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检测技术范例6篇

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1

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对以下几种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快速检测技术

一、主要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 分子生物学技术

(1)PCR技术

通过大量复制目的菌的高度保守的一段或几段特异性DNA并确认这些DN段的大小来完成检测,如果样品中存在目的菌,就能复制出有关特异性DN段,而复制特异性DN段靠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该技术已大量运用到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并形成标准化,如SN/T 1632.2-2005《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PCR方法》、DIN 10135:1999《沙门氏菌聚合酶连锁反应(PCR)检验方法、ISO 20837:2006《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食源病原体―定性检测用样品的制备》

目前利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的商品化仪器有被AOAC、USDA-FSIS、Health Canada、AFNOR等权威机构认可的BAX@全自动病原菌检测系统,可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此外还有RiboPrinter@微生物鉴定系统,可鉴定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和阪崎肠杆菌等致病菌在内的1400多种细菌。

在1996年由美国AB公司推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与常规PCR仪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产物污染、自动化程度高,同时能对起始模板进行准确定量等特点。

(2)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的特异DN段。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核酸探针能特异性地与目的DNA杂交,最后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探针标记方式为放射性标记、非放射性标记,具有直观、准确等特点,基于核酸探针杂交的基因芯片技术,虽然其灵敏度与PCR技术相当,但其具有高通量、多参数、高精确度和快速分析等特征,所以备受青睐。我国已将此技术引入到行业标准中来,如SN/T 1543-2005《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鉴定方法》。

2 免疫学技术

(1)荧光抗体法

用荧光物质标记抗血清的抗体,即抗抗体。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目的菌-荧光标记抗体结合物或目的菌-抗体-荧光标记抗抗体结合物来判断结果。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内,国内使用的较多是mini-VIDAS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该系统已被AOAC、AFNOR等权威机构认可,可检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2)免疫酶技术

以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抗原与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抗抗结合物与酶标记抗抗体特异性结合。根据酶反应有色反应的有无及其浓度,即可间接推测被检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及其数量。常用酶技术分为固相免疫酶测定技术、免疫酶定位技术和免疫酶沉淀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内,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有Reveal@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系统、Reveal@沙门氏菌检测系统及GeneQuence@李斯特氏菌检测试剂盒、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凝集试剂盒等。

(3)免疫磁珠技术

用连接抗体的磁珠捕捉增菌液中的目的菌,然后将捕捉到的抗原即目的菌划线于选择性平板,观察菌落。或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抗抗体进行检测。或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进一步检测。此技术在ISO 166654:2001《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大肠杆菌O157基准检验方法》上得到了应用。目前可利用该技术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0157、大肠杆菌0145、大肠杆菌O111等进行测试。

(4)免疫层析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膜固相免疫测定技术。滴加在膜一端的样品溶液受膜的毛细管作用向另一端移动,犹如层析一般。移动过程中被分析物与固定于膜上某一区域的抗原或抗体结合而被固相化,无关物质则越过该区域而被分离,然后通过标记物的显色来判定实验结果。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实验称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等优点,可对食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等进行检测。

(5)其它免疫技术

细菌直接计数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cytometry,SPC)法。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则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由此可通过仪器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来估计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流式细胞计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时对目的菌进行定性和定量鉴定。目前已经建立了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的FCM检验方法。

3.其它技术

即用型纸片法

3M公司的perrifilmTM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由RCP Scientific Inc公司开发上市的Regdigel@系列,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产品。3M公司生产的PF(Petrifilm)试纸还加入了染色剂、显色剂,增强了菌落的目视效果,而且避免了热琼脂法不适宜受损细菌恢复的缺陷。霉菌快速检验纸片,应用于食品检验中的霉菌具有操作简便,仅需36℃培养,不需要低温设备;快速,仅需2d就可观察结果,比现在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缩短3~5d,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菌落典型,易判定。

二、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快速检测技术的评估结果表明,其对于某类食品的性能优于其他食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成分干扰所致,有些食品成分对于快速检测方法中所应用的技术是比较麻烦的。例如在采用PCR技术时,食物中的高蛋白、高脂肪对Taq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同时PCR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放大产生假阳性结果。

三、结束语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采用培养基增菌培养、分离、生化鉴定及革兰染色镜检等传统检测方法,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要求极高,操作步骤复杂繁琐,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近年来,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分子生物学、电子技术、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更快、更方便、更灵敏、更准确。

