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反思范例6篇

新课改反思范文1

自2002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整体进入课改实验区,全部实施新教材以来,已经四年的时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课程改革是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清楚新课程的要求,但在操作中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处理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老路上去,仍然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2、部分教师有走极端的倾向,不考虑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认为在教学中活动了,就是搞课改,对重点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

3、部分教师仍然在教教材,被教科书左右,而不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陷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而不能自拔。

4、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讨论时教师多数是等待、是观望,不能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教学导向和教学机智。

就新课改的感悟,我对参与新教材教学的三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的过程

1、张一心老师:58岁,教龄38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学高级,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问:您从教三十多年,您觉得教材变革有什么优点?答: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问:请举个例子。答:现在上语文课时,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介绍等都是让学生课前去收集资料,课上由学生汇报介绍,这样比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效果要显著。比如有一个综合活动“桥”,学生分小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连我自己看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桥。同学们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共享,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更高了。问:那你觉得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足的方面?答:考试与教学脱节。学生平时学得挺积极的,但复习时,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不得不又回到以前的老方法,感觉有点前功尽弃。问:学生在课改前后,成绩有没有明显的改变?答:没有一个科学的比较标准,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应用水平来看,我觉得变化不大。

2、许燕老师:女,34岁,教龄14年,年轻的数学教学骨干,参加了省、市各级的新教材培训。

问:数学在这次课改中改变最大的是什么?答:新课改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在总体上降低了难度,目的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得到发展。问:那么新教材内容有变化吗?答: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很实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问: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怎样?答:我觉得有些知识和概念的处理上有点模糊,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困难。问:难度降低了,好玩了,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不是觉得容易了?答:不是的。新的教材对生活阅历丰富的学生更有利。我们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新教材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也许对于好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更适合。问:教学与考试脱节吗?答:应该说考试要比日常的教学难多了。

3、张秀华老师:女,40岁,教龄20年,政治教研组组长。

问:政治课一直以来比较枯燥,新的教材在这方面有何改进?答:新的政治教材叫思想品德,原本的大道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故事、讨论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以往政治课在学生心中枯燥严肃的形象。问:政治课的学习还需要死记硬背吗?答:不需要。新的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考试都是开卷的。问:新教材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没有困难?答:有。让学生既讨论,又分析,时间不太好把握。

三、研究的初步结论

1、新课程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构建了新的编写体系,按照学习领域和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2、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初一数学讲到”棋盘上的学问”、”24点游戏”等内容时,引导学生自己找资料进行研究,不少学生还写出了小论文。地理课引导学生自制地球仪、绘制学校平面图、设计旅游方案等。“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鉴别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评选最好的广告词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鉴赏性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教无定法。

3、新课程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文科教学中,学生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讲座合作等办法的调动下,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得到赏识和鼓励,锻炼了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4、新课程推进了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中我发现,教材中大的改动使教师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教材与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实际素质有一定差距。此外现行的评价制度与课改不配套,从而使新教材的优势不能切实地显现出来。我觉得要想使课改落到实处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观念对教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应让广大教师真正了解教材改革的思路,并使其在实践中完成观念的转变,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来实施教学过程。

新课改反思范文2

一、教学要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和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手段,创新则以人为本,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取得创新能力。比如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们所拥有的某方面的知识也就越多。我们应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二、创新型的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便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便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使用灵活,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使他们通过思考问题、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创新型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条件是:(一)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1)坚持以人为本。以前的教育是实行“填鸭式”教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终生持续的发展。(2)常反思,勤探索。英语教学有很多方法,诸如:翻译法、视听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但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新课程要求教师扬长避短,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要常反思,反思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也要敢于否定传统方法,开拓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俄国教育家乌身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对于学习非常地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个人爱好如篮球、足球、音乐、电脑、时装等寻找切入点,创设具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把他们的这些爱好与英语挂钩会激发他们的英语兴趣。

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新课改反思范文3

一、新课程不能忽视教师的“讲”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笔者认为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二、合作式学习不要停留于形式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性演示性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实施新课程更要讲究“问”的技巧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新课改反思范文4

一、对传统教学的看法

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所以我们要培养出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彻底改变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的现状。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点。

1.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自身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师要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他们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实行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数学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练习题。我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作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书本上大部分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只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引导学生正确开上高速路,不走岔路。老师转变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教学设错,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主要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例: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设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人从A地出发,甲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千米,但A、B两地才相距28千米,乙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甲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题、习题的教学: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则老师不应以得到例题有解答为满足,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图形位置,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究、去猜想,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我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还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运用童话、猜谜、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3.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一些模拟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动口动手。

新课改反思范文5

实施课改以来,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有的教师的实验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这是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不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仍然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在满堂灌或拖课现象;

(2)从课堂的活动空间里,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从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3)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做表现文章。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在这里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的有效性

(1)精心准备:精心准备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每天课程或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其重点和难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2)科学组织: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设置学生思考的题目和安排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b、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技巧,并且在提问后留出让学生候答时间,要通要对学生的回答反馈和评价等,引导学生专注教学,参与教学,即由学生原来的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参与。

(3)学习时间最大化: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于引路,妙在于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4)师生交流的最大化。教师与全班交流,不能只停留在几个同学,必须使全体学习都有同等被提问和叫答的机会,应该使多数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反馈、指导。

(5)教学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状况和实际情况开展适应性强,有针对性的教学,特别是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调整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风格。

二、学习的有效性

教会学生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方法又是多种,这里只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从许多方面能促进学生更加行动活泼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所以小组合作的大小与编排要适宜,要考虑到有种于讨论,达到不同学生的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有着共同分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建立小组教师首先要设计活动时为小组提供一套指导,包括a、创设问题情境;b、口头提问;c、问题扩展;d、提炼与概括。注意引导和促进学生向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或安排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介绍新材料,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又转变为促进和合作者,有时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者又是指导者的角色。

三、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机关报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此,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的超越。

怎样反思:

(1)典型剖析,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和范型。

(2)自我洁难,筛选并淘汰不良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德性,教师一方面,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更宽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就是要求教师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反思教学,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因此,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就注意的是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才能真正成为当前课改所需的新型教师。

新课改反思范文6

反思一:“开放式”教学不应该变成了“放羊式“教学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道数学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问:“大家知道怎么做吗?”接着就让学生尝试解决,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教师对本题的“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地归纳,也没有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和讲解。到了巩固练习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未能掌握新知识。

大家都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综合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那么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是应该放开手脚,但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开放式的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我们看到很多数学“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 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而且应用次数频繁。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如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上研究课,教学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当这位教师张贴出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会了。”并摇头晃脑的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位教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几分钟后,这位教师板着脸喝令这些学生安静下来,不要乱说话,之后要求学生按她的预设,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句口诀。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则乘机利用这个机会开小差说闲话。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总结出“5的乘法口诀”以后,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了。

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是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让各学习小组思考的问题没有深度,低层次。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滥竽充数,不劳而获。小组合作学习,本来就是应该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这位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它带来的后果是:会思考有想法的学生自然说得多,没思考没想法的还是没进步,热闹过后,一切如初。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去聆听和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工与要求,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学习探究的唯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我们教师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关键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设置合作学习问题,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值得我们教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