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1

课堂学习期、临床实习期和就业工作期是护生必经的三个时期。其中,临床实习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使护生顺利地从学生过渡成合格的护士。在现今的实习带教中,往往因为临床带教老师对学校教材及教学重点不了解,使得临床实习与课堂学习衔接不紧,导致护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全面保证。为了使临床实习能与课堂学习和就业工作良好衔接并确保教学质量,我院制定了系统化整体教学模式,对护生实习全程进行指导,并运用于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实习的330名护生,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实习护生330名,其中本科生60人,大专生270人。

1.2 方法

1.2.1 确定教学重点

为了临床带教老师了解护生课堂教学重点,同时使护生了解临床各科实习重点,护理部组织了承接护校教学任务的临床带教老师和各科带教老师共同编写了《临床护理实习手册》(简称《手册》)。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实习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医院概况、实习生管理制度进院和离院办理手续和程序、临床实习程序、请假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医院感染知识、临床护理常用药物知识等;第二部分与教科书同步,按各组织系统分章节,每章包括了课堂教学重点、临床实习重点、本病种临床所涉及操作要求、出科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及老师点评等内容。

1.2.2 循序淅进的教学方法

全体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将参加由护理部组织的为期1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对《手册》中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和学习;培训结束后实习护生按护理部安排进入各科室进行为期3周实习。护理部通过组织的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在各科选出1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师职称以上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学干事,负责制定本科室护生实习目标计划及量化考核的实施管理。教学干事对护生进行入科宣教、排班并指派带教老师。各带教老师和护生根据手册中相关教学内容及考核目标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和实习。第1周由带教老师讲解有关知识并指导护生进行技能操作,第2周由护生完成《手册》中要求的实习操作,第3周由老师根据考核目标对护生进行考核看其掌握的情况,评价结果在护理实习手册上登记。教学干事对带教老师和护生进行督导确保按每周教学目标完成实习。

1.2.3 建立评价体系

除《手册》中考核评价外,还采取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师生互评(见表1、2)。表1由老师填写,反映她们对带教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的掌握及与病人的交流能力等;表2由学生填写,反映学生对所到科室、带教老师及所接触到老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带教老师的职业操守及教学水平等。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有效,在设计调查表时反复对照教学计划和参考临床教学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表1 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评价(略)表2 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相对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发出教师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对实习生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为100%。

3 讨论

护生在临床实习初期, 正在实现社会角色从学生到实习护士的转换, 面对陌生环境会产生好奇、恐惧、紧张等心理[1]。系统化整体教学模式将护生做为一个整体的人,对其从实习初期到实习结束期间心理进行分析,按其心理特点将每科为期3周的教学合理安排,对其行为加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护生尽快克服陌生感。

《手册》中对课堂教学重点、临床实习重点、本病种临床所涉及操作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护生在进入一个科室实习前便可根据《手册》指导有选择性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在进入科室实习后便可迅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所见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记忆,同时也对指导了临床实习,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尤其是在实习初期,有效的避免了护生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脱节,使课堂学习与临床实习快速衔接。

为确保教学质量,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临床带教老师选拔,本着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面试笔试,挑选一批有带教热情、知识丰富、操作熟练、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作为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护生的实习安排、实习期间的督促检查、处理违章违纪事件并定时抽查科室内其它老师带教情况,安排全科护理查房,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试。通过目标教学和护生反馈使老师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做好带教工作,增加了责任感。在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品德修养、举止等方面都给护生以良好形象,用自身的人格力量、道德力量、情感力量、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引导学生[2]。

护理部定期召开师生互评会,通过座谈会或问卷方式及时了解护生心理动态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护生进行指导与督促,了解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护生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对带教老师进行管理并按要求改进。建立奖优、淘劣的激励机制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定期评选优秀带教老师, 表扬和奖励优秀带教科室, 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不称职的带教的老师及时更换。这些措施可督促临床带教老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带教能力和水平, 提高临床带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将优秀实习生充实到临床一线,进行锻炼和培养,使她们看到了希望和前途,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对带教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强化;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是医学院校专业教育的深化与延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由途径。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是实习的第一步,是架起医学生从课堂至临床的桥梁。如何规范临床实习前教育的形式、使实习有一良好的开端、保证实习任务顺利进行、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实为当前应引起重视和探讨的课题。我院自2007年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统一规范的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临床实习前教育采取课堂、实验室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

