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例6篇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1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转变家长观念,只有教育观念现代化了,才能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只有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家长家庭美德建设观念的转变、提升:

1、举办美德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作有关家庭美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使其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讲座后再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其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以期转变有的家长言行粗鲁,不重视文明举止行为,让家长自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传栏进行家教知识的宣传。结合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典型事例,适时推出每期的家教宣传栏,使宣传栏成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3、加强集中学习,使家长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活动,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不定期的推出重点讨论话题。针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误区,及时推出讨论话题,让家长带着自己的美德建设心得和困惑参加,在讨论中明确事理,在经验交流中,学人之长,纠正错误做法。

理解源自于沟通,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上门家访、电话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完善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园共同探讨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态度;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在园表现,双方对幼儿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消除误解,达成教育一致。

2、办好家园通讯,为家长及时提供信息,输送养料。与移动公司合办的家校通使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家园通讯向家长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儿园新风尚等,以此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寻求家长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协同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观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样示范

1、发挥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榜样作用。开展家长工作时往往都是老师讲,家长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老师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权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避免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而且说服教育的效果,远不如现身说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在家长中树立典型,成立优秀家长讲师团,让家长来引领家长、帮助家长,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出来,发挥家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帮助家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训。

2、 发挥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质正是在家长的娇纵下形成的,可以说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行为不文明,对家中的老人不够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还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利用文学作品,学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故事、传说、儿歌等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孔融三岁让梨、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例如:开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幼儿在搜集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敬老美德,二来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性,让更多幼儿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华。通过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让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历史上许许多多展现美德、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伟人、名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汇集成了传承中华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励幼儿创编美德故事、儿歌。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尝试创编有关文

明美德的故事、儿歌,小朋友和家长也都乐此不疲,相继创作出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儿歌。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回家歌》:妈妈下班回到家,

进家门,问声好,

拿拖鞋,歇歇脚,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妈妈妈妈辛苦了!

通过创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让幼儿在传诵的同时深受教育,也激发了大家的文学创造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文学修养。

1、开展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重视书香型家庭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园开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荐好的篇目进行分享阅读,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提高。“倡议每个家庭读一本美德故事书,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设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2、开展优秀家庭美德建设论文评选活动。向广大家长征集家庭美德建设论文,组织有家长代表、教师、专家组成的评比小组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家教论文,予以表彰。作为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激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美德建设工作。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2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社区资源;教师角色;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62-04

社区不仅是指儿童就读学校和家庭所在的地区,还指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有影响作用的邻近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社区教育,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区教育的法规政策,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进程。在幼儿园教育与社区生活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教师在运用社区资源的过程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怎样才能更好地扮演这些角色?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推动教师从幼儿园型教师发展为社区型教师、建立幼儿园与社区的和谐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一、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价值的认识者

社区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全面而又深刻地加以认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加强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师的应尽职责。

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是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需要。幼儿园和社区的关系已成为衡量幼儿园办园水平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全教协会在《早期教育机构标准》中指出,优质早期教育机构必须符合10条标准,其中第8条标准就是与社区的关系。我国许多省(区、市)在评定幼儿园等级时,也把与社区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修订稿)》中指出,示范性幼儿园必须达到22条标准,其中涉及社区的有2条。可以说,社区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的支持是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的重要条件。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是促进幼儿园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如果只依靠幼儿园,教育资源比较单一、有限。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弥补幼儿园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幼儿的成长受到来自幼儿园、社区和家庭的影响。幼儿园要与社区、家庭互相协作,以提高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幼儿更好成长。

要深入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社区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比,社区教育资源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和探索体验。例如,在开展“车轮”主题教育活动时,教师如果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儿童带到园外马路边上,让儿童去看一看马路上来往穿梭的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则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车轮的形状、尺寸、材质、用途和功能等。(2)全面了解社区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不同的社区资源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逛社区中的超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分类技能,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去社区中的图书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儿童的阅读能力。等等。

二、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

自从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日益改善,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日趋丰富,种类越来越多。比如,社区供儿童课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迅速增加,向儿童免费开放的公益活动场所也逐渐增多,社区服务儿童和教育儿童的功能日益增强。例如,大多数幼儿园附近都有超市、医院、车站、餐馆、书店、公园、银行、服装店等场所。教师要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社区里的各类教育资源,为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创造条件。

