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例6篇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the media is constantly affecting the life of modern people. Among them, the sports medium is the media form that people often contact in daily life, it is reported in television, newspapers, newspapers and 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in front of people, its content has the game nature and entertainment nature, and socialization sports media has advantages of more extensive and wide popularity, but the form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media has two side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youth,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makes som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media socialization on the youth.

关键词: 体育媒介;社会化;青少年

Key words: sports media;socialization;teenagers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58-02

0 引言

根据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来看,体育媒介深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其媒介的发展形式与报道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根据青少年常使用的体育媒介进行相关调查,再根据体育媒介社会化形式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

1 体育媒介社会化发展状况

根据相关人士调查,青少年这个年段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导致这一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同学、与媒介报道等因素的影响。当体育媒介逐渐社会化后,青少年开始学会了运动与行为模仿,在青少年进入不同的学习阶段时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模式,而这些形式大多都是受到体育媒介社会化的影响所导致的。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社会逐渐开始使用新型的通讯方式,如电脑、手机、电视等媒体,这些媒体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写信联系方式,新媒体使得人们有了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交流方式与信息获取方式,因此,新媒体对于体育来说会让体育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上会形成一批虚拟趋势,从而吸引广大人群。体育社会化媒介是把体育形式的声音与影像通过媒体呈现在人们眼前,能够让人们直接的看到体育现场的种种现象与进程,在体育现场过程中会配备专门的解说员,因此人们能够实现边看边听,使得画面更为生动。其次,媒介中的各项媒体功能能够让观众对现场中的各个体育比赛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在现代电视媒体中已有专门的体育频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的看到体育的比赛状况,这种发展趋势使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使得出现了一大批的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与体育媒介社会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现代众多青少年开始迷恋网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球运动等赛事消息非常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相关媒体对网球的技巧进行了相关报道,这其中的报道有一半都是增加了媒体的烘托词语,而由于青少年还未具备分辨真假的能力,因此使得青少年通过日益关注从而成为了运动兴趣项目。

2 社会化体育媒介途径

2.1 网络媒介途径

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结合群众的日常使用几率与网络优势等因素其网络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获取信息与信息的所有途径,因此受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网络的力量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其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现代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是接触网络范围最广的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80%的时间都是在使用网络,这种形式已成为社会上的发展趋势。与实际生活中的书刊、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这些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也是导致其它媒体所接触的群众量开始下降的重要原因。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方便、无障碍互动等优势是现代体育粉丝获取体育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首选的获取媒介,这种形势的发展使得网络的普及也在日益广泛。根据目前中国的网络使用状况来看,在我国进入2008年时,那一年正是我国举行的奥运会,那个时期是我国的网络用户增长最多的一年,当时的体育企业借助这种发展趋势利用网络来营销体育事业,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网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意思上来说,是体育媒介加快了网络的发展。

2.2 手机媒介途径

随着体育事业在网络上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手机媒介也在快速的发展中。手机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通讯工具,也是人们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手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与改革发展下,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用作通讯,其还能够实现上网等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在现代青少年人群当中,其使用手机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手机媒介的发展,使得手机用户正在不断的增长中,根据相关人士调查发现,手机用户人群已超越了30亿,占据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其中按照年龄人群分布状况来看大部分是较为年轻的用户。手机中具备的快捷、高效、无界限的交流方式,这些优势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媒体中的各项软件平台具有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其中包括体育虚拟游戏、体育专栏的体育比赛信息等,这些具备的功能使现代青少年获取体育信息更为方便,也更快捷。

2.3电视媒介途径

在以往,电视是人们家中必备的电器,也是人们获取更多知识的来源,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后,网络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视频播放器,其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人们可以更快捷和方便的获取想要观看的视频,经调查发现,网络上的爱奇艺、PPTV等电视播放器具有与生活中的电视中的节目内容以及电视资源已能够实行同步播出,其内容丰富多彩,除此之外网络电视比生活中的电视频道更多,其视频信息也更广泛,网络电视具有随时随地观看的优势,这正是生活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由此可见,网络电视与网络资源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2008年期间,网络电视经过相关授权已能在网络上同步更新最新的体育比赛与资讯等信息,在那个时期,网络电视的播放点击量已近3亿,因网络电视以及视频具有转发与共享等传播功能,网络电视仍在不断的发展中,点击率也仍在不断的增涨。在2008年我国的奥运会时期,网络电视成为了我国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电视得到了高速发展后,现代青少年已较少的接触生活中的电视,获取视频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来选择需要的视频信息,利用网络中的各项直播快速的观看所需体育赛事,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3 体育媒介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3.1 正面影响

