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例6篇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1

一直以来有个心愿,那就是:把音乐课上到最high的状态,让孩子们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每节音乐课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让他们开心、快乐!今天,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做到了,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愿望!

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自认为与扑克、麻将无缘,也懒得同电视连续剧中的人一起儿女情长,所以大部分业余时间我都潜心钻研教学,泡在书海里,看书、学习,并自得其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研修的大力推行,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师学习、交流、培训的平台,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己、改变自己与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找问题,定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

开题之初,认真听了主管教学的谭校长的开题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意义,弄清了自修――反思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了该如何正确填写《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

1.找问题,定目标

找准问题,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在几年的实验研究中,我每次都是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制订研究目标展开研究的。例如:针对学生的视唱、听音能力较差的问题,我制订了“探索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视唱、听音的能力的训练”的目标;针对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问题,我制订了“探索音乐教学中的‘激趣’教学法”的目标;针对唱歌课教师的教学艺术问题,我又制订了“探索唱歌课中的教学艺术”的目标……总之,时刻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制订目标,进行反思,并不断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课堂。若不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及整改,自己的教学水平将永远不能得到提高,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了。

a.转变角色,改变风格。记得刚从中学调到小学的那几年,的确有些不适应。小学生的活泼好动与中学生的沉默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习惯了自己固有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绷着脸,不爱笑,上完课就走掉”,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把这些“坏毛病”带到自己的课堂上了。习惯了安静,所以无法接受热闹活泼的氛围;习惯了一板一眼、规规矩矩地教学,所以无法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不能与学生很好地交融。那时的教学风格,如果要我自己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成熟、稳重,可现在想起来,却觉得有点可笑。不是吗?面对一群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居然采用这样的风格来教学,试问:有谁会喜欢一个年纪轻轻却古板又不爱笑的音乐老师呢?又凭什么来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喜欢你的音乐课呢?的确,那是我的错啊!

转变角色,改变风格,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活动,以及听各个学校同行的课,我逐渐掌握了一些适合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每参加一次培训学习,每听一次同行的课,我都会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日积月累,我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整理,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再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好的做法加进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常见我甜甜的笑容、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同唱同跳;课堂下,也多见学生追着我与我谈心、和我唱歌的情景。事实证明:转变角色,常存一颗童心;改变风格,常挂一丝笑容,的确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我,喜欢我的音乐课了。现如今,如果再要我评价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依然会用四个字来概括――清新、活泼。从“成熟、稳重”到“清新、活泼”,我付出了汗水,但收获了喜悦与成功!这都是反思带来的可喜变化。

b.适应学生,适应课堂。小学生活泼好动,音乐课应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唱唱、跳跳、听听、玩玩,才会使他们感受到音乐课的轻松、愉悦,才能真正使音乐课成为他们“快乐的天堂。”我该如何去适应他们,又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我、适应课堂呢?

思来想去,我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课堂的音乐课教学模式,那就是:开课先律动,律动揭新歌;新歌先要听,听后再来唱,反复听反复唱;接龙巩固歌,创编掀高潮;最后是拓展,小结后课完。这套模式,经多次实践,我觉得很有效,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无论是课前的律动,还是课中的创编活动,我都始终把孩子们放在主体地位,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引导他们听一听、唱一唱、编一编、跳一跳。特别是在唱歌课的教学中,我更是有意识地突出了音乐课中“听”的重要性,在学歌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听唱法来教学。即:让学生一遍遍的听,先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再体味歌词的内容,最后再随着音乐按照“默唱――张口默唱――轻声跟唱”的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歌曲。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歌,还编了舞蹈动作,让他们觉得音乐课没有压力,很开心,很快乐。就这样,我适应了学生,学生更适应了我,我们的课堂因为彼此的相互适应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动脑筋,想办法,把音乐课上到最high

喜欢看娱乐节目的人,每次看都觉得很开心、很轻松。为什么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拥有那么多忠实的观众呢?我想,是主持人活泼风趣、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和他们的多才多艺吸引了我们。他们善于调控现场气氛,可以让每个人都玩到最high。

