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工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经济工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经济工程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1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

按联合国贸发会议口径测算,2020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947.6亿美元,在肺炎疫情期间逆势增长8.3%,占服务贸易总额数字贸易:经济发展新动能的44.5%,比“十三五”初期提升13.9个百分点。商务部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这两组数据充分表明,中国数字贸易发展迅速,规模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数字贸易与传统贸易,有何不同?传统贸易中,贸易的开展多是贸易各方之间单独进行的。数字贸易时代,互联网平台开始成为贸易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这种交互形式的改变对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带来很大提升,贸易的流程和传统情形相比出现了很大变化,并表现出诸多新特征。简单来说,数字贸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交换技术为手段,为供求双方提供交互所需的数字化电子信息,实现以数字化信息为贸易标的的新型商业模式。数字贸易不仅包括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线上宣传、交易、结算等促成的实物商品贸易,还包括通过信息通信网络(语音和数据网络等)传输的数字服务贸易,如数据、数字产品、数字化服务等贸易。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数字贸易还具有促进不同经济体系融合,激活整合新的创造力,打开新的市场领域,创造企业协作与联合新机制的作用,甚至还能让人们重新评估企业的组织结构,重新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诸要素的构成。无论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交易磋商、产品买卖,还是质量控制、业务流程设计等环节,如今数字贸易已影响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数字贸易不仅改变企业做生意的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原有商务概念的认识。

二、大国博弈新前沿

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融合,使人们淡化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各种力量协同运作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使全球商业运作24小时不停,无边界、无障碍的新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目前全球数字贸易发展和博弈总体上都面临着竞争的局面:一方面,全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数字贸易领域发展层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全球还没有公认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美欧等发达国家各有主张,都希望争夺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权,数字贸易规则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世界的供应链体系呈全球化分布态势,全球贸易产品由多家甚至几十、上百家企业共同生产,千万个生产节点通过全球供应链得到连接和流通,然而一旦某个节点受阻,全球供应链便无法运作。疫情发生后,由于中国全产业链的门类齐全,且得益于强大的疫情防控能力,随着有序复工复产,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唯一在增加产能的产品出口大国,从实力出发,在数字贸易领域赢得了一定主动权。

三、人才需求增长明显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2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农村电影大体呈现了繁荣→衰败→繁荣→下滑→再繁荣这样几个阶段。近几年的中国农村电影繁荣主要是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一是从1998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2131工程”的提出确立了中国农村电影发展的目标,农村电影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农村电影队伍迅速扩大。二是从2003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的普及和繁荣带来了机遇,农村电影规模迅速扩大。三是从“十一五”初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进行了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电影普及等,农村电影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农村电影的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发生了重大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影公司从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城乡兼顾,重点在农村”的电影业务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与实施,使我国农村电影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到1982年,全国农村电影单位共增加32617个,4年中发展了近1/3的放映单位,为农村电影普及创造了条件。1983—1985年,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很早建立起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在1985年前后出现了收费难、放映难、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这一时期,全国15万个农村放映单位中,有4万个停止了活动,映出场次减少了500万场,观众减少了40亿人次。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看电影难问题的意见》(广发影字[1986]351号)。《意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售票放映场(点),逐步实行售票放映;不具备设立售票场(点)地方,实行普及放映,费用或从乡、镇、村的统筹费、公益金中支付,或从乡、镇、村所办企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为农民包场看电影;在集体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在自愿条件下,由群众集资或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其他办法解决看电影的费用。”

1987年12月,中影公司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经济交流会(简称三明会议),深入贯彻四部文件,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农村电影工作的战略转移。三明会议确立了“三个过渡”②这一农村电影改革的主题,农村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每年发展电影院800家,售票电影点5000个。截至1991年底,全国农村电影院已发展到1.3万多家,售票放映点5.7万多个,其中室内售票点约占40%以上,农村46%的放映单位实行了售票放映。小机换大机2300多套,50%以上的放映单位采取了新光源,大大改善了农民看电影的条件,促进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③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空前繁荣之后,进入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了逐渐衰败的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型有着特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电影市场自然逐渐萧条,中国电影事业的工作重心也集中于城市电影业的发展。这个时期,无论是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还是硬件设施、政策导向方面,都转向了大中城市,大中城市几乎吸纳了中国电影的所有资源,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甚至县级以下的镇、乡电影业呈现出了衰败现象。

二、机制创新激活了农村公共电影事业的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国传统的电影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初期各项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城乡电影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呈现出了城市电影发展日益活跃,农村电影发展逐步衰败的现象。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电影事业,解决新时期广大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这一政策的实施以及目标的提出,逐步改变当时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00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明确要求将“2131工程”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2131工程’,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农村电影‘213l工程’是具有公共性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各级电影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2003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广大农村电影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发展。2003年度“2131工程”共向全国22个省市资助了价值2144万元的电影放映设备和拷贝,其中电影放映机1227台,发电机302台,放映双机84台,农村流动放映车84辆和放映大蓬20个。④到2004年,在农村“2131”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农村电影放映395万场,同比增长9%。继2003年西藏、内蒙、宁夏等省区实现“2131’”放映目标后,2004年又有湖南、北京两省市跨入达标省区的行列。按照十六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扶持力度。2004年共向中西部地区资助16毫米放映机1805台,发电机144台,流动放映车187辆,放映大蓬56个,数字放映设备65套,资助电影拷贝7906个(其中故事片拷贝4400个,科教片拷贝3506个),资金总量达4363万元,比2003年增加2000万元。⑤电影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经营局面,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手段。首先,取消了中影独家发行进口影片,放宽民营、股份制公司及个体发行国产影片的限制;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电影院安装电脑售票系统;第四,成立电影院线公司。电影发行由“统购统销”改变成“自产自销”,使电影业走向了市场。#p#分页标题#e#

