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行业前景范例6篇

银行业行业前景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 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 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 元,贷款 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 家,其中

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 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 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的广泛和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1.金德环, 许谨良主编. 2001金融发展报告.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量子通信;商业银行;量子密钥分发;应用前景

0引言

上世纪90年代,量子通信是以量子论和信息论为研究领域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获得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1-2]。近年来,随着远距离量子通信获得较大突破,2016年,我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科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3],2017年,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京户干线”量子信息通道建成,量子通信技术已逐渐从理论阶段和实验阶段,开始走向实践应用和高速发展阶段。本文首先对量子通信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其次详细分析量子通信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前景,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量子通信技术的介绍

1.1量子通信的概念

量子通信的理论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CharlesBennett于1993年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量子通信是指利用单个光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的奇特性质,以量子为载体(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它是一种全新的绝对安全通信方式[4-5]。

1.2量子通信技术的优势

量子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绝对安全,量子通信不依赖复杂的数学算法,而是采用量子密码学技术,以量子状态作为加密秘钥保障通信安全,如果通信过程中发生截获、修改或复制等操作均会导致量子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具有不可窃听、不可复制的特性,打破了经典的传统加密方式的壁垒,真正实现“绝对安全传输”。二是高效率,由于量子叠加原理的存在,量子系统可以处在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上,一个n维量子态可以包含2个态信息,而量子并行性提供的巨大处理能力,可以同时对2个信息进行数学运算,因此使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相结合,可以是实现对n维量子态进行传输,使传输能力和传输效率显著提高[6]。三是较强的抗干扰力,量子通信是以量子为载体进行远距离通信,不会受到障碍物阻隔,具有穿越大气层的能力,同时,还具备线路零时延和无电磁辐射污染的优质特性,既可以大大提升传输速度,又能充分保障通信信道的环保。

1.3量子通信原理

1984年,CharlesBennett与GillesBrassard提出了著名的首个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即bb84协议),为量子通信成为可能[4]。目前,量子通信一般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采用直接通信方式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Teleportation,QT),它是利用量子的纠缠特性原理直接通过量子进行信息传递。A粒子和B粒子纠缠在一起,B粒子逐渐向远离A粒子的方向运动,然后通过技术手段使A粒子和另一个粒子C纠缠在一起,最后C粒子和B粒子将拥有同样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某一信息从甲地瞬间传输至乙地[7]。另一类是采用间接通信方式的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KeyDistribution,QKD),它是以量子力学为基本原理,利用量子力学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建立一条经典通道(传统网络)和一条量子信道分别用于传输密文和产生秘钥,每一次新的信息传递,通信双方都会生成新的秘钥,通过一次一密的方式保障信息安全,同时还可以准确判断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窃听,真正实现了绝对安全可靠传输。目前,量子秘钥分发逐渐成为发展势头最猛、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方案。

2量子通信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应用前景

量子通信技术具有通信效率高、安全性突出,保密性出色,在政府、通信、金融等国民经济领域或部门有较多的应用前景,这给具有客户众多、业务丰富、交易频繁、数据量巨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一是提供海量、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为满足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相隔1000公里以上监管要求,国内商业银行都采用“两地三中心”概念和架构模式部署建设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各中心之间将涉及海量的数据传输,利用量子通信的特点,组建新型的量子通信网络构架,特别适合解决海量数据传输效率和安全问题。二是提供安全的、可靠的保密传输通道。目前各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政府之间、合作企业以及商业银行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均会涉及一些重要的涉密信息传输,利用量子通信绝对安全的特点,建立可靠传输链路,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保障业务交易绝对安全,目前银行柜面交易、网上交易、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均采用传统的网络和加密技术手段保障业务安全,随着量子技术不断普及,业务交易的脆弱性逐渐凸显,而采用量子信息技术的通信和加密方式可以很好的保障业务交易安全,保护客户隐私。四是拓宽业务创新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量子通信技术作为基础网络和通讯安全基础,以其他新兴技术作为应用工具,以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再造作为突破点,不断开展先进的金融科技创新和深层次的应用创新,进而提升客户粘性,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虽然量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到来,给商业银行带来许多转型发展机遇,但是量子通信技术带来的重大革命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商业银行内部变革来看,一是量子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对传统的基础架构、网络架构、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模式造成巨大冲击[10],势必会改变传统架构模式以适应量子通信架构;二是商业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基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比较成熟的业务生态系统,量子通信技术不断与业务的创新应用必将对传统业务架构或业务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变革;三是量子通信的理论研究、落地应用和后期维护等工作都对商业银行的科技能力和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外部安全形势来看,一方面,随着量子通信技术不断的普及应用,商业银行传统的数据加密措施、交易防护手段将变得十分脆弱,都将给银行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量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必将使各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3应对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建议