作为音乐教师,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能力呢?要让学生放松、轻松,就必须自己要放得开。只有自己彻底放开了,课才会上得轻松、活泼。例如在上《小鸟》一课时,我就完全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美丽的小鸟,穿着一条如小鸟一样的五颜六色的毛线裙,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给他们一种美的感受,让他们的视线一直停留在我身上,让他们的眼睛一直关注着我。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了。紧接着,听小鸟的叫声,随音乐模仿小鸟飞的动作,包括舞蹈动作的创编,我都激情饱满,全情投入,完全放开了,已经进入到音乐课的状态中去了,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很大方、很活泼。课的拓展部分时,我和学生一起折小鸟、剪小鸟、贴小鸟,“送小鸟回家”,既在学生面前露了一手,又让学生觉得好开心――音乐课上还可以画画、折纸,真是好high啊!

三、反思来,反思去,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阶梯

三年的自修――反思实验研究,使我的教学模式日益完善,教学风格颇具特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上了一个新阶梯。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在学校优质课竞赛中,我多次取得好成绩:06年执教的《小小雨点》获一等奖;07年执教的《小乌鸦爱妈妈》获二等奖;08年执教的《小小葫芦娃》获一等奖;在全县新教材培训会上,提供了示范课《新年好》一节,同时《新年好》教学设计发表在县《教学研究》刊物上;说课稿《新年好》、教学反思《孩子眼里的五颜六色》、《少了小半截》获部级二等奖,还有多篇反思及教学设计获一、二、三等奖。07年参加全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全能三等奖;《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评为“优秀报告册”;曾被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评为“自修――反思”实验先进个人。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2

谈让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唱”起来 文 章 来自 3 e d u 教 育 网

摘 要:音乐课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素质包括唱、奏、舞、听、知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用说奏了,连最基本的唱,都不是很好,而唱才是最直接地体现音乐本质特性的。学生要学会唱,要敢唱,更要放声歌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唱出的音,根本就是不在调上,难以入耳。因此解决学生的歌唱问题是提高农村学生音乐素质的一件重要的事。

关键词:音乐 农村 音准 歌唱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大部分人都喜欢听音乐,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我没音乐天赋”、“音准不好”、“唱歌跑调”等。虽然先天的条件很重要,但是后天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你唱歌的能力。所以作为音乐老师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很关键的。

一、“唱”的含义

1、它的本义

“唱”在音乐教学中,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学包括了唱、奏、舞、听、知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唱是排在其它内容之前的,可见它的重要性。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唱歌教学则是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思。

2、唱的引申义

我将“唱”引申义为想唱,会唱,能唱,敢唱几个不同层次的“唱”。音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长时间的不接触音乐,孩子们往往不想唱,把自己的唱歌的机能给忽视掉了。孩子不想唱了,更别说会唱、能唱、敢唱了。

二、解决“唱”的问题

1、想唱是前提

通常我会将农村学生的音乐能力比作一张白纸,在纸上,只要你愿意去写愿意画,即使不能将纸变成一幅美作,也会让它有了颜色,这就是笔的作用。而音乐教师,同样也能起到一支笔的作用,要让你的学生拿着你给的笔在自己的纸上画下自己心中的图画。鼓励学生去唱,多放好听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喜欢音乐自然就想唱了。

2、会唱是条件

(1)学生不会唱的原因。

①学生的基本素质所决定。我校是一所农村薄弱小学,在08年以前,学生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唱歌。

②教师的忽视导致。反思自己的音乐课堂,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一堂课又唱又跳又做游戏等等,而真正用于唱歌的时间却不多。

(2)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

①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有很多时候老师一味追求着课堂的互动,课堂的气氛。将音乐课变成了一节综合课,将原本以唱为主的音乐课变成了四不像。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

