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例6篇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1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师生对话 有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虽然静悄悄的课堂未必是好的,但是“热烈 ”课堂对话也未必是有效的。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师生对话与虚假的师生对话、互动式的对话与应答式的对话这样两对不同的形式。这两对对话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因此,应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对话,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的有效对话,是当前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应反思的,也是使社会学科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选择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课堂教学师生“有效对话”的实践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和努力把握学科精髓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

二、目前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对话在教师、学生、课本之间进行和达成,于是建构了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对话网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这个网络折射着人性的光辉,散发着互动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灵性。但是,如果师生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师生对话会被异化,呈现为不真实、不互动的师生对话。这些不真实、不互动的师生对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造作式的师生对话

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师生对话是一种人为的包装,在对话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用与学科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师生对话。

这种师生对话,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表面上似乎有利于师生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或“矫情”成分,这种“造作”或“矫情”偏离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使师生对话的过程无法满足师生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因此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远离了学科教学的真实。

2.垄断式的师生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师生对话的特征是话权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师生对话呈现出垄断性,在公开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独裁式的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对话中,独裁式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只是要求听,并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应该得到双方的相互承认,即承认双方在对话过程中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但在独裁式的课堂教学师生对话中,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应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或多或少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对话,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建构课堂教学师生的“有效对话”

如何构建课堂教学师生有效对话,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我从“提供对话的背景资料”、“设计深浅不一的提问”和“及时捕捉课堂对话的生成机会”三个角度具体论述。

(一)境趣共济――让对话铺垫于有效的背景资料之上

学生理解了提问,只是明确了“前思”的目标;要真正达成“前思”的目标,还必须拥有一些必备的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学生只有凭借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整合,才有可能探究出比较客观、科学的论题答案。因此,教师在布置问题时,不但要根据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材料,而且要考虑这些材料的趣味性。

初一《社会》课堂的提问,学生依据的材料主要就是教材本身,至多就是加上《社会图册》,显得比较单一。诚然,教材毫无疑问应该也必须成为小组讨论时主要利用的材料,但初一《社会》学科“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特点又要求我们能够跳出教材,为学生的“前思”与小组讨论提供更多的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新鲜新颖的材料。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教材材料的处理”与“外部材料的引入”两个环节。

1.教材材料的处理

初一《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及阅读材料,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学生个体“前思”与小组讨论时可以很好地利用的材料。如我在布置“根据黄河含沙量大、河床高的特点,可以有哪些措施来整治黄河,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个论题时,用投影片打出教材上47页的“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壶口瀑布”,48页的“地上河示意图”、“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40页的“黄土高原鸟瞰”与42页的“封沙育林后,包兰铁路通过腾格里沙漠景象”等图片资料,意在通过显示这些材料,比较直观地引导学生从解决含沙量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考虑相应的最佳对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材料教材中本身就有的,又有什么必要特意把它们罗列出来呢?其实,从学习心理角度出发来看,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理由有二:其一,学生对于屏幕上投影的图片要比教材上的图片更有兴趣,而这种更多的兴趣必然会促进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剖析这些图片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上;其二,把这些原本分散于教材不同章节的图片集中罗列一起,不仅仅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更能够暗示学生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思考解决提问。

2.外部材料的引入

初一《社会》教材由于篇幅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或今后将在更高年级进行具体展开教授的内容,往往采取回避或“点到为止”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一些必须由这些业已删掉的内容作为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知识点来说,这样做只能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因此我以为,对于此类背景知识,教师有必要引入外部的相关材料来弥补学生知识链中所缺的那个环节,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在对外在资料的引入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具备的丰富生活经验,这样学生能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积极开展思考,从而使对话的交流过程更加有效果。

(二)思维碰撞――让对话既“抓得准”又“表得清”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对象,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师生展开对话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我们在实践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确实都在思考,课堂对话气氛也很热烈,可是真正对学生反馈小结的时候,很多同学竟还不知道刚才提问的内容。所以,对于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教师一是要“抓得准”,二是要“表得清”。惟有如此,学生的“前思”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后续的对话过程才不会偏离轨道。

1.“抓得准”