随着量子通信技术逐步走出实验室,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量子通信技术不断探索应用,夺取量子通信技术的制高点的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如何抢占市场先机、把握技术优势将是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商业银行如何布局和发展量子通信技术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国家十三五规划对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做了明确的顶层设计,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对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做了明确部署,商业银行应将量子通信技术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纳入目前正在实施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规划中,构画技术发展路线图和实施路径。二是依托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探索落地具体路径。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取得了较多的创新成果[11],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各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利用机制和资源优势,不断推动量子通信技术的落地应用。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对外合作交流。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新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毕竟存在先天不足劣势,而一些科研院校以及部分实力强劲的企业在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遥遥领先,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加速创新应用。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3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面临较大机遇

国内外形势以及银行业的自身发展,都呼吁银行业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还待时日,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日本经济有复苏迹象。欧元区增长仍处于低位、经济依旧低迷,在未来3~5年内是否会实现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金融业在危机中遭到了极大冲击,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其运行主要依靠财政支持才得以维持;欧债问题迟迟未决,债务国与核心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我国经济在应对经济危机中获得了较快发展。这一国际经济实力的变化正推动着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日益提升。

受危机冲击的欧美银行业为中国银行业跻身国际舞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欧美银行纷纷收缩业务或退出海外市场,我国银行业可填补空缺,拓展业务空间与客户资源;二是金融危机下大量银行盈利水平下降、估值较低,为我国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基础;三是陷入困境的金融企业大规模裁员,我国银行业可借此壮大队伍,充实国际化人才。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贸易量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正在经历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从贸易大国向投资大国的蜕变,正逐步成为引领世界经济金融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1.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为银行业规模增长、业务创新和改革深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客观上增强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实力。经济国际化要求银行业加快国际化步伐,构建相适应的全球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实力上升、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金融行业大多受到影响,美国银行业破产数量持续增长,2012年,美国新增破产银行数量为51家,2007年以来累计破产银行数量已达500家左右。而中国金融业逆流而上,金融净资产位居世界第二,大型银行的盈利规模名列前茅,金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全球银行排名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几乎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三分之一,在世界5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达到104家,首次赶超日本,仅次于美国;我国四大银行均位居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2011年和2012年,中国银行两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低水平,资本较为充足、盈利能力强劲、品牌价值显著提升(如图1所示),为中国银行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企业和居民纷纷加快“走出去”步伐。银行业是一个面向客户的服务型行业,客户到哪里,银行就应该到哪里。近年来,利率汇率逐步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大量增加,境内外经济的联系紧密度大增。我国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跨境经营活动日益蓬勃发展。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截至2012年末,直接投资存量达4500亿美元(如图2所示)。这提出对融资支持、运营支持、风险分析和信息支持等多重跨国金融服务需求,客观上要求中国银行业扩大经营边界和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也为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咨询、国际投融资、国际结算、全球资产管理等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我国居民出境旅游探亲、留学经商也日趋频繁,迫切需要银行提供结算服务、融资支持、金融咨询、风险管理、汇兑等在内的跨国金融服务。这都要求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满足我国企业和居民“走出去”后的金融服务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危机未来,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充分暴露出脆弱性和不合理性。以欧元区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认为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以降低美元核心地位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规模快速增长,要求获得与经济地位相应的国际货币地位。因此,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未来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的核心货币和主要国际货币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表现。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关键步伐,人民币跨境结算额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12月累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达到55299.2亿元(如图3所示)。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化,全球已有一些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其储备货币篮子,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这必然带来人民币资产的全球性分布,将产生对人民币资产进行全球配置和管理的需要,对银行业国际化程度提高的需求大大增强。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基本特点及问题

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探索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主动出击、把握机遇,稳步推进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海外机构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不包括非营业机构(代表处除外)和非金融业机构在内,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数量已达到1037家(如表1所示),覆盖30多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基本形成遍布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

网络布局更加合理。在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数目增加的同时,境外机构的布局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步伐的加快,海外机构从以往的集中于欧美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逐渐向非洲以及南美、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扩展,网点布局更趋优化。

