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例6篇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首要条件

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学科课程的准确定位,教育学科课程定位的合理与否是影响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决策者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地位,容易导致学科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因人设课等问题;如果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师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定位,容易产生教学热情不高,进而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教法单一等问题;如果音乐教育专业其他教师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定位,其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就形成了潜在课程,对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育学科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根本目标在于:其一,使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其二,在多元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其三,使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其四,使学生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基本技能、技巧,形成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很显然,教育学科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教育素质为目标的,其性质的定位是与它在教师专业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联的。在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界定中,人们已经明确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的理念。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教育学科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应同属专业课程性质。然而,分析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现状,人们不难发现,在课程性质定位上就出现了偏差,许多学校仍把教育学科课程列到公共课的栏目中,这是一种课程理念的反映。在人们的心目中,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重专业课轻公共课是师生共同的认识偏差。把体现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列为公共课,很难实现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我们强调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想是背离的。所以,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把教育学科课程列为专业课程已是势在必行,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的必要保证。

二、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调整的构想

1•多维立体的课程结构

以多元教育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应该是立体的。首先是两种课程形式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要保证学习者掌握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习者做出选择,保证其教育中个性特长的发展。其次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课程应根据功能划分为三类: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是教育学科课程的基础和中坚,帮助学生了解教育规律,拓宽教育视野,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是教育学科课程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教育实践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评价和检验教育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实训课程。本人认为,教育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素质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和能力层面以及情意层面,的确涵盖理论、技能和实践的成分,但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不应简单粗暴地把它归为理论、技能还是实践类,如在讲授教育理论时可适时让学生进行见习,以利学生理解理论、发展和深化理论。教育素质的培养迫切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所谓的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也不可缺少理论的成分和理论的支持,而真正能够作到理论联系实践就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和改革。

2•以“集成模块”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庞杂、钢琴声乐等课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提高技能,课程的这种特殊性更加要求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编排更精练、更经济、更科学有效。所谓“集成模块”就是把教育学科课程以利于学生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则设计成几个“系列化”或“类别化”的模块,注意每一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各“模块”之间协调、统一。采用“集成模块”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的教育素质不仅能达到教学时数上的要求,还可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克服课程之间重复、烦琐的弊端。

三、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优化的具体措施

1•适当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时数

由“学科本位”转向“双业范式”的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但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是沿袭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科本位”模式,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学科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约占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占40%,专业性特征明显。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不仅要改变过去“老三门”的旧面孔,还要提高它在教师教育课程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不能矫枉过正,鉴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双专业”的特性,在充分考虑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学科课程学时比例应调整至20%。

2•调整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些研究者抨击了传统师范课程设置的弊端并提出了革新和建议,建议开设的课程科目达到20几门,实际上,这种课程结构的调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最主要的每门课程的单独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多元能力的整合,从而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更不利于学习者教育素质的形成。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上,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进行课程的重新建构,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的综合课程,确立五门必修课程: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与教材教法、音乐教育技术、见习与实习。每门课程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块,每个模块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心理学课程模块包括: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卫生;教育学课程模块包括: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法规、教师学;学校音乐教育与教材教法课程是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模块包括:基础音乐教育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音乐教育技术包括音乐课件的制作、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手段;见习与实习。每一门课程的理论层面、技能层面与实践层面要作到有机结合,比例要相对合理,确保其发挥出整体功能。选修课程课可开设:音乐心理学、教育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要做到有机结合。必修课是教育学科课程中解决“怎么教”问题的基本科目,它的设置要保证师范生从教素质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则是深化必修课的内容,拓展师范生的教育视野,发展师范生的教育才能的课程。此外,对于一些实效性的教学信息或课程内容可以采用学术报告或不定期讲座的形式进行。

3•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业发展;评价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2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of High School Music Lessons

Luo Liwe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tatus of secondary school music evaluation system.Through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old school music education with the current trends,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s designed.The new system focuses on changes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old system to work hard and make the system more suited to the times.

