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散文范例6篇

英语散文

英语散文范文1

关键词:论读书 语言 结构特征 语言的表情功能 信息功能 美感功能 祈使功能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

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照顾到汉语语言习惯,用“读书”作主语。这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散文的朴素风格和中文简练明快的特点,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运用“学究故态”将英语的静态特点转化成汉语的动态特点。

下面一句译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原文中的冒号被译文中的逗号代替,原文中的总分结构也被汉语的连动结构代替。这样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译文又巧妙地将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译为主动语态,突出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王佐良先生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散文汉译时对原文语言功能的传达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因此,在英语散文汉译时,我们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且要尽力传达原作的各种语言功能。

1.译文对原文表情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表情功能体现在它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翻译中,语言的表情功能的传达致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认的劝学名篇,因此译文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为译者的任务,使《论读书》成了中国所独特的劝学名篇。

2.译文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信息功能即运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可以更

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散文翻译中,对于原文中晦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译文应在保持语言顺畅前提下,给予适当解释或说明,从而保证其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比较难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将其翻译成汉语推崇的四字结构,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风格,同时也道明了句子潜在的意义,达到了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3.译文对原文美感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因此,经过再创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应该将读者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作为其生存的依据和标准。散文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语言应能提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译散文时,除应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论读书》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译文对原文祈使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功能。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劝告来达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径是恰当的解释,有启发的玩笑,或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种权威。在翻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原文的这种语气,也即语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由此可见,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论读书》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结果。

综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论读书》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遣词造句通俗简洁,朴素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动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译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简洁,堪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英语散文范文2

1 《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学习《离散数学》有益於提高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有助於培养学生严谨、完整、规范、规范的科学态度,并能为后续课程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因此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在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后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以达到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分层次的教学设计,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目标差异,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分层次的方法有很多,而在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离散数学》的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中文教学、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这三种不同的施教方法,这种多层次的讲授在全国高校的《离散数学》教学中是比较少见的。

2 采用《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原因

学生的差异性是各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而这种差异性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深圳大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机两方面。

首先由於深圳大学在省外招生是高於一本线的,而在省内招生是二本线,因此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入学时基础就比一般的学校差异更大。而且学生英语程度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在上双语课程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只要给出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含义就能够理解书上大部分概念和定理,而有些学生即使把每个词的意思都告诉他们,却仍然无法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而在学习动机方面,由於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有相当的比例会选择到国外或香港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大都英语基础较好,主观上非常接受采用国外经典的原版教材以英语或双语进行授课的方式。

教师的差异性也是实施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的重要原因。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离散数学》课程组包括外聘的印度籍教师和多名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以及数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良好的教师资源保障了分层次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3 如何采用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

3.1选课

选课采用的方法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课,并施行试听两周可任意换班上课的方式。笔者所在的学院每个学年会同时开6~7个《离散数学》平行班,其中一个班为全英文授课,两个班为双语授课,三到四个班为中文授课。在开学初各位任课教师就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课件的电子版挂在学校的网上课堂,学生可以随时下载了解课程情况,咨询选修过课程的学长,根据自身基础和对自我要求自行选课,在选课后可以试听两周课,根据试听的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师的课程。

3.2授课

开学两周后课程选定后,学生就基本固定到所选班级上课。由我院聘任的印度籍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由海外归国博士进行双语授课,英语授课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材选用的都是kenneth h.rosen著的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fifth edition)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教材使用的是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离散数学》(第四版)》。英文授课课件全部采用英文:双语教学课件采用英文为主,对重要概念、原理和结论给予中文注释;中文课件以中文为主,关键概念提供英文对应的单词。

所有课程都包括《离散数学》基本的内容例如命题逻辑、一阶逻辑、集合、关系和函数、图的基本概念以及树等。所不同的是,中文课程还包括代数系统的一些知识如群、环、域等,而英文和双语课程包括计数例如鸽洞原理等知识点。这些差异是因为选用的两本教材的差异。