1.1 加强临床实习前教育, 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 在临床实习前1个月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床实习前教育,内容包括实习基地简介、医德医风、职业道德、组织纪律、人际沟通、就业指导和学习《实习生手册》等,采取老师讲座,与往届优秀毕业生、实习生座谈、交流等形式。

1.2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针对学生进入毕业实习时距离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等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结束已有近1年的时间,同时在专业理论课学习期间有来自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有所遗忘,如直接进入实习,可能会在面对病人时无所适从[1]。因此我们每年对进入毕业实习的学生安排一定学时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由各附属或教学医院组织教师对学生从熟悉接诊步骤、询问病史、病历的书写、填写各种申请报告单,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及步骤,熟练掌握刷手、皮肤消毒、铺巾、戴手套、穿手术衣,学习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等方面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进行了培训。学生在带教教师带领和指导,采取集中讲解、观看录像、利用诊断、外总技能实验室进行训练、自行练习等方式进行。

1.3 入院岗前强化训练阶段

我们在临床本科专业实习计划中制定了详细毕业实习强化训练安排,要求各实习医院对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1周的强化训练,结合医院实际,组织相关科室、教研室对学生就医院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实习学生管理条例、医德医风教育、医疗服务工作的特殊要求、责任与义务、工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医院相关科室及辅助科室,更直观的了解医院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等。同时组织医技科室对学生进行X线、心电、B超、彩超、实验室检查等的集中强化培训。

1.4 入科教育

学生进入每个临床科室时,要求科主任、教学秘书或护士长都要介绍科室基本情况、工作任务和特点,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用实例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

2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效果

我们通过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对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97 %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开展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非常必要,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有以下效果。

2.1 提高了认识,端正思想,明确实习目的

通过教育使学生对临床实习有深刻的认识,去实习单位后,面对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上下班、写医嘱、送化验单等简单工作让学生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是给老师打下手、跑腿,实习积极性严重受挫,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有勤劳精神,做到“三心”、“五勤”,“三心”指虚心、细心、热心;“五勤”指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2]。临床实习时学生就是要多想、多问、多动手、多跑腿,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将带教教师的解疑等及时记录在实习日志中,过后再整理、保存,让学生懂得医务工作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细察好学、日积月累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丰富临床经验、建立临床思维。现在学生对于在医院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抱怨明显下降,医院带教教师普遍反映我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

2.2 增强组织纪律性,建立防范医疗纠纷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讲座、医疗纠纷实例的介绍,使学生一进入医院,立即在思想上对实习期间的管理、医院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服从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工作安排,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病人权利,依法行医,认真履行医疗活动中的各项义务,积极预防各种医疗风险的发生。

2.3 学会正确处理社会交往方面的关系

在实习期间一方面实习学生应注重与带教教师、护理人员的关系,听从他们的工作指导与安排,融洽相处,取得信任,这样对于学生会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另一方面注重与患者的关系,要严守为患者服务的医德规范,树立服务意识,要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态度要和蔼可亲,行为要恰如其分[2];第三要注意处理好与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在实习过程中要在医院这个小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结交朋友。

2.4 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缩短了临床实习适应期

通过培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变,增强学生临床工作的思维和能力,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减少和避免进入临床后出现的问题,减少医患矛盾,进入医院后能很快适应医院的工作流程,为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处理好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我校学生多来自,我校的教学基地基本为区内各盟市的二级以上医院,对于学生回家就业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把学生选择实习单位与学生就业挂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意识地调整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到盟市各医院实习,利于学生利用关系到家乡所在地就业和缩短就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试用期。同时我们也在区外开辟教学基地,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将实习与考研对立起来,认为实习影响了考研,因此不重视实习。我们通过一些正确处理好考研与实习关系的学生实例,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二者在时间上的冲突,引导学生注重长期的学习积累,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学习,在实习时通过临床病例来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也是对考研的一次复习,有助于考研。同时也通过一些学生专注实习就业时进入较好医院脱颖而出的实例让学生认真理解成才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临床实习对从医的重要性。

