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范例6篇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1

关键词:教学四部曲;课程改革;团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06

1 教学四部曲应用的必要性

关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目前没有查阅到国外相关的研究。国内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教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教学方法的探讨上,郭海燕指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要从体系改革入手,综合运用案例-总结法、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王计平认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要从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四方面进行;唐建兵分析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卢玉平从课程实训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的思路。这些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进教学具有很好的启发价值,但它对旅游规划教学体系的重构并没有做太多的尝试,现有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学生体验式学习和旅游规划认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旅游规划人才的需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过去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锻炼,以致对理论理解不深对知识理解不透,由于缺乏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要么对于旅游规划实践望洋兴叹,要么虽然能操作,却不能举一反三。因而,很有必要构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地方高校实践并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一套以旅游规划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我们构建并探索“理论――案例――模拟――实践”的教学四部曲,试图将学生的培养逐渐带入情境,使学生从到一线逐步接触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的实践,实现学生从“抽象―具象―模仿―领悟”的学习层次的提升,为地方院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江西省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支撑。

2 教学四部曲内涵解读

“理论――案例――模拟――实践”教学四部曲是指教学工作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推进、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四个教学环节,理论部分由主讲老师讲授,案例是教学的重要素材,引用的案例来自省内外经典旅游开发案例、教师团队近年来旅游开发实践的作品、学生收集提炼提供的案例;模拟是指每次上课时,一个小组的学生选定一个熟悉或感兴趣的旅游景区进行旅游开发模拟,并将思路进行汇报,同时也指教师在教学中就省内外景区进行规划的个人见解与思路与学生分享;实践就是指学生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综合性旅游规划作品。通过该模式,把既有很强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旅游开发能力培养进行任务分解,层层递进,层层推进,将较高的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可达,最终得以实现。

3 教学四部曲的目标

(1)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得旅游管理本科的学生都具备基本的旅游规划实践能力,有一批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团队的支持下完成一般的旅游规划工作,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为学生在旅游规划、策划、咨询及其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增加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

(2)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旅游规划(策划)科研团队的培育奠定坚持的基础,提高教师实战的整体水平,为团队走出去承接旅游规划、旅游策划、咨询等项目提供保障,从而扩大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的办学影响力。

4 教学四部曲的创新之处

(1)该模式尊重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形成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实践能力。

(2)该模式策应学校的“培养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该模式打破封闭的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复合型旅游开发人才为目标。

(3)该模式将实践性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工作,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4)该模式将学生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多门课程的知识加以检验和综合应用,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CAD、地理信息系统等。

(5)该模式注重互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案例环节、特别是模拟环节和实践环境;注重与行业的互动,学生期末作业以实际景区作为选题,加以规划与设计,形成实践性作品。

(6)该模式能有效地实现六个“统一”,即实现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的统一,学生的实践与教师的实践相统一,学生个体发展与学生整体提升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统一,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形成相统一。

5 教学四部曲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教学四部曲内容的合理衔接。如何以学生“感受旅游规划-认识旅游规划-模仿旅游规划-学会旅游规划”为导向,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化难为易,实现旅游开发能力培养目标。其中,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它为学生旅游规划认知和旅游规划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2)教学理念的提升。要改革传统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以知识点或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现实问题为素材,以项目为载体,来选取教学内容,来决定授课方式。

(3)教学相长的形成。《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四部曲要求师生同力合作,通过开展旅游开发的模拟和实践,共同成长,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4)问题意识的培养。《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四部曲的实施,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意识要求师生对旅游开发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这是教改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5)团队建设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四部曲的实现,要依靠教师团队的共同指导、学生团队的密切协作、师生团队的共同启发,这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教学团队。

(6)改革考试方式。教学四部曲要取得实效,必须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变革,变闭卷的考试为开放的小组综合实战作品,变死记硬背为灵活创新。这既是教学四部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四部曲最终学习成效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海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J].宜宾学院学报,2011,(7).

[2]王计平,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2

一、古镇简介

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部,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是重庆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最大特色就是盐文化和历史街道、建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盐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魔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盐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类文化现象来重新审视。古镇的盐文化是巫溪重要的文化之一,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古镇历史上曾设立郡、州、县,明清时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由于盐业经济的兴盛,十分富足。直到解放后工业盐和化学盐兴起古法制盐才衰落,据记载盐厂1992才完全停止。

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而建,建筑材料以木材和青石板为主,长约九余里。由于山势原因街道比较窄,造成三面板壁一面岩,街道只有半边,俗称“七里半边街”。街道全是青石板铺成,对面是公路,街道和公路中间是用吊桥连通。

