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问题;机制;体制;政策;建议

建筑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设计、配套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促进集成与集约,实现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一、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具体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供求方面。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市场认可度不高,需求不明显,没有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产品的需求,就缺乏应有的市场刺激,建筑产业的相关企业就不会有动力改变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2)价格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建筑产业化产业链条较为分散且不完备,难以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3)交易成本方面。由于当前市场化程度低,构件生产商少,就会形成构件商坐地起价的现象,建筑产业相关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增多,从而增加了需求方的交易成本。

2、管理体制制约。具体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1)设计审查方面。现行的施工图设计深度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化的生产与施工,同时对设计深化的监管缺乏规定,包括设计单位的资质、深化设计的审批,以及与现行设计审批的衔接等问题。(2)质量监管方面。工业化产品的监管隶属质量监督部门,但是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的监管是个空白。(3)造价管理方面。目前现行预算定额和清单计价都是针对现浇结构,缺乏与预制装配式结构相配套的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不利于该行业的监督管理,且构件价格信息的缺失也将给造价核算工作带来困难。(4)资质管理方面。大多数总承包企业不具备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装配能力,有关工业化建造集成商、生产厂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亟须建立。(5)招投标管理方面。当前对于预制生产部分能否作为专业工程来承包尚不明确,且预制装配生产技术远远高于传统建造方式,在招投标技术方案中对工业化技术的评定标准尚缺,导致构配件生产商和装配商的资格审查有一定难度。

3、产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筑产业化的积极性。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税收征收方面。首先是计税标准和依据尚缺,目前建筑企业和工业企业并不是统一的税收核算方式,现行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以营业额的3.4%计取,而工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按增值部分的17%计税。工业化部品或构件的制造涉及工厂生产和施工现场生产,这类产品是按照工业还是建筑业的范畴征税不明确,同时工业化部品或构件进入现场施工以后是否可以抵扣成本也尚未明确;其次,未出台专门针对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营业税及配套费的减免或返还政策;对产业化项目、成品住宅还涉及重复计税。(2)缺乏对开发企业、构件生产、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和专项基金等。(3)技术创新政策不明确。建筑产业化代表着建筑业最先进的技术,但目前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政策,被纳入高新技术认定的重点范畴,部件生产也尚未进入西部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1、加强法制和机制建设。原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建议研究制定《建筑品质促进法》,用法律手段推进建筑产业化;建立建筑品质保证制度,强制要求对建筑质量提供合理的保质期。逐步建立构部件产品准用证制度、淘汰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产业化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对产业化建筑实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建筑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2、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完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运营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的标准体系。二是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高水平的建筑产业化技术标准。三是在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明确量化指标,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二是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三是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产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

4、建立经济激励政策。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设置适当条件将实施建筑产业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放宽贷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优惠。三是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按建筑面积为依据的收费制度,实施与建筑产业化程度挂钩的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使用成本转变。四是在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的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优先安排建筑产业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5、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良好而成熟的产业链有助于建筑产业化的推广。一是扶持建筑产业化研究与设计队伍发展。研究与设计是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建议将建筑产业化有关要求纳入建筑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资质申请等方面,在企业和专业人员申请资质、升级或执业资格时,对有建筑产业化认证项目咨询、设计、建造业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加分。二是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链完善。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提供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以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引导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变,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化技术解决方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关责任得以明确。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示范作用。住建部在全国建立了一些建筑产业化基地,对培育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建筑产业化示范试点覆盖面,通过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积累基础技术,共享先进经验,破除技术壁垒,推动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四是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制约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规划、国土、建设、房管、财政、税收等等部门的全面参与与大力支持,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一定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2

