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思考的方法范例6篇

快速思考的方法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1

本节课是“简单排序”的第5个课时,是一堂信息学研讨课,主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学生已经对计数、插入、选择和冒泡排序进行了学习,初步掌握了简单排序的算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我先通过一道竞赛真题(NOIP2007提高组的第1题统计数字)引入,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排序算法思考求解。有的学生说直接用已学的选择或插入排序算法来做;有的学生在分析题目时便发现题目给出的数据最大可达到200000,而之前学的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2),简单一算发现超时。这个环节本意是让学生发现数据范围的问题,从而寻求效率更高的排序算法,但是也发现了一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审题,盲目做题(审题,即观察问题,这是一切有效思考的基础)。由此,我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快速排序,它是一种时间复杂度O(nlog2n)的排序算法,然后先学习快速排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寻找快速排序“为什么快速”的答案。

首先,我给出了快速排序的思想,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接着阐述了一次快速排序的算法,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做法和步骤。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能实现“排序”吗?于是,我用一组数据在课件上动态模拟(如图1、图2),展现快速排序的一次划分过程,学生对算法的开始、关键步骤、结束条件等产生直观的认识。

这时就继续讲解快速排序的具体程序吗?学生能根据程序自己揣摩消化吗?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可以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和深入理解快速排序。内涵理解了,具体程序是水到渠成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不能人云亦云,自己探索才能引导学生探索)。

我预设了两个课堂问题:①基准元素A[3]已放在目标位置,应该以A[3]为基准将数据分为A[1]~A[2],A[4]~A[8]两部分吗?②I和J指针最后是由IJ,你能举出最后由I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我通过一个例子具体演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①基准元素最后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未必放到目标位置,因此划分中必须将基准元素包括在内。②I=J时数据已完成一次划分,但为了方便调用子序列继续快排,仍多做一次,统一为I>J时退出。接着,我进一步提出疑问:在什么情况下基准元素放在目标位置,且不参与下次划分?这是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后续问题,同样需要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大多数学生能较快地找出反例,并模拟出全过程。(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能泛泛而问,要从探究的知识内部找问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经过上述多个环节的思考、质疑和讨论,这里水到渠成地给出快速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当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先写,再给出完整程序,可能效果更好,因课堂时间问题未这样操作),学生都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程序的书写,而不是死记硬背式的,并顺势编程解决了例题。大部分学生完成例题的求解后,我继续提出疑问:基准元素取法不同,对算法效率是否有影响?从而引出对快速排序算法效率的分析,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有学生认为取中间数和取其他数效率一样,有学生认为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和研究。这时教师给出提示:还是根据实际例子来分析,并以“1,2,3,4,5”这样一组简单的数据为例,让学生画图思考分析(如图3、图4)。

以中间数3为基准,要做几次划分,交换多少次……

以开头的1为基准,要做几次划分,交换多少次……

但以中间数为基准元素就一定是最好的吗?学生A马上说:待排序的数不是按照顺序给出就不行了。此时,教师正好提出可以有效提高快速排序的平均性能的做法——随机选取基准数,并顺便介绍一下随机化算法(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此为突破口,师生共同对快速排序算法的最好情况、最坏情况、平均性能、空间复杂度、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快速排序算法的不稳定性时,我提出疑问:如果有的题目必须要用快排,但是题目中要求稳定性,如何针对题目对快排进行稳定性改造呢?并给出待解决的竞赛真题“分数线划定”让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在前面已学过选择排序的稳定性改造,这里旨在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给出快速排序算法的一个应用:第k小数。即对快速排序算法进行局部改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里我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给出了一些提示:直接先快排再按照顺序找第k小数是最直接的做法,但是如何在快排原始算法中加入第k小数的判断?是否可以加入一个参数?这样自然引导学生实现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核心,它是在简单的模仿、理解和使用的基础进行创造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我给出一道与第k小数应用相关的思考题和5道练习题。布置思考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展开后续的深入研究,练习题是让全体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在多次的解题实践中实现能力的升华。通过后续的解题实践发现,学生对快速排序的理解比较深入,不是简单地记下来和套用,而是把快速排序作为人类的一种思想进行重新发现和思考,攻克前人在发明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实际上这个算法也是通过多位前人逐步丰富和完善的,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更新),真正理解快速排序是“如何快速”的,并实现新的应用和创造。

