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例6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1

(一)粮食生产情况

双城市地处松嫩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外有拉林河、松花江环抱,内有引拉灌渠绵延百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民津津乐道的富民政策,为这里的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331万亩耕地,2012年与2009年相比增产58.5万吨。粮食稳产高产,既为以奶牛饲养为龙头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也为粮食经销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企业情况

双城市背靠哈尔滨市,境内有三条铁路贯穿南北,又有三条国道和高速路四通八达。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是粮食企业乘势而上竞相发展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调查情况表明,双城市粮食企业呈现多元化经营发展趋势,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有限公司占69.64%,已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外商投资企业。这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多样性,显现了经营者构成的复杂性和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意识较差,税收征管难度大的特点。

(三)经营及纳税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粮食企业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依托粮食资源正在逐步做大做强,也反映了粮食流通渠道的畅通,很好地解决了过去曾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企业与农民相互依托,双赢共进,是近年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粮食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2009年实现入库较多,主要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受托烘干玉米收取烘干费而缴纳的。2010年和2011年随着烘干业务的逐年减少,增值税入库额迅速下降,而其他从事粮食购销经营和加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均未实现应纳增值税。

二、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平等导致部分粮食企业偷逃税款

现行政策规定,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而对其他粮食企业征收增值税。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发展,保证了粮食市场的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其他粮食企业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不平等,使得其他粮食企业为了获得相同的竞争能力,在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时,故意虚增收购数量和价格,用弄虚作假等不法手段,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税款,扰乱了依法治税的整体环境。

(二)农产品抵扣政策导致低税负、零税负甚至负税负

按照现行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农业生产者手中购入农业初级产品, 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照这种税款计算方法,纳税人购入免税农业产品计算提取的进项税是按照含税价款提取的,而销售时则要进行价税分离,按不含税价格来计算提取的销项税,这就造成了进项税高扣的情况。我们做过调查测算,按照现行的13%扣除率测算,则实际的不含税价格的扣除率为14.94%,按此扣除率计算,在不考虑其他抵扣因素(如煤、电、包装物)的前提下,粮食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必须达到14.94%以上才能实现增值税。由于粮食企业绝大多数是微利企业,要达到14.94%的毛利率,是很难实现的,从而形成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长期低税负、零税负甚至负税负。

(三)粮食收购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税务机关监管乏力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土地耕作者也随着转包、合作社的出现,正在逐步向少数人手中转移,出现了很多的种粮大户,其向粮食企业售出的粮食,数量与个体商贩不相上下。这些因素使得粮食企业对售粮者售出的粮食是否为农业生产者自产很难准确鉴别,也为粮食企业的收购行为是否真实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涉面广、数量大,税务机关对粮食企业的每一笔收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也很难做到准确核实,导致监管乏力、征管不到位的问题长时间不能很好解决。

(四)收购凭证由企业自行填开、自行抵扣,导致擅自扩大收购凭证开具和抵扣范围,造成税款流失

粮食企业擅自扩大收购凭证使用范围,违规抵扣进项税的行为,不仅为自身谋得了利益,而且为个体商贩账外经营提供了便利,使其逃避了纳税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收购凭证具有抵扣税款、列支成本的功能,粮食企业又常常将一些难以取得合法凭证的支出,如:运费、人工费等也开到收购凭证中,既多抵扣了增值税进项税,又影响到企业利润核算的真实性,也使得这部分劳务、服务收入逃避了相关税收的管理,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三、完善政策和强化征管的建议

(一)取消税收优惠,促进平等竞争

取消目前的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上一视同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各类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消除顾虑,按市场规则正常经营。同时,对于国家用于保证粮食安全和食用粮供给的企业,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扶持,并要加大对这类企业的监管,防止补贴资金的挪用和滥用。

(二)增加抵扣要件,规范抵扣行为

应增加对农产品抵扣税款的审核条件,在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时,要同时提供村委会、乡(镇)政府确认开具的《农产品自产确认证明》(以下简称“证明”)。此文书可由税务机关统一格式、内容,由村委会及乡政府开具确认。收购农产品的纳税人在收购农产品时,除按现行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外,还要将“证明”的相关联次留存备查,作为采购农产品计算抵扣进项税的必备条件。同时,税务机关要做好“证明”的印制、发放、使用、保管、监督等管理工作。

(三)借鉴成功经验,简化征管规程

针对目前农产品收购凭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探讨对从事农产品购销和初加工的企业借鉴某些行业的成功经验,在通过全国性的调查、测算后,确定适当的征收率,实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产品收购凭证难以管控、难以核实的问题,降低执法风险,又可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保持完整,还能充分体现增值税按增值额征税的设计原理,提高征管效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2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3

