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设计论文范例

线路设计论文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1

(1)尽量远离大型矿山,军事工程等配套设施,以减少输电线路建设的风险对当地经济和环境,同时避免不良地质区,并尽量选择靠近国道,省级的位置选择在该路径不仅可以改善交通的运行,也方便了项目的建设。

(2)对应设置传输线,传输线的设计应该设置成为具有高度对应项,使电厂按照详细规划和变电站的设计相一致的特定方案,限制区域要使用相同的塔架设回直立设施。

(3)要选择合适的导线长度。两个分站之间的线路长度是尽可能短,以避免电力功率的损耗。并且选择材料上要注意材料本身的电阻值、密度、延展性等问题,避免由于导线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导线自重过大造成危险,也应该避免相应电阻值过大的导线材料造成导线发热出现火灾。

(4)根据高差和间距设置,以避免电线塔间距输电线路选线过大,由于地面沉降,如过度的风偏的现象最终造成导线垂低等不良后果。

2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管理和控制要点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输电线路的施工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因而,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大。另外,导线裸露在外的特点要求导线与地面、建筑物等设施之间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造成输电线路占地空间和线路廊道的增大,从而对土地的利用情况产生影响。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要点:

2.1输电线路导线的选择

传输线导体的主要作用是传导电流,传送功率,这是该部分的主要部分。电源线被设置在所述塔,不仅需要承受导线本身的重量,而且还由雪,雨,阳光和温度的影响,并因此,电线线路的选择设置应该选用机械强度高电气性能更好。许多类型的传输线导体,该ACSR最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该ACSR通常是由多股铝导线绞合的形成引起的,是最好的导体的电流传输,钢丝的内部绳股,使强度提高该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电力输送网格系统中,电压电平越高,传输容量,也能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为了提高电力传输的质量和降低高频通讯以及所选择的电晕丝的干扰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常情况下,使用为确保引线组成的两个或更多个高压输电线路,并根据传输容量、电流强度、供电密度、发热的情况下、损失的最大金额去共同决定导线的横截面的选择电力和其他条件。有关符合导线质量扭曲的机械张力,以满足密封性要求和均匀性的金属丝的表面内的规定的购买请求应光滑,腐蚀斑点的条件和包含物不可以存在。

2.2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

1)图上选线

图上选线主要是指通过收集到的输电线路周围区域的航测图、地形图等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标识出其中的起点、终点和其他必经的地点等位置,然后参考水文地质、民航、交通气象等相关资料,使线路路径的选择尽可能的避开较大的设施和其他影响区域,另外,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交通条件,要根据路径最短的原则,规划多个可实施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对比,进而选择一个最优的线路路径方案。

2)现场选线

这一步骤的任务是将图纸路线落实到实际现场中,并进行实地踏勘。该阶段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毅力和耐性,因为一个线路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走访和勘察才能最终确定。输电线路的选择要尽可能的避开地质不良区域、果木林园、森林等地带,同时还要检查已经存在的线路的覆冰情况,避免线路经过严重覆冰的区域。最后,要对交通运输的便利性进行充分考虑,以方便线路工程的施工和维护。

2.3输电线路杆塔的设计施工

传输线塔是用来支持导线的设备,使之能不管在什么样的天气条件下,都能够满足的安全要求并确保电磁场的电绝缘性。传输线塔支撑结构,因此,塔架构造周期,运输时间和成本,以及建设成本等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因此,要加强选择和塔的施工队伍设计的重点。着重注意设计的塔结构,成本,尺寸,等等。根据情况的内容。线路初步设计时,应严格按照该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的有关规定,利用塔模型尽可能之前已经实施的,如果你需要使用新塔将不得不反复研究,计算和科学实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4输电线路的其他内容

首先,在输电线路工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输电线的选择方面,线应及时更新有关的技术;在施工设备上线的选择,尽量使用节能,高科技材料的;在设计方面行路,他们必须利用已经成熟的手段。要加强重点输电线路路径优化程度,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并使用这些技能输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服务。其次,根据输电线路的建设,要运用经济和先进的开挖基坑与人工挖孔桩基础技术,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用量,节约工程投资,减少开挖方量,减少水和土壤,破坏周围的塔的基底部的植被。此外,使用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施工方法施工人员的要求,提高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质量。最后,整个设计和建造输电线路工程,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管理。设计与施工输电线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包括工作人员和工程材料的管理,防止废弃物胡乱丢弃现象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防止员工松弛状况出现。

3结束语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2

1.1站台与站厅层空间共享

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站台层与站厅层建筑空间通高的设计手法,使站台层与站厅层建筑空间共享,结合良好的照明设计获得明亮宽敞的室内整体空间效果。这种建筑空间处理手法不同于传统车站站台与站厅层分别为上、下两层相互独立的建筑空间。地铁车站建筑空间共享有如下优点。

1.1.1使地下空间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

地下空间因其所处的位置,使其自身具有封闭性以及与外部空间环境隔绝等特点,易使人产生压抑、不安全和恐惧的心理感受。为了打破地下建筑空间的压抑感,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新加坡地铁站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地下庭院、天井及大面积采光窗等手段创造地下建筑的开放空间,利用建筑中庭空间引入自然光线和外界的气候环境来加强内外空间环境的渗透与交融,从而加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联系,使地下空间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

1.1.2乘客对地铁车站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交通建筑以交通功能为核心,以通过型客流为主,乘客在地铁站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min。因此,如何让乘客在进入地铁站后第一时间发现列车运行情况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站台与站厅层空间整体性强,视线通透,便于乘客使用。通过站台与站厅层的空间共享,乘客在站厅层就能清楚识别站台两侧的列车行驶方向以及列车到站情况等信息,便于其乘车。另外,这种设计也便于车站工作人员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上下两层的突发情况。