点 评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运动;搜索算法;发展;应用

引言

随着网络上图像传输需求的增多,视频实时图像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庞大的图像数据使视频的实时处理变得困难,因此,图像压缩技术成为视频实时图像处理技术的关键问题。

视频压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优化,帧间预测算法的改进是提高整体视频压缩算法效率的关键。它改进和优化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搜索策略、块匹配准则和块尺寸的选择。块匹配算法主要有最小绝对误差和(SAD)、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AD)或最小均方误差(MSE)算法,还有改进后的最小绝对差分误差和(SADD)算法以及基于内容的运动搜索算法等。块尺寸方面,搜索的块尺寸从16×16到8×8,再到4×4,精度单位从整像素到1/2像素,再到1/4像素,这些算法的改进减少了不必要的搜索点,细化了块单位,提高了搜索精度和速度。

多数运动估计算法都是基于对搜索算法的改进,通过对搜索算法的改进,以消除搜索所带来的时间冗余和空间冗余。

最初提出的快速搜索算法是全搜索法(FullSearch,FS)。全搜索算法运算准确度最高,但是运算量巨大,在编码过程中占据了总运算量的60%~80%,所以很少为实际所使用。为减小运动估计过程中的计算量,保证运动估计的准确性,运动估计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快速算法。

早期的快速估计算法有三步搜索法、二维对数搜索法、正交搜索算法、交叉搜索算法等。这些方法通过限制搜索点的数目有效地减少了运算量,相对全搜索算法有了较大改进,但这些算法为了满足搜索点的减少,往往将初始步长设的较大,使得搜索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导致估计准确度不高。同时早期的算法在设计搜索策略时,多数会选择全向性作为搜索的方向,即会选择上下左右四向八点,或选择菱形搜索等作为搜索模型。这种搜索策略从搜索的全面性以及匹配的精度来讲,是有其优越性,但全向性搜索往往同时带来搜索计算量增大,产生大量计算冗余。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提出的新的快速搜索算法,从不同方面入手,改善搜索算法中的不足,提高搜索效率。为此本文将以经典算法作为研究前提,重点对当前研究的各种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的对比分析其各自的利弊,提出对运动估计算法发展的新构思。

一、基于分层的自适应运动估计算法

基于分层的自适应运动估计算法,主要选取菱形作为搜索模型,通过相邻宏块间的运动矢量关系来判断运动状况,并对不同运动块采用不同的搜索方法,对于大运动块,采用分层结构搜索;其他运动使用小菱形搜索。同时结合多种提前截至准则,在保证匹配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搜索速度。

基于分层的自适应运动估计算法是基于一种分层塔形的搜索思路延伸而成,但在算法上又明显优于分层塔形搜索。基于分层塔形的搜索,它的做法是:对于那些运动比较剧烈的宏块,先在低分辨力下一层层地搜索,然后再转到原始分辨力下搜索,从而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获得较高的搜索精度。但现行的分层算法有时会出现重复搜索的问题,特别是在大运动搜索中,当预测起点已经是最优匹配点时,若判决准则不认为是最优,则还要先转到低分辨力层搜索,再在原分辨力层精确搜索,虽然最终也能找到原先的最优点,但搜索步数增加,搜索速度变慢。因此,若没有一个好的判决准则,分层方法有时会降低编码效率。基于分层的自适应运动估计算法,能充分发挥分层思想在大尺度运动中搜索效率高的优势,通过对各宏块运动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确定使用分层搜索的时机。使用自适应的搜索起点调整技术来逼近最优点,使用多种有效的提前阈值截止技术来防止重复搜索,与分层思想相结合,使得原来的分层算法效率有所提高。

二、方向延伸的快速运动搜索算法(DES)

