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传媒论文范例

体育传媒论文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

电视媒体是传统优势媒体,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坚持以专业、权威的媒体姿态为党和国家之政策宣传提供了重要媒介平台。新媒体赋予了传媒行业新的媒体元素,面对新元素、新环境,电视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受到冲击,舆论影响力弱化,这对其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压力。当前,电视媒体以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新的媒体传播模式,是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内在需求。在“三精”的全方位构建要求下,电视媒体的角色定位精准、新闻策划精准、舆论导向精准,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突围”与“坚守”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本文立足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现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1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传播形态决定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效能。以载体平台为依托,新媒体为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空间,满足了新时期国家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实际需求。当前,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弱化以及多元舆论文化思想的侵蚀,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强调了加快传播效能构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传播平台。新媒体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便捷、互动、高效的媒体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质上,大媒体格局下的电视媒体也以多元化的媒体元素构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实现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要以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为依托,更好地拓展传播空间,让电视新闻达到更好的舆论传播效果[1]。因此,载体是孵化传播力的重要因子,应在转型发展中将新媒体的载体优势融入电视媒体,让电视媒体打造更具舆论导向力的传播空间,这是新媒体为电视媒体“孵化”的重要传播力。

1.2转变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时效性、收益面相对狭窄,与当前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不相适应。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导入中,能够转变传统单一路径及内容下的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影像、VR等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更丰富的传播构建;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更好地提升传播效能,在新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快手、客户端等平台所具有的流量以亿人次/日计算,巨大的流量载体,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播效能,满足当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求,这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融合的必然选择,对于全面提升舆论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1.3适应时展,构建传播新空间。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冲击,构建传播的制高点、搭建传播新空间要求强化新媒体的有效应用。新闻舆论传播需要新的传播空间,为传播效能的形成以及传播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此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新的传播空间的构建还是新的传播载体的培育,都需要以适应时展的视角去谋划新的发展路径,这是电视媒体对于“坚守”与“发展”的双重考量。因此,紧跟时展步伐,以新媒体元素构建传播新空间,符合大媒体格局的发展需求。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构建提供了载体,同时也构建了新的传播空间。但是,新媒体传播也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造成了较大影响,如舆论侵扰力大、社会认同感下降、权威性削弱等问题,不利于电视新闻舆论的有效传播[2]。因此,具体而言,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舆论侵扰力大。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思想文化的涌入增加了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也暴露出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困境。首先,在开放式的传播环境中,多元舆论传播的导入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电视媒体传播路径单一、传播滞后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影响下,削弱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其次,随着不同思想文化的涌入,新媒体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知与践行存在偏差,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传播环境,提高安全防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2社会认同感下降,传播构建要求提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民众的视野,也让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同感逐渐下降,这对新时期的舆论传播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西方的英雄主义、救世主义等思想侵蚀,网络舆论暴力等的流行,对民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显然不足[3]。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及平台丰富了新闻舆论传播,但偏激的、庸俗的思想观点也在新媒体平台大面积传播,这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暴力、低俗文化等的信息传播中,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难以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电视媒体与民众“渐行渐远”的问题日益突显。

2.3传播权威性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电视媒体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确保了新闻舆论传播的权威性。但是,随着新媒体载体的导入,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权威性逐渐被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在新闻舆论传播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权威性宣传,这是当前电视媒体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二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获得受众及市场,传播低俗、暴力等新闻信息,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影响到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部分电视媒体对电视新播舆论传播的责任与担当不足,削弱了传播效能,这也是新时期强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功能的重要内容[4]。

3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是强化传播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形式,应基于传播面的拓展,为电视媒体构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力。电视媒体既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也要在融合发展中巧妙运用新媒体思维,在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打造品牌栏目,在深度报道中挖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3.1优化媒体传播环境,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媒体“新”在构建了多元化的新闻舆论传播平台,在平台与传播优势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大媒体环境的“宠儿”,是电视媒体的有益补充。在发挥传播效能的过程中,应强化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在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方面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创建“电视媒体+新媒体”传播环境,从净化媒体市场出发,优化电视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环境因子,进一步夯实传播工作;二是要强化传播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提高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供切实有力支撑,保障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强化对隐蔽性舆论传播影响因素的防控,特别是对外部不良思想文化的有效防御,为确保舆论传播安全提供重要保障[5]。因此,立足新媒体空间,在媒介融合、舆论影响力培养中培育电视媒体新的传播力,关乎其转型发展成败。

3.2以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激活舆论传播活力。融合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补齐电视媒体的短板,同时增强电视媒体专业、权威的优势。当前,“互联网+”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以多元化的媒体传播路径全面搭建了更具传播活力的新平台。如移动客户端、抖音官方号等成为电视媒体抢占新闻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一是坚守媒体专业底线,在融合发展中探寻新的传播平台。以央视为例,在坚守权威、专业的媒体姿态中,央视开辟了“央视影音客户端”“央广网”等传播平台,让新闻舆论传播面得到拓展,也让“私人定制”式的新闻传播,契合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细分媒体传播内容,打造更具活力的新闻舆论传播。在泛娱乐化时代,电视媒体的“专业性”不应成为新闻内容呆板的制约因素,而应在媒体转型发展中创新新闻传播内容,打造贴近百姓、走进生活的传播平台,这是激活新闻舆论传播、面向细分媒体发展的重要之举。例如,地方电视媒体一直是植根于民生类新闻领域的重要媒体力量,在细分的媒体环境中应积极开辟抖音、微信和微博等传播空间,让“在线互动”“在线意见反馈”成为服务群众的新通道,形成更加广泛的舆论传播影响力[6]。三是以专题策划构建新闻互动平台,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在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精细策划的焦点聚集、关切民生的新闻点,增强了节目的新闻舆论传播力。