1.2地铁站与城市其他功能相融合

车站结合周边商业、市政服务等设施整体开发,实现地铁站与城市其他功能的整合。新加坡地铁车站设计实现了以规划为先导的设计理念。以地铁车站为中心,将商业、商务、旅游、交通、办公、住宅和学校等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进行整体的区域开发,向地面及地下周边地区延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开发网络,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例如港湾站的周边开发与设计。港湾站是新加坡地铁东北线与环线的终点换乘站,位于新加坡内陆岛南部,是游客去圣淘沙岛旅游的必经中转地。地铁站点线位选择邻近港湾中心(新加坡世贸中心),并在站点上部设计商业综合体怡丰城,站外与圣淘沙之间以缆车和巴士沟通,港湾巴士站就位于其附近。由于地铁站设计与周边商业结合紧密,自从怡丰城开业后,地铁站假日的客运量立刻突破了每日6万人次,为原先客流的2倍以上,超过了之前东北线上最繁忙的多美歌地铁站。

2车站内部空间设计的艺术性

国内地铁车站在设计中往往重功能轻装饰,导致车站内部风格雷同,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站点当地的特色,降低了乘客对车站的识别度和亲近感。新加坡地铁东北线启用时,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其开展了一个名为“ARTINTRANSIT”的项目,针对每一个站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邀请19位本土艺术家创作了16件艺术作品(整条线路共有16座车站)。通过绘画或雕塑艺术等,表现出车站沿线的历史和文脉,也为乘客提供了鉴赏公共艺术的机会。这些艺术品的存在,使人们在紧张的行程中得以放松,尽情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这些作品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具有重大意义。一直以来,装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国内外设计师在地铁建筑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其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莫斯科地铁站将内部装修成宫殿般绚丽辉煌,伦敦地铁则力求现代简洁。但在新加坡地铁东北线的设计中,艺术家更多的表现了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发掘与再现。

2.1车站空间特点

车站功能决定其平面布置,而交通建筑平面布置的设计依据就是客流的集散、流向。进站客流通过地面出入口,依次进入车站站厅层的非付费区、付费区、站台的楼扶梯,呈一种由分散至集中的流动状态。乘客到了站台后,又以楼扶梯为起点向站台上均匀分散,出站客流与进站客流互逆。通过分析可知,付费区通往站台的楼扶梯及其周边部位是客流最大的区域,也是乘客视觉感受的重点区域。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艺术家特意将艺术作品作为重要的视觉中心设置在上述位置中,既强调了空间功能,又利用最大的客流实现了艺术的传播。车站室内立面是围合内部空间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墙面、柱面,吊顶及地面也起到围合内部空间的作用。墙面、柱面是距视点较近的,因此是视觉表现的重点区域,设计师通常在这些地方设置艺术图案或文字信息,而吊顶、地面离视点较远,且设备较多,主要以功能性布置及整体造型图案为主,在地面上可通过若干石材地砖拼接成整体的艺术图案。车站的空间设计根据客流流经密度及视觉浏览速度进行分区。在楼扶梯部位及其周边区域,客流量较大,应作为车站的主服务空间,虽然面积较小,但装饰性、功能性均要求高。此空间以集中性的体、块设施为主,空间效果以表现个性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对装饰材质、色彩、形态组合的变化,体现车站的特点。公共区的其余区域则为次服务空间,面积较大,可以利用较大面积的墙面进行整体或大型的艺术创作,更好地反映艺术家的艺术理念。

2.2东北线地铁车站艺术设计

交通建筑的特点是客流量大,潮汐现象明显。公共艺术一般通过壁画、雕塑、装饰等手法表现艺术思想。将公共艺术与交通建筑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利用庞大的客流,起到传播艺术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交通建筑借助艺术的装点,提高建筑的品质。根据新加坡地铁东北线站点的规模、客流、地理位置等,可分为换乘站和标准站两类。换乘站由于规模较大,供设计师进行室内设计的余地也较大,可以在站厅层、站台层、换乘通道等区域的墙面、地面、柱面等部位进行艺术创作,较全面地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标准站的建筑空间以及功能布局相似,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各自车站的设计理念。

2.2.1换乘站的艺术风格

东北线换乘站有4座:港湾站、欧南园站、多美歌站和实龙岗站。其中,欧南园站是新加坡地铁东北线南部第2站,是东北线和东西线的换乘站。设计师以周边地区历史为设计出发点,提炼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用现代手法装饰空间,创造出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记忆的车站空间。在站厅层墙面以及换乘通道的墙面上,雕刻出多层次行人的浅浮雕墙面,将不同人群交会的世界真实地刻画出来。它不仅描绘了乘客众生相,还进一步在作品中映射出乘客的内心世界,诉说他们在每日旅途中对家人和工作的情感。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层次,宛如一篇跌宕起伏、深广宁静的乐章,引人无限遐想。在站厅层墙面上还有2幅艺术作品。一幅作品通过中国京剧艺术,加上象征律法和医药的符号,刻画出欧南园独特的历史氛围。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自欧南园早期一群热爱街头戏剧和传统音乐的华族移民。作品展现了华族戏剧的服饰和脸谱,整个画面动感十足,色彩缤纷。另一幅作品犹如一枚枚镶珠嵌玉的徽章,记录了新加坡中央医院和警察总署等欧南园成长标志的发展历史。画家配合转换站巨大的规模,以独特的手笔处理大型图像,站台各入口处的画作也成了乘客的路标。多美歌站是新加坡地铁东北线南部第5站,是东北线和南北线的换乘站。塞尔维亚艺术家米兰柯和黛丽娅夫妻为这座车站进行艺术设计。米兰柯采用了拜占庭式镶嵌画手法,这是塞尔维亚当地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风格。而黛丽娅深受中华瓷艺的影响,选用瓷砖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作品融合了中国、土生华人和巴厘岛的艺术元素。在5个自动扶梯底部的地面上,以瓷片镶嵌成华美的扇形地毯,与4根艺术立柱交相辉映。两位艺术家通过丰富感性的壁画作品,充分展示了他们震撼人心的创造力。壁画以瓷片镶嵌形式静悄悄地从站台一端出发,再以瓷砖形式在另一端收尾,在半途中,两种材质相互交融,过渡衔接地天衣无缝,深具艺术感染力。

