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例6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补肾活血药物 慢性结肠炎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37-01

慢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病变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黏膜及粘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有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中医学将其称为“久泄”“久痢”等病症。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中医治疗本病,清热祛湿、健脾、疏肝、涩肠等为较为多见的治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随机选择5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脾益肾为治则,采用自拟补肾活血方药辨证加减治疗3个疗程,疗效较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经治的5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完成的辅助检查,嘱其到上级医院完成并作为用药参考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介于18~45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34岁;病程介于3个月~5年之间,初发病例4名。临床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全部病例均采用大便培养2~3次,无致病菌生长,阿米巴滋养体为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正常的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呈颗粒状。其中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和接触性出血,8例患者有溃疡形成。

1.2 治疗方法

以健脾益肾为治则,自拟中药方由党参、白术、茯苓、补骨脂、杜仲、陈皮、厚朴以及炙甘草组成,15 d为1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应辨证加减用药:虚寒加吴茱萸,湿热加黄芩和白头翁,湿盛加藿香和薏苡仁,食滞加山楂、麦芽和神曲,腹痛加元胡、川楝子和郁金,久泻不止加诃子和乌梅,肝郁脾虚加枳实、白芍和柴胡,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加补中益气汤。

使用方法:1剂/d,早晚各水煎服1次。3个疗程(45 d)后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3个疗程后,所有患者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1)患者全部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2次,质中,肠镜复查正常,此类患者的疗效判定为治愈。(2)患者症状减轻,大便无黏液成形,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出现充血、糜烂和溃疡等病变,此类患者的疗效判定为有效。(3)治疗1个疗程后,未改善患者症状,结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未好转,此类患者的疗效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所有患者按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为:33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15例患者符合好转标准,2例患者符合无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8.0%。

3 讨论

西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饮食以及抗生素滥用等因素有关。著名医书《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凡泻痢者,水走大肠。”从中医角度看,慢性结肠炎发病是由于脾运失常,水湿聚于大肠所致。在水湿形成过程中,内因和外因都与脾虚密切相关。脾虚与湿盛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可见,标在湿,本在脾,为慢性结肠炎病机所在。

同时,脾虚和湿盛与肾虚之间关系密切,甚至是一种本质的因果关系,古代医书有相应记载。如:“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见《素问・水热穴论》)。肾主水,肾阳虚,气化失司,则水液内停为湿为肿。中医学认为脾阳根于肾阳,原因在于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脾之运化,依靠肾阳温煦。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促后天,后天资先天。“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之说(见《景岳全书・泄泻》)。在人体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肾阳温煦促进脾运化,肾的气化作用主宰小肠分清别浊以及大肠对水液的吸收和传导功能。可见两便正常有赖于肾气充盛和正常的气化功能,若肾阳虚衰,关门不固,可致久泄滑脱,可致慢性结肠炎。

如前所述,标在脾,本在肾,为慢性结肠炎的病机。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患,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和缠绵难愈的临床特点,多数患者表现为虚证,加之泄泻长期反复,机体的阳气和阴液势必受到耗伤,造成肾阴肾阳的虚损,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出,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阴寒性降,下必及肾,所以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癖”(见《景岳全书・泄泻》)。上述为“久病及肾”的具体体现,肾虚与慢性结肠炎发生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治疗宜从补肾入手。

该病大多迁延日久,正虚邪盛,大部分患者均有服药久的病史,致脾胃受损,胃纳欠佳,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使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滞血瘀而发病。故以活血化瘀、收敛生肌为本病的治疗法则。慢性结肠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脾虚湿盛,肾虚与该病发生亦有关联,故治疗时可采用补肾法。现代医学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不但与感染、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还与细胞凋亡有关。实践表明,慢性结肠炎应从肝肾论治,用滋补肝肾、补肾活血、温补命门、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取得较好疗效。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做好慢性结肠炎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1)要教育患者注意劳逸结合,活动强度和数量要适宜,急性发作、暴发型和严重慢性患者应卧床休息。(2)教育患者穿着适宜,为增强体质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3)教育患者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治疗和护理,做到少量多餐,营养合理。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4)教育患者讲究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防止因肠道感染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5)教育患者心态要平和,心情要舒畅,避免接触各种心理压力源。

需要告知以下患者及早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1)出血量较多,控制较难的患者。(2)经过几小时治疗无效或/和伴临近或明确穿孔的中毒性巨结肠患者。(3)经4~5 d治疗病情无改善/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的暴发性急性慢性结肠炎患者。(4)狭窄导致肠梗阻的患者。(5)结肠癌的疑似或现症患者。(6)反复发作、病情恶化、身体虚弱、正常社会活动不能参加的难治性慢性结肠炎患者。(7)当减少类固醇激素剂量疾病即恶化,激素治疗时间超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患者。(8)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9)出现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或胆肝疾病等严重结肠外表现的患者,可评价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爱学.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2006,47(4):283.

