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范例6篇

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范文1

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信贷市场价格管制与数量管制、市场进入与退出障碍、资金跨境双向流动严格限制等诸多约束,成为金融继续深化发展的障碍。

依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金融改革的指导精神,在人口、土地等要素红利日渐消退的背景下,新一轮金融改革需坚持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重新审视四大关系

新一轮金融改革需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金融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及金融创新与监管等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断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经济学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政府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不断竞争和融合的历史。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必须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资金要素价格(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二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建立和完善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助学贷款等诸多社会瓶颈领域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该机构的改革对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

三是金融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等现代金融核心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其改革具有系统重要性。在推进金融改革时,必须注意与财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协调同步,这对于降低金融改革单兵突进、改革缺乏协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中国金融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形势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有必要,但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加强研究完善监管规则,避免“一刀切”造成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反复。

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

新一轮金融改革必须坚持以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

当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必然演变成为一种虚幻经济和假象繁荣,2008年发源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便是一次惨痛而深刻的教训,新一轮金融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临着资金配置扭曲、产能过剩严重和出口竞争力下降等复杂形势,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承载着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等诸多重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汇聚点和重要推动力。

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项重大制度改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资金需求规模大、期限长、主体多元、结构复杂,涉及贷款、债券、信托、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形式和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必须要有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在此形势下新一轮金融改革要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可以说只有创新高效地支持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是有效地服务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为中国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中国城镇化发展上一直发挥着骨干作用(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放城镇化贷款约7万亿元,占其人民币贷款累计发放的62%)。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将继续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中长期投融资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针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解决城镇化的“三个1亿人”目标,国家开发银行目前已考虑通过“三个专项”(即“发放专项贷款、发行专项债券、设立专项基金”),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设立“三个统一”(即“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负债和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新一轮金融改革需要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保障。

一是要加快完善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信用体系的构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金融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完善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意义重大。

金融改革范文2

为什么要重点讨论这一问题?目的是为了国内金融诸项改革在确立重大原则时,不偏离方向。

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结合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需求和现实的金融供给――“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的两大特征,进一步的改革必须聚焦于这两大特征。

现实中国金融的一系列问题现象,如果单纯从国内事务角度看,可以归结为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准入限制的市场化问题、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统一与完善问题、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建设问题、中国目前特定阶段政策性金融(包括“三农”金融)的扶持问题、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问题、市场不断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宏观审慎性监管框架建设与调控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问题等。

诚然,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金融滞后”状态。但是,鉴于过去30年改革的经验,尽管这一系列改革只能置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复杂的矛盾关系下,统一考虑、稳妥推进,即要强调社会整体的稳定性。然而,客观上迫切要求中国必须准备全面融入以商品、资本自由跨境流动、汇率自由浮动为特征的充分市场化的全球经济。舍此,中国经济不可能崛起。

因此,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原则,从最难推进的意义讲,必须在面对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始终回避不了的首要原则、核心准则,也是中国经济真正要实现历史性伟大复兴的要领。尽管在战略过渡期内的某一时期,在某些政策措施上,可以带有行政的、政策性的痕迹,但是必须认识到,这是暂时的、不得已的、过渡性的。

“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转化的过程,将始终与笔者指出的战略过渡期相伴随。因此,面对未来世界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和可能再次发生的剧烈动荡,中国在着手汇率更趋浮动、放松资本管制、人民币区域化等更为开放的改革中,必须始终关注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始终不忘构筑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又能充分应对外部冲击的风险防范网。因为在中国成为“金融强国”之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及其他治理机制对外部风险的传递,仍是甚为敏感。这一风险防范网可以与当今西方金融强国所讨论的“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相似,但又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能完全满足、等同于金融强国(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所讨论的内容。

正如前面所述,西方金融理论讨论中,是不愿意承认现实的全球金融体系是非平等的或客观上存在的结构主义。正是由于非平等性或结构主义,可以让全球金融体系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世界主导货币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必然会影响非主导货币国家,而当后者发生危机时,未必会影响前者。而且,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如果世界非主导货币国家的政策稍有不慎,将政策风险暴露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将立刻遭受灭顶之灾。世界主导货币国家“稍有不慎的政策”,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反映在汇率及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和问题的积累上,谈不上“灭顶”危机。

