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范例6篇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范文1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锻炼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及整个锻炼过程,都应遵循身体锻炼的原则,即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适宜的负荷和注意锻炼价值等。此外,如能同时运用形神结合、动静结合和内外结合等中国传统练身方法,收效更大;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变人的情绪状态,经常锻炼的人,可以降低人的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充分体现大脑活力。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对于一些记忆、反应、想象,都有着明显的提高,足以证明,对于人的智力水平有着促进的良好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体育锻炼范文2

本文作者:熊伟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方式调查分析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女生(52.77%)通过学校组织参加体育锻炼,实际调查了解到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都希望有人陪伴,并且希望学校能够多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这一点与女性群体害羞、含蓄、腼腆、无安全感、害怕孤单的心理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有34.04%的女生是独自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印证了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女生不喜欢用固定的组织形式束缚自己的行动,而且凸显了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的社会现实。还有13.19%的女生是通过协会活动或健身俱乐部参与,但由于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这2种方式并不适合大部分女生。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据统计,56.60%的女生选择慢跑,比例最大。因此,慢跑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但其运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深受女生的青睐,其中55.74%的女生选择羽毛球,25.10%的女生选择乒乓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项目没有过强的身体接触与对抗,但又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些项目也符合女生力量相对男生弱的生理特点。大球类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也逐渐走入女生的视野,有18.30%的女生选择排球,无身体的直接接触与对抗却不乏趣味性。另外,一些彰显个性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女生也很喜欢,20.43%的女生选择了此项。健美操所具备的时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既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潮流、走向,又能够很好地展示自我,增加自信,符合女生追求时尚和美的心理特点。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时长次数调查分析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48.50%的女生选择在傍晚参加体育锻炼,而晚上、早晨、中午参加锻炼的人数为24.26%、20.43%、6.81%。84.88%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长均在1h以内,这不仅可以让大脑从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很好的休息,还可以为晚上更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选择早晨和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分别占20.43%和24.26%。早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一天的学习和心情。选择晚上则是让劳累一天的身体得到放松。总之,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是比较合理的。40%的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固定,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女生仅为5.11%,这说明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2次或2次以下的女生占31.06%,如果按照我国体育参与情况调查中规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来看,她们和真正的体育人口还有差距,但却是最具潜力的体育人口。究其原因,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安排时间少,体育氛围不浓,无人陪伴以及自身的惰性是参与次数少的原因。尤其在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课程复习紧张,大三忙于考研,大四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与次数就会更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有23.83%的女生能够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这一群体的存在必定影响和带动周围女生的体育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终身体育的坚决执行者和有力倡导者。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据统计,场地器材的缺乏(48.51)是制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28.51),无相关人员指导(28.51),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够广泛、供女生选择的项目太少(14.89)。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升本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陈旧的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更新,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没有意识到由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而造成的体育器材设施短缺现象。这也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必备硬件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既要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外借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导致某些体育项目课程无法开设,可供女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相对减少的原因。而对于没有开设体育专业的升本院校,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也是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质量高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是综合多元的,对于美的追求是成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诱因;女生具有较强的体育强身观念,体育认知程度较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却很少;女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更青睐低竞技和趣味性强的项目;女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合理,但次数少,不固定。制约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序(由主到次)为缺少场地器材;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无相关人员指导;没有时间;其他;无自己喜欢的项目。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知识讲座,让更多的女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进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把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活动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坚持从了解动机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教学改革,鼓励人性化的教学,大力推广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如形体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多开展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克服女生胆小、含蓄、羞涩、希望有人陪伴参加等心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让更多的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设法加大对体育的投入,购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大部分女生共同参与的需求。对于已经开设体育专业的专升本院校,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资源,指派或成立体育活动志愿指导小组,定期定时对各个院校的女生体育活动给予专业指导,以达到“双赢”。

体育锻炼范文3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体育锻炼范文4

1.1研究对象

宿迁高师是宿迁地区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基地,主要生源为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高师为例,调查和分析当前高师生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高师生健康素养的提高。