要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耳听八方。教师可通过按时收听当地广播、与家长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社区的最新信息,比如近期是哪个街道由谁在举办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等。(2)眼观六路。教师可通过每天阅读当地报纸、收看当地电视新闻、上社区网站浏览等方式,迅速了解社区发生的事情,比如附近哪所小学将要招收一年级新生,招生条件有哪些等。(3)始于足下。教师可走出园门,实地考察,以全面了解社区的活动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将在社区相关场所为儿童举办什么活动等。(4)整理分类。教师要把通过上述途径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归纳,以全面把握社区的相关教育资源,为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作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设计者

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立足社区,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据此制订教育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

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合作性。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调动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献计献策。(2)全面性。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既要重视发挥常规课程的功能,也要注意彰显非常规的隐性课程的作用,使儿童在密切接触社区生活的同时,能受到社区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3)系统性。教师要深入思考教育计划,不论是在拟订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时,还是在拟订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时,都要把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考虑其中。(4)趣味性。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不仅要有教育意义,还要使儿童感兴趣,能激发儿童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邀请者

笔者在美国考察时发现:幼儿园天天都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幼儿园天天有家长志愿者在幼儿园协助工作;幼儿园每学期会安排1天时间向社区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做志愿者。这些做法有利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要做好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邀请者,需注意以下几点:(1)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教师要布置好班级环境,热情欢迎家长和社区居民来参观访问,定期向他们开放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萌发要参与其中的愿望。(2)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来参与。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家长、社区志愿者、商业伙伴、地方艺术家和当地居民的职业特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热心向他们介绍幼儿园所需的各种服务,鼓励他们投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与儿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3)指导社会各界人士来奉

献。教师要广泛邀请家长和其他社区居民来做志愿者,向他们讲解班级的常规和作息制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向他们传授成为儿童良师益友的“锦囊妙计”,指导他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的方式贡献力量。

五、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行动者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虽然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是却未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事实上,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欢迎幼儿园师生前往开展活动的社区机构和场馆越来越多,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常常实行儿童团体优惠票价政策,鼓励幼儿园教师带领儿童前来参观。所以,教师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想办法。(1)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笔者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考察时发现,教师在组织儿童外出活动前,都会把相关事项告诉家长,要求家长签名同意,也鼓励有意愿的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了外出活动的安全系数和质量。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2)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所在社区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的利用率,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例如,社区中的文化场所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组织儿童参观游览。比如,教师可带大班儿童到图书馆去参观学习,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可带中班儿童到博物馆去探索体验,以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等。

六、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展示的参与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师应“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呼吁教师“为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政策不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在家园、社区共育中的责任,也为其如何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指明了方向。(1)向社区居民传递科学育儿理念。幼儿园教师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有着较为丰富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和广大家长举办儿童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为家长解答育儿困惑,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2)鼓励儿童参加有益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日趋完善,社区会越来越频繁地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可组织或鼓励家长带领儿童去参加这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在社区举办庆祝“敬老节”活动时,教师可组织或鼓励家长带领儿童到敬老院或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去参加相关活动,如给老年人送长寿糕,给老年人表演节目等。(3)指导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家庭与社区互动中的桥梁作用,把对儿童的教育与为儿童及其家庭服务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如果儿童比较胆小,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带领儿童去参加社区周末举办的“全家献爱心”的拍卖、捐赠之类活动,以鼓励儿童在公众面前大胆表现,如说出自己带来了什么玩具,想拍卖什么样的价钱,把拍卖所得投入捐款箱等。

七、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效能的评价者

社区的教育资源多种多样。教师对社区教育资源作出正确评价,是其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前提,也有利于幼儿园与社区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反映了幼儿园及其教师的专业水平。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指出,“优质幼儿园应能和社区建立关系,并能运用社区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能与社区的各种机构建立并维持互惠的关系,以实现在课程、健康、衔接、融合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目标:能帮助家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学习”。《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修订稿)》指出,幼儿园的“办园成效”之一体现在“社区、家庭及同行对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学水平较为认可,在本市或本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社会、家长、教工及同行对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满意率高”。

