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例6篇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设计,重要因素,相关因素

 

0引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2.2城市道路的美学特色设计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2.3交叉口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3结语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杨晓光,等.大型环交交通改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安全防护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people on the road condition requirements increase,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but the road to traffic safety expansion brings some threa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orking practice, the expansion of the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rea are analyzed, and how to solve such a difficult mak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We hope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 can be reference and, work ou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ecurity measures will be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of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to eliminate.

Keywords: highway re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rea; Safety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国家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当然也就离不开交通工具的使用,交通条件也随之得以提高,许多地区对原有的公路进行路面加铺改建,提高道路等级。虽说公路的改扩建改善了行车状况,但是公路改扩建的时候又会给交通安全带来一系列的威胁,施工地段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要想将这些威胁一一消除,必须从目前公路改扩建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公路改扩建的交通安全问题。

一、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的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

1、交通组织不合理,道路服务水平下降

公路改扩建工程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部分道路资源,导致原有的道路资源下降,于是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道路服务水平降低。而目前许多施工地段都未采取一定交通手段缓解施工路段的交通压力,交通流经过施工路段速度减缓,通行能力低下,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施工路段的交通运行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道路网。如若此时在改扩建施工路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将这些扎堆的过往车辆分散开来,有条有理的通过施工地段就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施工地段的交通压力。

2、公路改扩建过程中车速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驾驶员在可视范围内发现交通威胁采取紧急制动,车速越快,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就越长,制动距离越长所产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是越大的。由此可见,车速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的,但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一般是没有车速限制要求的,而驾驶员的可视距离又是有限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道变窄,视野变窄,对其他驾驶车辆的行驶速度无法掌握,产生的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也就会变大。因此,车速也能增大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发生的交通事故率。

3、施工现场环境对公路改扩建地段的交通安全影响

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环境必然会随着施工带来变化,道路变窄、车道数减少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道路障碍物等都会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路面条件改善后,道路全线行车速度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各路段条件不一样,各路段所限制的车速也就不同,在快速行驶的车辆上,信息都是由人的眼睛所获取的,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标志牌是驾驶员获得信息的直接来源。车辆驾驶员一路行驶下来都比较顺畅的,但是到了施工地段行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是道路两旁却没有提示注意的标志,没有引起驾驶员的注意,驾驶员也就不能及时的从先前顺畅道路环境回过神,来不及避让施工地段的障碍物等等都会造成交通事故。如果没有适当的交通控制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措施让车辆驾驶员及时适应新的驾驶环境,车辆在施工地段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就会变大。

二、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应采取的交通安全防护措施

1、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

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附近的交通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此路段的交通流量、道路情况以及道路改扩建方案,针对施工地段的交通调查情况进行合理的交通诱导手段,增设交通诱导屏、利用广播实时播报施工地段交通情况以及分流措施,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减少公路改扩建地段的交通压力。就拿广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来说吧,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路网进行大范围的分流,但是他以诱导分流为主,强制分流方案为辅根据公路改扩建工程具体情况分期、分段、分时的进行改扩建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周边的交通压力。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相应的交通管理组织机构,专门针对施工地段的交通进行合理组织,协调道路改扩建期间的各项事宜。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减少改扩建地段施工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2、实时监控施工地段车辆行驶速度

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对驾驶车辆的车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随着道路等级的提高,车辆行驶速度也不断提升,但是施工地段不同于正常路段,车辆行驶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应格外注意车速。在施工地段附近设立限速标志以及电子监控设备,提醒过往车辆不能超速行驶,实时监控过往车辆的驾驶速度,如有超速现象应及时反馈给该超速车辆,促使驾驶员遵守规则行驶。在施工地段限速区域内,安排交通警察现场控制监督过往车辆的车速,在适当位置设置超速抓拍系统,并在施工区域的出入口、车道变化路段处安排交通协管员进行交通现场管理。

3、做好施工地段信息措施

为了给施工地段过往车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应在施工地段前端设立施工指示牌,提醒车辆应注意前方道路情况,及时适应道路环境并做好制动的准备,防止意外发生。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又对周边环境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应注意每天施工环境的检查,及时更新施工地段信息。在沿线所有收费站及道路交叉口设置诱导标志牌,充分利用无线广播、电视新闻、可变情报板等共同引导交通。在施工地段附近派发宣传单提前告知过往车辆交通封闭现状以及一些管制措施,具体包括路段长度、分流措施以及时间等等。公路改扩建施工整个阶段应做好信息工作,尽量让出行者了解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动态和各种组织措施情况,减少出行车辆在道路上的延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公路改扩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势,公路改扩建之后也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本文从施工地段交通组织、行驶车速以及信息三个方面介绍了消除安全隐患的具体措施,采取积极效果的措施消除施工地段的安全隐患是解决施工地段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凌;;西安市地铁一号线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学组)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2009[C];2009年