二、市场分析

(一)区位分析

巫溪位于重庆市偏远东北方向,宁厂古镇离县城比较近(10公里左右),巫溪高速、水路都便通,交通条件相对比较便利。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巫溪、奉节、巫山是一个金三角,可以借助周边知名景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宁厂古镇距离其他知名景区都不远,可以组成环线旅游,宁厂古镇距离巫溪红池坝90公里左右;距离奉节白帝城71公里左右;距离奉节天坑地缝143公里左右;距离巫山小三峡125公里左右;距离巫山神女峰约130公里左右。

(二)旅游市场主题形象定位分析

“主题(Theme)”一词广泛应用于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马勇等认为旅游主题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被不断地展示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关系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特色关键。旅游业主要依赖于旅游景点,而旅游景点规划最终要依托于市场。随着旅游业飞速的发展,旅游景点的竞争也日益严峻。旅游景点在规划与开发时就要讲究新、奇、异,独特的市场主题形象定位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的关键。

现在很多古镇都以商业化、喧哗化、模式化失去了原有的民风民情。而宁厂古镇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街头叫卖的商贩,没有寻找艳遇的酒吧,见惯了过渡商业化,喧嚣嘈杂的各种古镇,而宁厂的自然与宁静,如同大宁河水一般,清澈纯粹。它起于盐业,兴于盐业,至今还保留着原真建筑和街道以及淳朴的民风民情和宁静的古镇氛围。对于审美而言,看多了完美的人工雕饰景象,犹如吃多了糖果,甜腻了,却能在粗粝的荒野中,更能体会到一种不事雕琢之美,一种力量之美,天然原始质朴之美;对于精神享受而言,久经喧哗的大都市生活,宁厂古镇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能让心一下沉静下来,忘掉生活、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静静享受大自然的熏陶。

最近几年休闲和养生旅游很盛行,宁厂古镇原生化的生态环境,天赐盐泉,再加上距离县城很近,恰好满足休闲养生旅游。养生主要以盐泉美容沐浴、飘浮为主,用“盐泉康疗”作为主题形象推向市场。挖掘了盐的健身美体功能,结合中西方的洗浴文化推出了盐文化体验型的旅游产品,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强,具备了可重复消费的市场吸引价值。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

(一)保持古镇原生态

1、保持建筑街道原真性

古镇建筑为“吊脚楼”为主,临后溪河而建,古色古香。古镇的建筑大多悬空而立,房子下面斜立木桩,柱上支撑房子,这就是人称的“吊脚楼”。建筑和街道是景区直接性的标志物,对古镇规划时,应保持历史建筑和街道原真性,不应随意的拆建,特别是在复原修护破旧建筑和街道时,在风格和材料上保持与历史一致。

2、保持古镇周围生态环境原生化

古镇周围的生态直接和景区的形象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古镇周围生态环境原生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古镇引以自豪的盐泉和旁边的后溪河,水体是最容易被污染和破坏的,旅游规划的时应特别注意水体的保护。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同时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监督,不能让垃圾注入后溪河里和盐泉中。

3、处理好当地居民的关系

当地居民也是古镇原始化氛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镇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最近几年景区多次出现当地居民和开发商以及游客的各种冲突事件,造成旅游业负面影响。开发商一味的唯利是图,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他们的风俗习惯,甚至把当地居民赶到景区边缘地带,不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感受。造成当地居民破坏旅游设施设备甚至和游客冲突。旅游开发与规划时应该合理处理当地居民的关系。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把当地居民赶出核心景区,让其在景区边缘。也只有处理好当地居民与各方面的关系,景区的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完善设施设备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设备

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必须配以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及不完善。住宿方面,古镇住宿全部依托县城,应该建设几家农家乐以方便游客应急住宿;饮食方面也基本上依托县城,饮食方面应该增加一些当地的特色小吃和中等餐馆。在建设客栈和餐馆时应保持和古镇建筑氛围一致性,建筑的材料也应和建筑一样,采用木材和青石板。

2、建设博博馆

建设博物馆收藏盐场的遗产。当年造盐的设施设备比如盐锅、盐灶、车间等,都应该一一纳入博物馆收藏保管。博物馆的每一样展物品旁边都应该标出详细的功能、年代、结构等记载。每一样物品外面做一个合适的透明玻璃盒子,这样既可以防止重要遗产的损失、破坏以及风化又不影响游客观赏。

由于车间里面很多设施设备不便移动,有些移动时会破坏他的原真性。博物馆建设的地点应在车间原地周围就地建设,这样既可以减少遗产的破坏还可以节约旅游规划资金。

3、修复龙君庙

龙君庙是宁厂古镇盐文化的重要区域,而现在已经荒废,应对其复原和保护。重点保护龙君庙的盐卤分孔遗址,对破旧的建筑按原尺寸、材料、艺术修缮复原。同时还应该恢复龙君庙的祭祀活动以及节庆活动。

