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常识范例

大学化学常识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1

如果把191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看作是中国现代大学开端的话,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大概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1.民国时期的大学———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救国”政治内涵的教育体制

北京大学前身是1898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留下的最具积极意义的成果,是秉承了“教育救国”理念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因此,她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由于受清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官僚习气浓厚,仍然没有改变由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治校模式。后来,蔡元培执掌北大,按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以德国的柏林大学为蓝本来改造北京大学,才使北京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但是北大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仍然受到当时行政体制的不断干预。为此蔡元培曾多次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他曾在1919年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其中说明了他辞职的原因:“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在中华民国时期,对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对内有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救国、救亡”成为时代主题,当时的大学也负有一种强烈的救国的使命感。

客观上民国政府由于疲于应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也无力对大学教育进行过多的干预,所以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如西南联大在当时全国抗战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宗旨,不仅成就了许多学术大师,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那时西南联大的师生,许多人虽然政治观点不尽一致,学术观点各有千秋,但都有抗战必胜、民族必兴的共同信念。正是这种同仇敌忾,复我河山,振兴中华的决心和毅力,使得联大师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出现学术文化的惊人发展”。黄埔军校和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也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和政工干部,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政治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黄埔军校和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甚至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2.改革开放前的大学———计划经济主导下高度行政化的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主要受美国“博雅教育”模式的影响。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主要以“苏联模式”来改造我国的大学。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我国以后的大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院系调整是根据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建立许多专科性质的高校,大力发展工科院校,新建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邮电等专科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这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中国大学体制,原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内涵被改变,高等教育从此被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体制当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大学生的经费完全由国家负担,而且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方案、人事任免都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高校没有自主权。学生毕业后,根据国家需要进行统一分配,也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力。虽然计划性的教育体制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对应,但却否定了大学自身的独立性,在教育运行体制上,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3.市场化的大学———行政与市场联合发挥作用的教育体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学教育逐渐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国家对大学教育减少干预,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1985年,大学开始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自费生的招收比例和学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到了1997年,全国实行了统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标志着大学教育市场化的基本形成。大学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学生根据市场的需要来选择一些所谓的“有用”专业。一时间,一些技术性的专门知识的新学科建了起来,一些“没用”的人文学科和一些没有明显效益的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冷落了下来,甚至一些高校干脆取消了这些“冷门”专业。大学在对外宣传和人才招聘方面也采取许多市场化的手段,用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大学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真的完全市场化了。实际上,在教育市场化的同时,国家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并未放松。国家把大学分为“985”、“211”、部属、省属等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大学享有不同的待遇。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31所副部级高校。其书记与校长由中央直接任命,享受副部级待遇。省属高校的书记、校长则享受厅级或副厅级待遇。那些“985”、“211”高校也比普通院校拨付了更多的经费。作为公益性的大学带上了明显的行政色彩。虽然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招生、学科设置、教学、学术研究等自主权,但实际上,政府仍然对部分高校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进行审批,管理高校的学术研究、审批科研项目并划拨科研经费,大学的运行仍然依附于整个行政体制。

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上,也是行政管理的科层制的运行模式,学术权力让位于行政权力,高校领导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等方面,也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便利。有科研能力但没有行政权力的老师们得到学术资源的机会就少多了。这样一来,承担着繁重教学管理任务的领导们有课题但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做,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却申请不到课题。由深圳市政府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是以香港科技大学为蓝本,按照市场化运作筹建的一所现代性的大学。南科大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遵循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但同时,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是深圳市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改革调查报告》里,针对南方科技大学在筹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争取更大的教育改革自主权;建立学校临时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抓紧“去筹转正”等工作。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成立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一所深圳市政府主管的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高校。虽然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并未达到,但是与其他高校相比,南方科技大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标志着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又前进了一步。

二、中国大学教育市场化过程中的特点

(一)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实行二十多年了,但是政治体制的僵化以及“官本位”的思维方式仍然对大学教育体制产生深刻影响。在当今的高校里,学校领导比一般的教师占有更多的资源,所以当今高校出现的“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在当今高校,校长的产生不是由广大师生选出的,而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方式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有显著区别,带有明显的行政部门的特色。另外当今高校的经费来源、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人事任免等都要通过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的审批或审核,弱化了大学的自主权,制约着大学“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发展,这些都使当今的中国大学带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

