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范例6篇

高中教材

高中教材范文1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91

2004年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了高中主流理科生物教材Biology Dynamics of Life,该教材的中译本《生物・生命的动力》于200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材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等版本,通过对比阅读,发现美国教材与我国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试图总结两者的主要差异,呈现美国教材编写比较好的地方,以供相关研究者和普通生物教师借鉴。

1 编写教材的教育理念不完全一样

我国生物学教材的主要编写理念是STS,即科学、技术、社会。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国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幸福,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人口、能源、资源等)也随之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应运而生。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美国教材中渗透的教育理念主要是STEM,也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计划起源于美国,最初主要适用范围是全美高校,是一项鼓励大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科技素养为目标[1]。自2007年起,美国开始探究基础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经过约8年的推广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日趋成熟。这一教育理念的最主要内涵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整合,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国际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理念更强调生物学科与工程学实践相结合,而我国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要求。加之我国高中教育更多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进行,重知识而轻实践,最终的效应可能是美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强,综合能力更强。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一些STEM优秀的课程资源,结合我国实情,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学STEM教育资源,值得进一步探究。

2 美版教材多图片

2.1 美版教材中图片数量更多 如中册第六单元第17章《孟德尔与减数分裂》总共有36幅图,达到1.33幅/页。其中的图片有的是实物照片,比如教材第487页显微镜照片下的染色体图;有绘制的示意图,如第491页的减数分裂示意图。实物照片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或自由奔跑,或静静觅食;或是挂满枝头的鲜红番茄,或是颗粒金黄的玉米。图片清晰,立体感和画面感强,具有很好的带入感。加之全书彩色印刷,真正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学习科学也变得趣味盎然。

2.2 美国教材的插图的构图比较巧妙 美国教材中多用“大图”,一幅图片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从多维度呈现知识点;主图与副图的配合使用,使知识呈现得更加清晰;真实图与模式图的配合,如细胞有丝分裂部分,页面左边是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模式图,右边对应着相应时期的彩色光镜照片图,便于让学生了解真实与抽象,利于学生以后识图;局部图与整体图的配合,如细胞结构一节,介绍细胞器层层深入,从细胞,再到内部的某个细胞器,再到细胞器的内部结构,这种构图利于学生建立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平面图与立体图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维度看问题,更容易理解知识本身。

就插图而言,我国教材还可以增加适当数量的图片,在构图和选图等方面也可以再作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图片,更接地气一些;注意图片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实物图与抽象图的结合等等。

3 学法指导-学习卡制作

该书很多章节正文之前都有一个“折叠式学习卡”的制作。例如第十七章第一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一节的学习卡制作(图1)。

图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学习卡

“折叠式学习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制作本节的学习卡,二是如何运用制作好的学习卡。且不同章节的学习卡制作形式并不完全一样,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卡的制作和应用,可以很好掌握相应小节的核心概念,知识的区别练习。学习卡呈现的内容就像一个提纲。如果能坚持完成每个小节的学习卡制作,将所有章节的学习卡连起来就是一本书的知识要点,可以方便学生复习。

通过制作和应用学习卡,它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可更深远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以后学生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时,会条件反射一样,抓住问题的要领以及很快形成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教育者一直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我们的课本中很少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方面有待改进。

4 重实践

美国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从种类上来讲有技能实验、迷你实验、设计实验、调查实验、网络生物实验等。不同类型实验,设计目的不一样,操作环节也不同。

同一种实验,目的不同。如同样是技能实验,《真核细胞的结构》一节的技能实验目的是解释数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一节的第一个技能实验是为了得到结论,第二个技能实验是观察和推断;再如《细胞的生命历程》一节的实验目的出于对数据的解释。但每个技能实验的最后部分内容都是“理性思维”,目的在于对相应实验目的理解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知原理,更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迷你实验小而精巧。如《物质跨膜运输》一节的迷你实验目的是研究渗透,我国课本相应章节在开篇也出示了渗透装置(烧杯中装清水,倒置漏斗里装高浓度蔗糖,半透膜将漏斗与清水隔开的装置),但没有具体化半透膜的问题,也不能直观说明漏斗中蔗糖是否有进入烧杯。美国教材这个实验设计得更简单,但更形象。先是制作了一个细胞模型(塑料袋中装入淀粉后扎紧袋口),塑料杯子中装碘液,然后将塑料袋置于塑料杯中,观察淀粉和碘液的颜色,24小时候再观察二者的颜色,回答哪些分子穿过了塑料袋膜并说出依据;同时提出“将塑料袋膜看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否恰当?并作出评价”。本实验是个小实验,但相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实验来讲更简化,比如用塑料袋充当了半透膜,便宜易得,用淀粉与碘液的显色反应,能直观说明淀粉和碘分子是否穿过了半透膜。

