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摘要:

文章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使其免受信息技术威胁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关键词: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更替中接受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

现阶段,民族文物保护一直采用传统的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等手段,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也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未普及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播与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因缺少相应的本土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尚未通畅。学习者很难在课堂学习中触及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教育,对民族精髓活态文化的存在形式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者求知的遗憾,也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所以,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

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联通”,其本质是开放、兼容和共享,而支持这一切的就是坚实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借助信息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转换、复原、再现为可共享、再生的数字化形态,并以新视角解读、传播和保存,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原汁原味。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实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无损复制。副本具有母本同样的精度和音视频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将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的封闭状态带入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大视野中,为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无限潜能。三是创新。数字化的资源存储便于创新转换,可依据数字化的母本设计制作民族文化的动画片、民俗纪录片、有声读物等,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数字时代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就是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教育的途径在种族代际间和物理空间的传递和承接。在以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应当合理地把握好这一机遇,进行课程改革,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团体活动的场所有计划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在讲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的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学生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感受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从而愿意传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支持和鼓励师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如制作民族文化题材的微视频,编排民族舞蹈和民谣传说等。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教育这一重要机遇,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并且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在数字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科学、客观的民族文化数据库,并进行及时更新和深入分析,如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库、民族歌舞戏曲资源库、民族文物古迹资源库、民族服饰资源库等。数据库中资源丰富多彩,利于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并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搭建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教育平台,邀请专家和教师在线向学生讲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自觉肩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

总之,教育应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格局,实现素质教育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教学计划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寓文化于学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

作者:李琼 梁伟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15-121.

[2]百度百科.信息技术[EB/OL].(2016-10-31)[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