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内涵范例6篇

创业风险的内涵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1

一、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2

群众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会部历史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英雄)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等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和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坚持认为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党群众观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判断和检验执政党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将群众观视为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深刻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时代内涵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信息网络化、利益差异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成员流动化、风险加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群众在新时期的新诉求和新期盼,深刻把握其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通过网络倾听网民的呼声,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和对话,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因此,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能力,还表现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以及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能力。

利益差异性时代是对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一种新变化的客观定位。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已出现新的分化、转换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和新的社会阶层构成。鉴于现在群众之间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新时期的群众由于利益分化导致的诉求与以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不同群众的不同诉求进行分类型的群众工作,是新时期群众观的显著特征。

交通、市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资本与人员的快速流动使当今时代迈入了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导致社会从固体时代到液体时代的重大转型。由于移动速度加剧社会分层,资本在史无前例的程度上变成了超区域性的重要力量,人们占据主导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从定居到游牧的重大转型,只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处于流动性时代的群众心理和群众行为,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式实施从权威到榜样的相应转换,才能使新时期群众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风险性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目前遇到的风险前所未有,既有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又有政治风险、社会管理风险;既有自然灾难带来的各种风险,又有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人为风险。将风险时代的各种风险因素纳入群众观,才能在群众工作中具有应对各种风险的心理准备,对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运用、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和风险评估,从而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及生态权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创新是先导。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先导,也是在群众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直接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各级公务员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才能将官本位的理念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将领导干部是先知先觉者的理念转变为群众是最有智慧的老师的理念,将对领导负责的理念转变为对群众负责的理念,将讨好领导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从而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4

在美国,投资基金的法律称谓是“投资公司”,但1940年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主要是针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与监管(当时尚未出现创业投资基金这类投资基金品种)。而且由于与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于未上市创业企业,无通过操纵市场损害其它投资者之虞;且主要以私募方式设立,较少涉及公众投资者权益。因此,美国并没有就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投资基金专门立法,而仅仅是针对“小企业投资公司”这种特别类型的创业投资基金,在1958年制定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因其受到政府特别扶植,故只能投资于一定规模以内的小企业)。此外,在1980年出台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和后来《投资公司法》等法律的修正案中,对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作出了一些特别豁免规定,并将其界定为“企业发展公司”(BusinessdevelopmentCompany),以体现其“培育与促进企业发展”这一本质内涵,从而区别于从事产品经营的一般企业与投资于可流通证券的证券投资基金。后来韩国法律中的所谓“企业育成公司”,我国港台及新加坡等其它华语地区所谓的“创业投资公司”,也可以说是与美国法律中的“企业发展公司”称谓一脉相承。

美国创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在美国,规范投资基金的有关法律,如《投资公司法》,将“公司”(Company)这一组织界定得十分宽泛,“任何在法律上具有人格或不具有人格的组织团体”均可以称为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的种类也很多,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型和合伙公司型两大类。其中,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又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基金本身即是一个独立法人,所有投资者作为基金的股东,对基金资产承担有限责任。由于股东人数较多,基金规模通常较大。

合伙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又分为普通合伙、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合伙三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被视为“人的聚合”,不存在“公司税”问题,因而运作成本大大降低。在合伙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中,有限合伙公司又最为普遍。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介绍。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的特点,是除了管理合伙人作为“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对合伙公司承担无限责任外,非管理合伙人均作为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只需对合伙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由于管理合伙人必须对合伙公司承担无限责任,从而对管理合伙人构成一种强责任约束,使之真正对合伙公司运作履行诚信义务与责任,包括限制合伙公司向外举债的金额,将基金的债务限于其资产的范围内。由于非管理合伙人只需对合伙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因而又兼备了公司型基金的股东只需对基金承担有限责任的优点。管理合伙人作为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的经理人,其本身通常也是一个有限合伙公司,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合伙公司。由于它主要是通过专家管理优势和社会信誉优势来赢得委托者,而不是像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那样必须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作信用保证,故其资本规模普遍很小。它在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中所占的份额也通常只有1%,其余的99%则由非管理合伙人认购。

“小企业投资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业投资基金,既可以按照一般公司形式设立,也可以按照合伙公司形式设立,其本身的运作也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在其运作过程中政府通过直接优惠贷款或信用担保方式赋予了它一定范围的受信权并在税收上予以必要的优惠,故其设立必须经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审查批准,投资运作必须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监管,以确保其真正投资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小企业。

