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例6篇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1

2012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全乡信息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农业三乡,打造矿业支柱,争创民生五优,构建和谐大堰”的发展思路,紧扣乡党委政府当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法,增强服务效能,努力为乡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信息调研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

党委政府信息,是全乡各村、各部门围绕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及时、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展现,也是保证乡党委总揽全局、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工作,调整工作部署,谋划全乡发展新思路的重要事实依据。党委政府信息的上报和反馈,是全乡各村、各部门与乡党委政府保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渠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重视党委政府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高标准做好信息采编、报送工作。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一)加强调研信息报送。调研信息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反映情况、交流工作、报道热点、分析难点、为领导和上级党委决策提供参考的良好途径。各村和各部门要站在全乡大局的高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调研活动,找出基层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针对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力争为乡党委政府领导提供分析准确、针对性强、措施新颖、建议可行的高质量调研信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贯彻信息报送。乡党委政府决策的执行、落实程度,直接反映全乡各村和各部门的执行力。对于乡党委政府在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招商引资、灾后恢复重建、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各村、各部门应加强贯彻落实情况的报送,以利于乡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并针对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

(三)加强紧急信息报送。凡属紧急信息范畴的,各责任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乡党政办(值班电话和传真号:)报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凡是需要国务院和省、市、县政府及时掌握、立即处置的重要情况和紧急信息,都要迅速收集上报,紧急重大信息本着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必须在事发1小时以内报送,报送方式原则上要求书面报告,也可电话报告。对于紧急情况要根据事态发展和工作进展续报信息。要做到报送渠道准确无误,信息内容真实可靠,杜绝误报、漏报、瞒报现象发生。

(四)提高信息质量。一是把握要求。要在认真研究党委政府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信息选材,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各村和各部门信息工作人员要结合中、省、市、县、乡重要文件、会议和领导重大活动、讲话、重要批示,分析上级党委对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采编信息。二要结合实际。报送信息要找准上级政策与本地本部门工作的结合点,科学拟定信息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上报具有地方特色或结合单位职能的信息。三要创新思路。及时反映本地本部门各方面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结合上级政策走向开展创新工作的成效。四要精心编辑。要通过精加工,挖掘普通信息的深远意义;报送信息在突出所采取措施的同时,要以数据形式体现工作成效,提高信息的参考价值。信息内容要做到真实准确、语言精练、无语法及标点错误。简讯每条字数一般控制在80字以内,单条措施性信息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内;调研信息每篇字数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

三、严格管理,健全机制,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一)完善信息学习制度。各村和各部门信息工作人员特别是新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须认真学习党委政府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采集、编写与报送信息的要求,正确区分党委政府信息与新闻报送的异同。党委政府信息是通过报送各级各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为乡党委政府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编写信息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侧重反映决策落实情况和数字成效,采取直叙法,语言应简洁、朴实;新闻报道则是通过媒体为社会大众服务,可点可面,更注重时效性、新颖性和可读性,写作手法灵活。

(二)实行“全员办信息”制度。各村和各部门要实行“全员办信息”工作制度,全体乡村干部和各部门工作人员都有信息报送责任。各部门、政府机关各办公室每周报送信息不得少于一条,各村每月报送信息不得少于一条。各部门和政府机关各办公室分管领导和各村联村干部分别为信息报送责任领导,负组织领导和检查督办责任。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2

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培训,在时间比较紧、课程比较多的情况下,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培训学习,主要收获是“三个明确”和“一个掌握”。三个明确是,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如何干好统计工作。明确了作为一个合格的乡镇统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明确了乡镇统计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一个掌握是,基本掌握了各项统计的新业务、新知识,增强了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我们这次培训班的主要收获。