三、数字放映技术为农村电影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02年6月,一种崭新的电影放映概念进入了中国。第一台数字放映机在中影集团华龙公司安装,用于数字节目的后期制作,数字电影在中国正式发展。为了推动我国数字电影的普及和发展,2004年3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通过数字电影的方式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在2004年12月21至22日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宣布,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进一步改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是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的重要任务之一。2005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共资助金额8726万元,采购电影节目130个拷贝5700多个,采购电影放映机891台、发电机127台、放映大蓬15顶、数字放映设备54套。新增农村电影放映队近1800个,使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总数接近3.5万个,全年农村放映电影365万场,观众达13亿人次。⑥国家实施的“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度“2131工程”及“西新工程”资助资金总额为8700多万元。2007年,在城市观众观影人次大幅提升的同时,国家在2007年向全国各地农村传送公益版权影片409部,非公益版权商业发行数字影片384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超过460万场,观众15.1亿人次。⑦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及放映人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建设农村电影事业的繁荣迎来了春天。

“十五”时期,中央政府累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资金2.38亿元,各省级财政累计配套资助金额8500万元,共放映电影近1500万场,平均每年300万场,已有18个省区实现年放映场次10万场以上,其中西藏、内蒙、宁夏、陕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率先实现年均村放映电影12场的目标,新疆、云南、湖南、重庆也达到年均村放映电影8场的水平。⑧“十五”期间,全国各地通过开展规模化的主题放映、进乡入村流动放映等方式,明显改变了农村放电影难、农民看电影难的现象,农村电影放映空白村不断减少,部分先进地区实现了农村电影全覆盖,全国农村电影观众明显增加。农村数字院线的创新,推动了县、乡电影公司的重新组合和改革,是将传统的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数字化规模供片、规模放映和开发规模市场的需要,更根本的目的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同时,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将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与传统的胶片放映形式相比,数字化放映利用卫星传输,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是农村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体制创新推动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大繁荣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工程测量;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实现了应用转化,在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效果。数字化技术是一种新的测绘手段,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一项技术成果,在工程测量中起到了较好效果。随着数字化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工程测量上全面体现了应用价值,目前看,工程测量方面的数字化应用非常普遍,保证了工程测量的精准性。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不断延伸,服务各个领域,技术具备良好的优势,使测量数据更加精确,数字技术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实时、智能和自动,能够实现良好的收集和分析目标。在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特别是GIS技术、GPS技术等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数字化能力,使现代工程测量水平明显提升。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1.1测图精度高

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自身的优势特点,在工程测量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测图精度较高,通过精确的数字体现,使地图测绘精度产生了飞跃,全面满足了制图需求,保证了建设的安全与稳定。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有效使用,全面提高了工程制图质量,数字化技术能够在距离300m以内图形距离内达到精确的要求,测量工作中,应用电子速测仪(全站仪)装置可以使测定点误差变小,一般情况下能够保证在3mm以内的精准度,数字化生成的各类数据较为复杂,不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直到最后的报告生成,数据不会有一点的损失,保证了数据的精确要求,先进的测量装置能够全面完成高差、垂直、水平角、间隔等多个丈量数据,使各种数据在电子化测量中保证精确度,计算机实现各种换算、程序等的转化处理,能够最后自动生成所要的各种图形,保证测绘图质量。传统工程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在多次转化中,容易出现误差,而电子化格式则保证了质量,避免了展点型误差、视距型误差等问题,确保了外业测量精度。

1.2自动化水平高

数字化测绘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主要是依靠了计算机技术支撑,保证了数字的精确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测量技术越来越精准,满足了各种制图要求。在各类工程测量工作中,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获取、整合、分析,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使图示符号选择和识别等更加自动化。传统手绘地形图无法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而数字化生成的图表,则体现了图形的美观性、规范性和精确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避免人为干扰,降低数据的损耗,保证了数据的精度,错误率明显下降。

1.3图形属性信息丰富

工程测量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保证了图形的多样性,使绘制出的地形图更加实用,其坐标更为精确,各种图形的应用,使不同地点属性信息更加丰富,对测绘点各编码信息的相互连接,使成图更加快速,满足了不同工程对图表的需要。数字化的应用,在成图操作时,也能够极大的对系统数据库测量符号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地点进行识别性标注,图形应用更加合理科学,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够对数据库中各种图式符号进行调取和编码,地形图的实用性更强。

1.4GIS信息源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技术漏洞得到修复,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和数字的精度。GIS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保证了制图质量,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GIS提供所需要的源数据,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建图中GIS数据库信息的调取。目前看,数字化测绘技术所得到的数据还不能和GIS所获取的数据产生直接连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与GIS技术完全能够实现数据的对接,使数字测量技术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对于比例尺大的空间数据获取和搜集,如城市规划、大型建筑等方面,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测绘为GIS技术提供数据源,保证了数据的有效对接。

