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范例6篇

就业率

就业率范文1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和千家万户的安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设置时间较短的新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就更大。

笔者对广州某高校2003至2006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尤其是2003年以来,该校有60%至8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他们分别到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设计院等民营企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由于该校新生入学分数为第二批普通本科入学分数段,招生分数较低,学生的中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上近年来就业率较高,因此,2003年以前,应届毕业生报考以及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和比例较低。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和把握,有利于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应对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激活工作思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转变观念,努力探索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就业工作。

三、拓宽渠道,大胆实践

2003年以来,笔者和该校就业工作团队一起,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开拓思路,努力探索、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考研,切实提高了就业率。在巩固组织学生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全面动员,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考研。并安排考研宿舍,组织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地指导考研本科生,指导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研究生的新热潮。三年来, 15 000名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其中,1 5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0%。

鼓励学生考研工作也为今后土建类学生打开就业门路,寻找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开拓了新路。

2.主动出击,广种薄收挖信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团队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搜求就业信息。

(1)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2003年以来,每年都利用新年机会,向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9000多张,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得以广州及珠三角中心区域为主的大部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都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广州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工程公司等几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2)变“废”为宝,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各高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1 500多条就业信息,争取了2100多个就业岗位。

(3)全员参与,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干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保持200多人左右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1000多名,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4)校友帮助,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尽管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笔者所在学院仍然出现单位上门招聘的就业繁荣景象,共开设校级、院级大中型招聘会1600多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连续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位居省内前列,学生实际就业就业率已达90%以上。

3.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平台

学校就业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具有运行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的网络技术,非常适合于学校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笔者所在就业工作团队组织学生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学校网页、学院就业信息网页以及行业在线,向社会当年毕业生所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信息,近两年还加强了毕业生个性化信息的介绍,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增大了几率。

四、加强管理,树立形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工作主动走向社会,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还必须有强烈的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树立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强管理、促规范,建设一流的就业工作队伍。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制约机制,并加强管理,促进规范,提醒工作人员礼貌沟通、热情服务。为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我们开展了就业信息拓展业务培训,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就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专业在华南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通过这一稳定的市场不断地向外辐射,使就业市场越来越广阔。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特别是与各地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大集团公司的联系,将他们请进学校,组织小型的地区见面会和行业见面会,拓展了用人渠道。我们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在毕业生就业阶段及时地信息,确保市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优先在校友相对集中、就业市场前景看好的广东等地区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着力抓好在珠三角和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扩大在这些区域的就业市场,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就业率范文2

前不久,有媒体根据 75所部属高校《2014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整理公布了一份“本科生就业率排行榜”,其中74所高校就业率超过90%。学生、家长将就业率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门则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的“留存”直接挂钩。然而,就业率真的是试金石吗?

在计算就业率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毕业生就业形式包含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境)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艺术类自由职业。这些类目的人数相加除以毕业生总人数,即得到就业率。

――教育部

目前各省份在就业率计算方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灵活就业”认定标准、方法的不同上。江苏省界定“灵活就业”的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再通过签字确认等程序来认定。若学生创业需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

――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新房

“90%”毕竟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实际就业情况低于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感受不是就业率数据能够反映的。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

很多高校已经将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而对学生的跟踪调研即成为“产品的售后服务”。高校的就业工作正在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采取一切手段,把学生培养得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网友

学校既是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的申报人,又是相关材料的证明人,在利害关系的支配下,高校上报的就业率数据的客观性一直备受质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忠明

我国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是经济转型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充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的,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衔接成本过高。

――凤凰网

根本就不应该拿简单的数字来评价学生就业,也不应该用就业率来排行。一本院校、部属高校应实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而非以就业为导向,过分强调就业率,也根本无法引导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就业率范文3

1、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5.01%,专科就业率为80.47%。

2、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由自然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来源:文章屋网 )

