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技术论文范例6篇

现代化技术论文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1

有机绪言课提纲挈领地展示和介绍了有机化学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学科特点、物质分类、学习方法及本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应使学生对本学科性质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绪言课中,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相应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或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们展示、讲述有机化学的历史。比如从古代的酿酒、制醋工艺到现代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从禁塑令到环境保护……让学生们通过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系统生动地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形象具体地认识到有机化学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深刻意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起学习动力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数理化教学易给人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不易使习惯形象和感性思维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比如,在讲解酸的时候,就可用醋来作为课题引入,放映有关醋的历史、分类及醋的妙用的视频动画或者是相关图片配以和谐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后面部分的学习。

3.帮助理解重难点内容

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信心也是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困难,意志坚定、求知欲强的学生一定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或用不同方法解决,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就此而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因此降低学习兴趣。有机化学中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点,如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如果能制作成三维效果图或者是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可以达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4.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播放有机化学趣闻、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学物、有机化学反应或电视节目、魔术表演中的有机化学现象。二是建立兴趣活动小组,分小组完成实践性作业、调查性作业以及课题研究。比如课题“塑料袋与白色污染”,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查找、收集、加工、整理有关塑料的主要成分、化学性状、生产加工方法,为什么会引起白色污染,如何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等,最后形成论文或电子稿。通过论坛或博客发表,与老师、同学或其他网友共享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助精神,还能让他们通过发表、共享等方式得到自我满足,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创建平等的互助交流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让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学习“拦路虎”得以及时解决,加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可能一开始表现得还是挺有兴趣,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深,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退。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利用化学学习网站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有条件的话,可自行建设有机化学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将教案、课件、动画、视频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上传供学生参考。同时,学生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研究成果上传。②建立学习交流群,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学习疑问;学生之间也可就学习经验进行交流:开设有机化学学习论坛,设立各种讨论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不足之处有选择地进入相关主题进行讨论交流。③利用搜索引擎、在线答疑等信息工具寻求其他网友或名师的支持。④利用辅学型课件或智能评测系统,进行自测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6.鼓励学生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分析了旧城区改造的必然性。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侍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的建议,并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侍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分别对这三类地区的具体改造方案做了初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危房改造;思考

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始终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的情况是老房子拆的越来越多,文物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从1990年到1998年底北京市已经拆除所谓“成片危旧房”420万平方米(II12)…,而呼吁保护旧城区的文章数量也伴随着每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与日俱增。对于旧城区的居民来说,由于多数居住条件较差,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危旧房改造的态度一般是积极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这破坏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前人刨造成果的破坏,特别是改朝换代时对前朝都城的破坏。以北京为例:元大都是废弃了金中都之后另选址重建的,而且建筑材料是拆除南京(今开封)的金旧宫殿,运其石木北上;明代北京虽然地址基本与元大都差不多,但将元代皇宫完全毁掉另建,考查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正因为如此,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已不多,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但上述史实也说明了对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设想如果历朝都非常注意保护前朝旧物,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所有的破坏行为都出于政治需要,明代建都北京时,将元代宫城尽行拆毁,而且要在原有宫殿旧址上堆一座镇山。这虽然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政治需要。翻阅中国历史,凡改朝换代时,对前朝宫殿或拆毁或焚烧或废弃另建,只有清代沿用明朝宫殿,但也按照满族生活习惯改造了许多。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般地说会在经历了郊区化阶段之后,又出现高收人人群进人内城,他们替换原有的低收人群体,将旧城区改造为独户家庭或共同居住的区域.有人称这一现象为绅士化过程。绅士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尚未出现类似特征的现象,是否为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居民应当是高收人群体。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心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还会成为投资的热点,从而使这里的地价升值,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破旧的平房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北京地区的民居以四台院为主,传统街区的砖木结构房屋多数有上百年历史,无论是市政公共设施或院落内部结构都不可能考虑现代化生活环境的需求。如果过分强调对原有格局和结构的保留,则会因为供电、供热、通信、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样子,其前景是可悲的。伊理尔·沙里宁说:“城市能否免于毁灭取决于一个特别但却基本的问题是否可能被解决:提供舒适的设施和健康的环境来供人们工作和生活。”可见对原有住房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必要的,事实上任何居住其中的人也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生活,尤其是富裕阶层,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也是极平常的事情,例如山西乔家大院,为了摩托车的出人将大门地面改成坡道;为改善居室环境,在平房内铺设木地板取代砖地面;甚至十分讲究的廊檐木雕都出现了火车的图案,以显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北京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过去也曾经出现过将前窗外推,或在檐柱一线建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居室环境的做法。所有这些都是较富裕人家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想像一户高收人家庭,为了保存自己住房的传统风格而宁可不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从人居环境科学考虑。今天的居民家庭组成已非当年的情况,四合院格局形成时的居民家庭多数为三代或四代共同居住,院内房间很多,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分配,一个院子十几口或几十口人是常见的。多数为一院一户,并非今天的“大杂院”。由于每个四合院都自成体系,所以都是独门独院,各家关起门来过日子,互不相扰,正所谓“闭门而生之具以足”。而今天的家庭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即使与老人同住也不过四五口而已。也没有大量雇用仆人的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最小的一进院都嫌大,诺大一个院落仅住几口人,首先是缺乏安全感;其次朝向不好的东厢和倒座也不便居住,这更使得院落空旷,也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再从交通方面分析,旧城区的街道宽度已经显然不适应今天的需求。多年来旧城区胡同的宽度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例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m)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m)。这样的道路已经很不适应今天的交通,所以许多地区都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维护交通秩序,例如设置单行线或按时段限制某种车辆通行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街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改造是必然趋势。