金融改革范文3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度升值2%,汇率为1$=8.11RMB。

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基本上都是采用钉住汇率制度,然而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却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不是之前许多学者所建议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经济规模增大,经济实力增强。采用钉住汇率制度的前提之一就是经济规模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据世界银行的排名显示,中国2004年GDP达到1万6千多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位居世界第七。这么大的经济规模无论是钉住单一货币还是钉住一篮子货币都是不合适的,别的国家也不愿意。现在世界上GDP排在前10位的国家除我国外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因此,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的发展壮大。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前提之一就是金融市场不完善,外汇市场规模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成绩显著,外汇市场自1994年成立以来,外汇交易量由当年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00多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五倍。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外汇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不再适宜采取钉住汇率制度。

3.我国加入WTO后逐渐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时间表的逐渐临近,我国即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资本管制也将成为历史。根据著名的三元悖论,随着我国对资本管制的逐渐放开,如果仍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作为大国为了维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而使国内政策受到约束是不现实的。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汇率制度是一国的货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革是一国内政。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只会根据我国经济条件进行,而决不会屈从外界压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需要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之中,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1949年~1952年,汇率制度为爬行钉住(钉住内外物价比),汇率政策目标为扶持出口,兼顾进口,汇率水平是高频率地调整。

2.1953年~1972年,汇率制度为钉住单一货币美元,汇率政策目标为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汇率水平不变。

3.1973年~1980年,汇率制度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政策目标为维持人民币坚挺,汇率水平是汇率稳中有升。

4.1981年~1984年,汇率制度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双重汇率),汇率政策目标为扶持出口,增加外汇,汇率水平是持续下跌。

5.1985年~1993年,汇率制度为从爬行钉住到管理浮动(以钉住出口换汇成本为主),汇率政策目标为平衡国际收支,汇率水平是持续下跌。

6.1994年~2005.7.20,汇率制度为钉住单一货币美元,汇率政策目标为维持汇率稳定,汇率水平是基本稳定。

7.2005.7.21以后,汇率制度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政策目标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汇率水平是稳中有升。

三、决定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中,汇率的调整是关键的一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改革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度上升2%,汇率为1$=8.11RMB。随后,人民币一直小幅连续攀升,2006年4月已经突破8.00RMB。那么汇率制定在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汇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般认为,决定与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长期和短期两方面。长期因素主要有:

1.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兑现纸币制度条件下,各国货币间的比价应以各自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为基础进行计算,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动。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该国商品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这样,汇率水平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及变动所决定的。

2.通货膨胀。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货膨胀水平与汇率水平发生紧密联系。一国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该国货币就会贬值;反之,货币升值,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

3.一国经济状况。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体现在GDP的增长,我国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

4.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地反映了外汇供求状况,而外汇的供求状况直接对汇率的变动发生影响。经常账户盈余时,其货币有升值的趋势,当一国经常账户出现赤字时,其货币有贬值的压力。

5.国内外经济增长差异。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是多重的。从经常项目角度看,较高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收入和进口的增长,同时,较高的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进而支持出口的增长。但是,这里存在着种种复杂情况,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于出口增加而推动的,或者由于对该国商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出口增长的,从而经济增长加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出口超过进口,其汇率不跌反升,从资本项目的角度看较高的增长率会形成对国际资本的较大需求,以及对国际资本的较大吸引力,从而在较长的时间内支持本国货币的汇率。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支持人民币汇率的关键性、根本性的因素之一。

短期因素主要有:中央银行的干预、国际间利率的差别、短期性国际资本流动、预期因素等。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政策建议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必须成为世界经济调整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如果中国对国际货币政策的辩论采取冷淡态度,或全然漠视外界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将有可能导致贸易伙伴国不满,为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提供借口。

汇率是一国经济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关键和敏感的问题。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应该根据“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汇率改革目标,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汇率改革原则,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的需要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条不紊地推进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机制能够真正地有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下是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政策建议:

1.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实现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人民币实现浮动汇率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而不断推进。从长期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逐步过度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短期内应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名副其实,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步放宽对外汇率浮动幅度的限制。

