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范例

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范文1

一、定期开展,形成常态

全园性的混龄体育游戏,已成为我们体育活动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三上午定时开展,保证时间和质量。为确保活动有效,我们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仅提前告知家长混龄游戏的时间,还向家长宣传活动意义、开展方式及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如在每周三给孩子带好水壶、穿适合运动的服装、针对孩子的情况部分家长还可以提前夹好汗巾等保育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成为常态性的体育活动。

二、建立常规,养成习惯

建立良好的混龄活动常规,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为此,根据活动需求,可以制定一些体育器械取放常规及使用常规、运动区域活动常规、卫生保健活动常规(如厕、喝水等)、文明礼仪常规等。教师首先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明确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然后在每次的活动中与幼儿共同落实常规要求,逐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三、巧设标志,规范行为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在混龄自主性体育游戏中,我们根据幼儿七大动作技能及场地特点,划分了多个运动区,每个运动区的规则和材料均不同。为确保幼儿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良好的游戏秩序,我们设计了三类作用不同的活动标志,通过“让标志会说话”的教育途径,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习得规则,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1.规则类标志:这类标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动作或要求。其中“应该做的”标志主要呈现各个运动区域的游戏规则及正确的玩法;“不能做的”标志主要呈现运动过程中不能做的危险动作。如:跳跃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区域,孩子们需要通过一段距离的助跑,然后借助手臂力量弹跳到高约1米的地垫上,对孩子的动作能力及心理层面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游戏起初,孩子出现了许多危险动作,如跳上垫子后用双手先撑地,然后滑下来,很容易导致颈部及前胸受伤,更有孩子从高处向远方跳跃,没有落在铺有软垫的安全区域,而是落在较硬的塑胶跑道上,一旦动作变形将会导致脚部受伤。为此,我们在跳跃区的规则提示牌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呈现了正确的跳跃动作,而且呈现了多种禁止动作的标志,如禁止头先着地、禁止跳出安全区域……每个进入跳跃区的幼儿先行阅读规则后方可游戏,幼儿通过标志的提示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规避了一些危险动作的发生。

2.场地类标志:这类标志主要是表明各个运动区域的场地范围、游戏起始方向与路线,也包括各班级休息区域的具体位置。如:车类区的行驶路线及交通标志、钻爬区的起始位置、轮胎区的场地范围等。同时,每个班级幼儿自行设计了班级吉祥物,并贴在本班休息区,方便幼儿及时找到对应的休息区喝水、增减衣物等。

3.提示类标志:整个混龄游戏主要包括从布置场地—自主结队找朋友—热身律动—自主游戏—收拾场地—放松活动等环节,持续近一小时。为使幼儿能有序自主地参加混龄游戏并完成各环节任务,我们采用了音乐提示法,即在每个环节选取幼儿熟悉的音乐标志作为任务信号,通过音乐标志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

四、师幼协同,维护秩序

1.明确教师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实行教师区域负责制,不仅要求每位教师要明确每个运动区域规则及统一要求,还强调观察与指导相结合,在常规指导及维护秩序方面对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教师观察时的站位确保能关注到活动区域的每一位幼儿。在观察中,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器械,遵守秩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危险的动作及行为时,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设立“小红帽”,发挥幼儿协同指导的作用。我们尝试让大班的孩子轮流担当“小红帽”,让孩子们参与活动管理,帮助老师维持活动秩序。在提醒别人、维持秩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增加了孩子的责任感。

五、同伴提醒,理解规则

我们的混龄体育游戏分为七大运动区域,游戏项目多达二十余种。这些活动项目的规则、玩法,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较易理解,而对于小、中班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基于对部分运动项目的规则的不清晰;另一方面,小、中班的孩子还不够自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违反游戏规则的动作。为此,我们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带领1至2位小中班的孩子进行混龄游戏,从而帮助小中班的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通过这种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低龄段幼儿自主建构学习,而高龄段幼儿则更加充满了自信,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如车类区是个热门的运动区域,我们在车类区设计了各种车类的骑行路线及交通标志,便于维护游戏秩序及规范骑车行为,中大班的孩子看到场地的标志线后,大部分都能根据路线图及标志进行游戏,而小班的孩子由于认知经验不足,对场地上的各种标志的意义不理解,依旧是想往哪开就往哪开。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后,人群中时常传来这样的声音:“弟弟,这是三轮车的车道,我们走这边。”“妹妹,这个是右转标志,我们向右转。”“停、停、停,这里是禁止车类行驶的标志,弟弟我们赶紧掉头。”……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示范模仿中逐步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享受着游戏的快乐。

