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范例6篇

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范文1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89-02

价格问题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而药品价格则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药品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又是性命攸关的商品。由于其非常独特的特殊性,使药品价格的管理处于困窘的境地,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运而生,而这些怪现象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原有的药品价格政策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在仔细研究分析药品价格政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价格政策。即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力度,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以及进行生产、流通、医疗体制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使药品价格政策更加趋于合理。

1我国药品价格政策的现状

建国后,为弥补财政对医疗机构补助不足,国家规定在药品购销中,医疗机构享受与药品零售企业相同的价格政策,在批发价(进价)的基础上,可以加政府规定的差率销售药品(即以药补医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药品生产过剩、价格失控、药品流通领域混乱等问题。在药品购销领域出现了虚高定价、高折扣、大回扣销售等不正之风,客观造成了药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

2我国现行药品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实施的多项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中,医疗体制改革滞后是现实问题。这几年,药品年年降价,但人民群众却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实惠,因为光靠一个药品降价来解决流通领域的大折扣、高回扣等不正之风实在是很难的。表面上看来是价格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尤其是“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造成了价格高的药品比价格低的容易卖;进口、合资的药比国产的更受欢迎;药品价格空间大的比空间小的和没有空间的反而好卖;有促销手段的比正规程序作价的好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不管国家搞最高定价也好,药品采购招标也好,药品顺加作价也好,“你有政策,他有对策”,却不能真正触动“以药养医”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正之风久治不愈。“药品价格虚高”这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很少得到实惠。时下一些企业不愿生产利润小,价格低的药品,导致临床必需的药品紧缺,甚至脱销,影响了医疗单位防病治病的用药。

我国的药品价格政策虽经过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在现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实行市场经济,在这种大的经济范围下,药品价格政策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3对改进药品价格政策的建议

3.1 利益调整,政府实行三个分离

药品价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因此,政府在处理药品价格时,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既要考虑人民用药利益,也要考虑医疗事业的发展,更要考虑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还要考虑医药企业的承受能力。政府必须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实行三个分离:医与药分离;营利与非营利医院分离;管医院与办医院的分离,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弱化医疗单位垄断买方市场的主体地位。

3.2 制止重复生产

重复的、低水平的盲目生产造成供过于求,产大于销,造成价格上的混乱,盲目的恶性竞争。对医药工业来说,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必须严格把关审核,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制止重复开厂、重复生产。

3.3减少流通中间环节

当前较大的问题还是从工厂到医院之间的流通中转环节过多,导致药品层层加价。要改善物业流通环境,必须减少中间环节,建立低成本、明作价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网络。抵制中间商之间的多层次“扣率”与“费用”。

3.4 政府对某些必需药品实行管理

为提高药品定价的合理性、科学性,不能只讲药品降价,理应把降价置于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之中,做到有升有降,统一考虑。对医疗必需、价格低、批量小、必不可少的药品,要按实事求是的精神,该提价的即提价,该收购储备的,即收购,确保临床用药需求。

3.5支持低价药品

对于国产的低价药品、治疗性普药,希望政府对其价格放宽一点,多给予鼓励、支持。应鼓励医疗机构多用疗效好、价格低的国产优质药品,严格控制疗效相同的进口药或高价的、改头换面的药品;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使市场得到净化、规范。

3.6 鼓励制药企业产品创新

对于一类新药以及中药方面的孤稀药品,应允许生产厂家在一定期限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价格。对原创药和非原创药与仿制药、品牌药与非品牌药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特别对仿制药品的价格应当适当压低。在我国仿制药品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采取此项措施,有利于制药企业产品创新。

3.7进一步完善进口药品价格管理

我国对进口药品进行核价时,应当采取比较定价的方法,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同类药品价格,尤其是参照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药品价格进行定价,使进口药品价格趋于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药品价格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降低药品价格是减轻医疗负担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苛刻的定价政策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我国的药价政策管制比较严,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作用、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定价方法漏洞大,投机分子可以钻成本核算的空子,规避价格管制。 因此我们在制定和调整药品定价政策时候,不仅要考虑减轻医疗负担,还应对创新药和普药有所区别,激励企业研发,兼顾医药企业的利润,吸引产业投资,另外药品费用与价格、使用量及品种选择都有关系,通过制定临床诊疗规范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可能更是长久之计;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信息反馈,控制名不副实的新药价格、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郭莹.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C].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2.

[2]张磊时.关于药品价格政策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2003,(5):31-32.

[3]杨茁.对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6):56-57.

[4]陈统辉.当前药品价格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J].上海医药,2005,26(1):5-7.

[5]郭莹,孙利华.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药房,2003,14(2):68-69.