[2]杨园.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及其病理变化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486.

[3]郭纯艳,徐进,纪小亮,等.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J].中医药学报,2011,39(4):107-108.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2

吉林省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止泻散和灌肠合剂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用药疗效。方法 统计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组,治疗组100例采用组汤散合用,与中药灌肠联合疗法治疗,对照组100例用单纯汤剂治疗。均按常规用量治疗,10 d为1疗程,观察服药后30 d后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辩证论治;结肠止泻散;灌肠合剂;用药经验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a)-0149-02

慢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疾病。症状为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粘液、便秘或泄泻交替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特点。西医多以抗菌消炎止泻调节菌群为手段,复发率高。西医称之为不治之症。祖国医学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确切[1]。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确定该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特对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临床数据,评价我院特色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来源于该院治疗的200例典型患者,经电子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

1.1.1性别与年龄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者65岁,20~30岁30例,30~40岁84例,40~70岁86例;病程:3个月~1年44例,1~2年102例,2年以上54例。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 平均年龄(39.85±4.41)岁;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 平均年龄(38.85±4.7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

1.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在3~5次/d,左下腹部或脐周部压痛,多数有黏液血便及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疾病类型:其中脾胃虚弱型30例;湿热型35例;脾肾阳虚型36例;肝气郁滞型22例;中气下陷型15例;寒热虚实夹杂62例。

1.1.3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相关诊断标准。治愈:用药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显著减轻;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结肠镜复查无改善或加重。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辩证的方法。以中药汤剂送服结肠止泻散,配合中药灌肠[3]的方法,汤散合用,内服与灌肠同用。疗程为30 d。

结肠止泻散其组成: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2 g,车前子10 g,乌梅30 g,苍术10 g,半夏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白芍12 g,厚朴10 g,木香10 g,郁金10 g,当归10 g,山药30 g,秦皮10 g,五味子12 g,苦参5 g黄柏5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2 g,甘草10 g,吴茱萸5 g肉桂5 g,干姜5 g,研为细末,用药袋分装,9 g/袋,2次/d,1次/袋,10 d为一个疗程。

中药灌肠方:

肠炎合剂:黄连20 g马齿苋20 g白及20 g三七10 g海螵蛸30 g白头翁10 g苍术10 g苦参20 g乌梅20 g独活10,防风20 g香附10 g白芍30 g煎取200~300 mL保留灌肠。1剂/d。10剂一疗程。

注:上述药材饮片均来自该院中药房,从达标商业药材站进货的地道药材如山西党参,浙江白术、白芍,郁金;云南茯苓,三七,吉林五味子,车前子,四川乌梅,黄连;河南怀山药,富阳半夏,临安吴茱萸,内蒙甘草;宜宾干姜;甘肃当归,庆元厚朴,江苏薄荷,苍术等。

1.2.1脾胃虚弱型腹泻伴有纳差、乏力、消瘦、舌淡、脉细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4]。

1.2.2湿热下注型腹泻伴有肛门灼热,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滑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1.2.3脾肾阳虚型腹泻伴有脘腹冷痛,腹软喜按,得暖则舒,口淡无味,舌淡胖,苔滑润,脉沉细弱。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5]加减。

1.2.4肝旺脾虚型腹泻伴有心烦易怒,情绪不宁,抑郁不舒,多有嗳气频作,舌质红,脉稍弦。方用痛泻要方[6]加减。

1.2.5中气下陷型腹泻伴有脘腹坠胀,倦怠乏力,气短,食后饱胀,纳呆食少,舌苔薄白脉沉细。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2.6症状相兼错杂型联合以上汤剂合而治之,仍然处方后送服结肠止泻散,配合灌肠治疗。