这次培训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是在坐的各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总的来看,这次培训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组织领导严密。为办好这次培训班,市局超前谋划,组织人员到各乡镇了解情况,特别是对参加培训人员的思想状况、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岗位技能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做了充分准备。培训过程中,市局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安排专人靠上,严格点名制度,严肃课堂秩序,保证了各专业讲课的正常进行。在生活上,从领导到专门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靠上,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使学员们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学得上心,确保整个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授课人员准备充分,讲课水平较高。授课同志课前都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调查研究,做到了精心备课;课堂上,能够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课外,还主动和学员进行交流,征求意见,解疑释惑,付出了辛勤劳动,表现出了很强的敬业精神。为了强化培训的效果,培训班采取了课堂讲授,集中讨论,上台发言交流,考试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三是学员学习认真刻苦,态度端正。大家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都很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铺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学习过程中,有不少老统计员像刘永岗、臧传让等同志,按时上课,虚心学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讨论,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为大家做出了表率;有不少新同志,像王坤、徐晓蓉、宋淑波等学员,能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自觉地把学习、思考、研究、总结有机结合起来,学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像杜国栋、管长江、郝金霞等同志,很注意相互交流,认真讨论,对不明白的问题,主动找到授课人员请教,达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目的。总之,大家能够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没有发生意外问题,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我就不一一表扬了。可以说,同志们的刻苦认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是这次培训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是内容设置针对性强。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这次培训班的内容设置都是乡镇街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道统计员走上新的岗位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像国内生产总值报表、农业报表、工业报表、招商引资制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劳动情况报表等等,这些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比较强,使大家利用所学,尽快进入角色,能够较快地担当起当前的各项工作。

这次培训班就要结束了,同志们即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乡镇统计站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应社会经济发展大潮而诞生的,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和各级统计部门都对她寄予了殷切厚望,各位在统计站工作的同志都肩负着光荣的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统计事业,为了我们统计站长远发展大计,针对今后的工作,在这里,我向大家特别是乡镇统计站负责同志提出“五勤”、“五多”的要求,只要大家认真按照这“五勤”、“五多”的要求去做,相信我们的乡镇(街道)统计站定会站得稳、叫得响、打得赢,成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一个响当当的机构,成为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信息中心,成为乡镇(街道)领导的重要耳目。这“五勤”、“五多”就是:

一、勤动口,多汇报。汇报是一门学问,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掌握汇报工作的技巧和艺术,是统计员特别是统计负责人的基本功。请示汇报是与领导沟通的重要手段,是领导了解我们工作的重要途径,是领导掌握基层情况与动态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听取领导指示和意见、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统计站是乡镇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要把我们掌握的大量社会经济信息变成领导手中的活情况,把我们的工作成绩变成印在领导脑中的影像,把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变成领导胸中的心事,就需要我们的统计站的统计员,特别是统计站的临时负责人,勤动口,多向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统计局领导汇报,这样才能做到上下贯通,左右逢源。

在汇报方式上,主要分为六种:一是综合性汇报。这种汇报包括统计站的全面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建设情况,主要应讲清楚全年、半年、季度或阶段内的工作思路、主要工作、主要成绩、经验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等等。二是专题性汇报。每干完一项工作或办完一件事情后,就把这项工作或这一件事的办理结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三是提示性汇报。在座谈会或上级领导视察工作期间,想到了某一问题或看到了某一情况需要进行了解,要求就某事或某项工作作出汇报,这种汇报要严格按照领导所提出的问题,准确详细地说明情况。四是探索性汇报。对于拿不准、超前性的东西,需要及时向有关领导请示,征询领导的意见,寻求领导的支持。五是问题性汇报。对于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了解我们面临的问题,请领导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六是经验性汇报。对于我们在统计实践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以及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善于总结,形成文字,及时汇报,以便推广。

在向领导汇报时,大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定位要准确。在向领导汇报时自己要定好位,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汇报的口气,拿准汇报的角度;二是准备要充分。领导工作大都千头万绪,公务繁忙,我们在汇报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打好草稿,必要时形成书面汇报材料。汇报内容做到简明扼要,思路清晰。

二、勤动眼,多学习。有资料说,人所接收的信息有90%以上来源于眼睛,由此可见眼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上天赋予我们一双锐利的眼睛,就是要用于观察事物、学习知识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勤动我们的双眼,认真观察周围的经济社会现象,观察社会经济运行的状态,观察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这些宏观与微观的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就能对周围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个初步了解,积土成山,聚沙成塔,将来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统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知识有相当要求的工作,统计知识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要适应统计工作的要求,就要加强日常学习,要勤动眼,多看。看什么、怎么看呢?