1.5方便图形编辑

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的图形编辑效果,在制图方面可采取分层堆放的形式,使图形应用更加灵活,保证了图面负载量的丰富性,图形叠放不受限制,使制图过程中,能够全面发掘数据图形的价值和潜力,确保了图形的应用效果,大大改变了传统测绘技术应用图形单一的问题,在地面房屋改建、扩建工程建设中,当地籍变更时,在计算机上只需要输入相关信息,就能达到快速修复的目标,图形数据编辑更加高效、方便。

2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

2.1原图数字化处理

原图处理成本大,对于投资较少的建设项目来说,原图处理难度较高,工程经济成本限制不便于及时处理,影响了工程建设进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省投资成本,一些建设单位就会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原图处理效果,保证了处理的质量,控制了施工成本,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原图处理效果更好,数字地图扫描到设备就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满足建设需要。为了提高处理效果,就需要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技术转换,对原图进行扫描,实现矢量化处理,扫描精确性提升,不受人为的干扰。但是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扫描矢量化也不是万能的,一般在处理时只能显示白纸图,而地表的其他细节部分则不容易清楚显示,所以说,利用扫描矢量化时,只能在工程紧急时使用,为了全面保证扫描的质量,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技术来有效提高数字地图检测精度,可以利用地物信息数字化方式来完成,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字化检测精确性。数字化功能也能够实现外业测点在原图处理方面的应用,外业测点技术可以对数字进行补充修复,保证了地图的完整性。外业测点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制图效果,使制图的效率整体提升,通过外业测点,能够对现有资料完善和补充,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地图控制点中的地形信息数量庞大,任何一个点位的信息都影响到地图的精度,只有全面处理好各种信息,才能保证地图的精度要求。特别是在复杂地形面前,信息量非常多,所涵盖的信息面较广,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存储难度可想而故,而在制图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使用就需要通过数字化方式,做好数据的提取、存储的分层等,保证了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制图过程中,对于属性相同的信息,可以实现查找与叠加,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更新,建立线型符号库可以使颜色和形状更加完善,应用效果更好。

2.2地面数字测图

在工程测量操作中,地面数字测图是一种常见的操作,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足各种工程需要,其测量的精度较高,不受比例尺限制。地面数字测图应用数字化,能够大大提升数字的处理能力,直接利用数字图对各类数据进行广泛的收集、复制、整合,保证了数字图的精度,数字测图和传统地面测绘相结合,保证了点位的严谨,避免出现误差。

2.3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全新的技术形态,通过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处理,建立起更加统一的坐标系,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储存方式,大大增加了储存数量,方便了各类信息的结合。数字地球在地学和信息学等方面应用较普遍,在数字化测绘操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4航测数字成图

航测数字成图也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先建立地面模型,然后再通过航空摄像的形式,获取相关的地籍数字信息,通过软件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的地图。航测数字成图通过航空拍摄获取制图相关的影像,特别是在大面积区域测绘上,航测效果更加明显,通过数字化处理,在短时间就能够成图,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航空俯瞰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取真实信息,成本低廉、不受天气影响,航测数字地图是未来数字测绘的主要方向。

2.5地籍测量

城市化发展,需要依靠地籍图来进行规划建设,地籍测绘越来越重要。地籍测量需要对区域内的土地面积、属性、经济价值等进行参数提取,保证各类信息更加完善。地籍测量应用数字化,全面保证了地图的精度,成图速度较快,低成本制图满足了城市大面积规划要求。

3结束语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仪器也实现了全面的创新使用,使地图测绘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有效保证了地图的精度要求,弥补传统手工测绘的不足,通过全面的数字处理,极大提高工程测量的有效性,为我国工程测量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彤.简析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8(4):144-145.

[2]王胜林.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构建[J].科学技术创新,2018(13):34-35.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4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概述;节能减排;数字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化工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对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石油化工产业中,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部分,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石油化工工程中设备运行的效率,减小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损耗,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并提升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对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更好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概述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主要是为石油化工和化工工程项目提供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等专业技术而服务,能够将工程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创新发展,并有效地提升石油化工行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同时,也带动了新材料、新设备及工程施工等行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了从投资到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不仅是总方案细化为各目标方案,还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工程设计行业伴随着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随着大气污染物排放以及油品质量等环保标准的提升,石油化工工程设计需求也随之增加,更使其市场逐渐扩大,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以节能减排为第一要务,优化当前能源结构,通过工程设计改造并升级老旧石油化工生产设备,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节能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主要目标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中,每况愈下的环境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节能减排、维护能源可持续利用。石油化工行业要想实现“节能减排、维护能源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就要从根源上——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出发,控制好能源消耗模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电气节能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之一。

2.1电气节能的概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电气设备非常先进,种类以及数量与日俱增,但要满足我国现阶段节能技术的要求,必须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时,注意电子设备、照明系统等节能模块的相互协调,做好好各环节的节能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做好防火、防爆、绝缘以及防腐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节能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2电气节能设计的要点