药品价格范文2

医药零售市场药价的整体下降趋势以及整个零售终端越演越烈的价格大战,俨然成为整个医药市场商战的主旋律,甚至有打掉价格差、靠营业外收入维持生存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到上游企业,就是整个行业进入低成本、低价格的微利甚至亏损竞争时代(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因此凸现出来)。

这种由平价药房肇始的价格大战到了2006年基本上是到了谷底。理由如下:

其一、整个行业在医药企业的微利甚至亏损竞争状况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技术投入、新产品研发对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要做到这点,没有利润支撑是不可能的。

其二、一些当初靠低价竞争起家的平价药房,如老百姓、开心人等,都在开始反思这些年平价运动的正、负效应。

其三、在低价─高效供应链主导医药市场的同时,一些代表高价(品牌)─高效供应链的品牌企业开始再次发力,如浙江康恩贝的“厂商价值一体化”、杭州民生的“工商联盟”。强势工业的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商业,在目前的低价位市场“盘面”,进行“托盘”、“护盘”。

其四、全社会对于药品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和药监系统强制抽检力度的加强,都会迫使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进行低成本竞争的同时,控制好质量标准,提高工艺水平,明确哪些成本是可以省的,哪些成本是不能省的。

其五、从国家政策面上看,由于医保覆盖率的增大、低保人群的救加强,以及农村两网建设、新农合试点的推广、社区医疗机构力量的加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国家发改委通过降价方法来解决“看病贵”的压力将会减轻。

其他,药店经营的多元化、健康理念和自我药疗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将会在关心药品价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药品质量、品牌、服务等非价格因素。

那么,2007年医药零售市场还会有价格战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过,我们认为,这一次的价格战,将会在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展开:一是继续在某些品类、某些市场上的低价化竞争;二是在某些品类、某些市场上的高价化竞争。

一、药品定价权将出现卖方向买方转移的趋势。

长期以来,药品价格由生产企业制订(国家直接定价的药品除外)似乎天经地义。但是,平价药房的“加成定价”则已经开始改变这一定价的游戏规则;2003年以来,以海王星辰为代表的连锁企业实施的OEM发展自有品牌,则是最为明显的把药厂定价权独揽一身的集中体现;大多数连锁企业2006年开始大范围推行的产品线销售,也是把定价权从供应商处前移至连锁总部的一个重要迹象。

还有的平价药房搞“价格听证会”,虽然难免被竞争者认为有搞噱头的嫌疑,但这种“价格听证会”却也迎合了药品定价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的大势。

二、已经背离价值水平的药品价格,有向药品价值回归的内在要求。

药品价格范文3

关键词:政府;药品;价格管理

1药品的特殊性

1.1药品的专属性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是专门用于治病救人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什么病,用什么药。针对不同疾病的药品彼此之间不以互相替代,药品也不能当作补品长期食用,药品滥用很可能造成中毒或产生“药源性疾病”。

药品的专属性表现在对症治疗,患什么病用什么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检查、诊断、指导下合理使用。非处方药必须根据病情,患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合理选择药品,按照药品说明书、标签使用。

1.2药品的两重性

药品用的得当,就可以治病;如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危害健康,甚至致命。例如,盐酸吗啡,使用合理是镇痛良药;管理不善,滥用又是成瘾的。

1.3药品用于治病救人

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国家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严格监督管理,并制订和颁布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药品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1.4药品的限时性

药品储存有严格的时限期。过期药,药效改变,不得再用。时限性还表现在抢救病人急需用药时,一旦需要,必须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尤其在解毒、急救、灾情、疫情、战争等紧急情况需要药品时,用药的及时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所以药品生产、经营部门平时就应有适当储备。只能药等病,不能病等药。有时药品虽然需用量少,效期短,宁可到期报废,也要有所储备;有些药品即使无利可图,也必须保证生产供应。

2公民的基本权利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创制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增进共同的幸福。宪法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主要基于三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三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利的要求。

我国药品流通现状混乱,最终导致药品费用虚高,很多病人看不起病,不敢去看病,这些都无疑践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有基本的生存权,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肯定是政府的失职。根据我国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医药属于特殊行业,其进入成本太高,很容易形成垄断性供应者,其竞争的优越性将无法体现,并会出现剥削消费者的潜在可能性,这就要求采取政府行动。虽然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把医药行业市场化,但又必须接受政府某种形式的管制,即价格管理。

3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市场的趋利性使商品的提供者之间倾向于互相保密。同时市场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使个别的商品生产者无法知晓所有的相关信息,必然导致盲目性,政府全面信息的提供和服务显然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管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3.1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

在医药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他们二者所掌握的药品的成本信息不对等,生产厂家比医院占有更多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医院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处于信息劣势的医院不能对处于信息优势的生产厂家的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医院这一方对生产厂家存在戒备心理,会很谨慎做出自己的决策。

3.2医院与患者之间

同理,在医院与患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生病就必须看医生,也必须吃药,而且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必须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患者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属于弱势群体。医院在这个环节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绝大部分药品有医生处方消费的情况下,医院成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从而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利益。

3.3生产厂家与患者

由于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以上两对信息不对称中推导出来,患者对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质量、价格、功效等信息不是很了解,在很多同种功效的药品中,由于处于信息的劣势,往往得不到最好效用。这就需要医院这个桥梁来给患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完整的信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道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医院与患者之间,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想使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信息对称,就需要医院来公开信息,但是医院又与患者以及生产厂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之间不可能自行解决问题,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那么这个外部力量就是政府干预。

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没有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医药流通中的信息也是这样,所以政府应介入解决信息问题,即对药品实行价格管理。

解决医药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其中是因为:一是收集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一般企业不愿进行信息的收集;二是在某种程度上,非政府在收集信息时的力量有局限性。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医药流通,集中招标,价格方面的信息收集,然后,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具有垄断性质,只有利用政府的强制性才能使药品垄断者公开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4从委托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委托、的概念来自法律范畴。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不同利益目标的双方从有意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就形成了委托关系,我们称拥有私人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人(agent),另外一方为委托人(principal),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核心。