Keywords:Music education;Academic development;Evaluation system;Design

一、背景

为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在广泛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我国中小学教育只有实施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教育才有前途,教育才能与国际接轨。《通知》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及多方面潜能的培养;评价标准既应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方法要多元化,不仅要注重结果,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二、现状

我国已开展发展性教育评价且做得较好的地区有北京和上海。我市渝北区在音乐学科发展性评价方面已取得直接突破性进展,小学生音乐学科“我的成长记录册”(1、2、3年级)已进入全区各小学实验;北碚区作为部级首批课改试验区,已初步完成了音乐学科中小学生的素质评价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些成果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这项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着石子过河,应该有大量的问题存在,需要去发现、解决,尤其是不少基础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构建或者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需求分析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系统的研究,改进现行音乐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中的一些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新课改。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评价目的如何由鉴定选拔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标准如何由强调统一向多元化转变;

3.评价方式如何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4.如何由重视学习结果向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转变。

(二)角色分析

本系统主要面向的是学校为单位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由此就能得出系统的使用角色有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了方便对系统的全面管理,系统还需要设置一个管理员角色。由于教师的分工不同,教师角色又细分为普通教师和具有汇总分析功能的教师。

(三)功能分析

根据上一步分析出来的系统角色便可以分别对每个角色的功能进行分析。

教师:对所负责学生进行评价、查看成绩和家长意见、生成学生综合评价、创建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单个学生为单位。查看学生成绩可以查看一个班级的也可以查看某个学生的。查看成绩按照一个学期为单位。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查看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学生只能对本期的内容进行操作。

管理员:对学生、班级、教师进行管理。

(四)环境分析

由于本系统基于学校为单位且主要面向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因此系统的使用环境主要有一下要求:

1.由于学生为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并不是太多,而且很多学生家长的计算机水平也不高;

2.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使用本系统大多数时间都不会在学校内部,外网访问;

3.本系统主要面向中学音乐教育,一般中学的学生规模在几百到上千人不等,教师规模在几十到上百人不等;

4.一般的中学网络都比较简单,服务器多采用塔式或者机架式,并且服务器的数量有限。存储多使用服务器自带的存储空间,少有使用单独的存储服务器。

(五)界面分析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亲自完成输入;

2.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或者是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完成;

3.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沟通主要靠家长亲自完成;

4.学生的综合情况需要最终形成一个纸质的文档呈现并保存。

四、设计

(一)用户

1.分类:根据需求分析可以简单得出本系统主要的用户可以分为:(1)教师;(2)学生;(3)家长;(4)系统管理员。在这四种用户中教师用户又需要细分为一般教师用户和汇总教师用户。

2.功能说明:(1)一般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设置学生的学习活动;查看家长的评价;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2)汇总教师:将学生的综合情况汇总打印;(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自由组合;对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查看老师的评价;(4)家长:对学生的近况进行评价;向学生的任职教师留言;(5)系统管理员: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班级。

(二)流程

1.整体业务流程:系统的业务流程主要是按照时间来进行安排。学校的业务流程也是按照一学期一学期的进行反复。因此系统的业务流程以一学年为单位。大致流程如下:

2.各角色业务流程

(三)网络架构

通过需求分析我们知道了系统用户需要通过因特网来访问。系统绝大部分用户的计算机水平都不高,特别是要考虑到中学学生在计算机方面才起步不久,对计算机的操作并不熟悉。

目前,流行的网络架构有两种一种是服务器/浏览器模式和服务器/客户端模式。服务器/浏览器模式即B/S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并且现目前使用的大多都是微软IE浏览器或者是与之兼容的浏览器。而且服务器/浏览器模式还具有维护升级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

因此,本系统选用服务器/浏览器模式来构建网络。

(四)软件架构

本系统选用三层的软件架构,分别是用户视图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用户视图层主要是一些用户所见的网页页面、操作界面和报表。