3.3策划系列“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舆论传播是媒体职能的重要形式,更是构建舆论传播力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电视媒体要培育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节目创造、品牌策划等方面搭建更具品牌效力的新闻节目。在市场化运作时代,一档王牌节目的诞生所具备的舆论影响力是巨大的。如央视的《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新闻栏目之所以成为公众认可的王牌节目,关键在于品牌效应与媒体专业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广泛的媒体传播力。从言论品牌策划的构建再到品牌栏目的搭建,要求电视媒体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媒体新姿态[7]。一是扎牢“深度报道”的媒体藩篱。深度报道是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植根于专业、权威的发展背景,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力,这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例如,央视的“新闻直播间”以“直播”的形式全程现场跟踪新闻报道,并在深度报道策划中挖掘新闻,呈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二是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电视媒体提升舆论传播力的重要载体[8]。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专业性、权威性特点,打造品牌栏目,形成广泛的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栏目均是央视的品牌栏目,以“贴近生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见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专业、权威的舆论风向标。

4结语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2

随着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兴起,互联网对经济、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正逐渐进入“深度互联网化”时期。2014年11月,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和行业精英齐聚浙江乌镇,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倡导“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使互联网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总理于2015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互联网+”的发展前途,并提出了相关的行动计划。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的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的,想要推动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数据。这一报告的发表迅速使互联网的思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崛起,让互联网成为了各行各业争先恐后抢占位置的高速马车。“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属性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时代环境,使得体育科技期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其发展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此来紧扣“互联网+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通过“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渗透整合,使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达到“1+1>2”的效果。用“互联网+”的发展思维来衡量当前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体育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建设层面、读者需求满足层面和出版发行效益层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2.1数字化建设层面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发展数字化可谓大势所趋,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缺乏在大数据时代主动求变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职人才聘任工作仍主要对接传统纸质传媒出版发行要求,现有编辑出版人员的数字化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过程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合作联动、良性竞争的工作业态,具体岗位职责的数字化业务分工有待进一步细化,数字化的时效优势在期刊编辑和发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受纸质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习惯方式影响,体育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对采编、出版和刊印等工作的数字化变革缺乏积极性],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出版工作的绩效奖励方案和量化考核标准有待落实;第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专项投入相对不足,常态性制度保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从整体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尽管已开始进行,但因为缺少着眼行业全局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体育科技期刊则呈现出了“百家争鸣”而模式各异的数字化发展乱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2.2读者需求满足层面

当前,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更多的是采编导向,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被忽视,学术信息投送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体育科技期刊虽然需要考虑学术文章的专业特点,但也必须结合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尽可能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来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阅读需求,使其成为体育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和体育健康生活的引领者。体育科技期刊读者需求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通过检索和阅读体育科技期刊,下载相关研究论文;第二,出于获取体育健康信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获取实用性较强的前沿性体育健康资讯;第三,出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非特定主题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完善个人体育学相关知识体系。传统而言,体育科技期刊更多地考虑第一种需求,希望通过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赢得学界口碑,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然而,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质量固然重要,信息的投送主动性和精准性也格外关键。对于这三种需求,体育科技期刊唯有借助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及时而新鲜的学术资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技术在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2.3出版发行效益层面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公益性的学术传统推广机构,体育科技期刊固然不以经济效益作为出版发行的直接动因,而将学术服务和社会效益作为首要追求。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拓展增值空间和提高经济效益也是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兼顾的重要方面。纸质传媒时代,限于曲高和寡的学术性和被动保守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体育科技期刊的营利增值模式相对有限,主要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财政投入,以及期刊出版销售的利润为主要形式。由于有限的阅读量和较窄的出版发行渠道,商业广告一直无法成为体育科技期刊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领域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方式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出版发行工作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虽然“科技期刊短期内放松管制和自负盈亏的模式还无法实现”,但放眼未来,体育科技期刊必须进一步探索增值服务和营利模式深入拓展的可能性。

3“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发展优化途径

体育科技期刊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阅读人群、影响范围和发行渠道相对固化。新的时代环境中,体育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发展理念,“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变革,才能迎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为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体育科技期刊需充分结合学科优势,按照学术期刊的自身发展规律,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发展理念、阅读需求、采编思维、品牌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五个方面作为突破点,以此来对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努力构建“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全新模式。

3.1明确期刊发展理念

体育科技期刊不能与“互联网+”进行简单的叠加,二者的有机融合则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新型体育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期刊出版发行产业的升级发展。但在“互联网+”与体育科技期刊融合过程中,必须明确“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体育科技期刊的评审采编为核心业务的期刊发展理念。体育科技期刊属于内容主导业务,虽然互联网对传统体育科技期刊有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但其发展又要遵循以内容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体育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业务范围以及产品类型都有创新可能,但学术期刊的内容选择和文字编辑则永远是核心的要务。以体育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式作为参考,尽管“互联网+”平台会产生低票价,有针对性地吸引消费者走进影院,但电影本身的好坏、制作的精良程度将永远是决定其票房的最终因素。正因如此,体育科技期刊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提高征稿、查稿和审稿的效率,增强编者和作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发挥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投送精度,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方面的物质、精神消费需求,促进读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的阅读兴趣。同时,体育科技期刊还应该继续发挥科技期刊评审采编环节中精耕细作的编辑传统,以内容为核心适当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投稿、评审环节中的作用,提高论文同行评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努力发掘并刊出能够提高体育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