论文关键词:千户出口企业经营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11年8月~10月组织实施了“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1,742家出口企业参与了调查。这些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6%和95.4%;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2%、41.8%和50%。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9%。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附录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调查是8月至10月进行的,因此调查数据反映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企业的相关情况。此外,由于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服装行业中,因此本报告对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了分组分析。同时,本报告还对中国主要的出口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进行了分组分析。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其中“珠三角”地区出口企业、小型出口企业和纺织行业出口企业的困难相对较大;与2010年相比,目前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和生产量增幅放缓,订货减少,设备利用率有所下降,库存略有增加;受到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和融资难的影响,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以来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基本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不过与当时不同的是,2009年调查反映出来的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外需市场明显下滑,造成出口企业的订货减少;而目前出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下滑,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可以从目前出口企业订货情况好于2009年,而资金要比2009年更加紧张这一数据中得到印证。

调查还发现,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出口企业对未来国际经济形势较为担忧,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也比前几年更为谨慎。与此同时,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加快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出口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大了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特别是偏紧的资金环境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减轻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的税费负担,营造有利于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出口企业2011年总体经营状况

1、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回落

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比2010年有所下滑。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外贸出口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占58%,比2010年多了6.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6.3%,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5.7%,均低于2010年(见表1)。

表1 2007~2011年企业外贸出口需求情况(%)

 

 

 

很旺

较旺

合适

不足

严重不足

总体

2011年

0.8

14.9

26.3

50.2

7.8

2010年

2.0

18.6

28.1

45.9

5.4

2009年

0.7

2.4

5.5

59.7

31.7

2008年

1.8

14.8

21.8

53.0

8.6

2007年

12.7

48.3

20.9

16.7

1.4

“长三角”地区企业

1.1

15.2

29.2

48.5

6.0

“珠三角”地区企业

1.5

11.3

21.2

56.1

9.9

“京津冀”地区企业

0.6

14.3

24.8

46.6

13.7

大型企业

2.2

16.1

22.6

51.8

7.3

中型企业

1.2

13.6

27.6

49.5

8.1

小型企业

0.4

15.8

26.1

50.0

7.7

纺织业

0.9

10.3

21.6

48.2

19.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9

11.1

26.5

49.5

12.0

机电行业

0.6

15.5

27.9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4

这些就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企业。”

2011年,由于国家货币政策的趋紧,中小企业“钱荒”困局愈演愈烈,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主“跑路潮”。

为充分了解安徽省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状况,近期安徽省统计局在全省10341户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中,随机抽取了1169户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较为普遍,在此次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52.9%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仅3.9%的企业认为本企业资金宽裕。

在被调查有融资行为的企业中,82%的企业融资途径为银行贷款。作为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首选,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态度却更加谨慎。在本次调查的中小企业中,2011年以来未获全额贷款的企业占66.8%,其中10.8%的企业未获贷款。

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是中小企业普遍的感受。在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中,52.6%的企业认为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要求过于苛刻,68.5%的企业认为银行对企业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

银行也有自己的考量。中小企业数量多,信用、产权归属等信息的掌握难度大,追踪调查的成本高,出于安全性考虑,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就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而且,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不足,也有一定的认知。在调查中,23.3%的企业认为自身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而未获贷款,60.4%的企业认为自身抵押无法落实且缺乏其他有效的担保而未获贷款。

虽然融资状况不够理想,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资金短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影响却不大。

从生产经营情况看,表示经营很好并在扩大生产或表示经营正常的企业占到92.6%,仅7.4%的企业表示经营出现困难,已经压缩生产;同时59.8%的企业利润保持增长,31%的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亏损的企业仅占9.2%。

面对这“与平常印象不一样”的数据结果,省统计局工业处副处长王维告诉记者,我省中小企业总体融资状况相对好于沿海发达省份,主要在于我省中小企业多为实业,资金来源也以银行为主。统计资料也显示,75%的企业融资是为了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

另外,调查对象的圈定也是一方面。“我们只调查了主营业务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小微企业并不在调查之列。”在省统计局提供的此次被调查企业的名单中,不乏安徽江淮客车有限公司、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桑乐金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这样看来,所谓“对生产经营影响不大”的结论说服力有限。面对过半企业喊“缺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这是必然的。“谁都希望能有多一些的扶持,这就需要依据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对这些企业做一个细分。”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5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经营状况 一季度 问卷调查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

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

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

型企业(见表21)。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的比重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和“企业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的比重相对较高,外资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