体育媒介为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极大,青少年可以通过体育媒介了解体育的各种形式、了解体育的各个行业到最后的热爱体育,这整个发展过程与体育媒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利用体育媒介中的各个信息来源最终形成对体育的看法与了解体育的运动方式。随着体育媒介的到来,体育媒介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现代青少年形成了一股运动风潮,在校园举办的各项体育比赛与体育课程上其青少年都在积极的参与,使得青少年的体质得到了良好的增强,也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体育媒介的信息内容上,以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印象都停留在运动的比赛等形式上,但在现代,体育媒介设计出了许多具有意义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民族的团结精神等引人深思的体育形式,使得青少年能够通过体育媒介学习到更广泛也更有意义价值的体育知识,其次,现代的体育媒介也更具有娱乐性质,其体育的各个节目也更加的丰富,使体育形式不再是体育那么简单,更多的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让青少年在观看的同时了解体育比赛中的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和运动要领技巧,使得青少年在日常运动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信息采用正确的运动方式。

体育媒介社会化使体育扩大了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给青少年的生活与思维方式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媒介社会化让青少年了解了更多的体育知识,了解了许多校园体育课程中还未开展的体育信息。体育媒介让青少年越来越关注体育资讯,这种关注程度使得青少年逐渐热爱上了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了青少年的各项体育发展,由此可见体育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范围有多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越关注体育媒介的青少年,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机率就越高,这种影响让青少年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负面影响

在随着体育媒介社会化发展后,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状况与体育课程,现代青少年对体育的认识已能够形成一套良好的价值观。但是,受各种媒介的影响,在电视和报刊以及网络上其信息量正在不断的丰富起来,这些信息尚未形成一套安全有序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广泛的信息量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体育消息,这些消息使得认知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开始改变体育的认识,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网络中的媒体报道内容歪曲了原有的思想,这使现代的体育精神受到严重打击。

由于体育媒介的发展,体育媒介在日常报道中除了各项体育的比赛状况外,还会报道各种体育项目的冠军与明星,但是由于现代媒介社会化其商业形式也越来越严重,其报道内容已不再只是关注明星的体育发展状况,而是转入明星的私生活状况上,这些信息内容没有任何价值。在商业化的驱使下,媒体为了吸引群众目光开始故意捏造或故意选择明星的负面新闻来报道,这种报道内容为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信息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与成长极其的不利,尤其是对具有追星爱好的青少年来说,其关于体育明星中的各项负面新闻会让青少年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使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开始出现扭曲,对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体育媒介社会化的发展状况来看,体育媒介中的各项信息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因此,这需要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与认知能力,对体育媒介中的大量的信息内容学会选择性观看,学会分辨其中的正面信息内容,不可盲目的获取体育信息,但是由于现代青少年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尚未形成规范,因此,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应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家风.在“赛”字上出观点 在“事”字里讲故事――新民晚报体育新闻报道思路新探[J].新闻记者,2011(03).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2

先从一个数据谈起。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与新浪网联手,作了一个关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为6小时,读书只有1小时,看电视不足半小时。也就是说,他们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网络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最重要的形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下最为强大和便捷的信息平台。在传统的电影批评面临集体失语之时,网络上的电影批评却在虚拟世界中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一种崭新的影评方式——“网络影评”应运而生。而随着博客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影评博客也由此勃发,构筑起一个如火如荼、炫彩夺目的网络影评世界。