2.2.2标准站的艺术设计

新加坡地铁东北线的标准车站共有12座。线路从南到北依次为:牛车水站、克拉码头站、小印度站、花拉公园站、文庆站、波东巴西站、兀里站、高文站、后港站、万国站、盛港站、榜鹅站。其中牛车水站、克拉码头站和小印度站最具特色。牛车水站是新加坡地铁东北线南部第3站,英文名是Chinatown,是新加坡华人的主要聚居区。设计师通过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挖掘,将传统的艺术、诗歌和书法等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站厅层中部墙面设置一幅色彩绚丽的壁画,壁画以神话中象征吉祥如意的飞天凤凰尾意象,象征着先辈从遥远的中国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安家落户的情景;新加坡港湾腾飞的凤凰代表先辈们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百鸟朝凤图则意喻新加坡的繁荣昌盛。与壁画相对应的是诗词,它以三对草书对联形式嵌于站台层花岗石地面上。通过这一系列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完整地叙述了早年新加坡华裔移民的故事,以及中华民族在海外勤劳坚忍,用双手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的坚定信心。克拉码头站是新加坡地铁东北线南部第4站。克拉码头是新加坡河流经该地区的主要渡口,以前移民漂洋过海来新加坡谋生大都沿着新加坡河从这个码头上岸。车站的设计以这条新加坡母亲河为灵感,以不同的媒介,多视角描绘新加坡河所流过的今昔岁月。站台层中部一幅60m长的壁画诉说着这条新加坡母亲河的历史进程;车站大厅4幅彩墨画,描绘了19世纪漂洋过海来新加坡谋生的移民光景,再现了河上穿梭的驳船,岸边屹立的建筑以及河边的庆典活动;镶嵌在站台地面上的驳船眼睛图案,指引乘客穿梭于车站之中;车站大厅另一边装饰着抽象的铜蚀画,大胆的用笔和饱满的色彩生动地带出湍急的水流和情绪的变化,深深地吸引着来往乘客的视线。小印度是新加坡印度族的主要聚居区。印度族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占9%,是除了华人和马来西亚人外,新加坡第3个大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小印度站的室内设计充分借鉴了新加坡印度族文化,创作灵感来自印度民间艺术,以及新加坡印度族同胞家门口的传统地板装饰。车站入口采用的装饰性金属铁花,自动扶梯底下地面采用的青铜花岗岩图案,都带有浓厚的印度民间艺术风味。墙面和立柱上的动物题材绘画是艺术家借此向小印度的历史地名“水牛棚”的历史致敬。

3启示与结论

3.1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注重层间联系

新加坡地铁注重室内空间的建筑营造,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独特的地下空间,利用共享空间、联结天桥等手法,有条件的引入自然采光,将地下各层融为有机的整体,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封闭感。

3.2注重地铁与周边商业、环境的结合

从选址之初到施工结束,地铁站点与周边商业、环境的结合都应该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地方,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效率、满足人性化需求的目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地铁车站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向地面及地下周边延伸,整合城市功能,对商业、商务居住和旅游等开发起到聚集作用,这样既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开发网络,带动周边的发展,又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运转效率。

3.3多样的艺术设计手法,展现车站主题文化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3

对于输电线路的架设工作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比较科学的线路设计工作,考虑线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因素保证架设的输电线路能够科学顺利运行,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可能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通常线路在设计阶段都要利用科学技术例如卫星或是航拍获得线路架设设计线路的图片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将该区域内具体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将具体的地形地貌环境状况,交通状况进行汇总比较设计的方案后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进行施工。输电线路的设计工作具体要考虑一下情况:一是输电线路在架设线路要避开军事工程,或是大型的机场,矿场,避免对架设区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也要进行躲避。二是输电线路在设计的阶段对于输电线路的长度也要进行一定的规划线路的长短要符合设计技术要求。三是输电线路在架设过程中保证线杆之间的距离,和高差避免由于高差或是距离的原因导致输电线路出现线锤,下沉的现象。

二、基础工程的具体设计与施工

对于220kV输电工程的线路施工中架设的线杆是整个施工工作的基础也是重点工程,只有保证输电线路线杆架设的顺利才能进行其他的施工作业。线杆的架设工作需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线杆通常我们会利用混凝土将将其底部埋设到基坑中,使线杆在遇到外力的作用后不会出现倒塌现象。通常线杆在埋设的过中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例如混凝土出现裂缝,下沉,或是滑坡,或是由于积水的冲刷导致出现地盘不稳的现像出现。

1.岩石基础部分的设计

输电线路的架设过程中由于多数是经过的山地地区因此对于地表的岩石或是土质的勘察就比较重要,一般在线路的架设前就要对整个线路的地表岩石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提取相应的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地表岩石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微风化、半风化、重度风化三种。其中的微风化是架设线路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微风化地区的地表岩石还保留者着岩石的本质特性,通常情况是比较坚硬的不容易进行开挖的。对于重度风化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的方式进行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自由的控制基坑的质量。

2.岩石基础部分的开挖施工

输电线路的基础部分需要进行开挖,但是开挖的过程中和施工工艺需要按照一定的施工原则和施工顺序进行。在基础开挖的过程中决不能破坏岩石的整体性结构,以免出现施工后的内部开裂影响基础的稳定性。

(1)开挖过程。

对于基坑的开挖一般要注意开挖过程中保证嵌入基坑内部的角钢在插入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土层的力学效果,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基坑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岩石式基坑的挖掘都是将基坑挖成一个倒立的锥形,里面嵌入角钢,或是浇灌混凝土。

(2)排水部分。

在水资源很丰富的地区进行基础施工时要注意基础的地面水与地下水的高度差,因为如果低于地下水的水位就会导致水不断地涌入坑内,不能及时排走就可能会造成基础部分坍塌,无法正常施工,因此要注意坑内的排水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明、暗两种排水的方案,前者是在坑的底部建立一个可以集水的类似水井的设备,利用水泵的动力把水排水;暗排水指的是在坑壁上设置一些过滤管道,用总管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之后再抽水,这种方法一般比较常见。

三、杆塔及其架线工程

杆塔部分是输电工程的支点,选择好的杆塔型式和正确的施工方案可以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转。杆塔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合适的型式。

