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史范例6篇

企业发展史

企业发展史范文1

一、引言

党史、国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重要历程,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学习,能让我们认清当前的形势,进而全面助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迈进新的台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意识特征为:人们竞争意识和民主感增强,推动了企业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混杂其间,影响企业的发展。可见,企业的基层党支部应应在了解党史、国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实现发展壮大、财富增值。

二、党史对推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建筑公司需要不断增强其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我们需要有更严格的标准来管理自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为员工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牢牢把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

(一)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近百年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党员同志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立足于马克思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挥洒热血,谱写战歌。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立足当前,进而开创未来,可见,学习党史、国史十分重要。

(二)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每个党员都应该是企业员工中的主要代表。但实际上,一些党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和行动方面,它并不像一些普通人那么出色。一些党员的先进性已经消退。一方面,党支部在党员发展方面做得不好,一旦对党员的教育、监督有所不足,出现空洞的问题。此外,若未能和企业实怀结合,势必导致组织生活枯燥,不能产生吸引力。

(三)提高党支部书记处理事务能力

党支部质量源自分支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发挥着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实际上,大多数分支机构的秘书都是从职位调来的,有些是兼职秘书。但是,如果未经特殊培训,势必会导致经验不足,不了解党支部的真正和用,难以调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党支部书记本身素质低下,分支机构秘书职亦不高,这需要坚持选择分支机构的秘书,任命精英,把党政精神,管理和群众基础强的同志带到选举支部书记的位置。

(四)完善党支部工作考核机制

相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讲,多数国有企业的评估和激励有的不足,发展滞后,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认知不足的问题。且评估机制较落后,通常都仅仅针对部门个分配比例营业绩,而缺乏对党支部工作的详细评估指标。由此可见,党支部工作是一个软指标,很难测试,也没有必要进行评估。众所周知,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可以发挥良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党支部工作没有目标,它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支部工作的积极性,使工作变得不可能。

三、党史建设推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策略

(一)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国有企业党支部发挥的作用被削弱,这主要是由于其定位不明,基于这个原因,要求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定义,以满足员工的利益,立足于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建立以“推动党建工作的良好发展”为基础的理念,将党建工作全面贯穿至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基于企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中的要点,有效提高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建筑业本身的特征,尤其关注安全方面的管理。市集团三个党委在各分支机构展开“安全知识应对”竞赛,从而有效提高分支机构的安全意识。属于将分支工作和生产有效结合的模型。另外,党支部的工作要点应该放在服务工人和群众上。建筑企业的工作由于是分散施工的,存在场所不稳定的现象。同时,工作强度又极高,这些因素都给员工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就要求党支部能重视员工,及时回应上级党委的要求,帮助解决员工的困难。

(二)增强对党员的素质教育

党员素质是决定党支部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第一,党支部应尤其关注运用不同的活动载体,以有效增强党员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教育,树立模范形象,起到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体现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为培强国民建设夯实基础。第二,基层党支部要求承担起本身的政治责任,立足于马克思思想,在国有企业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党员队伍的扩大,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择选具备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在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和教育过程中,除了年度党委书记开展的活动外,还应关注日常的教育,将其纳入员工培训计划之内。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充分地运用生产线所发挥的窗口作用,有效地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实施。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宣传先进事迹,传播文化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严格地组织党员生活,关注创新性和实用性,舍弃华而不实的文章。

(三)提升培训力度,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

作为总的领导者,党支部书记在建设部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应增强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工作,立足于能力和其政治诚信度结合的方式,坚持“由群众至群众”原则,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群体基础和强大的党政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支部书记。构建严格的委员任命标准,团队成员的选拔应结合能力和政治诚信,以加强基层组织的领导。通过加强基层党支部的领导班子建设,众多积极向上、能力超群的员工共同组成了党组织,为团队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此外,要求全面完善基层党干部的培训机制,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将党员思政和工作能力和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党员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工作能力,确保基层党员优秀,应用党员的作用,尽量减少影响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因素。其次,做好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不少转职或兼职的秘书在上任时,缺乏党建工作方面的经验,因此,应对他们展开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明确其岗位职责。同时,通过小册子前的沟通,组织非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相互介绍学习经验,有效地解决分支机构建设的难题。此外,生产线支部书记由于长期扎根于基层,十分熟悉基层的环境,因此,应加强其和上级党委与基层沟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构建党支部工作考核机制