对照组:根据辩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汤剂单独治疗。疗程30 d。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当前,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特发于结肠部位的自身免疫机制低下、黏膜和黏膜下血管、神经变性、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炎症性功能性并存或交替出现的症候群[7],治疗以激素及水杨酸制剂为主,尚能控制病情,但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高。

该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与近期临床研究成果比较,我们发现:该院研究中治疗组有效率98%高于单纯中药灌肠组朱乃宾等有效率95%;谷越涛用痛泻要方加减治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5%-;大于尹玲用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7%;与崔世军参苓白术散合真人养脏汤治疗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8%治愈率80%好转率18%),比较有效率同为98%,但我院治愈率88%,好转率10%,该院治愈率88%>崔等80%,具有明显优势。充分证明了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明显优于西药,和单一方式给药,具有疗效高,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结肠炎久泄则累及肝肾,病程缠绵,虚证居多。多以虚实夹杂,标本互见,寒热并作为其特点。治疗慢性结肠炎[8]:善抓各期特点,急性期清热燥湿为主,不忘调理肝气,善用风药,内服结合灌肠;恢复期,补脾益气,行气活血,注重温补肾阳,及生活调摄,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该院在用药方面既继承了祖国医学的经验,也借鉴了现代文献成果,其相同点,即疏肝利湿止泻治标,健脾温阳补肾固本;其不同之处,即多剂型给药,多方式给药,多脏腑调节,攻补结合,标本兼顾,善治疑难复杂症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

分析近代研究成果表明 :中药灌肠给药是有效可行的,祖国医学经验为内服汤药和结肠止泻散的组方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充分证明我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诚然,结肠止泻散和灌肠合剂应用也常有局限,如菌群紊乱需结合益生菌效果会更好;溃疡糜烂型需结合云南白药或粘膜保护剂应用,有的患者特殊体质,如对药物过敏或存在心脑疾病不能使用药物或灌肠,都影响治疗的疗效。中老年不明原因的腹泻应进行超声、CT、结肠镜等检查,排除胰腺,结肠肿瘤,必要时进行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辩证施治,注意饮食卫生调理,保持情绪舒畅等全面考虑。才能较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该院采用中医辩证分型辩证的方法。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虚实夹杂,标本互见,寒热并作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纯艳,徐进,纪小亮,等.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J].中医药学报2011(4):107-10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0-133.

[3]路欣.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71-1672.

[4]崔世军,高世真.参苓白术散合真人养脏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1(22):200.

[5]尹玲.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慢性结肠炎8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9):71-72.

[6]谷越涛.治慢性结肠炎-痛泻要方加减[J].家庭医药,2009(12):124-125.

[7]朱月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36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5):3424-3425.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芪黄栓;直肠内给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40-02

芪黄栓是以中药组方研制的一种直肠内给药的栓剂,笔者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龄18~77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20a,平均4.2a。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它并发症。110例均为2007~2010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期间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活检。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芪黄栓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初发型5例,慢性复发型39例,慢性持续型11例;对照组初发型4例,慢性复发型38例,慢性持续型13例。治疗组直乙结肠型36例,左半结肠型15例,全结肠型4例;对照组直乙结肠型35例,左半结肠型17例,全结肠型3例。2组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内窥镜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从静脉补充能量。

1.2.1芪黄栓治疗组采用本科研制的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按制剂标准加工制成栓剂)治疗。给药方法:每日3次,每次1枚(10g),肛门塞入保留。

1.2.2SASP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每日2次,每次2g口服。

2组均治疗2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观察方法每日记录临床症状,隔7d查大便常规1次,2个疗程后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甲硝唑;云南白药;地塞米松;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6.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67-02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有上升趋势,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病变主要限于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等,以轻、中型为主,多为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情。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近几年,笔者以中西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15例,疗效好,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直肠炎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临床症状以腹泻、黏液便和黏液脓血便为主,部分患者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发热、消瘦、关节痛。将全部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5岁,平均31.1岁,轻度8例,中度7例。治疗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7~54岁,平均31.3岁,轻度8例,中度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本病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治疗。本病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内镜下所见重要改变有: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并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见假息肉及桥状黏膜。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组织学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表现为表面糜烂、溃疡、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4次/d,1 g/次,症状稳定后减量给予维持治疗。治疗组给予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云南白药1 g和地塞米松5 mg保留灌肠,每晚1次,灌肠后平卧1 h,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