网络影评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它以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真实性、便捷性和实时性,吸引了大量“草根”参与,成为新的大众影评传播的前沿阵地。与此不对称的是,理论界和批评界对它的关注并不热烈,甚至可以用“视而不见”“集体遗忘”来形容。两年前,笔者写的《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一书,曾将这种“冷遇”归纳成三个方面:一是业界的“轻视”,二是理论界的“漠视”,三是批评家的“坐视”。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传统“精英文化”对于“草根文化”的睥睨和轻慢。电影和电影文化从来不是象牙之塔,按照列宁的说法,“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因为它是所有文艺样式中最接近人民群众和最受大众欢迎的样式。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我们必须摒弃陈腐的观念,放下身段,亲近和走进“草根”大众共乐的舞台。

单有关切,其实还是不够的。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影评数量与日俱增,但挥洒空间还相当逼仄,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影响力十分有限,社会各界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扶持是必要且重要的。比如,鼓励民间打造若干凸显影评功能的品牌电影网站,积极在一些官网(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网站、各艺术高校及文化研究机构网站、各电影集团和发行院线网站等)上开办网络影评栏目,敦促主流平面媒体定期或不定期转载优秀网络影评,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影评网站和优秀网络影评作品,主动关心和扶持一批网络影评新人……诸如此类,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也很琐细,甚至有些繁难。如果说其他的机构和组织都可以推诿搪塞,政府的主管部门,行业的协会、学会是万万不可置身事外的。2012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起的“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由《文汇报》、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主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都是新的有益的探索。评论和创作形影相随,它同样需要关切和支撑;且由于它的覆盖面宽,涉及面广,参与者众,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那么,有了关切和扶持,网络影评的发展就一定能一帆风顺、遂心如愿吗?非也!谢飞导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是个好平台,现在大家看了电影在网络上发表感慨太多了,我常常在网上看那些评论,又专业,又有思想,我觉得懂电影的人不在电影学院,在网上。”谢飞导演的这个看法完全跳出了“精英文化”的羁绊,非常令人赞赏,但笔者认为不完全符合事实。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可能充满曲折一样,近年来网络影评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网络影评面临种种困惑:首先是数量与质量严重失衡,影评质量总体欠佳,良莠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次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常常失却影评应有的客观立场;第三是话语暴力倾向日益彰显,无端指责、恶搞谩骂,甚至人身攻击亦时有发生——显露出“草根”文化的肆意、无序。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影评的健康生长,如果不加以引导,放任自流,很可能葬送网络影评的前程。如是,引导和校正就成为当务之急。这种引导,既是关切的自然延伸,也是扶持的具体体现;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更是关乎长远的谋划。因此,这种引导,既要有主动性,也要有前瞻性,还要有针对性和持续性。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网络话语暴力有所遏制,但是网络正能量的提升,单靠这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才有既自由活泼、畅所欲言,又各自尊重、和谐共鸣的网络影评的“伊甸园”。我们离这个要求还差很远,我们还有许多基础的工作要做。观念的革新和实际的举措需要同行,强制的规范与贴心的引导应该相伴。

总之,网络时代的电影面临大变局。网络影评呼唤关切,需要扶持,重在引导。无端的冷落和轻视并不明智,一味的欢呼雀跃极易失范,深入的研究、适时的引导才是坦途正道。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然,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负有重要责任,专家学者和影评人同样难辞其责。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共进,才有网络影评的持久春天!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3

关键词关键词:绩效技术;网络教学视频;应用绩效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55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文静(1988-),女,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刘爽(198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1 主要问题

优质开放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给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个性的学习环境。开放课程尤其是名校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开放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开放课程的盛行给我国的开放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我国也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快开放课程的建设。但在这些视频资源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视频资源的使用效果。为提高网络教学的最终效果,对网络教学视频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网络教学视频指的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所用的视频资源。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接触的视频资源主要是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视频资源和高校的视频公开课,本文中的网络教学视频针对的是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中的视频。

1.1 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1]。张祖忻教授[2]认为,绩效技术是分析绩效问题、对绩效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和对这些活动进行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本文把绩效技术看作是一种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绩效应用的实践。