②教会学生聆听,鼓励学生大胆唱。“聆听”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大工程。不仅仅是在音乐课上,在其他的课上,学生也是不会听课的。聆听是一个感知型的倾听。一般人获得语言的途径“听”占45%以上,幼儿在不识字以前“呀呀”学语、背诵唐诗,凭的就是听觉,靠的是反复“聆听”。音乐初学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聆听”时虽然对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强弱、旋律和声、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意境一下子不能理解,但他们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很迷人,能给他们带来欢乐。虽然还是生理感情上的,但恰恰是对音乐审美的出发点和基础。“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因此学生只有学会了听才能对于音准问题有一定的解决。

③从单音到音阶训练,鼓励学生反复唱。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④重视歌曲的模唱环节,让学生唱准。模唱就是模仿唱出。模唱可以用音名,也可以不用音名。模唱用音名或者不用音名,两者是有区别的,就像孩子叫姐姐,但不知道姐姐的名字一样。对于懂音名的孩子,要试试他的音高感觉,可以不用唱名。但要说明的是当孩子模唱不出时,千万不要就认为孩子的听觉不好,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用不唱音名的方式是为了是感受音高而进行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模唱要加以重视,往往学生不注意这个他在歌曲的演唱中,在音准方面就会吃亏的。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音准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整体体验。

3、能唱是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了学习音乐的各种手段,让学生从不想唱到想唱再到会唱,让农村的孩子也会唱了,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嗓音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欢,这就是我——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3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地感受与体验。” 欣赏乐曲,学会乐曲要经过“聆听”――“谛听”――“赏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一、聆听模式――感知型倾听

“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地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没有用言语引导,而是利用自身特长,直接用琵琶弹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最直观地走进“音乐”聆听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琵琶地声音真好听,清脆悦耳。”“我好像看到天空中月亮弯弯像小船。”“我听到了江水在流动地声音。”还有的说:“听了让人进入仙境,心情舒畅。”“我好像爬到了山顶看落日”……多么美丽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聆听”后学生凭着直觉审美的结果。

二、谛听模式――辨别型倾听

上音乐课不是为了调节学习生活,也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来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来体验音乐的真谛。为此,我指导学生“谛听”――辨别型倾听:听清节拍变换、节奏快慢、器乐种类、和声的效果变换等,锤炼他们欣赏的基本功,对音乐作品的意象、情调有进一步的体验。柏拉图在《理想园》中谈到:“音乐上训练较他科训练更为重要,外观之美、音韵之美能深印儿童之心。”“谛听”能让他们“静”中思“动”,有利于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如在器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份表格,请他们再一次仔细倾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比较体会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不过,成人“听”的注意力每隔7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弛,儿童就更容易如此。因此,在训练谛听能力时,我往往抓住5~7分钟的最佳时间,调节学生听觉功能。如在40~60分贝间改变音乐的音量,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谛听”。同时,单纯依靠听来接受音乐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各种局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运用绘画、舞蹈、文学、生活经验等异域联想予以辅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强化“谛听”,提高“谛听”效果。

三、赏听模式――赏析型恭听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赏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关键阶段。因为,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促使人们充满激情和幻想,把人的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状态,促进思维活动,引起创造灵感的再现。在“听”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痕迹间的联系经大脑的思维活动又会不断地变化、补充。“赏听”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凝神静气、洗耳恭听,尤其强调“自动天君”(叶圣陶)。通过被激活的听觉反应,使大脑由已储备的听觉表象引出同域或异域的联想及想象,在享受音乐作品美感的同时,利用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编递新信息的功能把“1234567”七个音符“制成”色彩绚丽、千资百态的“动漫”,变成逐步获得连续或短暂的片段或整体音响的生命结构体。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到独创成功的,培养音乐创造的兴趣,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学习,享受音乐。

赏听是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的环节,我更注重“因段施教”。

1~2年级:侧重于培养“赏听”兴趣。如随进行曲、舞曲的节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兴舞蹈。能分辨音乐作品的情绪的异同,自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摆出造型。

3~6年级:侧重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及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如点评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及音乐内涵。能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如按乐曲编舞,表演唱等。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4

一、课前,透析音乐经验、音乐作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对音乐聆听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在聆听有效性这个方面丧失“话语权”。因此,教师课前要先“备音乐”,包括根据学生的音乐经验和生活经验选择音乐作品的曲目,充分熟悉音乐作品的相关文字、乐谱资料以及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反复拟设教学过程等,从各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够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音乐认知,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的过程草图,为引导学生的有效聆听奠定一个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课中,聆听引导