3.2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想要生存必须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一,提高体育科技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凸显专业性和前沿性,满足体育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使其作品更加清晰流畅,达到让读者赏心悦目的目的;第二,体育科技期刊要紧密把握时展趋势,追踪研究热点,满足人群“趋新若鹜”的阅读需求;第三,体育科技期刊需改进内容呈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照片、表格、视频等形式,增强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充分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第四,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个性化体育科技期刊,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彰显其个性化]。“互联网+”时代体育科技期刊的宣传与推广途径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借鉴网络平台提供的有用信息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积极使用手机APP网站、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通过开设专属网页、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科技期刊全面信息,方便读者搜集信息和资料。为了拉近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尝试打通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路上的“最后一公里”的方式,将“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单篇出版为主、整刊出版为辅”作为新的出版发行方式。

3.3转变期刊采编思维

“‘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互联网作为手段,满足于“互联网+”的发展目标,而应该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探索全新的期刊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与互联网深度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创新是建立在以内容为主的基础上,不但要把传统纸质刊物变成数字刊物,更要注入互联网特有的精神特质。在此过程中,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顺应伴随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改变以往纸质传媒时代的编撰思维,把互联网数字技术作为文献载体,研究和创新体育科技期刊的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只有积极顺应这样的时展趋势,才能迎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体育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想把传统纸质期刊与现代互联网有机融合,实现全媒体的采编发行方式,必须准确把握传统纸质与现代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把零乱、复杂的体育信息进行归类,并在验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传播;在体育科技期刊的环节,利用大数据比对,加大学术期刊的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控力度,确保学术出版质量;利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把读者与作者、高校与社会相联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遴选和编辑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用全媒体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对海量文本进行分析,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读者的关注热点,确定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遴选和刊出文章,从而提高整个期刊的阅读量。

3.4加强期刊品牌建设

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体育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一,网站建设方面,在传统的作者投稿、作者查稿、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期刊网站的设计感,丰富期刊网站的版块内容,提高不同形式文稿格式的兼容性;第二,在新媒体时代,体育科技期刊要以“互联网+”思维,充分借鉴Web2.0技术手段,拓展以期刊APP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进一步创设和畅通编读学术信息交流的渠道,以推荐、投票、点评等形式让读者参与学术文章评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文章出版管理模式,展现品牌形象和特色;第三,影响力提升方面,吸引有影响力的学者、教学名师、优秀运动员等体育知名人士撰文投稿,以“名人效应”带动期刊市场的发展,为体育科技期刊输入全新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搭建公正权威的出版服务平台,坚持与国际现代体育理念接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创新、共享体育信息资源,增强体育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引力;第四,信息交流渠道构建方面,畅通多元化信息交流方式,搭建“作者—编辑—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体育期刊编辑对新媒体的认识,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作者投稿和读者需求的多元信息流通,助力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特色开发,进一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水平。

3.5提高期刊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三五”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常态,这便为体育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为背景的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萌蘖、生发,体育科技期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市场服务空间。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尤其是在体育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科技期刊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需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密切与高校、研究机构、体育科学学会的联系程度,创新体育科技期刊智库的纵深传播力,发挥体育科技服务的全面影响力,形成健康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此外,体育科技期刊还需要加强业内沟通与合作,加强与第三方数据库平台的资源共享,建设体育科技期刊大数据系统,开通体育学研究各学科学术文章订阅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人群推送学术文章,提升体育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精准聚合力。在经济效益方面: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在出版发行环节,更多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采集并统计读者的阅读偏好,确定纸质刊物的出版数量,从而提高刊物的出版发行绩效;在市场拓展环节,应将线上编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学术论坛和科技服务等形式,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期刊的经济价值和体育产业服务能力。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3

1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现状及问题

1.1微信公众号是主要传播方式

目前,在40余种体育类学术期刊中,共有11种期刊开通了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分别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中国学校体育》《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JSHS》)《沈阳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学》,平台类型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且以订阅号为主。另有几种刊物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微信新媒体传播:有的通过刊物所隶属学会或学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例如《体育科学》通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微信公众号推广,《体育学刊》通过由刊物的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的“体育启点”微信公众号推介,该刊自2017年起,开设了“体育学评论”微信公众号;有的通过其他微信公众号推送,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通过“体育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体育成人教育学刊》通过“运动科学论坛”微信公众号推介,《湖北体育科技》通过“跨越论文学识馆”;也有的通过刊物编辑个人微信进行传播,如《军事体育学报》的编辑刘卫忠利用个人的微信,通过发朋友圈这种点对面传播的方式,推介刊物的动态及相关学术信息。以上刊物都在主动顺应微信新媒体的变化趋势,在传播层面尝试并应用新媒体。

1.2微信传播内容与纸质期刊大部分重合

调查发现,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体育类期刊大都表现出微信传播内容较单一的特点,且与纸质期刊的内容大部分重合;此外,期刊微信公众号大多开设“期刊在线”“稿件管理”“精品推荐”“关于我们”4个菜单,可点击阅读微刊,进入刊物的在线采编系统,或通过跳转的方式,链接期刊网站,实现对稿件的管理,还可获得刊物某一期的重点推荐文章,并实现编作(读)互动。但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菜单下的微信传播内容,主要是刊、库、网内容整合后的“微”化。分析原因,主要因为几乎所有的编辑部都缺少专人维护,仅由编辑在编校工作之余,在微信平台上传整期刊物或单篇文章的电子版。