一是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根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设置目标区的上下限,保持人民币长期调节的灵活性及短期汇率的稳定性,使中央银行有更大的汇率干预空间。

二是扩大各银行零售业务的汇率浮动幅度,放松对外汇率浮动幅度的限制,为银行营造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竞争环境,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更加科学化、理性化。

三是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时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这样有利于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2.要逐步完善外汇市场,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开放外汇市场,改革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度到意愿结售汇制,放宽外汇市场的准入限制,真正履行我国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的承诺,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平。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增加交易外汇币种,发展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便利企业和银行规避外汇风险,促进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科学化。远期外汇交易等虽然可以规避风险,但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所以开办这些外汇交易,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规定严格的交易规则和程序,切实加强管理,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

3.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和国际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必然走向可兑换。同时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贯彻积极稳妥、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稳步推进,为人民币将来的完全自由浮动与国际化提供一个市场制度基础。放宽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的步骤可考虑:首先放宽境外直接投资,其次放宽债权投资,然后放宽证券投资,最后放宽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每一步骤放宽的方式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实行必要的数量限制后减少数量限制。只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增长,人民币未来必然会走向国际化。反之,人民币的国际化又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汇率的自由浮动,并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在科学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的需要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条不紊地推进。

金融改革范文4

一个经济大省的金融强省计划

眼下的山东,气氛微妙而高涨,各种涉及金融的讨论、研讨会密集召开。“大家的干劲十足。”一位山东金融办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山东的金融官员来说,金融一词的含义和重要性从未如此让人振奋。

已过花甲的杨百川(化名)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办一家民营银行。

杨百川第一次感到兴奋是今年的6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次日,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撰文点评:“在中国,国营银行的垄断地位或许将被打破。”

事实上,早在2001年,温州9家企业组成的中瑞财团就曾向浙江省银监局上报了成立建华民营银行的申请。

之后,随着民间资金可以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放开,中国一下子涌现了数千家小额贷款公司。民营资本将小贷公司看做日后向银行转型的跳板。

终于,2013年8月7日,杨百川等来了这辈子最大或许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当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山东金改‘22条’ ”)。按照山东金改“22条”要求,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即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山东金改“22条”提出,培育发展社区类银行机构、互助型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村镇银行引入民营资本,优化股权结构,争取村镇银行3年内实现县域全覆盖。

紧接着,2013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公布,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中央和地方连续发出对民营银行的支持政策,让杨百川感觉到,“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和杨百川的想法一样,但山东企业家刘吉民的进展明显要快。

作为山东省小额贷款企业协会会长,2008年11月15日,刘吉民抓住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机会,成立了省内首批、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淄博张店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刘吉民坦言,现在他已提交了设立民营银行的申请和相关方案。同时,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的意见》的精神,刘吉民也开始筹备设立民营资本管理公司。

实际上,自山东金改“22条”颁布以来,山东省金融办或许是众多政府机构中感触最深的一个部门。

“金改方案以来,以省政府名义发出的关于金融的指导文件就有7个。”山东省金融办相关人士坦言,这样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舆论普遍认为,山东金改“22条”不仅发出了积极信号,还明确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一实际命题。

在山东金融办这位负责人看来,此次金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民营金融机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民间融资等金融全领域的改革,一个全新的山东省金融平台系统正逐步显现。该人士坦言,金改的措施“路径清晰,亮点颇多”。其中“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建立要素交易平台”、“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和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三部分内容,将成为拉动山东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政策的出台我们抱有了很大的期望,希望借此机会能够让山东摆脱金融弱省的地位。”在采访中,多数受访者坦言,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希望尽快在短期内让山东的金融环境有一个变化。

给山东金融“对症下药”

了解山东经济情况的人或许知道,山东经济总量虽很大,但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省GDP总量50013.2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但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只有2018亿元,仅占生产总值的4%,与粤、苏、浙等省还有不小差距。