为此,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谋划人参产业定位与布局。人参产业是支撑北方特产大省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人参药食同源产品有望成为百亿元量级的大宗出口商品。建议省委、省政府高起点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人参产业。一是坚持高端定位。把吉林人参定位在国宝、国粹、真正的人参宗主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参民族品牌,制订人参科技开发总体规划,包装人参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二是实施大企业集团方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招大引强上,借助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实力,整合人参产业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人参产业的领航旗舰。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以“国字号”旗舰医药企业为龙头,整合全省的科研资源,建立部级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开展人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人参产业的“科技突围”。四是提升人参产业软实力。人参源于中国,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下大力气发掘人参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弘扬中国人参文化,从文化力层面演变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扶持本土产业出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人参产业,首先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希望省政府设立人参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人参资源整合、规范种植、产品开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以及人参专项收储。借鉴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对参农的补贴政策。参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对人参产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新产品研发的步伐。积极强化税收政策扶持,对人参出口实行税收减免返还。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3

 

1、国内种业公司的成功模式

 

我国种业发展有40a以上的历史,对大宗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种子进行了开发与推广,在国内形成了1批较成功的种业公司,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比较成功的种业公司有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登海种业”)、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和德农种业等。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成立于1978年,是1家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公司,2007年并入中国中化集团。该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水稻、棉花、蔬菜以及油料等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业务,种子经营规模在国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该公司采用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共同入股的方式组建,公司以资金入股,小麦中心和科技人员则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高效对接。在生产加工方面,公司长期积累形成了“公司+基层政府+农民协作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基地带拥有近2万hm2的种子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建有8个种子加工中心,实现了种子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

 

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大玉米科研的投入,制种生产基地以甘肃省为主,质量控制程序严格,种子质量较好,营销模式以县级为主,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和管理规范,其核心优势是品种市场推广和管控能力强,品牌形象佳。

 

隆平高科是一家集主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销于一体的大型种业公司,依托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其两系水稻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主要生产基地为湖南省和四川省。营销方式以松散型的零售店为主、直营模式为辅,其核心优势是品牌优势和双季稻品种资源优势。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著名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创建的农业高科技上市企业,为民营种子企业。该公司的玉米科研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制种生产以委托代繁为主,营销模式是商制,其核心优势是玉米科研和品种资源。

 

德农种业,初期以大量的品种购买为主,现已建立了自己的多家科研所,优势品种为单季稻,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水稻主要生产基地在四川省和湖南省。营销方式在重点区域全部采取专卖店+特许经销店模式,新市场以制切入。集团具有较强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拥有庞大和完善的销售网络资源。

 

2、谷子种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小杂粮作物的重视,人们的主食结构已向多元化发展,绿色保健植物成为市场新宠。谷子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而倍受人们喜爱,于是,专营谷种的公司和集育繁推于一体的育种公司应运而生。目前,国内经营杂交谷子最大的2家企业是宣化巡天种业和河北治海科技公司(目前,在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上,经股权重组,成立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治海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宣化种业”),成立于1999年4月,是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下属的北京巡天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自然人股东共同投资兴办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主营高产玉米和杂交谷子品种。该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信誉,2007年与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由该院育成的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优质、高产、节水、抗旱谷子“张杂谷”系列新品种联合推广协议,更使公司迈上了一个新起点,成为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种业集团。近2a来,该公司制种面积达到0.23万hm2,自建基地0.07万hm2,带动农户基地0.17万hm2,年生产杂交谷种900t,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巨鹿县粮食协会,成立于2002年,与“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合作于2004年在巨鹿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1个夏播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8号,是杂交谷子的专业化公司。长期以来,公司紧密依托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赵治海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开展夏播杂交谷子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杂交谷子良种繁育、配套栽培等技术体系,为杂交谷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杂交谷子种业产业化的模式分析

 

3.1张家口宣化巡天种业模式

 

3.1.1特点宣化种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模式,即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与宣化巡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经营,销售杂交谷谷种,双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并建立激励机制,对高产种植户进行奖励;2009年河北省政府将张杂谷系列新品种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范围,拨款补贴资金500万元。

 