1.3微信公众号更新不及时,微信交流平台整体互动性较弱

虽然部分体育类学术期刊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但由于疏于更新和管理,更缺乏有效的编作(读)互动,致使大多数都陷入了“僵尸”公众号的处境。在开通了独立的微信公众号的11种体育学术期刊中,除了《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JSHS》)《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公众号通过当期目次、推送刊物组织的学术工作坊主题沙龙报道、图文直播学校体育赛事报道等方式更新,其他的刊物微信公众号自建立以后,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保持更新状态的公众号虽然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刊物信息、推送学术动态,但主要是单方面的信息推送,缺乏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究其原因,多是因为编辑部对微信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或是缺乏懂新媒体技术的编辑人员来维护和管理,或是编辑忙于纸质期刊的编校工作,缺乏实时在线的精力与作者和读者互动。

1.4体育类核心期刊更多利用微信传播

在期刊类型方面,相比于非核心期刊,体育类核心期刊更多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期刊的新媒体传播。目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11种体育类学术期刊当中,9种为体育类核心期刊。这表明,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方面,核心期刊更善于主动、积极地转变思维,顺应新媒体的变化趋势,在网络传播方面做得更好。进一步追踪以上开通了独立微信公众号的体育学术期刊,发现其网站也做得相对较好,在新媒体转型中更能主动顺应,表现出其在出版与传播方面融合发展的意识,也在扩大刊物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特点

2.1注重出版与传播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

有的学术期刊在微信平台上增加了采编系统,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和《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有的与期刊网站进行链接,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学》。可见,微信平台的建立也会促使学术期刊在出版与传播方面实现多种媒体的有效融合。学术期刊相继推出的“刊库(网)”“两微一刊”等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开放存取的方式,有效地保存出版物的完整性以及积累与传承体育文化。在微信时代,学术期刊更要顺应新媒体的变化趋势,将刊物、网站和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融合起来,实现刊物出版与传播的协同发展。

2.2视频传播将成为期刊微信传播的主要手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称网络新媒体呈现六大态势,网络视频业渐成四强格局即是态势之一。随着微博的发展,视频传播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段。在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中,《体育与科学》从2016年3月起,陆续以视频的方式,向用户推送刊物组织的系列学术工作坊“奥运会•虚拟时代•人类庆典方式——里约奥运会启示录”等主题沙龙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学者们对于体育学术问题的研讨,给读者一种“虽不在现场但却似在现场”的现场感,开启了体育学术期刊尝试用视频进行传播的先河。《中国学校体育》也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播放了第二届中法大学生体育文艺周女子足球友谊赛等许多校园体育赛事。体育赛事的可观赏性、体育学术讨论的现场热烈性、体育学术论文的可获得性,都通过视频传播呈现出来。

2.3微信传播成为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和品牌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除了传统的“刊库网”多轨并行发展外,现在“两微一刊”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融合发展趋势。在立足于出版精品期刊的基础上,同时也应管理好期刊的网站、微博与微信等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与用户体验优势,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做好期刊数字化传播、品牌建设与品牌延伸。虽然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的内容整体上较为单一,但少数期刊专注挖掘微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与方式,开发出创新性的传播手段和内容。

3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的优化策略

3.1编辑出版与微信传播并行发展

目前,虽有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进行新媒体传播,但限于编辑部人员与其知识结构的不足,少有设专人管理与维护公众号的情况,大多是由现有编辑人员负责更新维护。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除了做好内容生产这个前台编辑出版工作外,还要重视向外传播的后台输出端建设,在编辑人员配备、新进人员的选用方面,都要注意向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开发等专业人才的倾斜。此外,在工作分工方面,也要注意编辑出版与传播的并行发展,要设专人专岗来负责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的维护与管理,做到内容生产与渠道传播齐头并进。

3.2利用微信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实现体育学术期刊的传播

微信具有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特点。点对点传播,即微信用户选择关注了某个公众号后,会即时接收到该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当微信用户选择将接收到的信息到朋友圈分享时,就实现了点对面的传播。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社交圈的信息传播,体现出微信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一些诱导用户必须分享链接、好友查看关注后才能得到测试答案的订阅账号,还曾迅速引爆了“病毒式传播”的强烈效果。由于体育学术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本上由体育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对体育学术信息的高需求可引爆微信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

3.3用微信的互动功能加强学术期刊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

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对其在公众号上提出的疑问和咨询等都没有给出解答和回复,也没有设计一些讨论的话题,激发读者的热烈讨论[5]。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用户期待服务调查结果显示[7],对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期待获得的服务依次为审稿进度查询、热点文章推荐、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最新录用的论文题目、当期目录/过刊目录、资讯(期刊介绍/期刊动态/引用排行)、在线检索相关论文。因此,体育学术期刊可针对用户的以上普遍需求,通过微信的查询、推送和互动功能,为读者提供查询和指导服务,增加读者对刊物的黏性[8]。

3.4重视二次编辑,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含金量

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传播内容以期刊论文为主,适当转载学术前沿信息,以满足少数群体个性化需求。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也以摘要或全文的方式,向读者推荐热评文章和热点文章,这是网络编辑对文章的创造性劳动[9],不啻为对二次编辑工作的有益尝试。学术期刊有引导学术导向的职能,不仅体现在选题策划上,也体现在对学术动态的报道以及传播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因此,刊物要注重利用微信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分析文章浏览排名,向作者(读者)进行问卷调查测试满意度,对微信平台进行管理,体现出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性以及编辑工作的价值增值性。总之,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不应只是期刊网站内容的“微”化,而应体现出编辑在编、校、审方面的智力劳动。