(三)增加娱乐、参与性体验旅游项目

1、修建盐泉沐浴、飘浮、泡脚等康疗场所

虽然古镇的制盐业早已停止,很多设施设备早就荒废,但是千年的盐泉还是汩汩的流淌的。宁厂古镇拥有天赐盐泉,从大山里面流出来。拥有普通泉水的特征――冬暖夏凉。这就成就了盐泉冬天温泉沐浴、泡脚夏天凉爽沐浴、泡脚。

盐泉相对其他普通泉水,盐泉具有杀毒、美容、除臭的特征,具有天然美容、康疗的功效,不仅天然安全没有副作用而且成本又低。这对长久呆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是极大的一个吸引力,特别是对爱美的女士。

相对普通泉水,盐泉还有一大特征――密度大,人侵泡在盐泉里面,不管是会游泳的人还是不会游泳的人,都不会沉下去,只会漂浮在上面,就像死海一样。这样即可以增加安全性和舒适性还可以体验死海的感觉。再赋予“死海”的概念打造而成,其产品主题在于休闲康疗。因此可以把盐泉康疗体验做成古镇特色的旅游体验性项目,让其成为古镇的一个特色名片。

2、用音乐烘托古镇氛围

在旅游景观环境中播放音乐可以扩大游客观赏景观的视野,增强视觉感知的灵敏度,使其在有限的观赏时间内获得更丰富的印象。巫溪有一首巫溪人原创的民歌《吊脚楼上的月亮》,歌词和曲调都是巫溪人民淳朴的民风民情真实写照,特别适合宁厂古镇的氛围。这首民歌可以在古镇播放,不但可以烘托古镇氛围还可以增加文化背景。

3、复苏传统节庆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镇复苏传统节庆活动,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为古镇文化锦上添花,同时也体现了旅游项目的丰富多样性。恢复当地盐厂的传统节庆活动――猎神会、火神会、猎神会、财神会以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赛。与荆楚地区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赛龙舟不同,巫溪大宁河赛龙舟的祭祀对象叫做龙君,龙君是宝源山盐泉的保护神,供奉龙君的龙君庙。

4、增加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美食

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特色美食虽然不是景区最重要的,但也是一个景点可不可少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作为一个景区来至一个城市的名片,并让游客铭记于心。宁厂古镇最突出的地方是天赐盐泉,虽然古老的制盐已经停止,但是当地的老人还是用的本地的手工盐。这种盐粗糙颗粒大,很多城市人不敢使用,但是可以把它制成手工品,比如用小带子抱起来做成挂饰。这样古镇就拥有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水休闲旅游作为我国北方现代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掀起了温泉度假村、滨海度假村、城市滨水景区开发建设的热潮,各种形式的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国内关于水休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某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景区开发建设等方面,其中有关水休闲旅游与省级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能够探析其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更是缺乏。本文利用2015年针对沈阳出行的省内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对水休闲旅游与辽宁省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剖析当前我省水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及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选取辽宁省内营口、鞍山、辽阳、葫芦岛、丹东和大连六大城市,将从沈阳出发参加省内水休闲度假旅游的游客作为被调查对象。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六个城市与沈阳的距离在500km范围内,游客的到访率可能会比较高,选择其进行调查可能会更加激起受访者的兴趣。其次,所选取的六个城市在省内及省际水休闲旅游线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丹东和大连是省内“沈阳―丹东―大连”金三角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葫芦岛在“沈阳―关外”旅游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口、鞍山和辽阳是目前水休闲旅游线上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因此,我们选取这六个城市和沈阳游客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共持续75天,分别是2015年7月10日―8月20日和9月30日―11月4日,既包含了夏季滨海休闲旅游旺季,也涵盖了秋季黄金周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旺季,既有高峰期黄金周也有平常工作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问卷的广泛性。在沈阳火车站、高速服务区及部分旅行社调查了包括旅游者个人特征、出游次数、停留天数、交通方式、出游动机、对水休闲旅游相关景区的评价、满意程度、不满问题、开发规划合理性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问卷259份,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达到80.3%,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处理,可得样本的置信度为95%(Z=1.96),样本误差为33%(P=0.33),允许误差为5%(E=0.05),调查数据基本客观。