即要求教师布置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而且应该是一堂课中必须的环节。怎样的问题才具有最大的价值?我所接触到的资料一般都是把它笼统地归纳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诸如此类全无操作性的含糊概念。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问题才具有思考、展开对话的最大价值:(1)能在课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2)问题的答案既不脱离所授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3)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可以谈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4)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时容易衍生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更加深入。总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综合性、开放性或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尽量避免把一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如简单的概念、名词或书上有现成答案和学生不需多加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2.“表得清”

即教师要把已确定的问题表述得清楚明白,其标准应该是,学生阅读或听讲后,要知道:(1)将要思考与交流的对象是什么;(2)可以采取何种途径来解决问题;(3)允许思考或讨论的时间有多少。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在表述问题时,应该确保问题的内容清晰,而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含糊的。仍以“季风气候的形成”这个知识点为例。我起初设计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试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并以此来分析我们萧山气候的特点。”结果在第一个班级进行对话交流时,很多学生在“前思”阶段根本无从下手,从后续的对话交流反馈来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从第二个班级开始,我在可操作性方面做了较大的完善:(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这是引导学生理解形成季风的物理因素;(2)“结合插图”,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于季风形成的空间因素;(3)“降水和风向”,这是引导学生找准分析季风对萧山气候影响的切入口,因为“气候”这个概念本身包含了太多的元素,没有指明,学生在思考时很容易走入歧途。例如“气温”这个重要的气候元素,主要是由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季风关系就不是很密切。经过上述完善,学生在“前思”阶段就显得有路可循了,独立思考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可见,教师把论题表述得清楚、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学生的“前思”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问题表达的方式也要清爽明了。如口述――往往针对简单明了的提问;黑板板书――重之又重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存在延伸、展开的可能,或者贯穿于主要的课堂流程;多媒体的展现――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文字表述比较多,或者有母子问题的连贯性等;书面材料――如果觉得问题很有被保留或课后再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性,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反思:针对“形式上的对话”这则关于“中国行政区图”的案例,教师如果改变一下设问的立意与表现的形式,或许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对话交流效果。第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以“天气预报”为依托的中国政区图,或者也可以利用大家感兴趣的娱乐新闻、娱乐明星、娱乐电视电台等,在这基础上展开所要了解的省市,学生就很容易“入戏”。第二,针对教学的最初目标,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就可以采取自学、自我交流、全班作答等方式,针对“知识点的认知”这种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必须的。而且在提问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填写空白中国行政区域图来取代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当然,这需要老师课后对学生所填写的图标进行反馈,如此效果可能更加好。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们有必要设计大家关心又感兴趣的一些提问,如了解我们的家乡浙江――地理位置(可迁移前面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这个知识点)、熟悉周边的兄弟省份、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乡――杭州(老师可以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杭州的经济、文化、习俗等)。当然,问题可以是几个同学以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老师也可以留给有兴趣的同学一些课外延伸的问题――如走入(从地理、历史、习俗等方面),在其余的时间进行个别交流。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设定多层化、对话交流多元化的体现。

(三)促进生成――让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案例: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三课“自我测评”

一天课间,小涛因与同学争抢足球,不慎将教室的窗户玻璃打碎了。班主任批评了小涛,让他照价赔偿,还要罚款50元。小淘认为罚款不合理,他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你是小淘,你将怎么办呢?

【生】 不就50元钱吗,赔就赔。

【生】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找班主任解决。

【生】如果我是班主任就先跟小涛说明,暂时罚他50元作为保证金,让他保证以后决不再犯,到期末如果小涛确实改了,再把50元还给他。

突然,有一个学生坐在位置上大声说:又不是故意打碎的,反正老师已批评过了,也照价赔偿了,再罚50元没道理,如果班主任一定要罚,就到校长那儿告他,让学校开除这个班主任,如果校长那儿告不准,还可以到教委那儿告校长和班主任,让教委撤了校长的职。

太意外了,我感到既吃惊又悲哀,吃惊的是这个学生如此偏激,报复心理这么严重;悲哀的是他以后走向社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到时能一个“告”字了得吗?为什么不能好好沟通,和平解决呢?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宝贵的、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因为这关系到引导学生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学会生存的问题。

