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例6篇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1

    工程项目管理者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需从众多施工企业中挑选具有实力的一方,从某种作用上分析,选择了具有优势的施工企业,项目建设意味着成功50%,因此,项目经理的选择即决定了建设的最终结果。确定了施工企业后,建设方与施工方为各自权益的保障实行签订合同,然而,合同的签订若存在风险则极有可能日后引发法庭纠纷,促使我国建设项目面对经济损失,因此,规避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评估风险并采取措施尤为重要。

    2.分析合同签订过程

    2.1准备

    建设方于签约准备阶段需对施工方组织合法性作进一步确认,尽管施工单位的选择均以招投标形式决定,开展招投标前已对对方的实力、资质等作调查评估,但实行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再一次对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施工方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防范签订合同存在的一切风险仍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1]。而对于施工方而言,了解建设方的总体情况也是必要的,可确认对方是否已依照我国相关法令法规登记注册并成为正规企业,获悉是否已具备法人资格,如若是法人建设单位的子公司,则需调查其法人总公司确切位置及主要负责人的相关信息,同时仍需进一步了解该子公司与总公司间的关系是否属实。再者,如若建设方属于法人单位的商,需确认该建设方是否拥有相应资质条件满足项目正常施工的开展。

    2.2协商

    建设方与施工方经准备充分后,双方约定时间进行签约协商,协商简而言之就是双方为合同主要条款交换各自意见,在我国经济法中称为要约与承诺。为尽可能推动双方合同达成,建设方与施工法在协商阶段均需将各自的意愿真实并准确的阐述出来,同时需认真倾听对方的意愿,分析对方的意愿是否合理,勇于指出对方不合理的要点,并通过再次协商将风险制约最低,尽可能降低合同签约的风险,从而实现合同管理的作用。

    2.3定条款

    我国建设方与施工方签约的项目合同大多数采用书面形式,法定书面合同的运用首先需根据书面形式的类型及范围,后分析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双方履行的职责,即合同中的条款。条款的确定是双方经协商后讨论概括出来的要点,条款需具有全面性及完整性,根据双方实际情况确定条款以便于达到各自预计的成效。因此,双方需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判断合同的完整性、全面性及自身风险分担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在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范围之内,进而为下一步正式签约合同作保障。

    2.4签字

    这一阶段需审核签约协商及合同条款确定等内容,再一次检查双方协商与确定条款是否存在理由,及时发现及早修改能为双方是否具备能力履行条款奠定保障。通常情况下,双方于签字前需完整通读合同一次,以便于审查合同条文是否存在遗漏,及时通过协商后予以修订或添加,确保双方权益免受侵害。

    3.分析双方合同履行过程

    无论是建设方或是施工方,对于双方而言,合同履行旨在获取各自预计的成效。

    3.1建设方。根据合同履行分析并建立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合同管理工作程序,同时为各管理环节落实主要负责人,督促其按照合同规定条款履行岗位职责[2]。此外,阐释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制定合同管理制度,为合同构建系统化管理模式,对合同进行密切跟踪管理,定期开展合同管理判断与评价交流会,为完善合同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及方案。

    3.2施工方。主要负责人根据合同条款分析本单位施工能力现况,为施工顺利实施划分岗位人员,落实各岗位人员职责,实施岗位连锁实施模式,强调各岗位人员严把施工质量,履行合同规定事项,尽可能达到合同上条款的要求。定期开展施工座谈会,分析施工过程出现的理由,探讨解决策略,同时强调为降低施工质量风险,杜绝交叉作业。

    4.合同注意事项

    提及合同中的注意事项,可分阶段讨论,具体分为四方面。

    4.1价款的细化。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中,通常采用可调价格作为价款细化的主要手段,即首先以中标价为招投标价款,然后根据工程实际施工变更价格以及我国工程建设政策性调整后的价格再决定价款。常规下,以中标价与工程施工变更价格或我国工程建设政策性调整后的价格之和作为价款。

    4.2合同中应包含工程竣工验收时价款结算的相关内容,通常需注明工程竣工验收时扣除质保金之外将预留尾款通过审计的形式向施工方支付,从而确保施工方合理行使价款结算,以便于确定所支付的工程价款低于竣工时双方结算价,这也是降低合同风险的主要内容[3]。