(1)要从电气设备各个环节中展开调研,找出能源损耗因素并将其控制住,比如变压器的选型、设备的运转功率、线路损耗等,提升设备功率因数,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率,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增加企业效益。(2)建立综合素质高的设计队伍。只有建立这样的队伍,才能够高效地保障石油化工电气节能设计的质量。这支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3)完善技术交底工作。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图纸中的安装节点,与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交谈,对图纸不明确的地方进行详细地讲解,明确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应急方案、检验标准等,避免设计漏洞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数字化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亦是一样。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积极转变传统设计模式向数字化模式发展,数字化移交也已成为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行业的发展战略,数字化已经开启了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新模式。数字化设计是基于三维软件的应用和集成进行的,将设计中各要素实现数字化,比如图纸数字化主要是利用三维设计软件来完成,设计数据化是将设计中产生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上传以及交互,产生信息流等,将这些数字化整合起来,就是工程设计数字化。数字化集成设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它是基于平台、模型、对象进行的,通过某个公共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以及行业间的相互交流,为设计师提供专业的素材以及资源,并实现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成果的透明化与可视化,当前石油化工工程数字化集成设计中,应用较广泛的是SmartPlantFoundation软件。设计的数字化移交,就是交付了一个集成了大量工程数据且与物理工厂相对应的虚拟数字化工厂,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与大型的石油化工工程企业,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太成熟,但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会逐渐发展起来。

4结束语

为了适应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必须要健全设计体系,以节能减排这一主要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利用当前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技术,不断优化优化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方案,将能源损耗降至最低,提升能源的整体利用率,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统一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5

关键词:数字经济;江西省;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对策

党的五中全会已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作出方向性的决定,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一系列目标建设,而这些建设都将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基础展开,显而易见,就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历代以来最重要的底层经济主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呈现突出地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点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此不仅关系着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等战略的落地和实施,同时也影响着县域本身的质量转型。发展至今的县域经济在原有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同其自身经济特色和互联网数字经济体系的融合,注重经济协调发展和优化转型以实现自身的创新探索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江西省内各个县域进行数字经济的转化,为自身的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由于省内各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一种不平衡势态,从而影响到整体省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这包括县域与县域之间的横向转型失衡,也包括县域内部的垂直转型失衡,进一步导致数字经济本身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影响到整体省内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这也是该省当前在底层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都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的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在各县域间通过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而形成一个更快捷的生产系统。德国的县域经济数字化战略集中体现在德国“工业4.0”战略布局中,在德国的《数字化战略2025》中,将十个行动领域的范围整体纳入到了“数字德国”的未来规划,落实“工业4.0”,加强各县域之间的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各县域之间全阶段数字化教育。同样,英国也提出了《英国数字化战略》,从宏观经济、数字化治理、数据经济等七个方面提升各县域之间的战略任务。2019年,日本不甘落后提出“社会5.0”,目的也是从社会各个层面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据联动万物,从而让数字化催生各县域经济之间的新价值、新服务,最终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实现“超智慧社会”。综上可知,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围绕县域各方面经济内容展开,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县域之间各方面经济相融合,打通横竖层级之间、交叉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使县域经济各产业链更加紧密活跃,产业更加高效赋能,在改变原有县域经济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基础上利用前沿技术再创新县域经济的决策模式和供应链协同模式,从而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形态的转变,打造一个全新的县域经济新产业生态,最终实现县域经济产业生态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为各县域传统产业带来存量的增加,即凭借高新技术引发的效率和产出的提升;二是为各县域传统产业带来增量拓展,即新商业模式基于数字化拓展出的新业务模式将引发县域间的产出增加;三是为各县域经济带来新活力,即基于数字化科技化产业的加入让各县域经济有了新产业的同时也提升了各县域经济的发展动能。

二、江西省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存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数字经济带动的后劲不足。无论是县域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都属于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着整个市场经济的规模和成效。通过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的调查,可以看到各方企业都在数字化经济转型中使出了浑身解数,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和特征,但仔细梳理可以看到江西省内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参加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很多,但成功且成规模的很少;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期投入大,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停止了数字经济转型的计划。综合以上特点看江西省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存在问题,明显存在着数字经济带动后劲不足的问题,多数县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注重数字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落实不够、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未产生规模效应,反而成为县域经济转型中的短板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江西省多数县域在发展经济产业过程中缺乏数字经济产业的龙头企业,数字经济产业龙头带动效应很难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数字经济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数字化农业实际应用不均衡。近几年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呈现下行态势,江西省县域经济亦呈现下降趋势,于是在发挥数字经济对县域经济协调过程中的作用时,很大程度上将依靠数字经济同其他产业经济进行融合互通,这也是未来产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着力点。在调查研究中,江西省政府积极围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在县域范围内促进数字经济的普及与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如江西政务服务从2018年底推出“赣服通”上线以来,到2019年“赣服通”升级至2.0版暨全省100个县级分厅上线,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导向着力在各县域推行数字乡村建设从而带动各县域经济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江西省多数县域范围内关于数字经济在“三农”中的应用维度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农业整体应用不足和农业数字化落实不强,从而影响到数字经济在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三)数字经济模式难以适配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5G、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信息体系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背后无论是县域经济的数字化同各产业相融合发展还是县域经济单独对数字化经济的探索都离不开经济模式的左右。根据《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可以发现江西省在进行数字化探索的过程中,主要以搭建产业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为依托,开展了对数字平台和应用的推广营销,有针对性的规划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布局。但是就目前全省范围的县域经济发展而言,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同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之间相对不平衡,导致发展数字经济模式难以适配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西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为依托提升数字产业化。江西省在数字经济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努力提升数字产业化,积极发挥产业数字经济本身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基于各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大量适配数字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智慧江西”从VR产业的培育到移动物联、大数据、云平台等产业的培育,应当充分依托县域经济并发掘县域资源优势,打造出贴合县域特色发展模式的数字化产业;另一方面,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发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对该类产业的支持与保障。

