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研究范例6篇

金融业研究

金融业研究范文1

偏重宏观金融且应用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014;吕秀梅,2014;阿茹娜,2013;方永丽,2012)。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大学教改项目虽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但是这些建议主要立足各校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因而,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笔者学校已经学习过金融学的在校大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目前金融教学的现状,及今后改革的方向。现在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需求。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受益者是学生,教学工作者最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感受。具体而言,本次调查主要了解一下问题:①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现状,②学生对金融学教学要求。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大连海洋大学金融学教学情况及学生满意度,本文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前,请2名老师和4名学生进行预调研,了解问卷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最终本文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专业、第二,教学现状,第三,学生要求。(二)样本数据本文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通过亲自派发纸质调查问卷方式向他们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至1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66份,收回61份,剔除无效调查问卷后剩余58份。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关于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设置,没有区分专业;总课时4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是5: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核算方式是,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以上是学校制度安排,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具体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要求。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文本调查问卷设置了6个问题,涵盖了教授知识内容差异性与全面性,知识的应用性、与时俱进性、是否能够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教授内容的差别性:93.1%的学生认为他们专业教授的内容与金融专业有区别;关于教授内容知识全面性:72.4%的学生认为为教授的知识内容全面;关于教授内容的实用性:79.3%的学生认为教授的知识实用性较强;关于教授知识的与时俱进性:89.3%的学生认为教授的知识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上述数据表明,虽然金融学教学大纲没有区分专业,但是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而有意识的区分授课内容;同时还表明,学生对于教授讲授内容的全面性、实用性、与时俱进性比较满意。2.教学方式。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1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偏重调理论知识少实践,62.1%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10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学生在回答“教师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时,24.1%的学生选择“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34.5%的学生选择“案例教学法”,41.4%的学生选择“模拟实践教学”,没有学生选择“小组作业主讲式”。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大连海洋大学实际实践的教学也比较令学生满意。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生选择案例分析,这于实际的教学不相符,通过与授课教师沟通,金融学授课中虽然有模拟实战环节,但是占总课时不会达到41.4%。也许是学生期望通过模拟实战的方式来学习。3.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通过一切努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学效果在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金融学课程对于提升专业能力有帮助,其中37.9%的学生认为对于提升专业能力非常有帮助;82.7%的学生认为金融学的学习能够帮助个人理财。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金融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对今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利;同时,数据还表明,仍然还有24.2%的学生认为对专业能力帮助一般,17.3%的学生认为对个人理财的帮助较小,因此,金融学课程教学今后还要需要继续提高。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关于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时,答案可以是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针对“课堂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实践教学不够深入”这四个问题,学生的选择占比分别是24.4%,44.4%,35.6%和17.8%(此题可以是多项选择,总人数为90)。此项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努力的两大方向:一是2017年第07期中旬刊(总第66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7,2017(CumulativetyNO.666)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学生对金融课程的要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要求。只有了解学生要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本文还调查了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1.教学内容要求。金融学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相对深度比较浅显,由于课时限制,在金融学课堂上不可能讲授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必须有所侧重,有深有浅。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关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内容的问题,37.9%的学生选择投资理财,55.2%的学生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6.9%的学生选择现实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详见表6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更关注投资理财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知识,可能是因为这两面的内容主要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个人理财。通过细分调查问卷,发现会计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投资理财知识(选项中会计专业占72.7%),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更多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知识(63.6%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选择此项),因此可见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大纲,根据课程体系及今后工作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2.教学方式要求。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并给与合理满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对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二是学生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期望是多媒体启发式教学,62.1%的学生期望采用模拟实战的教学方式;关于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调查,只有10.3%的学生选择5:1,其余学生均期望更多的实践教学时间。目前笔者学校对金融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践分配是5:1,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不满意这项安排,他们希望更多实践时间,这一结果与表5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四、优化金融学教学的措施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提高非金融专业(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为例)对金融学课程的满意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区分专业精选授课内容,突出应用性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以及学生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做到重点突出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课程重点内容,同时也要联系与经济金融密切联系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先关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及个知识模块的主题内容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次,讲授会计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比如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然后,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上对金融学知识的需要,重点介绍个人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比如讲授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衍生知识,比如投资理论,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等。