六、正面教育,强化常规

混龄教育范文2

1.必要性

自从赫尔巴特正式推行班级授课制以来,同龄编班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然而同龄编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同龄班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学单一性和儿童个体发展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适应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独创性和信息反馈等不足的局限性遭到强烈指责。[5]同时,同龄教育容易形成儿童发展的同质化、情绪情感的单维化以及心理结构的简单化倾向。[6]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克服同龄编班的局限。

2.可能性

首先是补偿功能。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尝试,一般是以“大带小”的形式在部分时间或局部领域里进行的一些混龄活动,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些缺憾。“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与同龄伙伴和混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7]混龄教育提供了社会性方面的补偿功能。其次是能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方面的发展。通过和不同年龄、不同特质幼儿的交往,当发生认知冲突时,年长幼儿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给弟弟妹妹讲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这既能帮助年幼幼儿扩展经验,又能使年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混龄教育还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汉密尔顿和斯图尔特研究证实,年长幼儿为年幼幼儿提供了适当难度的语言,能相互学习词汇;贝茨研究认为,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语言清晰性的要求帮助年幼儿童减少自我中心语言[8]。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纵使混龄教育有不少正面价值,但并不是这些价值都能发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幼儿园多数属于间断式混龄,以“大带小”活动为主,在观察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

案例一:某日上午,某幼儿园开展中班与托班的大带小混龄活动,活动内容是户外体操。活动开始前老师先将两个年龄段幼儿混龄搭配比例约为1:1,然后进行3分钟左右的开火车钻山洞的游戏,热身后幼儿列队跟中班老师学做操,动作内容多为单脚双脚跳,中班幼儿基本能模仿老师做,且动作比较标准,对于托班幼儿来说,由于动作复杂、变化速度快,他们大多数只是拍拍手或看着身边的哥哥姐姐做不到10分钟,活动结束,其他老师或在一旁看着,或忙于拍照,结束后幼儿分别回各自班级,教师均无对刚才的活动做评价。事后了解到,带操的中班老师活动前并没有准备,动作都是临时随意编的。原因分析:混龄教育在国外已实施多年,国内也有些幼儿园进行过成功的探索,尤其近几年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不少幼儿园努力尝试开展此种形式,但开展动机直接影响实施的效果。一些幼儿园管理者为了申请某些课题或打造特色项目盲目引入混龄教育理论,未经调查分析即在全园开展,造成教师怨声载道,开展活动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每周一到两次的混龄活动还未准备好就开始,还未看到效果就结束,活动过程中教师忙于拍照记录而顾不上幼儿,原本新颖有效的教育形式成为师生心中的“累赘”。该案例正是这种形式化的表现,教师既无事前准备也无事后诊断,活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幼儿如同被操纵的傀儡上演一出无趣的表演。

(二)操作不系统

案例二:某幼儿园一日开展中———小班图书分享活动,活动开始前中班教师在自己班上告诉中班幼儿一会下楼要和弟弟妹妹一起看书,要讲故事给弟弟妹妹听,简单说明活动要求后,老师在安排幼儿排队下楼的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幼儿必须按老师要求的路线排队等待,好一会儿后开始进入小班,由于没有提前准备,在幼儿搭配上花了很多时间,结果还有几个小班幼儿没人“认领”,所有人挤在本来空间就不大的教室里非常混乱。活动过程中,大姐姐们多数能耐心地讲故事给弟弟妹妹听,而不少男孩面对弟弟妹妹则很难表现出照顾的热情,很快翻完一本书后注意力就被中班教室内的材料吸引了,小班幼儿被晾在一边,无所事事。原因分析:案例中的混龄活动的整个过程显得比较混乱,间断性混龄虽然不像连续性混龄,异龄幼儿之间有充分的互动、教师全天侯指导、操作时间连续且整体性强,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断性混龄就无律可循。一个活动的开展,从准备到实施再到评价是个完整的过程,同时又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很难找到一种像学科课程一样,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去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会产生诸如:哪些年龄的幼儿适合、可以开展哪些类型的混龄活动、从哪个年龄段在什么时间开展、教师如何扮演角色等困惑,这些问题如果不先解决就盲目开展,必然造成活动很难进行下去,不仅正向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产生消极作用。