方向延伸的快速运动搜索(DES)算法,利用图像块运动的方向特性,减小帧间编码中运动估计的运算量。该算法在钻石小模板块失真匹配运算的基础上引入搜索方向延伸方案、运动矢量预测和运动搜索的自适应门限等要素,先通过钻石小模块失真匹配运算找到最小失真检测点,确定初始搜索点到最小块失真检测点为搜索方向,若该最小块失真点不是中心检测点,则在搜索方向上不断延伸下一个相邻的检测点进行块失真匹配,直至下一个检测点的块失真大于当前检测点的块失真。接着以当前检测点作为中心检测点,重复以上操作,直至中心检测点为最优检测点,结束搜索。

DES算法是在DS算法的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但其算法思想又明显有别于DS算法。DS算法是一种基于全向性的搜索思想,该算法以搜索模板形状而得名,其基本思想重复使用两种搜索模板,钻石搜索大模板及钻石搜索小模板以适应视频图像中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搜索过程先重复使用大模板,直到最佳匹配块落在大模板中心。然后再使用小模板来实现最佳匹配块的准确定位。但由于DS算法在每个搜索点位置都进行全向性搜索,容易产生大量的搜索冗余。

DES算法在秉承了DS的钻石搜索小模板的同时,针对运动不是特别剧烈的视频图像,提出方向延伸的搜索算法,使得搜索总是基于失真匹配最小的像素进行,这就大大减少了搜索的范围和搜索的冗余。但DES算法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初始搜索点的选取时基于当前块的左方、正上方和右上方三个方向的候选点选取产生,虽然算法中考虑了相邻块运动矢量相关性及运动矢量中心偏移特性,也提到了通过阀值限定初始搜索点的选取,但由于算法中仅考虑了空间因素,而没有考虑时间相关性,而且也没有全面考虑空间因素,该算法还是会有最佳匹配点和初始搜索点不在相近的搜索区域的情况。这时放弃钻石搜索大模板而仅仅基于钻石搜索小模板搜索,就会在相同的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增加搜索的次数,从而降低搜索效率。DES算法在某些情况下优于DS算法,但由于其初始搜索点缺乏完善,很容易导致后面最佳匹配点的搜索产生繁复。

三、基于概率矩阵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

基于概率矩阵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综合运用时空相关性来对各个帧宏块的运动向量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该算法在综合运用时空相关性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当前宏块的运动向量概率矩阵及之前宏块的概率统计矩阵,通过相应的预测公式来估计下一宏块各个可能的运动向量对应的概率值,然后根据概率值组成和搜索窗口大小相同的概率矩阵,选取矩阵中概率较大的运动向量进行块匹配运算,找到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AD)点,再使用小菱形搜索算法进行修正来得到最终运动估计结果。

传统的快速搜索算法基于两种思想:(1)通过限制搜索点的个数来降低块匹配法(BMA)的复杂度,如三步搜索法、四步搜索法、新三步搜索法等;(2)运用时空相关性,从得到的运动向量选择块匹配的初始点的方法,如本文提到的DES算法和优化预测运动矢量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这些算法分别从某一个方面入手进行算法优化,而基于概率矩阵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则将限制搜索点的思想与时空相关性联系起来,使得算法将更加优越,而且精度还略有提高。该算法在算法设计中有两点可取之处,首先选取与搜索窗口大小相同的概率矩阵,使得搜索窗口中所有的方向向量都得到了考虑。而概率矩阵预测算法P(t)=P(t-1)×0.3+P0×0.7的运用提高了概率矩阵预测值的精确性。通过对高概率的运动矢量的块匹配运算,减少因对低概率的运动矢量进行块匹配运算而造成的运算速度和精度的低效性。但算法也有其不足之处,该算法思想通过有效地减少了搜索的次数,简化了搜索的复杂度,提高了搜索精度。但由此产生的概率矩阵同样产生了计算的低效性。由于概率矩阵的设计是基于与搜索窗口同样大小,则在概率计算中,就要将窗口中所有运动矢量都要进行计算和概率统计,概率矩阵预测有别于其他搜索算法,相应产生的多余计算,也是其他算法没有的。