这是杆塔设计工程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塔形按照受力情况分为耐张型以及悬垂型两种。前者又可以分为直线、转角和终端三个部分。悬垂型的则可以分为直线和转角两种;按照回路数量又可以分为单回、双回以及多回三种,单回线路可以水平排列,也可以三角、垂直排列,双回和多回线路则按照垂直排列,在选择排列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杆塔的高度以及相邻杆塔之间的水平距离偏移。其次,杆塔类型的选择还要结合路线的特征,遵循经济、安全、合理、可靠性等原则,在不同地区架设输电线路就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不能盲目选用同一种类型,要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去考虑。

(2)杆塔的埋设施工。

塔杆的架设施工需要要考虑基坑情况的对于岩石式基坑可以直接将角钢嵌入基坑内部并进行填土,对于平地的基坑架设杆塔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保证杆塔的刚度和强度,使杆塔承受一定的负载。

四、结语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4

近现代以来,受外来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中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几乎都存在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盲目效仿、破坏环境的现象,城市道路景观也逐渐沦为形式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抛弃了历史传统特色,失掉了个性,在审美、材料、加工、设计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不反映历史背景,盲目追求“突变”的景观。

(2)设计的手法过于单一,忽视功能要求,道路景观空间缺乏生气。

(3)临街建筑呈现商业化,致使道路景观无序、空间尺度混乱。

2城市道路景观延续城市文脉的方法

道路景观设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它工作的基本方法与其他类型的规划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工作的重点及具体方法的运用。这里结合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步骤的简介,来论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延续城市文脉的基本方法。

(1)保留街道景观特色的“表”象。在传统街道景观意向上,街道的空间尺度、地域特色、功能定位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是街道的“表”象。这些“表”象已牢牢印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的规模势必扩大,但需要把握住越是城市中心,越要保留亲切、质朴的美感。从建筑体量到立面风貌甚至到城市家居的设计处理上都尽量体现当地的传统建筑特点,体现当地的地域文脉特色。

(2)保持道路空间的连续性。城市的道路景观特征主要是由道路的空间结构形式而不是由道路本身的细部特征来决定的。因此,要保护城市所携带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持历史延续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空间连续性。

(3)梳理道路功能布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使传统城镇街道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商上宅的建筑功能布局形式取代了单一的居住与商业脱离的传统形式,道路上的商业业态也随之丰富。通过以道路功能定位为前提,以文脉演绎为手段,配合完成道路景观塑造,从根本上改变道路景观杂乱的现状。

(4)创新道路景观意象。城市建设是通过科学、先进、有效的方法来改变城市落后、杂乱的面貌,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因此,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也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城市文脉通过多媒体数字信息、整体性城市形象导视系统等手段运用到城镇道路景观的营造中。

3上蔡县秦相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

3.1现状分析

秦相路两侧有村庄,房屋比较破旧,部分建筑有底商,在秦相路与蔡候路交叉口西侧有古城墙,秦相路道路的环境现状具体如下。

(1)道路景观对城市文脉的忽视。旧城中缺乏对城市历史风貌的尊重,未能有机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蔡候路处古城墙破坏严重。新区开发中,千篇一律的建设导致城市文脉丧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不复存在。

(2)道路景观缺乏个性和特色。道路两侧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以及色彩等过于统一,缺乏可识别性,导致千路一面。

(3)道路绿化建设档次亟待提升。绿化的质量不高、树种单调,生长状况不佳,人为损坏严重,城市发展与绿地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4)设施不全,景观杂乱。秦相路缺少供人们使用的街道家具,缺少相应的标识系统,街道广告、招牌等随意摆放,都使得城市的道路景观杂乱无章,体现不出它的宜人特色。

3.2文脉分析

上蔡古称蔡地,古蔡国所在地,伏羲画卦于蔡河,孔子居蔡三载。同时有秦丞相李斯、汉相翟方进、西汉著名文士桓宽、北宋理学家谢良佐等历史名人。重阳节源于上蔡历史典故,因此上蔡主要有伏羲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重阳文化五大文化。

3.3改进方案

3.3.1总体定位

规划定位———整个秦相路的结构从街道空间层次上进行优化,形成“一带、三段、五节点”的规划结构。轴线空间———秦相路是上蔡县的城市主干道,本次改造要将上蔡县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秦相路中进行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上蔡县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将秦相路设计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多元的城市道路。文化定位———结合上蔡县的历史文化及秦相路的特点,将秦相路设计成一条体现上蔡县“古、今、新”的城市景观大道,主要体现蔡都文化、重阳文化、李斯文化及上蔡县的现代文明。

3.3.2建筑立面

古城南路到重阳大道———古之风韵,此段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有蔡国古城墙。这段将形成历史文化特色地段,以传统风格的商业和居住为主,建筑色调以灰、白为主。重阳大道到蔡候路———今之激情,规划中此段主要以居住和商业为主,此段主要表现上蔡县目前的发展状况。因此,结合现状本段的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色彩以米色和砖红等暖色调为主,建筑采用多层与高层结合的方式,错落有致。蔡候路到昌盛大道———新之腾飞,此段以居住、行政和商业为主。本段主要表现上蔡县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色彩以中性色为主。

3.3.3绿化设计

秦相路的道路绿化设计以秦相路街道景观为主轴线,以蔡侯路公园为核心,以道路开放空间为节点,在功能结构与布局上体现系统、穿插与共融,在空间形态上体现有序、错落与自然,在绿化系统上体现层次、生态与沟通。

(1)道路绿化设计。行道树采用落叶乔木法桐,法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遮荫效果好,落叶乔木可以使人行道呈现出“夏有树荫,冬有阳光”的景观效果。隔离带选用当地树种,并注重植物的季相特征,空间上采用灌木、小乔木与大乔木结合的方式,丰富城市的景观层次。

