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地位范例6篇

小学德育的地位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1

有人说,在所有的主任中,权力最小数点的是班主任;在所有的主任中,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班主任。的确,班主任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他是中小学思想首先教育的骨干、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没有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班主任工作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二是对班主任工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班主任权利不明确,任务不清楚,责任不落实;三是班主任责任大,而待遇薄,导致多数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

建设一支思想过关,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基础。

落实班主任工作的主业地位要从上至下形成一种重视班主任工作的氛围,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选聘和培训。班主任这一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绝不是谁都可以担任的,聘任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是对该班学生的严重不负责任,必将导致误人子弟。因此,学校在选聘班主任时,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学经验、业务水平、身心健康以及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综合慎重考虑。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育人工作,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加强对这项工作拭目以待研究和指导,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也要把班主任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培训。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努力使中小学班主任真正达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具有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

各年级学科教学都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作指导,而班主任工作没有具体的指导纲要,这就使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评价、督导缺乏依据,带来了难度。要真正落实班主任工作的主业地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班主任队伍管理、评价、督导的长效机构十分必要。学校应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班主任工作制度,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实施有效的管理。

首先,要明确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一要明确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的责任。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任课教师一道,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明确班主任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的责任。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维护班级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班主任要教育指导学生自学遵纪守法,维护班级和学校秩序,共同创造团结友爱、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是明确班主任组织好班集体活动的责任。班集体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四是在明确班主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责任。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都负有责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要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不歧视差生。

五要明确班主任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方面的责任。班主任在学生教育中,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切实做好联系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和社区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其次,要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教学工作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班主任工作也应该以班主任履行上述职责的开发部和学生的操行表现为评价依据。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对班主任老师的评价以其教学成绩为主,而忽视了班主任工作成绩,这就导致班主任普遍认为教学才是工作的第一要务,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来。学校要根据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定期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

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的评价结果,与教学成绩一样,作为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评优选先和职务晋升的依据。

落实好班主任的待遇,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是关键。

要真正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必须落实好班主任的待遇。

第一,要以适当的权重系数将班主任工作记人工作量。班主任的大量工作都需要课余时间去做,他需要精心的准备,需要深入学生、深入社会和家庭,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平常时间。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单独计算班主任工和量,即使记了,但权重大小,班主任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班主任工作。

第二,要提高班主任在学校的政治地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主任是这个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主任是这个基本组织单位的组织者,学校应在实施民主管理过程中,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班主任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

第三,要完善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用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班主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是题中应有之义。班主任津贴的发放要与业绩考核挂钩,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2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 要求 途径

在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德育实践进一步科学化、丰富化。另一方面,某些传统德育现状已不能满足现实德育的需求,而日益凸显弊端,如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偏低,影响着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中小学德育教师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工作的主体,其德育素养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1] 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内在地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两者相互结合、渗透,缺一不可。鉴于此,我们可以明确,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其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人格气质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各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方式、态度对学生起间接的德育影响,但是由于其自身专业特性与现实教学任务等局限性使得他们难以全面、深入地挖掘教学与生活情景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心理、现状、需求进行全方位、及时的鉴定,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因此他们的德育专业素养应当大大高于一般教师即非专门德育工作者,这也就对中小学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指在学校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的专门化配置与专业发展,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两个方面。[2] 这里笔者主要就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要性及专业化途径进行探究。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专门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渗透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德育课、品德课不是由语文、数学等科目任课教师兼代,就是放在校长身上,甚至有些地方学校因为单纯追求文化科目教学成绩而不开设德育课,以“两套课程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导致中小学德育边缘化。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而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需求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西方在近代进行了一个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的明显的分化过程,而我国受传统思想以及近代特殊的政治革命历史轨迹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德育政治化、泛化的本土特色,毫无德育教师专业化可言。一方面,德育教师专业化需求是在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提到日程上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3] 随后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国情提出并界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教师专业化规定。最近几年,我国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乃至学前教师专业化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另一方面,德育主体的分化将德育工作置于一个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地位,人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同时又导致人们固执性地把德育工作的职责全部移加到专门德育课之上,而中小学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这就导致了中小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德育课、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这种现状是急需改变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二)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盛行,其价值上表征的相对主义加上其本土传统上的个人主义导致了80年代大量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有学者认为,导致美国这一时期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否定,“一些地区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逻辑上彻底删除德育教师的专业化”。[4] 当然,我们不是直接把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与青少年道德现状的教训拿来论述当前我国现实德育专业化的问题,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指出:“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5] 未成年人身处于一个各种思想文化冲突尖锐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不健康或不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次文化、亚文化随时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基于中小学生的现实品德现状,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德育途径的独特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范式的人本化、生活化转向,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要求从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现实道德状况,针对他们的各种问题,采取适当有效的途径,组织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引导与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德性与行为习惯。当然,这是忙于学科教学与学校其他事务的中小学教师所不能胜任的。同时,不可否认,在德育工作中,专门德育工作者与非专门德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和影响都缺一不可,但若是缺乏系统的协调与配合,而且每一位教师各自为战,向学生传输不一样乃至相悖的思想观念,甚至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观点,其危险性自不必多说了。因此,对专门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是必然的。