【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告下去的结果会怎样?比如对老师、对校长、对学校、对你自己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全班同学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脆让他们自由组合,分组讨论3分钟,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观点。最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达成共识: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偏激;看问题要尽量从多角度去分析,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问题;采取措施之前一定要权衡得失,不要不计后果;做人做事都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沟通,学会与人共处。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但收获了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通过师生心灵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升。学生明白了处理问题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反思:及时捕捉课堂对话的生成机会,提高课堂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他们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学识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了多变性、生成性。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或者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在课堂上,师生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师生对话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对话”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思维碰撞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的生活学习情景,演绎了师生生活的无限精彩。

提倡这三种提高课堂对话效果的具体措施,目的还是希望能通过对话质量的改善来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毕竟师生对话在社会课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些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实情灵活调整。更重要的是,模式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框架,是一种理性的控制过程,社会学科的教育有着浓厚的非理性、无序性和非控制性,这其实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只有以灵感、激情、想象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来面对教育的规律,面对学生的学情,面对学科的特色,才能产生灵动而富有成效的师生对话。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7.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2

关键词 初中生 实践能力 问题 对策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我们对上海市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力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信息,其样本抽取上海市6个区的7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共1000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

由表1可知,教师认为,目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主要有8个方面(以67%为取舍标准),即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生活自理、动手操作、独立思维、自我约束和团队合作方面,从中不难看出,他们比较看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学生认为,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12个方面,即沟通交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生活自理、环境适应、独立思维、组织策划、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细心观察方面。与教师相比较,学生较注重集体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由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途径的看法基本一致,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由表3可知,学生感受较深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和较大型的主题活动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虽然学校采取的培养措施较多,但是活动的影响面不够广。

3 学生对学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有26%的学生非常喜欢,60%的学生喜欢,11%的学生不太喜欢,3%的学生不喜欢;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规定必须参加”,8%的学生表示“想得到老师的好感”。79%的学生表示“想锻炼自己的能力”,7%的学生表示“评‘三好’学生需要”,70%的学生表示“实践活动本身很有趣”,64%的学生表示“想多交朋友”,51%的学生表示“想了解社会”,36%的学生表示“闲着没事出去活动活动”;学生自己组织实践活动的状况:有17%的学生表示“想过也组织过活动”,有53%的学生表示“想过但没机会组织”,有6%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但组织过”,有24%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也没组织过”。

4 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不同,教师会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组织安排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培养自己认同的实践能力,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锻炼或提高。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校在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时,可能会偏重教师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犯方向性错误。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单一。

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课程和参观考察等,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学校缺乏场地、经费等,加上组织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学校一般偏重组织形式简单、活动容易开展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另外,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缺少新意,有的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本身或不同活动之间不具有持久性和连贯性,不能持久地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较为缺乏。

学校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随之学校的功课占用了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提供较为精致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也无法参加较多的实践活动,这使学校的实践活动得不到较好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素质教育评价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包括学生实践能力评价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反馈机制,即“培养一评价一反馈一调整”循环的机制,以致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加强理论研究。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并存的时期,也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影响了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培养模式,弄清初中生实践能力与小学生、高中生有何联系和区别等,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拓展培养途径。

目前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普遍存在活动地点少、经费不足的问题,仅仅靠学校自己的财力和少量的实践活动场所是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需求的,寄希望于政府或社会提供财力和活动场所的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学校一社会一家庭”三维网络体系,使它们之间形成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开拓学生校外实践点,扩大学生活动空间。政府可以推出有效举措,为学校与社会组织搭建桥梁,积极促进学校与社会公益集团的合作,最大效度地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广阔的空间。

3 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实践能力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实践活动的需求,力求在实施培养目标时,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他们学有所获,锻炼得当。此外,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纠正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误解。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体验实践获得知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这样做,学校不仅可以开拓实践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及时调整和优化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3

一、在初中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素质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越来越引起人们和社会大众的关注。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老师和家长们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非常低。而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此时也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能够进行简单的探索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应用中动脑思考,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让初中生能够在仅有的初中生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飞跃,为以后踏入社会打好理论基础。

二、在初中如何实现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创新

首先我们要知道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都有哪些。初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活动、社会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基本囊括了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制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优良品格,所以说综合实践课程是初中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例如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学生利用在初中物理课上学习的电磁感应原理自己搜集材料,来做一个电动的小玩具、小发明等等。在制作期间,学生可以去寻求老师和同学,甚至家长的帮助。这样的活动对初中生学习的帮助显而易见,将学习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电与磁”的概念,通过自己动手变成实际的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学习自然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综合实践课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到养老院、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和孤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尊老爱幼的优秀品格,以及增加初中生的博爱、普世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还可以教学生学习他们喜欢的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笛子等,来增强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创新形式,但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出发点。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4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当前,学校中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学校和老师自主进行的,其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教材资料等。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在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学校、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初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解读