增长方式不断优化。银行业海外机构数量的增长方式主要有自设机构和并购,2006年以前中国银行业基本上以设立海外分行的方式实现海外扩张,2006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突然加速,使并购方式在海外扩展中的应用逐渐频繁。这一变化使我国海外机构迅速增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随着海外资产规模的扩大,中国银行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在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港澳等地区甚至已经成为当地主要银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我国银行的海外业务规模小;客户群体单一,海外服务能力偏弱;资本运作能力不足;防控风险能力还有所欠缺;国际化管理手段落后等方面。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分阶段逐步推进。

规划并实施合理的区位布局。成熟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监管制度健全,可避免一些风险性因素;新兴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不稳定,风险相对较大。我国银行业短期可考虑以中资企业走出去聚集的亚太、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作为海外网络布局的重点区域,长期要逐步实现全球覆盖、建立良好的全球网络。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银行业国际化有自设机构、联合、、合资、参股及收购等多种发展方式。我国银行业应充分考虑海外各市场的不同特点及法规。一般而言,银行机构海外扩张的初期,可优先考虑采取联合、、合资及参股等方式,中后期可采用自设网点或收购当地机构。

采取清晰的管理模式。纵观国际一流银行海外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区域管理与条线管理两种模式一直并存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客户维护和业务拓展方面,条线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作用;在监管应对、集中管理等方面,区域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中,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一般而言,可考虑两种模式并存,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某一种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均应以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管理为原则,以服务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

建立坚实的客户基础。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客户常以中资企业为主,因中资企业在海外拓展,有强劲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本国银行在当地服务会更有亲切感,资金出入与汇兑也较为便利。另外,个人业务方面,可锁定华人为主要客户群,华人时常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之后,再以渐进式的发展致力于本地化经营,银行应以国际企业为发展方向,试图在全球市场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体系,经营本地市场,使本地客户数量及营业收入均增加。

有效的风险防控。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各国金融监管也处于改革和调整中,商业银行海外发展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推进初期,更应注重风险管理:一是国别风险。应尽量选择政治稳定、风险较低的国家。二是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开放程度更高,利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作为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更要高度重视利率、汇率、商品等市场风险要素,注意降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三是文化风险。对于长期服务本土、相对封闭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应充分了解当地资讯和市场走势,入乡随俗,确定适合的经营模式。

政策建议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国际化。

从国家层面制订支持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要“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未来可考虑选择少数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支持其海外发展,力争在未来10年内成为全球化服务、多元化经营、具备稳健财务实力和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银行集团。

加强监管支持,助力银行业海外发展。监管机构可考虑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定期审定银行业相关监管规定,建立国家层面的国别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动态调整海外贷款拨备比、贷存比、资本比率等指标要求,引导银行业稳步推进海外发展。比如针对许多国家都对贷存比不做限制的实际,减弱或取消海外业务的相关限制。逐步扩大银行业综合经营的范围、规模,提升银行海外服务能力。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协调与联系,提升我国话语权,协助解决国外法律、监管争端,为我国银行业在当地开设机构、发展业务争取正当利益。

以人民币国际化契机建立我国银行“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与银行业“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应注意发挥我国银行的主渠道作用。规划人民币国际化时间表及路径时,应考虑银行业“走出去”的机构布局,发挥中资银行机构的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充分利用考核、税收等杠杆引导和支持银行海外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采取更加务实、积极的管理,完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特色化考核指标。比如,针对海外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净息差水平低的实际,适当调整绩效评价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银行加快“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4

摘 要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国有商业银行要赢得市场,必须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

关键词 信用卡 产品创新 功能开发

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摸索前行了26个年头,从最初的准贷记卡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标准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中更趋于理性化。

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演变

国内信用卡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一直未出现高度发展的局面。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实现了全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状态。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全面启动信用卡业务,步入“跑马圈地”时代。

这一阶段,我国信用卡业务经历了不同时期,从争抢客户,到口水战,尤其一些规模小的银行为争夺客户不惜降低信用卡进入门槛,引来各类的信用风险及诸多客户投诉。2009年底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相后出台政策,促使我国信用卡业务步入了理性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不再是以“跑马圈地”为主要模式,而是转向“跑马圈地”和“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跑马圈地”短期内不会结束,银行间的竞争能够推动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规模之战将会长久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2010年各家银行的年报先后披露,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已趋于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信用卡发卡量遥居榜首,综合分析建行则在年消费额中更显优势之态。