1.2 绩效技术对网络教学视频应用绩效的启示

(1)绩效技术致力于结果和成效,注重成本—效益比。在教育领域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学,在借鉴绩效技术理念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关注过程也关心学习绩效即学习的最终结果。因此,在致力于开发网络教学视频时,也应关注网络教学视频的应用绩效。

(2)绩效技术采用系统观点,关注整体性。网络教学视频从前期的主题选取,内容结构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拍摄,后期的制作加工,交互评价体系的建立到后来的共享和推广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细安排和实施,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整体发展。所以,在考虑组织绩效改进时,应该采用系统观点分析各个要素。

(3)绩效技术注重后期的结果和评价。网络教学中使用到的各种视频资源有很多,但视频资源使用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使用效果如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后续反馈意见等往往被忽略。

(4)绩效技术注重与专家、客户建立伙伴与协作关系。网络上的学习者分散在各地,虽然对同一视频内容进行学习但并不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内部。分散在各地的各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情绪懈怠和疑惑,鉴于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学习者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伙伴和协作的关系,

绩效技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不同问题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模型所涉及到的核心要素是一样的。本文我们借鉴相关的绩效技术操作模型来分析网络教学视频的应用绩效。

2 网络教学视频应用绩效分析

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视频的应用绩效,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期望,其次对网络教学视频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在预期目标与现状之间分析并找出差距,挖掘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下一步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做准备。

(1)期望绩效和实际绩效分析。通过调查使用精品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发现,一半以上的人对网络教学视频不满意,学习者觉得视频制作生硬且缺少人文关怀。与网络精品课程类似,现在国内的视频公开课正处于建设阶段,据统计对网易视频公开课、爱课程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页的访问量人数已经超过4亿,但是追踪后续的访问量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网络教学视频预期的使用效果与现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2)绩效差距分析。对网络教学视频进行绩效分析,可以节约制作成本,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期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况之间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教学视频应该重视整个系统中学习者的使用感受,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定“制”。

3 网络教学视频应用低绩效原因分析

现有的网络教学视频往往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造成网络教学视频使用不佳的原因主要以下3个方面:

(1)从教育者角度分析。网络教学视频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是教育者作为把关人自行选择好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理念先进行前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等,然后制定方案和策略。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学习者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所以在学情分析时要尽可能地以大多数人为主。因此,在进行学习的前期分析时应该多花些时间,也可以请专家们进行分析。另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的方法传递出来的效果差别很大。在现有的网络教学视频中,大部分沿用的是讲授法,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懈怠心理。由于教育者前期工作不到位也容易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从媒体制作者角度分析。网络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者直接通过制作出来的视频进行学习。因此,在制作时一定要保证画面质量和最终效果。首先,在拍摄时候要注意画面的节奏感,把握好远景、中景、近景的切换,而且还要实时地关注教师的表情变化。现有的网络教学视频画面主体表现单一,表情也不丰富;其次,在拍摄时候要注意主讲教师的形象和视频的整体色彩搭配。由于主讲教师不像专业的演员那样有很好的舞台表现力,所以要尽可能地使画面整齐美观;最后,视频在制作中要保证音质、控制杂音。杂音会影响视频的学习效果,给学习者的听觉造成干扰,容易使其在学习时产生不悦情绪。

(3)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学习者作为网络教学视频的最终使用者最有发言权。首先,网络教学视频的容量超载,超过了学习者可以承受的认知负荷。因为内容过多,容易造成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把握不牢固,可能会因为某个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导致后面的学习环节不畅;其次,在网络中学习缺少互动,学习者容易产生学习孤独心理,所以在网络学习中要重视互动。现有的网络教学视频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很少,与主讲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少。当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自己不能解决,就需要与同伴交流讨论,但现有的网络教学视频学习中往往缺乏这种给学习者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平台。

4 网络教学视频应用绩效改进设计

为了改进网络教学视频的应用绩效,最终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视频制作前期。视频制作初期,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要时还可以由教学设计师和主讲教师协同完成视频制作前期的课程设计。同时,教师可以把要传递的知识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碎片化或者整体化,使学习者易于接受和学习。据大部分人的经验,视频内容的安排要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超过正常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3]。可汗学院的网络教学视频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基于案例或者基于问题来安排讲授内容,把知识的传授时间控制在学习者可以接受的时间内。由此可见,优质的教学视频前期更应该重视课程长度的“甜蜜点”。课程长度的“甜蜜点”因不同的授课对象而不同,且大多数人的专注力持续时间也有所差别。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的整体认知心理特征为教学视频制作选择一个合适的“甜蜜点”。