除公司型和合伙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外,一些学者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和实业公司附设的所谓“Venturefund”,也作为创业投资基金的另外一种类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若其资本完全来自母公司,则由于不具备投资基金特有的“集合委托投资”特征,而不宜归于创业投资基金之列;而只有当其以自有资金与其它确定或不确定多数投资者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合伙公司)时,所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合伙公司)才能称得上是创业投资基金。事实上,美国法律中的“企业发展公司”也是指的独立的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全美创业投资协会也主要由独立的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组成。

创业投资基金与创业资本

与创业投资基金相比,创业资本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由个人分散从事创业投资,或是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公司与实业公司以自有资金单独从事47《中国中小企业》2000年第4期知识长廊O创业投资(通常是通过一个附属机构)都属于创业资本范畴,但它们都只是一种非组织制度化的创业资本,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类创业资本的投资者都是“直接投资者”(Directinvestor)。与由个人或非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直接从事创业投资相比,创业投资基金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由确定或不确定多数投资者通过“集合投资”方式,委托专业性的创业投资机构实现了创业资本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机构管理”,因而是一种组织制度化的高级形态的创业资本,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类创业资本的投资者都是“间接投资者”。

值得强调的是,由个人或非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直接从事创业投资在全社会创业投资活动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相对富有且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个人直接从事创业投资的创业资本,即所谓“天使资本”(Angelcapital)就高达300~500亿美元,相当于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的10倍。但由于由个人或非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直接从事创业投资,其投资的分散性和非组织性使之寡为人知,其具体的投资活动与规模更是无以准确统计。因此,我们目前通常谈到的“创业投资”,实质上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基金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已经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存在因而可以对其发展情况加以统计分析的高级形态的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与风险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考据辞源,“创业资本”(Venturecapital)与“风险资本”(Riskcapital)是两个不同术语。其中的“Venture”与“Risk”虽然意义相关,但性质炯然相异。“Risk”原本就作名词用,表示作为客体存在的“风险”,如“风险分析”(Riskanalysis)。“Venture”则最初用作动词,表示“冒险、敢于做”,作名词用时则表示作为主体发出的“冒险行为”,及其结果“冒险事业”,含有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目的、实现目的可能需要承担的风险因素的感知,以及基于此所作出的行动方案设计等多方面的涵义。尤其是当其运用于企业创业和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这一特定的专业领域时,它更是赋有了特定的内涵,所表示的就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冒险行为”和“冒险事业”,而是一种从事“创业”和“创业投资”这种特定意义上的冒险行为,及其结果“创业事业”、创业投资事业”,可以直接用来表示“企业”。因此,应当结合特定的专业内涵,区分其有别于日常用语的本质特征。

“创业资本”概念起源于15世纪。当时手工业发展较早的西欧诸岛国,由于受地域所限,一些富商为了寻求到海外创业,纷纷投资于远洋探险,从而首次出现“Venturecapital”这个术语。地理大发现之后相继建立起来的各类海外公司,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兰、法国的西印度公司,则直接促成了创业投资事业的萌芽。到19世纪末,美国的油田开发、铁路建设热潮曾吸引一大批富有个人,或通过律师、会计师的介绍,或直接将资金投资于各类创业项目。此后“Venturecapital”一词即开始在美国广泛流传。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了适应新兴中小创业企业发展的资本需求,创业资本发展到创业投资基金这种组织制度化的高级形态。经过以上历史演进过程,“创业资本”也就越来越赋有了以下特定内涵:(1)投资对象是创业企业,以区别于对成熟企业的投资;(2)不仅仅提供资本支持,而且还通过提供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创业企业创业,以区别于单纯投资行为;(3)仅仅在企业的创业期进行投资,即当所投资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和进行新一轮创业投资,因而有别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股权,以获取股息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普通资本形态。

与“创业资本”不同的是,“风险资本”(Riskcapital)这一术语则是从风险属性角度对各种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的资本形态所做的描述。随着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各种“风险投资”(Riskinvestment)工具层出不穷,“风险资本”这一术语逐步被广泛运用于指称“所有未做留置或抵押担保的资本”,与“安全资本”(SecurityCapital)即“已做留置或抵押担保的资本”对应。“创业资本”作为特指投资于创业企业的资本形态,则与“非创业资本”(Non-ventureCapital)即投资于成熟企业的资本形态对应。目前,一些较专业的词典就对它们作出了严格区分。