3.5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术会议、研讨培训,实现纸质期刊的三次营销

在微刊建立的初期阶段,体育类学术期刊可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微信传播较好的刊物的做法,来打造自己的微信传播平台。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开通的订阅号“中国激光”,不仅为读者提供最新论文阅读和下载、论文阅读APP、稿件查询,还提供论文写作库,并有中国光学期刊集群下属的《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学学报》《ChineseOpticsLetters》等51种学术期刊的推介。在推送服务方面,了光学前沿的各种培训信息、会议信息及光电产品采购习惯调查(科研用户版)等活动信息。中国激光订阅号已成为集出版、传播、培训、会务于一体的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纸质期刊的三次营销,其成功的经验值得体育学术期刊借鉴。

4结语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4

 

一、研究目的   新闻传播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中国媒体在2008年的表现,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北京奥运会能否取得圆满成功。面对北京奥运会的复杂新闻环境与任务,北京及中国媒体必须做好准备。①为了更好的服务北京奥运会,作为少数几个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体育院校,有必要把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好,培养出更好、更优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社会,以不断适应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基础,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为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实际,研究当前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动向。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查找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有关资料,通过分析资料找出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特点、市场需求和不足。从而寻找北京奥运会与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双向驱动的切合点。专家访谈法:通过访谈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知名教授和专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专家学者,以求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如何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逻辑归纳法: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体育新闻发展的规律,在借鉴其他院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我院新闻学科发展的道路。   三、结果与分析   1.面临的机遇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体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奥运会必须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向全世界传播其理想、宗旨、精神,播放和报道其比赛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和标志使用权获得重要的资金来源;第二,对于所有参赛国尤其是主办国及承办城市来说,都将面临一次空前的集中的“媒体形象”挑战。②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将大大促进全国媒体,特别是中大城市媒体的较大发展。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③第三,从省内来看,今年在武汉市举行的全国六城会都需要大量的精通体育、新闻、外事翻译能力突出的体育新闻人才。而我院的新闻专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优势。第四,武汉体育学院“十一五”规划将拉动体育新闻专业的长足发展。学院坚持体育学科为主体,积极发展相关学科,科学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学科性体育大学专业体系。按这一办学宗旨,学院已经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大对新闻专业的投入,这些都为我系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   (1)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有两类:一是体育院校,目前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二是综合大学在原有的新闻或相关院系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学系,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正在筹办之中。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和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正在着手进行体育新闻专业学科的论证和建设工作,这势必造成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竞争。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   从总体上看,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有两大类:一类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认为应淡化专业特性,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强调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两类模式各有侧重点,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3)体育新闻专业自身发展的不足   体育新闻理论研究不足:体育新闻学是一门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它既是新闻学、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以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复合型独立学科。迄今为止,还未出现类似以揭示体育新闻传播特殊规律为主题的较深层次的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论文或专著,在体育新闻教育中也停留把一般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相加的层面上,使体育新闻教育缺乏理论支撑,缺乏实质性的学科个性特征和专业个性特征。④   体育新闻教育教材缺乏:目前作为体育新闻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教材还很少,能够见到的只有《体育新闻学》和《体育传播学》两本教材。因此,应该加大教材的开发研究力度,多出版好的教材和专著,提高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开拓体育新闻教育环境:在体育院校办体育新闻专业最有利的条件,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体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去培养一个体育记者对体育观察的敏锐性。但体育院校毕竟是单一学科院校,缺乏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渗透,尤其是缺乏新闻教育的硬件。作为新兴的体育新闻教育,应该打破陈规,就像上海体育学院一样,可以进行跨校修学分,选专业辅修课,体验综合大学的人文气息和底蕴。#p#分页标题#e#   体育新闻专业师资不足:目前从国内各大体育院校来看,体育新闻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有的院校比例失衡特别严重,如:我系的师生比达到了59:1,这对于专业教育来说,是很难把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水平提高。   体育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从目前各大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情况看,各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配音实验室大多院校都没有;体育节目制作室只有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有;小型的演出主持舞台实验室几乎都没有;体育摄影室(含数字暗室,广告样片室)建设也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1.强化办学理念和准确定位   其一,要系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以制度作保障,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科学研究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其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公关广告与宣传策划以及体育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体育新闻传播类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能活跃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终身学习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办学模式灵活化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模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通才教育;一种是专才教育。但是,是不是还存在一种二者兼得的教育模式?有,这就是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类,适合学生个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催生的。   从我系03级实习状况和就业意向情况看,70%的学生都在体育媒体实习或见习工作,这种就业现状也证明了我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模式成本很高,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并且软件和硬件要求很高,实验室建设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坚持以上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通才”与“专才”的灵活培养,逐渐找到适合我系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   3.加强学科建设   我院体育新闻专业拓展教育的思路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全方位新闻基础和动手能力,多方面知识修养的人才为目标,同时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如:在师资方面,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把现有的师资送到国内著名大学去进修,着力引进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博士生,今年已经引进两位博士生,同时把大师级的媒体人物请进来,与学生面对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预计再投入和建设几个实验室;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干学科,以体育新闻学为重点课程,体育知识与新闻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注重新闻素养和体育新闻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独立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不仅是新闻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是技能与人文的结合。”⑤   4.加强体育外语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近年来,体育传播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对体育传播工作者的各项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外语上。首先,当今一名合格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应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其次,一门外语对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而言通常是不够的。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最好还能掌握一门甚至更多种语言。   一名优秀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在牢固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根底。应该熟悉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以及该项目基本的技战术、对某一项目国内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社会经历、运动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素质、运动成绩和发展空间等情况都应该了如指掌,才能适应体育传播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我校领导在考察了各重点体育院校后作出决定,把体育新闻与外语合并成一个系,发挥两个学科的各自优势,达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诚信教育;教师诚信建设;德育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仍时有发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说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心理、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等。而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他们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其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诚信,教师本身必须诚信。本文就教师队伍诚信问题和教师诚信建设展开研究。