(二)鲜明的功利化倾向

大学本来应该是追求社会公益性目标的,但是受市场化的冲击,现在的大学越来越急功近利。大学的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价主要是看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多少重点学科、多少部级、省部级课题、多少科研经费等许多可以用数字来量化考核的指标。学校领导对教师也进行量化考核,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也都与发表的论文、申请到的课题挂钩。教师为了个人利益,重科研、轻教学,因为教学质量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所以现在高校普遍都不重视教学,而大学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忽视了教学,也就偏离了大学的宗旨。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选择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基本上完全是处于就业的考虑,哪些专业好就业就选哪些专业,一些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由于没人报而被削减掉。为了增加就业的资本,许多大学生并无心于专业学习,而是热衷于考这样那样的证书,参加这样那样的毫无意义的社团活动,最终荒废了学业。最为严重的是许多人把大学教育看作是可以赚钱的行业,学生把交学费看作是购买物有所值的服务,学生和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甚至大学变成了售卖文凭的市场。大学校园的世俗化、商业化、功利化也滋生了非常严重的腐败。尤其表现为后勤管理的腐败和学术腐败。另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变得世俗化,注重拉关系、走后门,把大学生活当作提前进入社会的一种演练,这在高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中尤为恶劣。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指出:“若以营利为目的,就是大学的自杀行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育促进对学习者的援助,培养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学问发展的人才,以学术研究发展学问,以社会服务为社区做出贡献。”大学功利化的趋势离大学公益性的目标渐行渐远。

(三)政府主导教育资源分配

中国当今的大学分为“985”、“211”或部属、省属等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大学拨付的经费不同。“985”、“211”高校集中了全国一流的教师和科研设备,招收了优秀的学生,也得到了比省属高校更多的经费。2010年,国家财政部900亿的科研经费投入到230所本科院校(全国共792所本科院校),其中有40%投入到当时的34所(现在己增加到39所)“985”高校,而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则没有争取到国家拨付的科研经费。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2011计划”,被批准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团队也主要是由“985”和“211”高校组建的,绝大多数高校也与“2011计划”无缘。这就意味着以后高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流的大学因为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所以优质的教师和学生就会流入这些高校,处于弱势的高校则是教师流失、生源不足。如果政府不加强对弱势高校的扶持,这些高校只能是勉强维持,或者被其他高校兼并。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高校之间大学教育发展的的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大学教育水平。这种状况主要不是由市场的作用导致的,而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因为不同高校竞争的起点就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对于二、三流大学的学生来说,就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背离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全面地发展的教育宗旨。

(四)市场驱动产业化培养模式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应该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但是,由于大学教育引入了市场机制,追求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大学不断扩招,因为规模大,效益才好。由于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所以许多高校也都在扩招研究生规模,增加博士点的数量。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却跟不上,其结果是本科生教育自由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导师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辅导好学生,学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这种批量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培养方式,只能造成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严重下降。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是政府与市场联合起作用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培养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享有优越的教育资源的名校学生毕业后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同样的人才市场上进行竞争,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处于劣势。但是普通院校学生并不比名校学生少交学费,也不少上课时,如果按照市场原则来衡量的话,显然是不公平的。当今的大学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不论是学校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今的大学教育都不满意。有些学者认为是教育的市场化导致了这些问题。实际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并非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而且市场机制引入大学教育也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们必须从当今教育市场化的现实出发,去探索研究如何处理大学教育中市场的作用。

三、如何处理大学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理论主张通过自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此有非常系统的论述,但同时,亚当•斯密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应该对他人有同情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亚当•斯密认为应该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来弥补市场经济的弊端。西方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一直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基础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迷途。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大学教育也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逐渐丧失了本应该坚持的人文主义精神。另外政府和市场在大学教育中职能不清、角色错位也造成了当今大学教育的问题。处理好大学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坚持大学教育公平

