学名著。如the spirit is willing(心有余力不足)源于圣经,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源于滑铁卢战役。

(2)教师应准确、明白地讲授习语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反映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习语。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反映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人多误事。)折射出西方强调个体的价值观。

(3)有些习语由于使用年代久远或日常交流中的过度应用,导致其表现力十分有限,如white as snow,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等,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应告知学生可采用扩展、拆用、套用等方法增强习语的修辞效果。

(4)由于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说明习语的风格特点。例如off one’s cats(胃口不好)是口语,big bug(大亨)是俚语,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国)是雅语,Homer sometimes nods(最聪明的人也有糊涂时)是谚语。

(5)在讲习语时教师可以同时给出该习语的同义语和反义语,从而增加学生的习语数量,例如in one’s favor(得某人欢心)和out of one’s favor(失宠)。

(6)教师要清楚讲解习语的特点,一般结构较固定、意义统一,不能随意把细习语的成分替换。如not turn a hair(不动声色),不能翻译成头发没变白。

总之,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介绍是不够的。因此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教和学是一个长期且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在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的学习和补充。英语原版的文学作品、影视资料都是非常直观的文化教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注意其中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典故和社会风尚。

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与习语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习语认知理据的理解,而且对解决以往习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棘手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英语习语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英语和流利、恰当地运用英语的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习语归类为次要的、不符合规则的异常语言现象,而应科学地分析习语的本质及认知理论并将其融入语言教学中,进而提高习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国教学与研究,1997,1.

[2]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 概念图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薄弱项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更要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四级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四级阶段的一般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以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上述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查问卷中影响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词汇量、语法、写作技巧和汉语思维。写作难点依次是文字通顺,连贯性强;重点突出,文章逻辑性强,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榱私饩錾鲜鑫侍猓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Novak)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着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策略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取出关键概念、一般概念、概念及具体概念,确定不同层级的概念及各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文章布局,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概念图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写作水平。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文章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缺乏写作技巧,书写中式英语,这些都与英语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有关。下面以200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Student Use of Computers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简单对比某校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惊人的时间变化。(见图一)

2.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图二)

3.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现在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见图三)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所给图表进行描述,通过时间对比发现:五年内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增加了10倍。究其原因,首先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其次是熟练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最后是计算机购买价格的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更为大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条件。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指出一周使用20小时进行娱乐消遣,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成绩,本末倒置,大学生要引以为戒。

这种可视化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及反复套用,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焦虑,减少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不习惯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感到无从着手,不知道如何布局谋篇。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文章整体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Online Shopping为例,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个性化作文。

构思一: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对比表达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的优势和劣势(网上购物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但是信任度降低;实体店购物花费很多时间,开支有所增加,可是信任度却提高。),然后通过两种购物方式比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下表)

构思二: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来突出时尚的网上购物的好处,显示构成其优势的四个主要原因: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享受网购的愉快及方便。最后强调作者的观点: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图四)

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框架,再对概念进行排序,确定层级关系中,深刻把握了文章内容之间的深层结构,从而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协作绘制概念图。学生熟练绘图后才能使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为自己所用,在英语写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师生一起确定所选概念,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使用句子,注意规范语法,讲究大小写。

2.师生一起给概念排序,确定层级关系,理清文章脉络。

3.师生一起确定连接词,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这是学生绘制概念图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学生基本学会绘制概念图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概念图空缺填空(在标准概念图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概念或者空白的连接词),检验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进行改错(在标准的概念图中把几个正确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换成错误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来检测学生对写作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准确把握程度。通过上述训练使学生熟悉绘制概念图,借助概念图进行图式思维,开阔写作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通过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借助概念图学生写作时可以快速构思,预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材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写作思维更加开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文字更加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效率有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概念图作为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工具,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有图可循,在拓展写作思路中具有重要作用,ζ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刁振梅.汉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3]唐小波.基于AIDA模式的英文求职信写作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阳艳萍.高职学生英语作文语言错误分析[J].广西教育,2013(10).

