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心得范例6篇

数字教育心得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1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2

社区数字化学习优点可行性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正成为新潮流。越城区作为绍兴的中心区理所当然地要推进数字化学习。教育部在创建“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示范)基地”等工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在“首届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协作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形成社区数字化学习与市民终身学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协作机制。更深入、更扎实、更科学地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一、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意义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实现“教育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创造“人有所学、学有所教”的良好社会环境,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

数字化学习作为社区教育学习的一种新方式,其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将教学内容传递到无法覆盖的地方,填补了正规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盲点。它的教学特点尤为突出,显现得更具智能化、信息化、自主化、简捷高效。

二、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优点

1.虚拟化

从办学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展现出的首要特征是虚拟化。

传统的教育以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存在,并有固定的场所,所进行的是有限的、实体性的教育活动。而数字化学习放到社区教育中,则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字技术,这一要素将传统教育中的各要素进行了整合,将教学活动从“现实世界”扩展到了“网络世界”,在计算机网络中形成了一个虚拟化的教育载体。

在虚拟化教育中,数字技术分散在社区的每个家庭和工作单位,聚集在社区电子化的网络冲浪室,甚至会分置到一些人员聚集的广场中心。总之,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社区居民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在街上,都可以随时享受到社区教育的服务,数字化学习进入社区,人们可以形成身心不在一起的“共时空性”,人受教育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得以拓展,教育空间突破原有“物理空间”的限制,教育活动让步给虚拟化活动,知识的学习拓展为信息技术的收集和学习。

2.开放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在“规定的时间”,有“规定的学生”在“规定的地点”,听“规定的教师”讲述“规定的内容”,这若干“规定”将教育牢牢地封闭了起来。

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摒弃了事先支付学费,兼具硬件条件、了解数字技术等无形限制。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种族语言都可以参与。社区教育重在搭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开展完全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活动,例如组织喜迎十的党课学习、健康知识讲座,都可以用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为居民服务。

3.自主化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最主要特征还是自主化。

传统的教育,设置规定了课程项目,然后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计划安排进行学习,学习者常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不仅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而且切实从学习者个人的意志、兴趣、爱好出发,只要在社区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上传相关的教育内容,居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学习,为居民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4.共享化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共享化。

传统的教育,很多教育、学习资源大多为实体书籍,有限的学习资料只能分给有限的学习者,而且再利用率相当低,很多都被当成废旧物品送进了废品回收站,造成了巨大的纸张以及油墨的浪费。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鉴于数字技术的高速、清晰、直接的仿真复制功能,原来有限的学习资料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复制,使更多的学习者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共享很多学习资源。像教学视频、教学文字等,这是在实体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的。

三、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可行性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推进数字化学习有优越的发展背景,越城区地处绍兴中心城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鲁迅故里、沈园、书生故里、故居等名胜,教育资源真可谓得天独厚。在这些共建单位的支持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数字化学习的虚拟形态现实社区的学习形态,实现跨越发展,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需要。

2.完善的远程教育,为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搭建了平台

各社区也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学校、辖区共建单位为指导中心的网络学习体系,为营造温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成立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A、B岗,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为政府、行业、企业、乡镇、机关、学校提供技术和资源建设服务。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群众,如果能更好地运用这一平台。那么在未来五年中将为建成一个四通八达、功能强大、一站式服务,并拥有百万级用户的网络云平台;一个能够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时代。

3.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根据现有标准要求,采用“区财政统筹、街道(乡镇)配套、社区(村)自筹”等手段多方筹集资金,对现有信息化设备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如市(村)民学校都配备活动场地、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个别社区(村)虽有培训场地但可用电脑台数不足、设备陈旧问题,则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遵循“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多方筹资、急用先配”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3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

教材的数字化是在当前的出版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些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在大型教育出版集团的引领下,对教材数字化的探究已经初具成果,然而出于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成果只能借鉴,不可复制。我国教材的数字化经历了其独有的道路,这其中,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与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1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转变。

1.1数字资源的转换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最早是从将纸质内容转换为数字格式开始的,较早期的数字化教材就是纸质教材转换而成的电子书,在这种数字化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资源的碎片化和重构,从而衍生出基于特定的知识点或资源类型的集约型产品,便是人们常说的资源包和数据库。这一类的产品主要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便携性上的诉求,但其形式较为扁平化,通常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资源存在。

1.2交互内容的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及其相关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交互式的内容,MPR教材及点读笔、只读式互动光盘、移动终端应用等各种载体形式也相继出现。交互式数字资源的出现,一方面,通过影、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灵活生动,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互动性上的需求,各种学习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在交互形式中得以实现,意味着从这个阶段,数字化教材内容已经开始介入教学流程。