我国的大学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是仍然具有公益的性质。大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善境遇和生活条件,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同时,大学生又成为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大学教育具有公益性,大学教育成本由受教育者和国家共同负担也是合理的。既然大学教育具有公益性,国家就应尽可能地使每一个愿意接受大学教育的公民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大学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那么当今政府人为地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对不同级别的大学拨付不同的经费就是不合理的。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一流大学与三流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对一流大学拨付更多的经费,就是人为地制造教育的不公平。对此,有学者提出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教育凭证是代表一定货币价值的有价证券。教育凭证制度是国家财政直接针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制度。国家把教育凭证发放给学生,学生凭借教育凭证可以自由选择就读的大学,用该凭证抵消部分学费。高校将获得的教育凭证从政府手中换取现金。教育凭证既可应用于公立大学,也可应用于私立大学。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审查大学的资格,确保其办学水平。教育凭证制度比政府直接拨款制度更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平。教育凭证制度为目前大学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已经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试行。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颂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人文精神在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的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中心是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是整个人类价值的精神表现。由于大学的市场化、功利化,大学的人文学科在萎缩。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来培育大学的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人文关怀的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大学教育还需要培育思想自由、学术自治、完善人格的大学理念,需要发扬宽容大度、科学求真、批判现实的大学精神。金耀基说:“大学是一个栽培普遍性的理念与理想,如平等、公正、和平的地方,这些理念与理想对于纯洁而有朝气的大学生具有启发与调节作用。”通过培育大学理念,发扬大学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科研和育人的功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思想解放,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三)推进大学体制改革

大学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问题的关键在于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归政府管的还给政府,归市场管的还给市场。政府主要负有监管的责任,要建立大学的资格认证制度,不具备办学资格的民间法人绝对不能进入高等教育市场,从而保证办学的质量。大学在招生、教师招聘、经费筹集方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自由竞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今大学教育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去行政化。“高校行政化,除了表现在政府和学校的管理上,还体现在学校内部的运行中。大学内部目前均由行政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的配置,所谓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权力通吃情况十分严重。通过大学章程,重新界定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十分必要”。政府对大学管得过多、过死,高校缺少自主权,大学科层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也不可实现真正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治。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通过制定大学章程来完善大学法人治理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表示,2012年要推动所有高校全面启动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高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市场营销

2020年,职业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校园线上教育教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线上辅导,即时反馈线上教学情况,让学校2020年停课不停学,基本实现了正常教学进度。不过,由于线上教育是特别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并不能做到充分准备而造成线上课堂状况频出,有的学校信息化管理技术建设管理水平低,无法保障线上教学的正常实施等,这都表明了当前职业学校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职业学校要吸取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到转危为机,全面关注校园网络信息化发展趋势,紧随新时代要求建规立制,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资源,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校园管理等方法,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融合应用。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近一年来,线上教学被大众普遍接受和推广,并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要让这粒教育信息化“变革的种子”结出丰硕成果,促进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中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笔者作为中职老师,针对中职生的特性,通过近年来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在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市场营销教学方面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校企合作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制度,同时也是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的主要优势。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主管部门共同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并带动各种经济社会服务主体积极加入网络平台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信息化公司已经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团队,并通过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发展良好。所以,我们要真正突破传统型职业学校多由地方政府部门举办主导的局限,积极争取建立地方政府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各界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利用政府优惠条件和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中小企业运用资金、科技、知识、基础设施、配备和管理人员等要素,共同投入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研发和服务、设施配备的运营支持等,以此形成政府、学校、中小企业、社区等多方合力,共同促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水平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校管理层及一线教师的观念。二是协助专业课教师具备信息化能力。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三是以赛促提高,激励专业课教师习惯信息化,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四是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教师间个体差异大,能力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五是建立学校微网站、OA平台,利用信息化达到资源共享。