随着某一快速检测技术更加频繁的使用,其好处与局限性同时变得更加明显,使用者在选择这些快速检测技术时,应考虑此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实用性、稳定性、灵敏度以及采用此技术的供应价格、认可程度和售后服务等因素,综合判别后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雷质文,等.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李志明,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生物检测;技术;传感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 A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科学、高效的食品检验技术,对于满足人们的食品安全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食品大多源自动植物,可应用部分生物材料在化学物质当中所具有的识别能力和特异性进行检测。目前,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有食品污染物和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并且食品检验技术逐渐的趋向于微量化、简便和快捷的趋势发展,在食品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情景。本文就其应用进行分析。

1 食品检验中的主要生物检测技术

1.1 酶技术

酶检测方法主要用作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和残余农药的检测,为较为多见的食品检测方法。同时,将免疫方法和酶学相结合的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经在食品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应用于食品检测的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且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检测水果和蔬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目前,美国化学会已经纳为分析农药残留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应用而言,该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实际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1]。主要用作食品染料木黄酮的检测,可对食物提取物和粗制品,以及大量的流动人群进行检测,具有可靠、价格便宜的应用优势。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就是PCR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身为体的制定基因进行分析,从而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它属于一类于体外快速扩增的特定 DNA 或基因序列方法。该方法最早被用作转基因的检测,因为其所具备的微量和精准应用优势,目前已在各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在对食品微生物遗传性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逐渐的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情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应用原理在于结合微生物异基因的扩增,进而分析食品被该类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或是看其是否受到污染。该技术目前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在食品病原菌检测发面的应用较广,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PCR 技术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中,主要是对食品中存在的病原菌微生物进行检查,从而保障室外的质量和安全性。一般来说,人们在对肉制品、水产品等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该技术,来对其中的小肠耶尔森氏菌进行检查,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 PCR 技术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保障食品检查的质量我们就要将一些新型的技术引入到其中,使其应用房屋在扩展的同时, 也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相关要求。

但同时,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食品中若是存在已经死亡的细菌,便会表现出假阳性,并且不能够将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检测出。

1.3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出口食品贸易不断的增多。因此,食品贸易要求采用高通量、高质量的监控体系和食品检测。而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的应用,为食品检测当中检疫和检测方面最实用、最快速的高新技术。该类技术主要应用光导原位合成等,能够把大量的生物大分子进行有序的固化,并停留在支持物表面。然后将已经通过标记待测生物样品的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采用特定仪器快速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仪器可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激光共聚焦扫描,进而对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进行统计[2]。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可对食品所处的安全状态进行科学的了解。并且对于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中的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情景广。

1.4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的选取较为重要,需要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主要包括抗原、DNA 和酶等。在分子识别原件和待测物的特异性实现结合之后,其所产生的热、光等复合物能够通过对应的信号转换器,进而促使其转化为能够输出的的光信号和电信号,并能够将其放大之后再输出,最终得到检测结果。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和操作简便等应用优势,该种检测方法对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构成挑战。同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能够实现简便、快速并且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的建立。该技术的应用,可将检测的时间缩短,若是用作热狗、牛奶等食品中葡萄糖球菌肠毒素的检测,可促使其灵敏度提高至 10-100 ng/g,并能够将整个检测过程控制在 4 分钟之内[3]。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其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徽制造技术,以及需要较好的生物材料,促使其使用寿命、稳定性和重现性等问题的限制,制约着食品检测领域中,商业化生物传感器发展的实现。

1.5 免疫法免疫法为目前食品生物检测技术当中应用灵敏度最高的技术,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具有较好再现性,并且较容易操作,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并且因为蛋白质之间存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差别较小,采用标记探针法和免疫检测法进行区分,相对而言,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

2 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采用快速有效的食品检测方法,能够较好的控制微生物的传播。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较大的伤害,并且较大的损害到食品的质量。生物检测技术因为其所具有的较大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中,已具有较大的成果。在目前,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生物技术,较为常用的包括生物传感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和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2.2 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