    4.3合同应同时具备公平性与公正性。合同是否能体现公平与公正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份有效且合理、科学的合同是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均重视的理由。同时,一旦合同已确定并签约成功后,双方需依照我国法律履行各自职责,避开未依法履行合同而导致法庭纠纷,造成单方或双方经济损失。

    4.4合同中需明确提出奖励与惩处。不同工程对施工质量等级有不同要求,如果项目负责人对该工程质量要求较高,则合同中必须明确提到该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同时为鼓励施工方达到这样的质量标准,可在合同中注明奖励的形式,如奖金。再者,对于于合同规定竣工期提前完成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建设方可在合同中列明予以奖励,如奖金。此外,对于逾期竣工的情况,合同中应注明相关处罚措施。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2

【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 应用模型 研究

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 auditing)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已经取代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成为当今审计的主流。如何在实务中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或从整体上规划风险基础审计是风险基础审计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本文提出了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并引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为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提供便利。

一、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反映风险基础审计与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即风险基础审计的特征。因此,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符合以下要求。

1、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反映在应用模型风险输入变量上,即风险输入变量水平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风险变量本身却是不变的。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明确风险变量要素。

2、风险基础审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这里的认识规律是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规律。审计人员对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的过程:初步评估风险-根据初步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并执行审计计划-根据计划执行结果再次评估风险-根据风险评估差异修正并执行审计计划。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反映审计人员的这一认识规律。

3、风险基础审计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质量保证和效率体现在审计方法的选用上。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体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4、风险基础审计可以满足审计目标不断演变的需要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相对于审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改变审计目标只是改变了应用模型中风险输入变量的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输入变量本身。

二、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

1、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图(见图1)

2、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解析

(1)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成因。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成因与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密切关系。

①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应了解的要素之一,只有了解审计目标才可能找到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要素。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就审计客体的公允性表示审计意见。

②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审计客体中包含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导致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如果审计人员就这样的信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便构成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的决策对审计客体错报或漏报的敏感程度。风险成因分析是风险基础审计的起点。

(2)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来源评估。

①来源三要素。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构成。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与审计客户相关,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只能进行评估。检查风险却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但检查风险无法根除。在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主要是评估可能的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应落实到财务报表认定层面,审计人员据此设计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进而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对其后的整个审计工作都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②风险评估是审计策略的构成部分,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计划的内容之一。

③风险来源三要素是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变量,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计划编制和执行与输入量有直接关系。

(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的应对。审计人员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审计规划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规划包括确定是否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三部分。

①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审计人员根据基于对审计道德、准则和法规要求的考量和风险初步评估水平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是一个客户筛选过程,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如果审计人员决定接受客户委托,应与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人员应确保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得到恰当的理解。

③审计策略。审计策略规定了审计方向,描绘了审计的预期范围和执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引,包括了解审计客户及其环境、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估。根据以上要素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工作合作及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及其事项等要素。

④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包括三部分,计划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计划的进一步(基于计划的风险评估程序),针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其他为遵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所需要的程序。

分析性测试、细节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取决于基于风险评估的审计方法的确定,在低风险领域使用综合审计方法,在高风险领域使用主要证实法。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对重要项目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任何项目都要对其编制技术进行测试。

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分析性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分析性测试风险,细节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细节测试风险,这是检查风险的两个组成部分。

(4)审计复核。在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复核阶段,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结果与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水平进行对比,判断审计结果是否与计划的风险评估水平一致、根据风险评估水平设计的审计程序是否可以将检查风险水平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如有必要修改审计计划则执行修改后的审计计划。

(5)审计报告与归档。根据与审计客户的沟通情况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出具审计报告,并将取得或编制的各种审计工作底稿按要求归档。

3、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特征解析

(1)审计目标―审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量。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决定审计风险成因,风险成因决定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量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变量本身。因此,该风险基础应用模型适应未来演变后审计目标审计的需要。

(2)风险基础审计输入量。在风险评估阶段,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水平是进行审计规划的输入量水平,审计计划据此编制;在审计复核阶段,审计执行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的不一致将导致审计人员修改审计程序并执行修改后的审计程序,直到审计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一致为止。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体现了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3)审计方法――综合法与主要证实法。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为综合法和主要证实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既保证了审计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当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4)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的循环可以纠正审计规划阶段输入量水平的偏差,这种对输入量水平的修正会随着审计进程的进行、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加深而不断进行,符合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知规律。