一要看“文”,就是看文字的东西。要看文件,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要看分析,看出分析的门道,学到分析的精髓,学到分析的写作技巧;要看报纸,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态势,在思想上不掉队。

二要看数,就是研究手中所掌握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数据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看数,就是要深入地研究统计数据,看出数据有什么涵义,看出数据反映了什么信息,看出数据反映了什么发展规律,看出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

三要看图,就是看统计图形。图形是数据形象、直观的反映,有文字和表格无法替代的作用。看图要会看,弄懂柱型图、条型图、折线图、饼型图、散点图、雷达图、气泡图等等都表达了些什么信息?

四要看表,就是看各类统计、会计报表。看表要先看表的设计,这里面也有很多学问。一张好的表格可以把复杂的数据具体化、条理化,让人看着舒服,看着明白。再要看表中的数据,从中看出数据表达的含义,看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出数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看出数据的来龙去脉。三是不能只看统计表,还要看会计表,统计的许多数据来源于会计的核算,要看懂会计报表,找出数据源头。

五要看影像,就是看教学录像、vcd等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形象具体,是大家学习的好途径,好方法,要充分利用。

六要看网络,就是要看因特网上有益的内容。作为一种前沿科技,因特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对大家学习知识、查找资料十分有利,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加强学习。

七要看实际,就是看现场,看事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好的现场,一个好的事例,都会给人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可以让人少走弯路,促进工作的上档次、上水平。

总之,要通过看看出门道,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提高我们统计服务的水平。

三、勤动腿,多调研。开学时我已经说过,要把我们的“死数字”变成“活情况”,就必须学会调研。要写出内容充实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是不行的,编造出来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统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蹲在办公室汇总报表,就数论数,必须迈开双腿走出大门,去搞调查研究。到哪里调研呢?就是要去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

一要跑村庄。村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要从那里了解农村的社会状况,了解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情况,了解农业的生产情况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了解农村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要跑农户。农户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细胞,到农户座谈,可以了解到农村人口素质,可以了解到农民收入变化,可以听到农民的真实心声,这些都是各级领导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三要跑市场。市场是反映农村经济的“晴雨表”,到市场可以了解市场行情价格,观察农村市场的供求状况,了解农民的购买力,了解各种商品的流向及供求状况。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通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四要跑机关事业单位。从机关事业单位可以了解职工人数增减,职工工资的变化,可以了解到职工的构成,可以了解职工的消费意向。

五要要跑企业。要时刻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产品生产、资本运营、成本效益、投资扩建、经营环境等做到心中有数,积极总结企业经营中的经验,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要关注新企业、新个体户的发展,哪里新开工了个企业,是谁投资建设,什么建设进度,将生产什么东西,多大生产规模,都要一清而楚,及时按要求纳入统计范围。

通过到基层调研,把经济运行中的好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基层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都摸上来,写到分析报告中去,这样写出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形式上灵活,在内容上充实,在语言上生动,在观点上鲜明。

乡镇(街道)统计员不但要在本乡镇(街道)跑,还要走出去跑,向上跑。要注意周围乡镇、县市的情况,定期走出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改进我们的工作。要勤跑市局,加强与市局的联系,及时听取市局领导对乡镇(街道)统计站工作的指示,了解全市统计工作动态。

四、勤动脑,多思考。大脑越用越发达,不用则退化,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多想出智慧,勤思能创新。可以说,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创造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思考要有强烈的志趣,雄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明确的目标,入迷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把我们所有听到的、看到的、获取的各种资料、信息、素材都放在大脑中进行整理加工,深入思考,形成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必然会提高我们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在工作中要开动脑筋,要善于把得到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精加工就是把大量资料、信息去芜存菁、整理归纳的过程,是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接收的信息如不及时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印在脑海里,就会很快淡忘,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要善于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经精加工以后的信息变成了我们的知识,但这知识是表面的、感性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反复思考,理清思路,纵比横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挖掘出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问题,找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出工作中的经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提出探索性的建议,提高统计分析报告的含金量。