业务逻辑层主要是对用户操作进行一些验证、数据提取运算等。

数据访问层主要是保存业务逻辑层获得的数据结果。

(五)其他关键问题

1.评价目的:以往老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为某一单项选拔优秀的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这样的评价系统只会让好学生更加的好,差的学生继续差,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而本系统着重改进了老系统的不足,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各个大的方面的重视。例如:不再像老系统那样只重视学生的半期、期末成绩,而是将学习分为六大阶段,教师、学生对每一阶段学习完成后都要做出评价。学习中,不再使用家长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挥,更加看重了学生的主动性。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58-01

在我国,音乐教学一般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这一过程作为音乐教学的启蒙阶段,被人们广泛关注和普遍研究。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需有一定的艺术结构。教师作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犹如作曲家创作一首作品;上这堂课,便是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欣赏。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

1.中学音乐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音乐课程设计从指导思想、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到实施方法都没有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新课程标准规定:音乐课的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音乐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初中音乐课程设计并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音乐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也没有明确。对中学音乐课的要求是音乐课。唱歌课可有可无,对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功能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的课程设计应该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总的教学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

2.优化中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具体措施

2.1 中学音乐教学目标要层次合理

中学音乐教学目标就是在中学阶段,音乐教学活动依照教学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及由此带来的效果,它是教学设计最终指向和目的所在,对教学的实施起导向作用,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它具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层次。波兰音乐学家罗波尔曾指出,人对音乐学习的优劣、掌握程度高低与教学方式、方法成正比。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者的教学方式越科学、方法越得当,则学生们所学习、掌握音乐的效果就越理想。在中学音乐教学阶段里,音乐学习者已对音乐有了六年的学习经历,且此时他们脑部发育较小学时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中学阶段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为理想阶段之一。对于音乐学习者,在中学阶段必须要制定层次分明、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使之在深度和广度两个不同的层次内达成共识和相溶。进一步说,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到音乐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各个专业教学层次和听、唱、演等各个教育领域深入学习重要意义。同时,还必须保证将每个层次、在分层次的基础上,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整体地考量,不能片面孤立地制定中学音乐教学目标。

2.2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高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高中音乐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人的审美能力是靠后天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展开。尤其是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2.3 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创立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第一,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第二,丰富材料,呈现方法。第三,及时反馈,激励进取。

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新课改大潮的冲击下,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科学而高效。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学音乐教学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璐璐.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理论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118.

[2] 陈文林.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之我见[J]. 才智,2012,08:90.

[3] 徐晖. 美的设计成就美的音乐课堂--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之我见[J]. 新课程(中学),2010,10:126-127.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全能型音乐教师 基本功 培养策略

在强烈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师音乐教学肩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师德,知识丰富,全能型的音乐教师。

一、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要求:(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03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出台,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从目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在分步实施、优先开设音乐鉴赏的原则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现实情况要求音乐教师一人要上几个模块,只有力求全能,才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文提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策略,在培养学生作为全能型音乐教师的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快的推进欠发达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全能型音乐教师基本功培养策略

基本功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有的于课程联系,有的则单独进行测试。简单的说包括奏、唱、跳、讲、编、写、演等七项全能基本功。

1.针对七项全能积极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安排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促进基本功的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由“说课、板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要求如下:

(1)说课。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同行或考评人员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的设计等。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为10分钟)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要求根据教材中某一局部内容的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育人功能阐述教学过程(总体)目标,讲解自己的教学方案。说课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内容;②教学对象;③教学目标;④教学方法;⑤学法指导;⑥教学手段;⑦教学过程。说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评委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2)板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要素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在黑板(或白板)上现场板书,板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音乐教师在板书上书写乐谱要通过“画音乐”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画出简易图形,便于学生接受,将无形的音乐形象表现为有形的图画形象、身体形象,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各种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文本”。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要顺应这些变化,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求根据指定一课时(45分钟)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一例,时间不得超120分钟。