委托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委托关系,如股东与经理、经理与员工、选民与人民代表、原(被)告与律师、甚至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人与人的关系。

笔者认为公民、政府及医院(本文特指公立医院)三者之间存在双重委托关系。

4.1公民与政府之间

如前所述,药品具有特殊属性,政府应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委托政府使用医疗保险基金,为公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在此公民为委托方,而政府为方,政府公民的医疗保障,利用医疗保险基金,为公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政府部门繁多,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而且政府有自己特定的利益,所以作为委托人的公民应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从而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4.2政府与医院之间

药品价格范文4

我国药品价格管制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药品价格管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全面管制阶段,政府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企业实行生产与销售分开管理,绝大部分药品实行严格的三级价格管理(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且价格均由国家直接制定,医疗机构作为销售渠道,按批发价购进药品后再加价15%向患者销售。

从90年代初到1996年是逐步放松阶段,随着全国物价改革的推进,除极少数大宗药物继续执行三级价格管理外,绝大部分药品价格完全放开。

90年代后期进入药价管制再探索阶段。1996年,原国家计委出台《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政府开始恢复对药品价格的干预,规范药品价格的管制对象、范围和制定机构,但受管制药品品种比较少。

从2000年到2015年5月是价格系统管制阶段,政府对药价管制日趋严格和系统化。一是出台新的药价政策,原国家计委陆续《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定价方式调整为只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企业和医疗机构在此价格之下,自主确定实际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二是出台《定价药品目录》和《药品差比价规则》,明确政府定价范围和作价办法,将药品按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对医药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变相涨价等行为进行约束;三是全面调整药品价格,对政府管制药品的价格进行全面梳理,并不定期进行强制降价,1997至2014年全国药品累计行政性降价次数高达32次之多,累计降价总额近千亿元;四是设立专门药品价格评审机构(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进行市场价格信息调查、药品成本和价格测算等工作。

从2015年6月进入市场定价阶段。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品和第一类除外),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药价管制难抑药费高涨

通过统计数据,对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历年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从药品价格零售指数上看,价格总体趋于平稳;药品零售价格的涨幅基本上不高于当年物价指数涨幅。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居民看病支出中药品花费仍然逐年增长,药品价格管制效果并不显著。问题主要体现在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依然严重;药品价格构成不合理,生产成本所占比例较小,流通环节中的各项费用所占比例畸高;医院普遍存在超额药品加成;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医院很多药品价格仍高于零售药房销售价格。

虽然价格管制的效果直接反映在药品价格水平上,但对于患者来说,某种药品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够代表患者支付药费的多寡。患者所用药品费用的高低受到药品的数量、价格、种类、疗程和药效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价格只是其中一环。药品消费作为疾病治疗的派生需求,患者对于药品消费的数量、种类等问题并无决定权。

国家为何放开药价?

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不断爆出腐败案件以后,政府认识到依靠人为方式进行药品价格管制存在诸多弊端。此前,药品定价主要以成本加成为基础,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该定价方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较大缺陷:一是药品的临床价值难以体现,如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依从性、经济性、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等在定价中无法体现,加成法只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设计成本规则与具体标准;二是容易诱导企业虚报成本,药品成本应以社会平均成本为依据,但社会平均成本极难确认,政府只是依靠企业自行申报,企业为了获得较高定价,往往虚报成本;三是药品的“优质优价”原则难以体现,此前政府指导零售价是按照药品的名称、类别进行统一定价,但由于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质量、生产技术、工艺和过程控制不同,导致产品的质量、疗效和副作用存在一定差别,尤其是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缺乏相关分级标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差别较大;四是定价没有进行动态调整,如有些药品的定价实际上是多年前制定的,但十几年来有些药物成本变动较大(尤其是中药材类),以前有利润空间的产品,如今已形成价格倒挂。在取消价格限制后,能够有效解决成本与价格倒挂的问题。如近日心血管类药物地高辛片就通过涨价回归正常价格。

此外,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均执行省级药品招标集采制度,药品的集采中标价格普遍低于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因此,发改委的价格管制实际上已经逐渐被架空,而药品的中标价格才是关键。

在发达国家的药品定价体系中,药品价格管理的范围、形式都与医保体制密切相关。虽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药品价格都由政府进行定价,但发达国家纷纷采用的是药品的价值定价法,价格制定的依据来源于药物经济学报告,而非传统的成本加成法。

我国尚未制定药物经济学指南,发改委作为政府定价机构在药品价格管制方面并不成功,在没有更合理的价格制定体系指导的情况下,医保机构作为药品的最大购买方,理当成为价格的主导者。在市场定价机制中,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中实力较强者决定,而非由卖方主导。因此,此次药品取消政府定价转而交由市场定价,其实是让医保机构成为价格的主导者。

药价不会出现集体上涨

发改委在放开药价管制后,药品仍然要通过各省份的招标集采系统的招标和定价后才能进入医院销售。即便是专利、独家药品,也不可能因市场优势随意涨价,政府仍将通过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促使其形成合理价格。