一、教师队伍主要诚信问题

(一)人际交往失信

1.对学生

在师生交往中,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诚信是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教师经常许诺,但从不兑现,而且还不以为然。另外,有些教师存在着对学生和对自己标准不一的现象。学生迟到会要求说明理由,检讨错误,自己迟到却从不解释。

2.对同事

个别教师与同事交往时不够坦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背地里说人坏话;有的教师与同事交往时也存在不守时、不守诺的现象。

(二)教育教学失真

1.教学活动失衡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随意调课、占课和教学错位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出现随意调课、占课的行为。从出发点而言,他们是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自己学科的教学,深入讲解难点,加快教学进度。但他们不事先通知,不向学生解释,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首先,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对学生的不尊重,成为学生诚信教育的负面教材。也有一些教师上课马马虎虎,补课风风火火。虽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有偿家教,但在高收入的利益驱使下,仍有教师铤而走险。

2.教学成果掺假

主要表现为公开课演戏、资料掺假、虚报成绩等。为了公开课教学能“成功”,有的教师会要求学生踊跃举手,不论是否能回答;有的会预先将重难点演练一遍;有的让平时表现欠佳的部分学生滞留在办公室。这样,公开课成了“表演课”。在各项荣誉、职称评定材料中掺假的行为也存在。在某次全市各科成绩统计中,某所中学某一学科成绩较同类学校高了近20分,这一分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3.学术研究造假

主要表现为数据、素材造假和论文剽窃等。在学期期末论文中,出现个别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应付了事的情况。在职称论文中,“借鉴”他人论文结构、拼凑、为支撑自己观点捏造数据,甚至在他人文章上署名。

二、教师队伍诚信缺失的影响

(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1.伤害学生自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渴望平等,渴望理解,渴望被尊重。而教师的诚信缺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种种失信行为会使学生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学生心理变化,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诱发学生不良行为

由于教师的诚信问题,可能会引发学生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道德方面的,如撒谎、偷窃、舞弊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二是抵制教师的行为,由于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会做出一些抵抗教师的行为,如上课扰乱课堂秩序、无故旷课等;三是交际障碍,学生对他人缺乏信赖,害怕上当而出现交际障碍。

(二)对教师群体的影响

教师常被人们称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近年来,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常常遭到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的质疑。其中反映的主要师德问题有:第一、管理学生失当,伤害学生心理;第二、收受学生家长好处;第三、热衷有偿家教。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小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履行师德规范,没有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而这小部分教师的失信行为严重抹黑了教师职业,使得教师原有的“权威”和“光辉”的形象每况愈下。

三、教师队伍诚信建设措施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继续教育。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八条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可见师德修养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有:远程网络培训、各地教委组织的假期培训和讲座、各校的校本培训(包括讲座、读书会、教研组活动等)。各校可以《中小学师德规范》为学习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具体活动,如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事迹报考会、征文等,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真正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二)加强外在约束力

1.诚信的维系离不开健全的法制

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当失信成本远远低于收益时,行为主体就可能选择失信。在教师队伍诚信建设中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等。在倡导诚信行为的同时要惩治失信,加大失信的成本,从而用外在法律法规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

2.诚信的维系离不开大众传媒的监督

任何事件一经大众传媒的曝光后,就会引起相当大数量的民众的关注,而民众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看待。因此,此类事件经大众传媒曝光后,民众会自发地对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主体做出否定的评价并拒绝与其交往。而人是社会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孤立存在,被其他社会成员否定孤立意味着将面临灭顶之灾。同时,大众传媒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媒体的持续关注会推动事件真相的揭露。因此,大众媒体作为个人诚信的监督方式具有权威性。

(三)发挥校长的作用

1.领头羊作用

“师德建设工作的成效高度取决于校长对其持以怎样的观念,是培养良好师德的向导。”在教师队伍诚信建设中,校长必须确立起正确的观念,以此引领教师。校长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诚信建设相关理论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还要针对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形成较客观的印象。最后,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念,以此来引领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2.率先垂范作用

榜样示范是校长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师德建设工作上最易奏效。我国素有“以令率人,不若身先”的说法。作为学校的领袖,教师的带头人,校长的言行时刻被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会效仿。在教师队伍诚信建设中,校长凡事以身作则才能给教师以积极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也需要校长将诚信道德观念持之以恒。

(四)完善相关机制

1.教育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或教育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会以量为考核指标,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上交学期论文1篇,评职称时,发表或获奖论文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数量,其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因此,在考核时,既要考虑数量,也要考虑质量,对于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学术不端行为予以处罚打击。

2.建立教师个人诚信管理机制

西方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从完善个人诚信档案管理开始的。在我国,金融方面个人诚信记录已逐步建立,个人诚信问题将影响信贷等。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正逐步电子化,建立个人电子档案。以这两方面为基础,可以建立和完善教师个人诚信档案管理机制,保存教师诚信原始记录,处罚有不良记录的,使不良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甚至清除出教师队伍。

3.第三方评价机制

在当今社会教育评价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的情况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评价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于学校、教育职能部门和教育成果运用部门。”第三方评价更客观、公正、科学。当然,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良好的教师诚信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学校诚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有,陈正言,秦继忠.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再认识[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98-100.