三、风险基础审计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

除根据规划阶段评估的高风险水平设计并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外,审计人员还应遵循风险基础审计的另一原则,即在整体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层面重点关注资产、费用有无被高估、负债和收入有无被低估现象的存在。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研究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表(见表1)。

(2)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要正确解析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就必须依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核算。

资产高估对负债、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影响

①资产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负债是资产的来源之一,负债与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对经营性收入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原值入账会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被高估。

②资产被高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收入的实现必然导致资产增加,收入和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同时高估应收账款和收入。

③资产被高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资产损耗或少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低估、资产被高估。

费用高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④费用被高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多计提资产损耗或多计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高估、资产被低估。

⑤费用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企业多计提准备会造成费用、负债同时被高估。

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⑥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实现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会造成收入被低估,同时资产被低估。

⑦收入被低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从预收款中不转或少转已实现的收入会导致负债被高估、收入被低估。

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费用和收入的关系

⑧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或不计因负债而增加的资产会导致负债、资产同时被低估。

⑨负债被低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未实现收入的预收款确认为收入会导致负债被低估、收入被高估。

⑩负债被低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或不计提相关准备会造成负债和费用同时被低估。

2、高估与低估测试的原理解析

从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整体角度观察,资产、费用被高估与负债和收入被高估测试涵盖了资产、负债、收入和负债项目中每一个项目的高估和低估测试。

(1)资产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收入和负债可能被低估而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低估;设计并执行费用可能被高估的审计程序可以检测资产是否被低估。

(2)费用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费用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费用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负债是否低估的测试程序可以检测费用是否被低估。

(3)收入被低估与被高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收入的完整性认定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出收入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负债项目可能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

(4)负债被低估与高估被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负债可能负债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根据收入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根据费用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

【参考文献】

[1] 张焕宇:我国完善风险基础审计的必要性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6(3).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3

关键词:企业价值 评估 风险防范

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资产重组、企业并购或是公司上市等经济活动无不需要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价值参考。由于企业价值评估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操作中必定会出现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将会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行,给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利益相关人员带来损失。因此,如何控制企业价值评估中的L险,将风险尽可能地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种类及来源

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可以定义为:在评估业务或事项中,由于评估机构或人员对企业价值做了不准确或错误的判断给相关人员带来损失或需承担相应责任的各种风险。根据此定义可以将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分为以下四种:

(一)来自被评估方的风险

来自被评估方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1)道德风险。被评估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价值,获得相关利益,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对企业不利事项来使评估机构高估企业价值。(2)客观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被评估企业规模较大、行业特殊、无形资产较多等客观因素,导致评估难度加大,评估准确性难以保证。(3)被评估企业信息不清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是由于被评估企业提供的资料有误、缺损,特殊机器设备资料难以获得以及资产权属不清等原因引发的风险。

(二)来自评估方的风险

来自评估方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1)道德风险。与被评估方一样,评估方同样会产生道德风险,为了获得更多的评估费用、收受好处或者评估方与被评估方有亲属关系等,评估方可能高估或低估被评估企业的价值。(2)组织风险。组织风险主要是指评估机构组织管理人员时产生的风险。评估机构人员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经验等都可能致使评估机构在项目组织、控制环节存在风险。(3)操作风险。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方法选择不恰当、计算错误、数据遗漏以及在操作中缺乏必要的评估程序,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操作,评估技术手段落后,不适用当前评估业务阶段等,这些都会使评估结果不符合实际。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与评估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相关,企业价值评估在方法选择、参数选取上,要依赖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评估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来自评估环境的风险

来自评估环境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1)法律风险。企业价值评估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评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很多企业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不适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现实脱节,很难有效指导当前的评估工作。(2)市场风险。市场环境不佳,经济不稳定,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信息缺乏等都有可能使评估结果出现错误。(3)行业自身发育不良产生的风险。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起步晚,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借鉴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西方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从整体来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并不完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西方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环境有很大不同,其理论成果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我国情况。(4)监管风险。监管不到位,行业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导致评估机构只注重自身经济利益,忽视工作质量。另外,监管方对企业价值评估行业以及评估机构监管不足,政府对评估的过多干预都会使评估结果背离实际情况。