美版教材中的网络生物实验用了很大的篇幅,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实验。这种实验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分析与结论三个板块,大体和我国教材实验差不多,但是多了“网络”这个环节。一是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公布于网页/internet_lab;二是让学生对网站上其他学生同实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拓展自己的图表。借助网络,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网络平台上数据,完善与改进自己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资源交流与资源共享。我们也讲多媒体和网络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但笔者觉得我国很多学校没有真正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比如我们的计算机课,是单纯的教授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人教版生物教材上也有一些知识拓展的网站链接,但真正去了解的同学几乎没有。因此能不能将计算机学科和生物学科做一些学习任务上的连接,比如利用计算课完成生物课本上的网络内容,或者完成物理数学上的作图内容,学生在解决非计算机学科的问题时,就很好的利用了计算机这个工具,可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实验种类,内容,所占篇幅来看,美国教材更注重实践,这与其教材的编写理念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STEM更强调学科知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人教版教材在实验这一块相对较少,但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介绍的了许多生物工程技术,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选修内容,将实践内容加入到学生日常课程中来或者教师研发与课程配套的实践内容,就显得相当重要。

除了以上的几点大的差异之外,美国教材在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单元标准化测试题目的开放度等也与人教版教材存在一些差异,都值得生物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

高中教材范文2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还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给我们上课,对于教材上内容基本上是不经过“加工”,直接灌输给我们,这种方式处理教材的弊端很多: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这种照本宣科的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数学教材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因为数学也要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又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教材习惯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1.设计提纲,激发兴趣

课前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不同于语文。语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则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者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而这个提纲实际就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内容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中,抛出的提纲是:1阅读教材发现问题(途径:阅读图片、表格、文字)2、怎样解决问题(方法)整理信息和列式计算画图等。3、什么策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提纲象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就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多动手动脑,还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巧设疑问,引起注意

高中教材范文3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录,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教材范文4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语与偏正短语相对,并列短语与并列短语相对,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相对等等;否则,不能相对,不叫对联。尽管这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然而学生始终一头雾水,难以明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何为名词,何为动词,何为形容词等词类知识,更不知道何为偏正短语,何为并列短语,何为动宾短语等短语知识(更不要说单句知识,复句知识,句群知识等更为“高深”的语法知识)!师生缺少“共同语言”,也就难以交际沟通;而难以交际沟通,也就难以逾越鸿沟,保证质量。我问学生为何连简单的名词动词都不知道,答曰:“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教。”

我所在学校高一招生1300多名,共设20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理科特重班,一个文科特重班,均严格按中考成绩分班。我所教的班级为文科特重班,语法知识竟然如此欠缺,实在不可思议!特重班尚且如此,普通班可想而知!

我有过较长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对新课标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还算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介绍,也有相应的教学评价要求(统考和中考要考);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淡化语法,但语法知识并未完全取消,教材中还有一些语法知识介绍与练习。课改后,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猜想:学生说初中语文老师不教语法知识,或许是为自己不懂语法知识开脱的一面之词吧,因为教材附录中仍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即便不考,老师也不至于不蜻蜓点水地“过个路”啊;再说,初中语文的作文批改与讲评,也不能完全避开“名词、动词,偏正、并列,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法知识的“坎”啊!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一、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到底有无语法知识内容?如有,是怎么安排的?二、初中语文老师到底教不教语法知识?

经翻查课本了解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中仍然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七年级下有《汉语词类实词表》,八年级上有《汉语词类虚词表》,八年级下有《短语类型表》《句子成分表》,九年级上有《复句一览表》。仅此而已!内容安排上蜻蜓点水,每张表也就一巴掌或两巴掌大;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知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提倡“随文学习”,但如此安排且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内容,又怎样“随文学习”呢?须知,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老师们十分忌讳“知识教学”啊!果真如此――通过与初中语文老师交谈得知:他们不教语法。他们说道,之所以不教,一是因为“不必教”(考纲规定不考),二是因为“忌讳教”(课标淡化知识),三是因为“不便教”(练习没有安排),四是因为“不会教”(不教导致淡忘)。通过调查与交流,现在我清楚地知道:自从“淡化知识”成为时髦理念与价值取向,自从《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且其中有“不考语法”的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然――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早已名存实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高中语文教材,当然也没有语法知识的内容介绍,然而,高中语文课有繁难的语法知识教学。因为,每一套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都有仿写句式、辨析语病、改正语病等涉及语法知识的题目。而且,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中要求辨析与修改的语病,十分隐蔽与繁难,很多时候,就是见多识广的语文老师,也未必能轻易地辨析与修改。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权威媒体的答案认定各不相同,解析理由各不相同(参见拙文《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评析》,中华语文网博文),命题中心的答案及理由也不很令人信服(参见《全国大纲卷试题分析》,《语文学习》,2012年高考增刊)。可见,仅为了应对高考,高中要教语法。