药品价格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药品;价格;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品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市场化的药品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996年所颁发的《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的药品价格的法制化与市场化发展已经走上了历史舞台,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发改委所颁发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与《药品政府定价申报审批办法》等措施使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已经基本趋于完善。但是在最近十年当中,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药品的价格管理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的,这就使得现阶段我们在药品的价格管理方面许多地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1]。

二、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关于药品价格的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最开始的时候才用的是一种全面管理的模式,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之后,逐渐就放开了药品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完全放开药品市场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于此种情况,我国又开始逐步恢复对药品的监管[2]。在“新医改”之后,药品价格的管理被认为整治现阶段的“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当中,物价管理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都会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甚至是直接关于药品的价格,这就使得部分药品的实际价格与市场经济当中药品的商品价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药品的价格变动也与市场规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药价虚高与虚低的现象同时存在,从而导致了医院、社保机构以及患者等多个主体在内的利益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药品价格虚高与虚低

一直以来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当中,对每种药品的最高售价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最高售价的制定时根据成本加成的方式制定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由于药品生产的复杂性,从而导致部分药品的实际成本并不能完全调查清楚,从导致药品的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如2010年的“芦笋片事件”。出厂价仅为15.5元的芦笋片居然在医院能卖到213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3]。

此外,我国的药品集中投标采购制度使得所有的药品的采购都需要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低价中标的状况非常的明显,这就使得部分药品必须要降低自己的市场售价,这就使得部分药企缩减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导致部分传统的低价药在市场当中几乎都已经消失不见。

(二)政府对药品价格的过度干预导致了医药行业的市场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我国现阶段对于药品了两种重要的管理措施,即集中招标采购与限制最高零售价,这两种管理措施是导致部分药品价格虚高与虚低的重要原因,从而严重影响了药品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许多生产低价药品的企业往往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只能在政策的影响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自我生存,甚至部分药企因槊挥凶愎坏睦润以及被迫停产,从而使得部分低价药尽管市场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却无法买到的现象。而对于生产高价药品的企业,由于利润空间相对较大,药品生产企业逐渐让出部分利润给药品销售商,从而导致现阶段的医药销售贿赂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药品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4]。但是药品产业是一个需要大量研发资金的企业,如果制药企业过分割让利润给药品销售商必然会导致自己的研发经费受到很大的削减,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能力,这对于药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药品加成率管制存在漏洞

在2007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药品在医院的销售价格 ,在出台了限制最高零售价格的基础之上对医院所售卖的商品进行加成的限制,从而防止医院在药品销售过程当中谋取暴利。按照相关规定,医院在不违反药品的最高价的基础之上,所有销售的药品只能在进价的基础之上再加成15%,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漏洞,即医院购进低价药所获得的利润总额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购入高价药则获得的利润总额相对就较高,这就使得许多医院都大肆购进高价药。

三、我国药品价格机制改革策略分析

(一)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培育药品交易市场

首先现阶段我们需要提高药品市场的准入标准与行业的集中度,从而使得药品流通的成本不断降低,对药品流通秩序的规范可以严格控制药品的采购过程当中所需要花费的资金,从而使得药品生产过程当中药品成本所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加,这对于保障药品的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我国政策的不断完善,当前药品的市场集中度已经逐步提高[5]。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组织,我国现阶段关于药品的交易以及管理等工作都是由政府在牵头组织,虽然对于我国药品价格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与市场不符的现象,现阶段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教育组织,尊重市场规律,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政府行政手段的干预,同时强化社会舆论的干预,并建立规范化的药品流通秩序。最后,可以大力发展药品电子商务平台,药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打破药品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不断促进药品价格的透明度,并促进不同地区药品价格的统一性[6]。

(二)建立药品价格协商与谈判机制

当前阶段我国实行全民医保的医疗保障制度,大部分的医疗服务的购买方都是医保部分,这就使得医保部门在市场当中处于优势地位,基本不存在着市场竞争,并逐渐形成了市场垄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现阶段我们需要建立以医保部门为主导、包含药品生产与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医生等在内的价格谈判机制,同时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在药品市场当中医保部门与药企是商品的主要购买方与供应方,医保的支付水平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于药企的生存与发展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制定协商与谈判政策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要围绕药品的疗效与质量、参考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来确定药品的基准价格,医保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医保基金及患者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之后最终确定药品的报销价格。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药品价格的谈判机制,药品的价格仅仅是药品费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实际的药品费用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药品的价格进行确定需要成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相关部门提供对应的评估结果[7]。

(三)发展零售药房,分离医院的门诊与药房

当前阶段我国的药品市场当中大部分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进行销售的,这就使得我国的医院在药品销售当中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但是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药品销售都是通过零售药方进行销售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医院在药品销售当中的垄断地位。此外,还可以将医院门诊的药房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运营,门诊只负责相关疾病的诊断工作,对于不需要住院的病人,相关的药品可以从零售药房进行购买[8]。从而有效避免了“以药养医”的现象发生。

四、结语

药品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阶段在我国的医疗产业当中,由于受到了政府部门太多的干扰,从而导致了许多药品的价格严重的不合理。同时现阶段的市场环境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药品价格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药品价格机制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机制改革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的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谭一蔓. 适时放开药品最高限价 强化市场监管与医保控费――药品价格改革的观点综合述评[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04:20-22.

[2]万曜,刘宝. 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r的差异比较[J]. 中国药房,2015,15:2032-2034.