(二)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堂讲授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目前,学生几乎每门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几乎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停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甚至是学生坐着玩手机、听音乐。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投入的精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金融学教学方式可采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案例分析、模拟实战、小组主讲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系,作者在教学中也努力的尝试了模拟实战,案例分析,小组主讲的教学手段,比如分组给学生10万元进行模拟投资,比如,分析欧元的诞生及发展等等。在实践教学环节,重点从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在实践时间方面,一方面可增加课堂时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时间。如果受学校教学规章影响无法正佳课上的实践教学,可重点增加课外的实践时间,比如,通过增加学生课外作业的途径来强迫学生增加课外实践时间。在实践内容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实践的内容,以会计专业为例,实践内容可优化调整为资本市场(股票与证券的模拟交易)运行,了解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实务)等。在实践方法方面,既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金融软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各种专业财经网站),可以是案例分析,可以是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也可以是经验分享(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从业经验,也可以要求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或操作经验。)

(三)优化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构建“全过程”的考核体系,考核重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教学过程。重点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参与投入程度,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等。调整总成绩的结构及比例,提高教学过程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总成绩构成=出勤成绩+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课外作业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认真程度,实践成绩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将过程教学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重提升至50%,目前作者学校过程教学成绩占总成绩30%。

作者:刘素坤 李黎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53-54.

[2]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经贸,2012,04:163-164.

[3]阿茹娜.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9:36.

[4]马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12:74-76.

金融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金融支持

根据我国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微企业群体的构成主要是由目前在我国工商联登记了的小微工商企业一千多万户及没有登记的三千多万个体工商户构成的。这些小微企业占到了我国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目前我国社会的百分之八十多的就业、百分之五十多的利税、百分之六十多的经济总量都是由小微企业创造的。所以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这些数量庞大,且地位重要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

一、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的社会职责

小微企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件多元化市场经济主体、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是主要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的社会职责日益重视,对商业银行有了很高的期待。因此,银行在实现自身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尽到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通过优质的服务,提升整体品牌形象。

(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要要求

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看,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会逐步加快,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企业争相拼抢大项目、信贷大量增长的现象会逐步消失。伴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深化,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会逐渐降低,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获取收入为主的高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国有大型银行认为着力解决授信行业高度集中度和单户风险敞口巨大这些问题,顺应金融监管的资本约束已是必然的。

二、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风险识别技术局限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和监控体系建设存在着“以大盖全”的现象。对差异化的个体和群体风险特征认识水平还不足,不足以支撑批量化营销模式。很多政策一般只鼓励做熟悉的行业,银行信贷政策由于地区经济环境的不同使得指导意义不明显,风险应用工具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前台与后台、监管与被监管对风险边界的掌握尺度不同。尤其是商业银行频繁的更替客户经理,使得客户经理难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小微企业。

(二)现行制度及授信管理方式制约批量化营销

商业银行目前缺乏标准化或模块化的营销服务方案来应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因素。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要求未考虑小微企业的弊端,在这样的制度下,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同时商业银行为了抓住机会扩大良机,除了小额授信外,却仍然沿用大中型企业的贷后管理,由于小微企业多、广、复杂,商业银行能够管控的仅仅是贷后管理,且贷后管理的内容往往信息陈旧、风险隐患遏制不及时、这样就无法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资源配置低下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策略探讨

商业银行必须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上提前做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设计和安排,并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且不断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持续提升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这样就能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着力推进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向“零售化”转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客户较多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专业市场附近的网点机构都设立成小微企业的特色支行,且配备了小微企业的专职人员,使得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在这些支行做到“专营、专业、专注”。根据我国经营环境的特点,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与企业主个人资金往往难以区分,这一特点决定了有贷户与无贷户、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能够相互交集,客户性质发生转换,从而为对公和对私业务的共同营销和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商业银行网点可以直接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产品。所以应该把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职责分散到各个营业网点,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等同于信贷业务的落后观念。

(二)推出标准化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经营模式

我们在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上,可以建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流程银行”的经营的模式。对一些小微企业客户群,在企业中进行先试点,在落实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并归纳、总结先进经验,在来成立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并进行推广应用。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上,则可以借鉴零售行业的营销理念,选择风险特征相似和客户群相对集中的专业市场、商业区、工业园等目标客户群体,批量引入客户。

(三)建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责办法

对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风险大于大中型企业的特点,必须要专门制定针对小微企业业务责任认定追究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明确和底线,同时对于一些、违规操作、作假造假、监守自盗、给银行带来严重损失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还有该办法要详细表述贷款风险的特征,科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应尽责任的客观指标。特别是要明确区别失职和失误、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特征和表现,确保责任认定和追究不枉不纵。

参考文献:

金融业研究范文3

1我国金融产业风险表现形式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开放实践,计划让位于市场,数量管理让位于价格信号,财政为主让位于金融为主,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伴生现象:国民经济的各种矛盾,总要集中地反映在金融领域。

1.1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从而造成了银行的大量呆账、坏账。

1.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良性的兼并、破产机制,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高风险。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为稳定社会,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但使部分企业逃脱银行债务,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秩序,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1.3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能对信用缺失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惩治。我国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另外,维系与约束银行与其客户间信用关系的契约也缺乏法律的保护。

2规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规范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强化对银行、证券、保险的风险监管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金融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新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认真分析研究金融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和实施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3结语

金融业研究范文4

一、我国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货币、利率、汇率、股票、股指等为标的物,是从这些标的物中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本节主要从场内与场外业务出发,综合阐述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1.场内业务发展现状。场内业务又称交易所业务,是指在交易所(一般为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出售一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业务。场内业务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流动性强,但很难做到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在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核心就是交易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从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后开始逐步发展,目前虽然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以及上证50ETF期权三个品种,但中金所的10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以及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期货已处在仿真交易运行阶段;上交所的上证180ETF期权、中国平安期权、上汽集团期权以及深交所的期权品种也在仿真交易期。2.场外业务发展现状。场外是指通过代销渠道如银行、券商等,金融衍生场外业务是指通过非证券市场的代销渠道进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发展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业务为主。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的特点是交易金额大,交易成本低,交易灵活性高。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起步时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市场暂时还不具备能够支撑衍生金融产品发展的要素,这使得我国衍生金融市场产外业务受到一定的挫伤。直至2003年2月5日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与国际衍生金融场外业务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衍生金融场外市场业务发展规模仍较小,收入占比比较低,业务品种单一、应用领域还有待开阔,同金融市场业务一样,各地衍生金融市场业务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发展特点1.交易品种丰富,业务繁多,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与企业为主。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交易品种丰富,涉及股票、指数、汇率和利率等的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交易,其中场内交易市场(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市场(OTC)市场主要交易互换、远期等非标准化合约。目前,我国投资衍生金融品的个体较少,多为机构或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进行投资。2.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交易所竞争力增强,但我国衍生金融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场外市场还是场内市场,吸引更多的交易者进行交易是实现规模效应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而带来成本的节约。因此,全球各个交易市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形成自家的优势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使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交易所业不例外,我国衍生金融业务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门户对金融行业的开放,我国衍生金融行业也开始追随金融业的步伐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尽管交易量逐渐增多,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不论从监管还是从风险控制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存在问题

(一)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低尽管我国衍生金融产品繁多,但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却是极低的。第一,衍生金融知识普及率低,没有接触过衍生金融产品的商户一般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市场是完全不了解的,甚至许多投资者在完全不了解衍生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投资,对衍生金融业务更是一头雾水,这不仅增大了自身投资风险,同时也增强了市场风险。第二,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不易了解。多数衍生金融业务都是从一些金融业务中衍生出来的,很多都是金融业务的创新,种类繁多,新颖,不具备专业知识是很难对其有深刻的认识的。一些衍生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金融衍生业务的普及率低这一特点。

(二)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与全球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相比,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使得场内交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场内业务缺乏创新,自主研发的交易产品较为局限。加之,境外市场多内来一直对中国衍生金融市场虎视眈眈,纷纷抢先于中国,上市中国金融品类衍生产品,例如,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这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指数期货合约。境外市场抢先推出我国金融品的衍生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时间上来看,同一时区中后发行同一种衍生产品的,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从监管方面来看,我国监管机构无权管理境外发行衍生金融产品的场内市场,境外发行的国内衍生品由于一些境外市场价格的操作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波及我国证券市场,我国监管机构对这些现象所能采取的监管和补救措施十分有限。

(三)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建设不规范①,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衍生金融产品本身是企业用于规避风险所产生的一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它将市场经济中分散在社会经济每个角落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集中在几个期货、期权市场或互换、远期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先集中,再分割,然后消除或重新分配,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投资者认识分离各种风险构成和正确定价,使其能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地配置资金,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且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导致有部分投机商家利用衍生金融市场进行投机,这一种行为将衍生金融市场风险无限放大,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重则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目前建立有效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三、结论

金融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小微企业 长尾理论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群体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支持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及金融部门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倍加关注。