[2]魏昕,博阳.诚信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5-316.

[3]原魁社.诚信:铁笼内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33.

[4]古云佩.中学校长在师德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基于中部六省调研中学校长的分析[D].临汾:陕西师范大学,2012,35.

[5]古云佩.中学校长在师德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基于中部六省调研中学校长的分析[D].临汾:陕西师范大学,2012,37.

[6]赵金卓,熊珊珊,刘?.高校教师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9,(15):412.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6

本论文为课题结项:课题级别:衡水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衡水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jg2014027。【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结合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就课程设置、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课余体育社团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我国师范类院校与体育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需求为标准,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为特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如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途径,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部分,学生能力是目标,根据衡水学院专业课程现状,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三位一体”是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校外实践。课堂教学的讲授过程中以各学科基础知识为导向,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能够模拟情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课外练习是指学生在校内利用业余时间就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模拟练习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模拟练习、教师点评的过程。校外实践是指通过学校平台将学生推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数量与质量

目前根据衡水学院社体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三个培养方向:俱乐部健身教练,体育市场营销与管理,少年体育健身培训。我们目前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俱乐部健身教练方向上,并且此方向实习基地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建议增设经济较发达省市区的健身俱乐部,增加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在体育市场营销与管理,少年体育健身培训上目前还没有实习基地,所以我们要增设这两个方向的实习基地,比如:体育传媒公司、体育用品,还有一些体育的培训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等。根据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的人数,就三个方向列出实习基地名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实践基地,并形成校企双方对学生的监控体系,保证实践的质量为解决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主要是负责指导学生课外练习和校外实践的主要成员,根据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培养方向和教师所学专业方向来进行分组,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5-10人,社会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实习的目标和计划,指导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及时进行评定。因此,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应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较强的责任心;具备一定的指导教学学历,其专业研究方向在本专业研究方向范围之内;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等遴选条件。

4.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接近社会,与社会衔接的专业。在学校参加社会活动是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得以锻炼实践能力。然而这就需要在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建立一种评价体系,来约束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根据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级别的不同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但是实践教学由于环节多、周期长、分散性强、可控性差等特点,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就起不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流于过场,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这是由于对实践性教学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课程教学要求严格,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环节也仅仅停留在“认识状态”,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即要及时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督促教师、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这样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余体育社团的建立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相对于社会活动而言,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是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方向或学生的兴趣,按照班级、按照性别、按照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建立的课余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充分的进行锻炼,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课余体育俱乐部还可以通过比赛、竞赛、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潜质,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魏晓芸 张海燕 单位:衡水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析[J].体育研究,2014,24(288):112-113.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7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按期刊内容可分为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传媒受到极大挑战,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降,甚至出现报纸、杂志停办的情况。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探索科技期刊的有效运营方式,是科技期刊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

1科技期刊目前的运营方式

收取版面费是目前国内外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运营方式,特别是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版面费一般指正式科技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版面费是在科技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据最新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版面费金额数目不菲。收取广告费也是科技期刊经常采用的运营方式之一。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几年,期刊行业蓬勃发展,一些行业性技术期刊转型较快,完全面向市场运营,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但是好景不长,新媒体的出现让这种势头戛然而止,目前发展较好的完全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寥寥无几。纯粹的学术期刊受众面小,发行量少,广告影响力差,所以广告刊登量有限。在目前情况下,纯粹的学术期刊通过广告这种途径运营,是比较困难的。赞助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宣传效果)而向某些活动(体育、艺术、社会团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行为。赞助的实质是双方资源或利益的交换与合作。因此,一项成功的赞助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互有所得的,它也是受法制化市场经济左右的。可以说,广告是赞助的方式之一,但赞助的形式更广泛,如栏目署名,编委会署名等。一些科技期刊在某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出现了一些企业出资赞助的情况,不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期刊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行业情况特殊,所处地位特殊等,不具有普遍参考价值,可复制性较差。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广大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科技期刊除了期刊载体之外,还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展览、考察、培训等面对面的活动,一方面拓宽科技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运营收入。不过,能够采用这种运营方式的科技期刊,需要一定的运作能力。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式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或者因为特定情况,有较强的运作能力,综合上述几种运营方式。还有的科技期刊综合纸媒、网媒、手机传媒,甚至是电视、电台等传播方式。目前,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有能力综合运营的、纯学术期刊数量少之又少。目前,我国有8000多种期刊,本文将选取科技期刊中的学术期刊,重点探讨其运营方式。

2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在我国,根据检索途径不同,学术期刊可分为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在国外,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检索方式有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和ISR(科学评论索引)等,其中,SCI和EI是学术期刊普遍认可并最求加入的目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TheEngineeringIndex)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目前,在市场类科技期刊发展艰难的情况下,学术性期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家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深入,学术性期刊也应顺应改革潮流,谋求自身发展。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业内人士开阔思路,共谋发展。

体育传媒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完满教育

本文主要对晋中信息学院大一到大四各专业的学生关于新媒体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影响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思路浅析完满素质教育在高校实施的方略。大学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课内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竞赛为内容,以校园精神风貌为主要体现的群体文化。它与思想品德、专业课学习等构成了完整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应当有质的改变和提升,作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广泛的青睐。加之当今传媒方式的变革,获取该方面的讯息渠道越发宽广。因此,基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呼应,合理运用当前新媒体科技,让校园体育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让更多学生因此受益,成长自我、凝练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完整的人”。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当前主要平台和完满教育的概念及体育模块介绍