小结

优化预测运动矢量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与DES算法在压缩思想上都是基于通过优化搜索方向算法,减少大量时间消耗和冗余信息。但在算法上两者又有明显不同。DES算法是基于钻石搜索算法,将中心检测点到最小块失真检测点定为搜索方向;而预测运动矢量的快速估计算法,在确定方向时,同时考虑了中心、中值和时间相关的三个矢量作为基本预测矢量,在考虑了序列空间相关性的同时考虑到序列的时间相关性。在算法的精确上比DES算法有了明显的改进。

而概率搜索矩阵的搜索思想与上述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别,该算法在综合考虑了运动帧间时空相关性的同时,根据搜索半径确定与搜索窗口同样大小的概率矩阵。通过寻找概率矩阵中概率值较大的运动向量来进行块匹配运算,找到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AD)点。该算法通过概率矩阵的计算,有效地减少了搜索的次数,简化了搜索的复杂度,提高了搜索精度。但由此产生的概率矩阵同样产生了计算的低效性。由于概率矩阵的设计有别于其他搜索算法,相应产生的多余计算,也是其他算法没有的。

总的来讲,新的快速搜索算法都是在原有经典算法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延伸。算法思想也主要是基于对时运动帧间时空相关性的考虑,利用菱形搜索算法,大小钻石搜索算法以及运动向量概率矩阵等,以更为高效的方式,通过更少的运算寻找到最佳匹配块,达到提高算法的速度和精度。

参考文献:

[1]杨志云,郝红卫,等.一种精确而快速的块匹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

[2]乐培玉,张太镒,等.一种基于概率矩阵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7,(1).

[3]闫敬文,余见,等.优化预测运动矢量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7,(10).

[4]俞柏锋,赵飞,等.基于分层的自适应运动估计算法[J].电视技术,2008,(3).

[5]齐美彬,王德宝,等.一种方向延伸的快速运动搜索算法[J].工程图学学报,2008,(1).

[6]刘伟锋,汪增福,等.基于内容的视频压缩改进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图解分析样式性图解室内设计

1图解分析“三分法”观的基本涵义

图解分析也叫图解性分析草图,它是一种用速写形式的草图来帮助思考的一个术语。在整个设计阶段,这种思考总是伴随着速写草图使设想和构思应运而生,落脚于物化的思维形式。图解分析可以等同于视觉思考,它可以是一个大概的草图,在某些概念上甚至是模糊的,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也可以只记录某个细部的放大,旨在强调其快速的临场感,给共同参与设计的人员及业主有一个大范围的视觉体验。它注重思考而非表现。在此处论述的图解分析主要以徒手速写或草图为载体,通过支持图解分析的四种手段:观察、感知、分辨和想象并借助图形来提高这些技巧,以实现图形和思考的初步结合。当思考以速写想象的形式外部化时,可以说就已经成为图解了。它仅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快速表现图,它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图解分析手段加强了丰富思考的速写和丰富速写的思考,不断地相互赋予活力。图解分析在个人设计思考的发展中得到极大的促进。在私人思考模式中,个人隔离于他人单独地发展设想,在自我交谈中个人与设计草图相互交流信息反馈回本人,以便设计师本人在轻松的信手涂鸦中激发起满满的自信和盎然的兴致的同时可以及时通过手中恣意的线条调整自己的思维设想。

图解分析是一种用速写形式的草图来帮助思考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通过速写草图使设想和构思转化为图形的设计思维方式。室内设计快速表现是图解分析的重要应用领域,图解分析在室内设计快速表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抽象符号的使用和形式美的解析上。室内设计快速表现借助于图解分析的思维方式,可以成功地用图形结合多种技巧快速的将其整合,并表现为外在的思想。透过图解分析的应用,我们看到室内设计快速表现无论在构思、形式美感及视觉交流方面,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都能获得一种沟通的捷径。