食品品质和成分的常用检测方法为生物感应器,早期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为葡萄糖感应器,主要在于食品含糖量的检测,在目前已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日本在鱼类新鲜度的测定方面,已将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实现商品化。同时,还可通过生物技术,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时,需将需检测的某种气味和蛋白相结合,促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另外,还可用以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由于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对其实施相应的检测,变得较为重要。就目前而言,较常用的技术包括酶活性检测、蛋白质检测和有酸检测三种方法。

2.3 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

近年来,对于残余农药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应用,逐渐的为人们所重视。同时因为食品中残留农药所导致的毒性问题已得到多国的重视。目前,主要采用的生物检测技术有生物传感器和酶技术。

3结束语

生物检测技术凭借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情景。并且在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之下,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也将一些新鲜的技术手段融入的其中,从而对生物检测技术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促进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凸显出较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利萍,郭蔚丽.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

[2]闫铁炜.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3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生物药物的质量监控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新生物技术药物中的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单克隆抗体、重组疫苗等重点品种迅速发展,已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主力增长点。而上述生物制品往往用于医学上较难攻克的疾病类型,如癌症、自身免疫缺陷、重度贫血等,剂型常以注射剂为主。生物药物特别是新生物技术药物因其特有的性质,在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中,应特别重视其生物活性检测及安全性检查,对注射剂的质量监控尤为严格。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中,对生物制品的注册申请审核及上市品种的日常监管,其态度都可说是最为审慎严格的。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亟需更加专业的生物药物质控人员,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设置应运而生。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上综合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用于检测和研究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药物分析不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主要对象为生物药,特别是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生物活性物质。从业人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药物分析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素养,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特点是注重技能培养,相对淡化理论教学。在三年学制中,要满足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种培养模式是需要的。但是理论课时缩减,带来另一面的影响――教师难教而学生难学。同时,相对于本科生源而言,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作为一门综合程度高、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极多,前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使得部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感觉较为吃力。

如何适应高职培养体系特点及高职生源特点,进行有效教学,为生物药企、检验机构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生物药企一线工作经验和课堂教学情况,对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体会。

1 教学中采用归纳法,简化知识体系

根据现有的高职类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教材,课程内容基本是按照“绪论――生物药物的检查法――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分析”这样的框架进行的。课程主体框架并不复杂,但是其中涉及的知识点细节极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纳法非常实用。

生物药物的检查法部分详细介绍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安全性检查、卫生学检查。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则是系统地呈现一个生物制品从起始材料到成品的每个环节中质控的主要内容,实际上相当于药典中各论的具体内容。各类生物药物分析部分呈现的则是药典中各论的成品质量检定内容。生物药物检测主要工作集中在成品质量控制,这个部分主要包含鉴别、一般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安全性检查、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效价测定等项目。检查法中学习到的内容可以逐一归纳到对应检查项下。而不同药物的检测虽然存在一些差异,比如鉴别、效价测定这两个项目一般方法不同,其他检测项目基本是相同或相似的。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学生进行归纳示范,指导学生以归纳法进行知识点整理,经过归纳总结后,知识脉络清晰,记忆起来就事半功倍。

2 让《中国药典》充分走进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药物检测工作,归根到底主要是根据《中国药典》进行的规范化操作。因此,让学生学会熟练应用《中国药典》是一项重要基本功。药典内容繁多,收录的药品成百上千种,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较快地熟悉药典是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的。

以《中国药典》三部为例,药典主要内容分为凡例、通则、正文和附录。因为药典内容繁多,第一步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目录。药典目录包含全文目录、通则目录、各论目录、附录目录,通过查找目录即可快速找到所需要内容的页码。第二步,教师应当明确介绍每一项主要内容的作用,这样在进行药典查询时可较快地找到对应模块。比如需要找精确度,应该到凡例部分查找;需要找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就应该到通则部分去查找;需要查看具体的药品质量标准,就到各论部分查找;如果需要查看通用的检测方法,比如无菌检查法,那么就应该到附录中查找。这样,经过这些简单的入门指引,学生可以很快学会使用《中国药典》,对树立学好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很有益处。

教师不仅应该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熟悉药典,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更应当经常关联药典,将药物检测的每个环节以药典原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药典的使用,加深所学内容印象。善于应用中国药典这个工具书,对学好生物药物检测这门课程,可谓如虎添翼。