三、深化教学研究

基于“建用结合”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开展大数据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从单一的技能实训式教学向职业岗位体验式教学转换。以市场营销专业推销实训技能类课程为例,推行岗位角色体验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基于信息化教学软件和资源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实际演练、评价考核四大环节。学生首先在校园资源库平台上下载相关资源素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情境视频、微课视频,直观感受实体企业工作场景。在实际演练环节,通过运用资源库中的模拟实训软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仿真的营销环境,强化其在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软件操练平台上,学生可以使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账号登录注册,进行业务的仿真操作。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台端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在角色转换环节,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选定其他项目实现分层次训练,项目难度系数从小到大,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任务,优秀作品可在视频演示区进行分享交流。如图1所示。

四、优化技术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青睐创新型人才,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能单纯依靠信息化模拟学生实际的工作情况,必须注重实操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在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纵观近些年来的创新型产品,Web交互技术和3D仿真技术可以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当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营销环境,再通过这两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理论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将两者反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时,教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适度引入信息化技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达到的。教师要抓住信息化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在多媒体利用过程中所开展的模拟营销、合同签订等都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与电子商务、信息化、市场营销等相关的内容,结合虚拟3D仿真技术和Web交互技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是多媒体教学的接受者,所以其对于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综合考量学生的意见,及时修正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制定出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该具备不断摸索前行的精神,这样才能够探索出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也是其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一种“理念—机制”型改革,已初步显示出强大活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改善办学水平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合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开拓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探讨知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灵活。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现场,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让学生在探索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不能过度使用信息化技术,造成盈满则亏的场面。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最大化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事业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广升.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20(10):76.

[2]陆泽锦.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6):96.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虚拟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虚拟市场项目成为大学创新创业的首选。通过实际的市场调查,逐渐完善虚拟市场的营销策略。优化虚拟市场的售前、售中、售后流程,为虚拟市场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虚拟市场营销工作的监管工作,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促进虚拟市场营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虚拟市场营销现状

虽然虚拟市场项目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但是虚拟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营销管理模式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机制。虚拟市场项目的兴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不断完善虚拟市场的营销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会对虚拟市场营销环节造成困扰。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市场的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入,不能很好的把握虚拟市场的实际需求。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重视,只是做好表面工作,没有给大学生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较少,对于市场营销的管理模式不了解。政府及相关的责任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小,没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大学生在进行虚拟市场营销环节时,基础的设备相对较落后,专业性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虚拟市场对技术的要求性较高,大学生在进行虚拟市场营销时,应该先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充分的了解虚拟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随着虚拟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场的未来发展行情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部分消费者不能灵活的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这为虚拟市场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大学生应该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行情,充分利用时间到社会优秀的企业进行实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有效的经验整合起来作为今后实践的经验,学习虚拟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应该与高校进行合作,学生实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实习,培养虚拟市场营销的专业性人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虚拟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2100

(一)建立“4P”策略,适应市场需要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大学生进行虚拟市场营销时,采用“微创新”的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建立健全“4P”策略,在实际的操作环节建立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大学生应该重视产品的包装,大学生是活跃社会的积极因素,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要能体现新鲜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同时,注重产品的服务质量,根据市场上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服务,以客户为核心,树立团队服务意识,提高团队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需求定期创新产品品牌,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合理的对产品进行定价,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建立价格定位机制,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大学生的社交范围较广,在平时做好分销工作,利用社交平台扩展销售渠道,锁定目标市场,保证团队创新化经营。在产品促销环节,大学生应该准确的把握市场目标,合理优化资源,起步阶段促销规模不宜较大,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虚拟市场营销时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微博、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产品品牌。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大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宣传活动,采用公益性营销策略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力,加强宣传力度,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将产品优势讲给消费者,现场为消费者解决问题

(二)完善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在消费的时候重视服务意识。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想法新颖独特,能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为消费者打造全方位的服务方式,有利于扩大产品影响力。在开展虚拟市场营销时,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产品服务体系,在售前的工作环节,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并对产品的性能、材质进行正确的讲解,与消费者及时沟通,以便了解消费者需求。在售中环节,做好产品的物流运输工作,指导产品的使用方式及储存条件,直到顾客满意为止。售后环节是整个营销环节最重要的部分,贴心的售后服务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友好的关系,对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弥补技术上的缺陷,及时更新售后平台运行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例如:安徽某大学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与石油公司开展合作,支持大学生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虚拟市场营销,公司引导学生制定服务方案,将售后服务作为整个服务的重点,将售后具体流程向大学生展示,帮助大学生完善社会经验,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策略,坚持热情、主动、高效的原则。同时,加强平时的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咨询服务机制,将产品知识整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指导,定期组织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虚拟市场营销专家进行指导,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切实的做好虚拟市场营销工作。