1.3教学平台的搭建

当单纯的内容数字化已无法满足整体的课程教学需求时,开发者将这些数字资源整合起来,并借助互联网环境,搭建起集系统化的教学平台。这里所说的教学平台,通常包含了教学设计、教学测评、教学管理三个板块。在教学设计中,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数字资源,以及通用的设计模板,供教师调用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教学测评方面,通过在线的方式实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提交、批改等,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学管理则包含了教学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反馈,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这个阶段,教材的数字化加入了服务的内容,数字教材开发者已经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内容与服务提供方,而教学平台的应用,开始推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一个更高效、及时、多元、互动的模式转变。

1.4电子书包的应用

电子书包是一种覆盖了数字内容资源、网络环境、云平台、教学软件,以及终端硬件等的整体解决方案,包含了内容提供、平台建设、技术支持与运营支撑。电子书包的应用,从根本上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其设计难度大、条件要求高,且价格较高,故而应用范围并不太广。可以看出,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产品遵循着辅助教学—介入教学流程—改变课堂模式—改造教学环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功能模式在发展而升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字化教材产品并不是一个演变替换的过程,出于市场需求的差异化,这些产品是并生共存的,并在同一种形式下不断实现着深度挖掘、加工,并增加附加值。

2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发展,有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2.1有效资源不充足

早在教材内容开始进行格式转换的阶段,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数字资源是任意一种教材数字化形式的基础。然而,虽然教材的数字资源经历了解构、重组、集约、分类,其仍然呈现出一种不够用的状态,主要原因有:1)未经过编辑的初级资源较多,质量良莠不齐;2)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有跟风和重复利用的现象;3)过于注重“海量资源”的需求而不进行资源筛选,导致很多与教材知识无关的资源滥竽充数;3)资源编辑或分类方法粗糙,无法满足深层次的教学要求;4)资源的搜集、积累远多过创造,使得版权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虽然看似丰富,但真正能满足教材数字化发展要求和基础教育教学利用需求的有效资源却是严重缺乏的。

2.2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教育主体学校、教师、教材都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和准入政策,而目前的数字化教材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用基本都属于自由的市场行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与基础教育的特点要求格格不入。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主要表现在:1)各主体定位不明。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太高的门槛,传统教材出版者、技术开发方、网络运营方、终端设备生产者,乃至很多教育机构都参与其中,而这些主体对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方盲目争利,将市场竞争引向非良性的方向。2)缺乏监管机制。由于没有相关的监管和审查制度,一方面导致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质量无法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教材版权所有者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而由于无法保障产品质量以及其与纸质教材的关联,数字产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也无法确保。

2.3专业人才欠缺

在数字教育领域,传统编辑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内容、产品策划不懂教育的情况长期存在,而专业人员的欠缺,会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会体现在产品的策划上,使得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跟风现象严重,个性特色不突出,无法贴切地满足用户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基础教育数字产品的各研发主体对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的探索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且仍未有明显成果。虽然也有政府资金投入,但其覆盖面积太小,大部分主体仍要自行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而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市场上出现众多的“流星企业”和“流星产品”,因而也让用户面对不停更换变化的产品无所适从。

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对策

3.1重视核心资源,加大开发力度

刘翠航在《基于核心资源的中小学数字化建设——对美国有关政策和实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围绕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资源’应该成为各种形式内容载体的最终依托。“因为“在可见的未来,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主要的形态。因此,必须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围绕课标和教学目标的数字化核心资源,才能推动基础教育真正的信息化转变。”所以,以课标为依据的数字资源才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应该加大这部分资源的创造与开发。基础教育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课标和纸质教材,否则基础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3.2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监管

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出版、教育、技术、运营等各方面力量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还是需要认清自身的定位,才能使技术与资源更有效的结合,真正为教育服务。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应明确政府是投入和审查主体,教育和出版是建设主体,IT或电信业是技术支持主体的定位。应将对数字内容和数字产品的监管提升到与纸质教材同等的程度,同时推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3.3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人才,可以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推动现有人才转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一文中提出了“编辑人员信息化、编辑人员技术化、技术人员学科化”的培养路径。信息化知识、技术手段、教育理念和编辑素养在未来的教材数字化发展中缺一不可,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才是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雷鸣,柳紫郁.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15(3):32-35.

[2]李雅筝,周荣庭,何同亮.交互式数字教材:新媒体时代的教材编辑及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75-79.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4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wwW.133229.cOM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 幼儿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川,吴小春.数字影像技术对基础教育观念变革的促进[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

数字教育心得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