1.2研究方法

在《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高师生健康素养问卷,选取样本在6个系部80个班一至五年级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抽样,抽样尽可能选取层次、类别、数量接近的有、无锻炼者,共计600名高师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经统计有、无锻炼有效问卷比为0.98:1。问卷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对高师生锻炼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锻炼时间、频次、内容、方式、负荷等。另一部分调查内容包括高师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1)基本知识与理念,包括正确理解健康概念、安全献血、精神卫生、急救、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防治艾滋病、癌症早期发现、劳逸结合、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等(11项);(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正确洗手、正确刷牙、食品安全、合理膳食、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交通安全、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健康体检等(12项);(3)基本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助拨打电话、看药物说明、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抢救触电者、火灾时安全逃离、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测体温等(9项)。共计40题。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相关概念

2.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体育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符合自身体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负荷强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则确定为体育人口。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判定有无体育锻炼的主要标准为:(1)有无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频次;(2)有无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3)有无明确的价值取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4)是否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信息反馈,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

2.2健康素养衡量标准

健康教育界对于衡量具有健康素养特征的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的定义具体界定的。NHES由标准、根据、行为指标3部分构成,主要围绕7个方面提出:健康基本知识基础;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同时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的能力;分析文化、传媒、科技和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运用促进健康的人际交流技巧的能力;在确定促进健康的目标和决策方面运用技巧的能力;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的能力。由此可见,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思考者、有主动获取能力的自学者、有辨析能力的问题解决者、高效的交流者、明智的决策者、有责任感的社会公益者。NHES目的是改进健康教育并促进健康,标准是对健康素养应具备的特征的界定,指导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由预期目标回溯工作要求的思路。如果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健康教育就是手段,健康教育水平是影响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要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两个方面着手。体育锻炼能够强化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3高师生健康素养现状

本研究计划各选300名有、无体育锻炼的高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对比,在发放问卷前先初步了解高师生体育锻炼情况,再用问卷对锻炼基本情况予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锻炼者比例远小于无锻炼习惯者,很多在锻炼时间、频次、运动负荷、持续性方面不足,介于有、无锻炼之间。最终选取有锻炼问卷290份,无锻炼问卷296份,共计586份作为研究样本,在全部调查问卷中被视为具备健康素养的约占16.90%,与同层次高师生相比,整体素养水平偏低。在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健康素养及健康素养3个内容方面:有体育锻炼的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8.97%;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被认为正确率在80%及以上的为42.07%;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9.66%;基本技能为57.59%;均值为39.77%。在无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方面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4.87%;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为34.80%;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5.55%;基本技能为44.60%;均值为31.65%。结果显示: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均值都要比无体育锻炼均值要高,说明体育锻炼与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全部样本中,健康知识和理念方面为38.40%,说明高师生在健康基本知识理念方面还比较匮乏,从而导致健康行为、技能素养低下。其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百分比最低,远低于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和理念,说明部分高师生即使具备了健康基本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基本技能及生活方式与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知多行少。基本技能素养在本次调查中最高,可能的原因是本调查中基本技能的测试偏重知识层面,不涉及实践操作技能层面,而且问题设计简单,导致正确率偏高,但正确率偏高不能掩盖“有理论、无实践”的教育现实问题。

3体育锻炼与健康素养的关联分析

通过对健康素养基本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健康素养由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行为成分包括一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4个方面:(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3)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分析。

3.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

在对关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所有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对比差距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精神卫生”“正确理解健康概念”“骨折处置、创伤止血、心脏骤停等急救方法”“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劳逸结合”。在“精神卫生”方面对比差距最大,说明在个人遇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应寻医方面,有体育锻炼的更能更积极面对;其次在“正确理解健康概念”方面差距较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意识上要高于无体育锻炼行为的高师生;此外3个问题涉及应急处理、人体生理、运动恢复等基本常识,这些情况在科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都会涉及,说明良好的体育锻炼使高师生具备了一定的健康观,主动采纳健康行为,从而驱动高师生进一步获取关于健康知识理念的相关信息。

3.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并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身形体、健美等外显方面的因素;“合理膳食”“控制体重”2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锻炼目标态度上能充分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和行为统一起来。而在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科学的健康意识指导下,个人对其行为的认知水平与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形成。