虽然不同课程采用了不同的施教方法,但各种课程方法共同的目标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由於《离散数学》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的特点,在教学环节,各种施教方式都必须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应用性教学及直观性教学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作业和考试

《离散数学》课程的许多原理都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做练习才能对相关的概念、定理深入理解,因此在各种教学的课堂讲授后一般都会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英语教学班和双语教学班级的习题采用英文答题,中文教学班级采用中文答题。两本教材都配备了大量习题。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在每次布置作业时。基本题目占70%,选做题目占30%。学生必须完成基本题目,而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做部分或全部选做题目,从而既能保障大多数学生跟上进度,也能够满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高目标的学习要求。

考试时各个课程试卷都包括100分基础题和30分附加题,学生基本题在85分。附加题超过18分可以获得a+的成绩。英语和双语授课课程采用同一试卷,以英语命题并要求英语答题。中文课程采用另一试卷。中文命题并要求中文答题。试卷一般包括10道左右大题和2道附加题,命题范围涉及逻辑、集合、函数、数论、图论、树等多个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4 采用《离散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离散数学》分层次授课在深圳大学已经进行了三年(从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表2~3给出了近两年英语、双语(选择一个班)、中文(选择一个班)三门授课学生考试情况。

由於采用了教考分离,增加了考试难度。但从学生的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基本上有7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学分。在双语和英语课程还有超过20%的学生可以获得a以上成绩。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中文教学班学生的成绩并没有英语和双语班的成绩好。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中文和英语及双语的试卷命题不同,虽然两份卷子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相同,但在命题时难度还有一些差异,特别是中文试卷包括代数系统的证明题,比较抽象,学生失分比较多;而英文试卷与中文试卷不同知识点的内容是计数原理,由於比较直观,学生得分率较高。另外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大於采用何种语言授课的影响。由於不同班级学生自身基础和学习能力会有差异,虽然使用英语掌握《离散数学》诸多知识点是比较困难的任务,但由於大部分选择英语或双语课程的学生是希望进一步到国外或香港深造的学生,持有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实际学习时比较主动,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透彻。

5 结语

英语散文范文3

【关键词】尾重句 松散句 输出 英汉差异

1. 引言

英语里句子的种类较多,根据句子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根据句子结构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根据句子的使用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根据句子的修辞方式又可分为松散句(loose sentence)、尾重句(periodic sentence)和平衡句(balanced sentence)(丁往道 2007: 47)。中国学生对前面几种分类比较熟悉,对最后一种却比较陌生,因而在英语输出方面关注不够,加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大,因此,在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练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比较突出。鉴于母语对中国学生负迁移影响最突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尾重句和松句的转换上,因此下文将就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改进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 尾重句概述

尾重句,又称圆周句、掉尾句,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松散句,又称松句。尾重句的特点是句子的核心概念或者重点信息后置,读者不看完整个句子就很难明了整句话的意图,如Even if we fail again and again, the world won’t end. 很明显尾重句中由短语和长句等表述的修饰成分、次要信息一般前置,重要信息位于句子尾端。松散句则相反,主要信息往往前置,如The world won’t end even if we fail again and again.

尾重句和松散句是英语语句修饰中的两大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由于松散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重点信息前置,语句主旨显明,故属日常交际中的基本句式,便于说话人快速高效传递信息。英语文章中,松散句的使用频率较高,论说文各段落的主题句往往由松散句带出段落的中心论点,如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 A.D. 79. Mount Vesuvius, 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 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Pompeii, by Robert Silberberg)。 相对而言,圆周句显得迂回曲折,结构复杂,一般修饰限定概念前移,激发听(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主要概念往往后移,以得到特殊的效果。往往不到最后一个词,听(读)者很难清楚说(作)者的真实意图,有利于主题的充分展开,透彻分析;另外,掉尾句通常能给人留下悬念,因此很受文学作者的青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很显然,松散句和尾重句功能各异,在英语语言输出时有着各自的价值。一般而言,在一个语篇中,松散句的使用占主要地位,为了一定的特殊的需要,作者会精心安排适量的圆周句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在一个语篇中往往出现圆周句和松散句的组合使用(李永兰2008: 32-36)。