3 小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临床实习前根据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医院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有目的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有利于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要求、顺利进入临床科室,是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有效方法[3]。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要用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完善、补充新的方法可行、效果可靠的临床临床实习前教育,保证和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舒向俊,唐云峰,李勇.试论医学专科生的临床临床实习前教育[J].华夏医学,2007,20(3):567.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78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和系统形成护理专业理念的重要过程。更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护士角色、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1]。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综述。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层面问题分析

1.1.1 实习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老师安排学习什么内容就学什么,科室轮转的安排及带教实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比在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差,不能和带教老师很好沟通,也不能主动与病患接触和沟通,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1.2 护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职业防护意识差

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且护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甚至怕脏、怕累,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由受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之后,缺乏应对能力,难以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不能很快地进入实习状态,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有较多机会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有可能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实习护生刚刚走出学校,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不足,发生职业伤害的可能性就更大[2]。因此,必须强化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1.2 学校层面问题分析

1.2.1 高职院校教育与顶岗实习实际差距较大

某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与顶岗实习的实际需要脱节,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较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已经严重滞后,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由于学校学习中具体技能操作经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的效果。

1.2.2 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受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大,学生寻找实习单位越来越难,如今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实习基地,即使有实习基地,但也难以保证每一个毕业生的实习机会。实践证明,缺乏成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开展及效果,根本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目标,更达不到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2.3 实习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究其原因,和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及工作态度、责任心有关。遇到不合格的或者不负责的指导老师,实习生在遇到困难时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另外,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缺乏相应的原则,对于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的指导质量。高等职业院校中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而“双师型”教师资源是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1.2.4 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评价是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对实习生顶岗实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3 医院层面问题分析

1.3.1 医院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低

多数医院对接受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态度被动,其原因很多:如医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能承担大批量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部分医院不愿意用自身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并且医院出于安全生产、保证服务质量的考虑,不愿意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医院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很少能主动地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及实践内容。这造成学生真正参加临床技能操作等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3.2 医院接收学生重劳动轻培养

目前,部分医院将实习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安排到空缺的岗位,长时间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甚至是安排与专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项目。没有按照实习学生培养计划内容执行,达不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2 解决方法和对策

2.1 深化教学改革,为顶岗实习做好教学工作准备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与顶岗实习相配套,校企业合作开发现实需要面向真实工作情景的仿真项目化课程,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为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3]。

2.2 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意识,增强防护意识

针对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岗前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强调职业道德和实习纪律。开设职业防护培训,实习期前进行职业防护讲座,请临床一线专家对临床各科室如手术室、监护病房、口腔科、血液科等高职业危险科室,及针对各病区护理操作特点做专科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综合防护能力。

2.3 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指导

2.3.1 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育英才

积极开发稳定的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障我们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基础。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项目研究和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企业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根本保证是校企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2.3.2 加强对校外学生的实习指导机制,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人员由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校外指导教师组成;在指导形式上,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主要通过现场教学指导,网络、电话指导等形式进行辅导。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实习同学进行指导,通过三导师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制定专职指导教师的选拔规范,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考核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保障指导效果。

2.3.3 加强沟通,规范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培养工作

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与承担护理临床实习的教学医院共同建立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规定,以提高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临床实习层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临床实习的组织管理,注重对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实施临床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对护理临床实习效果评价,强调出科考试环节。完善临床实习奖惩机制,严把临床实习质量关。

2.4 对顶岗实习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多元考核机制

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校外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报告基础上,综合学生自我评价、校外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得出顶岗实成绩。

2.5 建立信息反馈和总结交流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将实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顶岗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赴实习单位,通过实习生跟踪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满意程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结和经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要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校企合作是基础,制度健全是保障;既要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又要考虑实习单位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星际.对临床实习与护生社会化过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3.