二、辽宁省水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一)水休闲旅游发展总体概况

2015年,辽宁省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已成为拉动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22.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5.5%,同比增长12.5%。接待国内旅游者3.97亿人次,增长12.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22.7亿元,增长12.8%。接待入境旅游者264万人次,增长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4亿美元,增长1.3%。鞍山、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虽然旅游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省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休闲业态进一步突出。截至目前,共引进旅游项目(亿元以上)101个,完成投资650.23亿元。从项目和投资额类别分析,休闲度假类居主导地位,传统的观光和乡村旅游项目大幅下降。投资50亿以上的大项目包括投资200亿元的大连香州田园城,投资50亿元的沈阳碧尤潭温泉小镇,投资50亿元的葫芦岛觉华岛综合项目等仍集聚在沈阳、大连、鞍山及葫芦岛等地。沈阳的七星海世界、仟睿达水上世界等休闲项目成功入选2015年全国优秀旅游项目名录。

辽宁省目前水休闲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温泉休闲度假区、滨海城市旅游度假区和各城市滨水休闲景区的建设。其中盘锦成立的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经济区和红海滩度假区三个开发区,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经营,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的分离。以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老虎滩海洋公园为基础,联合成立的东北旅游景区联盟,共同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

(二)各类水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温泉休闲度假旅游

辽宁省的地热温泉旅游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目前为止所有省内各市均有地热资源发现。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潜力的温泉资源接近70处,开发潜力居全国前十。温泉不论埋藏深度还是水温都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主要以中高温泉体为主,储量大,分布密集,主要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等城市旅游发展相对集中的一线分布。近几年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从单纯的温泉旅游到水休闲系列产业的综合开发,温泉度假村和温泉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温泉水中的各类微量元素对康体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有益,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很多市民每年换季都有到附近温泉度假村小住一周到两周的旅游习惯。目前已开发的温泉旅游区33处,待开发的温泉旅游资源31处,主要温泉旅游景区集中在鞍山、丹东、兴城、大连等地。其中调查问卷显示的数据,沈阳游客出行最常去的温泉休闲度假村为辽阳弓长岭汤河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本溪汤沟温泉三地,游客满意度以辽阳温泉度假村最高。

目前辽宁北方冬季旅游的魅力已经为广大游客周知,温泉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冰雪旅游之上,作为组合产品进行销售,没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也没有形成是助兴游购娱系列服务体系。造成游客冬季到北方旅游就是观雪、玩雪,泡温泉,忽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景区的单一发展,没有最大限度的突出水休闲旅游的休闲、疗养、度假、康体、养生等方面,周围区域的规划开发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没能很好达到休闲度假区的标准。问卷调查中游客最普遍的停留时间为1天,没有真正的体现水休闲旅游的休闲度假的本质。

2、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辽宁省滨海城市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海岸线曲折蜿蜒,自然风光旖旎,海蚀地貌妙趣横生,人文景观穿插期间,有古老的明代古城,有新颖奇特的传说故事,形成了四大滨海旅游服务的节点城市,其中资源开发最好也是问卷中沈阳游客首选的滨海旅游城市是大连。目前已经开发的有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仙峪湾旅游度假区、旅顺度假区等滨海休闲景区。问卷调查中滨海旅游游客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15天,说明省内滨海旅游停留时间相对较短,相对我国亚热带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村没有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是明显的不足。但大连目前将康体运动与滨海休闲旅游结合进行了效果较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3、城市滨水休闲旅游

辽宁14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滨水景区规划开发,其中沈阳的浑河沿岸景观开发最为问卷调查的游客所熟悉和认可。开发沈阳的“五河(浑河、蒲河、辽河、南运河、北运河)五湖(丁香湖、卧龙湖、财湖、仙子湖、珍珠湖)等水上生态资源,结合沿线公园、滨水大道、高尔夫球场等,深度开发游船、滨水游憩、森林氧吧、运动休闲等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旅游品牌是沈阳旅游“十二五”规划的旅游精品建设项目。目前浑河两岸已有多处自然景观规划开发,市民周末多全家出行到景观带休闲,但是沈阳的浑河滨水开发缺乏与浑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韵味,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应进行系统地开发,打造浑河文化,在浑河沿岸建设一条历史文化景观带,让人们了解浑河水运历史。

三、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

(一)不同旅游者对水休闲旅游影响区域开发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首先通过“您认为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程度较大的城市是”的问题让受访者从辽宁省内14个城市中甄选出7个核心水休闲旅游城市,并以这7个城市水休闲旅游发展为准,对这几个城市“水休闲旅游影响区域开发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轮流打分,打分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很不重要1分、不重要2分、一般3分、重要4分、很重要5分。通过Euclidean距离模型对7个城市休闲旅游对区域开发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获得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不同受访者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收入和消费额、出游时间和频率、旅游偏好等等样本特征,所以最后得出的估算结果也是不同的,根据样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影响程度认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两者均值误差之比为1:1.046。出游频率较高的受访者7个城市的选择和重要性程度认识非常相似。游客认为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多为滨海城市,分别是大连、丹东、营口、鞍山、辽阳、葫芦岛、盘锦。