要正确评价社区教育资源的效能,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评价主体间的协作性。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资源效能的主要评价者,但是,社区教育活动涉及儿童、家长和其他社区居民,因此,在评价社区教育资源效能时,儿童、家长等也有话语权,也是评价主体。理想的评价模式是,以教师自评为主,以其他人的参与评价为辅,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协作。(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效能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估幼儿园使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情况,还要评估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情况,以做到评价全面、客观、公正。(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评价社区教育资源效能时,应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评价客体的多元性。教师不仅要评价社区教育资源对儿童、家长、社区所产生的良好影响,而且要评价社区教育资源对自己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师要关注儿童喜欢哪些社区活动,这些社区活动是否开阔了儿童的眼界,丰富了儿童的经验,提高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注意家长参加社区活动的热度、广度、频度和深度。看家长是否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而提高了教养孩子的能力;教师要了解社区中有哪些场馆已经向儿童免费开放了,社区中有哪些人士已经参与到教育中来了,其参与的水平如何;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全面了解了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社区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等等。

参考文献:

[1]EPSTEIN J L.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2:15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

[3]GESTWICKI C,Home,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A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M],Albany,NY:Delmar Publishers Inc,1992:296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4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苏州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苏州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二、现状与问题

根据苏州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全市237万外来流入入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多人,流入人口中少年儿童和在校生约有34万人(这里的两个数字均包括15岁以上的在校生)。原创:从表l可见,15岁及以下的流入人口中,在沪读中学(12一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学校学习,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也为新一代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表1苏州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

总样本数

其中:在沪读书(人)

在沪读书比例(%)

0—6岁

1877

397

21.15

7—11岁

701

506

72.18

12—15岁

354

135

38.14

合计

2932

1038

资料来源:苏州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必要的上学条件],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主要依靠父母或监护人提供教育费用,1995年苏州社会科学院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最高,为2.39,比处于第二位的交通和通讯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0.74,反映了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消费需求有比较强烈的倾向。但苏州的流入人口以体力劳动者居多,他们来沪后从事建筑施工和加工工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收入大多比较低。根据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月平均收入为680元,其中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56.5%(见表2),仅相当于同期苏州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二(根据劳动工资年报统计,1997年苏州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52元)。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他们对子女的实际教育投入。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女童的教育。

表21997年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

月收入

所占比重

合计

100

300元及以下

12.2

301--600元

44.3

601--900元

27.2

901元以上

16.3

资料来源:1997年苏州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苏州市政府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了两条制度化的就学途径,一是取得蓝印户口或苏州户口在本地学校正式入学,二是在本地学校借读。由于苏州历来执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只有买房、投资和紧缺人才引进等少数几条渠道才能获得蓝印户口或城市户口,因此对解决数量庞大的外来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来说,其作用甚微,借读为主要形式。以苏州市徐汇区为例,1996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为9550人,借读生总数为7950人,占适龄人口的80.3%。2001年初苏州社会科学院在苏州全市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在96个在沪的7—15岁外来人口子女中,有33个在苏州本地学校借读,45个在民工学校就读,18个未上学,比例分别为34%、47%和19%。在苏州本地学校借读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是:(1)苏州本地小学容纳能力有限,尤其在同时作为本市动迁人口和外来人口导入区的城乡结合部;

(2)在苏州市教委关于借读的规定及其执行中,对借读条件从严掌握,致使大量民工子女无法利用这一形式;

(3)尽管名义上借读费用不高,约为每学期400元,但借读生家庭往往要缴纳数目不小的赞助费(每年1000—2000元)或给学校提供其它资源才能入学,许多处于低收入的民工家庭难以承受,表3反映的是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类型学校就读的每学期费用支出情况,显然,在家乡就读的费用低于在苏州民工学校的费用,在苏州民工学校就读的费用又远远低于在苏州正规学校借读的费用;

(4)借读中突出的不同地区在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因素。

表3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类型学校上学的费用支出比较(2000年)