(4)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是用于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软件,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根据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现场制作课件一例,制作平台不限,制作时间不得超过120分钟。

2.开展学科技能竞赛,促进全能型音乐教师的基本功

(1)键盘弹奏、演唱、舞蹈、其他乐器竞赛。键盘弹奏包括乐曲演奏、歌曲伴奏、重奏、合奏等。演唱包括独唱和自弹自唱、重唱等。舞蹈包括表演和编创,音乐教师能兼任舞蹈教师。其他乐器包括课外活动常用的军乐队、鼓号队、民族乐器等演奏比赛。

(2)合唱指挥、综合知识竞赛。比赛设背谱指挥作品、即兴指挥作品、即兴排练片断。综合运用的项目一是综合运用键盘、和声、配器等技能与理论进行的即兴伴奏,其中能顺利移调弹奏,锻炼面向基础音乐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为教学实践设置的中小学歌曲范唱,是根据学生实习反馈的情况而来的。综合知识竞赛根据实际而定,知识面要适当,包括基础乐理知识、教育理论、音乐史、新课标等。

(3)举办个人音乐会。举办个人音乐会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一个部分,使学生通过举办音乐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舞台组织能力等。

3.开展顶岗实习,推进师范生全能发展

在大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学习优秀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促进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了,音乐教育学是推动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动力之一。课程又是音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手段,所以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音乐课程在普及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小学音乐课程的特点。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特点。历史研究法:运用历史史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策对小学音乐课程研究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说,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91-20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2001年至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事件、政策影响,这些都影响着音乐课程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很少用到音乐课程一词。我国教育界长期把音乐课程看做是音乐这门学科。在1949年10月至1956年的八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个小学教育计划。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小学一至五年级都开设音乐课,在总则中也第一次把"美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方针,说明音乐课在这个时期一直受国家重视。(刘龙华,2013)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我国课程大纲是照搬苏联大纲,提倡以音乐教师为主导,这个大纲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自身国情、环境的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论上。自从50年代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一直停留在与西方音乐教育相隔离的状态,除了苏联,东欧少许国家,对其他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方法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我国没有科学性的音乐课堂设计理论,造成了课堂设计工作的混乱、落后,所以当时的音乐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高。

在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大纲中明确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时期的音乐课程时以"音乐知识"为主,音乐知识的教授是启发式教学,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张静星,2008)在1981年,教育部开始取消全国统编教材的办法,主张各省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音乐教材。这个时期,每个省都注入了有自己特色的歌曲、舞蹈等编入教材,出现了一批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这时的音乐课程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民族特色。

1986年,"美育"重新出现在纲领性文件中,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音乐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生们学习音乐技能和知识,要让学生去感受到音乐美,由此可见,有国家的支持和保障,音乐教育的进步就会飞速发展。1988年5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了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音乐课程不仅仅包括音乐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方式,音乐活动也是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音乐课程本质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我国第一次专述了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1999年,《决定》又再一次明确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大范畴,也基本确定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这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下,音乐教育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二、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本质、课程基础、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发展

(一)、音乐改革大纲的颁布对小学音乐课程本质的影响

课程本质是研究课程论的逻辑起点,课程本质就是研究"课程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课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课程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也就会有多少个课程的定义。因为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及每个定义背后都隐藏着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或许还有许多多元课程本质观的无奈,精确的给出并为大家所认同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李定仁,徐继存,2004)

在1992年我国颁布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音乐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时的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和国家,虽然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但是课程目标多从学生之外寻找。(王海洁,2003)教育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更为全面和科学,更加强调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至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音乐感受力及其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新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生",从1992年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而转变为自己的"人',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使音乐课程的"本真"回归,在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思想形成。(王海洁,2003)音乐课程是从属教育的,它是"人为",也是"为人"的。每次音乐课程标准的变化,都会让音乐课程的本质一点点的扩大,每个人的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又会发生改变。