[2]许燕.提高护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手册,2005,24(2):81.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6.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实习护生;焦虑;对策

    临床实习既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延续,又是为临床输送和培养合格护士的启蒙阶段。而护生临床实习质量除与实习医院的教学管理体制、临床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关外,也与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1]。由于就业困难、学业任务重、环境和角色的突然改变,加之护生的心理成熟明显滞后等原因[2],使护生在实习早期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和无所适从,中期表现为自满和松懈心理,后期产生厌倦心理[3]。为了解不同学历、不同性格特征护生的焦虑水平, 2007年5月笔者对我校150名临床实习末期护生焦虑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50名我校实习护生,均为女性,年龄21.80岁±2.10岁;学历:大专72名,中专78名;来自城市58名,农村92名;均已完成基础、临床课程的学习。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2.1.1  测评工具 

①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含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两个方面,共20个项目,问卷的可信度cronbach’s α为0.89。将20项得分相加后再根据标准换算法换算为百分制的标准总分,sas总分≤50分为正常, 51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为严重焦虑。②个性测试问卷[5],共50项,问卷的可信度cronbach’s α为0.86。将各项相加得总分,总分0分~19分为内向型,20分~39分为偏内向,40分~59分为混合型,60分~79分为偏外向型,80分~100分为外向型。

1.2.1.2  调查实施 

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第32周由笔者集中发放问卷。为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填写前说明测试的目的、时间和意义,强调所调查内容时间为最近1周,并讲明此表不影响学生实习成绩,护生在不记名情况下独立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 t 检验。

2  结果

2.1  高护生sas评分情况 

150名高护生中sas评分为48.16分±8.27分,其焦虑检出率为37.33%(56/150)。

2.2  不同学历、个性特征护生sas得分比较

(见表1)表1  不同学历、个性特征护生sas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3.1  实习末期护生焦虑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50名护生sas 平均得分48.16分,焦虑状态检出率为37.33%,说明护生实习末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且不同学历间护生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护生在实习末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熟悉了护理操作流程,面对日常工作较为熟练。但我们发现在实习末期很多护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而遇到紧急情况时却不知所措,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综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均较实习中期下降,学习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在实习末期的整体表现与初期和中期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实习末期护生面临着毕业和较大的就业压力,在目前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时代,特别是当得知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毕业去向而自己一筹莫展时,常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极易出现严重的焦虑状况,从而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显得紧张、茫然,害怕动手,把握不了实习末期的各种学习机会,导致学习状态不佳、考试成绩不理想,以至出现内疚和自责等一系列的心理紊乱综合征。

3.2  不同学历和个性特征护生的焦虑情况

3.2.1  学历与焦虑 

表1显示,大专护生的焦虑程度远远高于中专护生(p<0.05)。可能是因为大专生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高,自我学习任务较重,情感上也较敏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人生观和道德观逐步趋于稳定[6],也更在意其是否被他人接受,希望自我价值能最大限度得以体现。因此,自我期望值更大,就业的压力也更大,当其面临角色冲突、竞争时较大专生更易情绪化。在实习末期,我们发现大量的本科生在此阶段显得异常紧张、不安,而焦虑导致的烦恼、焦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实习效果。

3.2.2  个性特征与焦虑 

表1显示,内向型、偏内向型护生的焦虑程度高于混合型、偏外向型、外向型的护生(p<0.05或p<0.01)。个性特征与焦虑症状显著相关,个人的个性特征决定其对外界因素的反映。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敏捷、应变能力强等素质,并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内向型、偏内向型护生一般个性内向,具有“羞涩”“好面子”等特殊的心理特征,应变能力较差,容易机械地执行医嘱或听从带教老师的吩咐,工作缺乏主动性[7]。该类型的护生往往不善于社交,对毕业前频繁的理论操作、毕业考试以及就业单位的各种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和被动,而且应对内心冲突的能力较差,对于来自毕业和就业的应激源不能有效地调整,以至存在着紧张心理,从而易引起毕业前的心理健康问题。