以上分析表明:初中因为不考语法,所以不教语法;高中因为要考语法,所以必教语法,而且要教深奥繁难的语法!由初中语法知识的“无”到高中语法知识的“有”且“深”,其间横亘着好大一条“沟”!为了跨过这道“沟”,高中语文要补语法。怎么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没有教材作依托,全凭自己自由“生成”。据我所知:有的在高一将词类、短语、句子等知识尽可能系统地补一补;有的在高三搞语病专项复习时根据复习资料讲点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之类的东西……效果如何?都十分糟糕!高中应试教育疯狂,至少要用高三一年时间处理复习资料和做高考模拟卷,课本教学时间最多两年,时间十分紧张,高一又能“系统”补些什么?高三语病专项复习时涉及的病句十分繁难,教师讲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等,学生犹如听天书,因为他们对最基础的名词动词都不清楚。结果,考试做“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之类的选择题全都听天由命:选对是运气好。当然,到了高三,说学生语法知识为零,也夸张了点,因为他们的英语课要教语法,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课学到的语法知识帮助学习汉语语法。然而,让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帮助学习汉语语法,也太悲哀了吧!而且,语文老师常遭英语老师埋怨:你们语文是怎么搞的?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不知道!而语文老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然而,淡化语法谁之过?淡化知识谁之祸?能怪语文老师否?答案不言而喻。

不同学段的教材要有衔接性,教学内容要有衔接性,这是教材编写最起码的要求。衔接性要求后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要以前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为基础。同一套教材的编者,应清楚前一学段的教材到底安排了些什么内容,可能教学了些什么内容,还应清楚中考高考到底考了些什么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安排后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如此,不同学段的教材才具有衔接性,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才具有衔接性;才不会出现探究对联而不具备词类知识和短语知识的尴尬,才能保障后一学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进行。

要使不同学段的教材有衔接性,除教材编者应有全局意识外,还需教材有知识清单及知识序列。比如:初高中语文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适宜在初中安排,哪些知识适宜在高中安排?教材应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清单,教材编者应对这个知识清单了然于胸。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不能过于淡化知识。

教材不应“去知识化”。教材“去知识化”导致许多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教知识成为难能可贵的“壮举”!这正如周自厚老师在《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所感叹:“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为了避免更多的荒唐事出现,教材不应该“去知识”,而应当“尊重知识”,让知识成为保证教材衔接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教材不应只考虑中小学阶段的衔接,还应适当考虑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因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总不应该让大学生的《现代汉语》课从名词动词的词性“扫盲”阶段开始吧。

高中教材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策略

一、引言

语文学科是进行人们社会活动的首要学科,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涵养。初中语文教学中更看重学生对文字本身含义的认知和理解,而高中语文则会更深入地探讨文字背后引申的含义,引导学生探寻更深远的意义,丰富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但语文出身于传统文化,其内容源流本身就庞杂久远,相对于当下快节奏的时代背景来说,冗长的文字教学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从教学形式上应该寻求新的方式,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和成果。

二、高中语文教材插图运用中的问题

(一)插图教学得不到重视。以苏教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纵览全书,插图共117幅之多,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插图辅助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完全意识不到教材中插图的作用,让教材中的插图仅仅发挥了表面性的“花瓶”作用,而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学功能作用。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最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就在于老师课程讲述中能否融入趣味性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插图的解读探讨就是引发学生兴趣点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插图的作用难以发挥,在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老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喜欢沿用老套的说教式方法,对于插图往往视而不见,比较看重对文章本身内容的解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二)插图认识理解不到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需要老师的赏析和解读,才能在课堂上达到最终想要的结果。因为高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引申挖掘能力,而不是小学生式的看图。而部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插图的认识理解有所偏差或是不够深入,那么最终课堂效果就会不太理想。如《劝学》一文中配有《荀子》的插图,老师在教学前对配图如果仅仅停留在《劝学》一文的出处上是不够的。配合全文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古人在行文书写时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习惯,同时插图中没有句读的书写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古人在习文中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三)插图教学不够严谨。图文并茂的课堂气氛会显得更生动活跃,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配图并不都是那么严谨的。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插图的运用过于盲目随意,对于有些插图过分的解读,对于有些插图又只进行简单的欣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些较为契合文章本身,能清晰地表达文章的部分内在含义,而有的插图则仅仅出于配图需要,其内容本身与文章联系甚少,甚至有误导嫌疑。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金岳霖先生的肖像图就显得有些粗糙,图中的人物与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一致,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和配图内容产生疑问,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对配图作以分析和解释。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插图运用的策略