(二)城市化进程为统筹推进农业数字化。根据全省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依据各县域经济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数字化工程,发挥农业电商队伍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和力量。在基于各县域城市化过程中配置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为支撑,加大对新型农业数字化园区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时加大对本土人才回流的扶持力度,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新鲜“血液”。

(三)数字经济为特色创新发展县域经济。立足于“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调”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布局,结合各县域特色和自身发展实际对数字产业进行促进和优化。一方面,江西省各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能够将数字经济真正转化成产业转型的动力和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切实通过数字经济同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从而促进各省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最大化地将各县域特色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丞佑.后疫情时代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N].中国计算机报.2020-11-16(013).

[2]梁启东.数字经济成为上半年拉动消费主动能[N].中国城市报.2020-08-03(014).

[3]徐龙华.以优质服务助力数字经济发展[N].九江日报.2020-11-20(004).

[4]李丞佑.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四点建议[N].中国工业报.2020-11-23(003).

[5]甘春香.数字经济正当时[N].金昌日报.2020-10-09(002).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6

关键词:新型数字测绘技术;矿山;地质工程测量

矿山法地质工程测量,就是指在矿山法施工模式之下,采用现代化数字测绘技术,勘测现场地质结构与水文特征,获取关于地质结构、土壤情况、地下水位等方面的数据,为运用矿山法施工工艺提供数据支持。矿山法作业主要运用于硬岩石构造、地质环境较差的作业环境中,由于地质结构中的围岩变形较快,自稳沉降能力较弱,很容易在工程作业中引起施工地表的下沉、坍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在类似的作业环境中,城际高速铁路工程施工会选择矿山法进行作业。为了保证矿山法作业的有序落实,技术人员灵活运用数字测绘技术,将传统测绘与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网络综合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相结合,从而简化测绘过程、提高测绘精准性与可靠性,为工程施工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1工程概况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GFHD—2工程”,线路起源于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一路,向北穿过银排山,横穿广河高速,之后沿着西北方向穿过乌仔山,进入大源村,再向北穿过大源村,之后在广东涉外经济技术学院终止;起止位置分别设龙河站、大源站。具体施工方案为:(1)线路①DSK28+090~DSK28+500、线路②DSK31+960~DSK35+230、线路③XJ0+000~XJ0+594.813;(2)全程上行线路约为4686.849m,下行线路约为4661.398m,共设11座横通道,如表1。根据工程路线情况分析,本线路全程穿越山区,需要分别穿越银排山、乌仔山;考虑到穿越山区环境中岩石结构坚硬,且容易产生作业地面沉降的问题,本次采用矿山法施工。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环境情况,有序落实矿山法施工工艺,在施工之前采用新型数字测绘技术开展地质测量工作,获取精确数据,支持工艺的实施。

2在矿山法工程地质测量中运用新型数字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根据“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GFHD—2工程”实际情况来看,线路全过程面临大范围的复杂地形,包括:黄土、冻土、瓦斯、膨胀围岩、冻胀土、突泥等等,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施工时经常会遇到下穿山脉等复杂基础工程,比如:穿越银排山、乌仔山。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要详细了解地下情况,分析临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下环境等,充分考虑施工对周围自然结构、既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影响,通过地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确保工程施工工艺不会影响整体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在建设中,城际高速铁路的长度较长,所穿越的地质岩层环境较为复杂,甚至还会遭遇多种复杂地质结构,若出现失误引起不良地质条件的爆发,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基于此种情况,在矿山法施工的地质测量中,技术人员运用新型测绘技术,其具有较强优越性,具体如下:(1)测绘精度高,有助于获取精准可靠数据。数字化测绘技术相较于传统测绘技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这是由于其在传统测绘工程的基础上,引入了GIS、GPS、大数据、云计算、综合计算机技术,甚至引入了BIM技术;经过往期大量工程实践验证,数字测绘技术能够获取到精准、真实、全面的数据资料。在本次工程的矿山法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地质数据作为支撑,保证数据信息的精准度至关重要。运用新型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发挥其精准性,能够有效减少技术人员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测量误差,降低了错误数据的产生概率、缩小了数据偏差范围,能够有效改善数据不精准引起的分析问题。新型数据测绘技术运用时,系统可以自动将地质数据以坐标点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定位坐标点构建放东西模型,提高地质测量工作效率。(2)自动化程度较高,有助于充分利用测绘数据。新型数字测绘技术,不仅具有精准获取地质情况数据的能力,也具备整理数据、储存数据、测绘图文的功能。技术人员利用新型数字测绘技术,结合计算机设备,在自动化网络系统的支持之下,能够进一步控制测绘仪器的运行,调整信号强弱与程度,更灵活地获取地质信息。完成信息获取之后,还可以通过数字测绘系统储存数据资料,以便于之后的随时取用;也可以根据系统功能,绘制形成模型图、曲线图等,更直观呈现地质情况,以便于更有计划地落实矿山法作业。