五、勤动手,多练习。俗话说的好:“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拨弄”。所以大家一定要勤动双手,多多练习。

一要勤动手写。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是统计服务的高级阶段。乡镇、街道的统计员与基层接触多,掌握着大量的基层经济社会信息和工作经验,这些只能通过统计分析报告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不动手写出来终究是空的。我们所有的统计人员,特别是统计站的负责同志,说到家也是个统计员,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带头动手写分析、写汇报,及时反映乡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当然,万事开头难,乍写统计分析大家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勤动手多练习,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很快,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写出有深度、有高度又有广度的优质分析报告,打出我们的金牌产品。

二要勤动手办。实践出真知,大家都要勤办事,多实践,在办事过程中人得到锻炼,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使大家成为多面手。要会办事,办好事,就是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做到优质服务,超前服务。要学会办事,讲究办事的技巧与方法,干好统计站的事务性工作;要学会办会,组织好各次会议;要会办文,熟悉公文的格式与收发规定、写作方法;要会管理,管理好所辖区域内的统计人员,管理好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好单位的资金财物;要会协调,协调好统计站与其他部门、与企业、与村庄的关系,能对他们的统计工作进行指挥调度。

三要勤动手练。电脑现在已经成为统计工作的必备工具,电脑的使用关键在于熟悉,熟能生巧。乡镇、街道的统计员必须抛弃畏难思想,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尽快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电脑,应用电脑。要练打字,今后所有的写作都用电脑来承担;要练数字输入,能熟练地录入各种报表;要练程序应用,掌握操作系统、字处理、电子表格、网页制作、统计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这样就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把大家从繁琐的数字计算和手写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去搞学习、搞调研。

另外,大家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好建议,这些建议和问题将集中进行研究,再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3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以育龄妇女环孕检到位为基础,以“二女户结扎”和计划外人流引产为重点,带动四项手术全面落实,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规范乡所、村室软硬件建设,为迎接省市年终考评和争创优质服务先进县打牢基础。

二、时间安排

三、任务要求

1、狠抓“两检、四术”技术服务。以“两检”到位为基础,确保环孕检率达90%。外出人口未回家环孕检的,必须及时寄回环孕检报告单,寄回率要求达到90%以上;以计划外怀孕人流引产和二女户结扎为重点,全面落实四项手术。坚决实行一孩上环、二孩结扎,确保上环、结扎两个及时率达85%以上;计划外怀孕坚决实行人流引产,确保四项手术全面完成。

3、强化软件规范。一是各村要以卫生、公安、民政信息为参考,全面开展一次分村WIS信息核查,按照省09年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的要求全面规范补齐乡所、村各类软件资料,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的资料衔接必须于10月15日前全面到位。对所报资料实行“谁上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二是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年终报盘工作。对年终报盘实行“统计员汇总、计生办主任把关、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掌握”程序后报送,坚决杜绝不报、迟报、乱报、报后心中无数的现象。

4、抓好“两非”线索排查。通过发动群众,深挖细找,有任务的村必须于10月10日前上报“两非”案件线索。同时完善性别比治理长效机制。

5、做好创省优各项自查准备工作。一是做好加强组织领导、硬件建设、宣传教育、村民自治、查处“两非”、兑现奖励优惠、开展知情选择、完善资料八个方面的自查,及时发现不足,做好补课工作。二是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按照县计生领字号文件精神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车、标语等多种形式,大造声势,各村要在醒目位置刷写、张贴两条以上标语,并对重点对象要上门上户进行宣传。

2、乡蹲点领导和干部按蹲点责任要求到岗到位,指导各村做好工作。

3、全面摸清底数,逐户查清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对象数量。并把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按时按量完成秋季分配任务。

4、抓重点,促平衡。乡对大村、难点村要加强力量,重点抓落实,促整体平衡发展。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5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 委员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源专委会 主任

背景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十六字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始终的大政方针。

1979年末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能源形势座谈会,会上对农村用能的困窘状况极为重视,会上一致认为 “我国农村能源问题严重”。会议的有关文件于1980年元月,经小平同志阅后在文件上眉批:“颇有见地”。