3. 中国学生尾重句高频输出的问题

英语输出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输出的方式包括口头的“说” 和书面的“写”, 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输出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制约着中国学生输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原因之外,他们英语输出中的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分析并纠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语句输出的层面来看,中国学生在英语输出时往往不能关照到这两种修辞句式的区别,句子结构的选择非常随意,这样将直接导致尾重句高频输出,句式沉闷、结构单一的问题。

以笔者授课的两个班级,108名学生(一班52人,二班54人)的口语测试为例,口语测试形式为个人陈述,话题为a(n) terrible /weird /amazing/unforgettable dream,测试时间为2~3分钟。笔者对考生的陈述方式进行了记录,记录显示一班23名同学以名词短语加时间副词如Several months ago/ A couple of years ago/Last night(week)等做状语的方式开头,14名同学以时间状语长句如When I was a little boy/ When I was 13/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的方式起始,5名同学的开头采取了典型的汉语迂回式,如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reams/ People often dream/ I have made many dreams, but… 2名同学的开头用了强调句型如It was when I was in senior 3 that… 只有8名同学是以松散句的方式如I had a weird dream last night直接入题的。二班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相应的数据是26,13,4,0,9,另有两名男同学比较幽默,以Terrible, terrible, yeah, it’s really terrible!… 和Oh, my god! I’ll tell you a terrible story!的方式开篇。上述数据清晰表明中国学生口语输出时对尾重句的明显偏好。虽然尾重句对于故事的讲述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于短时间的限时口语测试而言,中国学生尾重句输出的比率明显过高,因而值得重视。

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当中。相对于口语输出而言,尾重句和松散句在写作中的合理使用更值得关注,毕竟句式灵活与否也是判断英语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下面一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中的一段话为例,除了用词不够准确之外,该段话主要的问题是句式缺少变化,整段话的三个句子都以状语前置,核心信息后移的典型的尾重句构成,明显与讲究句式灵活,富于变化的英文语句特点不符。类似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以笔者所授的省属一本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例:

At high school,we had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For my curiosity on chemistry, I was always very crazy on it and indulged in those challenged questions. Having been thinking a long time without any progress, I would take it to her(chemistry teacher)and ask for help.

4. 尾重句频繁出现的原因

中国学生尾重句输出过频的现象可以从汉英语句式特点和中西思维习惯的对比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在语句构建模式方面,汉语句式的句首呈开放性,信息的添加比较灵活,如

风很大。/ 北京的风很大。/ 今天早晨北京的风很大。/ 据说今天早晨北京的风很大。很明显,句子的重点信息在最后。也就是说它的句首是开放的,汉语句子RL( 从右向左)呈逆线性扩展的潜势(刘宓庆 1992: 10-14)。从构建模式来看,这和英语尾重句的特征基本一致。汉语中诸如时间、方式、地点和方式等状语一般前置的句子大量存在跟汉语句式的构建方式紧密相关。而英语的句式选择相对更加灵活,虽然尾重句也大量存在,但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为了表达的方便,松散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尾重句。

从思维的习惯来看,中国人习惯螺旋性思维,西方人习惯直线性思维。具体而言,中国人说话行为讲究迂回曲折,往往采取个体到一般的归纳式模式。正如Kaplan(1972: 15-27)曾指出的那样,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受此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语句输出的特点势必表现出尾重句的特征。英语民族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为“行为的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的各种标志”( 贾德霖1990: 12-16)。西方的这种线性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立上为直抒胸臆,表达明确,多采用一般到个体的演绎式展开模式。作为各种标志的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等一般都趋于句尾,如:British Queen Elizabeth II and her husband arrived in Shanghai from Beijing yesterday on the second leg of her royal visit in China.(金积令1998:28-33)这种语句表现为典型松散句的特点。