3矿山法地质工程测量中的新型数字测绘技术

根据“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GFHD—2工程”的矿山法施工方案,技术人员可以运用如下三种新型数字测绘技术,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数据获取需求、地质情况呈现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1)数字格栅测绘地图技术。数字化格栅测绘地形图,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测绘工具,测量矿山法作业区域中的工程数据,获取地质资源资料;之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精准划分作业区域内不同的地质资源分布区域,以便于技术人员确定“穿山”线路,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破坏原本区域中的地质资源,提高作业的环保性。在工程施工中,采用网络技术就可以搭建数据资源获取结构,这样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实时了解地质资源、地下结构的分布情况,为确定作业方式与线路提供依据。(2)地理信息技术。新型数字测绘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展现地理信息,让技术人员更直观了解地质条件。在工程的矿山法作业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地质测量,可以依托卫星技术、定位技术获取立体化数据;整理与整合数据,能够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信息。之后搭建施工区域的地质数据库,既可以随时查看地质信息,也可以为之后的工程作业提供依据。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技术人员借助软件系统、硬件设置,精准定位地质测量点,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3)数字测量技术。数字测量技术是在基础数字测绘技术基础上的拓展,将其运用于矿山法作业中,可以制定完备的工程计划,有序展开测量工作。在数字测量技术运用中,每个阶段的测量任务均有明确的规划与安排,能够提高测量效率,避免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在运用这一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特征,既要获取数据资料,也要注意保护周围山体与围岩结构,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矿山法地质工程测量中的新型数字测绘技术应用方法

4.1选择新型数字测绘技术

在工程的矿山法地质测量中,技术人员要根据本工程的作业需要,充分考虑城际高速铁路在穿山施工中的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技术。相较于传统测绘技术(如表2),新型数字测绘技术能够将数据以更加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且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区域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在深层次挖掘山体、落实矿山法作业时,还可以深入获取矿山法作业之后周围的情况变化,搭建研究模型。

4.2获取工程地质数据

“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GFHD—2工程”的矿山法作业中,技术人员开展地质测量工作,采用模型构建软件,同时在区域内设置测量点,选择地质结构、地下水文特征专用检测仪器,连接数字测绘系统,分别获取如下地质数据。(1)地形地貌信息。区域内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地面局部原始坡度达到了15°~45°,发现局部位置出现低山基岩变质、出露的情况,低山区域很少存在植被生长。(2)地层岩性。上覆地层为全新人工填土,包括:素土、冲洪积松软质地黏土、坡洪积层等。下覆地层为细角砾土。(3)地质构造。存在黄泥坑断层,为一压性断层,走向趋势为NE-SW,发生断裂倾斜方向为西北,倾斜角度约为55°;作业中需要穿越此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约为50m。岩层受周围区域岩层地质形态变化的影响,出现局部节理裂隙发育。(4)水文特征。地下水源来自第四系隙潜水、裂隙水,最大涌水量约为22729m3/d。(5)不良施工条件。部分施工区域临近村庄,此区域可以选择非爆开挖方法,避免影响周围村民日常生活。部分区域中存在低瓦斯气体,测量瓦斯压力为0.28mPa,作业时需提前加强地质预报,实时监测瓦斯情况,加设风机提升通风性。

4.3构建云数据模型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利用新型数字测绘技术获取的地质数据材料,采用MIDAS/GTS软件构建模型。技术人员选择模型数据参数,根据测绘中地层参数数据(如表3)选择模型,实时形成地质测绘报告。

4.4依托地质信息开展工程监测

在借助新型测绘技术获取地质信息、构建模型之后,技术人员要借助数字测绘技术展开矿山法施工的工程监测,根据监测中反馈的施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此保证矿山法稳定推进。在矿山法作业中,技术人员在区域内布设监测点(如图2),实时监测围岩、地表的变形情况,监测附近村落中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水平位移与倾斜情况;之后形成时态趋向,根据曲线图显示与变化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矿山法作业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7

关键词:工程造价;数字化;研究

1 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概述

数字化信息建设是巴比奇教授想法的实现,即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从而用机器来处理信息,这样就可使互联网上数量庞大且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有序排列的数字组合。数字信息化的管理组成分前台和后台,也分软件和硬件,核心是商品位置的数字化。当下,我国的前台数字化信息管理世界领先而后台数字化管理则严重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信息化的硬件包括手持终端和无线区域网,很多硬件可以与现有设备共享。其软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业务流程再造、EPR接口、后台服务、客户端、SES或类似于SES的客户端。运用到商业运行领域就是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来驱动和组织商业模式的创新,目的是实现业务的转型、创新和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在工程发承包计价环节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但长期存在定额等计价依据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要,造价信息服务水平不高,造价形成机制不够科学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推行工程造价改革,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国家制定了建办标〔2020〕38号工作方案,其主要任务中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和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这两项与数字化信息的建设密不可分。根据材料要求,按地区、工程类型、建筑结构等分类人工、材料、项目等造价指标指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综合运用造价指标指数和市场价格信息,控制设计限额、建造标准、合同价格,确保工程投资效益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引导建设单位根据工程造价数据库、造价指标指数和市场价格信息等编制和确定最高投标限价,按照现行招标投标有关规定,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的建设,更容易了解到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信息及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适当的筛选、正确的分析、恰当的整理和储存,并将适当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安全地交给各级工程咨询和决策人员。同时数字化的应用可为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商务、技术、生产三条线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部件制造与现场施工脱节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消耗,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目前计算机与互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发展,数字化在工程造价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