从结构来看,在山东金融业中,银行业比重过高,其资产占到金融业总资产的94%;保险业和证券业仅各占2%~3%。

在信托行业中,虽然目前有山东信托、陆家嘴信托、英大信托三家注册地在山东,但陆家嘴信托控制人为上海陆家嘴金融,英大信托实际控制人为国家电网,均与山东当地无关。

外界将山东省金融行业落后归咎于经济结构等原因。山东经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传统型大企业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育不足。

在资源禀赋上看,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借此发展起了高耗能的钢铁、有色、化工、造纸等工业,并且贡献了大部分GDP,而金融机构也倾向于向大企业放贷,但是这种放贷产生的社会收益,在最近几年饱受质疑。

在外界看来,正是看到了山东的金融“软肋”,新任省长郭树清才开始“对症下药”。

郭树清曾公开表示:“山东省现在其实最缺的不是资金、土地、劳动力,而是人才,这是山东省的战略短板。”随后,山东省启动了与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的人事双向交流。

而山东金改“22条”中,“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部分的重要一条,也是加强对金融业的人才智力支持。

除引入人才之外,目前山东省重点推进的工作还有“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这亦是山东金改“22条”之一:推进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探索符合该省实际的金融监管体系。

山东希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山东金改“22条”计划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山东省想改变经济格局,改变小微企业偏弱局面,首先需要金融活起来。

金融业既可服务实体经济,本身又是一大产业,且处于产业的高端。“如果山东省实体经济的优势能够转化到资本上面,经济发展质量就会得到质的提高。”山东金融办主任李永健表示。

其实,山东省金融业近几年也一直在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8.8%,2012年增长达19%,是GDP增速的两倍。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省2009年末还将金融办作为政府直属机构独立出来。

作为山东发展金融业的纲领性文件,山东金改“22条”吸收了山东以往的成功经验。例如,县域金融创新等。而关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部分更是山东省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

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在山东各地开办分支机构,经过3年的发展,挂牌企业达228家,托管企业339家,还推出了企业综合展示平台(展示板)和部分金融产品综合交易平台,并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之先河,率先挂牌多种金融产品,在全国同类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山东金改“22条”中提出,该交易中心近期目标是打造全省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目标是建立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

李永健认为,股权交易中心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增加了投资平台。这也是山东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22条”的山东效应

由此,山东各地开始拿着放大镜、“字斟句酌”地研究山东金改“22条”涉及到自己行业的话语,而且个个反应迅速。

日照市的反应最快。10月22日,日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力争用5年时间,使金融业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根据《实施意见》,日照将用5年时间,打造成为区域贸易金融中心和鲁南金融服务中心。同时还要把日照市建成区域性国际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实现该市在全国大宗商品行业中的价格风向标地位。

山东金改“22条”提出,将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化,努力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撑企业创新的能力。

据山东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一些具体措施已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今年8月30日,山东省首个覆盖该省的上市路演中心在济南高新区正式启动。这一中心可为山东省乃至黄河中下游区域的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新三板、高新园区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路演服务,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除了鼓励企业发债、上市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措施外,山东更注重发挥金改的“内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让企业及更广大的“三农”受益。

山东金改“22条”提出,将促进农村抵押物创新。这也是山东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海域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等文件,品牌、仓单、股权、海域海岛使用权、规费权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运用范围和成效不断扩大。现如今不少金融机构又积极行动起来。在山东高青县,当地农行推出“活牛抵押”的贷款,通过完善相关登记、风险分散等措施,成功破解“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这一抵押难题。

山东还将重点推动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把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届时山东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地位不相称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变。”山东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山东保监局表示,各地正争取一些保险创新项目在山东省先行先试。比如,今年以来,济宁等地开展了政策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潍坊试点开展了订单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各地也在积极申请试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并计划试点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等。

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渠道正进一步拓宽,山东省前三季度股票、债券两项直接融资合计1445.5亿元,同比增长30.6%。其次,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公司制改造完成,公司由事业单位转变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齐鲁证券等15家机构共同发起的企业主体,并在该省设立了38家分支机构,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框架初步形成。

具体到各金融领域“龙头”机构的发展,山东金改“22条”明确推动恒丰银行完善治理结构,鼓励山东国际信托公司拓宽业务范围,引导齐鲁证券公司优化治理结构,不断开拓创新业务。此外,推动鲁证期货公司上市,支持泰山财产保险公司等注册地在山东省的保险公司拓展机构网络。