3.1.2优势该模式兼具科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的协调鼓励作用优势。科企合作,科研院所负责选育新品种———高产、抗旱、优质的“张杂谷”,使谷子产量大幅增加,也使制种难题得以攻克;企业负责制种推广,并且每年预留利润款支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企业了解市场,知道农民所需,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具备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点,使高产品种在短期内迅速推广,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国家政府部门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内种业小、散、乱的现状。

 

3.2河北治海种业模式

 

3.2.1特点治海种业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2006年该公司在巨鹿县建立了优良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及种子加工厂,成立了杂交谷子专业合作社。治海种业坚持科技先导、合作共赢,依靠合作社,组织农户建好基地,开辟市场。

 

3.2.2优缺点该模式是种植户与公司、合作社签订制种合同,形成订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形成以农户为单位的制种车间,可有效保护农民个体的利益。

 

4、杂交谷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谷子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杂粮认识的提高以及谷子产业的发展,谷子播种面积又恢复呈上升趋势。但谷子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谷子产业的发展。

 

4.1谷子品种有待优化

 

春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一带,包括河北北部、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适宜的种植区域面积估计在53.33万hm2左右。

 

夏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两季作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区域的面积估计在13.33万hm2左右。

 

结合对邯郸市永年、邢台市南宫和巨鹿以及衡水市冀州等地的调研结果发现,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谷子在抗倒性、抗谷瘟病的研究上须进一步加强;适当晚播可减轻谷瘟病的发生。因此,夏谷区的杂交谷子品种和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4.2谷子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机械化程度低是限制谷子大面积种植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谷子从播种到收获几乎全部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工。对于种植中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玉米和小麦来说,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小。

 

4.3谷子销售环节不畅

 

现阶段,谷子生产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地位,农民商品意识差。2012~2013年调查的137户中,谷子收获后有8户被公司收购,18户自用,其余均为小商贩收购或摆摊出售,价格低且不稳,地区间差异较大,种植户渴望有企业能够大量定单回收谷子。

 

4.4谷子加工环节有待深化

 

现阶段谷物的消费主要是小米,主要消费方式是喝粥,只有极少量用于加工,如小米煎饼、小米酥蛋卷、小米醋等。

 

5、杂交谷子行业发展的建议

 

制种行业是发展谷子的先导产业,是基础,在谷子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谷子行业诸多问题,谷种公司应积极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的机会,完善、做大做强谷子产业。

 

5.1加大宣传力度

 

小米为五谷之首,食疗同源,既是传统食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加强小米营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谷米的价值。谷种公司应加大对高优杂交品种的宣传力度,建立示范园区,使农民摈弃谷子是低产作物的旧理念;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措施以鼓励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优良品种尽快得到人们认可,形成品牌。

 

5.2整合现有的谷种公司

 

在长期的实践中,宣化种业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治海种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2家谷种公司进行整合,既有科研、品种资源优势,又有企业的销售网点、服务机制,还有基地和生产制种农户,兼顾科研单位、公司和农民各环节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谷业良性发展。

 

5.3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并逐步实行机械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业发展趋势,而当前谷子种植非常零散,研究合适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

 

针对生产需要研发相应的机械,尽可能减少田间劳作,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郝洪波等对衡谷10号、冀谷31和张杂谷11号进行了免耕栽培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采用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较适宜的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然后与河北省机械化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免耕精量播种机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受到了谷子种植户的欢迎。

 

5.4加强谷子回收环节

 

切实保护种植户和制种户的利益,公司可加强谷子回收,保障谷子销售环节的畅通,这样可提高农民种植优质谷子的积极性。

 

5.5延长谷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当前谷子产业主要产品是小米,一些附加产品有待开发。要研制新产品,增加产后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挖掘谷子更大的价值潜力。

 

参考文献:

 

[1]许琦,李建兵,侯振宇,霍美丽,刘跃鹏,杨娜,裴蕾,郭文治.我国谷子产业产销研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8-20,22.

 

[2]张海金.谷子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9-170.

 

[3]柴晓娇,李书田,赵敏,刘斌,王显瑞.内蒙古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8.