课中音乐聆听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聆听之前、聆听之中和聆听之后。

1.聆听之前

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如果能伴随一个良好的口头讲解,聆听过程则会更加受人欢迎。由此可见,对提高聆听有效性而言,关注聆听之前至关重要。聆听之前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导入性的地位,应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聆听期待;二是进行知识性的引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做好铺垫。

一般而言,新奇性和突然性等都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采用“设问”的这一语言结构来谈话。“设问”这种语言形式在服务音乐内容、沟通师生思维、抓住学生心理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兴趣感都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为聆听之前所需要的聆听期待做好准备。在“设问”中,问题的关键并不在“问”本身,因此学生的回答与否并不那么重要。关键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思考或由教师协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感,从而产生聆听期待。

2.聆听之中

聆听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即使激发出了强烈的聆听期待,如若没有恰当的聆听方法,也是无法实现有效聆听的。作为教学聆听的引导者,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聆听技巧,培养学生的聆听方法。

(1)安静的氛围

传播学原理表明,音乐传播的有效性与传播环境有关。音乐聆听需要的环境是一个安静的课堂氛围。我们的教学评价往往倾向“活泼”的课堂气氛。“活泼”的气氛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耳朵却缺失了另一种重要的音乐体验方式――安静聆听。为营造安静氛围,可以在初次欣赏音乐之时,要求学生闭上双眼静下心来聆听,感知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音乐要素,并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绪,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想象与联想,使音乐无形的艺术形象通往具象的想象形象,前往一个具有广阔空间的想象世界。例如,《森林水车》乐曲开始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惆啾鸣叫的伴奏声部,流畅优美的旋律徐缓如歌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这样的场景在一片闹哄哄的气氛中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

(2)问题与思考

在欣赏的过程中,乐曲所能带来的感受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往往很难自己独立把握,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言简意赅的方向性引导,在不扰乱听音乐的前提下辅助学生更好地捕捉音乐的通道,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一步步走入音乐之中。如,聆听《梦幻曲》, 第一遍初听时问学生“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第二遍复听主题旋律,让他们带着“这段音乐的旋律走向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去仔细聆听;第三遍再听时,让学生轻轻跟着旋律哼唱,进一步体验旋律气息悠长、起伏匀称的特点,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了美妙的梦幻境地。

(3)要素与特点

音乐是由各个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等,由此构成了音乐的表现手段。重点突出的音乐要素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些重点音乐要素,对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做出恰当的引导,并将这些音乐特点表达出来,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度与专注力。如,在上一年级欣赏课《青蛙音乐会》时,我先让孩子们初听全曲,仔细聆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第二遍聆听时让学生思考青蛙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几次。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段的聆听,在引子部分的乐曲中,青蛙的叫声的力度是怎样的?节拍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在引导学生聆听主体部分时,思考速度和情绪有了什么变化,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等等。

3.聆听之后

音乐聆听往往伴随着音乐理解的问题。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即在艺术层面上,音乐是难以理解的,但在教学层面上,音乐又是需要学生去理解的。实际上,音乐难懂,但这不代表音乐不能懂,问题在于教学的角度与方式。音乐课堂中聆听教学“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主理解的缺失。因此,在音乐聆听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生成”, 把课堂的音乐聆听延续到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譬如,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音乐,联系课中所聆听的音乐,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和感知力。

三、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5

1. 《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声乐作品)

2. 《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器乐作品)

3. 引导学生围绕“钟声”这一主题搜集相关音响资料

[课时] 1课时

[年级] 小学三年级

[设计思路]

通过以聆听寻找感受、聆听引导发现、聆听引发想像的审美活动进入音乐审美观察、音乐审美体验;通过模仿积累经验进入审美反应;通过表达、分享、交流进入体验表现;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进入课余生活,关注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程度不断加强。