初中生是我国社会关注的未成年弱势群体,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更是成为家庭的焦点,家庭教育观念的不足,使得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日常行为不规范等问题[1]。并且,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欠缺,对中国传统美德传承性不高,进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情况较为明显,导致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感知度也不高,没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很难融入到社会,容易受社会不良事物的影响,对以后生活学习和工作缺乏较强的胜任能力。

二、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透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开展实施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之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实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师资力量问题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中学综合实践教师配备情况比较欠缺,还没有配备综合实践教师的学校就达到总学校数量的约四成的比重[2]。可见,教师配备的严重不足,是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并且,在具有综合实践教师的学校中,教师的所教学科也是不固定的,专职教师的精力相对少,必定会对综合实践教学的质量有所影响。而在专职教师实践课程教学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低下的,调查证明:很少老师会参加实践活动相关课程的培训,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影响综合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

2.综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不当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后,对于课程的评价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学校的设置是否完善,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在课程开展的地点方面,有很多学校只是局限在校园,很少学校选择大自然、社会等的实践基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在天赋,所以,必须倡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特点,发展自身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3.硬件设施的缺乏

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校硬件设施。硬件设施不但要有,还要条件良好,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设备等都是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图书馆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对其发展个人兴趣有极大帮助。学生应和时代科技发展接轨,掌握信息技术,所以,学校的信息技术机房成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场所。学生不但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料的收集,并且,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课程感想,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模式。

三、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的路径选项

由于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开放性和综合性较高的课程,所以,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中,应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发现其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优化改进。

1.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由于初中生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进行教程课程的设计和进行时,应注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认真学习教学理念,和以往优秀的工作经验,注重方式的变通。可从细节性问题着手开始,然后渐进到课程的关键问题上,这期间,可进行情景假设,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然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明确思路,对于问题的阐述应有重点和针对性。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临时问题进行灵活变通。

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授课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单一的老师说课模式,不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应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中,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对需要进行实践研究的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室外实践学习活动,如生物课程中植物的学习,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外,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观察植物的组成部分和其作用。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和学生进行游戏比赛,来掌握学习中应有的技能,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掌握的熟练情况。

3.设立实践活动教研室

实践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老师对其的经验还存在不足和迷茫性,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教研室的设立是有必要的[3]。实践活动教研室要经常组织开展教师实践教研活动,教师通过彼此的经验交流和共同编制实践教学活动教案,可以提高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教学经验。这样给年轻的师资队伍多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吸收优秀的教学经验,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另外,在教育局也应开展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国家新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使实践教学更好的与社会相适应。

结束语: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高素质为目的,强调学生的切实感受,也对国家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初中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所以,做好初中生的实践教学的工作成为重点,以开放、反思的教学模式为主导,科学、合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曹长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法的引导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23(10):45-46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3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3.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的实践能力。

3.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4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4.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这只是教育者的口头禅。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4.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结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同时也是基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的。不管将来的考试如何改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着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167.

[4]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5]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6

近二年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特别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一、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学生适应新形势,为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基础。

二、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1、已建立校内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①校史展厅;②校园书馆;③电脑室。2、校外基地:电信局、交警大队、法院少年庭、部队基地、天生基地;

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小结、有评估

几年来,学校拓宽育人途径,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积极开展学生假日社区服务活动。

①由校团委会牵头,克服困难,积极协调、精心组织,做到活动时间、内容落实,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全校共有15个团支部参与这一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求职应聘、挑战生存”的体验生活活动,全校有20多位学生参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

社会调查的范围:个体户、农村、企事业单位、敬老院、超市、溜冰场。

内容:环境保护(垃圾)、网吧、食用碘盐等。

3、通过初中研究性学习,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20**、20**二学年初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撰写论文近百篇,展现当代初中生创新精神和求实思想。

4、组织学生秋游、春游和学生夏令营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学校和年级组都组织各班委开展秋游、春游活动。

5、参观、浏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通过这些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游览家乡河山,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增强爱家爱国情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6、每年8月下旬,组织初中新生参加为期5天的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