会议指出农民严重缺烧(柴、煤)、资源浪费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农村缺柴、少电,很多地区保证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全国50%的农户无电; 农用柴油供应仅达正常需求量的65%。农村、乡镇为了基本的能源需求,只得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去掠取自然资源,因而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会议分析形势,集中动议,提出农村能源向良性转化发展的战略倡议。

来历

1980年开始,国家农委牵头组建专业机构和专家组,进行农村能源问题的战略研究,开展了《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的编制工作。由全国农、林、水、乡企、相关院所等单位参加,分别进行调查、编制专项和总体区划。

从能源现状调研分析着手和区划编制充分显示出,农村是用能大户也是产能大集;开发农村就地多种能源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解决和补充农村能源短缺、改善环境是当时的有效途径。生物质资源(秸秆、薪炭、沼气)、区域水利资源、乡镇煤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人畜力是农村的宝贵能源财富,研发技术、高效利用和合理节约资源,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将有成效。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政策构思和框架已成雏形。

1981年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协同林业部造林司、水电部农电司、气象局、中科院综考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承担国家农委下达的《农村能源政策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的总报告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被简称为“农村能源工作十六字方针”,同时强调“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当前以能源节约为首”,后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认定采用。1986年经《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修改为“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实施

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付诸实施。国家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各部委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任务,加大投入;各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法》和《能源法》的出台,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证和加大了支持力度。

80年代初能源供给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多个文件中,都强调了要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指出:小水电、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薪炭林等能源开发更带有急迫性,必须抓紧。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多项农村能源技术推广计划: 第一批100个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 101个沼气建设县; 700个省柴节煤灶推广重点县和薪炭林重点建设县等。从90年代的“八五”计划开始,在18个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在3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为指导,开展了多项能源技术推广和综合利用,补充和缓解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用能的需要。经过了20多年坚持不懈,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20年农村能源建设的惊人对照数据:

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1998年已达到6.72亿tce,比1980年3.30亿tce增长了3.42亿tce。其中,商品能源增长尤为迅速,1998年为4.48亿tce,是1980年1亿tce的4.48倍;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地区生产用能量急剧增加,1998年达到3.07亿tce,占农村能源总消费量6.72亿tce的45.8%。除了消费1500万tce的薪柴外,生产用能全部是常规的商品能源,以煤炭为最主要的品种,占62.3%。

生物质能源对农村尤为重要。合理地使用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仅影响到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也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80年代初以前林木资源过渡樵采,秸秆资源作为燃料过量消耗,使水土流失从黄河流域伸展到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150万km2增加到目前的367万km2,土地沙化面积达1.53亿公顷,耕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使农业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气候变化无常。经过近20年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力度,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在保护森林、控制沙化、改良土壤等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十一五”计划期间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为9亿吨标准煤,农村能源行业替代和节约量达1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58亿吨,为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保护和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了贡献。

沼气发展迅速

1970年的6000户,1980年723万户。因技术不成熟,标准化水平不高,边建设边报废,到了80年代中期,传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1986年仅为453万户,比1980年还少了270万户。“八五”计划期间以来,加强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沼气建设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00多万户的发展势头,当然也有因管理不当,原料不足,条件变化而每年报废的数量。

原料集中地方的工程沼气发展健康有序,国际技术合作推进了沼气工程发展。对大型养殖场、加工厂、垃圾场不仅提供能源,环境改善更为显著。

太阳能热利用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从闷晒式和袋式发展到板式和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个高台阶。“十一五”年产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新建太阳房128.26万平方米,累计在用1,395.16万平方米。

生物质热解燃气开发利用进展

我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目前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900处。“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建设了6兆瓦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兆瓦级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已经推广应用20多套。农林剩余物、农业沼气、垃圾直燃和填埋气发电50万千瓦。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产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

光伏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地域辽阔,目前尚有边远地区还有电网覆盖,光伏发电是解决分散农牧民用电的理想途径。2006年我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85兆峰瓦,其中在农村地区安装应用达35兆峰瓦,占市场份额的41.2%。

小型风力发电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年生产能力达8万台,在边远农牧区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解决农牧民生活用电和移动通讯是可行途径。