(四)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表现为评估报告使用风险和关联风险两种。(1)评估报告使用风险。评估报告具有时效性,如果评估报告超过使用时效则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价值,会产生风险。另一方面,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类型,使用错误类型的评估报告同样会产生风险。除此之外,评估报告使用者还应考虑后续事项对评估结果的影响。(2)关联风险。有时,评估项目过大,需要几家评估机构合作完成项目,其他评估机构出现问题也会引发本机构产生风险。

二、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企业价值评估立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由此导致评估机构受利益驱逐,利用法律漏洞,获得非法利益。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价值评估工作有法可依,让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化、法制化。我国评估机构监管部门应定期对评估机构资质进行评审,评估机构根据评定资质等级接受业务,不得接受超越资质范围的业务。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对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但要注意,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不得干预正常的企业价值评估工作。

(二)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评估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大小各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评估业务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行业混乱现象。为了保证评估业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应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价值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评估报告的制作,从而减少人为主观影响评估结果。要不断完善评估准则,将评估准则作为重要指导。只有行业规范统一了,评估结果才有可比性。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保证企业价值评估行业有序发展。

(三)建立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风险预测。在评估机构接受评估项目前,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发现项目面临的风险,并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2)风险控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加强控制与管理,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3)风险管理。评估机构应通过评定风险控制的效果、建立风险责任制、奖罚制度、明确评估人员责任、提高评估人员风险规避意识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风险。

(四)提高评估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价值评估工作的质量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执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看,还有待提高。评估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道德素质要求评估人员遵纪守法,保持客观公正,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估结果。同时,评估工作很多时候要依赖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专业技术素质对评估人员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至关重要。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评估人员充分理解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熟悉企业价值评估的技术方法。根据评估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评估机构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评估人员风险意识,在工作中提高警惕。第二,在聘用评估人员时,应对其进行充分考核,考察其专业技术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对专业技术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聘用,这样可以避免评估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带来的风险。第三,要重视评估人员后续教育,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评估人员要进行后续教育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评估人员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操作,不同机构部门应加强交流,促进发展,共同进步。第四,提高评估人员道德素质,加强评估机构道德建设工作。

(五)改善企业价值评估信息质量状况

信息质量状况直接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注重改善企业价值评估信息质量状况。评估机构应任用专业水平高、信息搜集能力强的人员,负责信息搜集与处理。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应尽量使用第一手信息,越是原始的信息使用价值越高,剔除大量无用信息,提高信息效率。信息搜集人员应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复核,保证信息|量。信息分析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和信息处理工具,从而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行业,对于评估机构不能把握的信息可以借助专家意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价值评估中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信息进行共享,增加企业价值评估的透明度,减少舞弊的发生,为评估人员提供便利。

(六)建立企业价值评估保险制度

企业价值评估中有一部分风险属于系统风险,通过一般的风险控制不能有效规避,可以采取风险保险措施,评估机构拿出一部分利润给保险公司为自身进行风险投保,一旦风险发生,由保险公司对评估机构发生的损失进行赔付。保险公司在与评估机构签订合同时,应注明只给予部分赔付,并不对评估机构的损失整体赔付,由评估机构自身承担一部分损失,这样可以使评估机构自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发生。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评估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减少了评估机构担心系统风险发生的压力,降低了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降低评估机构风险的发生,会采取各种措施监督评估机构工作,从而进一步降低评估机构风险。X

参考文献:

[1]张红,李明周.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179-181.

[2]张丽哲.企业价值评估与风险控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5,(7):34-36.

[3]李秋月.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2016,(17):99-100.

[4]刘宇,周俊霞,张帅.试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J].商业会计,2013,(5).