3.3体育锻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基本技能的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知晓率悬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火灾时会安全逃离”“抢救触电者”“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测体温”。以上5个方面的差距,可以充分说明体育锻炼虽然着重于人体生理肌肉动作技能形成层面上,但在肌肉动作技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下,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动作技能反应模式,只要进入特定的情景模式,在特殊环境刺激下,就会激发出一连串技能活动模式。

3.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分析

有、无体育锻炼差异很直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健康素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对追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当参与体育锻炼后,所产生的效益反馈到体育锻炼主体,自身对追求或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参与后效益相比,从而决定是否坚持或者放弃体育锻炼,所以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对于锻炼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能否自觉、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应成为健康素养研究范畴的重要构成要素,因为锻炼产生效益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主体对健康知识理念的理解,生活方式与行为质量的提升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的形成等方面。

4结论与建议

4.1高师生体育锻炼不足,静坐少动现象较为突出

这一现象与当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致,基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整体上缺乏一定时间、频次、强度的体育锻炼。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便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

4.2高师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健康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健康素养的认识是健康素养提升的基础,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群体,所肩负的使命更为任重道远,其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未来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健康观念,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学校应对提升高师生健康素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制定必要的健康素养标准及相关的健康教育促进政策,有针对地提升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4.3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存在显著性相关

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社会、学校、家庭要利用多方资源向学生生传输健康素养常识,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外部环境。

4.4体育锻炼是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锻炼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考虑锻炼时间、频次、负荷等因变量。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院校,要积极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根据高师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针对他们的兴趣激发对新知识探索的,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去完成既定目标,使他们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提升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形成一种带有一定健康素养水平的体育锻炼。

4.5高师生基本医疗常识、急救技能较匮乏

体育锻炼范文5

读者吴永清

吴永清同志:

你身体果然没有什么病,但也不很强壮,你想锻炼身体,但在锻炼 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遇见了一些困难,你就灰心了,甚至说:“炼不炼反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青年更有特殊意义。青年时期,正是身体的发育时期,而体育锻炼是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的发育的。假如在青年时期不注意体育锻炼,没有进行体力活动的习惯,内脏器官、筋肉、骨略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它们的机能,如心脏的负荷能力和肺脏的呼吸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往往就会形成纤弱的体质。这样看来,进行体育锻炼与否,对于我们青年的身体健康并不是没有关系。在你目前的情况下,身体还不够强壮,那更不应该忽视它。相反地,你应该注意体育锻炼,把身体搞得很健康,以便将来能够为国家建设事业,充分地贡献出自己的劳动。

你也应该了解,要体育锻炼收到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转瞬可得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你在进行锻炼的中间,敢于向困难作斗争。你在开始锻炼以后,全身有疼痛的感觉,遇到了阻碍,你就畏缩了,这是不好的。因为产生疼痛的感觉,是由于你运动不得法,你的筋肉也还不习惯于体力活动的缘故。你如果坚持了体育锻炼,而在进行体育锻铺的时候,又能够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但可以减轻疼痛的感觉(即便有些轻微的不舒服,在三、四天之后也会自然消失,这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而且你会逐渐感觉到运动以后的愉快。

体育锻炼范文6

关键字:体育锻炼,教育,人才因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大大加快,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在有些情况下,人体甚至可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昔日的大强度、大幅度、高负荷的劳动操作,则由小肌肉群参与的极小强度的小动作所取代。人体是一高度复杂、高度统一和高度有机的完整机体,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的身体肌肉活动机会和强度的减少和下降,必然导致人体各大系统、相应器官的机能下降。此外,物质的丰富、饮食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营养摄人过剩,易使人体肥胖,一些人随肥胖程度的加大,体能也日趋降低;而一些体质衰弱者则成为“亚健康人”。人的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相对的高度集中,人与大自然的距离日渐拉大。加之生产过程的多种失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空气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危及着人体的健康与生命。现代生活,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也离人们愈来愈近。│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决定国家经济繁荣稳定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因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一含意出发,可以讲,哪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那么,那个国家和地区就能在本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可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各种教育也必须顺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有使命感、责任感,且应努力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觉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