微水电的发展空间增大

我国微水电的单机容量扩大到500千瓦以下, 2006年我国微水电装机容量已接近800万千瓦,如果按照农村人均拥有电力200瓦(水利部农村电气化标准)计算,涉及到的农村用电人口已经达到了4千万人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微水电在农村能源中的份额和地位。

节能产品生产稳中有升

2006年全国新推广省柴节煤灶530.31万台,新建节能炕81.85万铺。不仅节约了资源,也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

薪炭林提供优质农业资源

国家林业局提出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严重缺柴的地方,增加薪炭林面积一千二百万公顷,建立五十个薪炭林基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实施《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推行《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将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将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扩展为农村能源二十四字原则《因地制宜,多能互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这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全面的农村能源发展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其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跃进。

我国政府将会制定更加优越的政策和投入更大的力度,来解决仍处于温饱困境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

建议

1、国家应该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建设领域,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

2、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也要强调“我国国情”和“因地制宜”。总结盲目引进的教训;

3、农村能源发展建设的数据统计,由于基础条件差,统计渠道和方法差异,应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并坚持维护更新。

参考文献

邓可蕴农村能源发展方针的制定前后农业部老干部回忆录2008年7月

中国农村能源大事记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7月

李景明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2006年10月

中国农村生物能村能源政策与战略中国生物能源化工论坛2007年11月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6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最为薄弱。本刊从本期开始,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开设“报刊发行”专栏,并逐步加大栏目比例,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即日起诚向全国发行人征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cn;电话:027-67166509

“三农”报刊发行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实现赢利?这不是靠传统的发行观念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通过城市发行经验所能推导出来的。中国有8亿多农民,在农村常期居住(没有离乡)的有近4亿多人,这个市场谁都不能忽视。但是如何带领目前大多数“三农”报刊走出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的局面?这不仅需要媒体经营者更新观念,更需要的是加强对农村社会结构及模式的研究,同时要脱离单纯的报刊本位主义。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SWOT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cty)、威胁(Threal)。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战略、计划、对策等)。SWOT分析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是最常用的战略分析法之一。

一、“三农”报刊发行市场现状的SWOT分析

⒈Strength(优势)

农村报刊发行市场的优势是相对城市市场而言,从目前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农村居住有8亿多农民,在农村固定居民(含乡镇干部、教师等)有4亿多,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反哺农业等好政策所带来的农村居民收入步步提高,既为农村报刊发行提供诱人的市场前景,也为这个市场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支撑。

二是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增量空间巨大。(1)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上看,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城市居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而农村居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城市为乡村的4倍多,可以预计,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这种差距会进一步缩小。(2)中国人均拥有报刊数非常低,尤其是农村,这给“三农”报刊发行提供了机会。以日报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大众传播事业的最低限度目标:每千人拥有日报100份。中国农村未达到这一要求,目前农村每千人拥有的日报数不到7份。(3)新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要求,许多地方政府都把提高农村人均报刊占有率作为一项指标。如有的村镇把农村千人均报刊拥有100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指标来抓。

⒉Weakness(劣势)

“三农”报刊发行的劣势来源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市场报刊发行的忽视。具体体现在:(1)由于长期依赖邮政发行以及对农村市场观念上的忽视所造成的对数据库精确发行等现行工具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才积累。(2)农村报刊发行网点少。目前农村报刊发行主要依赖于邮政发行。近年来邮局为降低运营成本,一再压缩精简人员、车辆,加之农村投递员岗位待遇低,大部分农村投递员不安心投递工作,处于一种应付、维持状态,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投递服务,大大降低了“三农”报刊的发行效率。虽然有一些市级党报组建了发行公司,但从网点建设、线路布局到人员安排等,与邮局报刊发行有相似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容易出现订报的人看不到报纸,这直接影响报纸的收订。(3)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农民报刊为例,从现有报刊中,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很难得到满足。全国农民报协会副会长季林曾说过,现在一个省20多家报纸,能有一张适合农民看的,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⒊Opportunity(机会)