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招行的数据比较全面,单从人均消费额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优势之大。就其提供的2010年年报数据具体分析,信用卡发卡量3477万张,信用卡年消费额3920亿元,其发卡量和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都远远超过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但按其提供的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1854元数据,则不难发现:其仍存在的严重问题,发卡量高,而当年的消费额却未超过建行,说明其存在大量的睡眠户,或者是说低激活率,这必将导致较高的沉没成本。

跑马圈地为银行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户数量,但不能简单以发卡规模来衡量业绩的好坏。 “跑马圈地”的结果,使各家银行必须面对信用卡使用率低、坏账率高的现实,四大国有银行也开始推行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因为精细化管理客户才是支撑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市场对信用卡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信用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就要求信用卡业务做得更细,更贴近客户需求。如今,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银行已逐步进入到“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

信用卡的循环信贷功能,对银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发卡量的增加,同时合理地控制风险,循环信贷给将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一方面是运作成本高,另一方面是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免费用卡和低廉的商户佣金,使特约商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银行,回佣率也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加剧了行业的微利甚至无利的现状。同时,几乎所有信用卡用户每个月都能及时还清欠款,这样循环利息收入也不会很高;大量的睡眠卡又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沉没成本,从而整体上影响银行信用卡的成本问题,以至于让信用卡行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并不容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前景展望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为赢得市场,国内各大银行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并积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对此,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劲实足。

1.加强重点产品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吸引客户,各行不断开发和尝试新的产品,以推进本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挖掘潜在客户,发现创新型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本行特色产品,强占市场。

例如:建行就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过龙卡汽车卡、足球卡,并在 2010年先后推出芭比美丽信用卡、卓越信用卡、欧洲旅行卡等特色产品。交行的刷得保,将第三方保险服务与持卡人的用卡行为直接挂钩,用户在刷卡消费获得积分的同时,还可额外享受意外保障,且保障额度随账单余额倍增。

从2008年开始,国内信用卡市场就已经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的主题。各行纷纷采用电子化账单,减少了纸质账单在制作和邮寄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环保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实现低碳生活,体现环保特色,中国低碳信用卡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少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低碳信用卡值得推广。

2.注重信用卡新功能开发,迎合客户需求,早认识早受益

四大国有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信用卡缴费业务,这与一些股份制银行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市场。对于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做到各项交费,很方便。该项信用卡功能,建行还未开发,只对网上借记卡业务提供缴费业务,如果扩展到信用卡的缴费,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大信用卡的激活率。

目前,我国信用卡网上交易并未全面开通,各行电子银行主要是与借记卡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网上购物蒸蒸日上,网上团购更促进了网上交易的火热。商务部近日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这是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有利时机。

国内各大银行均以消费积分刺激客户用卡,但网上交易不记积分,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客户。四大国有银行更为谨慎,考虑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因此信用卡的网上业务并未得到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多数与银行借记卡绑定,若能有效地使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限和循环信贷,网上业务同样会刺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信用卡的约定还款业务又会带动借记卡业务,这样信用卡的联动作用不但会带动了网上或手机市场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推进借记卡和电子银行业务步入成熟。

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客户质量较好,只要在信用卡准入上把好关,信用卡在网络上的发展将是前景无限,这一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相差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赶超,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关注这方面。当然,网络一旦出现风险漏洞,损失将会很大,但只要能够合理地控制风险,盈利空间将是无限量的。谁能够通过信用卡的联动作用强占市场,不断地加快业务创新,谁将会是信用卡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赢家。

3.挖掘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潜力,培育新的金牛业务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银行业行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银行改革 面临挑战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04-07

一、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从此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金融体制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金融体系和推进国有银行改革