(三)完善监管模式,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是进行虚拟市场营销的关键之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智能化质量监管平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完善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优化电子商务服务模块。同时,建立团队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奖励,以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将团队成员的平时表现、营销能力都纳入到考核机制当中,将考核结果在团队指定平台上进行展示,方便成员实时掌握管理信息,有利于进行后续工作。例如:上海某大学大学生团队开展虚拟市场营销项目,利用智能信息化平台对营销的各个关节进行监控,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产品到营销平台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满足消费者购物需要。大学生团队合理划分部门职责,根据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岗位安排,灵活的制定岗位目标,加强团队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团队人员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定期对大学生虚拟市场营销项目进行监督指导,抽调市场营销部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生项目组进行指导工作,帮助大学顺利开展虚拟市场营销项目。

(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部分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在虚拟市场营销过程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前期市场调研活动,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对于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合理的制定产品价格,提高该地区的产品服务水平,切实保证消费者消费安全、高效。对于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采用阶梯式定价策略,根据该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价格定位,帮助大学生有效的扩展业务。例如:山西某高校重视大学生虚拟市场营销策略,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大学生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活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的对产品进行定价,提高了产品品牌的影响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优化消费环境,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结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虚拟市场营销策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4P”策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地区之间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价。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以创新的精神对产品进行及时的更新,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加强团队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提高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推动虚拟市场营销项目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光,符亚军,钟梦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虚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4):111-113.

[2]傅莹.网络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6):107.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研究;探索

创新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因为创新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大学课程学习中,除去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要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应在实验课上通过动手实验来体验化学带给我们的奥妙与乐趣,并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所使用仪器的构造与原理,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高校内的大型精密测试仪器数量较少导致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极少,从而使其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为弥补不足,学生应主动找寻解决办法,在实验课中勤勉练习实验手法、测试方法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一、基础型实验

目前阶段,大学化学实验模式主要以基础型实验为主,比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以及物理化学实验。在基础实验课中,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因为这些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在理论课上所理解的知识,还为后续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操作基础与了解实验必要的安全常识。举例而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农业相关的药品保存方法、使用方法以确保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不仅如此,在实验课中所学到的每种操作都为自己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四大基础化学的实验基础会为我们日后的专业课实验提供诸多帮助。

二、提高型实验

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后,学生便掌握了实验室安全法则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便可进一步学习提高型实验课程。这与专业化学理论课相辅相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课内容。与基础型实验不同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独立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仪器的操作,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热爱,并在制备样品与仪器操作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过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手动配置农药,并检验农药对杂草和正规农作物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科研型实验

科研型实验是对前两种实验的进一步提升。目前许多高校鼓励且提倡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型实验当中,不仅能提升实验能力,还能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解学习。征得专业老师的同意后,进入相关实验的学习。作为“实验室小白”,多向研究生师兄师姐学习样品表征、数据处理等技能,多阅读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不仅能提升专业领域能力,还能提高自身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总之,科研型实验有助于对相关专业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为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实验与写作基础。

四、结论

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优秀的指导老师、浓厚的科研氛围,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化学实验课来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使自己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学校建设一流学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罗志荣.在有机实验中利用有机合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广州化工,2012,40(9):248-250.