通过对汉英构句模式和中西思维习惯的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尾重句高频输出主要是因为汉语母语在他们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

5. 应对策略分析

要解决中国学生英语输出中尾重句过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学生必须清楚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根源上认识自己的表述方式为什么不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只有充分了解到英语思维模式的特点,对汉英思维区别较大的地方心中有数,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大量的输出练习,才能逐渐对英语思维习惯敏感起来,并最终习得英语思维习惯从而产生地道的英语输出。

第二,足够英语输入的积累。输入与输出是互补互动、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输入是第一性的, 输出是第二性的(郑银芳2003:67-85)。输入是输出的前提,中国学生要想地道流畅地输出英语,大量的听、读训练必不可少。中国大学生虽然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但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应试练习,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因此输入的总量虽然较高,输入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中国学生英语输入的材料相对单一,学习材料一般限于教科书和英语练习题,学生平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接触其他英语材料,如英文电影,文学作品等,因而很难满足科学输入的需要。应该说,中国大学生的应试压力较中学阶段大大减小,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输入的积累,为准确的输出做准备。

第三,尾重句和松散句转换技巧的总结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英语松散句和尾重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修饰限定成分的前后置上,英语中修饰限定成分多为由形容词/副词(短语)、介词短语,从句等充当的同位语、定语或状语,如果这些成分前置是尾重句,反之则是松散句。下列两组例子的a句均属松散句,b为尾重句,松散句和尾重句的灵活转换在掌握修饰限定成分前后置的技巧之后完全可以习得。

如a. He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he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a. It will be possible to plan a manned trip to the Mars only when a great deal more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b. Only when a great deal more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will it be possible to plan a manned trip to the Mars.

6. 结语

必须指出的是尾重句在英语中大量存在,本文所提到的中国学生尾重句过频输出的问题指的是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过度使用尾重句的现象。那么怎样做到恰当适度呢?这就又涉及松散句和尾重句的功能和适用性的问题上了。其实,相比较而言,松散句和尾重句好比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其对立之处在于二者的结构恰恰相反,语义展开方式完全不同,强调的重点位置迥异。其统一之处在于,二者可以根据语篇和修辞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转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句子修辞方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语义表达和构篇的需要来定,而不是相反。

【参考文献】

[1]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66 (2).

[2]丁往道. A Handbookof Writing [M].北京:外语讲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汉式英语语序特色[J].外国语,1990(5).

[4]金积令.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J]外国语,1998(1).

[5]刘宓庆. 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 1992(6).

英语散文范文4

一、中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势

(1)学生自身的优势。中学的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身体机能和心智正在慢慢地成熟,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好奇心重,这些各种各样因素的结合,这个时候接触“发散性思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和掌握这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再加上通过不同场景场合的训练,学生便有了发散性思维的初级基础。

(2)良好有效的氛围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由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维组成的大课堂,这里的思想纷繁复杂,相互交织。正如“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一下,我们都有了两个不同的想法”,这是一种相互受益的方式。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自由,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站起来反驳,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更多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们踊跃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继而成功地提高学生们学习质量,这是一种一招多效的策略。

二、英语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

(1)英语词汇的记忆激活发散性思维。中学生在提到英语学习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头疼英语词汇的记忆。英语单词的字母排序、大小写,不同单词之间的结合方式都会造成含义的不同,这是英语学习必须克服的困难,不可避免,本文重点讲解的发散性思维对此有良好的解决方法。比如英语单词“turn up、turn down”,这两组词组的不同就在于“up、down”。up在英语中是“向上”的意思,down则是相反,“向下”的意思。记住这点不同,就可以在见到这两组词汇时清楚地区别开来。运用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在记忆英语词汇时就变得轻松而有趣了。