2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存在的不足

2.1对数字化信息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数字化信息管理在工程造价的研究中通过将信息的可视化,发现和分析信息最终指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再依据现实情况综合数据分析制定确切的解决方案。现阶段,对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首先,对于问题真正的解决还是要落在实际行动当中,脚踏实地的去解决难题。其次,工程造价的知识终究是要应用在社会工程建设中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毕竟科技与人文的交汇、智能与智慧的相互碰撞以及理性与感性相互能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回到数字化信息的管理问题上来看,我们在肯定其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数字化信息管理只是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来分析工程造价的问题所在,它可以指出“障碍地跟脚”却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去斩断根源,所以在表面上来看数字化信息更像是一个“机器军师”只能机械性地给出诊断,无法提出切实的实施方案。而目前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既没有经验的积累又没有多少成功的范例。又因为工程造价对于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极度敏感,风险性极高,一旦预估错误会损失惨重。当处于公司“头脑”位置的决策领域得不到领导的信任或其投资建设的意愿不强,在建设决策的过程中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造成数字化的信息建设也因此无法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从而没有资金作为物质基础去保障建设也没有明确的措施去推动发展。由此可见对数字化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限制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工程造价中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建设中也离不开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在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从开工到竣工也都需要全程预算,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或是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都需要具备自己的核心预算人员,对于就职人员的专业性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现阶段,在好多本科高校都设有工程造价的相关专业,旨在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每年工程造价的专业毕业生数量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仍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至于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则更为专业和苛刻,数字化的人才绝不是单一专业能力的体现而是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结合,是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信息化领域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且要求从业者有极强的表达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能够有领导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工程造价的数字信息化管理的未来发展有预见性,同时关注技术问题保证设备和计算的安全有效,能够独立地应对一些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可是在现实的情况中工程造价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所有关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相关的专业性技术教育也未在高校得到普及。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有限,而数字化信息技术又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对于工程造价的数字信息化系统建设这种只有通过高新技术来支撑才可发展的领域,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依然强烈。各个企业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上各出奇招,可就其结果来看哪怕是高薪招聘股制分红也仍然招揽不到可堪重任的贤能,现在各个企业或单位在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数字化信息人才依然是求贤若渴。

3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3.1构建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平台

工程造价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一定离不开一个可以统揽全局纵观整体的管理平台,但是在工程造价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中我们明确的感知到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决策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和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等问题。那么,这个可以掌管重要信息的平台又该如何建设呢?首先,我们要利用现有的优势来有效地克服不足之处,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和市场发展潜力吸引投资,同时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定向人才。这样可以发挥税收优惠的优势为决策者对于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决议坚定信心,同时降低建设成本,加大投入招揽人才。其次,我们还是将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放在技术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构建一个服务性平台。关于平台的主要功能介绍,一是可搜索查询,通过公众号或者是网站等其他的开发途径填写关键词查询相关的信息。二是具有提取功能,即在繁复庞大的信息库中准确地提取所需信息。三是可以将数字信息库中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信息并加以形象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来向用户进行输出。四是该平台具有服务反馈功能,让用户通过检索提取的信息自行判断结果是否满意,是否有效地对其决策思考进行了有效服务满足其所需。并开放回馈窗口收集意见以便精进,更有效地管理数字化信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完善造价工程信息管理体系

研究如何完善造价工程管理体系我们学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有思想层面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涉及资源的管理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体系的安全保障问题。首先是思想层面,我们要提高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肯定工程建设的意义摆明自己重视的态度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严谨认真地工作态度。在社会领域和行业领域获得大量支持,积极地联系相关部门来提高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保障高度。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优化软件提高硬件。在这一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支持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工程造价信息网建设,只有建立工程信息网络才可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传输和交换。一定要推进信息技术管理的普及和加强信息管理区域网的覆盖和安全。再次是资源的管理,资源的收集以及转化的过程中在信息管理体系里会出现大量的数据,如果不能得到有序的排列和整理,使这些数据的搜集效率降低在查找的过程中困难不堪且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至于该如何管理?我们可以建立数据库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合理的归档和更丰富的分类,从而有效的应用。最后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体系的安全保障问题,海量信息无论是从国家的发展实力还是商业的竞争情况来看都可归属于保密资源,享有非用户不可查的密保“权利”。这一系列举措都可增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安全系数,由于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安全问题关乎项目的盈利状况,因此,需要在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体系的保障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