(四)当前青少年德育现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学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扎实,关系到青少年个体未来一生的品德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呈现出独特的90后文化特质: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表现出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相对薄弱。传统单一、僵硬的灌输式德育途径与方法以及重复乏味而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不仅没有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排斥。改变现实中小学花力气但是德育效果差的局面,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依赖自身过硬的德育专业素养,挖掘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素材,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具有吸引力的德育方式方法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三、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与地方方面

1.建立德育教师的专业培养培训制度

德育专业化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德育专业师资的力量。在师范院校开设德育相关专业并加强德育的相关专业培训,同时,提供德育教师专业的就业保证,增加德育专业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德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生存保障,夯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育、输出高质量的德育教育专业人才。

2.增加德育教师的入职考核制度

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教师入职考试中加入德育教师入职考试,提高德育专业的考核比重,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对德育教师提出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要求。同时,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如有研究者建议学习日本等国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方面进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整和教师教育安排的变革的经验 [6],做好优秀德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任用。

3.加强地方学校德育教师的工作监督与评价

现实德育实践中仍有不少地方学校实行“两套课程表”,在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要么设课而不上课,要么由其他教师或校长临时代课,德育实效性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而在中学,虽然思想政治课成为正式的学习科目,对中学生也进行正规的学业考试,但完全是教师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改变这些现状的关键还是在于德育教师,因此,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轻德重智”的现状,去除学校德育功利化以及边缘化的弊病,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地方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与德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

(二)学校方面

在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与发展中,学校起着支撑、促进与保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尊重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自。由于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边缘化传统,带来学校对德育教师地位与重要性的轻视,成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阻力。因此,中小学应正确认识德育教师专业地位,重视德育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其次,德育对象以及德育途径的独特性意味着德育教师在开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时不仅需要其他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与帮助,而且需要开展一定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保证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因此,学校应为德育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途径上的支持,并做好各教育部门、各教育机构、各任课教师的思想沟通工作,为德育教师提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辅助,以保障学校德育的顺利进行。

(三)教师自身

1.树立坚定的育人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坚定的德育信念能够帮助德育工作者树立以德育人的高尚理想,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敢于肩负自身的社会职责,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中共中央在《 意见 》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中小学德育教师要认清我国当代社会的德育现状以及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树立牢固的育人信念,通过树立自身高尚的道德形象,伟大的人格力量,投身到学校德育的实践,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与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升德育专业素养

中小学德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现行《 中小学德育纲要 》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共青团、少先队、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与途径,这也就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而且要有精深的德育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中小学生德育原理、德育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其次,德育教师要有较高的德育技能,德育途径的独特性不仅要求德育教师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德育实际,采取活泼、灵活而又适合并易于他们接受的德育方式方法,同时要有较高的课外与校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创设德育情境,因势利导,系统、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再次,德育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树立以自身模范榜样育人的德育信念。

3.增强德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赖于自身德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德育教师不仅需要严格遵守德育职业规范,按照《 中小学德育纲要 》的要求开展德育实践,同时德育活动的开展又依赖于每一个德育教师对现实社会德育现状的深刻洞察与研究,反思现实德育现状种种不足,以德育研究的开展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研究能力。同时,德育教师要在进行德育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德育创新能力,敢于开拓新的中小学德育领域、途径与方法,探究有效的德育模式,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4.提高德育实践的能力

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一定的德育实践之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育人的自觉性,时刻以所肩负的育人使命督促自己投身于中小学德育实践,敢于尝试新的德育途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通过德育实践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与德育能力,为自身德育专业化的发展创造机遇。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第3册)[M].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4]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

[3]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1966.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3

青州市东夏小学始建于1983年,是一所在当地颇有声望,教学设施齐全,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学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树立教师崇高形象,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实现用品德去影响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关爱学生的崇高教育目标。