其实北京民居的基本形式四台院也是逐渐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变化。例如根据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复原的民居,虽然已经是封闭的四合院形式,但与明清时期的四台院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时期的民居形式,必然与当时的家庭人口组成、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结构也会逐步调整。所以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看,不应该过分强调百分之百的原样保存,更何况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从北京城市总体风貌的大环境来看,也在逐渐地变化,著名的“燕京八景”就是例证。最初的“燕京八景”是金代形成的,但明代以后所提到的“燕京八景”却并非完全是金代的风景,并更名为“北京八景”。如《日下旧闻考》引《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昔之八景偏于一隅,犹且见于歌咏……。纵观神京(北京)郁葱佳丽,山川草木,衣被云汉昭回之光.昔与今又岂可同观哉?……遂命日北京八景。”今天的太液池、琼岛和蓟门甚至于不在原来的位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北京的城市建设还应当以发展为本。但绝不是反对保护古都风貌,任何带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和痕迹都应努力保护,否则将失去北京的特色。如何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我们的建议是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以下分别论述具体的实施方案。

完全原样保护区是指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尚未被破坏,而且周边环境基本完好的区域。这样的地区已经不多,其中的建筑应当完全原样保护,要整旧如旧,让历史凝冻在这里。按照古建筑标准整修过的四合院等建筑,不必用于居住,也不用于办公,可作为各类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这样的博物馆就好像看见了过去的北京,这是极好的历史教科书,极好的乡土教材,当然也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府和民宅都应保护,因为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南锣鼓巷和西四北条至八条这两片区域内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可按此方法。此外,故宫附近地区的较好古建筑也可以这样处理,以利于成片保护。完全原样保护的建筑不可能太多,因为需要很大的财力,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也不可低估,砖木结构的房屋每隔几年就必须维修。因此最好由市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