图解分析可以说是人类凝固的思想,罗伯特.麦金认为图解分析是外在思考“使思考形象化的图解分析具有若干胜过内在思考之处。首先,涉及材料的直接感觉提供了感觉的养料——毫不夸张的精神食粮;其次,巧妙处理一个实际结构的思考是一种探索、发掘的才能——出乎预料的欣喜,意外的发现;第三,视觉,触觉和动感等直接范畴的思考产生一种即时的、实际的和行动的感觉;最后,形象化的思维结构为设计中的关键性设想提供了对象和视觉形体,使之可以与同事们共享……”图解分析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交流,同时也是与他人分享经验的过程,图解分析可以是设计师的闭门自检,当它成为一个公众参与的设计时,图解分析确是一个很好的与他人交流的手段。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如此,所以我们的思考总是以分类以及各分类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正是这些对事物的概括能力、构建关联的能力、发现关联的能力、以及合理的组织能力构成了信息沟通系统的基础。正如词语和句子构成了语言沟通系统,图像和图解构成了视觉沟通系统。图解分析可以说是图像思维的再提炼,它把抽象的思维转化为物象的图解本身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图解是一种特定图像思维方式,是一种视觉语言的交流,设计师凭借特定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意图,同时借用图解语言与外界进行交流,因此图解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图解形式:理念性图解、样式性图解、坚定性图解。

2理念性图解与室内设计快速表现形式

理念性图解,是指依据图解思维对设计方案进行理念上的构思与分析,形成对室内设计方案的理念型认识。有学者认为理念性图解仅具备大致形态,以量的积累奠定质的突破。我们主张,由于在室内设计方案的初次分析时,如何构建室内设计方案的初期空间计划是设计的核心,它包括结合设计方案考虑建筑环境、技术设备、使用功能和尺度形状等如何在室内设计方案体现出来。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理念性图解分析研究空间艺术构造的整体结构,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各种综合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多个方案,然后进行多个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开展后续设计。

从人类的思维模式看,理念性图解显然来源于图形同构的思维定势。莱恩·福塞认为,每个人大脑里都拥有一个形式世界,这个形式世界是它的“历史关联”。它与设计内容的图像形式直接碰撞、迎合。使之相对应,并不断用头脑中的其他形式片断进行补充、丰富、优化而产生最初的图形框架。我们可以发现,理念性图解实际上是直接设计内容与思维图像形式关联,并起到连接作用,而实用、经济、情感都集中表现在形式上并获得综合性、创造性的解决,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室内设计快速表现中的理念性图解的作用被看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思维的设计师,在以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本质的观察为基础,在对室内设计方案作了详细勘察后,配合设计师本人的丰富脑力积累,在对功能、尺度及环境的把握上,对整个方案在脑海中作出了初步的视觉体验的雏形,尽管它是模糊不定的,当这种视觉感受还是一种思维理念时,这时就需要设计师用最快捷、方便的徒手画形式利用最为初始的图形记录减来抓住这种第一感觉,在作了大量草图后,对图形不断组合、删减后的分析,这种视觉感受会逐渐清晰起来,此时设计师把这些理念性的图解记录作为样式性图解运用于快速表现图中的基础。

3样式性图解与室内设计快速表现形式

样式性图解,是指在理念性图解基础上根据观察的思考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表达。莱恩.福塞认为样式性图解是在理念性图解中筛选发展而来,具有重要部分的细部处理,样式性图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于装饰结构、造型元素、材料组合、表面处理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从平面到空间,从立面到剖面加以发展。由于样式性图解是根据理念性图解将设计方案细节化,因此样式性图解实质上是一种图形重构的归纳。当然样式性图解也包括新的思考诞生,但是从样式性图解的设计功能看,它主要体现为图形的分解与重构。“重构”从字义理解就是重新组织、构成、破坏、打散原始系统之间或某一系统内部的原始形态的旧的构成关系,再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秩序的过程。样式性图解对室内设计快速表现的影响体现在形式片断的重构和修正,主要表现为设计师在利用样式性图解指导室内设计快速表现时,常常根据空间环境与设计内容的不同方面的限制条件,在思维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形式片断与之相对应,并在某种标准上进行重构和修正从而获得最终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从形到形的思维飞跃过程是创新的基础,也给室内设计快速表现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样式性图解对于快速表现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经过大量理念性图解的前期探试性工作后,从中得出我们最想表现出来的视觉感受,它可以是状物精微的,也可以是极其夸张的,它作为快速表现图而言有时更像是一幅艺术作品,同时在表现图中一样把造型、材料等考虑进去,在空间及构图处理上、虚实表现上相得益彰,为下一步的最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快速表现图作好辅垫。