[3]张汉东. 中国的药品价格改革和监管――在联合国第七届多边协定公平原则及规则审议大会“药品领域竞争的作用及其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圆桌会议上的发言[J].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5,09:4-5.

[4]刘剑. 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药品零差率销售背景[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2:88-91.

[5]卢凤霞. 深化药品价格改革 促进药品价格竞争--对药品降价销售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 宏观经济研究,2000,11:54-56.

[6]李玉衡. 药品价格改革不能回归计划经济道路――访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顾昕[J]. 中国药业,2007,24:3-4.

药品价格范文6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

目的:综述药品价格指数的研究方法,为药品价格指数实证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以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从指数方法(公式)、药品产品的定义、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选择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测量偏倚进行评析。结果:价格指数的结果会随着指数公式所选择的权重、产品的定义以及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的不同而不同。在指数公式的选择中是否考虑了新产品上市和老产品退市的产品更新换代问题以及产品的质量变化问题等同样会使得指数结果具有较大差异。结论:药品价格指数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学术界应致力于对价格指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到更精确的测量。在实证分析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药品价格水平的变化。

关键词 药品; 价格指数; 测量偏倚; 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155)

作者简介:马芳芳,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经济学。E-mail: mafangfang_sdsf@163.com

通讯作者:吴晶。E-mail: jingwu@tju.edu.cn吴晶

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提高药品的可及性,一直是社会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影响药品可及性的众多因素中,药品价格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1]过高的药品价格会降低贫困人口对药品的可及性,加重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而过低的药品价格又会阻碍制药产业对新药研发的投资,减少创新药品的出现,进而影响未来有效药品的可及性。因此,保证药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成为药品是否可以继续或者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关键问题。

价格指数提供了测量药品价格水平的方法。具体来讲,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或服务项目)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它通常使用现期价格和基期价格的相对比值来表示。[2]价格指数的实际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在计算价格指数时,指数结果会随着所选择的指数方法(公式)、指数公式中产品的定义以及指数公式中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的不同而不同。[3]

本文在系统检索和总结国际药品价格指数方法学文献的基础上,从药品价格指数公式、公式中药品产品的定义以及药品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三个方面予以综述和评析,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测量偏倚,以期为我国药品价格指数实证分析提供方法学借鉴。

1 价格指数方法

从指数方法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价格指数是不考虑权重的,只是将不同商品的价格直接相加后进行比较。[4]但这存在两点缺陷,一是由于计量单位不同,很多商品的价格并不具有可加性;二是每种商品对价格总体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提出根据商品的相对重要性给予相应的权重,以构造并计算价格指数。但以权重为基础的价格指数方法仍然没有解决产品质量变化的问题。价格指数编制的基本假定是现期和基期的产品是“同质可比”的,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质量会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市场上已有产品的质量(性能、外观等特征)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产品不断上市,老产品不断退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同质可比”的假定很难成立。保证样本的“同质性”是目前价格指数编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5]

1.1 固定权重价格指数

固定权重价格指数指以固定的一篮子商品的数量(Q)作为固定权重来计算价格指数。经典的固定权重价格指数包括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

1.1.1 拉氏价格指数

拉氏价格指数(Laspeyres Price Index)由德国经济学家Etienne Laspeyres于1864年提出。这是我国国家统计局用于计算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的主要方法。该指数以基期数量(Q0)作为权重,计算现期价格和基期价格的比值(公式1)。这种方法假设基期药品的消费结构是保持不变的,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总是使用与基期相同品种、相同数量的药品,所以不同价格的药品使用数量变化(即权重的变化)的影响不会在指数上有所体现。拉氏价格指数适用于反映基期固定的一篮子药品的纯价格变化(即由于供求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化),也即由于价格的变动,消费者要维持基期的消费水平要多(或少)承担多少成本。[6]

式中,LP表示拉氏价格指数,0代表基期,1代表现期,P表示的是某一产品价格,Q表示的是某一产品的数量。

1.1.2 帕氏价格指数

实际生活中,人们更关心在现期消费数量和结构下,药品价格变动对药品费用的影响。于是,德国经济学家Hermann Paasche于1874年提出了帕氏价格指数(Paasche Price Index)。该指数以现期数量(Q1)为权重,计算当期价格和基期价格的比值(公式2)。这种方法反映了消费者按照目前的消费结构购买商品的支出变化。帕氏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在消费数量已经变为现期消费数量的情况下,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成本,不但反映了价格的变动,还反映了消费数量的变动,因此帕氏价格指数不适用于反映纯价格变化。

式中,PP表示帕氏价格指数,0代表基期,1代表现期,P表示的是某一产品价格,Q表示的是某一产品的数量。

固定权重的价格指数,总是假设基期或现期药品的消费结构保持不变,但在实际生活中,药品的消费结构总是变化的。因此,采用固定权重价格指数测得的价格水平与现实情况总是存在偏倚。Nutter等学者均在理论上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证明拉氏价格指数有向上的偏倚。[7]Gerschenkron使用实证研究数据验证了这一理论断言,并称这种效应为Gerschenkron效应[8],即LP?PP> 1,这一效应也在一些国家的药品价格指数中得到验证[9]。但是,Danzon等人的研究发现,LP?PP> 1并不总是成立的。[10-13]研究显示,在一个供求关系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即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是反向运动时(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消费量下降,权重减低),拉氏价格指数总是把权重固定在基期,所以价格下降的药品的权重被低估,价格上升的药品的权重被高估,导致LP?PP> 1。相反,当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正向运动(即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消费量也上升)时,价格下降的药品的权重被高估,价格上升的药品的权重被低估,导致拉氏价格指数产生向下的偏倚。因此,如果研究发现拉氏价格指数存在向下的偏倚,就表明这一市场的供求关系反常,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