[5]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6]齐登红,孙丰果.教改新阶段文体分析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4

概念整合理论是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福克聂和特纳(1998)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Ⅱ),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Space)。福克聂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在线”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阐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下面将考察词汇中的概念整合机制,从而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二、英语词汇的概念整合机制

1、概念整合对英语单词和短语的解读

英语单词和短语的习得这一认知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概念输入和整合而完成的。例如:Iexpectatreaty,afull-fledgedtreatyonmedium-rangemissiles.句中“full-fledged”一词本来是指“(ofabird)havingreachedfulldevelopmentwithfullygrownadultplumage;readytofly”(出自OALD7双解),也就是这个词本身的输入空间。在这个短语“afull-fledgedtreaty”(完整的公约)中,“full-fledged”使人联想到另一个具体的场景,这个场景也就提供另一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经过整合后,与“羽翼丰满的”有关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生成复合空间。于是这里的“full-fledged”就突破了原来的词义,但仍然有“充分发展的”的一般意义。这些含义就构成了整合后的空间意义“成熟的或完备的”。这样,整合后的“full-fledged”概念上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画面我期望签署一项协议,一项有关中程导弹的完整的协议。

2、概念整合对英语多义词的解读

Fauconnier&Turner指出,构建概念整合过程的副产品就是产生大量的但通常没有被注意到的多义词。例如形容词dangerous的语义。Dangerous与名词连用时,通常是给名词指派一个特征,但在下面两个例子中,dangerous的意思各不相同。(1)Thesquareisdangerous.(2)Themanisdangerous.句(1)表示广场是危险的,dangerous赋予海滩“不安全”的属性。但句(2)中,可能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表示男子对他人有潜在的危害性,另一种表示男子可能受到伤害。dangerous并没有给名词指派一个特征,而是激活一个抽象的危险框架,该框架中有各种语义角色,如受害者、地点、工具等。这个危险框架为输入空间1,男子呆在广场上的特定情景为输入空间2,人们把这个两个输入空间整合为一个人受害的虚拟场景。dangerous不管是square还是man,都是“实施概念整合操作”,找到与自己相关的联系,考虑表达中的其他词语,然后基于危险场景构建一个合适的虚拟空间。

3、概念整合理论对习语和谚语的阐释

下面我们以“Finefeathersmakefinebirds”为例,来分析概念正和理论对习语和谚语的阐释力。这个习语中的输入空间1是鸟类世界,输入空间2是人类世界。在输入空间1中,有关于鸟的各种元素,在输入空间2中有关于人的各种元素,但两个空间有某些共同的元素。鸟通过羽毛来装饰自己,人需要衣裳来打扮自己。类属空间呈现以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为例,输入空间1是鸟类世界,输入空间2是人类世界。在输入空间1中,有关于鸟的各种元素,在输入空间2中有关于人的各种元素,但两个空间有某些共同的元素。这个习语字面意思是指鸟是通过羽毛的异同来分类的。在上例习语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各个空间共享相同的的组织框架,即“同类的物种聚集在一起”。在第一个输入空间里,同一种鸟聚集在一起;在第二个输入空间里,同一类人聚集在一起,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在合成空间中一一对应,形成新的组合,“同类的鸟”和“同一类人”等。因此合成空间的结构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进而构建出了习语“birdsandmen”的心理空间表征图式。

三、概念整合机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对英语词汇习得中概念整合机制的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它的运作机制应用到整个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概念空间,培养他们的概念整合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解析词汇语义拓展背后的深层概念整合机制,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探索,寻找规律,从而加深对词语的掌握和记忆。第二,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文化隐喻性,教师可以利用词汇教学来拓展学生在文化概念方面的知识面,把原语文化有的知识和本族语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实现知识文化的扩展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第三,教师应扩大学生的经验常识的概念图式,即人类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常识。譬如mouse,desktop,virus等,它们是各具特征的计算机领域的词语。这些类比性的词语隐喻激活了储存在读者记忆中的概念图式。

四、结语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认知隐喻 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04-03

一 认知隐喻学

认知隐喻学是相对于传统隐喻学的学派研究。隐喻的典型结构为“A is B”,即用B来喻说A。1980年,美国学者Lakeoff 和英国学者Johnson合作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又叫“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天地。他们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以本体经验为基础。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躯体及其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形成了作为基本概念结构或认知结构的各种意象图式。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隐喻的本质,Lakoff 和 Johnson(1980)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即用始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来阐述隐喻认知现象。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表达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Lakeoff 和Johnson(1980)在书中共列举了82条概念隐喻,将其分为三类。