 

[4]赵宇,刘斐,刘猛,李顺国.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39-242.

 

[5]任月梅,李荫藩,杨忠,张绶,郭瑞锋.朔州地区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和建立[J].杂粮作物,2010,30(4):312-313.

 

[6]田岗,王玉文,李会霞,李志华,刘鑫.山西省谷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299-300,306.

 

[7]祁华.横山县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38-39,79.

 

[8]张云,刘斐,王慧军.谷子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新探[J].产经评论,2013,(1):56-62.

 

[9]田广龙.朝阳地区谷子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162-163.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电影产业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和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既存在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实现电影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作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深化电影管理体制改革

电影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深化职能改革提出了要求,深化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已经成为电影产业能否抓住机遇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其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关于电影产业。有学者指出电影是准公共物品。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引导、监管和法律承担。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就电影产业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的制度环境,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维护电影业的合理利益。而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其依赖于完善的市场化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体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具体到电影产业上,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四分开,来达到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是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部分还是事业单位,很难适应电影产业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应该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从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入手。改变目前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其重点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适当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形成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外部制约机制。

二、完善资本运作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资金短缺是目前制约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之一。发展电影产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拓宽行业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一般而言,市场准入门槛越低,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高。长期以来,由于电影业收入来源的单一化,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要求。寻求行业外的资本合作,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当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将对我国电影产业产生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应该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可以考虑通过许可证制度的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

(二)逐步拓宽融资渠道

可以有条件、有选择的允许非电影系统的国有、非国有文化单位资本(外资除外)合资或独资拍摄影片、发行销售国产影片、加入院线或独资组建院线、改建电影院。同时。在外资新建或改建影院的门槛方面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目前七个试点城市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实施过程中有利的一面,规避有弊的一面。

(三)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目前,由于电影产业的经营风险的特点,目前娱乐性较强的影片特别是纯娱乐的影片最为投资者看重。一方面是由于娱乐影片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娱乐影片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电影行业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本身不仅损害电影艺术本身。同时也对电影作为产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应适当的鼓励影片拍摄的多样化。保证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使市场发展能平衡地、健康地发展。

(四)尽快出台电影产业优惠政策

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加大对电影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相应的领域内,应该进行鼓励或优惠政策,比如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国家鼓励的重点影片、少数民族影片、农村影片(包括农村实用科教片)、儿童影片和动画片等进行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机构可以考虑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电影产业主体的市场观念

我们这里所讲的电影产业主体是指在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产业环节中生存的企业。在电影行业企业中强化市场观念,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是电影产业获得发展的基础。发行环节现在已经对民营资本完全放开,发行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映环节中,还应该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提高影院经营水平。院线制应该确实以资本为纽带。确实打破区域垄断,加快院线的整合,扩大院线规模。同时,应该加快建设多厅影院,扩张银幕数量,大力加强计算机售票系统的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应该重视影院的主体性,让影院在选片、定票价方面具有更多的自。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发展;甜菜产业;建议

1、坚定甜菜作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信心。

近些年,由于受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黑龙江省的甜菜生产面临重重困难,引发了人们对甜菜产业作为我省优势产业定位的重新思考。甜菜产业还是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坚持?笔者认为,我省把甜菜作为农业优势项目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发展实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明显。我省甜菜产区属冷凉性气候,雨热同季,并且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甜菜块茎膨大和干物质积累。耕地广袤,土壤肥沃,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丰富,种植基础雄厚。二是市场优势突出。我国食糖主要消费区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京津及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加上京、津地区目前年消费食糖量已经超过150万吨)。从消费市场和主要产区地理分布来看,我省具有很好的地缘优势(新疆虽然现在是第一甜菜糖大省,但我们的地理位置优越于它)。三是产业前景乐观。全球消费持续性刚性增长,国内食糖产不足需的矛盾将逐步突出。甘蔗主产区规模难于扩大,解决国民食糖消费需求最终要靠甜菜糖,市场空间巨大。企业集团化增强话语权,从而获得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提高甜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要条件。