(2)游园设计。蔡候路南侧是蔡国古城墙,古城墙遗址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上蔡县的辉煌历史,公园的设计以遗址保护为基础,以休闲游憩为特色,以彰显上蔡特色为核心。同时,增加公园的生活气息,通过参与其内部的游憩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上蔡县。秦相路上共有3个游园,通过现代技术及表现手法重现上蔡县的“蔡国文化”、“重阳文化”以及“现代文化”。重阳大道节点游园———位于秦相路与重阳大道交叉口,主要表现古蔡国文化及发展历程。广场以古蔡国文化为主题,东北方向以浮雕墙作为整个广场的背景。浮雕墙以古蔡国简介、由来、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使观赏者能够了解古蔡国历史文化。另外,园区内还设有六角亭、休闲平台、景观花架、树阵广场可供游人娱乐休憩。铺装材质采用仿古砖、青石等石材,体现了整个园区的古朴、大气、庄重。蔡候路节点游园一———位于秦相路与蔡候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此处有部分蔡国古城墙。此园以重阳文化为主题。大广场采用“容器”的形象,与古城墙融为一体,容器立面承载着上蔡县从古蔡国时期至今天所有的发展历程。青石广场错落有致的边缘设计象征着从古至今上蔡县经历的繁荣与没落,以及以后的光明大道,激励着古老的文明一路向前。蔡候路节点游园二———位于秦相路与蔡候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此园为纪念性游园,园区中心是一个纪念性广场,广场的铺装采用圆形方孔钱的形式,中间凸起放置以未来为主题的雕塑,两侧延伸的景墙雕刻着上蔡县未来的规划与发展。

3.3.4市政设施设计

拆除现有的大型广告,对秦相路的广告进行统一规划;增加城市道路家具,如垃圾桶、公交站亭等;补充道路的导视系统,如道路指示牌等。新增的广告、城市家具及道路的导视系统与上蔡县的文化相结合,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4结语

(1)基于城市文脉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是以城市的人文、生态、社会环境,以及城市精神和城市公众文化为背景,通过道路的立面景观、地面状况、特色场景、市政设施等方面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样式和风格。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5

高速铁路景观设计是在遵守铁路工程各项技术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突出铁路与环境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强调铁路景观可持续发展,此概念的提出将赋予铁路工程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层次。

(一)存在问题

只顾发展没有环保和生态的概念,在规划铁路路线是只考虑成本、路线等问题,将传统的“绿化概念”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中,环境设计和铁路规划没有有效地溶为一体。

没有生态之美、自然之美,铁路沿线的景观规划展现地域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的主题不突出,对于自然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利用不充分。分配和使用各项自然资源不合理,各景观要素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较差。

(二)原因分析

当今是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许多铁路工程建成几年或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审视这些工程项目留下的景观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且景观与功能要有机结合,要避免传统的“绿化概念”,避免过于人工化,不能按照城市庭院的做法来做,应突出生态之美、自然之美。规划应紧紧围绕展现地域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的主题,对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的景观要素进行整合提升,充分利用和突出海岸线、山体、河流、田园、湿地、自然植被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使游客充分感受到生态美、自然美。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自然资源,各景观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通过加强各站区、郊区和景区的联系,促进功能互补,延续景观界面。

二、成至都江堰市域高速铁路沿线的景观设计策略

铁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再总结经验教训,用实践来完善和丰富理论知识。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在多学科、多专业、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铁路环境景观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与研究,并经过反复的分析与论证,科学地把工学与美学、环境学结合起来,打造出独特的铁路景观。

(一)总体景观设计

1、设计主题理念与景观定位

(1)设计主题理念

成灌铁路连接成都和都江堰、青城山,连接的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介于该项目的特殊性,总体景观设计时提出了两步走的设计主题。

第一步:“重建加速,信心之旅”;

第二步:“天府神游,休闲之旅”。

力求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精湛的造型设计,打造一条高品质的市域铁路,成为灾后重建加速的信心之旅;

同时锦绣天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使本项目成为神游天府的休闲之旅。

(2)景观定位

围绕两个设计主题,景观提出了两方面的定位,使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更为明确的意义。

打造一条快速的重建之路;

建设一条景观协调、舒适便捷、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市域客运专线铁路。

2、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成都市及郫县新区、都江堰、青城山的城市总体规划格局,结合沿线的资源分布、地貌特征、植被情况、风俗文化、城镇布局等因素,将沿线景观特征分为以下四大功能区。

(1)蜀都风韵段(安靖站—红光站)

该段位于成都市西北市郊,以成都老城文化为主,设计时重点展示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和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该段两侧房屋多而繁杂,高架铁路穿城而过,为了减少噪音污染,桥上使用了大量的声屏障。沿线设计应重点处理声屏障造型、材料的选择,高架桥梁墩的造型、桥的跨比,以及周边低矮房屋的屋顶景观,使乘客体会到成都的城市人文特色和和谐的生态环境。

(2)新城风貌段(红光站—郫县西站)

该段位于郫县新城区段,主要以工业产业为主,景观设计时围绕工业特征,展示郫县工业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新城面貌。

设计时车站和站前广场应符合工业区的规划风格特色,造型宜简约现代、美观大方,材质选择金属质感强的材料,线型应力度感强而不失流畅。

(3)天府风光段(郫县西站—崇义站)

该段位于田园段,自然景色较好,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山水风光,向游客展示天府之国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情和丰富的地形地貌。

此段有部分落地以路基形式穿越,两侧景观以生态绿地和农业用地为主。该段设计重点是路基的边坡生态防护部分。边坡防护建议采用软硬质结合的形式,骨架护坡内喷播根系发达,耐干旱脊薄的花灌草;稳定性好的地段采用全软质绿化。

(4)重建风采段(崇义站—青城山站)

该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文化底蕴丰富,同时本区域受地震破坏较大,也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区域。景观设计时应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向游客展示四川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风采,恢复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光。

3、主要景观设计

(1)声屏障设计

拟将声屏障景观设计定位于以下几个区段:

中心城区(成都—郫县)段声屏障主要采用整体式声屏障,声屏障外观不进行装饰性涂装。

天府风光段(郫县西—崇义)铁路主要以路基形式穿越本段,两侧景观以生态绿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声屏障设计应结合田园风光的特点,展示天府之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地形地貌。为此,该区段声屏障采用整体式声屏障,外表面辅以自然色尽量消减人工迹象。声屏障高度不高于车窗,不影响乘客观察到线路周围的自然风光。

风景区段(崇义—青城山)以高架及地面形式穿越,两侧以风景区和城市郊区为主,城市道路与水域交叉较多。该区段声屏障主要采用半通透声屏障,达到城市兼风景区、旅游区的综合协调。可以让乘客观察到都江堰、青城山等风景区的周围环境景观。