样本数

平均每学期费用

最低

最高

在苏州正规学校借读

38

1830

250

6160

在苏州民工子女学校就读

41

842

100

2200

在家乡学校就读

103

652

50

6000

资料来源:苏州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初的苏州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学期的费用中包括借读费、学费、书杂费、生活费、暂住费等。共调查了615个经济型流动人口家庭,共有544个孩子,其中192个孩子在苏州,327个在家乡。在有孩子的家庭中,42%至少有1个孩子在苏州生活。

3、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发展中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为适应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需要,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不少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苏州便应运而生了。苏州市最早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出现在1992年,后来发展很快,到1997年已经发展到100多所,据估计,目前有500所以上,主要分布在徐汇、长宁、闵行、浦东、闸北、嘉定等区和一些郊县。以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为例,1995年开始出现民工子弟小学,当年有8所,1996年发展到18所,1997年36所,1998年72所,至2000年9月有105所小学,27所中学,学生近2万人,其中有个较早开办的学校,分校也已经发展到了十几所。闵行区外来人口学校在最多时有108所,后来经过合并认证留下54所,目前在校学生有2万多人。

这类学校的创办者大多来自安徽省,安徽人在沪办学校的较多,这与流入苏州的安徽人较多有关,也与安徽当地政府支持办学分不开。开办这类学校在满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需要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可以通过办教育来获得收益。一般一个学生一学期学费300多元,所以开办者积极性很高。

根据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这些学校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动人口流出地教委或学校的跟踪办学点。此类学校主要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的,在管理上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与家乡教委或学校关系比较密切。第二类是企业为解决本单位内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而创办。第三类是其它社会力量(多为个人)办学点。

这些学校的资金来源包括三种途径:学费、社会赞助及上级拨款。学费是民i子弟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许多外来人口子女学校都获得过社会赞助物品,一般为课桌椅、作业本等实物,如卉园教学点获友谊汽车服务公司捐赠的课桌椅80余套,广丰小学曾获旅游中专捐赠的课桌椅20套,拥有500多名学生的皖浦希望小学的校舍和课桌都是当地政府提供的;还有些得到流出地有关上级部门提供的拨款资助或实物支持。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外来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在财务管理方面,各校维持了收支平衡,并有节余,这无疑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存在的动力之一,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外来人口于女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与此相比,教师的待遇偏低。月收入在500至1200元左右,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创办者都是从流出地获得办学许可证,然后到苏州办学,苏州本地教育部门会同苏州市公安局在1998年颁发了《沪教委基(1998)59号》文件,提出了《苏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由于种种原因,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直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外来人口学校的主要问题是:1、办学资质问题。有些校长不具备办学资质,教师无教师证书。有个小学校长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教小学一年级。这些学生长大后就是“新苏州人”,如此下去岂不误人子弟。2、办学条件不合格。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是仓库、公房等,因陋就简。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教材采用流出地,各省的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教材管理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4、经费短缺,常见病防治、体检等都跟不上,对儿童的头、齿、眼、耳等常规检查项目无法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学校本来收费就低廉,办学者就尽力压低成本支出,一些最基本的教学器材都不舍得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质量较难保证。

从总体上讲,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央虽然有规定要当地政府大力协助,就近入学,但并未形成法律法规条文,特别是经费问题无从着落。许多基层政府部门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预防保健和食堂卫生等问题普遍进行了监督检查,有些地方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江桥镇政府在近年来筹措了大量资金,加快校舍建设,使得所有居住在当地的外来学龄儿童都能享有求学的权利,考虑到外来入学儿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收取借读费,甚至免费入学,确保儿童入学的权利。机场镇道兴村对皖浦希望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校舍,捐献书籍,与当地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当地还与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家长的素质,促进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转三、改进对策探讨

苏州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形势非常快,1998年本市颁布的《暂行办法》中原则性的东西多,而可操作性较差,缺乏量化指标,加强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规范管理迫在眉捷。

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认识。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如果不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但会耽误一代人,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一些措施开展对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苏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已在“九五”期间把外来儿童的有关教育保健的状况,列入统计分析的范围,进行一些跟踪研究,在“十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1、放宽借读条件,降低赞助费用。

本地正规学校应放宽借读条件,适当降低赞助费用,吸收外来人口儿童入学,为在苏州市打工的有稳定工作、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口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与国与民都有好处。