2、政府应转变养猪为养孩子的发展思路。

以往地方政府抓甜菜项目的目的是:首先保证甜菜糖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以求地方财政税收的最大化,其次是为农民增收谋途径,对甜菜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更多关注的是短期效益。甜菜产业要长足发展,地方党委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变“养猪”为“养孩子”,立足长远,谋划甜菜产业战略性大发展。甜菜产业发展的困难时期,应该是“养农”时期,党委政府要研究支农惠农的政策设计,保住农民种菜积极性,也就积蓄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一是设立甜菜产业项目扶持基金。我省将成为国家糖业布局新点,到2015年黑龙江省产糖量计划达到200万吨,届时将超过云南,成为我国第二产糖大省,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扶持。二是实施税收返还机制。地方政府把每年制糖企业上缴的税收,全额用于发展甜菜种植,给予农户种植补贴、用于种植技术的创新推广、推动原料基地建设等。三是“帮农、护农”,在企业与农户的市场对立关系中,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户处于劣势地位,话语权更多地在制糖企业。这时就需要政府站在农户的一边,为农户争取利益,以求产业平衡发展、健康发展。

3、企业必须树立利害攸关者经济理念。

利害攸关者经济作为一种价值观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发达国家备受推崇,相比较,我们的制糖企业还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企业相关联的各方利益,甚至在市场博弈过程中不惜损害农户的利益。近几年,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原料供应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制糖企业欺农、坑农、害农导致菜农种菜积极性降低。改变现状,制糖企业必须从我做起。一是树立利害攸关者经济理念,重农、惠农,让利于农户,改变过去的“通吃全羊”为“共赢”。二是企业加强自律,强化收购站职工的危机意识—“没有甜菜,企业就要停产,我就要失业;”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收购细则,使扣土、扣杂有依据和标准,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制定奖励机制,对种植大户、高产大户给予重奖,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原料基地的培育和壮大。四是借鉴实行利润二次返还的做法,推动甜菜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一体化格局。

4、谨慎推进甜菜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对甜菜产业现状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对甜菜搞的是计划经济,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甜菜产业畸形发展,把甜菜产业面临的困难局面归罪于行政手段的干预。特别是随着2010年国内糖价的不断攀升,企业扭亏、农户增效的大好局面出现,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考虑推进甜菜糖产业市场化,以改变以往政府在落实甜菜种植任务中的指令性、强制性做法,减少乡村两级的补贴负担。笔者认为,我省的甜菜产业还处在非完全市场化阶段,我们必须明确这是客观条件所限定的,并非只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观念问题。原因有二:食糖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使得制糖企业交错于盈利和亏损之间,产业发展部稳定;由于受种子、耕种技术、土壤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我省的甜菜单产过低。所以,政府行政指令落实甜菜种植任务是必要的,我们只有保证甜菜的供应,才能给未来甜菜产业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非常时期就要采取非常手段,采取行政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唯一保护这一支柱产业的手段,现在搞市场化运作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需谨慎。(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宾力,潘琦,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糖料,2010(1):68-72.

[2]宾力,潘琦,对甜菜生产实行补贴的建议[J],中国糖料,2009(3):65-68.

[3]陈连江,陈丽,我国甜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糖料,2010(4):62-68.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6

一、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

(一)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必须提高和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扩大服务外包内需市场是“十二五”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此,一要加快探索并推广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指标考核,重点推进生产业功能区建设,政府从综合、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主辅分离提供扶持,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和分离后做大做强等方面进行奖励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培育生产新主体,壮大生产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建立政策落实的反馈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已开展的扩大服务内需市场的试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

二要加快推进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本土在岸服务外包产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外包订单中40%多来自国内市场,且主要来自于金融、电信和政府部门。打破金融、电信等国有服务企业行政垄断,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服务外包的驱动力。研究并制定促进政府部门采购生产的专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拓宽采购范围。积极引导在华外国公司向本土服务企业外包服务流程。