1.2 非固定权重价格指数

固定权重的价格指数虽然计算简单,便于前后动态比较,但现实中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价格药品的权重变化以及新产品上市和老产品退市的更新换代问题,导致所获得的价格指数偏高或偏低。要使指数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就要及时更新权重和更好地追踪市场上现有的产品。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使用非固定权重的费氏价格指数和链式价格指数来更精确地测量药品价格水平。

1.2.1费氏价格指数

费氏价格指数(Fisher Price Index)由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于1922年提出。该指数的计算方法为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公式3)。由于它所使用的权重来自基期和现期,即考虑到了基期和现期药品消费数量的变化,因此将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不同的偏倚平均化,使计算结果处于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之间。[10-11,14]理论研究显示费氏价格指数是较优的价格指数形式,被称为理想指数。[15]

费氏价格指数考虑到了药品权重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价格的变化,但没有考虑新药品上市和老药品退市的问题。

式中,FP表示的是费氏价格指数,为拉氏价格指数(LP)和帕氏价格指数(PP)的几何平均。

1.2.2 链式价格指数

以上几种价格指数方法都没有考虑同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即新产品上市和老产品退市的问题。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新医疗技术的诞生,药品更新换代频繁。新药不断涌现,获得较高的定价,老药遭受降价不断被淘汰退市。因此,是否将新药品计入价格指数会对指数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16]

近年来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和美国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开始用链式价格指数法来计算一些价格指数(如GDP价格平减指数、城市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等),以更好地追踪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价格水平。[17-18]链式指数理论认为,为了更好地跟踪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在构造价格指数时,时间跨度不宜较长,或者将较长的时间划分成几段,分别计算每段的价格指数,然后将每段时间的价格指数累积。如在计算2009—2011的药品价格指数时,可以构造两个费氏价格指数,一个是2009—2010的费氏价格指数(F2009,2010),另一个是2010—2011的费氏价格指数(F2010,2011),然后将这两个价格指数累积,即得到链式费氏价格指数(Chained Fisher index),具体见公式4。同理可以构造出链式拉氏价格指数和链式帕氏价格指数。

链式价格指数适用计算时间跨度较长的价格指数。在实证研究中,链式价格指数通过将较长的时间段划分成多个短的时间段,能够及时更新权重并且能够很好地将新上市药品计入指数,所以能更好地反映药品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文献研究发现基于链式指数的药品价格指数上涨速度要慢于相应的非链式价格指数的结果[19-21],说明新药的价格增长速度是慢于老药的。但是Berndt和Cockburn等人在美国抗抑郁类药品研究中发现了相反的结果,研究显示新药的价格增长速度快于老药[22]。

链式价格指数可以减少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好地追踪市场上的现有药品。但是由于季节、疾病爆发或者药品促销等原因,导致药品价格和销售数量在某一时间段发生较大变化,会使链式价格指数结果产生较大偏差[23-24],所以在计算链式价格指数时每个时间段不宜太短,至少以一个季度为一个研究周期[11]。

1.3 Hedonic价格指数

为了保证样本的“同质性”,使价格指数只反映由于供求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化,那么产品质量(特征)变化引起的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应该从价格指数中剔除,这个剔除质量影响的过程称为质量调整。[25]Hedonic理论提供了一种质量调整的方法,用该方法构建的价格指数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计算机等领域。药品的Hedonic价格指数研究很少,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抗胃溃疡药、抗抑郁药、抗关节炎药、抗直肠癌药。[23,26-28]

Hedonic理论假定不同质量的商品是其商品特征或者品质的集合,而商品的价格是这些特征的综合反映和表现。将商品的价格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商品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一个Hedonic函数(公式5),用回归的方法剔除质量变化(商品特征的变化)带来的价格变化,只留下仅由市场供求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化。

式中,Pi是商品i的价格,Ci是商品i的特征。

最常用的Hedonic函数形式是半对数形式的回归模型。[5]文献中药品Hedonic价格指数多采用的是将时间变量引入Hedonic回归方程中的时间虚拟变量法(公式6),以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之间的相对关系表示指数,这种方法得到的指数结果小于未经质量调整指数方法的结果。

式中,Pi,t是药品i在t期的价格;Ck,i,t是在t期商品i的第k个特征的数量。

该方程的回归系数βk表示特征k的隐含价格,即其他条件不变时,药品的特征k每变化一个单位,商品价格的变化值;Di,t是时间虚拟变量,如果在现期t时,则Di,t=1,否则Di,t=0。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δt是药品i剔除了物理特征变量影响(质量调整)之后仅随时间变化的价格变化,即仅由供求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化,所以Hedonic价格指数可以用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公式7)。Hedonic价格指数也可以采用链式指数的理论,构造链式Hedonic价格指数,将新上市药品纳入指数(公式8)。