2、受访者在经常到达并熟悉的沈阳地区,他们对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判断更倾向于实际的滨海休闲旅游和温泉休闲旅游,而忽略本市的城市滨水休闲旅游的影响。

(二)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分析

部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从区位与区域基础、环境与度假资源、功能与度假产品、配套设施与服务、市场结构与形象、管理与服务品质等6个大方面考评度假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因此,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区域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辽宁省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影响的就是区域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以大连水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为例,2015年以来,大连全域城市化得到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污染减排和大气、水环境、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污染物平均减排2%以上,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39%和43%。全年植树造林60.3万亩。经过4年的青山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林木绿化率达到44.5%。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旅顺龙河治理、庄河三河入海口生态绿化、花园口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推进。2015年长海现代海洋牧场和国际旅游避暑胜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沿海经济带19个重点产业园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占大连市的39.1%、75%和80.1%,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对区域配套设施规划开发的影响

水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城市配套设施规划,以沈阳浑河滨水休闲旅游带为例,伴随着2003年沈水湾公园的建成,沈阳浑河沿岸城市配套设施规划开发建设的速度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2016年由沈抚交界到西三环,绵延38公里的浑河南岸,将建起七座各具特色的公园,形成三条季相、林相各异的滨河景观带,浑河南岸“三带七区”滨水景观建设正式启动。规划开发后市民就可以漫步浑河南岸,欣赏滨河迷人景观。浑河南岸滨河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沈抚交界,西到西三环,全长38.4公里,总规划面积22.72平方公里。浑河南岸景观规划为“三带七区”,在七个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由沈抚高速路到三环高速路,水岸线长8.2公里,包括浑河水上活动带、浑河湿地风光带、城市休闲滨河带;时尚运动公园由三环高速路通过新立堡桥到三八隧道、东塔桥,水岸线长6.4公里;浅水湾公园由东塔桥至长青桥,水岸线长3.8公里;城市滨河公园由长青桥过富民桥到青年桥,水岸线长4.4公里;高尔夫公园由青年桥到三好桥,水岸线长5.3公里;三好桥过工农桥到胜利桥、长大铁路为体育公园,水岸线长2公里;由成大铁路过燕塞湖桥至西三环为森林公园,水岸线长6.9公里。浑河南岸绿化将把造林与造景有机结合,同时为游人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并根据防洪和生态要求,合理配置种植密度,突出植物的层次、季相、林相等景观效果,在浑河南岸营造充满自然野趣的城市湿地森林,使这里成为沈阳又一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滨水休闲区。

3、对区域市场结构与形象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仅大连旅游产业总量实现倍增发展。2015年旅游总收入11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03%,相当于GDP,由2010年的10.66%上升到2015年的13%。滨海休闲游成为新消费热点,康体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已经形成。大连旅游正由观光型向观光和度假并重转变,国家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大连旅游美誉度持续提升,“浪漫之都”形象深入人心。

4、对区域管理与服务品质的影响

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旅游经营向国际标准、优质服务转变。从而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创建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规范旅游管理。

四、结论与对策

(一)重视对省内品牌项目的建设

首先积极参与部级各类景区评优、高星级酒店和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打造辽宁省对外知名景区,增大对省外和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其次通过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和旅游配套商品提升辽宁省特色旅游线路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再次开展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做出节庆品牌,重点提升、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营口滨海温泉国际旅游节、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大连赏槐会暨、东北亚国际旅游文化周、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拓展我省旅游市场

通过政企联动、各级市县政府扶持投入构建我省“引客入辽”的旅游市场拓展体系,不断增大工作支持力度,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专业统筹,加强我省智慧旅游数据化建设。为了宣传辽宁省旅游形象,推介我们的精品旅游产品,加强与各类国内外知名媒体和旅游市场中介机构合作,增加各类广告投入,整体提升我省对外旅游认知度,讲好辽宁旅游故事,讲好东北亚旅游故事。构建移动互联网和通信等电子平台,开展智慧旅游大数据建设。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来辽宁观光、度假。