作者简介: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4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5

关键词:风险评估;传染病;风险管理;风险值

传染病是造成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传染病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对有效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在中国开展较晚,方法较少,多是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1-3]。风险矩阵法是在一些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风险比较重要的方法, 它能够对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操作简便的方法。该方法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4月提出的, 很多项目采用风险矩阵方法进行风险评估[4-6],传染病风险评估是对传染病疫情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危害后果具体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是实施降低传染病疫情导致损害的第一步,也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损害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我区每年发生传染病暴发及重要散发疫情多达80余起。之前区公卫系统尚未开展类似系统的风险评估,使得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理相对较为被动,尤其在应对较大传染病疫情时,由于缺乏事先针对性的准备,更显捉襟见肘。本文采用风险矩阵模型对我区各种可能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预先开展防控准备,使得疫情应对具有前瞻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本区近20年的暴发疫情、重要散发疫情。

1.2风险评估方法及步骤所用评估方法为风险矩阵模型评估方法[7],步骤具体如下:

1.2.1风险评估准备首先收集宝安区以往传染病疫情资料及1994~2012年所发生的由传染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综合考虑相关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包括致病力、传播力和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结合宝安区的自然条件、人口与民族、经济社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场所等信息,根据已有风险控制措施、应急救援能力和历史经验,确定传染病疫情的评估范围;制定评估方案,制定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模板、表格、评估报告样式等,细化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根据传染病疫情的特征,从经济、社会等角度制定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标准,为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提供指导。

1.2.2风险识别组织专家用会商法根据其工作经验及历史监测数据识别全区当前存在的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因素。最后确定的传染病风险种类有急性传染病12类24种场景。

1.2.3风险分析①对每种传染病疫情描述风险场景,包括灾害点基本情况、发生地点、影响区域、事件起因、持续时间,现有应急能力、参考事件等内容。②可能性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或概率估计采用5级制分类来予以描述和度量,参数设为R,分5个等级,见表1。采取比对过去20年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资料,对R进行赋值。③后果分析,在假设某传染病疫情出现的前提下,根据相关规定,从5个领域(人、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设定损害参数(最高分为5分),通过计算总损害值D来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④风险评定:根据发生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评定风险。⑤确定风险水平:将风险可能性等级及风险后果等级列成风险矩阵图,于风险矩阵图中标出风险等级(四级:低、中、高、极高)。

1.2.险评价根据计算的风险值V划定风险评价标准,当V值>4时,风险为不可接受,此时应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如果4>V值≥2,表明风险为有限接受,此时应在综合权衡基础上尽量规避风险;当V值

图1风险矩阵图

1.2.5风险排序对所有参与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风险等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风险大小及优先处理顺序,提供行政部门决策参考意见。

2结果

2.1 评估结果 通过对风险评估, 深圳市风险V值>4的有:SARS社区暴发(4.63)、新亚型流感暴发(4.31)、新亚型流感社区流行(4.18),鼠疫、霍乱等21种模型风险值V均

2.2染病疫情的风险源深圳市风险源主要存在于人群密集的工厂、学校等场所,可能与气候条件、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大、工厂通风不良、环境较差有关,同时也可能与部分病原微生物传染性强有关。

3讨论

采用风险矩阵模型对传染病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量化指标,确定传染病风险等级,对于风险值>4、风险等级不可接受的,就应该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而对于风险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21个传染疫情模型VV均4,为不可接受等级。应将其列为我市防控重点,特别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应采取病例出现后的先期处置,以预防短期内迅速扩散。

当然,该模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中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现有的其他分析模型一样,该系统在赋值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导致最终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即使不同专家对同一场景进行评估,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风险等级。在不同领域,这种偏差会被放大。本文研究表明,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科学性与实用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如何更加优化模型,增加其客观性,是一个仍然值得探讨的问题[9]。

参考文献:

[1]谈立峰,郝东平,孙樨陵,等.综合应用风险矩阵法与Borda序值法评价区域性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9):556-560.

[2]董艳,李剑峰,王连军,等.基于风险矩阵法与Borda排序法对某城区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4):213-216.

[3]薛晔,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科学工程学报,2006,增刊:1-10.

[4]吴长青,朱文涛.基于风险矩阵等方法的药品不良反应风险评价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20-22.

[5]柳红卫.城市天然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06,2(3):96-100.

[6]张,慕德俊,任帅,等.一种基于风险矩阵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5):93-95.