应建立党支部工作评估机制,坚持党建工作、业务部署和评估。引进目标管理模式,在构建了党建工作的目标后,必须按分支机构细分。然后,党支部将完善每个党员的实际地位,建立党员发挥示范作用,履行职责的关键指标体系。建立评估体系后,要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注意核试验结果的及时性和激励性评估。对于擅长评价的同志,他们应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一是有效地完善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并严格遵循企业的相关制度。基于民主性原则、党风廉政建设等要求。将组织生活会议、党员民主评价等制度纳进基层组织的常规工作中。进而达到维持良好的派无能为力风格,体现先进的目的。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基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工作性质以体力劳动为主,因此建筑工人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思想意识也不高。党员要带头正确、积极引导员工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转。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才将产生分支机构的强大约束力,进而达到激发党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有效性的目的,构建强大的国有党支部机构。

四、结语

企业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商帮;小微型企业;民间借贷;诚信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0-0003-02

1 历史上的商帮与现代小微型企业

1.1 商帮的兴起、发展与衰败

1.1.1 商帮简介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甚至堪称是完美的封建商业模式。商帮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晋商、徽商、鲁商、宁波商、龙游商、洞庭商、江右商、闽商、粤商、陕商。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活跃于明清。

1.1.2 商帮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在商品数量、行业、从业人数方面都有了大范围的增加,特别是商人队伍的壮大较快,当然,随之而来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然而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受长期重本抑商政策的影响,使商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甚至是受到了歧视。这反而促进了商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致对外,增强了竞争力,保护了自身利益。逐渐成为了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下促进商帮的形成。

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帮的发展。明代,官营手工业衰败,民营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苏州、杭州的丝绸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铁器铸造业以及其他地方的棉纺织业,不仅是在生产技术上,而且在生产规模上,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商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国内市场已从封闭的地区性市场,走向全国统一商场。

此外,对十大商帮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还在于政府政策的变化。洪武三年开始实行的以粮换盐引的开中制是晋商和陕商形成的契机。明朝中期,由开中制转为折色制、以及官府授权的私盐垄断经营是徽商发展的关键动力。明朝中期在辽东和张家口分别开放东西马市促使晋商以盐业为主转向多种经营。同样,明朝中期对海禁的放松是浙商、闽商、粤商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

同时,商帮文化也是促进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商帮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依据,主张用儒意通商。诚信为本,仁德至上,这些理念的核心是诚信。诚信同样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义制利”是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

1.1.3 商帮的衰落

商帮曾在封建时期经济发展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历史重要影响力只是风云一时,最终受其经营模式的影响而无法延续,走向了衰落。以晋商为例,其衰落的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附庸,商业模式单一。明初晋商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统治者要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然而在清朝时期又充当了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后因清廷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总之,明清晋商始终依托朝廷为其服务而兴盛。但当封建朝廷走向衰亡时,晋商也必然祸及自身。

其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晋商的发展。晋商资本流向土地,在明朝已属常见。清朝时期,晋商购置土地者更是普遍。晋商外出经商致富后有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是不利于其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的。

其三,固守陈规,思想保守。清朝末期,原有的商业模式由于外国资本入侵而被打破的情况下,改革是适应时展的必然之路,但晋商部分财东和总经理的思想顽固,固守陈规,从而失去了票号改革的多次机会。

1.2 小微型企业及其与商帮的关系

小微型企业是指从业人员20人以下,出资数额或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业。小微型企业规模小,大多是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生产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业,对外贸依存度高,产品和销路又十分单一。

小微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小微型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税收以及出口、促进GDP的增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商帮与小微型企业都是由手工作坊发展而来,商帮作为商业集团比小微型企业规模大,然而,作为企业,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不同社会形态下各自的发展环境相似,在封建社会里,商帮是最典型的企业代表,它的兴起与发展,再到衰败,都有着深刻的原因。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尽人意,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分析商帮失败的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对于现代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目前小微型企业出现的问题