互联金融作为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衍生品相结合的产物,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便利性,实现金融交易线上审核与信用增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创新性的金融交易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不足问题。考虑到其具有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且在风险甄别、信息过滤与营销渠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破传统金融“二八定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难与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其中外源融资又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部分。所谓内源融资是指企业自身营业收益与企业自有资金,直接融资是指小微企业以发行企业债或股票的形式募集所需资金,间接融资则是指小微企业向银行或担保公司以抵押权证等方式等从相关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经营形式较为简单、可抵押物少,会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众多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较差,进而造成小微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或以股票形式募集到资金,从而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融资成本较高

由于我国各大银行在进行放贷时会对放贷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对未达到放贷标准的放贷对象,要么通过上调贷款利率实现融资,要么直接淘汰。考虑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会计制度不完善,信用级别较差的情况,小微企业要想从融资公司获得资金支持,会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此外,若想从商业银行等正规机构获得贷款融资,小微企业在相应的担保条件上很难满足其贷款要求,由于种种原因的现在,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

(三)传统金融模式制约小微企业融资

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各大商业银行在对放贷对象进行放贷时,会对放贷对象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具有严格的放贷标准,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有政府部门作担保,即便国有企业出现营业亏损时,政府部门也会救助,因而各大商业银行主要偏向于向国有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小微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经营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够完善,信用级别较差,小微企业要想从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只能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必然会导致小微企业发展受阻。

二、互联网金融助解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长尾”理论基础

长尾(Long Tail)理论最早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依据长尾理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的形成则是由供需双方而决定的,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大多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互联网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依靠现在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可使消费者获得其满意的产品,同时,互联网技术能把消费者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与此同时,当商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求曲线便会往扁平化方向变化(曲线由A移动到曲线B,如图1所示)。长尾市场也称之为“利基市场”,利基产品代表市场上的冷门产品,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求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曲线B中的重点产品和利基产品仍然存在,然而重点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减小,利基产品的范围会逐渐地扩大。

(二)小微企业是金融需求的“长尾”

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市场融合、完善产业链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小微企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如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商业银行难以做出有效的信用评估。与此同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获得贷款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小微企业构成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市场,在信贷市场上,信贷需求曲线符合帕累托分布,即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银行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概率(P)会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可被看作是重点企业相对的利基产品,而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则可看作是利基市场(边缘信贷市场)。随着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使不同运营主体基于自身优势搭建小额资金融通的媒介或流转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门槛,拓展了融资来源渠道。基于帕累托分布,互联网金融需求曲线可被看作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随着小微企业融资需求(X)的增加,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融资服务(X >x)发生的概率(P)也随之增加,如图3所示:

(三)互联网技术促进“长尾”市场需求信息甄别

互联网金融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因此对长尾中的小微企业进行筛别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在曲线中发现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小微企业。倘若缺乏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那“长尾”则会被当作噪声源,市场上那些发展潜力巨大、信用度好的企业与劣质企业都会包含在其中。随着“长尾”端向后延伸,信号―噪声比会逐渐降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市场中的有效贷款信息能被保存下来,无效信息则被过滤,这样能使贷款资金做到有的放矢,成为撮合资金供需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技术的过滤能力扩大了互联网金融“长尾”市场的范围,在小微企业的“长尾”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甄别作用,如图4所示:

三、互联网金融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一)防范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

考虑到当前我国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审核时,主要依赖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审核流程及审核标准均依赖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未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出现小微企业违约时,由于各互联网金融公司间存在信息不共享的问题,因而难以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有效惩处。此外,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发展经济,稳定货币,以及分配财富的本质属性,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信用风险的问题。因而,加强对整个社会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建设需从多方面来入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参考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找出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与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相适应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以及预警机制。

加强互联网金融动态信息的共享,包括信息统计、,实际运行态势共享等。加强各互联网金融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新技术新业务预研预判,特别关注新业务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信息共享,降低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推动金融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参考传统信用风险识别、度量、预警机制,实时跟踪预判小微企业风险状况,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发生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并依据该风险严重程度实施不同的信用风险管控决策。

(二)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

当前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新模式、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提供金融支持业务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和挑战,各类监管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的状况。为了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创新监管”等原则,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信用问题、网络安全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体系,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从而促进小微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三)实现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对接

当前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是对掌握一定金融知识的群体开放,而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使用群体来说,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推广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技术上的排他性,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准公物的属性,但在大面积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限制。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普惠金融属性,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可针对不同层次用户,开发不同互联网金融应用产品,利用互联网金融实现对多层次群体的金融应用需求,做到安全、简便,为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往综合化与生活化方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2]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5

[4]张领,张胜.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5]刘变叶.互联网金融时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破解[J].学习论坛,2015