(2)景观绿化设计

1)植被分区规划

根据线路所分四个特色区域及区域内不同植被特性,对绿化植物进行相应的分区规划,使植物种群丰富,季相色相明显。

安靖—红光(城市密林景观带)选择吸音降噪能力强的高大乔木和观赏花卉,体现现代化城市景观隔离带,形成与城市互补的生态系统。

红光—郫县西(常绿及落叶生态林带)由于本段主要是工业区,所以树种选择一些常绿和落叶树种为主,其中主要树种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达到良好生态效益,同时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特有的工业区环境景观。

郫县西—崇义(农田景观带)突出该段农田生态系统特点,景观绿化强调自然性风格,以粗放型管理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植物以求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

崇义—青城山(自然及风景林带)由于铁路通过城市兼风景区,所以应该突出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在植物搭配上应与该区域的风景区、旅游区协调,形成具有特色的植被区。

2)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高架桥绿化的重点,对高架桥外侧和下侧进行垂直绿化,可以柔化沿线的线条感,使桥下空间更加自然美观,也显得桥梁的外观更加的精致。

(3)色彩涂装设计

色彩涂装设计包括总体色彩格调,高架桥的梁墩色彩涂装,站台站点色彩涂装,桥面系色彩组合,以及各种设备和设施、小品等色彩,色彩涂装关系着整条铁路沿线的整体美感。各色彩应该合理搭配,才能体现整体的协调性。

(4)夜景照明设计

夜景照明是本项目夜间形象体现的途径,现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夜间的景观效果,对全线高架线条和重要节点进行照明勾勒,可以给市民和乘客温馨亲切的感觉。

三、成至都江堰市域高速铁路环境景观设计的作用

1.对工程总体形态具有指导作用

高速铁路跨越不同的城市和区域,需要从宏观上全局规划把握项目的各项内容。景观设计的介入可以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景观设计原则和环境控制指标,对重要地段的桥隧及其它内容做重点处理,提升到建筑景观设计的深度。同时可以更加合理利用资金,解决工程与城市环境谐调的根本性问题。

2.对环境生态具有保护作用

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会破坏沿线周边的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围绕环境美学和生态学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地方环境因子,总结一套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使周边生态景观尽快地再次达到平衡。

3.实现历史性突破,给高铁工程建设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

为了缓解沉重的交通压力,高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在本工程中优先引入高铁景观设计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使铁路工程与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对未来铁路景观建设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6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电能输送和配电的重点电能供给能够持续、稳定、有效的关键。在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高压输电线路中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更加科学有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工程设计;施工问题;高压输电线路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承担着电能输送和电能科学分配的任务,是发电厂、变电站之间的相互有效联系的纽带,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终端客户安全持续用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确保高压输电线路设计的科学性和施工质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高压输电线路的效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工程

高压输电线路埋入地下的杆塔部分是高压线路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能够有效防止杆塔在运行中出现沉降的现象,并且保证当出现外力作用时杆塔不会出现倾倒或者是变形的问题,因此,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础工程出现问题导致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的处理是比较繁琐的,而且事故处理的难度大、耗时长,一旦出现基础工程问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损伤。因此必须强化高压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问题,强化施工设计质量保障。首先,要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方面,高压输电线路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或者是普通钢筋混凝土对基础工程进行浇筑,在施工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使用高压输电线路附近的砂、石以及靠近水源的地方,在细节处理方面,转角塔的上拔力相对大一些,比较适合使用混凝土基础结构,混凝土基础结构具有体积大、重量大以及上拔力抗力大的优势,能够强化转角塔基础的稳固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施工经济性。其次,在高压输电线路岩石基础工程施工方面,要对高压输电线路塔位周围的地质条件进行科学的勘察,确保实际条件与施工设计勘察之间的结果保持一致,然后在确定一致的基础上开展打孔插筋、灌注砂浆和浇制承台等施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岩石基础的开挖施工,按照设计不论是采用哪一种开挖方式,都应当对岩石结构的完整性进行保护。另外,各个地区的地下水文基础条件也是不同的,由于南方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因此地下水位会高于北方地区,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对地理条件进行充分的掌握,然后按照实际确定基坑排水施工设计,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基坑排水都要在基坑底层均匀的布置一层大小基本相同的片石,促使片石与泥土面的充分结合、与浇筑混凝土的咬合,从而在有效防止渗水的前提下强化基础的抗压强度。最后,要做好杆塔基础的回填施工,不同的杆塔基础型式应用的回填土夯实程度是不同的,例如铁塔金属基础、拉线预制基础等体积小、重量轻的杆塔必须进行回填夯实,夯实的程度需要达到原状土密度的80%。而现场浇筑的铁塔基础,体积大、重量大,夯实度达到原状土密度的70%即可。

二、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工程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按照受力特点的不同分为直线型杆塔和耐张型杆塔两种,杆塔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工期和成本控制效果,并且在供电可靠性、后期维护检修等工作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杆塔工程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对杆塔的类型进行选择。在目前按照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反事故措施的要求,新(改、扩)建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应采用自立式杆塔,禁止使用拉线杆、塔,因此本文主要是铁塔的施工要点进行分析。高压输电线路目前常用的形状主要有五种,即酒杯型、猫头型、上字型、干字型和桶形,按照用途又分为耐张塔、直线塔、转角塔、终端塔和换位塔等几种,整个铁塔主要是由塔头、塔身和塔腿三个主要的部分构成的,铁塔结构都是空间桁架结构,其中杆件主要是通过单根等边角钢或者是组合角钢来组成的,杆件之间主要通过粗制的螺栓来连接,通过螺栓受剪力的连接,角钢、连接钢板和螺栓几个主要的部分构成了铁塔结构,在实际中会在塔脚部件中使用几块钢板焊接成为一个组合件,为热镀锌防腐处理、相关材料的运输和施工架设等提供便利。新建的铁塔均需安装脚钉,目的是为施工人员登塔作业提供便利,脚钉的安装间距为0.4米左右,从离地面高1.5米左右处开始至塔顶0.5米处,沿相应主材两肢交替安装。

三、高压输电线路的架线工程

高压输电线路架线工程施工的展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拖地展放,一种是张力展放,其中在拖地展放施工方面,这种架线展放方式比较简单,而且不需要使用专门的施工设备,但是对线路的损害较大,并且施工效率比较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在山区,拖地展放的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在张力展放方式方面,主要是采用专用的牵张机械保证导线的一定张力,保持对交叉物始终有一个安全距离的展放操作,这种展放方式质量好、效率高,但是存在着施工成本高的缺点,在架线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展放方式选择。

结语: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施工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在基础工程、杆塔工程和线路架线方面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施工设计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在实际中还要做好高压线路的检修施工工作,从多个方面强化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施工设计效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梁振敏 单位:肇庆粤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宫敏文.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要点分析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3):115.