建章立制,构建德育体系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培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典范。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更影响着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因此,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制度。为此,学校精心构建了师德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多年的实践,学校不断完善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如行政值周制、教师值日制等,把学校师德建设具体化、规范化。同时,学校紧紧把握人、财、物、时、空、信管理“六要素”,以师德师能的提高为根本,以育人树人为核心,大力开发学校德育教育资源。学校还制定了《东夏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师德师风检查方案,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建立教师忌事忌语,靠正面教育,靠榜样引导,靠制度约束。

学校德育从来就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进行,它是开放的,更是和谐的。学校改变了以往重校内教育而轻社会教育的观念,确立了以学校为主方位,社会为大课堂,家庭则成为学校与社会纽带的整体构思,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的德育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主线,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续与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网络。为更好地推动师德建设,学校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开展“十佳教师”和“教师新秀”的评选活动,并推向社会,让广大学生和家长参与评选,表彰先进,为教师树立榜样的作用。

统一思想,弘扬师德风尚

有了制度的保障,更需要的是弘扬师德能成为全校的共识。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东夏小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一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育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德育氛围。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时刻做好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的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的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整洁的精神风貌。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对外宣传窗口,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风貌的再现。东夏小学积极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深化师德建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醒目地镌刻在青州市东夏小学的中心道路上,让步入其中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学校的黑板报和橱窗增加了师德建设的题材,如“十佳教师”和“十佳新秀”专栏;“校园之星”的小记者们定期采访工作表现出色的教师,写成广播新闻稿,通过校园广播台把教师们的先进事迹传送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

开展活动,推进师德建设

东夏小学开设了精心设计的榜样示范专栏,每两周出一次,每期表彰师生各一位,由德育处和少先队组织评选出榜样师生。此外,学校增设了“榜样班级示范”的内容,将先进班集体的具体资料进行专题展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让教师在激励中完善自己、觉悟自己。

提倡自觉提高与制度约束相结合,鼓励与惩治相结合。领导、教师人人自查自摆,开展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严治校,严肃管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领导态度明确,公正治校,发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从助人的基点出发把工作做实、做严、做细。

学校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统计,建立了专门档案,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并开展了“一对一”帮扶结对工程,建立“亲情热线”传递机制,每周五免费向留守儿童开放,让留守的孩子能够定时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汇报学习、生活、身体状况,使他们通过电话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有益于他们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始终坚持向社会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教师的反映,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4

关键词:教师;德育客体;德育目标;心理特点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强调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学校德育中就强调德育主体必须关注德育客体的认知结构、阅历水平、思维方式发展的层次性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以帮助德育客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更好地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无层次性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拟从分析学校德育客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两方面,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按文化程度,把学校德育客体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因此本文试从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对应的德育目标要求来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小学阶段,强调教师是传授德育内容的“权威者”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普遍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跟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生思想的开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某种程度有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一味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忽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形成自主、自觉、自治的道德主体中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强调教师在传授德育内容方面的“权威者”地位,而在师生关系上则应是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提出上述看法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求老师扮演传授德育内容的“权威者”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以下特点:“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看不出事物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比较淡薄;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记忆的特点主要是机械记忆;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直率而明确;自我控制力差,随意性大”。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用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来看待小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适合实施德育的灌输教育,即“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按照社会对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从小学德育目标的设定看教师角色的定位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提出小学德育目标:“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从这一德育目标设定看,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尚处于浅层次,较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但是这些目标从字面上仍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德育主体发挥教育智慧,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形象的图文资料、影像资料、丰富多样的活动等方式科学准确地把德育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并帮助小学生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

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在德育内容的传递上发挥其“权威者”的作用。当然这要求教师自身能够科学准确地把握相关的德育内容。

二、中学阶段,强调教师是德育客体的“指导者”

教师指导说“反对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反对教师的放任主义,而认为教师的合理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那么,这种观点运用到中学德育教育中,就是强调德育主体应引导中学德育客体有针对的学习相关德育内容,并对德育客体的德育实践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内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中学阶段,把教师定位为“指导者”角色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求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中学生心理表现为中学初期和中学后期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学生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另外,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有闭锁心理的倾向,在意志上有种“小大人”的特点,反对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去建构自己的“道德王国”。所以,这一时期,教师不能再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而应该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以及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2.从中学德育目标看教师角色定位