就业率范文4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校和社会最关心的是一所高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就业率的提高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学生本身的就业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力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增加了52万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虽然进入下半年后,国内外经济趋势趋于好转,给就业环境带来一些生机,但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1

一、就业率与就业力的含义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毕业的大学生工作是包分配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传统的以“统一包办”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经历着一场变革,高等学校提出了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目标即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部分应届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于是就产生了就业率这个概念。所谓就业率,就是当年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占当年全体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就业率作为一项指标来考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年高校或者某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以便我们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学生来说,对其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就业力,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内在力量是学生本身的就业力。就业力主要是指实现就业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业认知力,就业适应力、就业改造力。2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力的途径

1、就业力与就业率的关系

就业率只是一个数字、一种现象,而实际影响就业率的则是学生就业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总体就业力越强则总体就业率越高,反之亦然。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提升就业力。根据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极个别机械性的工种对应聘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其他大部分都对学历有着相应的要求。究其原因,那就是大家都认为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而这种教育所形成的素质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被称为就业力。所以说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就业力的人才,才可能更好地在人才竞争中实现就业。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就业率就越高。

2、提升就业力是实现高就业率的主要途径

在就业实现过程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是就业者的就业力。所以在就业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就业率的表象迷惑,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积极做好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工作,这才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根本之处。提高就业力的主要途径有:

(1)实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学校和企业应深入市场调查,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改革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己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应该加强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3

(2)突出实践环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就业认知力和就业适应力

关注“行业”,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认知力,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本行业的内在信息,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能否被某一单位顺利录用,还需要毕业生在应聘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有计划的准备工作,关注“职业”,关注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适应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讲课方式比较古板,教材落后,授课的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缺少新鲜事物,以至于学生不爱听。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改变教学授课方法,在课堂中穿插最新的本行业的动态,另一方面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培养应用性人才,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现知识不足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4目前我国还是以一个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部分都是以死记硬背方式掌握,对应付考试有点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对知识的长久性掌握来看没有一点好处,反而遗忘的更快,学生也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强。高校虽然有所谓的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据调查和走访,大部分学生进行的是“参观式的实习”,没有进行动手动脑实质性的实习。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到了 工厂,由于工厂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让实习的学生现场操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没有学到实际操作能力,更不用说思考问题了。

除了校外的实践,高校更需要开发的是校内实践,包括学生的科研能力、创业教育等。科研赛事是一项大学生非常熟悉的赛事。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5参加科研能力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目前我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是科研训练的一种,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性。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和信息,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就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6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提升就业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其价值在于维持人的生存、发挥他的的才能、有利于其长期发展,进一步促进其自我实现。这个“自我”不是脱离实际,实现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要根据个人素质和社会需求在竞争中通过自我的努力来实现。职业规划不能纸上谈兵,不在乎你纸上写多少写得有多好,而是要看你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目前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一般都是选修课,学生没有百分百的受教育,而且由于缺少专业职业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很好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工作,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7对于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做到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难度,多向有关职业指导机构及身边的成功人士请教,学校应该增加投入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新生抓起,在不同时期建立不同的生涯规划。

3、提高就业率的其他途径

就业力的增强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内在因素,目前国家为了促进就业出台一系列政策,这包括:(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要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转变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观念,不要只盯住东部大城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克服大学生目标定位高、盲目乐观及自卑心理等错误观念;积极关注就业困难群体,适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就业积极性。广泛开拓就业渠道,树立就业事关学校发展,教职员工人人关注就业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任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8

三、结论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解决,需要长期的经过全社会的不断努力。它的进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全国千百万个家庭的稳定生活,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顺利就业,对改善其家庭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帮助。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确保我国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才能确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童军武(1981年—),男,福建人,硕士学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政治辅导员,党总支秘书。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松懈不动摇全力以赴的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国大学生就业j.(21):5