改革初期,恢复和建立了专业银行体系。各家银行依据“一业为主、适当交叉”的原则,扩大业务活动范围,逐步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信用主渠道和经济杠杆职能作用。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逐步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方向,要求深化国家专业银行改革,把其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商业银行。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后,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增强总行和一级分行的管理、控制能力,减少内部管理层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和完善呆账准备和核销制度,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得投资非金融企业,实行银行业与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分业经营。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为企业提供本外币、长短期资金的综合服务,实行业务交叉和相互竞争。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相继成立。2000年末,4家AMC共收购不良贷款本息合计13932亿元。此后,四家AMC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接收工作,有力促进了银行财务重组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等16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到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省级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地市支行适当精简、县支行及其网点机构适当撤并和调整的任务。4家银行精简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4.4万个,净裁减员工24万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定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对不良贷款实行“双降”,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开始引入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了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内控机制,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分离,以解决国有专业银行“一身兼两任”的问题,并割断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确保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权。政策性金融的本质是财政承担一定风险给予适当补贴的金融业务,因而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专门机构经营,财政给予补贴;二是财政对承担政策性业务的机构给予专项补贴,用招投标的方式确立承办机构。1994年由于银行商业化改革正在起步,因而采取了分设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1994年3月17日、4月11日和4月26日,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注册资本金分别为人民币500亿元、200亿元和50亿元。3家政策性银行在支持“两基一支”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出口、解决长期困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副产品收购不能兑付现金的问题以及保护和稳定粮棉市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国有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在我国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打破专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业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与发展,为探索我国银行商业化道路积累经验。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中国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开业,1987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市宣告成立,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从而拉开了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序幕,陆续成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国家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资金试办城市合作银行。1997年底,全国已有70多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的垄断局面,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新格局,有利于营造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首先是由于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资产质量不高、地方政府干预较多等问题,经营风险较大。其次,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不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作为股东利益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对银行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作为股东利益人的经营班子在权利、收益和责任等方面不对称。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仍然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和机构扩张来实现业务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系统还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自身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为支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和深化银行业改革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监管体制。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批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成立。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对外挂牌并依法履行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职责。银监会的成立,是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标志着银行业监管工作进入新阶段。银监会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强化金融监管职能,立法质量和监管法制规则有效性大幅提高,保障依法有效监管;提出并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4条监管新理念以及4个监管目标和6条良好监管标准;要求监管工作中必须遵守“约法三章”。通过加强银行监管的基础工作,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评估,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

二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世纪以前,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历了几次局部性的改革,暂时性地解决了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并没有一步到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之中,国内银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环境逐步好转,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形势的发展使得推进银行体制机制根本性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

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根据各家银行的不同特点实行“一行一策”,并为这次改革确立了总体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内部改革、严格监管,创造条件并选择有利时机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公众持股,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自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先后对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并启动了股份制改革。五家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截至2010年末,工、中、建、交四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7%、12.58%、12.68%和12.36%;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1.10%、1.14%和1.12%;税前利润分别为2154亿元、1421亿元、1752亿元和500亿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发展商业化业务,配合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通过全资或控股形式拥有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机构。

三是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政策性银行改革坚持“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首先是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2009年8月末,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的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务院要求,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围绕政策定位、业务范围、国家注资、公司治理和内部改革、章程修订、外部监管、协调机制、配套改革措施等主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并对一些国家同类机构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原则,拟定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此外,农业发展银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四是中小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的步伐。中小商业银行通过重组和上市等措施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金融组织结构和技术、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如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民生银行和南京城市银行、花旗银行入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等。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到2010年末,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普通股中,民间资本占比已经达到20%和45%,不少民间资本还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近些年来,先后有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总资产达到14.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城市商业银行147家,总资产达到7.8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1%。

五是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道路。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设计和实施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政策,即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采取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718亿元。截至2010年末,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1976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300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216家,农村商业银行84家。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183亿元和5.6%,比上年末分别下降300亿元和1.8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9和2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825亿元和3937亿元。截至2010年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3.7万余个,7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三农”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明显提高。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9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截至2010年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451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

六是银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截至201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各项存款余额1.06万亿元,增长43.99%;各项贷款余额9,137亿元,增长26.26%;实现税后利润77.85亿元;不良贷款率0.53%;资本充足率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18.56%。我国银行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截至2010年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我国银行业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银监会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制定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中长期规划和第二版、第三版的巴塞尔协议同步实施的计划,审慎监管新框架已具雏形。此外,还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制定,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MOU)或合作协议,有效维护了我国银行业核心利益。

二、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银行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银行业改革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诸多挑战。

(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在调整与逐步复苏过程中,但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在深刻反思危机成因和教训的基础上,国际组织、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纷纷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了金融改革方案。2010年7月,美国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更新监管体系框架;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应对系统性风险。强化对美联储的授权与制衡;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财政部下设联邦保险办公室,强化保险业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限制“大而不倒”机构的过度扩张;引入“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增加公司治理中薪酬的透明度;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交“生前遗嘱”;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确立信用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留存要求,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了执政党更替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撤销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在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下新设审慎监管局(PRA),负责对存款类机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增强宏观审慎层面的沟通协调,强化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新设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维持公众对金融服务市场的信心。2010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欧盟金融改革法案,决定建立泛欧金融监管新体系,包括新设负责监管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交易活动的三大监管机构,以及负责监控和预警欧洲经济中各种风险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将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交易所或者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中央清算所清算;全面禁止信用违约掉期(CDS)类产品的“裸卖空”;规范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的投资行为;计划建立自己的评级公司,并从2011年起,将穆迪和惠誉等评级机构纳入欧盟监管范围。