3 因生制宜,采用“减法”教学

相对来说,高职生源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鉴于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任务繁重,如何让学生在紧迫的时间里减轻负担、有效学习,是教师应当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如上所述,药物检测工作,归根到底主要是根据《中国药典》进行的规范化操作。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操作规程是根据中国药典或者企业的内部质控标准进行的。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学会“减法”学习法。学生只需要掌握常见的检查项目基本原理和重要环节、掌握药品检测的主体框架,对操作细节则可放宽要求。例如:无菌检查是生物药物检查中重要的检查项目,涉及的检查操作较繁琐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理解无菌检查的原理和判定标准,记住操作主要环节,操作细节可不必死记硬背。这就如同园艺管理中的植株修剪,达到“主干突出,侧枝分明”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有效引导,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可减负不少,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增加学生“岗位实习”机会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工学结合,提倡“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理论课程与技能培养并重。因此,实训和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环节。笔者曾在生物药企工作数年,深知从学校到一线岗位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过渡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甚至实训操作,跟实际工作岗位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学校的实训中,经常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自主分析能力不强,缺乏深入的理解,很多实训操作并不能有效掌握。如果能够进入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则可以从整体上理解整个药物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完整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但让学生进入药物生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往往都是在学业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对课程学习掌握效果的促进来讲明显滞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此课程的实践部分,可换一种思路进行校企合作。与学生完成学业后实习相反,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训指导。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的实训设计,更加贴合实际岗位要求,操作规程更加规范。在教学中,可以模拟“实际岗位”,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产生强烈的职业真实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对有效理解和掌握实训操作产生积极影响,为将来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4

乳品中主要的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乳品行业发展迅猛,市场上的乳品生产厂家越来越多,但同样存在乳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问题。根据我国乳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大多都是由污染致病菌引起的。我国的乳品安全防控中,病原菌检测品种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当乳品中存在这些病菌时,人体在食用了乳品以后将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最终引起严重的中毒事件,在危害了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对乳品生产企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社会影响非常严重。如果病菌或者有害微生物的含量超标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属于一种相对传统的检测技术,在利用这一检测技术开展了相应的检测以后,人们可以获得乳品中的活菌总数信息,具体的检测过程中,涉及了准平板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观察法。在这一检测技术出现的早期阶段,因为很多乳品企业的条件有限,这一技术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很多乳品企业的青睐。作为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有效技术,这一检测技术的整体成本偏低,所使用的相关设备也比较简单,虽然如此,检测时的流程复杂且检测耗时长,最终所获得的检测结果可能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检测的准确度不够。随着对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日渐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缺陷,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技术改良,形成了输水网格滤膜法,采用这一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浓缩靶细菌,将检测样品中的抑制因子全部去除,避免菌体受到破坏,使得检测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也相对较多,根据这一检测技术的原理分析,在检测结果获取时,通过单个电极对生物量产生与消耗电荷的检测,也就可以获得乳品内有害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基于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原理,这一检测具有全方位性。微生物存在新陈代谢特征,当处于新陈代谢状态时,微生物将会对培养基中的化学性质出现明显的干扰,在此基础上也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检测。当然,在乳品检测时,还常常利用还原实验法来进行,用还原实验法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时,基本上克服了色素生物灵敏度响度较低对检测结果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整体的检测效率,获得的检测结果相对可靠。电导和抗阻法同样属于生物电化学检测,在利用这一检测方法进行有害微生物检测时,大肠杆菌群的检测结果具有极高的精度,但利用这一检测方法时,有关检测人员需在检测之前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制难度较高,需消耗较长的时间。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在应用时,生物传感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利用生物传感器中的自动感应模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不仅具有极高的检测效率,且整个检测结果的精度高,时间消耗短。