今年以来,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超过1/4。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老板“跑路”,小微型企业陷入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出路难觅的境地。

2.1 资金、技术、人才问题

2.1.1 资金问题

企业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上海青浦;社队企业;发展;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7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17-03

社队企业,是指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各个行业,由于社队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人们有时又称社队工业。在1984年以前,上海市青浦县(今青浦区)以社队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发展走在上海市郊的前列,其发展经历了初具规模、曲折发展和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社队企业既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多种经营的一项重要尝试,在当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青浦社队企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加深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

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初具规模

社队企业萌芽于农村早期普遍存在的副业和手工业。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域面积大,可用耕地面积相对于临近郊县要少得多,不少地区的农民因人地紧张,所以很多人都有从事手工业的传统。1954年,全县就有手工业自然行业94个,从事手工业的有3479户,9132人,占全县人口的3.16%,年产值656.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79%。[1]在合作化运动中,这些手工业者逐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它们成为青浦社队企业的重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一部分,中央政府除加大重工业的投资外,还鼓励公社、大队、生产队农村各级组织兴办小型工厂。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发展。根据的构想,将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农村基层组织,他指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2]为此,中央要求从农业生产中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来搞工业。

青浦根据国家政策,按照投资小收效快作用大的原则,订出计划,要求各公社在1958、1959两年内大办社队企业。练塘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酿造厂等10个社办工厂;沈巷设财贸工业办公室,建办针织厂等6个社办工厂。卫星(1959年8月改为赵屯)设立工业部,建办农具厂、砖瓦厂等;金泽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农具机械厂,至1959年5月,相继建办10个社办工厂。红旗(1961年起改为朱家角)设立工业部,建办钟表电器厂等11个社办厂;赵巷建办粮食加工厂、酒厂、上海铁路局隧道砖窑厂等7个社办厂;观音堂(1965年改为凤溪)建办矿筛厂;重固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针头厂、酒精厂及公私合营碾米厂;商榻设立工业部,建办酒厂、矿灰造纸厂、草织品厂及窑业联合组。据1958年末的统计,全县已办有社办工业企业172家,务工社员7734人,完成产值767万元。

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曲折发展

“”时期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办企业引发了很多问题。首先,“一平二调”(穷富拉平、平均分配,无偿调动劳动力、调拨生产资料和其他物资)现象严重。据统计,1958年,县手联社工业企业中,除造船厂和农具修配厂转为地方国营之外,其余50家手联社工厂(社、组)相继下放到所在地公社,转为公社企业,从事手工业者2003人,被平调的资产累计270多万元。同时,企业职工大量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而且是被无偿调用。其次,出现了社队企业与国营工业争夺原料的现象,造成部分行业原材料供应紧张。这一结果显然与创办社队企业的初衷相悖。

“”运动的严重后果使国民经济不得不进入调整时期。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社队企业成为首当其冲的整顿对象。1960年,中共上海市青浦县委提出:发展公社企业,绝不允许采取“一平二调”的错误做法。1962年,手联社从15个上调恢复手工业合作社(组)50个,总人数2040人,恢复手工业管理体制。县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公社除保留部分直接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农具修配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外,大部分社办企业关、停、并、转。1962年底,全县社办工业企业减少到40家,1965年减少到17家。

“”使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影响,国家政策重新转向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同时,青浦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控制相对较弱的地区,有着悠久手工业和农副业的传统,社队企业重新找到了发展契机。

1970年8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要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会议指出,曾提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已经过去15年了。必须切实抓紧今后10年的工作,大力发展小钢铁厂、小煤矿、小农机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等“五小工业”,以促进农业机械化。为落实会议精神,国务院又专门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进一步要求社队企业逐渐增多,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物质基础。[3]

“五小工业”发展战略,使得和生产大队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独立发展工业的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陆续办起了一些农机修理、修配厂(站),许多大队办起了农机修理点,随后又在这些厂(站)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批机械加工业,从而使社队企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70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贯彻北方农业会议关于“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精神,制订发展社队工业的方针。青浦县当时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大办社队企业,并得到无息贷款400多万元,分给各公社办工业企业。为适应日益增多的农机维修需要,实行“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全县各个公社先后建立了农机修配厂,解放公社(渔业公社)建立了渔业机械修配厂。全县各个大队则纷纷办起了农机修配站。