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落实,让包括杨百川在内的山东各界人士翘首以待。尤其是对民间金融的实施细则,被广泛看成是山东这次声势浩大的金融改革能走多远的“试金石”。

金融改革如何“一招出而满盘皆活”

日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对外公布,开始探索贸易金融的新模式。加上此前中国(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地方金融改革将进入深度试验。在外界看来,这是地方金改由局部向全面推进的提速信号。

上海自贸区与深圳前海金融改革,一个面积28平方公里、依托长三角经济群,一个面积15平方公里、依托珠三角经济群并连接港澳。作为中国未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两者经常被拿来比较。

从目前来看,前海相较于上海自贸区而言,其最大的政策优惠就是15%的所得税率优惠,这一优惠政策目前在上海自贸区内暂未实施。此外,2010年,国务院就已经批复了《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上海自贸区,前海有着近三年的发展优势。

按照规划,前海产业主要集中在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研和专业服务、信息服务业四个方面,“任何制造业都不搞”。而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则是涉及金融、航运、文化等多个领域。

“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是改革试验的‘窗口’,两者的要求和定位有很大不同。”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他说,国务院明确要求,前海的定位是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窗口,上海则是到2020年建设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据介绍,义乌的金融改革包括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贸易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外汇管理机制、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发展壮大本外币兑换业务、促进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七方面的内容。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这些都是局部的改革。“局部只是市场短期的利好因素,下一阶段改革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统一考虑制度、市场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金融改革涉及多方面内容,要素、组织、监管等缺一不可,具体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加强金融监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显示出清晰而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受访人士认为,按照这一金融改革路径,未来三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将“好戏连台”。

实际上,中国全面性的金融改革步伐已在各项政策中悄然加速。今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货币存量。9月6日,中国时隔18年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9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10月8日,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将开始实施,提高企业并购重组效率。

“事实上,从过去几个月的金融改革看,改革加快推进已经按照这一思路展开。可以预期,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改革有可能会继续提速。”匡贤明说。

市场化仍将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脉络。今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下一步要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明确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制度预期。

未来中国金融改革依靠什么?总理在论坛上提到:求得出一招能够影响全局乃至满盘皆活的效果。匡贤明认为,“这一招”是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包括金融在内的市场化改革,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金融领域的改革也是处理好金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放权给市场,一招推进,满盘皆活。贷款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放开了政府对资金价格的管制。”匡贤明说。

谭雅玲则提醒,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十以来出台的金融改革部分相关政策

党的十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提速明显,市场化脉络日渐清晰。

党的十报告对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等。

2013年5月初,国务院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的设想后,“资本项下”放开搞活、有序管理成为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实质性加快。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倾斜、助推消费升级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政策措施。

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引领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7月19日,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我国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举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货币存量意义重大。

9月6日,时隔18年后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试验区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的安排,备受市场关注。

金融改革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改革;走向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思想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不断积累其缺陷,最终导致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造成了世界性经济的衰退。此次金融危机最早爆发于美国的房地产业,因为金融衍生的关联性从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业,尤其是美国、英国以及德法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的衰退,动摇了各国的金融体系,这次的金融危机证明了自由经济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各个发达国家开始进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一、主要的发达国家进行金融监管的改革

1、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金融监管思路就逐渐的发生转变。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的3月份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框架》,第一次提出如何抑制系统性的风险,并且提出从严监管的思路;随后在2010年的7月份生效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文件涉及的广度以及深度在美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所有的,主要包括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银行监管、信用评级业以及系统性的金融防范等,主要内容为:①赋予美联合众国更大的监管权力;②实行限制高风险的“沃尔克法则”;③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④成立金融稳定监督文员会,由他们负责检测和处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⑤建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

2、英国:经过金融危机给英国带来重创后,英国有关机构认识到由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来统一行使金融监管职责所带来的弊端,在2010年五月份,英国大选之后,英国政府就提出了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方案中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由英格兰银行来行驶金融监管职责;②撤销金融服务局。在下一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的文件,在文件中强调又金融政策委员会以及审慎监管局来负责防范系统风险。