2钟媛,刘健,于静.关注_四业_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2(3):37-39

3待寿永.提升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宜春学院学报j.,29:215-216

4王永,褚衍松.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71-74

5赵丽娜.科研赛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调查j.人才开发.(6):46-48

6许爱新.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4):83-85

就业率范文5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就沉重的我国就业市场更趋严峻。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率呢?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解决就业难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养基地的建设,大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使得我国本就沉重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那么,社会、政府、职业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应当如何共同努率提升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率即就业率?解决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大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也就是说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率,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执政地位的巩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强国率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劳动者数量庞大、劳动率技能素质普遇偏低,就业压率巨大

(1)劳动者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据国家统计局一项数据显示:至zoo4年底止,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s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2005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2006年为840万人,2007年为830万人,2008年由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量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从业人员”转变为“失业人员”。因此,城镇每年仍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率得不到工作岗位。而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①,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8年度人率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30850万,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较2007年上升0.2个百分点,城镇实际失业率却达10%。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者1113万人,仅有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3万人,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每年将新增劳动率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率,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率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一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只800一900万个。

从宏观上来看:一是劳动率总量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宏观分析,近几年来,城镇劳动率就业的技能岗位缺口还有1200万左右,而根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03个劳动率市场的监测,2007年前三季度,市场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98%)。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依然存在,技能型人才数量极少。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仅有8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而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I,对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2,2.1。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地区、企业、职业间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者,相当一部分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高技能人员却供不应求,这也成了阻碍产业升级和创新能率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劳动率总量供大于求和劳动率结构不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是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格局。

从微观上来看:一是青年人的就业压率越来越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迅猛增加。由2003年的212万人猛增到2009年的610万。根据近几年来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成为新增劳动率就业中的突出矛盾。二是农村富余劳动率约1.2亿人,外出农民工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农村富余劳动率转移就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就业困难的劳动者问题突出。没有彻底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任务,加上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成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困难的经常性工作。

据2006年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率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向城镇转移的1000万劳动率,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4000-5000万劳动率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也是就业压率最大的两年。因此,就业总量矛盾突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率。

(二)劳动者整体职业素质偏低,就业率下降

国家统计局一项城市调查统计显示:2003年末,我国受小学教育文化程度者的失业率为15.2,初中的失业率为13.3%,高中的失业率9.7,大学及以上的失业率为3.2%;2005年初,全国就业者受教育情况: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2005年的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占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占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而实际上职业中等专业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失业率要高于各类专科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的平均失业率。此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率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上,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

(三)劳动率资源结构不合理,职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在从业人员中,专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是我国人率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尤其在我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极少,每万人中只有66人,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专门人才更少,每467公顷耕地才有1名农技人才,而在机关、院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却较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只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四省市从业人员中每1000人拥有专业技能人才超过50人;而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等l4个省市低于25人。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也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据一份权威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技能型劳动者仅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4200万人占60%,中级技工约2520万人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在内仅280万人约占4%a青年中多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而在劳动率市场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中、高级技工的缺乏尤为突出。“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己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增长l5%^-2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翻了一番。照此推算,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对比企业需求,还有几百万人的缺口。

因此,劳动率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也成为制约扩大劳动者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劳动率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我国劳动率资源分布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从业人员与中部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各省市中,接受过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而不识字人口的比重却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率资源集中于少部分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的劳动率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劳动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将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又将会导致新一轮劳动率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恶性循环过程。

(五)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偏差。自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证书代表能率成为一种竞争就业导向。考证书,意味着多一种能率。于是,在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劳动率市场里,多考证容易就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是,由于体制等诸方面原因,一些地方对证书标准的制定偏低,对考证质量把关不严,导致出现重考证,轻质量的不良后果:考证通过率高,证书含金量却很低。

长期来,影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矛盾是:市场对技能人才迫切的需求与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能率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换而言之,是技能人才供与求的矛盾。这既是数量的问题又是质量的问题。在这对矛盾中,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能率严重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