1.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应具有较强的民主和自主意识。现今,世界多种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且日渐相融,现今的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本世纪是知识快速更新、知识量剧增和科技发展迅猛的世纪。现代人才时时、处处面临着多种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现代人才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且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运用这些知识;现代人才必须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学风和能力,以使自身知识、科学文化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

3.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未来社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将会被淘汰。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铺垫,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好奇的心理与不断探索实践的毅力,才能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

4.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与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尤其强调人认识和思维的创新性,与此同时,更要求人才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5.健康的体魄“身体是载知识之舟”,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其他各方面素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健康水平要求更高。未来社会人才的身体应是健康的、对周围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疾病有抵抗力,而对突发的各种灾难具有高的承受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来来社会的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健康体魄,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身心得到较完美的和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几十年来共和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场上、体育馆里,青春闪耀、朝气蓬勃。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校园,走向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正式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于2007年9月1日前报教育部备案。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1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

现代体育锻炼的兴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它已不再是单一范畴,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教育功能,作为一个平台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已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家都将争办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赛事,作为提升国民凝聚力,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体育锻炼的遵循的一般原则有:(1).自觉积极原则自觉积极原则是指锻炼者对已设定的行为目标所采取的一种主动。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并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我要练”而非“要我练”,才能把体育锻炼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2).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锻炼者从个人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差异,在确定锻炼目的、选择运动项目、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根基,是锻炼效果好坏的基础。(3).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安排体育锻炼内容、难度、时间及负荷等方面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要求。人体在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质逐步增强,从而提高健康水平。(4).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是指根据人体生长发育、发展与衰退的规律,按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来安排体育锻炼。人体发展分为:生长发育期(25岁之前,大学本科生23岁左右毕业);成熟期(25~40岁,此时人已结婚立业,工作、家庭等方面压力较重,是疾病的一个蓄积期)和衰退期(40岁以后,是人生比较平稳发展时期)。(5).持之以恒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坚持经常,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的效果并非一劳永逸,长时间不锻炼,已经取得的效果也会逐渐消退,中断锻炼时间越长,消退越明显。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安排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并能连续、系统地实施,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6).全面锻炼原则全面锻炼原则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身体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可以促进机体其他部位机能的改善。不同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在促进身体机能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必须以多样化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来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锻炼的发展趋势是开展项目越来越多,大众参与面越来越广,而且不仅仅是作为观赏者。大众需要健身,需要娱乐。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之间也不应再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共同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何职业体育若只把自己单纯当作商业机器中的一部分,当作赚钱的行当,而拉开与大众的距离,早晚将走向反面。美国NBA的劳资矛盾,从深层次说,是体育过分商业化的结果。实际上,支撑美国篮球大厦的基石并非NBA,而是大学、中学篮球。没有NBA,美国篮球不会垮掉,而如果没有学校体育,他们的篮球大厦则早晚要塌下来。现代体育锻炼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国际化——现代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趋向:(1)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国际竞赛竞争加剧。(2)实力水平发展不平衡。(3)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敞开大门。

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些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际组织。

体育国际化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大众体育的国际化。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已成为国际潮流,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并驾齐驱之势。大众体育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国际上已成立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一些单项体育组织也成立了大众体育机构,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领导。

2.社会化——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体育锻炼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锻炼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

1)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主要是以俱乐部形式,各运动项目均由俱乐部来开展训练和竞赛,然后由各种单项或综合性运动协会来领导。俱乐部广招会员,通过竞赛进行选拔。

2)社会体育锻炼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甚至于家万户都离不开体育。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把兴办体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

3)学校体育锻炼的社会化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设施。此外,学校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来帮助学生开展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3.科学化——体育锻炼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锻炼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

1)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

2)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

3)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

4)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学训练,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4.学校体育锻炼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学校体育锻炼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培养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物质基础;同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创造前提和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社会发展与体育变革[J].体育与科学,:.

2江天来等.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

上一篇口号大全

下一篇偶然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