(2)视频制作中期。网络教学视频的制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追求精益求精。现行的网络课程中用到的教学视频制作多比较简单,摄像机的数量基本上在2台左右,拾音的专业话筒也在2个左右,视频现场灯光布置比较简单,后期重新加工编排也比较粗糙。为保持画面的和谐和优美,应当用3台左右的摄像机从正面和侧面分别捕捉教师和学生的面部特写和肢体语言,同时要注意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的切换。正确的构图、稳定的画面、快速的人物捕捉是后期形成优质视频作品的前提,所以在前期的拍摄中我们应该力求拍摄的专业化。

拍摄完成之后的视频后期制作也很重要,虽然没有专业的后期制作人员,但我们应该在力求符合大众审美基础上,尽量提高视频制作水准,保证高质量的视频效果。为保证视频的质量,应该严格按照现行的视频制作技术标准来制作。网络视频公开课严格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制作出的视频方便以后的推广和共享。

(3)视频制作后期。前期的设计和中期的制作花费了大部分人员的辛苦劳动,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们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实行激励机制,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此外,要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及相关立法工作,保护相关方应得利益[4]。基于绩效技术的视角,对系统员工的激励与否关系到系统的整体绩效改进成功与否。通过必要的激励机制

可以促使更好的绩效表现。同时,对这些劳动成果如何进行共享和保护也是后期很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必要的文件进行立法规定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教师权益。所以,实行激励机制和劳动成果的保护机制是整个视频制作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普及到更多的人,从在校学生到社会大众。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使用到这些教学视频,获取更大社会效益。与国外的教学视频使用情况相比较,我国网络教学视频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们要思考网络教学视频点击率不高的原因是课程本身的质量不高还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我们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程质量并加强推广力度,增强网络视频课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绩效改进过程评价。评价渗透在绩效改进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提升空间,实现进一步的绩效优化。为保证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评价应该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4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时代 网络化生存

高校是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在2010年达到3 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加之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是“水平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这对传统的权威结构、治理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人们的交往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都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前经历着重构、转型或变迁。高校学生群体大多是“网络一族”,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之中,即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他们对网络世界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个体的选择性、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愈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与操控