免疫学检测技术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中,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细胞因子存在着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有效利用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存在着抗原的区别,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使得抗原对机体所产生的刺激抗体同样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免疫学检测技术出现的早期阶段,机体感染变质程度的检测涉及了以下几种:利用单克隆抗体,对乳品中微生物的抗原进行相应的检测;利用微生物抗原,获得机体形成的特异性抗体信息。近年来,我国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酵联免疫吸附技术、酵联荧光免疫吸附技术等,不同的技术下有着各自对应的优缺点,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为了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关检测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恰当的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种类虽然较多,且不同的技术有着其各自的适用性,但是,整体的检测流程高度相似,首先利用培养皿对病原菌采取富集培养的方式,随后对最终的培养物开展分析和检测。这种检测方式下因为涉及了培养环节,此环节的时间消耗虽然较长,但后续的免疫检测效率却是非常高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含了多种技术,主要为:(1)PCR技术,此技术在体外急速扩增特异目标基因,属于一种特殊的技术,在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如果选用的是这一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样品中的微生物信息,对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的细菌而言,利用这一检测技术来完成检测的技术优势更为突出,完全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但PCR下的整个检测流程相对繁杂,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性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精度。PCR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乳制品成分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应注重前期的乳制品处理。(2)其他分子生物技术,如分析化学技术、ATP生物荧光技术、液相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适用范围较广,技术应用频率较高。液相芯片技术在核算研究和免疫分析中的使用相对较多,这一检测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时,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精度高,更具可靠性,完全可以在高通量多指标状态下开展同步的分析与检测。

乳制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制品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有所提升,相关研究人员积极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虽然已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多种,但是随着检测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还有着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现场检测

在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过程中,各种检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同样需借助于专有的检测工具和设备来完成,检测仪器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小型化的特征,随着这些检测仪器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的微生物检测中现场检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

1、食品微生物检验环境

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要确保食品微生物检验环境的无菌,达到无菌条件则须先进行消毒,主要任务是将微生物进行灭活,避免微生物再次生长。我国现在主要使用的消毒技术有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主要为:在室温下,220V,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lm处的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臭氧消毒主要为: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内作业。

2、免疫学方法

2.1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原理为在膜的毛细管作用下,被检测对象发生移动,方向朝着另一端,在此过程中,抗原和抗体会结合、固化、分离,最后根据颜色变化检测食品。目前较为受欢迎的为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并且已广泛运用在食品产业中。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等优点,,采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2.2免疫磁珠技术

抗对抗免疫磁珠分离法将为磁珠微球技术和免疫化学技术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该技术比免疫层次技术更加的快速、高效。

2.3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将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有效结合,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通过充分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将免疫酶染色,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实现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

2.4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标记活性抗原体,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明显的荧光,进而检测食品微生物。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3、细菌计数法

3.1流式法

流式法主要利用激光技术实现细胞浓度的识别。流式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采用激光技术照射样品;(2)密切观察样品是否存在反射;(3)分析样品,包括细胞大小与散射光间的关系、细胞膜抗原强度和激光亮度间关系;(4)得出最终的结论,并详细记录结果。采用流式法,不仅可以观测到微生物的形状,同时还可以明确微生物数量。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牛奶中的菌落数。在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蛋白质的影响,采用流式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出牛奶中的细菌及活性酶,近年来该技术逐渐成熟,希望该技术能得到推广。

3.2固定式计数法

固定计数法,又称为SPC计数法,通常采用该方法检测单个微生物或革兰氏阴性菌,该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细腻。

4、传感器检测法

4.1基因传感器法

基因传感器法主要是指将一个已知核苷酸序列的半单链DNA分子固定在传感器上,并使其与另外一条互补的目标DNA杂交,进而组成一条双链DNA,并通过换能器反映传达出的物理信号。基因传感器法优点在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目前我国基因传感器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基因传感器,一种为电极电化学式DNA传感器,另一种为石英晶体振荡器。

4.2生物传感器

采用生物传感器检测,被测分子与生物接收器上的敏感材料接触,并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之后会传达出一系列信号,如颜色、离子强度等。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食品中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可以采用酶免疫电流型生物传感器,能够获得良好的检测效果。代谢法

4.3阻抗法

采用阻抗法检测,首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培养相关微生物,使原来的惰性底物成为活性底物,此时培养基的阻抗性会有所降低,电导性会有所上升。之后操作人员应观察阻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检测微生物。该方法优点在于检测效率高。

4.4放射法

放射法是一项全新的检测方法,它将物理原理和化学方法充分结合,在检测过程中,首先完成细菌培养,并进行标记,之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通过分析一氧化碳,得出结论。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4.5干片法

干片法是⒁恍┪藓Φ母叻肿硬牧戏湃胧称分校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该方法主要以微生物即高分子学为基础,是一种综合性检测方法。由于该方法非常简单、易操作,且携带方便、成本低,该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一种常见的方法。