2、把闲置的学校资源用于外来人口的教育事业。

自60年代末以来,苏州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到1998年总和生育率已降到0.87,远远低于2.1左右的更替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减少,这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萎缩,造成了部分教学资源的闲置。从统计数据来看,1999年苏州市共有小学1208所,与1990年相比,减少了一半多,招生人数也下降了7.65万人;同期幼儿园的数量减少了2/3,在园人数减少了42%。也就是说,随着生育水平的降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苏州市户籍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实际教育需求有所减少。而以往教育投资形成的教育资源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场地、设备、师资都闲置出来,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

3、广开筹资渠道,解决办学的资金短缺问题。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原创: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5

【摘 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中推进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从诵读经典、园区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养成良好道德品行。

【关键词】 国学启蒙;幼儿学前教育;素质拓展

在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国学集古人学者之智慧,涵盖了许多品行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零到三岁,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具有良好的语言模仿能力。诵读经典,传习文化,在幼儿极具天赋的时机,循循善诱,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推进。

一、诵读经典,领悟国学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是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丰富多彩,体系复杂。因此,选择最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诵读的材料,成为国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经典,句子简短,文意通俗,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也比较容易理解,是比较适合的诵读材料。《三字经》中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文化常识,包括“仁”、“义”、“礼”、“信”、“孝”等核心思想。诵读《三字经》,能提供给孩子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受益匪浅。如黄香九岁能温席,孝顺父母;孔融让梨,友爱兄长;亲师友,习礼仪等,这些都是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他人良好相处的剂。《千字文》全文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文采飞扬,条理清晰,易诵易记。其中拓展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的现象,以及历史道德的内容,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增进了幼儿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个人朗诵、集体朗诵、听读范文、配乐诵读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先给幼儿做一个诵读的示范,情绪饱满,发音准确,指导幼儿在进行模仿时,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

二、环境创设,体验式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如此成就,与当年孟母三迁是息息相关的。孟母清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当前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家长互动紧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建设幼儿园的环境,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重素养”等教育理念,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比如,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从细处入手,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在走廊、楼梯口、教室标语、班级口号、宣传栏等地方设置经典标语。“上下楼梯勿打闹,靠右慢性勿拥挤”可以张贴在楼梯口,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挂于幼儿餐厅,督促幼儿合理膳食,杜绝浪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即可贴于教室内,熟读常诵,重视学习。其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适宜的国学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国学经典朗诵会,鼓励幼儿勇敢上台,展示自我风采。开展古诗诵读会,在音乐中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素质培养。除此之外,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环节,选取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音乐舞蹈元素,自导自演,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应积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幼儿营造了轻松趣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各方面启迪了幼儿的教育和成长。

三、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幼儿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新形势下,仅在幼儿园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远远不够。拓展幼儿的素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家庭国学氛围的建设。因此,在开展家庭活动时,教师可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国学经典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法及优势,以获取家长的支持信任和配合。

比如,教师可组织“家长伴读”阅读经典的活动,每月一次,阅读书籍或篇目由家长和幼儿自主选择。在伴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孤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及时与家长交流贤ǎ形成家庭良好的国学阅读氛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国学,还能融洽家庭环境,增进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交流过程中,幼儿能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效果,才是真正地传承文化,拓展素质教育。

此外,营造国学氛围不局限于经典的阅读,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庆热闹的春节,幼儿便可换上传统的新衣,对父母行叩拜礼,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在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父母便可以带孩子制作香粽,看龙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习俗。在满月当空的中秋节,月下团坐,品尝月饼,观赏秋月,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等等。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教师教学、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内化为品行、道德、修养,成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学识素养。在诵读经典、良好的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中,能有效拓展幼儿素质教育,培养优秀、有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6

关键词:语文;亲子读写;生活勤读写;读书促读写;活动促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85―01