(三)加快产品整合,加强四季休闲旅游规划

不断通过温泉泡浴方式和类型的创新,增加温泉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美体、减肥、养生等康体温泉套餐。增加景区游憩休闲等娱乐项目,使游客有不同的温泉休闲度假体验。相较于其他景区每天8小时的服务时间,温泉旅游可以提供全天24小时消费服务,温泉景区也应淡化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倡导四季休闲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春天踏青赏花,夏季戏水消夏,秋天采摘登高,冬季冰雪游乐。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打造辽宁精品旅游体系。北方春色游、消夏避暑游、赏枫采摘游、冰雪温泉游。

(四)与周边产业联合,加强联动发展机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4

关键词:开发;规划;保护;传承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建立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促进了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增加了长吉图地区对国内和国外的开放性。特别是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充分发挥区域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和边境游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其地域特征和特色少数民俗传统文化的旅游主题被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并且,其所在位置是多民族区域,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并且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长白山山脉的萨满文化、朝鲜族文化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综合上述自然条件,利用现有特色少数民族特色聚集地,规划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风景区,形成以朝鲜族、满族、蒙古族风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村寨游游区,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从东北亚范围来看是中、朝、俄三国的交界,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东北亚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旅游I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包括作为一级市场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作为二级市场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以及作为三级市场的欧洲、美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与长吉图区域地理位置、人文风俗方面来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都具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风俗旅游区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以此来带动吉林省的经济与旅游业的快速振兴与发展,拉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

1 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言,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开发与规划更注重的是对现有村寨建筑的修复与改造,其中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以吉林市满族乌拉街开发模式为例,其就是依托吉林市政府的力量,对保存下来的满族建筑进行了复原与修复工作,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其以政府部门牵头的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品牌,以及旅游项目的营销,都比自发形成的村寨旅游更加高效。在由政府开发旅游区的同时,村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吉林市政府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满族乌拉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同时规范开发行为,引导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可利用硬件条件来提升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社区参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的开发,充分调动居民在旅游区建设中的积极性。长白朝鲜族民俗村是基于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旅游区,虽然朝鲜族文化并不独特,但是长白朝鲜族民俗村是通往5A级风景区――长白山天池的必经之路,具有便利的地缘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并且,当地社区还鼓励当地个体商贩进行周边产品的经营展示,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

2 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开发模式研究

首先,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开发模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具有多民族文化,并且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不同民族人口分布地区相对分散,单一的开发模式无法满足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实际开发需求,因此需要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人口分布、地缘特征、交通状况等实际因素,针对性地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开发模式。从市场导向角度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与规划进行引导,可分别从旅游区形象引导、营销推广、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氛围营造方面进行构建,将长吉图少数民族的民俗旅游营销和消费市场引导相结合,突出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的特色。

其次,采用地域差异化的开发模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地域空间广阔,自然及人文资源分布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少数民族的资源差异性进行空间布局,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如满族的狩猎和萨满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延边朝鲜族典型的北方稻作文化。可以说,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下的民俗风情,共同组成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篇章,奠定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发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的差异化资源。

3 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运营模式研究

在长吉图少数民族村落集中的地区,可以采用整村开发的文化旅游规划运作模式。基于整体村寨的旅游资源的分析,进行专业性的投资开发与规划,形成以整体村寨为单位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包括村寨内的基础设施、民俗住宅、购物中心、旅游景点等。整村开发模式中还可以进行多村联合开发,扩大旅游区的范围和规模,但也要明确旅游区村寨的侧重方向。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2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数量和民俗习惯以朝鲜族为主,虽然少数民族较多,但在旅游区开发中也要突出重点。因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旅游区开发应以朝鲜族的民俗开发与开放为主,其他民族的民俗风俗开发为辅。

在少数民族村落相对分散的区域,旅游区规划与开发应主要以家庭主导型经营为主,其是村寨相对分散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家庭主导型经营是基于游客入住少数民族的民居,观赏少数民族的特色景观,品尝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参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文体活动的方式。该模式以少数民族家庭为基本单位,为游客提供娱乐、餐饮和住宿等旅游服务。这种家庭主导型的旅游模式以少数民族自己的家园设施和周边的自然景观为载体,可以在游走放牧的蒙古族旅游区大力倡导;在家庭主导模式下结合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三种旅游资源,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4 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项目规划研究

首先,游客的体验式项目模式。比如,可以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举行传统的民俗文艺表演,在文艺表演中以歌舞演绎为载体,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舞蹈、音乐、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内涵为手段,以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价值取向进行综合性的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同时,还可以开展游客能参与的特定民俗活动的旅游模式。这些活动包括节日庆典活动、宗教祭祀活动、民族婚俗等。并且,游客可参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竞技、歌舞、劳作、游戏等娱乐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游客的体验,提高旅游发展的质量,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形成参与性旅游与观赏性旅游共建体系。