二是加强对银行业的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提交的商业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方案。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正式文本,要求国际银行业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体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杆。第一,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高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了资本监管工具改革的核心要素。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对普通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分别建立严格的达标标准,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引入严格、统一的普通股资本扣减项目,确保普通股资本质量。第二,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2009年7月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调整风险加权方法以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证券化产品(特别是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权重;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包括增加压力风险价值(Stressed VaR)、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等;大幅度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第三,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3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为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打破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建立了2个超额资本要求:留存资本缓冲,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留存资本缓冲全部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正常条件下银行应达到该超额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缓冲,出现系统性信贷高速扩张时期,银行应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保持信贷跨周期供给平稳,监管标准为0-2.5%。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自2011年初起,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起进入过渡期,2018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出台, 将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向国际规则进一步靠拢,同时也对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二)银行业经营转型和防范风险的任务艰巨

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在我国银行业资产猛增的时候,资产质量也有所提高。2011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比去年末下降3亿元,不良贷款率1.1%,与去年末水平持平。但在银行业取得良好的业绩的同时,仍能感受到未来经营的压力。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银行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2011年6月20日起,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率,此次上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这种情况下,银行存款压力明显高于去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较大考验。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分别比2010年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一些专家估计,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仍然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的压力。

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这种情况使得信贷有可能被投放到产出率较低的投资领域的风险上升。目前主要存在着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影子银行”等方面的风险。银行前期进行的表外信贷活动也可能会引起潜在冲击,并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随着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稳健,信贷投向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部分机构有可能放缓对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领域的贷款投放,增加了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

银行机构创新不足、开放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存在潜在风险。2010年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87%,处于中小银行领先水平;同期,工商银行的该数据为19.13%,处于全行业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在30%至4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金融业综合经营较快发展,存在着跨市场和交叉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金融监管法规有待完善、执行力有待加强,监管方式和手段有待不断提高,风险纠正和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三、银行业应对挑战和加快发展

(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

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主要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重要金融服务中断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政策。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宏观审慎政策旨在应对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跨时间维度”风险,即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和经济波动,解决方法是采取逆周期的政策调节措施。二是“跨部门维度”风险,即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传播而导致的系统性和网络化风险,当前解决方法集中表现为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识别与风险控制。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起步阶段应旨在搭建起基本框架,明确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第一,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借鉴欧盟的作法,成立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银、证、保等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参与的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评估系统性风险,研究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有关工作。第二,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贷款数量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以及会计标准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第三,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监管。可以对其高风险资产和业务如交易账户和场外交易等设定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对机构整体提出更高质量的资本约束,对高管人员及特殊岗位人员薪酬做出限制等。加强监管协调,并设置严格的防火墙,防范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间及同一机构不同业务间的传染。

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标准制定和实施新资本协议,坚持先进的风险监管理念,遵循“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研究修订现有监管指标框架,形成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具有前瞻性、逆周期特征的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切实提升银行业风险识别、计量、评价、监测、控制、缓释和预警能力。改进监管技术、方法和手段,优化监管工作流程,强化并表监管能力,坚持机构、产品和风险的全覆盖,加强跨部门和跨境监管合作,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有效防范单体机构和系统性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健康科学发展,推动银行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加快现代银行业组织体系改革。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从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国际性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是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和董事会责任,推动建立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继续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

三是健全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增强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继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其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贷款业务,但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的步伐。第一,积极探索走资本节约的道路。未来需要更多地从提高运营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加快业务模式转型角度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加强核心资本内部积累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要思考如何转变通过信贷资产扩张来发展的老模式,加快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低资本占用业务的发展速度。第二,银行转型要有新突破。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在一开始进行同质化的竞争,但近几年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多数银行选择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在投行、贸易融资、私人银行、托管等新兴业务上竞争激烈。此外,一些银行也强调走科技银行的发展之路。第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目前银行信贷增长速度较快,需要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集团客户、流动性以及国别风险的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刻审视重点领域风险,加强风险防范的生动性、前瞻性、有效性,从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内部管理制度、风险文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