(二)围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国际化进程

对外开放是提高生产业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改变我国生产业落后的状况,就要通过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走出去,接受高端的中间服务,近距离地学习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地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公司、商务服务机构等生产机构,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在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把离岸服务外包作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生产业来大力发展。一要改善政策、法制和商业运作环境,支持服务外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建一批知名服务品牌。二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链建设,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要创建“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的公共支撑平台,以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对内促进产业联合,整合示范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合力,面向外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三)以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聚集式发展

近些年,我国生产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功能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生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引导中心城市建设各类生产业功能区,在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引导各城市间适度竞争形成错位发展,其扶植政策向优化商业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向演变,优化全国服务资源配置,实现生产业的真正繁荣。充分依托生产聚集发展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地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依托产业,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形成有效聚集,在重视劳动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同时,更要重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瞄准和聚集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采用规范服务标准,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科学引导区域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四)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推进高级化进程

我国服务业已经走过了数量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具体看就是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通过服务创新带动规模扩张,在结构升级中加快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为此,一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根本,推进生产服务业技术创新、组织流程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创造新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应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技术,改造提升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品牌服务、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开展品牌活动,推进生产业品牌化发展。

二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创新。对于产品易于标准化、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批发、交通等生产业,要鼓励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对于服务个性化、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专业服务等生产多注重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产业素质。

二、根据阶段性要求构建生产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联动发展是现阶段生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生产业与工业之间处于简单互动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对生产业的需求和带动作用还很有限,与工业关联最多的仍然是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存在两难困境,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推动二者建立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要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和重组服务流程,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的外包,提高生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与相关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扶植龙头企业,创建聚集区内文化氛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培育更多的生产供给主体。调整阻碍二者联动发展的既有政策,强化二者协同定位的空间聚集效应,努力形成二者相互提供需求、创新供给,互相提供动力,实现二者共同升级和发展的新格局。

三、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

大力发展生产业,一方面要扩大存量,即已经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嵌入到生产链条上的服务活动和服务环节,这些潜在部分将转化为未来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价值链上关键服务环节缺失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方案在工业之外。推动生产业与工业联动发展,具体说就是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其中主要是研发创新和品牌渠道两大关键环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推进以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工业链条上的有效应用,鼓励家电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中规模企业运用服务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一部分优秀企业从以生产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支持企业从低端的现实优势入手,逐步向中间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中端环节延伸,提高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展,从而推动价值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从产业链研发创新环节着手,大力发展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服务,重视中试服务、工艺设计、装备服务以及新产品营销和知识产权运作等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加强对核心元件的理解和开发能力,在对产业链上的核心元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向复杂产品的自主开发突破。除大力发展专门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外,要更加注重鼓励工业本土大中型企业内部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工程实验室并增加研发投入,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从品牌渠道建设环节入手,加强自主品牌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在境外设立市场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国际性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促进广告业发展,充分发挥广告业在自主品牌宣传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加工企业与国际著名品牌合资合作,参与设计,参与研发,积极推行品牌国际化,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着力改革和突破现行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从服务业自身看,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分开原则,废除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消除服务业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推进铁路、电力、电信、民航、港口等垄断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步伐。放宽金融、保险业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要探索采用公开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从服务业外部大环境看,现行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环境更适合于附加值低、盈利低的制造业发展,不适合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加强编制,改变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建议国家层面成立隶属于发改委的服务业发展局,省、市成立专门的服务业发展处或生产业处,加强对服务业的统筹协调和引导。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工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起到了鼓励低附加值企业发展的作用。改革现行抑制服务业外包需求发育的财税政策,重点完善物流、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把服务业工作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加强信用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等手段,推动市场信用平台建设。倡导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失信惩戒机制,改善产业发展的信用环境。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来引导和监督服务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技术服务标准和信用评价制度,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鼓励龙头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服务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五、完善并稳步推进典型示范、试点带动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