5、快速检测方法的不足

通过以上对不同检测技术的分析可知,不同的快速检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最佳的使用范围,很多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食品专一性,对于一个特定的食品检测性能最佳。但与此同时,许多检测手段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PCR及其衍生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价格非常昂贵,非一般实验室能承受,所以限制了其在我国食品检测领域的大面积推广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不仅仪器设备成本高,而且操作过程对实验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很多检测手段不能同时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免疫学方法虽然速度较快、灵敏度也较高,但容易呈现假阳性、假阴性。所以,现在有关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与束缚,同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提高检测设备的灵敏度,增强对微生物的识别特异性,增强设备的通用性等。

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避免食品中的微生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检测人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能准确、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有害物质,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水平,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雪.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236-237.

[2]向文瑾,徐瑗聪,许文涛.水及水产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01:45-52.

生物检测技术范文6

一、目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分析

目前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点项目包括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以及致病细菌等等,这些指标都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这些检测指标能够有效的反映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准确的反映待检食品样品的卫生状况,是衡量食品健康安全质量的重要标准。在通常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对于上述指标,只要其中一项指标不符合相关的要求,则待检食品样品就可以被认定为不合格。这些指标之中,大肠菌群指标是检测的重点,因为大肠菌群能够准确的反映出食品样品是否存在着变质现象。目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分型鉴定、微生物形态观察、噬菌体分型、试管凝集试验以及急性病毒试验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能够准确的反映食品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致病菌种类和数量以及细菌总数量等等。检测过程对于试验手段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主要有三糖帖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淀粉水解试验、Kovac试验、糖醇解试验、明胶试验等等。目前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所使用的试验手段虽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是相对比较的传统,而且操作不论是在繁琐程度还是在耗时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劣势。

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分析

1.放射测量法

放射测量法所测量的主要指标是细菌代谢物中的C14放射量,其基本原理是将含有微量放射性C14的碳水化合物加入到细菌培养液之中,让细菌在代谢的过程中分解这些碳水化合物,因为细菌在代谢和繁殖的过程中会将培养液中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并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代谢物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含有微量的具有放射性的C14,然后再利用放射性检测仪器检测细菌代谢物中的C14放射量,从而断定细菌的代谢状况,并进而推定细菌的总量。利用这种放射性元素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的推定出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总量,并且整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更少,操作也更加的简单。

2.PCR技术

PCR技术是目前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将食品样品至于人为制造的高温环境之中,微生物在高温的条件之下其内部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同时双链DNA分子会解旋成为单链DNA,在这过程充分完成之后立即将温度降低,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之中,微生物中的DNA分子会发生逆反应再次结合成双链DNA,同样也是在这个过程充分完成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的升温,将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循环次数一般限定在20至30次之间,整个过程大概需要60分钟左右,在整个过程中微生物中的DNA分子会扩大到原来数量的100倍以上,然后利用PCR技术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准确的将食品样品中的病原菌数量进行推定。该项技术不仅时耗短,而且灵敏度极高,即便是食品样品之中仅有一分子病原菌DNA,PCR技术也能够准确的将其检测出来。并且PCR检测技术的成本很低,对于特异性较高的病原菌也能够准确的进行检测。但是目前PCR技术仍有明显的缺陷有待克服,就是对于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很高,要求操作人员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以保证PCR产品在检测过程中能够不被污染。目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PCR技术已经能够涵盖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针对于PCR技术产品易污染的问题,我国在PCR传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延伸出了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应用了荧光染料和探针技术,利用荧光信号强度与新增产物数量成等比关系的原理,能够更为准确的推定食品样品之中微生物的数量,并且将产品污染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大幅度的降低。

3.电阻抗技术

电阻抗技术主要是根据培养基在细菌培养前后的导电能力改变来推断食品样品之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状况,因为在培养基中,细菌不断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会对培养基内的物质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培养基的导电能力,细菌的繁殖和代谢能够将原本培养基中导电能力较差的大分子物质转化成为导电能力较强的小分子物质,这就会改变整个培养基的导电性能,电阻抗技术正是利用了细菌繁殖代谢的这个特点来进行微生物生长繁殖状况的推定。该项技术的操作更为简便,耗时更短,具有很强的重复性,而且精确度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电阻抗技术已经在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检测细菌种类包括沙氏门菌、支原体、菌落总数以及大肠杆菌等多种微生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