其次,少数民族主题式开发。这是一种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少数民族的文化主题与功能性旅游业设施结合的开发模式。一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内设置民俗主题宾馆和相关餐厅,以民族特色美食或住宿风俗特征吸引游客停留参观。二是建立长吉图少数民族文化商业街,开发以少数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为主的商业街区。在基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规划的同时,对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首饰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纪念品等文化资源进行实体化销售,提高区域经济收入水平。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创意模式的研究,以创新性理念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融合,进行创意设计和艺术化改造,从市场角度推动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项目规划研究的开展。

最后,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园区模式。以长吉图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为主题,以营造浓烈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氛围为手段,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主题进行包装、提炼和浓缩,打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旅游活动。

5 长吉图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开发和规划,既是为了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挖掘先导区内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在先导区内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中,应注重对民族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长吉图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价值。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建筑的艺术性、观赏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供游客欣赏或居住,如吉林省乌拉街镇的满族建筑。二是少数民族饮食传统的价值。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经过包装推广后更能体现其独特品位,如蒙古族的烤全羊、朝鲜族的打糕等。三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少数民族节庆风俗的价值。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祭祀、礼仪、节庆活动,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如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和蒙古族的摔跤活动。四是少数民族服饰的价值。服饰及装饰佩戴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表征符号,蕴含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五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歌曲等。这些都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少数民族展现文化价值与魅力的主要载体,因此先导区的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和规划的重心也应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挖掘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开发与规划不仅提高了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 结语

通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增加少数民族同胞与外界接触信息和文化的融合,同时增强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少数民族村寨的民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既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又是加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打造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复兴与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形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务院文件)[Z].

[2] 王超.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

[3] 李慕寒.试论民俗旅游的类型及区域特征[J].民俗研究.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5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6

[关键词]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时代特点;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 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 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 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 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著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 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 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 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 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 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 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 旅游规划的方法

3.1 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 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 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 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1)旅游规划是吸引人、找特色的规划,是面向非本地人的规划,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上起到积极作用。适度规模的客流量是目的地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通过规划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加目的地魅力;目的地开发需要策划,需要超前意识、区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寻求特色、寻求突破,用概念吸引人、活动吸引人、项目吸引人、环境吸引人、服务吸引人。概念需要活动、项目、环境、服务来支撑。广告宣传营销很大程度上用概念感动市场、吸引游客。目前各类旅游规划中概念与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出现4种情况:概念新项目旧,有概念无项目,有项目无概念,概念与项目相呼应。

(2)旅游规划是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是需求导向的规划,“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等说明目的地没有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要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活动、环境、服务是满足游客需求的3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异质体验、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是目的地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规划性质来看,部分服务已经超出规划范围。

(3)旅游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稳定的生态环境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要吸引游客,又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冲击,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地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造成冲击,加速系统的演替——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旅游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是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协调规划。

(4)旅游规划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的规划,任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地方战略或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旅游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区别所在。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产业、是知名度产业,不仅仅是接待服务业。

(5)旅游规划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规划,通过旅游规划对目的地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目的地多重形象,增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6)旅游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规划,在规划基础研究与目标战略对策、设施规模、生态保护上必须是科学的,在形象策划与旅游体验上又是艺术的。

(7)在各类规划群体中旅游规划是专项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

4 旅游规划的职业感、规划师与主体地位

旅游规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头重脚轻”、重策划轻影响研究,“中间大两头小”,形象、产品、项目策划篇幅大,市场与影响分析少,对旅游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有效良方少。旅游规划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点子,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可持续利用,不同于单纯的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在市场、特色、利用、保护之间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客观效果是把地方推向市场,起到加速地方国际化、市场化的作用,倡导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旅游规划师要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至少要具备5个条件:对象(领域)、平台、技术、语言、规范(标准、规则)。

对象: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旅游规划领域的确定取决于对旅游内涵的理解,泛化的旅游及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规划职业的界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平台:同国家、国际认可的组织(管理、学会、协会等)相对应。

技术: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显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语言: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要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和词汇。

规范:行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技术规范,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生态责任感。

对照这5个条件,旅游规划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对象、技术、语言、规范等方面还需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规划与策划的不同,策划是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强调价值的挖掘、理念的创新、新颖的提法、项目的创意,而规划是理性的、收敛的、约束的,在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提出可操作的途径。规划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上的。

由于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有限的国土已划归各部门管理,旅游发展的用地空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土地格局,重组“天下”,重新调整资源归属显然是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力度大,重组比较顺利,有些地方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重组难度比较大,进而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体制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管理与目的地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行业管理相对比较顺,而目的地管理难度比较大,林业、水利、建设、文物、宗教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旅游规划管理与执行的领域性的敏感问题。