每疗程结束后作结肠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判断疗效。有效:临床症状缓解或明显好转,肠镜下充血、水肿减轻或消失,糜烂、溃疡已愈合。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下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

2 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3.3%(11/1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因病变主要局限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所以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本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国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为轻、中型,重型少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较多。轻、中型多以口服药物为主。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副作用大、多。口服常规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副作用也较多。近年来采取了药物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治疗,增加了肠道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了疗效,避免了对胃黏膜的损伤,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而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临床类型。保留灌肠治疗尤其适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本治疗组选用甲硝唑注射液、云南白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甲硝唑为厌氧菌杀菌剂,可抑制肠内厌氧菌,而不引起菌群失调,不诱发二重感染,与常用抗生素之间无拮抗作用,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白细胞趋化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活血、止血、止痛、祛瘀生新、消炎等作用;地塞米松为合成皮质类固醇药物,可抑制磷脂酶,阻止细胞膜磷脂结合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花生四烯酸,使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生成减少,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该药局部应用,局部作用明显,并且应用剂量小,无不良的副作用。从理论上讲,三药配方是合理的,三药合用既抑制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了毒性症状,又促进肠黏膜修复,同时局部用药副作用小,近期效果好,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病程长、易复发,提高远期疗效仍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409-415.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443-449.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836.

[4]孙瑞雪.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25.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中西结合;慢性溃疡;结肠炎;临床疗效

以前,特别是西医进入中国后,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采用纯西医治疗,虽然治愈了很多患者,但是随着长期使用,药物的耐药性愈发表现得明显,治疗效果也相对减低。并且,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发作,导致各种变发症也相对增加,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据相关文献报道,中西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但具体如何用药没有大概的标准,很难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试探性的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西结合具体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临床有一定帮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15日~2013年10月15日在我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35~65岁,平均年龄在(46.4±5.3)岁;病程在3个月~31年不等,平均病程在(13.2±2.7)年。经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间的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②根据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的第七版西医《内科学》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诊断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有急性自限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克罗恩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患者;②排除出血性疾病,入白血病等患者;③排除对柳氮磺胺吡啶、维生素药物过敏的患者。

1.2实验方法 本实验首先确诊,然后治疗时根据患者意愿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和纯西医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6例,予"柳氮磺胺吡啶1g po 3次/d连续服用4w后减至1次/d(每次剂量不变),再维持4w+维生素C 100mg po qd连续服用8w+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6g、黄芩10g、黄柏6g、栀子10g、蒲公英6g、地龙6g、三七3g、木香6g、陈皮10g)×30剂煎服1剂/d,分两次服"。对照组32例,予"柳氮磺胺吡啶1g po 3次/d连续服用4w后减至2次/d(每次剂量不变),再维持4w+维生素C 100mg po qd连续服用8w+强的松10mg po 1次/d连续服用4w后逐渐减量至5mg,再维持4w"。12w后,随访或根据患者到医院复查的情况,对患者前后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作统计分析。

1.3诊断方法 ①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②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ES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标志;③粪便检查:排除其他感染性结肠炎;④结肠镜检查确诊,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可能性。

1.3疗效判定 12w后复查,主要根据腹腔结肠镜检查和患者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将临床疗效分为3类。治愈:患者诉无任何不适,或结肠镜检查无炎性等其他病变;好转:患者偶感腹痛、腹泻,服药后好转,结肠镜检查发现病症减小或炎性减轻;无效:患者停药即发或服药后无任何好转,结肠镜检查提示病灶无任何改变。

1.4不良反应 12w后,根据随访或患者复查时的询问,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无其他明显不适。

1.5统计方法 以SPSS17.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3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间的差异(P

2.2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皮疹1例,恶心、呕吐4例,乏力3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7.4%;对照组皮疹2例,恶心、呕吐7例,乏力4例,总不良反应率为40.6%。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总不良反应率间差异(P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除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在本病的慢性期,恶变率是相当高的,而且以溃结发生的癌恶性程度高,多在早期即发生转移,目前已经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2]。目前,西医对此病主要的治疗为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维生素等,但是效果不甚理想。本院多年来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赢得广大患者的好评。