这些社队办的为农服务企业基本上延续了“”前后社队企业设备简陋、技术粗糙、管理混乱的特点,多数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改变微利和亏损的状况,他们纷纷外出寻找加工任务。当时,全国处在“”中,经济建设不能正常进行,上海为了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到郊县农村寻找协作伙伴,扩散零部件的加工业务。一些社队企业主动与城市工业对接,县内一些离市区较近的社队企业开始为城市大工业加工、配套,后来逐步扩大。加工产品也由机械粗加工发展到制药、棉纺以及外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为大工业加工、配套服务的生产任务,均由委托方负责安排。这就为发展社队工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产供销渠道。同时,城市大工业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整体向郊县农村扩散转移。

尽管这一时期的社队企业时起时落,发展缓慢,但其所积累下的创办企业的经验成为日后各种类型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笔丰富的制度遗产,很多社队企业都成为了后来青浦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对于许多原来从未涉足过工业的农村社队来说,发展工业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因此,一旦政治环境变得相对适宜,社队企业就又寻找到了发展机会。

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异军突起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社队工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社队工业要有一个大发展。为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青浦县政府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社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内社队企业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县属工业。县委、县政府于1979年12月成立社队工业管理局,进一步完善条线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工业行政指导工作,各公社也进一步完善工业领导机构,相继成立了工业办公室(工业公司),主管社队工业行政业务工作。

在具备了种种相对有利的条件后,青浦县的社队企业得到很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了下来:1976年,青浦县社队企业增加到708家,从业人员28618人,工业总产值7543万元, 实现利润1945万元;至1984年全县社队企业547家,从业人员75379人, 占到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3%,[4]当年工业产值4亿53527万元,实现利润6456.5万元。[5]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全县社队(乡村)工业企业户数、职工数、产值分别以年均2.9%、12.6%、26.6%的速度递增。在此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业经营上取得了成功后,改革重点转向社队工业企业,普遍推行集体承包经营责任制;国营和集体联营工业企业也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如1980年,与上海五洲服装厂联营的重固公社服装厂和练塘公社服装厂,是县内最早的两家工农联营企业。 一些社队企业甚至成为利用外资,用加工补偿贸易营利的“吃螃蟹者”。1981年,白鹤服装厂继1979年与美商签订补偿贸易协议后,又与上海市服装进出口分公司联营,成为上海郊县规模较大的出口服装专业生产工厂。这种依托国营大工业和外贸部门的雄厚实力与乡村工业的场地优势和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国集联营工业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提倡、支持和鼓励下快速发展,不少乡村兴建了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工农联营企业和贸农联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重点骨干企业。

与此同时,社队企业也成为青浦县外向型经济的“开路先锋”。为外贸出口服务,是社队工业“四服务”宗旨之一,特别是从1978年党中央制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县内社队工业与上海市服装、丝绸、轻工、玩具、针织品、五金、抽纱等行业的进出口公司联合,走“贸工农”路子,建立出口生产基地,逐年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六五计划时期,(全县)社队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累计达3.23亿元,平均每年以26.8%的速度增长。社队工业走外贸出口的路子,也为青浦后来众多三资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结论: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回顾1958年至1984年青浦社队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出现在体制中的这类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深受国内政治局势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演变的影响。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它依然在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社队企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地区农业振兴。尽管一直在不少方面仍遭受政策歧视,国家财政也很少给予支持,但社队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逐渐壮大, 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青浦处于典型的江南农业社会,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但农业生产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队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半自然经济农业向商品经济的农业转化,促进了单一经营的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青浦的社队企业适应了当时农村较低的生产力状况,一方面吸纳了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适当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其次,社队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集体经济。由于青浦社队企业已颇具规模,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龙头,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走向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青浦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以镇办工业为主体,带动村办工业的发展,在原有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

再次,社队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走向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队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前身,是我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从青浦社队企业发展的轨迹和特点来看,这些乡村里发展起来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国家规划的,而是由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国家计划中没有它的位置,各级经委和工业主管部、局也不管它,因而,在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供应上都没有可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也没有正式的渠道。所以它一开始就同市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都是走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它不仅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打破了城乡封锁、条块分割的局面,为青浦农村走向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大大地加速了青浦工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4][5]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青浦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73.204.145.