1. 结构喻(structural metaphors)-以一种人们熟悉的概念结构来喻说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做隐喻性转用时不仅是概念域中的单个概念,而且是一个概念域中的多种语义结构可以系统地对应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用一域来理解另一域。譬如在英语中,有大量的、系统的关于“争论”的表达式: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在和他的争论中,我曾没赢过。)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我打倒了他的论点。)

在这些表达式中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模型,即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可以看出,人们“争论”时所说所为部分是由战争概念构成的。“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和理解。在英语中,类似这样的概念隐喻和语言表达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方位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参照空间方位而组成的一系列概念隐喻。这类隐喻源出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该隐喻大多数与人的基本空间方位有关。空间方位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概念投射于情绪、生活状况、数量、时间、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方位隐喻与我们把经验空间化的方式有关。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表达形式,如:

Speak up, please.(请大点声。)

Keep your voice down。(请小点声。)

I’m feeling up today. (我今天感觉很好。)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他最近情绪不高。)

大量语言事实证明,人类多数概念隐喻参照方位概念组成,这并非偶然,而是以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为基础的,如下弯的姿势与悲哀、沮丧经常一同出现,而直立的姿势与愉快、自信活力经常一同出现。

3.本体喻或物体喻(ontological metaphors)-人类最初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由此派生出本体隐喻。本体隐喻源出我们对物体的体验。在这类隐喻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实体。实体隐喻最典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简言之,我们一般用objects, substances, containers这些东西来想象我们的经验,但不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object、substance和container。本体隐喻使我们把无具体形状的结构看得更清晰些。譬如我们把fear想象成object,可以说my fear, your fear等。再如我们不知道心灵(mind)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将mind概念化为object,也可用machine隐喻来建构它,如My mind is rusty this morning(今天早晨我的大脑简直锈掉了)。再如,We’re out of trouble now(现在我们走出困境了),trouble被当成了一个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 (你参加星期天的比赛吗?)race被当成了一个容器。

这些语言形式已成为普普通通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人们已经认识不到这些语言形式的隐喻性,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将这两种事物相提并论。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语言的普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认知性的,是通过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一种组织概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系统性的,一个隐喻概念会引发大量的隐喻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隐喻作为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基础。正如Lakoff 和 Johnson(1980)所说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

二 隐喻的认知功能

一般来说,人们常用已知的、具体的、可见的事物来映射性新知的、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如我们常用具体的空间来喻说抽象的时间。正是因为心智中有了TIME IS SPACE 这一概念隐喻,我们在英语和汉语中才产生了对应的隐喻性表达,如很多表示空间的介词,如at、on、in 等,可用来表示时间;汉语中的“上下”、“前后”原来是表示空间的,也常常被用来表示时间,如:上午、上星期、上旬、下午、下星期、前天、前半夜、后天、后半夜等等。正是人们心智中有了TIME IS MONEY 的隐喻性认知机制,才常用具体的“金钱”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时间”,英汉两种语言中才出现了很多对应的隐喻性表达:spend money(花钱)―― spend time(花时间);save money(节省钱)―― save time(节省时间);waste money(浪费钱)―― waste time (浪费时间);lack money (缺钱)――lack time (缺时间)等。倘若心智中没有TIME IS MONEY 这一概念隐喻,为什么英语和汉语都会想到要用金钱来喻说时间呢?

概念隐喻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一是单向性。概念隐喻是从较抽象的概念(目标域)向较具体的概念(始源域)单一方向运动的,一般不能反方向运动。譬如我们可以说LOVE IS A JOURNEY,而不可以说A JOURNEY IS LOVE。 二是凸显性与遮蔽性。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因此,我们在通过始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会彰显某些方面,而遮蔽其它的方面。例如在“AN ARGUMENT IS A WAR (辩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时,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激烈的辩论时,就只会注意如何进攻对方,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忽视理智合作、战略战术等方面。三是无意识性和自动性。目标域的建构不可独立于任何始源域,其概念中的许多成分源出始源域,并非事先存在。知道隐喻意味着知道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系统映射。这种理解不是有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英国学者Cameron & Low 合编出版论文集Research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和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已经步入应用研究阶段。随着隐喻研究在教育界的逐渐深入,学者们不断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不同层面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受到认知隐喻理论的影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单独列出来,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列为三大能力。隐喻理论不仅为语言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而且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 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很显然,概念隐喻的研究和英语教学最容易结合的方面当然要数词汇教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概念即词汇的隐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隐喻性词汇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概念隐喻对词义演变具有重要作用。Lakoff等学者们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隐喻与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隐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的独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可以用来提高词汇教学效率。词汇教学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笔者主要就概念隐喻在基本词汇、多义词汇和习语教学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1. 重视英语基本词汇教学