所谓高档住宅区是指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非商业地段,并且不是文物古迹的民居。在这些区可以将原有住房改造为高档商品房。如前所,这里的居民当属于富裕阶层,因此老房子必然做比较大的改革,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但在改建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不能改变旧的胡同格局: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都总体风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不要改变其基本形式,以保护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考虑到交通问题,将胡同适当加宽是可以的但不必太宽,因为高档住宅区的人口密度不会太大,而且过宽的胡同会使古城风貌丢失第二,建筑高度也要控制,以维持保护区及城市总体面貌平缓开阔的形象,这样做会因降低容积率而提高成本,但这是必须的。其实早在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就颁布过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定,关键是认真遵照执行。该地区的房屋可以是平房,也可以是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如果建成高档四台院,也应以小型为主,这是从家庭人口组成的实际考虑的。为了维持胡同的基本模样,院子临街的房屋一定是平房,靠里边可建二三层的楼房,以站在胡同内看不到为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维护总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以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

旅游商业区应有多种形式,因此可分别设计在胡同中旅游,最好要体验胡同风情,因此除了看传统建筑和风景外,还要了解居民生活。目前的什刹海胡同游就是这样安排的,也很受游客欢迎。但需要注意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旅游区居民的意愿,凡有接待任务的家庭必须是自愿,或愿意宣传北京而主动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或好客或希望借此有一些收入。因此作一次民意调查,摸清当地居民的想法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居民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较富裕者除非特别好客是不一定欢迎游客光顾私宅的。其次,由于当地居民向旅游者展示的是当代北京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过去的样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应当给以足够重视,比如能源供应、卫生条件和通信等设施要改造,院内私搭乱建的临时建筑要拆除,以改善总体形象。这里的民居应大体上维持原样,但应经常维修保养。

在以商业经营和旅游参观为目的的区域,建一些仿古建筑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里主要是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和提供优质购物环境,有些购物场所还起着展示的作用。所以用钢筋混凝土做主要结构亦无不可,只要建筑风格大体上遵循传统式样即可。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建造文物陈列馆,因为展示的并不是建筑本身,不能统称为“假古董。事实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琉璃厂文化街我们认为基本是成功的,因为既然是用于商业目的,就没有必要恢复成一二百年前的样子。又如现在什刹海的汇通祠,比原来高出了大约两层楼房,下面完全是钢筋混凝土构造,四周仅以土石堆积并植树美化,效果也很不错,既恢复了原有风貌又可增加使用面积且与地铁互不相扰颐和园近年建成的文昌院,主要用于文物展览。从外表看是古典建筑,连地面铺设的方砖都很像旧物。其实是完全的现代作品,廊柱甚至斗拱都用现代建筑材料,地下室是很好的文物保存仓库。院内地面草坪中增加的照明设备与古代风格的建筑也很协调。

1950年代初,粱思成教授曾提出过保护北京城墙的设想,但没有被采纳。如今城墙的绝大部分已不存在,城内也兴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新建筑,要想将北京城整体作为古迹保护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新建筑的风格不要离传统风格太远,才能在总体上协调。

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所教会学校。这是很好的中西结台的作品,外观看上去与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一致,而内部在当时却是现代化的。正如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上,小洛克菲勒致词时所说:“在绘制医学院诸建筑及医院时,于室内必须要遵循西方设计和安排以便满足现代科学医学执业之要求。然而在这同时,我们也尽其可能在不增加花费之下,审慎地寻求室内机能性与中国建筑外貌之美丽线条及装饰,特别是其高度、屋顶和装饰相结台。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3

技术结构就是各产业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手段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构成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技术结构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人们对科技的认识能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自然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时,将导致科技的重大突破,技术结构会得到飞跃发展[1]。

技术结构优化,主要是指技术结构中生产要素属性的优化。技术结构优化包括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技术结构的现代化两个紧密相关的内容。技术结构的现代化过程影响着技术结构的合理化,技术结构的合理化过程又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技术的现代化过程。所以技术结构优化是在技术结构合理化的同时提高技术结构现代化水平。

2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通过一个统计量——相关系数来描述变量间密切程度的。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了一个用于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线形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针:简单相关系数(R),简称相关系数。