[2]逄先知,金冲及.传(1949~1976)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27.

企业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班组管理;安全管理;新发展

2010年起,全国上下形成重视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氛围,真正将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落实到基层一线,植根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广大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力的发挥上,形成上下同欲、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行业努力将班组、支局标准建设的核心内涵和关键行动统一起来,将持续深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培养战略,明确把强势生存发展、智慧竞争取胜的要求,融入到基层班组长、支局长“敏锐、沟通、承担、进取”的职业素养中。如此大规模的班组长建设项目,将基层班组的重要性与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的关键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班组管理的新形势

1.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

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的企业发展新形势正在碰撞与摩擦中逐渐形成,处于一线工作,作为企业细胞层的班组成员们,反映在他们头脑中的是生活内容丰富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本色的变化正悄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与探索,迫在眉睫。

2.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多年深入基层的班组长管理培训,“三化”管理理念基本落实到班组基层管理当中。

3.新生、新潮、新星

当下班组团队中,有90%以上的班组成员都是80、90后的新生群体。这类群体同志,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光鲜的现代感,个人素质较高,思想活跃,纯粹的“动感地带”人,追求时尚、探索、不拘一格。因此,有意识地建立班组个性文化,用现代方式解读这群新新人类的思想、追求和对工作的认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达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统一。

二、安全管理的新发展:重点在班组,关键在岗位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大量事故案例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设备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些事故不仅仅存在班组工作本身,还发生在班组的生活、学习中。由此,安全生产不应独立于社会,也不可能单纯地提高,须融于生产、生活、工作中,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明确的风险性!

夯实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或杜绝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班组长自身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安全管理。在班组长的任命上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严把任用关,把思想作风硬、安全意识强、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生产骨干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不断优化班组长的配备,使班组管理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新形势下,班组长应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

新形势下,各基层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体现的根本,就是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的八字方针:“事前想到,想到做到!”

1.事前想到

事前想到,不仅是简单地考虑到就事论事的安全基础隐患,作为基层安全管理者,班组长更应具备安全管理的深层思想,那就是要想得周到,并且要想得十分周到。

想“what”。首先要确定想什么,关键还是要想安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有哪些风险存在?有哪些危害危险因素?具体的安全隐患有什么?想“how”。关键就是要考虑如何消除这些安全隐患?想“key”。所有排除安全隐患的方式、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准确进行生产现场的危险辨识!

2.想到做到

想到就要做到,关键是如何做到。最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要“软硬兼施”。

“硬”件方面,制度、体系要全面、实际。安全管理制度及体系一定要有且有效,并能持续有效地应用于班组管理中。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制定出更细化、具体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软”件方面 ,关键是有效的管理方法。风险评估数据库自2010年底起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用,经过2011年的使用与优化,班组安全风险的管理能力大大加强,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四、新形势下,班组安全

管理的工作重点

1.管理风险

风险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点,“预防”是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重点工作,就是要做好危险辨识工作,确认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对于班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危险的发生比解决危险造成的危害更有效。

2.优化评估

平时工作中做好对风险信息的采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基本工作与安全预防的前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针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对采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并做出安全管理工作事项的优化,增强班组工作的安全性。

3.落实制度

再好的方案和再完美的制度,都要落实于实际工作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需要有基于服从文化的规章制度和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的保障,使大部分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的事务当中来。

4.宣贯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安全文化,是企业灵魂实现的保障。将安全生产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安全核心价值,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安全管理研究在新形势下强化基层管理工作。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业务部门全面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制度约束、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运转有效的连队和班组管理体制。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本质,是安全管理的历史新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

企业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文化视角;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