认知隐喻学认为,人类是从基本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故称在此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为基本范畴。基本范畴词汇多是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用以指代那些最早获得语言符号,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初始概念。很多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人的身体部位(头、手、脚、眼睛、口等)的隐喻意义就有很多。“head”的基本词义为“人或动物的头”,由于“头”是身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常常利用与其功能上的相似性来表示“领导、头目”,如“a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a department head(部门主任)”、“the head of a hammer(锤头)”等。另外还有诸如“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the heart of the matter(事件的核心)”、“at the foot of the social ladder(在社会底层)”、“the arm of the law(法律之权)”等最初的基本词义都是指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拓展为其他含义的。

受隐喻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是通过基本词汇来同化、理解和输入陌生和抽象的事物,主要体现在名词和动词中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的应用以及介词、副词在方位隐喻中的应用。在英语中,名词转化为隐喻性动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的词汇,学生往往分开记忆而很少思考他们之间的深层联系,造成理解困难。名词在转化为动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从某一领域的事情或情况描绘另一领域,体现了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过程。如“nurse ”本身是名词护士,“to nurse sb.”就变成动词照顾某人等;一些动物名词可以直接转换为具有相应动物特征的动词,如“wolf”可以指狼吞虎咽,“ape”可以指模仿、仿效,“parrot”意指鹦鹉学舌般的复述等。再如,我们可以通过基本词汇利用隐喻认识新词。英语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其产生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新词因为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事件,被赋予了新义,而且新词生动形象,容易记忆,如smog雾霾,low season 旅游淡季,car sharing 拼车,lucky money note 吉利钱,follower粉丝、追随者,smart phone智能手机,mouse鼠标,memory内存等等。

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基本范畴事物的词汇,向学生阐明重视基本词汇学习的必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讲解基本范畴词的词汇知识、词组搭配和各种隐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隐喻意义和基本词义之间的关系,结合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推理,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2. 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多义词汇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英语不仅词汇丰富、构词能力发达,而且几乎每个词都有多项词义。

人类在使用语言之初创造并使用的词汇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事物和现象不断涌现,人们不可能总创造新的词语来描述新生事物,往往只能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或是新生的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这也是一词多义形成的最主要的方式。多义词在形容词、副词、介词、动词中更为常见。如sharp,常见的意思是锋利的,但是指声音的时候是尖锐的、刺耳的,指听觉的时候可以是灵敏的,指动作的时候可以是伶俐的,指味道的时候可以是强烈的、辛辣的,指话语的时候可以是尖刻的、苛刻的,指音乐的时候可以是高调的等。再如about,既可以表示“附近”周围,也可以表示“大约”、“大概”等含义;表示空间改变的词into, out off, down, up等用来表示抽象概念已经司空见惯,如get into trouble(走入困境), find a way out(找到出路), come out of difficulty(走出困境)等。

多义词教学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多义词的基本形成过程,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义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遵循隐喻思维规律,根据隐喻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到其它的喻义。正如Low 在其撰写的文章Applied Linguistics中所说的那样,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他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

3.习语教学

习语是指习惯用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特定民族的语言,在长期地使用中经过提炼而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多是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具有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两大特征。习语的特殊意义不能通过字面意义直接推导,而需要通过概念隐喻在习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搭建桥梁,才能更好地理解,如flip your lid、hit the ceiling、loose your cool、get steamed up等表示气愤异常的英语习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怒为火)”。人们依据有关“fire”的特定概念隐喻知识,即“火变得浓烈而难以控制时相当危险”来解读上述习语的喻义。其实汉语中描述“愤怒”的习语和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七窍生烟、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等,不一而足。

传统的词汇教学不太重视词汇隐喻意义教学,教师注重的是讲解词语的表面意义。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描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常用语义这一表面层次,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很少深入到词汇的内部去了解它的隐喻意义,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硬背一类,导致词汇学习记而不牢,背而不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概念隐喻教学中,教师使用概念隐喻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增强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增加词汇教学的理论依据,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对概念隐喻的认识,学习词汇已不再是简单的词汇记忆,而升华到思维方式的层面,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二) 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Goodman(1967)在其论述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阅读:心理学的猜测游戏)中指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读者逆向解析作者词汇编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批判性地释义作者意图的过程。