3.3有效运用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研究如何有效地实现在工程造价领域将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共享,首先,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大规模的、数字信息采集涉及领域广泛的数字信息化工程,将各个人力物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营运的过程中要提高使用效率,在建设初期与多方机构和代表共同合作建设,引进援助吸纳资金从而更高效地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设立监督机构,可以监督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同时明确并公开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建设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关于资源共享的研究,要对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构建,其中,BIM作为共享目标信息平台的代表,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管理系统,为成本信息决策的全过程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些专业技术的输入不仅包括绘图、仿真和决策优化,还实现了可视化终端的数据采集、集成和交换,更科学有效地提供系统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模型、资源分析等科学规划、调配资源,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现数据的积累和共享。该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突破了传统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局限性,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功能,有利于传统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实现了工程造价估算的最终目标。也基于此在更广泛和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吸纳更多的社会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库,实现以建立服务工程造价为中心的目标,在服务的过程可以统一高效地提供有序信息资源,便于决策和工程项目的建设。

3.4建立数据库

由于地域性和封闭性的因素,传统的造价数据信息系统无法实现阶段性工程数据的集成和分析,尤其是对于拥有大量数据的专业工程师,更无法实现与他人的协作和数据共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实现数据平等共享的一个突出特点。工程造价系统需要大量的财务、仓库等数据。如果企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数据交换的延迟就会增加,影响成本信息系统的优化发展。数据库的建立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数据助推器。如果坚持现有的固定价格模式,数据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价格波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建筑材料价格的统计,有些统计方法与市场价格有一定的距离,工程造价与市场脱节会给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将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形成一个专业的资源链,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以提供人性化多方位的贴心服务,这样不仅服务工程造价也有利于保证数据信息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也有利于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通过建立数据库在资源查找方面也更为便捷,有利于用户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工程造价中的问题,并借数据信息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利于资源信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节约成本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库页面要尽可能简单易操作,同时以数据作为对象极大程度上简化了用户的开发工作使得开发应用程序更为简便。其未来发展要着重在将数据资源在简单操作的前提下便向用户呈现可视化,要重点进行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结语

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造价的效率还可以提高造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通过构建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体系来提高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综合性能,但现阶段工程造价数字化信息建设还存在自身发展的不足和一定的发展局限性,其中包括领导层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该领域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共享以及建立数据库从而提高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如今的建筑行业,数字建筑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掌握数字竞争力,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持续创新,培育数字科技新动能,建筑业才能在时代大背景下实现突破。在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前沿技术的支持下,行业终将构建成一个开放共建共享、智能精准高效、工程语言统一、数据真实全面、信用完备公开、交易透明公正、供需直接匹配的工程建设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明.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7.

[2]胡皖婷.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研究[J].名城绘,2019:143.

数字经济工程范文8

一、提高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认识

为了顺应信息化技术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准确、更便捷的档案服务和利用,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充分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进行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善于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企业的主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档案工作人员更要先人一步,及时学习和接受数字化管理模式,做到想在前、学在前、干在前,逐步实现纸质档案向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转变。二是要加强档案法规、条例等相关文件的学习和宣传。企业档案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国家省市主管上级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特别是工程档案管理方面的新法规、新条例和新办法,使企业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深刻认识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多向主管领导汇报,取得领导的大力支持,推动企业把档案数字化管理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档案管理分类、鉴定、存储、读取等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此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力求做到资料完善,归档合理,利用方便,保密到位。在日常工作中要发挥工作主动性,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主动存储有价值、能利用的信息,充分利用好各类信息资源。要逐步建立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工程档案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提高档案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大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投入

要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比如,在硬件方面要配备专用计算机、扫描仪、传真机、光纤传输系统等各种能进行网络运行的专用设备,这样才能确保数字化管理顺利开展。在软件方面,企业主管部门要和上级部门主动加强沟通与协调,尽可能地统筹开发能够相互兼容的软件系统或购买使用同一软件系统,力争在组织管理、信息数据、保密等体系等方面保持一致,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先进化。

三、抓好工程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建立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仓库。简单说就是电子化的文件柜,它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对于企业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由“物质流”(纸质档案)向“电子流”(数字信息、电子档案)的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先要建立起档案管理的信息平台,将大量的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形成有效的数据库。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数据库的灵魂,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处理建立数据库的前提。现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原始资源→扫描→转化为JPEG格式→加工软件识别→校对;(2)原始资源→电子照片→转化为JPEG格式→加工软件识别→校对。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及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规划。

四、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全面准确无误

在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般来说,企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由各项目部、相关科室根据国家省市及主管上级等有关规定,如国家档案局、发改委、基本建设委员会、住建部等印发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建设工程文件档案整理规范》等文件要求,对应归档的工程资料进行鉴别和筛选,按规定的类别和问题进行有效分类和组卷,并对案卷进行装订、编目等;二是对整理好的工程资料进行归类和移交,再由档案室及时处理、分类。同时由档案工作人员将有关资料进行扫描、存储、编制档案号等,最终纸质案卷、电子档案同步走。

五、建章立制,保障工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尽管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但网络黑客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加强。因此,保障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最终将通过“技术+管理”来实现。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职责需严格规范。加强对密码、口令、授权的管理,重视软件、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工作,禁止使用非法软件。二是要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信息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其形成、处理、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建立涉及全过程的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加以执行。三是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保密意识,进行加密业务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切实保障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六、加强数字化档案人员的引进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