从《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德育目标的设定看,初中阶段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如爱国、重科学、遵守法纪、自尊自爱自信等等;高中阶段重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对比小学时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明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社会价值观要求、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再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社会,中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特别是面临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但是这样的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学德育大纲》所提出的要求会出现冲突。所以,如果生硬的把这些德育目标要求塞给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德育主体应正确分析学生的德育状况,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借助合理的德育手段,给予德育客体恰当的引导。

三、大学阶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

师生对话说认为在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他也是受教育者。反之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师生之间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来实现价值观的建构。师生对话论运用到大学的德育具有其合理性,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大学生心理已趋于成熟是师生对话关系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思维心理由聚合式思维开始形成进步到聚合式思维方法的成熟,再进步到发散式思维的初步形成;情绪躁动在大处仍然失控;批判意识趋于独立;自我意识形成,责任观念增强。”所以,在思想上,大学生能够自主去看待、理解各种价值观念,并形成自己的判断与疑惑;在行动上,大学生能够运用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高校教师也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跟在学生后面。因此,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内化过程中的作用就不是非常明显。这就直接影响到德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提问,并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既有利于帮助解决学生在自主构建价值观时产生的困惑,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并及时把有争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建构价值观念。

2.从高校德育目标看教师角色定位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确定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那么,从实现目标的途径看,单纯的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植入式教育,不曾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通过高校各种活动来传递德育目标要求就为广大大学生所喜欢。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运用对话的方式,共同解决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遇到的难题。

综上所述,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学龄段德育客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国家、社会、集体对德育客体发展的目标要求合理地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为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5

关键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力求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我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近几年来的学生德育素质越来越差。经过我几年来的摸索和探究。学生德育素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1、农村孩子的家长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从小在家就无人管教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长们的德育教育思想意识也逐渐淡薄。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我在数学教学中逐渐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经过我几年来摸索和探究,笔者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教师的一举一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和数的运算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既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德育情操。

二、力求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农村住房的变化数据,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改革开发以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现状

在现在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观察很多学校都是很响应党的政策“德育为先”,但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学校在遇到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发生冲突时就会以学生的分数为主了,比如在学生的学习关键时期大多会占用学生的德育课程来让学生学习其他可以提高分数的课程,在大多学校这种工作方式的影响下,使原本计划好的德育课程无法正常上课,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更充分的证明了,学校对于学生德育课程的教育大多是停留在嘴上的号召,并没有真正的认真对待这一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也有大部分的学校虽然很积极的响应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对于学生的德育课程没有好好的进行规划,也没有进行德育教育本身应由的作用,比如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取召开德育大会和做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表扬,校领导在德育大会上的讲话过于生硬死板,而且整个过程都过于形式化,无法起到德育教育本身应有的作用,没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德育教育的本身性质和教育内容,因此学生也无法把这些德育教育转化为德育实践,这也是造成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佳的根本原因。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活动实效性的方式方法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合理的德育需求

学生是我们进行班级德育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所站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在我们举行班级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切身实地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想法和我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合理的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能起到对他们进行的德育教育起到实效性,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根本德育需求,贯彻深入的实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工程,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力多多宣传一些好人好事的事迹,展示一些善行义举来让学生来观摩和学习,并且可以把这些美德生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有理解的来进行学习,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

2.设计朴实、适合学生本身的班级德育活动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社会各种事情还属于懵懂时期,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必须要贴近于他们的年龄,要较为朴实和容易理解化。比如可以发动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比如发动一次“今天我是班主任”让学生轮流每人一天来做“班主任”,让学生自己亲身来管理班级,让学生可以更有责任心和更加热爱学校,还可以锻炼学生以后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热情,也还可以将班级中的一些小干部职位改称轮流竞争上岗的制度,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热度,让学生在这些管理和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可以使我们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3.整合家庭的推动力到班级的德育教育活动中

在我们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家庭的力量占一个很大的铺助力,我们要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进行一个合理的整合,使这三种力量可以融合到一起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的小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家庭人员和社会人员一起来参加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召开一次班级的“大家来谈德育”的有意义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和学校代表来共同参加这次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各方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吸取接纳别人不同的意见,让小学生在我们的实际活动交流中慢慢领悟德育的意义,这样也有利于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让这三方力量可以完美的融合,并且共同的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结语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个需要我们能够积极地发现小学色这一主体的特质,根据其自身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适合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小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懵懂阶段,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定位,对于以后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这个才是我们发展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想要实现这些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全面的认识到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尊重小学生这一主体的根本需求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活动,设计一些朴实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德育教育活动,在融合到家庭中,让家庭成员也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来共同提高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蕊,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