“三农”报刊发行的机遇主要有:(1)农村的自费订阅市场有很大潜力。调查显示,90%的农民知道看报有好处,如果加以宣传、引导,农民自费订阅报刊的数量显著增加是有可能的。《农业科技报》、《山东科技报》等90%以上是自费订阅即证明了这一点。(2)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够承受每年订一份100元左右的报刊,说明农民有一定的订阅能力。调查中观察到,有不少家庭富裕的专业户,订3份―4份报纸杂志也不是什么稀奇事。(3)城市报刊发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行成本在逐步上升,发行的有效性在逐步降低,开辟农村报刊发行市场成为报刊经营者寻求市场增值的不二途径。(4)农村有效信息不足和信息使用效率不高,给“三农”报刊发行带来了机会。如农村富余劳力找不到新的就业出路,农产品收获不知到哪里销售等。电视目前是农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电视往往只是用做娱乐,而不是作为信息的手段。(5)根据目前市场规模测算,如果报纸能够深受农民欢迎,在一个县发行数千份到1万份左右,一个地级市发行几万份到10万份左右是有可能的。

⒋Threat(威胁)

以下几点可能影响“三农”报刊发行:(1)发行时效性差。相对于城市,目前农村报刊发行时效相差几个小时到3天,尤其是节假日时效性更差。如星期六、日的报纸往往要到星期一中午才能到达读者。(2)发行到达率差。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村报刊发行一般的终端不是农村居民,而是村干部家、中小学校长家、小卖部、理发室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其结果是很多报刊没有到达订户手中。笔者在一些村镇调查中就发现,很多报纸堆放在村长/校长/小卖部那里,根本没有到订户手里。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让农户失去订报的积极性。(3)农村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可能会给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农户对媒体的选择习惯一般是在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或上网,而发行时效性差使得报刊发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4)农村报刊发行市场相对较弱。农村居民订户相对比较分散、消费能力较弱,大的广告商不重视,这给报刊发行经营者带来一定经济上的压力,对于报刊发行带来负面影响。(5)农村读报文化缺乏。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的农民自费订阅报刊,88%的农民不读书、不看报、不订阅。农村报刊发行一个主力人群的教师,其不看报刊的比率在逐年增加。(6)当前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境况远未成熟,经营和开发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过SWOT分析不难发现,表面上陷入困境的“三农”报刊发行市场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当,走出农村报刊发行迷局是完全可能的。

二、农村报刊发行的拯救:更新六个观念

一是更新传统观念。更新传统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1)更新对“三农”报刊发行市场的认识。中国农村有近4亿多常住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日益倾斜的政府投资政策,将给这个市场带来活力,受众需求和广告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这里面还有两个发行市场利好因素: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带动城镇建设,可带动农村人口的集中,便于农村报刊发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会越来越多,这就有利于土地集中,从而为农村报刊发行提供了肯订阅报刊的专业户(如种植大户),市场容量将会进一步扩大。(2)更新对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群体的认识。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读者群主体不应只是农民,还应包括村镇干部、教师、商人(如零售、理发、小商店经营主等)和涉农商业企业等混合体。这一部分人群是农村有知识、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他们的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经济消费能力并不比城市某些居民差。(3)并非所有报刊均可以进入农村市场。应注重“三农”特色,开发适合“三农”需要的对口报刊,如“三农”专业报刊,或地方党报+地域版的模式。

二是改变发行模式。(1)建议健全农村报刊发行网络,报纸以自办发行为主,以邮发为辅,可尝试在3万―5万人口间设立发行站,提升发行服务层次。(2)倡导敲门服务。邮递员或发行员可实行上门订报,并与农户签订服务承诺,保证按时送报到农民手中,做到不缺报少刊,确保订户利益,让农民感到订了报能按时看到报。(3)鼓励农民合伙订报。针对一些家庭还不富裕的农民,鼓励农民合伙凑钱订阅报刊,这样不仅降低农民独自订阅报刊的成本,而且可以相互交换阅读,共同讨论,提高报刊的利用率和读报用报的效果。(4)发行网络系统可采用多家报刊合办或与邮局合办或与零售公司合办,以减少资金、人力投入。(5)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流动性小, 如教师、小商品经营者、村镇干部、专业户等长期在居所附近,所以建议采取“订阅为主+流动为辅”的发行模式。(6)注意利用发行过程进行三个互动:一是与读者互动,加强报刊发行的后续服务,以便更好地调整报刊内容;与广告商互动,与企业一起探索农村市场开发之旅;网络互动,互联网在农村有一定的普及程度,尤其是村镇干部、教师、富裕的农村科技示范户等,网络报纸订阅与互动也是必要的。(7)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尝试利用农民经营和代销报刊,以降低报刊发行成本。(8)对农村报刊发行市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村报刊发行数据库,实现“三农”报刊的精准发行。