[7]孙玉卫,韩喜双,谭耀同,等.风险评估模型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德灾害风险管理试点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2(8):20-27.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6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评估系统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加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很多企业成了金融危机时代的牺牲品。我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且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从内部完善自己,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衡量企业面对的内外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已成为了企业当前最迫切的任务。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要素。其中,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当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若企业不能及时识别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则可能错过化解风险的最好时机,不能避免风险所带来损失的扩大,增加企业陷入财务或经营困难的可能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技术在会计、审计等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提高了信息采集、交换、处理、存储的准确性和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支持平台,特别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为风险评估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将风险评估与信息化结合,能够实现对企业风险变化的实时观测与控制,并利用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优势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风险评估流程进行重整,使信息技术与风险评估系统高度融合,使风险评估过程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且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风险评估信息,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上主要有以下优势:(1)实时监测。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使得实时检测成为可能,当经过某个时间点或约定的事项发生时,可以马上触发系统的运行,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评估,不需要人工检测,减少了人力的耗费,并且当风险评估的结果超过风险临界值时,系统会迅速反应,将问题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帮助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反应不及时导致风险加剧,降低损失扩大的可能性。(2)信息高度共享。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所用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实现与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对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在风险评估时不需要重新收集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节约成本,并且避免了相关数据更新后风险评估系统没有及时得到最新数据的可能性。(3)决策支持。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管理者通过对这些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发现潜在有用的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判断风险数据的变化过程,及时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

构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需要一系列的步骤,首先应该设立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分别设置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设置整体风险的临界值。之后进行风险的评估过程,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实时评估,生成评估报告并存档,当评估中出现重要指标或整体指标超过临界值时,生成预警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相关人员在进行风险控制活动之后,将整改报告提交给系统。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1.建立指标体系。要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应该纵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发现、认识和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财务因素、安全环保因素、自主创新因素、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这六大因素。因为安全环保因素不易于定量研究,并且安全环保因素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的影响尚不明显,本文在建立指标体系中以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替代安全环保因素,采用了反映企业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财务因素、自主创新因素、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其他风险因素等相关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八点要求,即企业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的特征。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估企业风险的依据,使评估结果更为合理、公允。本文对于各个一级指标,均设立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估财务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1)管理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2)人力资源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3)财务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4)自主创新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5)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6)其他风险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对于每一个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下一级别的细分或者增设、删除其他的指标,来改变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以使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更加适合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2.风险评估,输入权重、风险临界值。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衡量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通过数据库读入或者手工输入。企业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系统,例如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等。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有一些数据可以直接为风险评估所使用。例如,在评估应收账款风险时,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比例、商品赊销比例、客户信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获得,通过读取会计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实时数据,进行实时风险评估。输入权重,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企业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设立风险临界值。风险临界值的确定要根据行业性质、规模、特点及同行业相关指标的平均值、估计最大值、估计最小值等因素分为整体风险临界值和个别风险临界值,整体临界值为根据各个指标风险可接受程度加权算得,个别风险临界值是根据个别指标的风险可接受程度来设置各自的临界值,对于个别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重要指标,要筛选出来进行独立观测。读取了所需数据之后,就可以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权重数值来计算整体风险以及个别重要指标的风险。将整体风险和个别重要指标的风险的计算结果生成一定格式的文档,储存在风险评估系统的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看并分析风险变化的过程,更好的掌握整体风险和重要指标风险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评估未来风险状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战略、措施与方法。计算出整体风险和重要指标风险之后,要分别将其与各自的临界值进行对比,若整体风险数值大于整体风险临界值,则进行风险报警,将风险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若重要指标风险数值大于重要指标风险临界值,也需进行风险报警,将风险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若整体风险数值以及重要指标风险数值均小于风险临界值,则再进入下一轮的风险评估或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触发新一轮的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相关人员在收到风险报告之后,根据风险报告中的风险指标、风险数值偏离风险临界值的程度来确定风险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源头,控制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范围。在控制活动完毕之后,出具相关报告,将报告提交给风险评估系统,作为文件存档,以便之后随时查阅并总结规律,提高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水平。

四、总结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结合2006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解,并详细分析了各个流程的具体实现方式,试图建立一个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框架,实现对企业风险变化的实时观测与控制,利用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勇,张秋生.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研究[J].交通财会.2002(2)

[2]关艳丽.用ERP增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宁夏机械.2007(3)

[3]郝林毅.基于内控风险的财务预警警兆识别系统初探[J].科技创业.2008(8)

[4]李雅琴.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2009(7)

[5]鲍建青.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09(10)

[6]杜国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J].经济研究导论.2010(2)

[7]侯微.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构[J].工商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