3.3  对策

3.3.1  加强带教力量 

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是护生表现的鉴定者,其一言一行将对护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医院每年举办1次或2次临床带教老师培训班,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技巧与能力。实习末期护生即将面临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为提高其适应力,应加强对护生的针对性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其提前了解、认识社会,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引导护生捕捉毕业就业信息的能力,培养护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适应能力。在实习末期,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做好护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缓解部分护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她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8]。教育引导毕业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要把毕业生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尚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其他服务。同时应指导护生合理处理就业和实习的时间,避免矛盾。带教老师应在实习末期敏锐地观察到这个特殊时期护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每个个性不同的护生,在实习末期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预案,使每名护生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获得最好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以良好的心态和最佳的职业技能迎接新的工作岗位的挑战。

3.3.2  加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护理科学的迅猛发展,要求当代护生在具备扎实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情绪状态。带教老师需鼓励、指导护生客观评价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强其对应激源的适应能力。在实习末期,尤其应提醒内向型、偏内向型护生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学习、积累应付各种困难的技能和经验,提高心理防卫能力,使护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对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科学地加以解决。在实习末期定期为护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辅导,使其掌握常用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然陶冶法、语言调节法、身心放松法等来放松身心[9]。

3.3.3  确立护生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实习末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护生了解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以及怎样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10]。介绍护理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职业的选择;护生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护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评和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使护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3.3.4  呼吁全社会加大对护生的关怀 

在当代社会需求的平稳性与毕业生数量增加迅速的矛盾下,社会各界应关心护生群体,提高护理专业地位,建立护理专业体系,改进大环境,提高就业率,加强就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并开展多渠道就业指导,宣传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和服务指导,指导护生正确应对就业歧视及压力[11]。

3.3.5  培养护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并建立针对性的支持系统 

在实习期间,病人、家属及带教老师的态度是控制护生情绪反应、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处理好与带教老师、病人及家属之间人际关系的关键。在实习末期护生的沟通能力较初期有了较大的提高,可定期举办“护患沟通”课程,针对护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指导其应对社会压力,缓解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吴蓓雯.护理本科生临床前期实习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78.

[2]陈慧,王茂桂,刘玉静.影响临床护理带教管理的因素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8182.

[3]陈春荣,郑惠新,侯秀琼.护生临床实习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教学指导[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4143.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5]刘晓红.护士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44147.

[6]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18125.

[7]袁琴,袁浩斌.精神科护士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3,3(3):1012.

[8]井坤娟,王彦,王艳茹.三年制高职护生焦虑状态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3):5961.

[9]乔云.中专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2,21(3):188189.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5

[Abstract] Personnel system, teaching consciousness,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ut influence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physician who undertake med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s simultaneousl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education offers clear solutions of how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hysici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rather than teaching. Review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the Accreditation as the reference, this paper, a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fers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resources properly to ensure the grass-root level enjoys the necessary clin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basic and clinical courses with organ-system as the main thread. The clinical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the payment system and appoint full-time clinical teachers. Clinical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wit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and and strengthen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for better self-learning capacity as well as humanity and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ospital; Physician; Teaching enthusiasm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此举意味着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医院作为实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肩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2],因教学意识、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为适应国家医教协同发展的需要,亟需解决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是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动因[4]。承担教学任务的公立医院,挖掘激发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为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为顺应国家医教协同政策及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加强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Schormair等[5]早在1994年对德国临床医师的教学动机总结如下:①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②在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反而受到青睐;③临床医师的教学付出不能得到充足的回报;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因素;⑤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反馈与专业的评价,学生考试采用统一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掌握;⑥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化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关系疏远;⑦医学课程门类众多且分散,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临床前、临床课程及实践学习彼此割裂;⑧临床教师医疗、科研及行政事务繁忙,使得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减少;⑨联邦医师执照法规限制了教师采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⑩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应承担的义务有待完善。