(2)通过翻译简单的句子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最初的单词的记忆、词组的组合、语法的理解学习都是为造英语句子而服务的,而初中的英语教学是最基本的英语学习内容,老师都会从最基本的翻译简单句开始。翻译英语句子,不仅需要考查学生对于单词掌握的力度,更考验学生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因此,能够准确标准的翻译英语句子是每一个初中生都必须学会的事。比如这样两个句子:How are you和How old are you。很简单的两个句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你好吗”和“你多大了”的意思。然而,让英语初学者来翻译这同样的句子,很有可能会错误地翻译成“怎么是你”和“怎么老是你”的意思。这看起来像个笑话,若是没有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很有可能会常犯这种错误,所以这个问题不容小觑。第二种翻译虽然是错的,但从字面意思上确是可以讲得通的,同样的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多接触练习一下这样的例子,可以开拓学生的认知,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3)通过课堂实践有趣益智的游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中学生正处在好动的时期,简单有趣的益智游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虽是游戏,却不仅有娱乐的功能,更要有益智的功能,比如我们常玩的“成语接龙”。在英语的课堂上,当然要玩英语式的“词汇接龙”,这种游戏可以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欲望,更可以使学生们自发地运用自己的思维“编造”新的、没学过的单词。通过游戏与学习的默契配合,可以从某方面消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偏见,更能够有效地扩展思维,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莫大的好处。

三、发散性思维对于英语学习的反作用

英语散文范文5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 创新创业 发散性思维

一.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旅游英语翻译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之一,将旅游专业知识、跨文化旅游交际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融合在一起。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旅游活动为背景、以翻译为目的,循序渐进式培养学习者在未来职位中完成翻译任务、实现旅游交际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涵盖面广,帮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并掌握旅游行业的新理论、新术语,开阔视野,引发创新性思维。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是通过课堂操练完成翻译教学,在学期末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院组织的旅游景点实习,展现出“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推动英语专业“泛校企合作”[1]平台的精神引擎。

旅游英语翻译“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与广泛社会资源建立关系,纳入到教学生产关系中,使英语教学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更好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服务性,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想。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创业理念内涵

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如何培养创业精神、能力及素质,是当今英语专业教育者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到现在,让青年学生通过创业,增长了知识和才干[2],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服务效果。英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是一种诗意设计,具有内宇宙指向,是人自我教化和发展的过程,唤醒生命创造力量不断丰盈和升华。创业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建立起知识的迁移和串联,正是生命个体由“睡眠性顺从觉醒抗争自由创造新价值”的不断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3],体现了尼采的从“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的哲学思想。

学生的创业精神胜于课堂内顺从性理论背诵。当大学生将“创业”当成一只指挥棒,再平庸再乏味的学习生活也将像乐队一样,以五彩的合奏与美妙的音乐响彻云霄。创业思维像雨水滋润着干裂的大地,像花粉播撒在无助人的心田,也像梦境给盲人带来了光明。

三.旅游英语翻译培养发散性思维

旅游英语翻译对创新创业的突出作用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和新颖性特点,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将知识、观念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或方法。创新创业需要发散性思维,将所学知识内化,结合社会就业压力,产生生存危机,用创新来制造价值,用思考来完成存在感。旅游英语翻译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表现在:

首先,旅游服务性思维。旅游服务性思维是旅游企业员工与游客交往中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欲望,是自觉主动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愿望,发自旅游服务人员的内心。旅游英语翻译涉及旅游专业知识,扩大了原英语专业知识范围,学生掌握了旅游客户的需求,发自内心希望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思维观念。

其次,旅游翻译性思维。翻译思维是英语专业学生根本性思维。旅游英语翻译从古今结合、传统与美景结合的角度,充分发掘各种译论精华和潜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营构自己的理论大厦。运用翻译性思维中的最新理念把旅游各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活动和实际运用双语进行转换的创造力。

最后,启发学生产生“居游”设计梦想。即运用现代技术,打造智慧旅游,不断拓展居游及居游微信服务功能,实现惠民、兴业、善政的目标。创办指挥旅游应用载体,打造数据信息平台,构建和完善旅游产业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数据交互服务体系、数据加工存储体系、数据分析应用体系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统一存储、综合分析,快速传递,为旅游翻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消费服务提供全面、准确、高效的决策依据。

发散性思维结合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培养的“四高”技能:即高英语实践技能、高旅游类技能、高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和高创新创业能力,开启设计思索,克服挑战,实现创新创业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雅平.旅游英语“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09(8):92-93.