[2]李军华.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问题探讨[A].云南电网公司、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云南电网公司、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4.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输电线路;施工;维护

1基于奥维互动地图下的线路设计

奥维互动地图基于GoogleAPI、BaiduAPI、SogouAPI的跨平台地图浏览器。该地图有强大的人机互动设计功能和信息提供技术,支持PC版、安卓、苹果、微软Windows等常见手机系统,支持各类GPS数据文件加载导入,支持在线定位交流功能。由于此地图的强大功能,在输电线路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维护上得以广泛应用。某煤矿企业,拟架设一条35kV高压线路,线路由国网公司110kV变电接入电源到煤矿企业35kV变电站。要求寻找一条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路径方案。

1.1前期设计

输电线路工程路径长度一般为几百米至几百千米,路径所经地区有可能为民房、耕地、山地、林地等地带。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前期设计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及记录,重复实地勘测数据并汇总才能得到一条初步的路径方案。基于奥维互动地图在架空线路设计可将繁重的设计工作变得简单。利用该软件的3D卫星地图在图上观察该线路路径的周边环境情况。该线路路径周边存在民房村落、果园、公路、林地、荒山等。由于该工程位于山区,考虑后期施工中的材料搬运等问题,路径尽可能靠近公路设计。

1.2现场踏勘

1.2.1快速找到目标地点

现场踏勘需深入实际工作现场。不熟悉周边交通的设计人员,想要到达工作现场,需借助导航,利用地图的导航功能可以提前将变电站、线路路径在地图软件中进行标记,通过导航快速准确到达。但输电线路大多位于山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借助导航不一定能够到达。但该软件提供的实时定位功能结合卫星地图观察行走路线和方向,借助周边参照便能快速到达目标位置。

1.2.2利用标记功能实现现场杆塔的定位

在手机上安装该软件后,利用强大的人机互动功能,将设计的杆塔点位生成KML文件,并结合全站仪的精密测量工具便能很快地将杆位、杆型、档距、周边情况等信息标记在该地图上,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区域,此方法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避免在设计区域来回找点。在空旷地区和城区附近,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m。

1.3施工图纸的形成

将杆塔以及拉线等对象全部标记后,利用奥维对象直接转为CAD底图,方便在CAD上进行精细设计。同时,利用该软件强大的测绘功能可测算每节杆塔的数据信息并标注在该软件上。在奥维地图上任意确定2个点后,选择确定测距及方位功能,地图上就会自动显示这2点之间的距离及方位角,这样整个线路的长度,每级杆塔的转角度,标高就能轻易地形成。

2基于奥维地图的输电线路施工

2.1施工现场交底中的应用

在完成施工图后,设计人员会对塔位进行逐一交桩。利用该软件导入导出功能进行资源共享,将该线路设计文件发送给相关单位,手机等终端利用地图的定位功能快速准备找到设计点位,较传统模式下的施工效率更高、更方便。同时,可将此地图位置发送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方便其后期征地、验收等工作。

2.2K码坐标在施工中的应用

2.2.1快速到达作业现场

在施工阶段,将需要作业的点位K码坐标发送给作业小组,作业小组根据发送的K码坐标开启导航功能,能准确找到做作业地点并进行施工作业,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的工作人员看不懂图纸或图纸不准确而无法快速到达工作现场的情况。

2.2.2方便项目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突击检查

在工程项目以往的管理方式中,业主或监理单位想要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需施工方的陪同才能找到工作点位,这种工作方式给施工单位创造了提前准备的机会,无法达到突击检查的效果。利用该软件K码功能,每天作业前施工员将每个作业点位K码报送至项目部。业主或监理人员在该软件中输入K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到达所报点位进行突击检查。

3网诺信息时代下的线路维护

3.1传统输电线路维护的弊端

输电线路在输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传统的方式多采用人工巡线来进行故障查找,恢复供电时间慢,而且很难快速准确地对故障点进行定位,查找故障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在恶劣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查找故障就更加困难,如果出现瞬时性故障,重合闸启动成功故障消失,此时依靠人工巡查及目测故障点位置非常困难,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更不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3.2利用奥维互动地图与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的线路维护

3.2.1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说明

该系统是为了准确定位输电线路故障点,快速恢复供电而设计的。整套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传感器、通信终端、后台监控系统组成。数据传感器通过实时在线监测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传感器将数据发送给通信终端,通信终端将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到后台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对输电线路断线故障、短路故障、单相接地故障进行报警。

3.2.2在线监控系统与奥维地图相结合的故障处理

在整个线路装设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后,当线路发生报警时,可根据告警信息结合奥维地图查看该段区域的地理环境初步判断事故性质原因。利用导航功能直达事故段现场进行事故处理。以文花线5#塔至6#号塔告警为例。文花线5#塔至6#塔段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见图1)。当发生该报警信息后,结合奥维地图查看该塔段沿线情况发现该塔段跨越林区。根据线路跨越林区情况,初步判断该报警是由于树木超高导致。将该线路6#塔的坐标位置输入奥维地图,生成导航线路,直达事故点处理事故。采用这种维护模式,可以对整个区域的线路实现监控,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周而复始的线路巡查以及故障查找满山跑的情况。

3.2.3形成区域性供电网络图

通过以上方法,将该区域所管辖的输电线路通过标记导入该软件,形成区域供电网络图。同时,结合输电线路故障在线定位监测报警系统,能够对供电区域网诺实现监控、能够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能够准确地判断并处理事故。