[2]张震雷,王广华.热分析仪器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226-229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5

在实验课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PPT课件中的插图、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将难懂的实验原理、复杂的实验过程、全新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动静结合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清楚直观,又便于讲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化学相关的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验课中融入“情景故事”再现。教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要充分发掘实验工程背景,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告诉学生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是现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的历史始于1763年,是一名英国牧师发现柳树皮提取物可以缓解发烧症状,直到19世纪末才由德国拜耳公司实现工业化合成路线,并命名为阿司匹林。在实验课中融入日常生活常识。教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如果将化学知识的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有意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进入化学实验课堂,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例如醇酸相关制备实验,教师可问学生黄酒为何要加热喝?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浓度很低,还含有微量的甲醇、酸、酸类等有害有机化合物,将黄酒加热到60-70℃时,微量有害物质挥发,同时,黄酒中所含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浓郁,因此,黄酒加热喝更有利于健康。

2注重学习环境塑造,培养工程意识

充分利用富有特征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耳孺目染的感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例如在实验室墙壁上张贴实验室安全规范细则,告知电、水、气、火的安全使用,化学药品使用,药品撒拨的处理,三废的处理,事故应急处理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提高警惕,重复的学习巩固这些规范,不要局限在阅读实验室安全手册。此外,还可以通过张贴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的照片海报,让学生时刻树立安全、质量、遵纪守法等意识,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也是意义重大。

3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工程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安排的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都是事先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材的既定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不明白实验原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实验前预习过程也是敷衍了事,完成实验后也没有理解实验原理,长此以往,实验就流于形式,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不重视实验课,更无从谈起工程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计划安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验证性实验,丰富实验类型,增加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验的设计、探究、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祌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学校在实验课程开设的时候,要确保实验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过程,并在实验中思考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实验就不再流于形式,当然也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验证实验为主,通过验证性实验,强化概念及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为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探究性、设计性及其综合性实验做准备。

4精心设计实验考核形式,培养工程意识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主要取决于平时学生的表现,包括出勤率,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全面考核学生。为了更全面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改变考核方式。实验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可采取口试、笔试和操作相结合,即平时成绩、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各部分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成绩评定注重平时的考核,因为实验能力是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形成的。为测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确评价学生成绩,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考核方法可安排如下:在每一个操作内容经多次练习之后进行,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体,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并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5结语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临床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是当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为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学等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专业基础[1]。然而,近年来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临床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也面临了各种挑战。最典型的变化就是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课时在逐年减少,而教材的内容却逐步在丰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压力增大,考试不及格率也出现上升趋势,许多教师都感叹这门课不好教授。此外,临床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知不足,认为与今后的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之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学生感到难学,老师认为难教。笔者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勤加思考、积极创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从有机化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少学时的情况下,积极搞好课堂教学,以期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1.1教材内容的重组

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使用的教材是陆阳主编《有机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经多次修订后共分三篇十八章,内容非常丰富,这也为不同学校个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然而,经过多次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本校有机化学现有总学时为60h,其中理论36h,实验24h。计划课时缩减与教材内容增多已逐渐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而且在短短36学时课堂教学中灌输太多的教学内容,也会增加学生“消化知识”的难度,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些矛盾、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这也在多次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与其他同行形成的共识。一方面,目前临床专业学生是“5+3”的培养模式,有机化学作为前期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本校临床专业属于“一本”招生,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故需在课堂教学时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具体措施如下:绪论中的共价键、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有机酸碱等知识均已在无机化学中重点讲解过,故只需简单介绍和回顾,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绪论课的重点在于人文教育和课程导入,在绪论课上,学生可以重新正确认知课程,教师也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2]。在内容上,烷、烯、炔、芳香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首要版块,醇、酚、醚、醛、酮、羧酸是有机化学中第二版块,这两个版块设定为课堂教学重点讲授内容。此外,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比较,发现第二章立体异构放在第六章芳香烃之后讲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剩余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以及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脂、糖、氨基酸、核酸等内容与后继生物化学中的内容有重复,可作为课外拓展知识,通过教学视频等方式留给学生自学。通过这样的重组,不仅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丰富课程教学手段,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授课内容的设计