(一)概念。新媒体简要而言是一种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继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完满教育是基于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运用常态化和全面化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平台和实践体验的教育过程。包括以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和以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竞技体育、艺术实践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拓展工作及利于各类学生成长的定制搭建平台。

(二)当前高校运用的主要新媒体平台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网络的升级,媒体的传播主要通过手机互联网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成为当今高校最热门的文化载体。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等全方位的互动沟通展示的媒体平台。其树状传播模式使其在高校中运用最广泛,以订阅号为主,包括校官方、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学生会、学社联等,都在积极运转微信公众平台,共台,共同助彩校园文化。微博:微博客的简称,将所看、所听、所思等第一时间分享给特定群体的平台,特点是时效性更高,更新快,参与方式更加便捷。但与微信公众平台相比,其推广度、参与性相对较低。

(三)完满教育中的体育模块介绍。完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应对传统教育中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说教的尴尬局面,让学生认识全面的自己、做好当下的自己、实现可能的自己,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晋中信息学院本科各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校图书馆等阅读有关新媒体传播形式研究的文献,了解近些年相关人士对新媒体发展的研究及方略探析。同时登陆推行完满教育的高校官网了解其基本情况、发展成果,借鉴一些高校在推行完满教育时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二者结合、分析、归纳,之后开展本论文的工作。2.问卷调查法经文献资料做了相关理论准备工作后,以新媒体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为思路,对影响因素进行罗列,结合本人四年来从事学校新媒体工作的经历,设计问卷调查,并向晋中信息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随机发放200份,收回200份,收回及有效率均达到了100%。3.访谈法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为思路,同晋中信息学院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会、院系新媒体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本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并向他们征求运用新媒体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推动素质教育方面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本次问卷的参与者合计200人(男生84人,女生116人),其中大一39人,大二46人,大三43人,大四67人,大五5人。表1-3是晋中信息学院学生对新媒体、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这三面了解度做的分级评定。从表1中可以了解到,随着近四年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承载主要的文化宣传、交流任务的角色在晋中信息学院各院系、部门之间的推广,配合手机网络媒体在学生中的流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接触了解到了以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载体,在了解程度上没有年级和性别的差异。从表2和表3中,反映出晋中信息学院大部分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以及传播方式都有一个模糊的了解。虽然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亮点很多,不少同学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类活动(春季运动会、至强杯篮球赛、5V5足球赛等),并从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升。但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推广工作上的缺失,使得活动效果打了折扣。经过随机访谈,且不说没有参与到活动中的同学,一些参与完的同学都不了解什么是校园体育文化,对传播方式更是一无所知。更多情况下是以参与活动为目的,导致体育文化相比于社团文化、艺术文化,大部分学生是持一个迷茫了解的状态,体育文化是每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中的韧性、执着、拼搏精神等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特殊定义,这一切效果的达成和升华都有赖于文化的传播。

(二)讨论。1.合理运用新媒体传播体育文化达成教育价值高校应从体育文化传播中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同完满教育的社团、公益、文艺模块一样,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潜移默化,也是长期优良品行的养成。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有统一的竞赛规则、规范的技巧动作、周全的组织以及不同项目各有的潜规则。参与者和观看者自觉抑或被要求的接受其文化教育,观看者在有序的安排中培养良好的秩序观,同时为精彩的表现喝彩,提高感受体育美的能力。参与者则更是受益匪浅,增长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意识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品质。2.正确看待体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前面提到,新媒体虽然以其独特优势飞速发展,但还应汲取传统媒体的精华。传统媒体对内容的把关、筛选、加工、制作过程极为严谨,所以很多报刊杂志被奉为经典。新媒体主要依靠互联网传播,效率高、范围大。好多时事报道能做到新闻的“新”字,而这个“新”却是传统媒体无法保障的。但由于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后台运营团队能力有限,缺少严谨的把关,在文化的传播中易出现中心思想不突出、文字水平低、细节错误等情况,影响了同学们对于该新媒体平台的喜爱度。

(三)对策。(1)大学作为素质拓展的主战场,应注重体育文化传播,在校报、校园之声、各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平台等开辟专栏,俱乐部选课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体育课堂,给学生灌输基本知识,采用独特有趣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度,在广大学生中埋下体育文化的种子。(2)校园体育文化新媒体平台和团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以校体育教学部为牵头,规范对体育文化媒体团队的管理,采用政策上的支持。不能盲目借鉴已有社团、公益、文艺文化的模式传播体育文化,要让团队的学生首先看到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当他们从微信公众平台、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上分享自己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且得到了一波又一波学生的认可和共鸣时,才能让更多的体育主题交流诞生,配合丰富的体育活动,让校园体育文化异军突起。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相比社团、公益、艺术重视度较低,其大部分文化传播只是穿插在活动报道中,近些年虽然新媒体在高校盛行,但并没专门开设体育类专栏,导致学生对体育文虎的了解程度一片空白。(2)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但体育有最好的学生基础,新媒体在社团、文艺、公益三大模块文化建设和传播上的成功也让大家对校园体育文化充满了期待,大家期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广能带来其独有的特色。

(二)建议。参与了学校近四年的新媒体工作,加之近些年,新媒体在全省各高校得到了极大推广。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成立,每年组织本省高校举办年会做工作交流。同时,团省委学校部、省青年联合会等机构也有自己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各高校之间交流学习的介质。这一切都说明新媒体发展的东风已到,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足够深厚,要抓住时机,借此东风完成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将完满教育中的体育模块推进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阳.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