[2]董志宏;丁秀丽;张风;王灏;;大型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变形监测成果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3

中关键词:交通工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经济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此阶段,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高速公路到处可见,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在扩大。可以说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完善,交通情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由过去简单单条交通发展到立体式的交通并且逐步实现了交通体系与交通管理自动化,为交通工程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2、交通工程的特点

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2.2、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1、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编制交通规划,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

三、交通工程的管理措施

1、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将蓬勃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进入交通建设领域。交通部将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使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4

周翔(1990~),男,汉族,郑州荥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从论述城乡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定义,揭示了当今城乡交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乡交通一体化;问题;对策;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乡结构、土地开发的利用率、使用功能及布局的调整使城乡交通的需求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城乡边界日益模糊,原有公路网功能及等级结构的失效、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畅、地区可达性的降低及运输成本的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现有的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与对策,对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1.城乡交通一体化及存在的问题

1.1城乡交通一体化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交通体系,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条件。没有高效的交通网络,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城市间和不同乡镇、乡村间的网络联系,保证城乡一体化经济市场体系的平衡、健康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公路网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1.2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复杂的交通组成

城乡道路上车辆构成不仅包括原有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等,同时在农村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也将大量涌入城市,进而造成各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服务水平。

(2)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乡镇(村)公路并存

在城乡一体化地区,一部分道路为连接中心城区的高速道路或通往向相邻区县的县乡道路以及其他公路连接线,按照公路标准设计;一部分为城市内各组团之间相互连接的市政道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还有一部分道路为乡镇或乡村内部的道路,属于低等级路面。然而由于其公路等级的不同,必然会对公路的管理及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公路的破损程度及使用寿命不一,也会造成后期较大的维修费用。

(3)路网结构紊乱

路网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路网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限制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5)缺乏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

2.相应的对策

2.1加强道路及道路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顺畅发达的道路基础设施为保障,同时有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与之衔接,必须建设大容量交通配套设施与长途客运站相配套。对于乡镇中的低等级路面,要进行改建并完善相应的道路设施,力求城乡道路衔接的顺畅,与此同时加强道路的后期养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其次对于出现破损的道路应及时进行修复,以保障交通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等现象。在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2.3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由于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城乡道路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必须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2.4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

为方便公众外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提升城市形象,建议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各大客运站票务联网,同时在市内城区建立中转网络,让顾客就近乘车。市民在任何中转站

买票,中转网络定时快速将顾客送到各大客运站。

结论:城乡交通一体化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点,解决模式也并不固定,在进行交通规划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上要点,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毅洲,史寿山,陈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4

[2]付加锋,宋玉祥,马延吉,等.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1(4).54~56;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09-04

一、本科教育概述

1.高等工科类专业教育特征。高等工科教育是培养工程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按国际通行规则,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开发、设计(包括规划)、制造(包括施工)、试验、生产运行、营销、工业管理和教育咨询等多个类别的工程师(如表1)。

交通运输专业属于工科类,主要培养运输工程师。相对专科而言,交通运输本科生要求在校期间更多地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技能,毕业后能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研究、管理或教学工作。所以,交通运输本科教育最主要目标是培养运输工程师。而专科则以一线生产技能性训练为主,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工作。

2.中国高校应用型转型需求。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较为严重问题,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培养机制。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指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1]。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3年高校本科生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短缺比例大致是市场有两个岗位需求,高校中只能提供一个合适的毕业生。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有条件高校转型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激发改革动力,破除体制束缚。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地增强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规格

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需要突出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打造出独有的“一本二强”的专业特色,即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专业建设之“本”,重视行业一线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贴近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人才规格为“一个水平五种能力”,如图1。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水平。对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良好的系统运行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更为重要。

2.具有足够的知识获取能力。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毕业生能掌握各类资料、信息的获取手段;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会自我检查发展的需求,自觉跟踪本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

3.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需求、规划到建设与运营管理,涉及运输问题的建模、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力资源的优化调配问题。建模、运输市场调查、线路及场站设计、初步的行车组织能力和行车安全管理能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交通运输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4.具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这类能力包括: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等。无论是轨道交通项目规划与设计,还是运营生产组织,都具有团队工作特征。