(二)、综合性是小学音乐课程基础的核心特点

课程基础是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课程应然判断的一个标准。(李定仁,徐继存,2004)音乐课程基础也是如此,它是音乐课程的基石,也是音乐课程发展的关键环节。

美国学者泰勒认为,有效的课程基础就是:社会、学生、知识,这也是课程的三种目标来源。(李定仁,徐继存,2004)受到课程论的影响,音乐课程也考虑了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在一起的关系。在20世纪初叶,音乐课程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在唱歌的基础加上了识谱和乐理,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唱歌、识谱、乐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欣赏,在20世纪80年代,在以上的基础加入了器乐教学,而到了21世纪又增加了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使中小学的音乐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四个领域。总而言之,从以上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基础从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到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课程基础。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也体现了课程基础的制约因素: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力量、社会需求、世界潮流、教育制度和有关成员。(施良方,王建军,1996)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不断的增加和加强,也体现了音乐课程基础向不同层面的深入。第一,强调了音乐情感与价值观,第二,注重了课程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增加了知识与技能。这三点也相应的对照了英国学者泰罗和理查兹认为的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便是课程基础。

2001年至今,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音乐课程也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中国音乐教学模式由最初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基础也愈发的具有综合性。20世纪60-80年代英国威廉斯和劳顿开展了"共同文化与共同课程"为我们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上提供了帮助,让我们以文化学、人类学为背景,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论、伦理学有机统一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参照模型。(李定仁,徐继存,2004)我们首先要了解音乐课程的本质,去探究音乐课到底是什么,再根据其特殊性设计音乐课程,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本身都不能成为决定音乐课程的唯一基础。

(三)、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对小学音乐课程设计的影响

课程设计就是将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一个"桥梁",它包括了理论研究、应用和技术研究三个成分。课程设计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李定仁,徐继存,2004)"音乐课程设计"从字面上来看,是对音乐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也是对音乐课程进行教学策划的研究内容。从图3我们看到,关于课程设计的论文占的比例是较大的,而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者设计活动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有论者把制约学校课程的归结为知识、儿童、社会三大因素,从而对于课程设计有了三个路径:学科中心派、儿童中心派、问题中心派。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也有人提出除三者之外,有无存在其他的重要的因素等观点,反映了研究者课程观、教育观的不同引导设计课程活动的价值取向不一,判断课程设计的标准的大不相同。

2001年至今,都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而"美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课程也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者了一个规范性纲领,但是在教学上还是有少许问题出现。(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这些问题都要一步一步去解决,首先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综合能力,丰富音乐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接触音乐、走进音乐、爱上音乐。(郜锋,2006)总体来说,音乐课程的内容、评价等越来越趋向科学化,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音乐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具有综合性。

三、新时代的小学音乐课程:现实与展望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儿童的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等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当今的小学音乐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整天的变革中不断的完善,有着大的变化,但是不足和改善之处还很多。音乐课程是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经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共同完成的。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也为小学音乐课程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1、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提供给每个孩子更多的音乐空间,照顾到每个孩子,因为音乐是属于每一名学生的。

2、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开设,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的内容,使音乐课程达到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的课程。

3、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一定要受到社会机构及媒体的关注,团体团队的介入参与也会使小学音乐课程丰富多彩。

4、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也要回馈社会,让学生对音乐热情去感染别人、帮助别人,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5、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没有区域的限制,遍布到农村、乡镇,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教材之间都要不断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小学音乐课程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2004)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龙华. (2013)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

[3]张静星. (2008)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49-1966)[D].上海音乐学院.

[4]赵翠芹.(2011)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探析[J].大舞台,2011,02:154.

[5]谢征,李庆生.(2009)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教学与管理,2009,21:149-150.

[6]张璐.(2013)2012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J].艺术评论,2013,05:61-63.

[7]郜锋.(2006)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6:58-59.

[8]王婷.(2012)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97-98.

[9]龙亚君.(2009)课改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变化[J].中国音乐,2009,03:228-231.