R=

式中n指样本数,x,y分别指相关因素。

当︱R︱=1时,表示X与Y变量为完全性相关。

当R=0时,表示X与Y完全不线性相关。

当,0﹤︱R︱﹤1时,表示X与Y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

︱R︱的数值越大,表示两者相关程度越高。一般而言,︱R︱﹤0.3称为微弱相关,0.3≤︱R︱﹤0.5称为低度相关,0.5≤︱R︱﹤0.8称为显著相关,0.8≤︱R︱﹤1称为高度相关。

并且R﹤0为负相关,R﹥0为正相关。

结论:运用公式来分析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程度,可得R=0.879,由此可知两者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

3技术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1技术结构的优化激发了新的需求

人们对需求水平的不断追求,促使满足新需求的技术不断出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影响需求结构的过程一般为:技术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引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影响原有的需求结构产生新的需求压力产生新的需求结构。如果需求结构的变动以人均收入水平为前提,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主要来源于技术结构,它将拉动产业结构合理变动。反之,如果需求结构的变动脱离人均收入水平的超前需求模式,这一需求往往缺乏技术结构的优化支撑导致产业结构的扭曲。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同样激发出人们的需求。例如:上世纪50年代继电子管的发明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以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一系列新产品,他们在性能和价格上都优于以电子管为基础的产品。人们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微电子产品产生了大量需求,电子产业和电子产品得以飞速发展。

3.2技术结构优化加速了产业的交替

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技术结构的改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换演进的历史。人类工业发展史上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转换,是由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向机器纺织业演进;第一次技术革命,即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了以冶金、采掘、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为标志的第二次转换;以能源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照明、动力等产业发生突变性飞跃,精细化工、电器设备、通讯等产业迅速崛起,完成了第三次转换;石油化工不断突破,引起了汽车、飞机、有机化学等产业的兴起,完成了第四次转换;由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新兴材料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新产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更为深刻的第五次转换。

3.3技术结构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技术结构优化促使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技术结构的优化速度不均等规律来实现的。该规律认为,由于各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的速度不同,造成了各产业发展速度的不同[3]。技术进步能够导致某一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该部门就可以获得高于一般产业的超额收益,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向该部门转移,从而使要素的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该部门所需要素结构的变化,各种产品间要素的相对成本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优化通过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相对边际生产率。影响了它们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会导致所使用生产要素间的相对成本发生变化,形成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百年变动。技术结构的优化速度快的产业,由于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资金纷纷涌入,导致发展速度也较快;反之,则成本上升、收益减少,资金流出,产业的发展也较慢。

3.4技术结构优化改变了区域贸易的结构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以使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在技术不太发达的时代,一个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资源状况,而在技术发达的时代,资源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技术则显现出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比较优势的重点日益转向技术、管理、组织方面,从而它越来越紧密的依赖于技术进步的能力。技术结构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变化,将改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区域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3.5技术结构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

首先,技术结构优化最先影响直接应用这一技术的部门,并使之形成为主导产业。新技术在该部门应用中,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水平,使劳动、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等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比例发生变化。由于技术结构优化的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其次,由技术结构优化推动而形成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后向联系,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或变化,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变化,主要以原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各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三,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彻底更替,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导致了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大大改变了原有产业的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4优化技术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4.1加强宏观管理

从宏观角度制定一个中长期规划,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配套措施,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结构优化能力,选择产业发展中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联合攻关,以迅速提高中国产业水平[4]。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当前重点是要提高装备工业的技术结构优化能力,以及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技术结构优化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主。确立企业技术结构优化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实现中国国有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转变。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使企业面对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给企业以压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

4.2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

为了实现我国技术结构优化与升级的目标,我们除了靠自主技术开发外,就是要依靠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应实行差别化的多层次技术引进战略。

在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技术引进为主。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该以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以成熟技术为主要引进对象,以购置成套技术设备或二手设备、合资、合作、三来一补等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应是填补某些技术空白,扩大生产能力,替代部分商品的进口;对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和行业,应将技术引进提高到中级以上层次来。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市场前期技术为主要引进对象,以许可贸易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是能够较快实现技术创新和进步,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我国发达地区和主导产业部门应开展较高层次的技术引进。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以增强和保持本地区、本行业在国际经济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以研究开发期技术为主要对象,以联合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引进等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是可保持技术领先,其产品保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