(一)加强插图辅助教学的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配合对插图背景的探索,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插图的解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深刻含义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插图辅助教学上,高中语文老师都应该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对插图辅助教学的运用得心应手。从教学方式上着手,转向于多元化发展,以文章内容思想为中心,从配图中展开其人物、背景、心理、环境、意义等各个层面的探索,进而延伸到文章内容本身,这样更有助于课堂的进行,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二)提升对插图的理解能力。这一点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前预习准备工作要做到位,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文主旨的理解等都要有一定的准备才能在插图教学的运用上信手拈来,对课外内容的拓展也能做得更好。在讲课前,老师首先要对课文进行预习,然后对课文所讲述的人物、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课外探索,同时对插图的来源进行一定的探索,理解插图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对海伦•凯勒的人物传记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海伦•凯勒的人物肖像图中发现她对光明的渴望,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三)插图的选择与弥补。在对插图教学运用时,老师对于教材中所配插图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自我衡量标准。如果发现插图与课文内容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应该注意甄别和选取,在课堂上也要进行侧重点的平衡,避免过分解读相关性低的配图而影响到课文内容的进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大部分老师在授课时都会选择多媒体教学,那么在网络科技的帮助下,老师可以从网上选择对教学有一定帮助的配图进行辅助教学。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配上在黑奴解放运动中长期受到剥削压迫的黑奴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黑暗环境,对于学生理解黑奴对于解放的渴望会有较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在所有高中学科中,起着塑造学生灵魂和心理的作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题,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和应用,部分老师还不能做到行之有效,对教材插图也没有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因此老师们都应该多做思考和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研究持之以恒,提出更多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作者:吕晓岚 单位:浙江省宁海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教材范文6

我们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观过去死抠书本知识和高考考点,而应该努力地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和学会发展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教师应该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去从事21世纪的教育事业。

用过旧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以前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与严谨,对学科理论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重视不够。而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采用新的编排,及时、合理地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渗透、编排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并实现了四个渗透: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新教材体现了STS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学化学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贴近时代脉搏,使新教材显得有血有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而化学的发展又促使生活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新教材还编入了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新的环保意识、新的选学内容、新的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课题,以及介绍有关知识的网站或网址等等。更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在编排形式上有两大显著变化:

1.每章开篇配有一幅图,并且后续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2.设置了如“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小栏目。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图文并茂的插图,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到主动探索上来。这一点使我们受益颇深。下面就配图的作用和教学方式谈几点体会。配图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一、贴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大多喜欢看有美丽图案的板书,反感枯燥的理论教本。新教材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克服旧教材理论繁多,形式古板的弊端,而编排大量图片,并配以拟人化的语言,使大家更容易接受。如第一章的配图为第11届亚运会熊熊燃烧的火炬。学生看后大都感到新奇,亚运会火炬和化学知识有什么联系呢?这会使学生急切想通读全章,解决心中的谜团。再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的配图,全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鱼、水果、衣服等。这会使学生感到要学的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贴近实际生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学习兴趣大增。

二、标明主题,统领全章

每章的配图都是在大标题的后面,学生从中可简单推知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后,学生就会很快地了解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即将学哪些重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氮族元素”的配图,它描绘了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又为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时进行知识总结、构造网络提供了思路,可谓选材精妙,画面还有制造蛋白质、细菌降解等生物知识,为目前高考中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三、使微观结构形象化、理论知识系统化

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理论知识,如电子云、电离平衡、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等,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它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新教材中就此理论难点提供许多精美的图画设计。如“电离平衡”的配图,表现了水分子,醋酸分子及它们结合、电离的过程,形象又逼真,再如“烃”的配图,列举一些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这使微观的物质变得宏观而又具体,学生感到知识有章可循,接受也较为轻松。如果再加上采用电脑制作的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则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揭示认知规律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从最初的模糊认识到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要经过多次验证、修改,才日益完善。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配图中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它提示出本章的主要内容。表上又以不同比例画出五幅原子模型图,并配有文字解释,描述了人类从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神秘面纱,表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艰辛过程。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漫漫之路、艰难险阻,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昂扬斗志、发愤学习。

在配图使用中,我们做法如下:

1.在每章的开始,让学生先看配图,教师简介。这便于预习新课,让学生探究配图的内涵,以便在后续听课中精力集中,深入探讨。

2.在每章学完后回顾配图,思考配图与本章主要内容上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记忆较为方便,易形成知识网络。

3.对部分配图,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离平衡”等配图,利用计算机绘画进行动画模拟,把死板的画面变得活灵活现,便于学生理解。

4.选择部分章图展开讨论。如选择“硫与硫的化合物的环境保护”配图,并配以其他影像资料,就“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展开讨论会等。

上一篇格言

下一篇活化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