有机化学的内容枯燥、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首先,建立知识脉络,重在规律凝练。有机化学内容虽然很多,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各章内容均可按照结构、命名、理化性质、来源与制备四个部分进行讲授,且在讲解物质的性质时应紧密关联其结构,以官能团为特征寻找内在的规律。如烷烃为饱和化合物,光照取代是其典型性质;烯、炔类有不饱和双键或三键,中心碳多为富电子中心,故亲电加成是其典型性质;苯环的共振式使得芳香烃具有亲电加成和亲电取代的典型性质;氧的电负性较大,使羰基中碳成为缺电子中心,进而使得醛、酮、羧酸等拥有亲核加成性质;有机化合物能加氢或去氧的就发生还原反应,能去氢或加氧的则发生氧化反应,等等。这些规律的凝练不仅会促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各类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的形成。其次,结合多元素材,丰富授课内容。大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某种专业知识的传输,而是以一种专业知识为中心,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将中学知识、生活常识、临床医学、科研前沿等相关知识内化到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来,让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中学化学讲的苯酚有哪些典型性质?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酚的化学通性,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效果;在讲醇的氧化时,可以引入“为什么吃头孢类药物后不能喝酒”这个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头孢类药物分子中含有的甲基硫代四唑基团,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乙醇氧化成乙醛后无法进一步氧化为乙酸,造成乙醛中毒,也就是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严重地会导致人的死亡。此外,用乙二醇为还原剂,加热还原纳米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可在不改变形貌的前提下获得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纳米氧化亚铜。这样的科研前沿知识,不仅可以加大授课内容的实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又如,可以介绍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的R构型对降低妊娠反应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而其S构型却具有强烈导致胎儿畸形的危害,通过这个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引入可让立体异构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再次,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内容“活”起来。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转化为电子教具、动画或录像。如,利用分子模型教具辅助介绍烷烃的构象,用自制的Flash动画表达亲核取代的SN2反应历程,这些“活内容”既形象生动、又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鉴于有机化学的课时太少,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容量的教学任务显得有些困难。为此,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2.1积极发展翻转课堂式教学

对于烷烃、烯烃、炔烃等相对简单的章节,教师事先录制好高清的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辅导系统中,通知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讨论报告,记录下存在的问题,再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现场讨论。教师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对难点问题进行解释,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3]。在课下,学生可对教学录像进行重复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可将原本在课堂学习的时间转移到课后,实现在更短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完成更多教学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有机化学教学试点和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效缓解了有机化学课时不足与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

2.2大力发展远程网络式教学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在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发展远程网络教学是解决少课时教学的另一重要方法。为此,本教研室老师构建了皖南医学院网络辅导系统网站,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4]。具体措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对于一些了解性内容较多的教学章节,如教材中的第三篇,即重要的生物有机化合物,采用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课堂上不再讲解;这样就极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②网络辅导系统中设有“在线答疑”版块,学生可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提问,教师在课下时间中进行答疑。这个环节不仅增大了师生的交互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③网络辅导系统中设有“在线考试”版块,通过系统随机出卷,学生可在线测试,系统自动评分,这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④网络辅导系统中还拥有大量教学课件、动画、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料,可供学生自学之用。

3改革教学手段,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为显著特征,至今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经久不衰。然而,在科技飞速进步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生获悉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获得信息极其快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的改革则应运而生。在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了以下一些教学手段:①制作教学模型。对于教材中有关分子轨道及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等内容晦涩难懂,教师利用课间时间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模型,不仅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②制作教学动画。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等抽象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动画。常见的制作动画的软件包括3DMax、Flash、Gif动画生成器、录屏工具等;目前,在本校的医用基础化学网络辅导系中已拥有很多由教师自己制作的动画;③摄制教学录像。对于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可录制相应的教学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讲醛酮的性质时,将相应的醛酮性质实验的典型过程和现象拍摄成录像。此外,还可将临床、企业考察时拍摄的影像资料引入课题教学中,这样不仅可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4强化过程引导,科学评价学生学业

多年来,高校课程成绩基本上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高校不是应试教育,这种学业评价方式并不能科学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的学科成绩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实验成绩,约占30%。取决于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考试,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评判;②作业成绩,约占5%。每章内容上完后就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然后定期抽查学生作业,登记成绩;③平时成绩,约占5%。这部分主要取决于学生在网络辅导系统上的互动情况,酌情给分;④网络测试,约占10%。学生定期进行网络测试,由系统自动给分;⑤期末成绩,约占50%。课程上完以后,由学校组织统一的课程结束考试。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可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结果更加科学,更有利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5]。高校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所思考,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需逐步丰富和完善。教学中的任何一个改革或尝试都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这也是每个高校教师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吉刚.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教育教学方法研究,2010,(9):177-178.