Hedonic价格指数是产品质量调整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Hedonic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交易价格资料,还需要商品的各种型号以及每种型号的各种性能的情况,对药品领域还需要药品的临床信息(有效性、副作用等)。其次,在编制价格指数时,并非所有的产品属性都能被观测者观测到,未被观测到的产品属性可能会对指数结果有较大影响。[29-30]此外,Hedonic方法本身隐含一种假设:即产品特征对价格的影响在一定时期都保持不变,这是不现实的。[31]因此Hedonic指数方法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2 药品产品的定义

药品产品定义可以有多种,最常用的有两种,即将具有同样有效成分的药品(通用名定义)作为一种产品,或更细化地将具有同一有效成分、剂型、规格、生产企业的药品作为一种产品。如何定义一个产品会对指数结果产生较大差异。产品定义的越细,统计过程中发生缺价的可能性就越大,且工作量大。产品定义的越宽,指数结果里就会更多地包含新药上市和用药结构变化的影响,但价格指数反映纯价格变化的功能被削弱。[32]

在计算药品价格指数时,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将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品牌药(原研厂商的产品)和通用名药(仿制厂商的产品)视为同一个产品。文献中存在两种定义:(1)将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品牌药和通用名药视为两种异质的产品。在美国,这种做法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编码(National Drug Code,NDC)实现。对于在美国上市的所有药品,都会有一个唯一的10位数的3段数字编码,各段数字分别代表公司、产品和包装。(2)将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和剂量的品牌药和通用名药视为相同的产品。在美国,这种做法可以通过通用名药品标示符(Generic Product Identifier,GPI)来实现。GPI是一个14位数的通用名药品编码。

本文将以一个假定的例子来阐述两种定义对指数结果的影响。假设一个品牌药X的日价格为1元且保持不变,当它过了专利期,相应的通用名药Y的日价格为0.7元,在Y进入市场后,有50%的市场销量由X转入Y(表1),那么该通用名药品(包括品牌药和新进入市场的通用名药品)的市场收入会下降。在拉氏价格指数计算中,在定义(1)中,由于X和Y被视为不同的产品,Y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并没有被纳入指数公式,被纳入指数公式的产品只有X。由于X产品的药品价格一直为1元,所以药品的拉氏价格指数为1。通用名药上市带来的价格下降不会在价格指数上表现,那么药品市场收入的减少就归因于药品数量的减少,尽管现实中药品的使用数量没有改变。在定义(2)中,即 X和Y被看作同一个产品,那么在专利期内药品的价格是X的价格,为1元,而在专利期过后药品的价格是X和Y的平均价格为0.85元,药品拉氏价格指数下降,为0.85,则药品市场收入减少,归因于药品平均价格的降低。由此可见,基于定义(2)得到的指数结果要小于基于定义(1)的指数结果。

在Aizcorbe和Nestoriak的研究中,基于定义(1)计算的指数增长速度是基于定义(2)的两倍,这与该研究期间大量通用名药品上市相关,反映了品牌药与通用名药之间的一种替代效应。[22]有研究认为,由于患者仅在乎有效成分,因此,定义(2)更合理一些。但是在药品市场上,有些相同有效成分的品牌药和通用名药品的药用辅料并不相同,致使药品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看定义(2)又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单一药品品种的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药品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

一般来说,药品价格和数量是以最小零售包装单位计算的,但是在价格指数计算中却不能简单使用最小零售包装为单位。因为药品有不同的包装规格,从而使药品间的价格不具有可比性。从理论上讲,人们更关心取得相同治疗效果时每治疗疗程的价格,所以以疗程作为价格和数量的计量单位是较优的选择。但由于对每种药品疗程的统计十分繁琐,除需要药品的交易数据外还需要实际的临床信息,因此以疗程作为药品价格、数量的计量单位难以实现。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以每克有效成分为单位、以每最小用药单位为单位(以每片、每粒、每5ml液体制剂为单位)、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为单位。其中DDD是WHO药物利用研究小组推荐的药物计量单位,它是指某一特定药物在其主要适应症下的成人每人每天的平均剂量,考虑了实际的临床实践,但忽略了取得相同治疗效果的治疗疗程之间的差异。利用DDD将各种药品的数量统一转化为用药频度(DDDs),即该药品的数量可供一人服用的天数;将药品的价格同一转化为药品日价格(DDDc),即服用该药的日平均费用。DDDs和DDDc计算公式见公式9和10。虽然DDDc没有考虑到疗程的影响,但是相对于药品的单位价格能更准确地反映治疗价格的相对变化,被认为是一种较优的计量单位。[33]

DDD取值可参考WHO的DDD值数据库。对于某些在该库中找不到DDD值的药品,可以参照《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的日剂量计算DDD值。对于没有明确DDD值的药品,如某些抗肿瘤药品,则不可以用DDD作为计量单位,这时需要用其他计量单位。

4 小结

在选用药品价格指数方法时,及时更新数量权重并将新药计入指数计算的指数方法比不考虑药品消费结构变化的指数方法更能反映实际的药品价格变化,因此费氏价格指数要优于固定权重的指数方法,而链式指数方法又优于相应的非链式指数方法。但由于在某一段时间内药品价格和数量因为各种原因会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链式指数结果容易发生较大偏倚。此外,在编制价格指数时,产品质量(特征)的变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Hedonic理论是一种较好的质量调整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完备的交易资料,还需要药品的临床信息(安全性、有效性等),其理论本身也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由于患者仅在乎有效成分,因此,将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和剂量的品牌药和通用名药视为相同的产品更合理一些,但有些品牌药和通用名药品的药用辅料并不相同,导致药品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存在差异,这种产品定义方式也存在缺陷。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单一药品产品的定义仍需研究。