意识形态,通俗地说,是指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确立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统治地位,对于维持自身的统治、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大多会运用国家力量在全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投资,塑造有利于有效统治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意识形态斗争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新的战场,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新领域。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或者说是文化竞争,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的话说就是“软权力”之争。通过加强“软权力”建设或者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网络世界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竞争舞台,因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网络是一种技术形态的东西,不具有阶级性、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网络世界中游荡和巡弋着的意识形态同样在借助于更快捷、更直接的信息流通方式进行彼此征伐,谁掌握了网络世界的霸权,谁就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平行”的世界,但只是理论上的“平行”,实际上却是极不“平行”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他们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确立和维护他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网络霸权”。互联网中的绝大部分舆论的制造、传播都掌控在西方国家的手中,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妄图通过没有“国界”的网络,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甚至企图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取而代之。对此,安东尼·葛兰西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呈现出虚拟领域与现实领域不断交融和扩展的新趋势,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的制高点,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及意识形态竞争逐步拓展到网络空间的状况,尤其要注重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建设,要将网络空间视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加强网络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清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形势,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产生深刻影响的严峻现实,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从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1.“网络革命”对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扁平化”、“去中心化”,过去的信息传播机制在网络时代遭遇冲击,一些学者在分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时指出:“传统的传播信息是一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或少数的信息中心来源传递给许多人,……但此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并无法持续参与议题的界定和议程的设定,因此,可能造成某些信息控制的可能,并无法促进公众间的互动参与。但现代复合性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则是一种水平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信息来源是多元的,任何参与者皆是信息的接收者及发出者,其信息传播方式是分权及互动的。”上述对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的分析精到地指出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的冲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既有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高校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主要是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中心,由这个中心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体——学生传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信息、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也决定了其中心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由这个中心点发散,向学生传播。但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学生对来自网络信息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信息选择上,可能会选择一些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播的信息相矛盾甚至抵触的信息。这就使得高校在过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地位、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面临“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的冲击,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2.“网络化生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信息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等各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并认为“数字化生存”或说“网络化生存”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这里所讲的“网络化生存”是指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世界产生着一定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现实社会中的东西大多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对应物,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或者得不到满足的,也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或满足。网络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这种生存状态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无法获得的知识、信息和各种新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使得他们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可以说,“网络化”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在网络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被网络所同化,他们对网络之外的生存空间失去了兴趣,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网站或者其他一些非法网站所吸引,进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同学因此成为“问题学生”,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很多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被网络所同化,造成社会责任感、现实关怀以及生存意义的普遍缺失,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奈斯比特等人在《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写到高科技给美国人带来的生存意义缺失的问题时指出:“美国人醉心于科技,科技为生活带来的舒适让人柔弱,它的技巧设计让人着迷,人们习惯了它常在身边,对它不断提供的娱乐上了瘾,它的前景让人深怀盼望,它的能力与速度又让人深感畏惧。科技为我们的身心带来愉悦,但是迷上了它,却像灵魂被榨干。”作者对于这种“数字化生存”或说“网络化生存”困境的描述并非危言耸听,在正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的学生群体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隐现甚至是正在发生着的现实。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存,其“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多信息来源使得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所传播的正面信息难以在他们头脑中积淀,相反,一些负面的不良信息却被存储在他们的头脑中。尽管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化解和解决“网络化生存”的困境的良方依然有赖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这是其他学科或其他工作所无法取代的。而能否达成目标,则取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否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而作出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调适与变革。

三、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应对之策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回应与引导

互联网并非是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互联网不过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因而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反映,而这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必然会对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学生思想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群体的深刻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当注意对互联网中热点问题和热点舆论信息的关注,并及时地作出回应与引导。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和内容,将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仅就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不仅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而且会窒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开放性和对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怀。当前学界普遍关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此。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队伍,也应当对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形式来引导和解决学生在思想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

2.理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与工作体制,构建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管理与工作机制

首先,高校在管理层面上应当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在既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建立主流文化阵地,让主流文化占领网络,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就对从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思想素质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能够运用各种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将党的方针和政策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要通过建立一支涵盖各个层级、囊括各个部门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积极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学校网络中传播的热点问题或者学生较为关心的、讨论踊跃的热点问题,通过积极的平等的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思考网络热点和现实社会问题,以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3.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文化;人的发展;影响;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1-02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体现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以及趋势,其在不断传播以及丰富的过程中还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人类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关部门以及人员加强对于网络文化的归整,从而实现了对于网络文化负面因素的规避。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网络文化在诞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增多,我国传媒行业出现了较多的自媒体平台以及新媒体,这种状况的出现就促使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以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关于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网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具有无边界、大容量的特点,故而能够满足任何人群的上网需求,并为其合法的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事实上,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由性,才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对话的空间。

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各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并为个体的网上联系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最终实现了人类世界文化的发展。

2.塑造创新思维

网络技术在促进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互动性强、平等、开放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的思维、工作、社会结构等体系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近年来,随着微博、新闻客户端等APP软件的研发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增多,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极大的提高。真是由于其能够便捷的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人们视野的开拓,并打破了思维僵化模式,为其理论、知识创新提供了基础。事实上,网络文化的这种冲击以及创造性,能够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促进相关效益的获得。

3.资源多样性

网络作为一个大数据库,其内在包含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信息,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进而丰富了人的生活,开拓了其视野。此外,网络平台的构建为人们创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实现了传统交往障碍的消除,并实现了其交往自由性的提升。