4坚定性图解与室内设计快速表现形式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4

阅读速度 计时阅读法 固定程序阅读

一、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

快速阅读训练,也叫限时阅读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职业高中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达到500字。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注重这种限时阅读训练。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范文或选一些精短的文章,在估计所教的课文的大概字数后,要求学生在限时之内,掌握文章的整体大意,能较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或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二、阅读能力点的训练

在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项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测试题带着问题精读有关的句段,了解有关的各种数据和事实经过,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和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

三、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强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他所说的流利地阅读与快速阅读都注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这也与现代社会对阅读者提出的要求相符。

1.计时阅读法

这是一种用计时或限时的阅读,以增强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从而达到不到之处阅读速度的训练方法。在阅读现代文时,教师精心地设计好训练内容,交代阅读目的,要求学生在所限制的时间内阅读,注意速度,争取不回视,并要力求记忆和理解最多的内容。读完后,不再看原文笔答已经预先设计的速读测试题,最后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定答题成绩。一般来说,只要目标明确,选用的检测材料较合理,学生通过计时法阅读训练,速度和能力是会有明显提高的。从1992年起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增加了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题,而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的就是快速检索有用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平时的阅读训练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快速检索文章信息的能力,造成答题失误,或者虽是做对了,却由于检索方法不对头,花费了大量时间。造成失误的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在答题过程中,不断地回视、或者拘泥于其中的一个问题不能跳出来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2.固定程序阅读

程序即阅读的程序,即按“标题——作者——文章的出处和发表时间——基本内容——文章中的具体事实——写作特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新思想”。每次阅读均按这个程序,专心致志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避开个别的枝节问题,而且能迅速抓住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目的。训练时应注意:第一进行固定程序阅读时不应有程序要点的遗漏,第二程序要点要有侧重。1991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总分选用的阅读材料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其中有一个小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有的考生只盲目地从正文中去寻找答案,而未注意文章的副标题和文后的注解,忽视了这两个地方,答案当然就不准确了。这个问题的出现就证明进行固定程序阅读时遗漏了要点。在训练快速阅读过程中,有必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假如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意外”的发现吸引而忽略甚至忘记了阅读目的,例如被某段精彩的描写吸引,被某个新奇的故事吸引,由某个内容引起了联想等待。这样,快速阅读的质量肯定会受影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固定程序的阅读方法,都能逐渐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3.默读

“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但是,许多中学生到高中毕业时均未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对默读的作用也缺乏认识,故缺乏认真地指导。学生只会眼看、口读,阅读速度自然上不去。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必须注意:第一,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培养准确、协调、熟练、默读技巧。第二,提高默读的理解率。第三,提高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的速度。

四、快速阅读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5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靠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快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通过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应付了事,敷衍塞责。“系统1”是快思考,“系统2”是慢思考。

“系统1”的自主运作能够诱发极其复杂的理念模式,但只有相对缓慢的“系统2”才能按部就班地构建框架、设置路径、提出方案。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的“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但正是它形成了人们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既是“系统2”清晰理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系统2”进行深思熟虑并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决定人们思考基础的是“系统1”,决定人们思考质量或者水平的是“系统2”。由此也可以推论,那些在平时无所用心,对周边环境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人,既无以积累更多印象和感觉,无以形成各种初步的理念,也无以形成深思熟虑的思考力和决策依据。

“系统1”与“系统2”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者对环境熟悉的不同程度,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年少时“系统1”更多地主导,随着年龄的上升,“系统2”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一旦随着见闻、经验、记忆的积累,“系统1”会再次顽固地发挥作用。刚进入新的环境,“系统1”更多地发挥作用,当对环境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系统2”的作用必然会上升。因此,自认为成熟的人或者在对环境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思考力会下降而不是上升。