在行业管理上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在旅游资源、旅游地与项目管理上主体地位模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协调。

5 旅游规划体系与规划制度

5.1 现行两套体系

这在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中已有说明,旅游规划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分跨越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以及与行政区划体系相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级别行政区需要编制同一类型的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是同一旅游区规划的3个层次,同一旅游区一般需要编制3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这两套体系基本保证对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呈现规划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存在3个 整合3个强调的问题。

3个整合:

旅游规划的行政体系与旅游发展区域规律的整合。在国界范围内旅游者空间分布是具有区域规律性的,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旅游发展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编制的,两者有一个错位问题,必须加强整合。旅行社的导向与旅游区特色共同决定旅游区生命力。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整合。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编制建设规划是明显的道理,但在具体的目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一原则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规划深度不够,对特定的目的地规划没有指导意义,两者衔接不上;二是分别由不同单位编制,或主管领导的变动,对目的地的认识不同;三是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四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划编制几年后才编目的地规划,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发展规划已经滞后,不具有指导意义,等等。从规划有效性来看,必须保持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整合,整合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性质、特色定位与大项目设置上,既要保证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又要保证目的地建设规划的灵活性、创造性,两者相得益彰。

总规、控制性详规与修建性详规的整合。旅游区建设规划是不是一定要走这三步?需要更深入研究。现在有些专家提出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规,需要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规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一种控制,风景名胜区编制控规也就意味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合法性,这是其一。其二是风景名胜区控规范围有多大,所有的区都要编制还是局部地区要编制,我们在崂山西麓风景恢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认识到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风景区边缘地带来说,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条平衡的发展方式,这时控规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以保护为主的景区来说就没有必要编制控制。

3个强调:

不同类型旅游区规划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人造型与自然型、现代城市与历史城镇等,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的有很大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区,其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熟型的旅游区,其面临的问题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对于新兴旅游区,怎么建、建什么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范围的旅游区,规划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旅游区,必须强调其侧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其有效性。

5.2 未来3套体系

未来的中国旅游规划将是3套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面向访问者的规划体系)、休闲游憩规划体系(面向居民的规划体系)、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这是旅游规划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尽管居民与访问者有可能共同使用同一游憩设施或游憩地,但从本源意义上来看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应分3类:跨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专项产品规划体系,在中国的国情下按行政区编制旅游规划容易操作,目前以省级旅游规划、市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为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所用;专项产品规划体系是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家和区域(省)的角度优化资源的利用,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基地,如度假基地、漂流基地、登山基地、独木舟基地等。休闲游憩规划体系是城市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生活质量需求而建立的空间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欧美很多城市均编制了城市休闲游憩系统规划。

在各类规划中,市场、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4个最基本的共同问题。

6 旅游规划的学术前沿

旅游规划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功,即旅游规划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环境,即国民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从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旅游需求规模日益增大,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人类社会从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至闲暇社会,从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精神生产与健康的追求,旅游规划必须保持时代需求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

6.1 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持学科与核心技术,这是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旅游规划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笔者依然认为游憩学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规划一方面要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建立在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词汇与语言,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旅游规划创意与创新要建立在发展概念与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途径结合上,这样才能体现旅游规划的专业性。

6.2 各类旅游行为及旅游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直接影响目的地市场结构及服务设施布局,观光、度假、休闲等行为模式明显不同,乡村、城市、度假区、风景区、主题园等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必须探索不同性质旅游地的规划模式。特别要加强旅游规划两头的研究:旅游资源市场评价、市场需求预测与旅游反作用深度研究。

6.3 旅游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预测与统计分析、产品与形象设计等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必须改革;总结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提高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新方法、新技术武装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市场竞争中将会失去规划竞争力。

6.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是旅游规划首要的研究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旅游业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产业,是使用土地的产业,旅游规划不仅仅是关注旅游者、关注旅游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居民,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是旅游规划观念的重要转变。20世纪后期兴起的旅游规划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到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去旅游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市场开拓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21世纪的旅游规划要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旅游业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之中,保护与永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

未来旅游规划的重要变革就是两个拓展。内涵拓展:从观光转向游憩,从经济回归生命的本质,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社区居民。外延拓展:从旅游作用的规划转向旅游反作用的规划。要适应这样的变革,旅游学科必然随之调整,从现有的旅游系将逐步分离出闲暇科学系,休闲学系,游憩学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系,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系等。建立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旅游咨询公司的有序发展,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高层次就业渠道。

7 结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旅游业在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同时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一流资源基本均已开发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二三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户外游憩基地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二三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俱乐部化是户外游憩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