1.2 国内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王凯旋等[6]认为军队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人事制度、人力资源、教学意识等因素制约。施建辉等[7]提出“一院多校”合作、政策导向偏移、学校过度扩招及个人利益驱使影响了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丁俐文[8]指出教学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心理需求、教学工作量、经济收入等为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国内鲜有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

2 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0]指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目前全国已有45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本文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8所已认证高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报告,从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作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11]。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点分散,由众多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使得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且未及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无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识。教师无法基于知识与学生建立持续的沟通与反馈联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12]。该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积极性。

2.3 学生成绩评定有待优化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且宜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目前临床课程考试多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对835名医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出78.9%的医学生在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前紧后松,应付考试”情况[13]。可见采用终结性评价,既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现有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影响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

2.4 教师绩效评价有待改进

教学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教学医院未设置专职临床教师,由临床医师兼任,医生往往认为治病救人是本职,教书育人是“副业”,教学缺乏热情。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教育资源,引导临床教学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学将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作为其教学医院首选。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涌向大医院加重了临床医师的负担,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应协同加强对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一院多校”合作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其满足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引导临床教学资源向基层分流,减轻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负担。

3.2 学校方面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4]。为适应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了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该校基础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总计173名教师投身到课程整合中。整合后的课程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整合课程的开展迫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3.3 教学医院方面

3.3.1 改革医院绩效薪酬分配 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从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医教研三者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医教研三者权重,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3.3.2 设立阶段性专职教师 专职教学人员由科室临床医师轮换担任,任职期间阶段性脱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确保在不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兼顾教学工作,其收入应不低于科室同职称其他医务人员收入。通过配备专职教学人员,理清医疗、教学工作,减轻其他临床医师工作负担,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 教师方面

3.4.1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床旁教学、小班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等。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先后派出124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PBL专题培训,邀请台湾阳明大学来校开设PBL工作坊,培训了60名PBL骨干教师;在全校发动教师参与PBL案例撰写,择优遴选了40个PBL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PBL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16]。

3.4.2 注重教学意识的养成及教学能力提升 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学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连贯和构建,实现自我的再教育,进一步夯实临床医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班等形式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3 学生成绩评定强化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于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家思克里芬最先提出,是指为使活动效果达到最好而修正其运行轨道所做的评价[17]。该模式伴随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广泛运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和运用[18]。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临床轮转培训管理系统,内含实习评价支持系统,基于档案袋学习法理论,分解量化实习任务,学生根据实习任务要求和进度主动填写实习完成结果和实习手册,采用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开展学生与实习科室及临床带教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向学生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19],该医院临床医师主动向教务管理部门查询学生反向评价(学生对教师)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3.5 学生方面

3.5.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医院的学员包括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培训医师等,学生人数多、层次广,需要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学习,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积极组成自主学习团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5.2 强化人文素质培育 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后树立牢固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20],兼顾“医生”和“教师”双重使命。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及实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修人文医学课程,加强人文医学实践,如开展临终关怀、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区义诊等,逐步增强其人文情怀。

医院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文6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HBV已经成为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性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我国一般人群中无症状HBsAg携带者高达10%~15%[1]。HBV主要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黏膜及体液传播,性传播。血液体液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HBsAg携带者的手术患者逐年增加,手术室护士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源,因此,工作中要主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以达到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现将HBsAg携带患者的手术管理措施和方法报告如下。

1 术前管理

1.1 术前访视 大部分患者担心患传染病被他人疏远歧视,担心手术预后不良,针对其心身症状和不良情绪进行干预[2],使其消除顾虑,对我们产生信任感,能积极要求知晓一般的消毒隔离措施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 工作人员准备 定期检测HBV,HBsAg阳性者不得在手术室工作。易感工作人员(即HBsAg、抗-HBs、抗-HBc三项均为阴性者)应常规接种乙肝疫苗直到产生抗-HBs阳性,以预防HBV的传播,有效地保障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3]。