5.初步具备从事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是同浙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共建中,要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操培训,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里锻炼自己,增强独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交通运输正从传统运输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运输方向发展。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意探索,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下简称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创办于2010年。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个性、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

1.培养目标。我国各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往往带有交通行业的属性。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根据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熟悉交通运输设备性能,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轨道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运输生产与物流管理理论,具备从事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运营指挥与管理及关联物流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线路和车站规划设计、列车运行组织、企业运营及安全管理、企业客货运营销及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对照表1,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第1、3类的应用型人才,且第1类(技术实施型)占更大比重。

2.课程体系。根据2012年修订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中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增强服务的改革要求,以及同浙学院培养(图1)“一个水平五种能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规格设想,特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按课程性质分为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和文体社科板块。

该课程体系主要特c是:(1)注重本科生基本素养的教育。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而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通识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文体社科等五个板块。其中:政治思想板块。主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合格人才的基石;计算机、外语板块。属于工具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从而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数理知识板块。培养交通运输领域工程人才必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文体社科板块。主要注重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通运输工程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2)夯实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基本素养与专项技能,为其工作、深造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同浙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求职需求,特将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分为三个板块: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知识。专业基础板块。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利用拥有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构建上,除了交通运输(本科)规定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土木工程基础(力学)、测量学、线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外,还增列了交通工程基础、交通调查与分析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陆上道路与铁路/轨道交通的学科基础理论,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专业核心模块。本板块以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货运组织与技术和站场规划设计课程为基本,以运输规划与运输经济学为引领,配置运输项目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旅客运输、运输市场营销、高速铁路运输、国际货物运输等选修课以及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拓展板块。根据当前同浙学院分层化教学改革要求和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专业拓展板块上设计了三个层面:鼓励创业。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延展物流。

3.实践教学。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交通社会调查、课外研学、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1)课程设计。为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共开设6门课程的8个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其中15级新增课程设计已在13级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开展试行,初具成效。所有新增课程设计将继续在14、15级学生的培养中试行。

(2)课外研学。课外研学属于自主选择型实践教学课程,共2学分。实践内容形式不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专业讲座、自主实验、撰写专业论文、自主创业、专业证书认证、学科竞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专业自主社会实践、优秀社团活动等。在校四年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在完成约定的实践内容并通过规定的考核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课外研学的学习和锻炼,考查学生自入学以来,在思想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效果,从而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课外研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一项或多项能力的锻炼:专业讲座。通过聆听专业讲座,撰写体会小论文,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专业学习的激情;自主实验。利用校内外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项目,锻炼实验研究能力;科技论文写作。针对某一具体交通问题,自主拟定研究大纲、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模或计算机程序开发,并且撰写专题论文;创业训练。参与创业学院的实践项目、实习实训,依托创业项目,初步得到创业能力上的历练;专业证书。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培训与考核,得到专项职业训练;学科竞赛。参加学校(系)组织的专业学科竞赛,拓宽专业视野,得到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训练;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参与专业兴趣小组活动,按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了解从事科研项目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专业自主实习。由学校安排或自主联系,利用暑假参加专业相关企业的业务岗位实习或见习,提前积累社会实践的经验;社团活动。参与学校(系)组织的社团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陶冶个人情操,提升道德水平。累计达到一定的时数或取得优良评比成绩。(3)交通社会调研。交通社会调研是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选择调研主题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学分。调研的内容可包括:铁路客运站(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枢纽)、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静态(停车)交通、城市慢行(非机动车)交通、地方交通规划与实践等。学生可通过个人或组队的形式参与调研、分析数据、完成报告,最终通过成绩评定获得该项实践学分。

四、培养方案实施设想

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面向道路、物流的工科专业。因此,分层化培养方案应在不丢失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四年的培养时间,既培养大学本科生应具备的素养,又为毕业生的就业或考研深造竞争创造条件。设想如下:

1.所有理论教学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年内完成。鉴于当前我国校园招聘大多提前0.5―1年内开始。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应聘、“双向选择”的机会,提前结束理论课堂教学,剩余时间为实践类机动时间。

2.培养方案柔性化。遵循就业导向原则,根据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留出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的空间。大四(上)学期仅安排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方式,一边完成校内必要课程教学任务,一边间歇式到专业相近的企业接受培训或实习。在不违反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可用在企业培训、实习后取得合格的课程或项目,冲抵在校同类(相近)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学分。可调整的校内教学任务有:专业选修课(8学分);课外研学(2学分);交通社会调研(3学分)。