语言的隐喻本质及遍布其间的隐喻概念是阅读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阅读语篇中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隐喻思维方式是阅读理解中思维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制约着语言。语境包含了语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如语篇的上下文、情境场合、有关人物的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等因素,隐喻思维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题。特别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所用的教材语篇里出现大量的隐喻词汇。如笔者在教授0918班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课中,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其中文章what’s the sound中有句子“birds sing or tap their beaks”、“large whale make low-pitched sounds”等,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结合老师的隐喻讲解,就能很好地理解鸟类的歌唱和大白鲸的低音是什么意思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认知隐喻原则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让学生借助隐喻解析词义并提高记忆效率,通过隐喻加深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更高效地阅读。

(三) 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会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教授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教授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技能,还要传授文化。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结合点。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相异,物质、文化生活不同,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事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隐喻也具有社会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中的隐喻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虎”在我国寓意“百兽之王、兽中之王”,是威猛雄伟的象征,常用虎来形容威猛勇武和雄心胆量等,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等。而英美等国少见老虎,但对狮子较熟悉,所以lion被英国人认为是勇猛的代言,lion的成语很多,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汉语中的老虎和英语的lion可以互换,汉语中的“虎”在英语翻译中一般用“lion”来代替,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中国地理环境中狮子很少,狮子主要出现在雕刻上,是一种神物。再如dragon龙,龙在中国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神话中,dragon却面目狰狞,是邪恶的代言,是罪恶势力的化身,是魔鬼的代名词。

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认知隐喻学的研究成果,将文化教学提高到一定地位,教师不仅要解读语言中的隐喻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深层的文化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的材料,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便于更好地理解隐喻中的文化。隐喻跨文化教学不仅要寻找差异,而且要寻找相似之处,异中寻同,同中探异,这样才更有意义。

四. 结语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认知隐喻理论使知识生动形象,既能合理解释一些语言习惯,又有助于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把握语言深层内涵,捕捉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首先熟练掌握隐喻认知理论,并要长期系统地积累典型隐喻,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关注学生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弥补部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不足,使英语的教和学都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Cameron, L & Low,G. Research And Applying Metapho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Lakoff, 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 [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

4. Low ,G. On Teaching Metaphor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2).

5.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蓝纯,《语言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 刘湘屏,冯毅,英语隐喻认知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第13卷第1期。

13. 夏金玉,池丽霞,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 [J],教学与管理,2009年9月。

14. 杨璐,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中国成人教育。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隐喻理论;词汇教学;作用;启示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smetaphortheoryofcognitivelinguisticsaswellasitssignificanceforvacabularyteaching:inthedevelopmentofvacabularysemanticcategory,intheunderstandingofvocabularymetaphorconcept,inthedevelopmentofvocabularymeaning.Inthevacabularyteaching,thefollowingenlightenmentsshouldbeseriouslytakenintoconsideration:basiccategoryvacabulary,vacabularymetaphormeaningandmetaphorextendingmeaning,andvacabularyculturalconnotation.

Keywords:metaphortheory;vacabularyteaching;significance;enlightenment

隐喻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自1980年GeorgeLakoff&Mark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以来,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频繁地接触到教材中的隐喻现象,它们体现在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各个层面。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词汇学习层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隐喻理论

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总的来说,他们的隐喻理论包括的主要观点如下:1.隐喻具有普遍性;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3.隐喻具有系统性;4.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5.隐喻的产生有经验基础。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于谈论金钱,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enegy、efforts、force、fuel等等。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如Moreisup这一隐喻给予quantity这一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因此英语中有Hopemyincomeriseseveryyear之类的说法,汉语中有“鸡蛋价格又上去了”之类的表达。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Themindisanentity就是将mind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按人们对隐喻的熟知程度来划分,隐喻又可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两大类。上文所提到的属常规隐喻,创新隐喻包括文学隐喻和科学中的隐喻。