从风险属性看,由于创业投资(Ventureinvestment)通常是以未做留置与抵押担保的风险性权益资本(Riskequitycapital)方式进行投资,而且所投资的创业企业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具有更大的风险,故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创业投资往往是一种“高风险投资”(Highriskinvestment)。其风险程度又因所投资企业所处创业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一:新常态

内涵:一是坚持既要“赶”又要“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一种新常态;二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是一种新常态;三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持开放带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共同推动发展是一种新常态;四是坚持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勇于担当,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一种新常态。

简析:认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既要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常态在内涵上保持一致,又必须明确一个重要判断:“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 明确了这个“重要阶段”,对贵州新常态的认识与判断才更具针对性与指导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的认识才会更深刻。

关键词二:新机遇

内涵:贵州面临的新机遇可以列出很长的清单,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宏观调控更加灵活,定向调控、区间调控,局部调整、预调微调,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等,都可以在贵州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其次是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贵州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为贵州构建开放新格局奠定了战略基础,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再次是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不但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还为贵州带来了先进观念与生产方式。水、电甚至园区硬件基础的发展与提升,为贵州的经济社会进步注入强大活力。最后是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蕴藏着发展新机遇。贵州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在绿色食品、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旅游等现在服务业方面前途光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

简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在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机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增收放缓、社会稳定任务繁重。新常态下的贵州新机遇“蕴藏在挑战和形势变化之中”,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新常态就是新机遇。“对贵州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难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关键词三:新发展

内涵:实现贵州的新发展,2015年要从六个方面着力。第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和稳增长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不失速,把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第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减法就是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第三是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一场治理石漠化的攻坚战,切实保护耕地、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杜绝生态欠新账、努力还旧账。第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贵州没有自由贸易区的“帽子”,但是可走自由贸易区的“路子”,更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第五,着力防范经济社会各类风险。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建立偿债机制,防止企业债务引发金融风险,防控房地产风险,严防因经济问题引发社会矛盾,从严治党、严惩腐败,优化从政环境和整治生态。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简析:稳中求进是2015年需要坚持的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是在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风险;“进”的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确保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四:新引擎

内涵:在创新驱动方面,贵州将实施“五大行动”。一是科技管理改革行动,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二是科技开放合作行动。完善科技开放合作机制,依托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射电望远镜建设,加强科技招商和科技引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三是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现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新突破。四是科技金融融合行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专利质押贷款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带动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五是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促进公共科技服务发展,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从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简析: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极上,把创新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从制度创新来讲,关键是要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从科技创新来讲,要以实施“五个科技行动”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培育价值链。

关键词五:新产业

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6

在炼化企业实施内控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完善了重大决策、投资、财务、采购、销售等高风险领域的重大风险控制,制定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应对预案,真正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适合炼化企业业务特点的风险量化分析和监测预警机制,从而提高了炼化企业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反应速度和应对水平。

2炼化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根据炼化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特点,从5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1)炼化企业基本完成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炼化企业不仅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完善的内控体系框架,形成了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实现了炼化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统一标准和行动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融合,促进了经营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炼化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借鉴国际大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研究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方法。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对炼化企业主要业务领域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持续开展重大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健全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编制工作机制。随同业务流程梳理,全面评估经营风险,建立经营风险数据库,实现从财务报告风险评估向经营风险评估的拓展。

(3)炼化企业创新运用流程管理方法,实现岗位职责、风险控制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炼化企业制定了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统一的业务流程架构,涵盖炼化企业全部业务领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还建立了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规范的业务流程数据库,实现流程管理信息化、控制测试信息化。炼化企业通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明确管理职责,识别并有效控制风险,形成覆盖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业务流程管理规范。

(4)炼化企业建立健全了内控监督机制,提升了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执行力。讲流程、讲规范、讲控制成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共识。炼化企业已经形成了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审计测试、考核评价、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使企业的各项业务都用相关制度、规范来检查要求,促进了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执行。

(5)炼化企业通过实施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全员的风险意识,丰富了企业文化。通过强化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全员对内控与风险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树立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的风险管理理念,形成了以守法意识、诚信意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文化,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

3结束语

(1)炼化企业要继续深化风险管理,完善企业各层次的风险评估。定期组织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确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风险事件库和风险数据库。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已有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涵盖经营管理各领域的业务活动风险评估。

(2)炼化企业要深入推进流程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符合炼化业务发展的流程架构和分类、分级标准。加快建立战略发展、核心业务和管理支持的业务流程与控制规范,形成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运用流程管理系统建立起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业务流程数据标准,促进流程执行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