一、家校沟通,发现研究契机

“亲子读写”,是指在家长的指导或协助下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读写培养的活动。我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尝试着指导一个家庭进行亲子读写。三年级时,我班的一位叫蔡昌骁的学生进入了我的视野。他学习状况较好,成绩优异。当我和蔡昌骁父母交流时,发现作为知识分子的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对孩子在家的读写方面也一直处于指导状态,但由于读写刚刚起步,孩子的能力还较弱。于是,我与蔡昌骁父母相互配合采取措施,通过研究和指导他们的亲子读写,无论是我还是孩子的家庭,都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二、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采取措施――缔造亲子读写氛围

1. 让孩子结合生活积累素材,围绕生活勤读写

家长是孩子家里的老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把生活和写作统一起来。引导孩子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多做情景作文、生活作文、生活日记,让写作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

【案例】我与蔡昌骁父亲在交流时达成共识:蔡昌骁很聪明,也喜爱阅读和写作。但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在读写上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写作缺少素材,想写但没东西写。于是我就建议家长多引导孩子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多在家中带孩子进行一些喜爱的活动,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勤写作。后来,从蔡昌骁的一次投稿中,我发现他父亲确实做到了,而且从稿件的质量看,这个方法对孩子的读写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文如下。

请到乡下走一遭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同学们又想着去春游了,这不,今天老师刚跟我们提了个问题:到哪里去春游?大家立刻就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有的说去黄海公园,有的说去人民公园,有的说去飞机场……而我的建议是到我奶奶的家乡去春游。

奶奶家住在郊区,那里的风光很美丽。奶奶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鱼儿在水里愉快地游来游去,如果你往水里丢下一个小石子,鱼儿“唰”地一下就全不见了,过一会儿,它们又慢慢地从水底冒了出来。小河里时不时就有鸭子“嘎嘎”游过,小船“吱呀,吱呀”划过。小河边上长满了绿意盎然的草儿,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河堤上有一排排千姿百态的柳树,那随风飘荡的柳枝就像仙女手中舞动的绿绸带。小河上横跨一座小石桥,站在小石桥上向远处眺望,麦苗儿绿油油的,菜花儿金灿灿的,桃花儿红艳艳的。在桥上吸上几口气,感觉非常清新、凉爽、湿润,顿时心旷神怡。偶尔有几只燕子掠过河面,飞向远方,当它们快要离开你的视线时,突然一个转弯,它们又回来了。

啊,这真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希望大家能采纳我的建议,到乡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将这乡村春天的清新和烂漫带回家。

【家长的话】带着一点乡情,孩子对乡村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观察乡村,发现其中的美丽,并愿将这美丽与大家共享。

从家长的点评中,可见这篇文章是作者围绕生活积累素材,围绕生活勤读写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2. 让孩子多读有益的书,创设家庭读书氛围,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读书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开阔思路。我建议蔡昌骁家长在家中让孩子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亲子共读中给孩子作好榜样。

【案例】有一天放学,当我批改完作业回到教室时,发现大扫除刚刚结束的蔡昌骁正独自在教室里看书,上前询问,发现他正在看《西游记》。我很惊奇,一个刚刚上五年级的学生能读懂这原版名著吗?但从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读得很好,对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讲得头头是道。原来,是其父亲长年累月对其培养才收到了这样的效果。他经常在家和父亲一起看名著,遇到不解之处,就向父亲请教,父亲及时给予指导。久而久之,他的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3. 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读写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发展

活动是孩子的写作之源,而学校组织的关于读写的各项活动可以说是精心打造,是提高孩子读写素养的有效途径。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在这方面,蔡昌骁的父亲给予他的支持是很大的。

【案例】今年五月,校文学社发起了“创办自编文集”的倡议。同学们纷纷响应,涌现了许多好作品。蔡昌骁家庭十分踊跃:从斟酌名称到作文选取再到编辑校对,从封面设计到后期制作,可以说是家长与学生的全程参与。蔡昌骁在文集中写道:“我自己的文集终于成功了!尽管文笔稚嫩,却是真情的流露。一路走来一路歌,这次活动让我们深深懂得:只有努力,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春色满园。”

总之,蔡昌骁家庭成功的亲子读写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要想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离不开亲子读写。亲子读写又离不开让孩子结合生活积累素材,围绕生活勤读写;让孩子多读有益的书,创设家庭读书氛围,以读促写;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读写活动,以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只有真正将家庭读写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