[2]李祥子,冯志君,尉艳.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绪论课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547-549.

[3]王彦沙,刘松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6,31(4):17-21.

[4]李祥子.“5+3”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的数字化网络教学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848-852.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7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大学化学常识范文8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化学实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1]。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对实验充满激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每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2,3]。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逐步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经普遍渗透到教学中[5]。微信作为一种简便的信息交流辅助工具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际软件,其具有的多方面优点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方面的不足[6],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不足,介绍了微信公众号在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点,以期为拓展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1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1.1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效果欠佳。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灌输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做实验,实验原理是什么,反应机理是什么,中间产物是什么。由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装置搭建,实验仪器的调试甚至实验所需试剂均有老师在实验前做好了准备,学生只需要完全按照教师的教法去做即可。老师把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知识,极少主动思考实验如何设计,装置如何搭建,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实验垃圾如何处理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上了3年的实验课,面对需要自己独立设计,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实验而一脸茫然的原因。

1.2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化学实验课普遍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一个实验项目一般是2-3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既要对实验的原理、内容、步骤等方面进行讲解,同时还要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过程,部分存在危险性的实验,教师还会进行操作演示再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课堂上要做这么多的事情,有很多时候是会感到时间不够用的。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目的,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相关知识储备,课后及时复习及完成实验报告等,然而缺乏老师的监督作用,部分学生很难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课的预习和复习。

1.3课堂教学空间有限。教师在授课中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教师周围的空间有限,所以只有部分同学能够仔细看到教师操作步骤,而大多数同学只能靠听老师讲的步骤进行实验,使得演示实验的作用大大地降低了。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进行化学实验时的操作步骤不规范,容易造成自身危险。另外,实验台隔离了老师和同学,距离老师远的同学难以跨越几排试验台与老师进行互动或沟通,降低了教学效果。

1.4评价方法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期末考试来检验,教师无法实时确定学生的状态[7];而且目前的实验教学,在其评价方法上,基本上采取的是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问题:如平时成绩只看实验报告的数据,而许多学生的实验数据经常会在写报告时凑出来[8]。因此教师其实是很难做到准确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在这种评价方法之下,很多同学对于实验课程也会产生一定的懈怠之心。

2微信公众号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优点

2.1微信公众号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可以丰富实。验教学模式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软件,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手机用户,60%的用户是15-29岁的年轻人,而“90后”“00后”的大学生们正是微信APP用户的主力军[9]。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的一大功能模块,可实现多媒体、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具有使用方便、界面友好、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查看视频、音频,信息及时、便于互动,更新方便等优点。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这种特点,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学习个性化。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不同,教师难以在课程上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完全学会,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做到对于教师课堂教授内容的记录,甚至是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9],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有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还有的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及视频讲授来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因此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章、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基本上可以做到使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2.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工具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将微信公众号用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优势[10]。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微信公众号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且可以推送更多关于学习的内容,而且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没有课堂时间的限制,因此可以扩展课本上的知识。其次,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所以在进行实验之前对于实验内容掌握的更多也是保护自身的一种手段。而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提高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的安全性。

2.4能加强师生互动。微信公众号使用线上服务,采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形式多样,没有地区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既亲切又直接;可一问多答,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不需要面对面交流,也可以调动性格内向学生的积极性。公众号后台可以显示学生的具体信息,老师可以对学生用户进行分组和调整[11]。而且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知识的疑问,以此来更好的准备课上如何讲解;其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举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内容。

2.5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学生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教师上课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除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课堂内容之外,也可以推送有关化学实验方面的其他知识(如: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实验室安全知识、化学常识、趣味化学实验及化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等),以此来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

3结语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时间、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方式单一,而微信公众号作为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并长期保存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教师可以把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流程,仪器操作规程,实验注意事项及其它相关知识等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及仪器操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微信公众号上实验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学生互动,不但可以及时解答学生问题还可以调动内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代接轨,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实验教学模式,使化学实验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