下列现象会实质性地影响人的思考力。

首先,让脑力劳动沦落为体力劳动。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或者不能不断地更新、丰富自己的思想,而是不断重复自己过往的经验、见识,那么你就是个体力劳动者。任何人,只要是凭过去的经验或者知识工作,那么就已经是体力劳动者了,或者已经最大限度地接近体力劳动者了。

其次,找不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与着眼点。

思考如何完成工作目标,能够进步,但也就是“爬楼梯”――虽然步步高,但速度较慢;思考工作方法,比纯粹完成工作目标进了一步,算是“坐电梯”――速度快了许多;思考如何成功或者卓越,将工作方法上升到方法论高度,一旦突破,个人进步就好比“坐飞机”了。

最后,思考本身太过功利。

功利性思考的特点是一旦目标达成,思考就会中断。而只有那些基于个人兴趣或者追求的思考,才能持续深入。

思考力包括知识力、信息力、分析力、概括力、结构力、创新力和呈现力。人在职业生涯的途中,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思考力。当个人的思考力高于自己职业需要时,对于工作就能游刃有余,否则,就自顾不暇。

相对于工作和发展需要,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思考力则是无限的――如果你愿意训练的话。

人们会认为学习是个苦差事,所谓的十年寒窗。殊不知思考是比学习更苦的差事。对于这个差事,如果不是基于兴趣,是无法坚持的。

快速思考的方法范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课题的解读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在必修2中已学过,学生能够从定性上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要想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将上课主题聚焦于怎样从定性走向定量,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生源较好,但学生对必修2的知识已经有些遗忘。

3.对教学目标的界定

能从定性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并能从定量上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二、教学设计

1.板块1――引出问题,界定概念

[引言]请看图片,生活中两个常见的反应:节日的焰火、煤和石油的形成。

[问题]上述两个反应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你认为它们进行得快还是慢?在日常生活中你希望它们快还是慢?(学生回答。)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从定性上描述快还是慢;二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为了控制化学反应。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牛奶的变质,这个化学反应进行得快还是慢,你希望它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学生回答。)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就产生了矛盾,当从定性上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时似乎有些矛盾,因此必须从定量上来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ppt展示]回忆必修2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引出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的必要性,同时强调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

2.板块2――活动探究,加深概念

[师]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表式方法,请同学们完成下题。

[ppt展示]向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的条件下,5s末测得容器内有0.8 mol SO2,求5s内SO2,O2,SO3的平均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比。(学生思考,练习。)

问题1:化学反应速率为什么为正值?上述反应的速率属于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

问题2: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数值是否相同?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问题3:请你们找出各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起始量的某时刻量找出变化的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掌握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的物质为标准时,速率值可能不同,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

同时设计活学活用环节,让学生灵活运用。

3.板块3――深化知识,探究化学反应速率测定

过渡: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反应速率,那么怎样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呢?我们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小组讨论。

[ppt展示]以锌与硫酸反应为例,对于锌和不同浓度的稀硫酸的实验,你准备如何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从反应速率定义和反应提供H+、Zn2+、Zn、H2四个变量考虑,选取什么变量测量?(理论)(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方案。)

师生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为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体系内的化学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所以与其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在测量反应速率时都可以加以利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测定某些化学反应速率。显然该反应以测量H2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多种,教师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的设计与化学研究者的设计基本一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同时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体验自己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4.板块4――课堂小结,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并进行知识运用,设计如下两题:

(1)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恢复到室温时,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

(2)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mol/L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经过tmin后,测得物质的量的浓度分别为:c(X2)=0.4mol/L,c(Y2)=0.8mol/L,c(Z)=0.4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 。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形成知识体系,通过两个习题检验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进一步强化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并加以运用。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构紧凑,教师通过问题链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的讨论和设计,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成功构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形成探究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方法。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环节推进流畅。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设计学生实验,而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