3.引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大学是专业人才的孵化园。该模式是重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源头培养。利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特色专业教材,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校企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实行“3+1”的定向培养模式,校企之间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企业对在校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甄选,签订三方协议。人数较多时,可单独编班,开展“定专业、定去向”培养。对于这类学生可另外制定一套大四学生的培养方案,与企业共拟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等,将企业培训的教育h节与定岗实习技能训练纳入学校正规的学分考核。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ZHOU Li-xin,YAO Meng-jia,JIANG Li,CHAI Xiao-shu

(TongJi ZhengJiang College,Jiaxing,Zhejiang 314051,China)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道桥施工;成因分析;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同时也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我国交通运输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当前,在交通和运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交通网络得以扩张,各类道路桥梁工程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与日俱增,道桥工程已经成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和枢纽,越来越得到行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道桥施工是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系统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各工种高度交叉的系统性工程,由于道桥施工中涉及的范围较广、程度较深、难度较大,从而使得道桥施工的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多,特别在施工技术方面,如果处理和应用不当将会导致施工难度的增加和施工质量问题的频发,不但提高了道桥施工的难度,而且降低了建设单位的综合效益,更会给整个交通网络的建设带来负面制约效应。一旦道桥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巨大、不可预见的,为此,应该加强道桥施工中技术的应用。道桥施工质量的提高应建立在对道桥施工进行行业内思考的基础上,对道桥施工中常见技术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内在联系进行科学分析,根据技术控制的原理,寻找有效的道桥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以便促进全行业实现道桥施工整体质量的提升。

尤其是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而道桥的整体质量不仅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效益,一旦道路桥梁出现质量问题,很容易引起严重的事故。为此,在道桥工程建设中,必须认真分析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以确保道路桥梁的整体质量。基于此点,本文就道桥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浅谈。

关键词:道桥施工;技术问题;施工质量

1道桥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1.1道路施工中的接缝处理不当

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

1.2路床整修碾压不平

由于软基结构空隙较大,经雨水、积水的渗透,软土基中含水量增大,使土基松软,稳定性降低,无法支撑路面结构,路面会出现不均匀沉淀,影响道桥路面的整体平整度。

1.3混凝土桥梁表面的蜂窝麻面

当蜂窝麻面大面积的出现时,则代表着安全隐患的存在,道桥的施工技术和细节存在严重的问题。

1.4混凝土结构裂缝

在道桥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原因,由于温度而产生的占很大一部分,在温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中桥梁混凝土裂缝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2道桥施工中常见问题的成因分析

2.1混凝土振捣密实程度不足

混凝土浇筑时,极其容易引起局部位置处混凝土振捣密实程度不足,特别是预应力管道下方的位置处,导致腹板混凝土出现麻面、孔洞等质量缺陷,进而造成腹板混凝土混凝土强度降低

2.2温度应力

在混凝土浇筑的初期阶段,水泥的水化热会大量积聚在混凝土内部无法散发,产生热胀冷缩的情况,引起混凝土表面膨胀应力,混凝土初期抗拉强度较低,引起混凝土裂缝。

2.3施工放线中准确性不足

准确性不高会造成管道不够圆润或局部弯曲的情况,这样一来便会引起预应力筋的位置与实际位置出现偏差,进而引发这一位置处的径向力突变,很容易引起裂缝。

3道桥施工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3.1提高道桥施工技术管理

不断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方案和交底方案组织施工,还应加强计量监测,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检查。在实施阶段,应当按照施工方案落实到位,并加强对振捣、养护等关键施工环节的管理。

3.2选择恰当的施工方法

在工程实践中,要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具体环境进行合理分配,选择出最为恰当的施工方法,使机械操作既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又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施工成本。

3.3施工程序的合理安全

施工的技术人员必须对工程组织设计以及监理工程的正确指令进行严格的执行、认真设计,进而开展施工工作。此外,严格控制道桥施工的工艺,以技术强化施工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然会呈现速度不断加快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相应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数量也势必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和建设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道桥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功能显现,必须对道桥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和深入研究,避免采取有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措施予以处理和解决。要看到道桥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将技术、管理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统和,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真正实现对道桥工程的全面管理和技术强化,避免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维护返工,建设成优质的道桥工程,使社会在安全、高效、合理、科学的状态下使用桥梁,达到交通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牧凡.市政工程道桥施工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2)

[2]邓亨长.卢伟.悬索桥主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计算问题[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8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10)

[3]赵洲梁.浅析现行桥隧大修预算编制办法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A].中国铁道学会2010年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梁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