1.3 加强监控 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凡择期手术患者常规检测HBV,HBsAg阳性患者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急诊手术按阳性患者处理。

1.4 器械、物品准备 除准备手术所需的常规器械物品外,另备一次性敷料手术衣包、锐利器械合、双层防渗漏的贴有“医疗垃圾专用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垃圾袋、爱尔施消毒片等。

1.5 手术间准备 手术间选择在限制区的末端,以减少污染的范围,室内物品力求简洁,手术间内暂时不用的物品移到手术间外指定地点,尽量备齐手术所需的物品减少传递的机会。

2 术中管理

2.1 手术间门上做“隔离”标志,手术间门口铺一块2500 mg/L爱尔施液浸透的脚垫,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交叉感染。

2.2 进手术间人员应穿隔离衣戴手套,穿一次性鞋套,术中尽量采用一次性的器械、物品。

2.3 手术间内备一盆爱护佳快速手消毒液1500 ml,给患者做各种操作前后均应按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2.4 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皮肤有破损者不得参加手术,禁止参观。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均不得离开手术间,室外人员禁止入内,术中另需物品由室外护士供给。

2.5 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的一切操作均应戴手套进行,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黏膜、破损的皮肤、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物品。

2.6 洗手护士和手术医生要精力集中,规范操作,防止锐器损伤与污染。上台的锐利物品均应尖端向上放在弯盘内传递,禁止用手直接传递;装卸手术刀片要用持针器,禁止用手直接装卸;无菌手套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

2.7 安全处置锐器 污染的针杜绝针头回套也不可故意用手弯折或拔除,应直接放入专用的锐利器械盒内;打碎的可能被污染的玻璃应用钳夹取,不可徒手操作。

2.8 医务人员手术中不慎损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术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和阻断感染,并进行随访。尽早(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措施。

3 术后管理

3.1 手术完毕,参加手术人员应把衣、帽、鞋、口罩、手套脱于室内,洗手后更换干净的衣、帽、鞋方可外出[4]。

3.2 所有的医疗废弃物如污染的一次性敷料、纱布、手套、针筒、口罩、帽子等放入双层防渗漏的贴有“医疗垃圾专用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垃圾袋内,包装密封,袋外标记HBV(+),通过污染通道送指定的垃圾回收点作特殊处理。

3.3 需做病检的组织,器官等病理标本,放在保鲜袋内加保存液固定后用密闭容器运送。

3.4 污染的手术器械流水冲洗10 min且用2500 mg/L爱尔施液浸泡60 min后再按清洗-酶洗-超声清洗-烘干-上油-打包,高压消毒后分类放置。

3.5 再使用的污染布类物品,放入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用2500 mg/L爱尔施液浸泡120 min,置于防渗漏容器内送洗衣房常规清洗。污染拖把同污染布类处理,消毒清洗后暴晒6 h。

3.6 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吸引器瓶等分别用2500 mg/L爱尔施液浸泡消毒60 min清洗后干燥保存备用。

3.7 手术室内的墙壁、手术台、监护仪、送患者后的手术推车、手术间地面等用2500 mg/L爱尔施液擦拭。

3.8 手术间臭氧空气消毒60 min。如果空气干燥,消毒前可通过地面洒水来增加空气的湿度,保持相对湿度60%~90%,湿度越大效果越好[5]。消毒后开窗通风彻底打扫卫生,再次臭氧空气消毒30 min后方可使用。未经处理前禁止做接台手术。

3.9 加强对污染的血液和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保证医院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杜绝未经消毒灭菌处理就排放进下水道的行为,以免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进而间接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染。

4 讨论

为HBsAg阳性患者手术时,难以避免的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及其他感染性材料,可在患者-医护人员-患者之间引起传播,但通过加强监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措施,阻断传播途径,则能有效预防HBV院内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8.

[2] 张静,郭凤琴.慢性乙肝患者心理行为状况调查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7,13 (8):112-113.

[3] 姚晓红.乙肝患者手术护理中锐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 (24)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