一、教学目标

1. 能初步感受教科书中几首歌曲(乐曲)的不同风格及情绪,能用肢体对不同的韵律做出适当的反应。

2. 能记忆音乐主题,对表现钟声的音乐有兴趣并乐意搜集和聆听相关的音乐。

3. 能够较流畅地歌唱《钟声叮叮当》,表达人与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进入感觉体验和知觉反应,调动音乐思维和音乐感知能力,注重关注表现钟声。

三、教学过程

(一)聆听寻找感觉

1. 进入知觉反应。按以下顺序连续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钟声叮叮当》、《灵隐钟声》、《美丽的黄昏》(不做课题提示)。

方法: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在聆听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呢?”“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2. 组织交流聆听后的印象和感受(语言描述、肢体表示、声势表达等)。教师在此时观察全体学生的知觉反应情况,判断出有多少学生对四首歌、乐曲的韵律、表现钟声的音色、钟摆的节奏、特殊表现力的音响做出知觉反应和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初步表达对情绪的感受。

(二)聆听引导发现

1. 提示课题,观看课件中描绘教堂、寺庙的图片,并再次仔细聆听四首歌曲(乐曲),按着歌曲(乐曲)的顺序出示各曲标题。

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在聆听过程中听到的“钟声”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种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可用肢体表示)。每一首歌曲(乐曲)都有独到之处吗?它们又有相同之处吗?哪首乐曲表现了我国寺庙的钟声?与其他的“钟声”有什么不同?谁能哼唱最感兴趣的曲调?每一首歌曲(乐曲)的速度有变化吗?(可用自定义符号记录)。

2. 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

3. 听辨、模唱、记忆其中一至二首歌曲或乐曲的主题曲调(由教师变化顺序弹奏)请学生用手势画出旋律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和歌唱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各种有表现力的音响特性有所反应。通过对四首音乐作品的综合听赏,初步感受作品风格的不同,引发学生在美妙“钟声”音乐中的无限遐想,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三)聆听引发想像

1. 讲《哈丽・亚诺什》组曲的故事,要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师生用不同的语言(力度、音色、速度等)有变化地多次弹唱《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曲调。

2. 听辨、记忆主题曲的主奏乐器音色(木管、钟琴)引发想像其节奏如同钟摆的滴嗒声。

3. 再次聆听全曲。提示学生“主题曲出现过几次,每次主题曲出现后音乐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主题曲出现时立即模唱并用肢体做即兴反应,每次最好变换动作。)

4. 组织学生在复听乐曲中交流想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中想像、想像中聆听,引导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在音响世界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体验,进一步促进知觉反应延伸。

(四)模仿积累经验

和声音程游戏。教师用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分别以个人、小组、全体追逐各声部的音响,用(听唱与看谱相结合)的方式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注意:低音声部进入的时间)。

设计意图: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觉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当中”,加强审美体验强度。

(五)表达分享交流

1. 再次聆听《钟声叮叮当》。提示:“歌声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把钟声唱得那么美妙?”(“当”字的发声要有敲击、回荡效果,次强拍起句的语气。)“歌声表达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2. 教师带领学生在聆听中用二拍子指挥图示随此曲的拍律挥拍。

3. 教师朗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

4. 演唱全曲。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歌唱,在熟唱后,教师歌唱低音声部,师生合唱,在歌声中分享欢悦。

设计意图:培养有语气地歌唱,是有表情地歌唱的前提。

(六)课余延伸内化

师生交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用心聆听了用什么(音乐)表现的钟声呢?我们从这些音响效果不同的(钟声)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还能发现哪首歌曲或乐曲有哪些不同?譬如(乐器音色、表现钟摆的节奏、表达情绪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请同学们想办法、出主意,我们怎样能探索这些呢?(学生交谈)

教师提示:多用心去听;边听边做纪录;可以用肢体模仿;还可以写音乐日记;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听赏。

教师:同学们,时间象征着生命、生活,全世界的人们对此充满了希望,还有许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是描述钟声的。请同学们去搜集吧,别忘了,下节课将搜集到的资料带来,大家一起分享。