4.3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结构优化人才的激励机制

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公开招考,实行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使那些有能力、有才干、充满朝气的人才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要逐步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经理人由上级任命的现状,变为由企业董事会公开向社会招聘。贯彻分配靠贡献的原则,要重奖那些对技术结构优化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把企业技术结构优化的风险与企业领导者、职工个人利益挂钩,工作的好坏决定其升迁和收入的增减,该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重罚,该下台的就要

下台,真正实现企业管理阶层以及职工与企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特别要注意培养中国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应对那些对国有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给予高薪。

4.4加强先进技术的扩散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扩散创新,从根本上说不仅是要借助国外已取得的比较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促进经济的迅速起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并最终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技术扩散。首先,应该设立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消化吸收创新组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和创新往往涉及到多种科学技术和工业部门。这就需要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为了有效的推动引进技术的扩散创新,在各个地区加强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6]。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4

很早以前,“绿色革命”这一思想就被全世界公民所倡导,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指种子革命的开端,但是绿色革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种子,也有人把它叫做“农业革命”,加之现在每个国家的人口都出现了递增的趋势,这就让粮食成了一大难题,科技要发展,时代要进步,城市的大型建筑物、企业、工厂等按照原规划的建筑起来了,这势必让城市周边及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提升了了人们研制和提高种子的品种和产量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就迫切需要在有限的耕地面积里面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效益和产量,但是现在的环境日益恶化,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出发,所以慢慢就眼花成了“绿色革命”。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森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也是相当大的,以前的人们只知道从森林里面乱砍乱伐,以满足自己欲望,但是随着地球的灾难越来越多,很多国家都开始对森林进行了保护,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且还对这些树木加以保护和经营,但是在这过程中,国家政府将森林划分为两个区段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分别是生态林以及商品林,根据地理位置和条件气候的需要,将少部分的商品林用于人们迫切需要林木时用,另外的大部分林地则用来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办法和措施已经在很多国家被付诸实践,其中新西兰就是其中效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种子上面,拥有良好品种的种子,树木的生长时间短,生长的树木不仅树高且魁梧的优良树木的种子,才是现在迫切需要的树木新品种,这样的种子才能为我国的现代林业做贡献。

二、林木品种的改良

(一)林木的品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新品种的整个研制和培育过程是极其不易的过程,从一开始对优良种子的选择到对种子存活率的测定到种子的整个繁育和培养的过程在到最后的种子培育成功和宣传每个环节都显得极其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用不少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完成。

(二)开发基因资源

在现在的基因资源也普遍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每一棵树木都拥有自己的基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根据基因发现种子的一些特征和品种,研究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基因资源来进行诱发变种等其它一些研究,另外对于种子遗传工程这一项目的研究和探讨也是需要基因资源为基础才能完成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基因资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采集的基因资源要是越丰富和全面,那么研究人员将能更进一步的进行钻研,并且不是泛泛而此,针对性非常强,并且能够更好的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以此来提高树木的产量,解决林木资源的问题,并且基因资源不单单是现在为培育优良品种做贡献,而且在将来为研究人员研制出更能适应与社会的优良品种铺一条道路。

(三)选择育种

新品种培育过程的选择育种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方面,而且绝大部分还体现在生产群体方面,这一发现对林木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马尾松种植物中,上面的红心率较高的马尾松就比一般的马尾松的价值高出很多,这都是因为选择育种的结果,因为它能够迅速的意识到人们希望的理想型的树木的基因型,并且能够在之后的过程中顺利的进入到栽种这一过程里面。另外就是在育种过程中,不要循规蹈矩的就让一些植物按照其自身的育种本性任其发展,还可以根据一些植物父本母本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相互繁殖和育种,有些树木的杂交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基因特性不会变,还带有其父本母本的一些特性,这就让某些品种稀少的植物或者濒临灭绝的珍惜植物有了挽回的地步。并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国家相关林业部门都相继研发出了细胞工程、不同植物的染色体工程、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于植物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稀有植物和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创造了条件,相信在这些新的项目工程和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中我国未来的林木业将越来越繁荣。