3、德国:在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联邦金融监管是最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银行业务以及保险业的监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改变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由德国央行直接全面负责银行的监管,尊重央行的独立性,并且德国央行有权利监管其他的银行。

4、法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法国并没有像其他的发达国家一样,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件以及方案,只是通过相关的监管机构的法令以及在议会过程中通过的相关法律草案。例如,在2008年时实行的《经济现代法》中明确规定了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证券、保险以及银行业务,其他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监管机构都隶属于中央银行下的审慎监管局。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走向

1、加强了国际监管的合作。美国是最早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但是经过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波及到了全球,使全球都陷入到了金融危机之下,因此应该加强国际间的监管,从而减轻市场风险的跨国传递。然而国际监管的合作都需要借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G20峰会等这些国际组织的力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2、金融监管机制的多样化。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主要是单一的外部强制性的监管,等到金融危机发生后,已经由单一的外部强制监管转变为外部监强制管与内部自律性监管相结合。巴塞尔银行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外部强制性监管,实现两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来,就为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稳定的监管环境,促进各国金融业的发展。

3、监管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禁止高风险的衍生品的交易,或者是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产品的交易;②规范金融创新,例如: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中规定:银行只能拿百分之三的一级资金投资于私募基金;③对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冲击的大型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预防风险。

4、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受到经融危机的重创后,一些发达国家认识到对特定微观机构的审慎不能够满足当下的发展要求了,必须建立一个宏观的审慎监管体系,从而加强整个金融机构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5、监管的范围越来越广。原来没有对高风险的衍生品进行监督,现在把高风险的衍生品纳入到了监管的行列,之前没有监管的盲区现在慢慢的纳入到了监管机构之下,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欧盟委员会新实施的监管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对冲基金必须进行注册,定期公布金融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6、在监管理念上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监管人员只负责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检查,从而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对金融体系实行救助,但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所以,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性。例如:美国最先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三、对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改革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的启示

通过发达国家不断改革自己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吸取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我国也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建立起以中国央行为中心,各银行监管机构协调有序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中央银行与国际监管之间的合作。②赋予中央银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责。③建立由中国银行主导的金融监管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不断的进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进过这系列改革后,世界的金融监管体系必然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金融改革范文6

【关键词】金融 体制改革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从时间流程上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金融部门的改革旨在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项基本任务,建立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但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当时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威胁,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层次相配合,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力图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由此,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又是各国政府力图控制和掌握的政策工具。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结构的选择是金融体系建立的目标,是长期的基本的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则是短期要考虑的东西。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在影响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的抉择。金融体制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利率体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渐进式改革,这既是国际的经验也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现实有关。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于整体金融发展形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然而,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还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利率一定要市场化,但是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又变得有一定难度。中国的利率水平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有一个利差,如果人民币升值不超过这个利差,国外的投机行为就会很少。目前金融监管的措施之一是为了防止热钱流入,所以要使中国的利率保持比美国低两个百分点,此时利率政策的效果很明显。

2.深刻认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殊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即宏观层面上建立独立于财政体系的金融体系,微观层面上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然而,金融体制改革还有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除了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外,还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在经济过热时期,国家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难以遏制贷款的冲动,会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放款,此时在国家政策制定的目标效用函数和企业化的金融机构目标函数不一致情况下就会出现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带来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其次表现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财政为主导的情况下,银行的功能是核算、结算等,企业融资的需要催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转轨时期这恰恰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金融业,在改革进程中必须考虑具体的国情。建立健全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实际上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两个步骤,如果这两步并为一步走,就是激进式改革;分成两步走,就是渐进式改革。经济的落后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采取激进式改革。在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当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初步建立,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过去对金融体制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金融体制改革就开始推进。

3.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从历史上来看,混业和分业的选择就是风险能否控制的问题,如果风险不能控制而且能够传递,只能借助外部的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在加强。按照现代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再仅仅是资金的供给方,更是风险配置机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风险配置技术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此,混业经营问题事实上是金融机构能否控制住风险和有无防范风险能力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化,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在逐渐加强,因此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4.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