卫生经济学家认为DDD是一种较优的药品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虽然没有考虑到疗程的影响,但相对于药品价格和数量的其他计量单位更能准确地反映治疗价格的相对变化。

国内学者对药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有所研究[32-34],但是利用现实数据进行价格水平测量的实证研究较少[12-13,35],且这些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固定权重的拉氏和帕氏价格指数,并将指数中的产品定义为具有同样有效成分的药品(通用名定义),计量单位为DDD。以链式价格指数和Hedonic价格指数进行的研究在我国处于空白状态。我国药品价格水平主要由国家统计局测量和,官方指数的计算通常采用拉氏价格指数的方法。鉴于价格指数的结果会随着所选用的指数公式、公式中药品产品定义及价格和数量计量单位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学术界应致力于对价格指数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精确测量,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到方法学本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反映药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为我国药品价格政策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以保证药品的合理水平及可及性。

参考文献

[1] 龚时薇, 许燚, 张亮. 药品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5): 72-74.

[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EB/OL]. http://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20131029_449518.html

[3] Moulton B R. Bias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what is the evidence?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6, 10(4): 159-177.

[4] Diewert W E. The Early History of Price Index Research[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8.

[5] Triplett J. Handbook on hedonic indexes and quality adjustments in price indexes[J]. Directora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ECD (Paris), 2004.

[6] 徐国祥. 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7] Nutter G W. On 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7, 65(1): 51-63.

[8] Gerschenkron A. The Soviet indice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947, 29(4): 217-226.

[9] Danzon P M, Chao L W. Cross-national price differences for pharmaceuticals: how large, and why?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0, 19(2): 159-195.

[10] Danzon P M, Kim J D. International price comparisons for pharmaceuticals [J]. Pharmacoeconomics, 1998, 14(1): 115-128.

[11] Berndt E R, Aitken M L. Brand loyalty, generic entry and price competition in pharmaceuticals in the quarter century after the 1984 Waxman-Hatch legis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11, 18(2): 177-201.

[12] 董朝晖, 刘国恩, 吴晶, 等. 药品价格政策对抗生素价格的影响; 来自北京地区的实证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8(5): 7-12.

[13] 吴晶, 刘国恩. 中国药品价格和数量指数及偏倚的实证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1(1): 7-17.

[14] 陈文, 程晓明. 药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1995, 14(8): 29-31.

[15] Diewert W E. Fisher ideal output, input, and productivity index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3(3): 211-248.

[16] Berndt E R. Pharmaceuticals in US health care: determinants of quantity and pric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4): 45-66.

[17] Landefeld J S, Parker R P. BEA?s chain indexes, time series, and measures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97, 77(5): 58-68.

[18] McCully C P, Moyer B, Stewart K J.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 [R]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07.

[19] Berndt E R, Griliches Z, Rosett J G. Auditing the producer price index: micro evidence from prescriptio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3, 11(3): 251-264.

[20] Rovira J, Tremosa R, Gilabert A, et al. The role of prices in drug expenditure analysis [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HEPAC), 2001, 2(4): 142-149.

[21] Aizcorbe A, Nestoriak N. Price Indexes for Drugs: A Review of the Issues [R].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2010.

[22] Berndt E R, Cockburn I M, Griliches Z, et al.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s and market dynamics: Tracking effects on price indexes for antidepressant drugs [C].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6.

[23] De Haan J, Van der Grient H A. Eliminating chain drift in price indexes based on scanner data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11, 161(1): 36-46.

[24] Ivancic L, Fox K J. Can dissimilarity indexes resolve the issue of when to chain price indexes? [J]. Economics Letters, 2013, 118(1): 6-9.

[25] 高菁菁, 常峰. 化学药品价格指数编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18): 37-38.

[26] Suslow V Y. Are there better ways to spell relief: A hedonic pricing analysis of ulcer drugs [R]. 1992.

[27] Cockburn I M, Anis A H. Hedonic analysis of arthritis drugs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28] Lucarelli C, Nicholson S. A quality-adjusted price index for colorectal cancer drugs [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9.

[29] Bajari P, Benkard C L. Demand estim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consumers and unobserve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 hedon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13(6): 1239-1276.

[30] Erickson T, Pakes A. An Experimental Component Index for the CPI: From Annual Computer Data to Monthly Data on Other Goods [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8.

[31] Pakes A. A Reconsideration of Hedonic Price Indexe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PC?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5): 1578-1596.

[32] 倪钎, 史录文. 药品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探讨[J]. 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6): 78-81.

[33] Crown W H, Ling D, Berndt E. Measur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pharmaceutical expenditures [J] .Expert Review of Pharmacoeconomics and Outcomes Research, 2002, 2(5): 467-475.

[34] 左根永, 孙强, 孟庆跃. 药品价格比较的方法学问题及比较策略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12): 13-15.

[35] 朱凯, 李悦, 俞慧强, 等. 限定日剂量在药品价格指数编制中的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1): 42-43.

上一篇旋风女队

下一篇思念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