三是变革内容需求。(1)调查显示,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人群中,乡镇干部对内容的要求是:67%的首选时事政治类报刊,31%选择教辅类报刊,19%选择娱乐;教师对于内容的要求是:90%选择教辅类报刊;38%选择时事政治类报刊,21%会选择娱乐类;农民对于内容的要求:78%的农民首选科技种养、农业信息类报刊;37%的农民首选教辅类报刊(许多农民家长不知道在邮局能给孩子订到报刊和学习资料,仍从新华书店购买教辅材料);15%的农民首选时事政治类报刊。(2)报刊发行内容要以实用和贴近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融指导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信息量。尽量做到“一报(刊)在手,不再他求”。(3)树立品牌观念,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坚持“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

四是创新经营模式。“三农”报刊发行并不是没钱赚,而是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开发。农村报刊发行“赢利在发行外”,可尝试以下做法:(1)适应国家建设新城镇趋势,依托报刊积累的品牌,在农村住户集中的地方开设报刊连锁销售店。(2)建立地域物流配送,将报刊发行与物流配送结合起来。如将发行与送化肥、种子、农药和日化用品等结合。(3)可联系农资企业,建立实业公司,将从事农药、种子、化肥、农膜、饲料等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和技术服务与报刊实行“捆绑”营销。一方面,帮助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为企业寻找市场,同时还可以为报刊社减少投资风险。(4)加强与广告商联系,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广告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报纸重点经营的建材、家电、保健品等广告在农村也有市场。(5)成立文艺团体,将送信息与送娱乐结合起来。农村除少量消费书报杂志,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电视、听收音机,文化生活极其单调,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农民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娱乐的追求。如一些农村的农民自发组成演出队,还有一些经济富裕的地方请来专业演员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成立文艺服务队,可收取少量费用,这样既能带来一些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报刊品牌等。

五是加大推广力度。联合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报刊发行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结合农村实际,编制一些适合农民阅读的报刊目录,发放到村民组甚至每个自然村,让农民自由订阅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报刊,以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当地通过阅读报刊获得致富信息,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看到订报用报所带来的好处;利用农村庙会、赶集等时机,由报社、记者站、邮政部门以及当地乡镇政府共同举办报刊展读活动,通过面对面与农民朋友进行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让他们认识报刊、选择报刊,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六是提升综合服务体系。注意利用社会公益活动,提升报刊品牌。可尝试联合当地政府建立四室: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科技信息服务室,将及时为农户农情信息等服务与培育农村读报文化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报刊发行进入学校企业,培育市场和读报文化;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企业一起,倡导建立一些论坛、会议以及一些组织等,如《南方农村报》从2005年起主办“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等活动,使《南方农村报》发行量稳步上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⒈吴丽莉:瞄准市场办刊、找准市场发行[J],《出版发行研究》,2003(7)

⒉蒋玉生:农村报发行的三大启示与思考[J]./shownews.asp?newsid=10382, 2006-5-8

⒊靳文章、陈兴旺,河北农民报,扎根燕赵沃土的“红高粱”[J],《新闻战线》2000(11)

⒋吴锋:近年来我国农村报刊经营的十大创新[J],《中国记者》,2007(3)

⒌曲昌荣、颜景理:省级农民报的现状及其分众传播思考[J],《新闻战线》,2003(5)

⒍方晓红:农村的变革与大众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江苏农村受众调查的启示[J],《新闻知识》,2003(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为06JC860005)的部分成果;作者吴锋系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程忠良系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