二、隐喻认知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大全背记单词,片面追求扩大词汇量,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口头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词汇量太小,二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核心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没有掌握多义词的强大的表达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认识多义现象及其词语的语义扩展方式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有理据、有规律可循的。弄清这种理据和规律无疑会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义词的各种用法,从而扩大其接受型和产出型词汇量。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教学正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3]。Laufer认为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metaphoricalextensionsof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4]。Sweetser指出隐喻也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5]。如果他们能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国语者的认知思维方式,认识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模式,外语学习者或许就能按这些方式从一个多义词的已知义项推导出或更好地理解其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未知意义,从而有利于记忆和灵活使用该词。因此,词汇教学中应把隐喻概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隐喻的认知机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1.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指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过程。在经验世界中,范畴具有不同等级。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模糊的认知过程。隐喻思维的延伸在形成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网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隐喻思维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知道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dove、rose、animal的隐喻用法更多,这说明这些基本范畴词被用于隐喻频率最高,其语义变化最多,发展最快。而人们认识新的抽象概念时,总是与已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和关联点,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以“床”为例,它的基本义又有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英语中也有abedofroses、abedofnails等,并在名词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动词意义:把……栽于苗床,为客人安排床铺。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语义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如:faceofamountain,faceofabuilding,faceofawatch;mouthofahole,mouthofatunnel,mouthofacave,mouthofariver。如eye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中心”:theeyeofatyphoon台风中心theeyeofaneedle针眼。不仅是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英语中许多词都通过隐喻以中心意义核心产生多层意义。不难看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据统计,英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词典中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发展而产生的。

在词汇教学中,根据认知范畴理论,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中心意义,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2.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6]。如:下列表达方式可以证明Argumentiswar是一个隐喻概念:Yourclaimsareindefensible./Heattackedeveryweakpointsinmyargument./Hiscriticismswererightontarger./I’demolishedhisargument./I’veneverwonanargumentwithhim.可以看出,争论是一场“舌战”,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概念是借助战争概念来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跨域映射的图式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7LifeofaSalesman的文章有:

HetakesthefirstunsteadystepsonajourneytoPortland’sstreets,the[ZZ(Z]battlefields[ZZ)]wherehe[ZZ(Z]fights[ZZ)]alonefohisindependenceanddignity.He’sadoor-to-doorsalesman.Sixty-threeyearsold.Andhis[ZZ(Z]enemies-a[ZZ)]crippedbodythat[ZZ(Z]betrays[ZZ)]himandachangingworldthatnolongerneedshim-are[ZZ(Z]gaining[ZZ)]onhim.Withtremblinghandshe[ZZ(Z]assembles[ZZ)]his[ZZ(Z]weapons[ZZ)].

从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了隐喻概念Makingalivingisabattle.这里上战场作战的图式结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再现主人公生活之艰难。再如概念隐喻:Lifeisajourney,人们对具体行为journey的经验基础上对抽象现象进行理解,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life,其语义是很单纯的,但用journey的隐喻结构来理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丰富的意义是来自人们的亲身体验,这体验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言传,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隐喻语言一旦被其他字面语言代替便索然无味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概念隐喻讲解词汇、课文,学生学起来既生动有趣,又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与运用的目的。

3.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计算机技术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computervirus,network,informatiohighway,address,E-mail,floppydisc,cyberspace等。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也无一不是从隐喻而来:copy,store,retrieve,memory,download,databank,diskdrive,read,write,output,input等等。新词产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旧词构成新词,在其背后隐喻的思维方式也在起作用。如航天学的moonwalk,lunarrover,earthrise,softlanding(软着陆),linkup(靠泊),splashdown(溅落),blackhole(黑洞)等等。还有heartbridgingoperation[JP+3](心脏搭桥手术),airbus(空中客车),aerotrain(悬浮列车),futureshock等。了解到隐喻思维再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更有意义。也可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大胆联想,以基本词汇为基础扩大词汇量。

综上所述,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是有深远影响的。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隐喻理论,如隐喻的图式结构、隐喻相似的本质、隐喻的创造性等,使学生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一种隐喻观,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法,从隐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词汇与词义的关系,达到灵活运用和掌握词汇的目的,最终促进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的发展。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吉祥和王权,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悍的守卫宝藏的巨兽,是贬义词。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语不译为“fourdragons”,而译为“fourtigers”(四小虎);汉语中说嫉妒别人,会说某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表示嫉妒却用green(绿),说“green-eyed”等等。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另一方面,通过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4.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6.

[3]董宏乐,徐健,梁育全.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0-144.

[4]LauferB.What’sinawordthatmakesithardoreasy:Someintralexicalfactorsthataffectthelearningofwords[M]//InMcCathyM&SchmittN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andPedagogy.Cambridge:CUP,199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