(四)树木的遗传的验证

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林业也研制出了很多进行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但是在这基础上还是要考虑植物的遗传特性,虽然很多经过杂交、遗传变异等培育出了新品种,但是有些不符合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这就不能确定这些植物的品种是否是属于优良品种类,倘若不是优良品种就不能够被认为是良种,因为它毕竟不能够收到相关基因的遗传控制。只有育种的结果新品种经过检测适合父本母本的特性的这种植物才能为原本使用,并且以利于研究者对育种阶段进一步的探究。

(五)树木自身的良种繁育

树木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育种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繁育过程,当经过多重研究实验选择出来的优良种子后,就要进入良种繁育这一阶段了,一直到这种品种出现变化,良种繁育是培育新品种过程中的从育种阶段想最后的生产并推广过程的过渡,最容易过程至关重要,倘若这一过程失败,那么培育过程中其它过程都相当于失败了,在这环节中,倘若繁育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把握不好还有一些措施和方法不当都将有可能对品种繁育造成影响,让本市了优良的品种变成一些不能适应生存的劣等品种,这样之前培育新品种的目标都将功亏一篑,让林木增产的目的也是夸夸其谈,林木的良种繁育主要是良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有性繁殖,另外一种则是无性繁殖,但是有性和无性繁殖二者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后者被包括在前者里面,在现在林业的种植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林木的产量不够高,自己长出来的林木与经过变异的种子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两者的父本母本不一样,体现不出品种好这一特性,对以后木材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对林木的利用方面将添加一定的困难。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二者相比,目前国家都比较偏向于无性繁殖方面,因为无性繁殖过后,下一代的分株将不会改变父本母本的遗传特性,这就可以保存原有林木的一些特性和生存方式,在遗传增益上面占据这较大的优势,但是有性繁殖相对将不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全球很多国家都比较看中无性繁殖带来的成就。所以在整个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林木在种子方面已经在慢慢的改善的创新,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有种就种的局面,而是在向质量与产量并驾齐驱,共同进步的趋势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林木种子方面

(一)细胞工程

1、林木的组织培养方面

无性繁殖能够保存原有林木的遗传特性,让分株拥有与父本母本一样的特性,从另一方面同样的,用组织培养和繁殖一些林木的分株,也能够保存遗传特性,不仅如此,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良特性,首先就是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出无菌苗、以及能够让培育出的新品种在进入推广阶段后的周期不会那么漫长,也可以作为保存林木自身的基因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当然它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其它有利于林木事业发展的特点。

2、原生质体方面的养育

在1960年的时侯,国外一位研究者就发现了原生质体培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这在当时是为林牧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人们通过慢慢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了二十多种林木的的原生质体,并且通过培养之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成功的诱导成了植株。这让原生质体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市场价值,现在被林业的相关人员普遍使用。

3、体细胞的融合方面

在对林木进行改良这一项目工程中,体细胞的融合这一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方法与无形繁殖不一样,但是与有形繁殖之间的关系就跟组织培养与无性繁殖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它比有形繁殖具备更多一些特点,就包括:首先,有形杂交的过程中大多会存在配置不亲和的现象,但是体细胞的融合可以让相互杂交的两者亲缘关系比较远,其次,不是只有两个亲本才可以相互融合,多个亲本也可以相互进行融合,最后,与无性繁殖的特性相反,可以制造出与父本母本不同的杂交品种,并且分株不会拥有与原来林木具有的遗传特性等。

4、染色体技术方面

在染色体上面主要研究的树木都是偏向于核、组、带型的研究,等于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染色体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杨树等其它一些树上面,对于地域等染色体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银杏、杉树等其它一些树科类,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关于染色体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些都为以后以后珍惜植物的保护和对一些珍惜物种的新品种培育以及研究存了相关的资料。