在《钟声叮叮当》的歌声中下课。

评析

用“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这是一节课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

一、在活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

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的。这不仅仅符合听觉艺术的学科特点,而且体现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如:课始播放以“钟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直至用肢体、表情、人声以及各种声响表现音乐。 孩子们是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音乐,是在活动中表达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

二、注重模仿、积累音乐体验

模仿、逐步积累音乐体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和有效途径之一。该课在“和声音程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弹奏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这些饶有兴趣的音乐活动促使学生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加强积累音乐审美体验强度。

三、突出师生分享交流和课外的延伸

“教师郎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教师唱《钟声叮叮当》的低音声部,学生唱另一声部,在歌声中分享欢悦”等。这样的师生合作的学习,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亲切、坦诚的交流,与学生共享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将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关注从课上延伸进入课余生活,更加关注和体现形成性过程与评价。

几点思考: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文6

    关键词:音乐 农村 音准 歌唱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大部分人都喜欢听音乐,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我没音乐天赋”、“音准不好”、“唱歌跑调”等。虽然先天的条件很重要,但是后天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你唱歌的能力。所以作为音乐老师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很关键的。

    一、“唱”的含义

    1、它的本义

    “唱”在音乐教学中,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学包括了唱、奏、舞、听、知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唱是排在其它内容之前的,可见它的重要性。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唱歌教学则是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思。

    2、唱的引申义

    我将“唱”引申义为想唱,会唱,能唱,敢唱几个不同层次的“唱”。音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长时间的不接触音乐,孩子们往往不想唱,把自己的唱歌的机能给忽视掉了。孩子不想唱了,更别说会唱、能唱、敢唱了。

    二、解决“唱”的问题

    1、想唱是前提

    通常我会将农村学生的音乐能力比作一张白纸,在纸上,只要你愿意去写愿意画,即使不能将纸变成一幅美作,也会让它有了颜色,这就是笔的作用。而音乐教师,同样也能起到一支笔的作用,要让你的学生拿着你给的笔在自己的纸上画下自己心中的图画。鼓励学生去唱,多放好听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喜欢音乐自然就想唱了。

    2、会唱是条件

    (1)学生不会唱的原因。

    ①学生的基本素质所决定。我校是一所农村薄弱小学,在08年以前,学生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唱歌。

    ②教师的忽视导致。反思自己的音乐课堂,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一堂课又唱又跳又做游戏等等,而真正用于唱歌的时间却不多。

    (2)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 

    ①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有很多时候老师一味追求着课堂的互动,课堂的气氛。将音乐课变成了一节综合课,将原本以唱为主的音乐课变成了四不像。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

    ②教会学生聆听,鼓励学生大胆唱。“聆听”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大工程。不仅仅是在音乐课上,在其他的课上,学生也是不会听课的。聆听是一个感知型的倾听。一般人获得语言的途径“听”占45%以上,幼儿在不识字以前“呀呀”学语、背诵唐诗,凭的就是听觉,靠的是反复“聆听”。音乐初学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聆听”时虽然对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强弱、旋律和声、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意境一下子不能理解,但他们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很迷人,能给他们带来欢乐。虽然还是生理感情上的,但恰恰是对音乐审美的出发点和基础。“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因此学生只有学会了听才能对于音准问题有一定的解决。

    ③从单音到音阶训练,鼓励学生反复唱。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④重视歌曲的模唱环节,让学生唱准。模唱就是模仿唱出。模唱可以用音名,也可以不用音名。模唱用音名或者不用音名,两者是有区别的,就像孩子叫姐姐,但不知道姐姐的名字一样。对于懂音名的孩子,要试试他的音高感觉,可以不用唱名。但要说明的是当孩子模唱不出时,千万不要就认为孩子的听觉不好,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用不唱音名的方式是为了是感受音高而进行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模唱要加以重视,往往学生不注意这个他在歌曲的演唱中,在音准方面就会吃亏的。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音准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整体体验。

    3、能唱是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了学习音乐的各种手段,让学生从不想唱到想唱再到会唱,让农村的孩子也会唱了,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嗓音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欢,这就是我——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