4.网络资源共享性加强

基于网络运行的实时性,网络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即时更新的特点,故而人们能够在网络的背景之下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大事,并为其就相关问题的讨论、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此外,互联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及全球性,故而为网络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性,但是其也形成了良莠不齐的文化,故而会对人们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关于网络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在传统的传媒方式之下,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大多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良消息的清除,但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需要自己去进行信息的分类,进而会导致网络文化对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对人们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事实上,网络的出现拓宽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渠道,但是人们在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暴力等有害内容,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对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其三观的扭曲。

2.造成价值冲突

网络文化在形成以及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开放性,故而其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发展。此外,作为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网络文化普遍具有多重价值评判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于网络的运用,实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推销,并加强“西化”,宣扬其政治模式等。在这样的状况下,部分人会受到相关信息的误导,进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以及错位。

3.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促进人们人际关系的变化。事实上,在网络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而这就导致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挣脱责任的约束,从而导致谣言、辱骂等网络状况的出现,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净化。此外,长期痴迷于网络的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容易促使其情绪低落,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冲击

在网络的空间中,各种文化都能够实现自由的传播,而这也容易导致文化冲突程度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方霸权主义政治往往会利用其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进行自身文化的倾销,从而阻止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事实上,我国部分年青网民存在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故而其往往容易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信徒,从而导致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网络传播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技术性以及工具性的特征,往往会导致部分人民成为“科技拜物教”的信徒,从而导致其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其伦理道德的丧失。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有关部门在思想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从而以此为基础在促进社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同时,还实现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软、硬件开发

我国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起步较晚,故而在诸多的核心技术方面仍旧处在被动的状况下,从而导致我国的软、硬件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落后的状况,并进一步导致我国网络制度化管理较为落后,不利于网络文化建设作业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在促进网络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摆脱这种网络发展不协调的状况。

2.加强网络信息净化

网络信息数据量较大,且信息良莠不齐,故而容易导致人们在判断力低的状况下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基于此,为了促进网络文化积极作用的凸显,处理需要提高网民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外,还需要构建起网络信息净化系统,进而实现了对于各类不良信息的拦截。

3.加强网络道德的培养与建设

伴随着我国网络覆盖率的提升,我国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网络道德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规避网络文化对于社会居民的负面影响,促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于网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提升。

在这样的状况下,有关部门需要构建起高水平的网络道德社会,并出台相关的条文制度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以及规范,进而确保网络环境的净化,实现了网民自我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确保网络文化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功效。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广泛的推广,我国的用户一方面享受着海量网络资源所带来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往往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网络文化的优化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于法律、技术等各项因素的协调,并由此构建起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网络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这一措施的采取不仅能够通过各类网络安全规划以及管理条例的制定促进网络安全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确保网络系统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5.引导正确的网络文化消费与管理

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确保网络文化对人积极影响性得到显著的提升,需要确保网民构建起正确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并自觉抵制庸俗的网络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有关部门以及人员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以及方法对网民进行武装,并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相关理论与网络文化载体相结合,确保其能够获得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二是开展网络消费的引导、监督以及管理工作,并加大正确文化消费观念的宣传;三是实现网络文化市场的净化,避网络文化市场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

四、结 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素质的提升,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有关部门加强了网络文化的构建。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塑造创新思维、资源多样性、网络资源共享性加强),并就网络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网络文化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 崔华前,付浩.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及其两者的统一[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

[2] 赵惜群,吴毅君.论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促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 程远芳,叶玲.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

[4] 扈海鹂.试析大众文化对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5(6).

[5] 张海燕.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网络文学影视化现状范文6

论文摘要:由于各方因素限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效果不佳。鉴于传递的有效信息少、信息表现形式单一、网站经营推广意识差、知名度低等问题,高校应根据信息接收者的网络心理需求,精心设计信息内容,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指导大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优化网络信息传递环境。

当前,从学理上探讨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制于高校重视程度、校园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网上思政教育信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信息的有效传递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及信息传递的内涵

1.思政教育信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思政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思政教育信息的提出和选择需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n1。思政教育信息即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活动而采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是指将面向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信息传递到网络[,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电子化信息的统称。