(二)基因工程

1、DNA的分离与转导方面

在基因工程这一项目,主要研究的就是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并且让其能够无误的显示出现,在很久以前,人类第一次将抗生素的基因分离出来并且成功的导入到林木的细胞题里面,首次培养出了可以存活在抗生素上的林木,从那以后就产生了转基因林木,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基因技术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起上面获得辉煌成就的实例都比较多,其中就包含了抗除草剂方面的林木的转基因研制以及控制木素等事件就是成功的事迹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林业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2、构造遗传的图谱

什么是遗传图谱呢?遗传图谱是指利用人工技术这一举措来构造而完成的人工构图群体,并且采用已经被建造的相关遗传标记和基因之间的线性序列图。因为林木的育种间隔期与其它生物不一样,它的育种间隔期相当长,这就在一定范围内为细胞工程研究带来了麻烦,但是后来科技的慢慢发展,构建了同工酶标记相关的遗传图谱,一直延续到现在,遗传图谱都一直被人们所运用和注重,这一图谱的发现为以后对不知道的一些基因的了解和定位、克隆等其它研究起了铺垫作用。

3、林木的物种、以及品种的坚定

不一样的植物在基因、品种上面都不一样,不同的无性系植株之间的不一样是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坚定区别的,但是因为分子标记自身的一些特性,是不可能区分不出来的,所以就分子标记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作为坚定植物的种子优良无性系的工具,另一方面,他还可以鉴定出育种过程中的一些杂交性。

4、植物基因研究的应用

林木本身就存在大量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基因是研究者们研究林木的最好的证据,有很多研究者都是通过基因的研究最后走向成功的,例如,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利用基因来研究林木的生存环境以及特性的事迹,现在对促使裸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等都做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促进植物生存的信使基因,林业的植物相信将会生长的越来越好。

5、植物染色体组深入探讨的应用

研究者用DNA限制酶断片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出了柳杉连锁图,这一发现将在染色体组与机能方面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5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是使学生而且也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深刻领会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指示不仅是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阐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就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进入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努力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领域、各学科的应用和研究。

2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又有什么关系?本人认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的大量产生和快速传递是20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成熟阶段。现在仍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中。被看作这种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属于现代信息技术范畴。

对什么是“多媒体技术”,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来集成和传播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主要指文本、图形、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和动画等。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辅助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他们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

2.2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要求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我国,电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但我国“电化教育”在国际系统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误解,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全球网络教育的风靡),国内外同仁越来越迫切要求尽快将“电化教育”改为通用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2.3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人类教育技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口语技术、文字技术(约产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术(约产生于7世纪初)、电子视听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初)、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后来的直观教学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概念,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讲的“教育技术”不是上述广义上的“教育技术”,而是指20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

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方式,这被称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们都可找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但是这样来探讨教育技术和基本内容也未免太宽泛了。于是,人们习惯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它要求综合运用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目标是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学与教的最优化。

而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该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则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很明显,在音像技术中,理应包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技术。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早就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指南》中开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灯、录音为实验媒体的实验课题。这就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是现代教育技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概念的内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它们都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传统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之分。有人把音像媒体作为“传统教育技术”,而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那也许是他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的缘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概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才能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勤学苦练,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本领。

3.1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领先一步就将领先一个时代”、“采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就像燕汽机的发明使用带来工业革命一样,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带来知识的革命,广大教师在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降临,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须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促进“角度”的转换,即由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知识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

3.2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必备的条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纪的教师只有以“精”、“深”来构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学功底,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诸素养便是教师博大精深大厦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得又主要是靠平时的刻苦钻研与辛劳积累,只有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及时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广纳最新动态信息,课堂上方能如鱼得水,才能出奇制胜。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习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即时和大量获取信息与培养技能的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3.3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与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消除对教育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纠正只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发展多媒体教育的深远意义,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学技术,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编制、使用技能。

(2)掌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如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利用数字音像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存储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