金融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金融舆情 金融机构 声誉管理 声誉风险 突发事件

一、引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成语和概念均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酝酿和传播渠道早已超出了传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范围,伴随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甚至当一些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舆论的传播,会演变成需要着力控制的大的社会性风险。舆论成为民众意见表达,一致性意见形成,社会力量汇聚的一种渠道。因此,舆情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信息正确传播、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作为以信用、信誉、声誉为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这类存贷款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舆情的影响。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业“忽悠门”、保险机构“高保低赔”等金融舆情事件,无不显示了社会舆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尤其在金融机构突发风险事件情况下,相关舆情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声誉影响,甚至引发“挤兑”等更为严重的危机。因此,作为声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应重视并建立起常态化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与管理应对机制。

理论研究对舆情的关注在2006年以后开始增多,主要是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12篇文献,而且均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基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声誉管理对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意义。

二、金融舆情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作用机理研究

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信用、信誉和声誉作为其各项业务开展的基础性条件,而舆情是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舆情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评价舆情与金融机构事件舆情两类,其影响金融机构的作用机理有所差异。

(一)金融机构评价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即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主要包括基于专业评价的舆情和基于客户体验的舆情两种。

1、基于专业评价的金融机构舆情。一些专业的评价、评估、评级机构以及媒体、专家学者等会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专业模型、数据调研、关联者调研等方式形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其结果会通过一定方式公布,随后便会形成有关的舆情传播。这种舆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客户、潜在客户的交易选择,从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业绩产生影响。

2、基于客户体验的金融机构舆情。在金融机构客户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过程中,会不断积累客户在业务活动中的体验信息,这些信息在舆论交流过程中会不断汇聚成较为一致性的舆情趋势,从而表现特定金融机构的声誉特征。

(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在金融机构发生特定事件,尤其是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相关舆情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强化,并引发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危机,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快,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舆情管理应对机制,及时有针对性地处理声誉风险,甚至有引发“挤兑”的危机。

三、金融机构舆情监测调查

(一)模式与主体

1、模式。获得金融舆情的模式可以有被动的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主动的金融舆情调查模式两种。

2主体。我们这里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管理的主体指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即主要包括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可以由金融机构各自根据业务范围和特点建立自己的监测调查系统,也可以由各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共享的平台机制。

(二)方式与工具

1、传统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方式、渠道和工具。包括:(1)传统媒体信息渠道。如公共媒体的期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2)舆情调查。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意见、手机信息传播情况等。

2、新型方式。主要是公共互联网渠道,通过专业的监测调查软件系统开展金融舆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包括:(1)互联网舆论平台。通过微博、博客、BBS等信息内容进行的舆情监测;(2)互联网调查。通过专业网站和软件系统进行舆情调查。

四、金融舆情信息整理分析

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

(一)定性分析

1、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有关金融的舆论信息中所关注的主题,并进行分类整理。

2、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基于各个主题会有不同观点出现,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

(二)定量分析

1、统计方法。包括:(1)基础数据统计。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数量等。(2)信息指标。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以把握舆情方向、趋势。

2、计量方法。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如分析各类金融事件舆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金融形势趋势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以便引导舆情基于真实信息向有利于金融稳定运行的方向发展。

五、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运用

(一)业务类型调整与服务质量信息交流反馈

使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和把握客户金融需求、业务需求,获得服务质量反馈,实施业务管理的一条重要信息交流渠道。在进行业务调整时,通过金融舆情信息预测业务实际效果和社会接受程度;在业务推出后,通过舆情信息了解业务效果好服务质量,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业务实际运行信息。

(二)金融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反馈

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前,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民众需求、预期;在之后把握其效果,以利于金融创新能够真正符合客户要求。

(三)突发风险性金融事件的应急处理

突发金融事件往往是通过舆论传播而最终演化成为风险事件,甚至会通过舆论传播影响金融机构信用和金融价值链的正常运行,从而诱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应对与引导机制及早和及时发现危机发生、蔓延的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是控制、化解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需要建立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金融机构与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舆情引导机制。

另外,即便对于金融市场、机构的正面事件舆情,金融机构也要关注和引导适度传播,以免被过度利用而引发一哄而上的泡沫性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惠春、吴滋兴、张职,《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福建金融》2007年第11期。

[2]肖桂华,《加强督促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人行丽江中支舆情监测工作初见成效》,《时代金融》2009年第4期。

[3]闫利平、陶卫江、韩晓虎、靳兰,《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现代情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