2.信息有效传递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信息接触达到统一的过程。信息传递与人类认识的反映有着密切关系。维纳在谈到这种转化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名称’zi。信息传递即把客体的属性或关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信号发射出来,供人们认识时选择、加工。信息有效传递则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接触达到统一的过程。即信息发送者输出一定性质和特征的信息,那些信息能够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并为信息接收者所反馈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是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所组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完整系统。}y31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信源既包含的信息数量的多少,即信息量问题,也包含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即信息的“质”的问题。信息的“质”和“量”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递效果。信道就是信息的通道。主要关注其能够传递的信息最,即信息容量问题。信道是信息赖以表现出来的手段和认识信息赖以传递的工具。信宿就是信息的归宿。信宿主要是能收到或提取多少信息,这与信息接收者的各方面素质密切相关。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递的现状

根据信息传递三环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现状分为:信源现状,主要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质”和“量”的现状;信道现状,指传递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载体建设,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传递光纤建设等;信宿现状,指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的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即德育信息的点击率情况。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载体建设现状很不理想。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仅占全部网站数量的5.1%;真正的思政教育信息只占到所有网络信息的1%;在网站的访问量方面,中国高校的德育网站与发达国家的信息传播网站相比有很大差距。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英语内容约占90%,而中文信息只占其1%}0},与中国上网人数位列世界第二相比,说明中文网站的覆盖面不足,特别是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网站(共青团系统的网站约100家)数量更少。"

(二)存在的问题

1.网站传播的有效信息少,缺乏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内容大多数是校报、形势政策教育、两课内容的电子版,是单向灌输给学生的文本,而不是鲜活的、有针对性、有深度的剖析讲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许多与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育者利用好,可以结合起来,加以发挥和引导,成为现实的教材。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校园新闻中,有不少校园事件对学生思想震动很大,可惜以此为视角深度挖掘的少,这说明网站的信息多而浮于表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另外类似政策时事宣讲的信息,也是转摘的多,原创编辑的很少。虽然,不同网站在栏目建设上存在差别,但是在红色思想灌输这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编辑提供的思想库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原因在于在进行信息编辑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与有关数据库资源进行积极整合,没有与同类网站作深度联结和同类合并,互相在资料上支撑,因此内容显得单薄,没有深度。

2.网站信息表现形态单一,缺乏及时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中,除去比较知名的红色网站外,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目前对于主题教育的内容页面形态,基本局限于文字和照片(影视播放专栏除外)。而海外和台湾等高校的教育网站却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形态,供网民参考、下载、打印。如台湾世新大学网站(http : //www.shu.edu.en)页面用FLASH制作,有的内容提供Power Point文档下载,还提供音频、视频等形态,丰富传播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此外,思政教育信息更换不及时几乎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通病,除了校园新闻外,通常一个月内网站上的各种信息还保持原样,尤其是各种视频的影视信息资源更换周期长达一学期之久。

3.网站经营推广意识差,缺乏普及性。网站推广是指为了提升网站知名度,吸引访问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合作推广,利用搜索引擎,与其他网站交换链接等。在失去行政力量支持的网络世界,网站要想吸引眼球,增加人气,树立推广和经营意识必不可少。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这方面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在一项调查中,在问题:“您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吗?”一题中,回答“从没听说过”占21.39%。在普通教师中,知道“主题网站”概念的人数更少气根据收集的资料,很多学校在德育网站建立之初仅在有关人员中作了介绍,或是利用海报和横幅做宣传,而不是通过有效的活动加以推广,可想而知学生“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在情理之中。

三、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路径选择

1.精心设计信息内容,提高信源建设针对性。大学生网民上网主要是寻求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在网络情境中满足求知心理需求、求客观心理需求、求新心理需求、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l6],因此,在设计教育信息时可针对这些心理需要进行编辑。如针对大学生的求新心理需求应增强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可尝试将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电脑程序,开发超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电子教材来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教育信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从而创造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又如针对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时可以尝试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人网络文化娱乐之中,将电脑游戏向学习型和探索型方向引导,使学习材料游戏化,让大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休闲中受益;也可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变网上游戏为网上创造,从而达到信息潜移默化的传递效果;再如针对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上网心理需求,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自由创新的机会以及个性发挥的舞台,使他们在网上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