4结语

线路设计论文范文8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使得电气防火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据《国际能源展望2006》判断,“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0%。至2015年,将达到4.5万亿千瓦时。按此发展计算,至2020年,将达到5.6万亿千瓦时。在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气火灾近年来也频繁发生[1]。据消防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气火灾在全国总火灾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共发生重特大电气火灾1324起,直接经济损失156526.2万元,造成1936人死亡、1116人受伤,年均占有比例为31.56%、44.3%、28.3%、28.6%,表明重特大恶性火灾多数为电气火灾[2,3]。由于电气火灾的形势严峻,为了预防电气火灾频发,有必要在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在该类课程中,讲授电气火灾形成机理、从电源供配电、电气设备与线路选择、应急照明与疏散、防爆电气以及防雷防静电等设计源头加强电气防火措施。

火灾监控技术是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火灾监控实际上是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总称,它是依据主动防火对策,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油库等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所以,火灾监控主要包括了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系统等。火灾监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一直是消防行业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有关火灾监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而火灾监控技术是基于弱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归属于电气设置范围,因此,火灾监控技术的内容被纳入电气防火课程群。

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已成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共识由于电气火灾高发的形势及火灾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大部分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4]-[6]。7所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侧重,如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火灾监控技术,西南林学院注重电气防火技术,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对电气防火和火灾监控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气防火类课程的重要性。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设置及相互关系

与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毕业学员从事的是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电气消防审核和电气防火监督检查是消防监督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以《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为核心的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在图1所列的课程中,《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消防电气控制技术》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为选修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的核心地位,并且该门课程由多门课程支撑,保证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紧密衔接和渐次深化。《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作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完整,课程实践丰富。各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来建设这是由它的主要内容决定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气防火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电气火灾原因分析、消防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防火、电气设备及线路防火、防爆电气、防雷及防静电等。围绕其核心内容,必然需要《建筑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第一部分的知识补充。同时,对于电气火灾高发的现状,可以运用先进的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加以预防,因此,及时补充《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选修课作为新技术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火灾监控部分,在部分内容中包括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概述、火灾监控系统组成、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这部分火灾监控技术知识相对完整,但是,对于不断发展的、新的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由选修课《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来完成补充。而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开设了《消防电气控制技术》必修课程讲授技术的实现,而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的联动控制部分只讲授联动控制要求。同时,作为消防工程专业的学员,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因此,开设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选修课作为有益的必要补充。

电气防火课程群改革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电气防火课程群一直在不断改革。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及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改革始终围绕武警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按照公安部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总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公安现役教育特色,以改革人才模式为切入点,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着力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构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战训练、日常练兵有机结合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训练体系,更好地满足公安消防部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消防部队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改革目标,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核心是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式及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

贴近消防实际,追踪消防科技前沿,改革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不断有新的标准和规范出台或更新。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消防形势加以调整。因此,在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对电气绝缘材料等级,依据最新的规范《电气绝缘耐热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按2008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对消防设备供配电、供配电系统防火等进行了教学内容更新;按防爆电气设备的系列标准GB3836-2010,及时更新了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时增加了电气火灾监控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在选修课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和《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课程中,更是强调了与消防科技前沿的结合,根据最新发展科技及时更新讲义,始终带给学员最新的消防前沿知识。课程建设小组2009年完成的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p#分页标题#e#

突出能力,强化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学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按照武警学院教、学、练、战一体化思想,将实验、实训、实习、模拟演练和综合演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开设了电气火灾模拟实验,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实验、火灾监控实训等模块,突出考核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课程组设计完成的“电气火灾隐患模拟实验台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在《消防电气防控制技术》课程中,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了实训平台,强调了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从基础到专业,均有相关的实验和实训平台,强化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在毕业前的综合演练中,电气防火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防火审核贯穿于整个专业综合演练的全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消防实践环节,实现了教、练、用的完美统一。

侧重创新,“教”“导”结合,促进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四个转变”[7]。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考试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毕业设计从模拟训练向工程实践转变。

探索性教学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把传统的重演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与侧重归纳、分析、渗透、综合有机结合。如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讨型”教学。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所形成的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研讨主题。主题的设计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前布置研讨主题,给学生留出查找资料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只提供分析的思路,学生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对于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研讨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探测器设计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这几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消防部队业务,设置教案和教学方法,增加互动式教学,利用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调用相关CAD图纸,模拟场景,让学员参与审核。此外,在变配电所防火和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择这两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将研讨式教学与教学参观相结合,选择变配电所、加油加气站等场所作为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结合实际单位做设计、做审核、做检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现。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实验与实训环节,设置了电气火灾模拟、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和火灾监控实训。学员不仅能进行验证性实验,更能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有的同学对不同型号的插座进行过载实验,得出与电气线路过载实验不一样的结论;有的同学在对电气线路过载进行测温实验的基础上,对发烟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不同过载倍数的电流发烟量不同规律;还有的同学对人体静电在不同情况下的带电量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规律;特别是有同学利用红外成像仪对电气线路进行实地火灾隐患检测,发表了学术论文。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训平台,教师只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在“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导”,引导学员在实验室完成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这样既加深了学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实训,变换不同的接线方式,得出不同的控制关系。

能力考核的实现。高等教学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更新课程考核理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因此,《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考核改革作为专门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立项研究,在全院作为首批示范考核改革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考核环节设置了实验实训考核、研讨式教学环节考核、课程设计考核、平时表现考核及课终考核。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中,设置了实训考核,强调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环节。通过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实训考核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近三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和设计进行了大改革。强调学员的选题必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消防部队的需求,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再加之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深化了课程内容,为学员进行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学员的毕业设计紧密围绕工程实践这一主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如撰写建筑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等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均有所提高。

“教”“学”相长,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的“教”和“学”都离不开丰富的信息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促进教师的视野开阔,同时又能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果。课程组建立了“《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搭建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这些网络资源中,建立了基本资料库(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等)、案例库、论文资源库、练习题库、课件、网上作业及答疑等。学员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并且能建立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平台,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更丰富了学员,实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由于教学效果突出,2008年,“《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获公安部教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