本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总有效率间的差异(P

综上所诉:中西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明显高于纯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6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006年11月至2008年4月收治住院病例130例,符合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20~75岁,平均(49.5±14.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74例,糖尿病肾病24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14例,多囊肾1例,痛风肾病13例,狼疮肾炎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条件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入选标准 ①慢性肾衰竭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0~50 ml/min,尿素氮(BUN)9~20 mmol/L,肌酐(SCr)177~707 umol/L;②无严重痔疮及心力衰竭;③无肠道内恶性肿瘤;④无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⑤近期无肠道内及出血;⑥否认结肠手术史。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出现出血而未按要求完成实验全过程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服用褐藻多糖硫酸酯、药用炭片等护肾排毒药物,并依据病情结合抗感染、降压、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结肠透析治疗。

2.1 结肠透析治疗的三个步骤

2.1.1 肠道清洗 在电脑控制下,把结肠透析液(36.5℃)导入人体大肠,使肠内容物软化、稀释并带出,肠内各种病原体和有害毒素也随着排体外(清洗范围可达结肠的起始端盲肠),直至无粪便排出为止。

2.1.2 结肠透析 每次灌注碳酸盐透析液(血液透析用透析液A液250 ml和B液460 ml加纯净水至8 000 ml稀释而成)1 500~2 000 ml保留30 min,重复灌注治疗三次。若血容量增多的患者,使用高渗透析液进行肠道清洁和结肠透析,可增加超滤脱水。

2.1.3 中药保留灌肠 结肠透析结束后,要尽量排空透析液,为中药保留灌肠的长时间保留提供良好条件。再行经灌注中药液,需要保留1~2 h,使药效得到更好发挥。

2.1.4 治疗时间 3~4次/周,2 h/次。两周为1个疗程。观察半年。

2.2 观察指标 参照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显效:①症状减轻或消失;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30%;③肌酐降低≥30%。其中①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有效:①症状减轻或消失;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③肌酐降低≥20%。其中①必备,其他具备1项即可判定。无效:不符合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显效率52.3%,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30例,显效率30.7%,总有效率53.8%。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各种病因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结果是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其临床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人体结肠长达2 m,加上结肠袋,黏膜面积达 10 m2,远大于腹膜面积,可通过弥散原理用于透析排除血液中毒素,并有利于药液蓄积吸收,提高治疗作用。但传统中药灌肠法肛管插入深度较浅,仅限于结肠远端,肠腔内药液保留时间与量均有限,患者灌药后便意感较强,排便次数增多,效果不稳定。结肠途径治疗机制主要利用结肠黏膜面积大且血流丰富可作为半透膜的特性,与腹膜透析原理相似,透析液通过黏膜毛细血管,以弥散原理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毒素进入肠内,达到清除毒素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目的。彻底清洗结肠内的粪便、排泄物及体内毒素,减少结肠黏膜对肠内有毒物的重吸收,充分扩大透析液与血液交换面积。置管为普通灌肠深度的5~6倍,灌洗的药液量大,为保留灌肠量的80倍左右。通过大滤过面积使透析效果较传统结肠透析大大增强,促使体内毒物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更充分彻底地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经清洗和透析后的肠道清洁度好,灌入中药可达降结肠,扩大肠黏膜与药物的接触面积,具有半透膜特性的肠黏膜,使药物容易保留和吸收,而采用大黄、活性碳为主的中药进行保留灌肠,可以清除更多的毒素及增加中药的吸收利用,减少肾衰竭患者口服药物消化道反应大,难以坚持服药等不良反应[1]。

我国血液透析及肾移植尚不普及,及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结肠透析在慢性肾衰竭的早中期非透析疗法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部分替代西医的透析疗法,降低治疗费用,便于基层使用[2]。而且对轻、中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推迟尿毒症的发生[3]。王汉民[4]等采用结肠透析配合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总有效率达88.9%。王少波[5]等也有报道。本文65例CRF患者使用结肠透析后症状及肾功能改善,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它的副作用低,疗效全面性及无创伤性等优势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笔者认为,在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采用结肠透析治疗可清除毒素、改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时间;延长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腹的间隔时间、减少血透次数。并且发现在治疗过程中,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头晕、纳差、腹胀、乏力、恶心、呕吐、浮肿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对浮肿、高血压也有明显疗效,治疗中对电解质紊乱有良好治疗作用,并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如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707 μmol/L仍建议行血液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 童宗武,孙伟民,高秀芳,等.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5例分析.云南医药,1999,20(1):226.

[2] 李秀霞,李会清,杨淑霞,等.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中医药学报,2000,3(1):23.

[3] 林善锬.当代肾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