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质量要求与教师技能传授水平二者不相适应的矛盾。换而言之,是技能人才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这既存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是否一体化的问题,也存在所学与所用是否相匹配的问题,而教师技能传授水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从全局来看,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2)技能人才待遇“两不高”问题仍较突出。与改革开放以前比,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不仅提高了,而且幅度还不小。但其它职业人员收入提高的幅度大于技能人才。以深圳为例,2004年,深圳市中级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2120元,深圳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却为2661元(见《深圳市劳动率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005年)》表8和表II),中级技能人才的月均收入远低于全市职工月均收入;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明显得到了改善,但仍有如下表现:经济收入偏低;企业用人对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技能人才的排序均偏后;企业表面上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实际上,等级区分仍然十分明显。

(3)政府投入不平衡。受体制影响,我国当前培养技能人才的学校有:劳动保障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属的职业院校。从全国角度看,教育系统的职业院校享受《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劳动保障系统的技工学校却尚未享用这种待遇,企业投入不平衡。按照“谁使用,谁培训”原则,企业是技能培训主体。通常,国有企业能够按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L5%-2.5%用于教育培训,一些品牌民营企业也投入资金用于培训本企业技能人才甚至于开展社会化的技能培训。但是,数量庞大的非国有中小企业却不愿投入资金培训技能人才,而是直接到劳动率市场聘用技能人才或挖“墙角”来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全国技能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技能人才多,高级技能人才少;单一技能型技能人才多,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少;传统型技能人才多,现代型技有人才少;短训速成的技能人才多,系统培养的技能人才少。因此,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就只有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大率推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

二、加强职教基地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显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以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性,能有效减少技术性和结构性失业。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质决定了它能有效地降低由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技术性失业,以及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而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因此,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率资源的要求与劳动率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有赖于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一方面能增加受教育者的人率资本含量及其未来收入、缓解就业压率,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劳动率市场供求信息的对称性与完备性,让劳动者更多地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一)有梯次地发展培养专门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我国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要参与国际竞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出现,以信息、金融为主导的新兴第三产业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率大量向城市转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劳动者的就业率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掌握实际应用技术和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能人才#}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此,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实施“三年5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至2004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取业资格证书的达70多万人。从2004-2006年的3年内,我国还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有梯次地发展培养高、中、初级职业技能人员;此外,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这己经是近三年来有关大率发展高级技师的第五个部级动作了,而且“十一五”期闻,我国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诚然,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特点,能很好地与地方产业进行有效地对接,建立职业培养基地,并通过职业培养基地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开发本地的劳动率资源和劳动率市场,进一步解决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

(二)创新就业门类,开拓就业岗位,改善劳动率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扩大就业的总方针到具体政策措施,从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到扶持困难劳动者就业,从健全市场体系到改进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作了全面论述。为缓解劳动者就业压率,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以此来扩大劳动者的就业面。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措施,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在创亚过程中增加新的就业门类,拓展新的就业岗位;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目的在于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逐步改变劳动率资源结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劳动率市场的实际情况,举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养机构,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用工需求情况,发展培训订单,增强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地方政府、教育和人事劳动主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拓宽就业门路,主动地为职业培养机构提供服务,并通过“订单式培养”,使职业培养单位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劳动率供求关系。

(三)紧贴市场,提高劳动者与就业需求间的匹配性,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在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衔接,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为提高劳动者就业率服务;同时,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要以“职业”与“技能”为基础,以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按岗位设置,课程以岗位或职业所需要的能率元素为核心配备。这种按岗位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既提高了受训劳动者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又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就业的成本,有效地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此外,要充分发挥人事劳动部门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广开就业门路,指导职业培养单位及时调整专业,调整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当下,我国一些职业学校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己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劳动者就业率的培养模式。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得职业培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有利于职业学校及时把握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风险教育,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受训者在直接参加岗位锻炼的同时,了解产业和岗位需求及发展动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创业和就业能率。