[2]陈.高职毕业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1-72.

[3]柳莉,黄旭.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6(6):59-61.

英语散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发散型教学法 优点 具体运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今天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英语教学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综合知识,是摆在所有英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高校常用英语教学法

为适应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专家们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视听法(the Audio-visual Method),发散性教学法(the Diverging Teaching Method or Rainstorming)。这些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他们在英语教学中积极的作用,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1、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重点。强调模仿、背诵固定短语。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母语与外语语言结构的差异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法。它把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语言认知度,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内容的意义,多流于“形式”。事实上,这种教学法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还大有市场。

2、视听法

视听法是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组织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教学法。视听法充分运用了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展示语言的直观性,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但听说法也过于重视语言得形式,忽视学生语言分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使学生很难进入语境,因此,学生学到的英语也只能是“形式英语”,“泡沫英语”。

3、发散性教学法

发散型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运用联想、归纳、比较等方法,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使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个人的看法和认识,并以此激发参与者的创意及灵感。它广泛的用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之中,其目的是诱发一些新奇问题中许多可能的思想或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语言习得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即通过大脑逻辑推理创造性地学习的过程。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上应侧重培养学生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为他们发展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发散教学法的优点

(1)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发散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教学环境,由学生主持、组织教学。利用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如英语值日、英语故事会、演讲会、辩论赛、小品演出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发散教学法可以自始至终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学习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

(3)减轻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发散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体验丰富的语言内涵。对于语言错误和观点错误,不急于纠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教学法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异欲望,让学生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由于发散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发散,是由此及彼的层递,所以,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多层面上得到锻炼。

(6)可以使教材的知识点更系统、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完成知识点间的过渡和衔接。

(7)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扩充教材容量,弥补教材对知识点解释方面的一些欠缺。

(8)能使学生适时地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加强理解和记忆。

(9)针对当前大学生只能通过老师及课本等渠道了解英美文化的单一性起了一个良好的补充,使得学生通过发散型教学法对英语语言的综合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满足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需求,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发散教学法的原则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发散教学法的原则

发散教学法的原则是:提出问题——诱发兴致;解决问题——激发探点;发散问题——开发思维。它继承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发散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发散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此向多个方向进行思维发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层递、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迁移、例证等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行为发散到学习和锻炼各种思维方法上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牵动中心问题这条网纲,引出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

发散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概括如下:

(1)提出问题。发散教学法的关键问题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能够贯穿整节课内容的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不必局限于教材的重点内容,也不必非是教材的某个知识点,但必须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兴致和探究的问题。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二课Fruitful Questions,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桔子,西红柿,和草莓三张图片,请学生回答“Which one does not belong with the other two?Why?“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打动,随着教师的思维而思维,循着教师的问题而疑惑,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欲望来。

(2)解决问题。中心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原则,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其朝着教师构建的路径进行探索和发现,自己找出答案。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规范化,为问题的进一步发散创造了条件。

(3)问题发散。在中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对中心问题的解决已有了一些相关知识的背景准备。这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于中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个着力点进行适时、适当的发散。鼓励学生将中心问题进一步类推,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观察它的内涵,以便使学生对中心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认识;同时把中心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某个理论同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可对中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中所涉及或总结出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例证习题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多级发散。多级发散就是在中心问题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维着力点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发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上得到锻炼

总之,发散性教学法吸收了众多教学法的优点,是符合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情一种既实际而又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英语的思维方式,全方位扩充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综合了解,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发散型教学法是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翠莲,米克·卡瓦纳.新英语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乌鸦喝水

下一篇参数化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