国内关于近代民族企业史的研究,大多注重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学、行为学等多学科方法,比较客观地剖析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与发展历程,主要考察企业的资本、设施、人事制度、市场营销、利益所得与分配等经营史方面,而对企业制度建设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更少。外国学者在此方面研究虽取得不菲建树,但主要是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如何处理与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外国企业争夺市场等问题,同样未能对企业制度及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史家对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强调不仅有成长,而且现代部门的成长尤其快速。那么一个落后的企业体制,又如何能带动现代部门的发展呢?这就促使企业史的研究者们对中国近代企业史进行重新审视。因此,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探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因,就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前沿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涌现,但只局限于某个企业,或整体的某个方面,尚无通关性的、系统研究的成果面世。

林德发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鉴别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比较分析,详细阐明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发展状况、形成原因及历史定位,揭示了企业文化是近代民族企业身处逆境、曲折发展的重要动因,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本书选用了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和宋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大量史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同时引用荣家企业、“永久黄”企业集团、刘鸿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德大纱厂、华新纱厂、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宝元通公司等著名民族企业的资料作为辅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曾被人们忽视已久的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风采。

企业发展史范文6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http://文化一体化是其必然趋势,企业的一切活动时刻与文化相伴,经济竞争正在渐渐变为更加隐蔽的文化建设竞争。企业档案是文化事业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是企业文化存储的主要形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在某种层面上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即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后盾和保障作用。企业档案以其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存在,企业文化则以其外在的精神而昭示,二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存的必然联系。

1.企业档案中的文化因素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原始记录性,但其内容的实质则是它的文化性质。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人类必需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企业档案作为档案的一个门类、一个分支,同样具有这种文化性质。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档案的文化因素从十个基本大类中可以反映出来:如党群工作类档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企业精神最基本的文化素材;经营管理类中的产品销售档案,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了它的文化内涵,有的商家进一步提出,我们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企业的名牌产品必定是企业最珍贵的档案内容,而名牌产品则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可口可乐”的美国文化,“劳斯莱斯”的贵族文化,“阿迪达斯”的运动文化等,都从某个侧面体现了企业档案的文化内涵。

2.企业文化中的档案依托

企业文化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作为支配一切管理活动的灵魂,在现代经济大潮中显示着它独具的文化管理魅力,这种文化管理正在形成企业档案的新内容——文化管理档案。企业文化一词的概念虽然兴起于近年,但企业早已有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了。北京“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善经营、重质量、讲信誉、重商德,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精神财富。这些企业文化财富的传播正是依托在企业档案之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精通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也要精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从它的创立之初就不断地积累着企业档案,企业的文化思想忠实可靠地记录在企业的全部档案之中,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长卷。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积累新的档案资料,更要挖掘积淀在历史档案中的文化瑰宝。如“鞍钢宪法”高度概括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伴随着这个时期的企业档案,忠实地记录了它的文化特色。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不是建筑空中楼阁,必然要对传统企业文化有所扬弃和批判继承。考察既往的企业文化,必须依托于记录了企业文化的企业档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等企业经营文化,早已成为日本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鞍钢宪法”管理企业的文化思想更为欧美等国家所借鉴。当前,企业在建设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反思历史上企业发展的经营之道。江西赣南卷烟厂正是在优秀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精炼出“一丝一支、精益求精、品牌卓越、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和“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一切围着质量转”、“让经营户得利,让消费者得实惠”等现代企业特有的经营文化。

二、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档案可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企业档案记述和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资质、科技成果、专利含量、工艺工法、管理水平、业绩评价、荣誉记载以及职工素质、人才建设、文化建设、设备配置、技改历程、财务状况、经营现状等重要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企业档案记述和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本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有企业自身的特色,不可能脱离本企业的历史发展搞一种毫无本企业特色的“泛企业文化”。综观企业档案,可以深刻理解本企业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整体而言,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也有一种连续性和继承性。企业档案同样记载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可为当今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具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作用。

2.企业档案是某些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依据

一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并不直接依据企业档案。如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进行与企业产品无直接关系

转贴于 http://

的文化活动等。这些企业文化建设常常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而灵活采用的。但有一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反映企业发展精神的《企业发展史》,宣传企业劳动价值观的《劳模事迹汇编》等,离开企业档案是无法编写的。企业档案记载了企业发展的历史,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历史线索,可作为某些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依据。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http://一。

3.企业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