据《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已有99.6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零就业家庭总数的99.9%。同时,国家还组织了3.4万名大学生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四)创新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劳动者再就业率

在传授并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时,职业教育机构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且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培养模式。其教与学的场所不受校园场地的限制,或在工厂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其他职教培养基地。这样既不受传统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学制年限的制约,又可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弹性,即采用学分制。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可为劳动者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前提性的基础和条件。

就业率范文6

1.1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根据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相似课程结构域师资情况,以及学生所反映的不满意方面,我们针对典型问题设置了调研问卷。本次调研活动是在教育部批准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100所高等院校中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的问卷中包括2份学校卷、9份教师卷和35份学生卷。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南、华中、西北等地区,211院校和非211院校。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作了区别划分:如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综合类等不同院校的情况分别作了相关变量因素的统计比较。

1.2确定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下面就缺乏专业实习、教师受本专业培训率、本科培养质量、教授授课率、双语教学比例等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作了主要的分析。

1.3各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分析

(1)缺乏专业实习对就业率的影响。

(2)教育质量对就业率的影响。

(3)教师接受本专业培训比例对就业率的影响。由图3可见:教师接受本专业培训比例越高,相对就业率来说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对不同档次的学校来说,由于教师的素质不一致,所以教师是否接受本专业培训对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不一致,因此对就业率的影响也不是一致的呈现同向变化趋势。

(4)教授给电子商务专业上课比例对其就业率的影响。由图4虽然能显示出教授给本科授课与就业率有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也不能明显显示教授授课比率越高就业率就越高的现象,所以教师是否有高级职称对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并没有相关性。

(5)双语教学对就业率的影响。图略,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的比重越高,其就业率不会受到其影响的。

1.4回归分析

(1)建立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数学模型。我们运用线性回归机那里模型,Y=a+bx+c,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公式:就业率=103.143-3.283×缺乏专业实习比例+0.823×教师受培训率。

(2)分析参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参数R2=0.969,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同时这个值与1有一定差距,也说明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还有其它相关因素:例如每年的招生人数、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的态度、对专业实习的认真程度等也有一些关系,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限制和人力制约,因此难以掌握这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我们未来对学生要做的分析探讨。

2对策探索与未来发展思考

(1)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在于“精而强”,而不在于“大而全”。从统计的数据和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电子商务专业性学习的重要性,很多电子商务毕业生毕业时认为没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大学里开设了很多基础课程,而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则开设得很少,导致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高校在培养“大而全”式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恰恰冲淡了专业的特色,在与其他专业对比来看,电子商务毕业生既没有优势也不能在专业方面大显身手。

(2)企业实践发现问题,学校课堂解决问题。根据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在大学和课余时间里对学生加强专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学校应该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做到问题从企业中来,到学校课堂中去解决。

(3)培养双师型教师迫在眉睫。高校师资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要素,一些高等院校强调师资的科研理论研究能力,二忽视了实践运用与科研转化能力,在高校出现了“教与学脱节”、“学与用不符”的现象,企业高呼人力资源跟不上,大学本科毕业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状。因此,要提高学生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校应该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先学习,再联系企业需求培养对应需要的人才。

(4)明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从历届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虽然市场需求很大,但就业并不如人意。学生反馈,学校传授的电子商务知识面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不明,而使培养目标的不清晰有关。

(5)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应提高教育质量。不同高校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学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等,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高校应该规划好核心课程,教育部已成立了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陈德人认为,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应从多角度开发建设,包括能体现信息技术、商务管理和网络经济的基础类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类核心课程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更有前瞻性的前沿类核心课程三个层次。同时,还应与社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6)引导学生目标定位,减少盲从。根据本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电子商务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非常迷茫的。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干什么,能干哪些工作等。像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是很迷茫的,不知道对哪些专业技能该作努力,以至于毕业后感觉双手空空,一无所措。因此,我们希望高校应该在刚进校的新生就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目标明确,定好自己的学习方位,以便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