[10]徐颖.(2007)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7,05:30-31.

[11]陈小静.(2011)多维课堂,飞扬个性--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5:86-87.

[12]王海洁.(2003)音乐教育的基本走向--关于小学音乐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J].师范教育,2003,Z1:72-74.

[13]吕金藻 ,冯伯阳 ,韩月芳. (1994)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年纪实[J]. 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01:52-61.

[14]赵丽. (2009)"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调整构想[J]. 中国音乐,2009,04:168-172.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1 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当前,对于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人群的广泛关注。2000年,全国高校开始实施大批量的招生,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及普通高校的在校人数都有明显的提升。高等学校中升学录取率也相应的上升,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其教学水平、办学能力及潜力,让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升学效益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了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相应地推动了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本文由收集整理断完善和深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也随着高校的课改浪潮开始进行深化与进步,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及教学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就目前各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学科来说,不论是从音乐科目的招生数量、授课教师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改善等软件条件,还是从音乐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来看,都有了非常乐观的改善与提高。

但是,从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同时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及矛盾,这些问题及矛盾的产生也会对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实施改革及发展造成障碍。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最突出的就是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同现实中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缺失的矛盾。高校中音乐教学资源一般可以总结成两种类型:其一为教学中的客观资源,如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其二为教学中的主观资源,如各个音乐类型的专职教师等。如想要解决招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现实中教学资源相对紧缺这对矛盾,就应该对新型计算机音乐技术和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是应该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补充,这也是提高我国国内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效率及节约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2 计算机音乐技术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音乐,又称为电脑音乐、数字化技术音乐,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同音乐相融合的产物。计算机音乐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它面世的第一天开始,计算机音乐就给音乐欣赏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软件的开发,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新生代艺术逐步成形,并且不断渗透到音乐创作、乐器演奏、商业音乐、娱乐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经由专业化向社会化、家庭化延伸,成为数字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长处就在于它拥有高水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对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数字化处理声音的技术有着对声音很好的保留度,增加音响效果,同时加大了音乐的感染力,让音乐中的声音质量及结构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是一项质的飞跃。数字化的音频同midi技术是让音乐同计算机进行结合的关键所在。其实,现代人的生活中经常与数字音频打交道,如收音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录像机等电子产品中出现的音乐都采用了这项技术。计算机音乐创作应该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用midi技术同数字化的音频等技术为控制方法及信息沟通的语言,再加以合成器、采集器等电子乐器的配合,最终成为一种电子音乐。从对音乐进行创作的角度看来,应用这种技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其有着特有的音乐类型及表现形式。人们为了区分,就把这种音乐命名为计算机音乐。

计算机音乐有着特有的音乐曲风、语言表达及美学等特性。它在旋律的运用、歌曲的结构、和声部分的配合、乐器的音效等方面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同以往的传统音乐都不尽相同。从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看来,计算机音乐涉及的音乐剪辑、音乐录音、音乐韵律、电学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等,都应该归属于音乐学这个新兴的学科中,供人们进行学习与探讨。

3 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的意义

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于高校中固有的音乐教学方法形成较强的影响和冲击,有助于帮助高校音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音乐的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客观资源的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客观原因导致音乐教学课程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扩展招生以来,音乐学科的招生数目也相应地提高,高等院校音乐系的学生规模也大幅度增大,这样就使学校中的教学客观资源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高校采用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的办法来进行音乐教学,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减少学校教学收入的比例,这样也无法第一时间让学生开始音乐的学习。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中的音乐课程进行改革,可以更全面地避免教学客观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客观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在开展相同科目的教学中共用或者继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制教材,从而减少教学资金的投入。

2)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主观资源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主观原因导致音乐学科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音乐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音乐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主观资源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音乐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和提高方面。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形势下,这一教学方式无法满足高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遍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更好地降低音乐教师重复备课和重复讲授的发生,节约了教学主观资源,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量。

3)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身发展与完善。在总结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与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优势,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现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