(三)忽视幼儿自身需求

案例三:彦彤姐姐吃完饭后主动督促弟弟妹妹进餐,而昆澍哥哥、珈玮哥哥三下五除二吃完,抹把嘴就冲出教室拼积塑去了。教师出去问:“你们的弟弟妹妹吃完了吗?哪有这样当哥哥的?”两位哥哥对视了一下,磨蹭着放下手中的积塑去喂弟弟妹妹,昆澍瞪大眼睛对弟弟说:“快点!快点!烦!”看弟弟一口饭菜嚼了半天还没吞下,夺过弟弟的汤匙舀了一大口饭就往弟弟嘴里塞,边塞边盯着门外的玩具。珈玮哥哥边督促妹妹,边一字一句地说:“当哥哥真辛苦。”原因分析: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的价值不断被重视,“以人为本”成为当下几乎所有领域推崇的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关照、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等)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9]人文追求的起点就是要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教育者最先考虑的也应该是学生的需要、可能和兴趣。混龄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及情感方面需求的缺失,幼儿通过“大带小”等活动学会照顾他人、感受兄弟姐妹般的家庭温暖。然而案例中的两位哥哥却因为强制性的混龄而丧失了他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需求———游戏,正是没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让孩子失去了自由与快乐,歪曲了混龄的初衷。

三、发展方向

(一)混龄教育应建立在儿童需要基础上,真正以儿童为中心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学前期的儿童同样具备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因此混龄活动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满足何种需要及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要是我们在进行任何教育活动前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混龄教育首先要保证幼儿的生理需求,尤其对于较小幼儿来说,满足其生理方面的需要是确保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如混龄活动开展的时间不能过长,某些户外活动需要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活动量及动作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其次,安全需要包括身心两方面,一方面混龄活动必须在保证幼儿不受身体伤害的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这一点尤其重要。如在间断性混龄活动中,一些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次数较少,各年龄段之间的幼儿彼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信任感,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日程方面的安全感,保证间断性混龄活动周全、有规律的安排,最好不要随意变更活动内容,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以保护幼儿原本有规律的常规活动。再次,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幼儿尤为重要。开展混龄或“大带小”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幼儿体验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这种感情,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中班和托班的混龄,由于大部分托班幼儿还未形式与人积极沟通的能力,因此要保证每个托班幼儿都有被照顾的对象,避免个别幼儿被冷落。此外,教师也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对幼儿的行为尽可能做出积极的评价,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最后,幼儿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幼儿来说“自我实现”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同及达到目标后的满足感,混龄活动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能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也就是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

(二)整合规划活动,循序渐进开展

在确立了以满足儿童需要为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则需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开展做整体规划。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可从两点出发:活动主题从建立认识到促进交往;活动设置从高结构到低结构。具体来说,混龄教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被大多数人认可,这也是开展混龄教育的重要目的,但活动内容的设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指向这个目的,对于不同年龄、同一年龄个体差异的幼儿来说,最先开始的活动是帮助异龄幼儿之间建立熟知感。如老师可以在开学的前一个月先带托班和小班幼儿参观哥哥姐姐的教室、观察他们的活动,帮助减少异龄幼儿之间的隔阂,教师在刚开始需起到桥梁中介的作用,让低龄幼儿多了解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不急于让他们去交往,一段时间后教师逐渐减少干预,幼儿之间的信任感形成后慢慢放手开展与社会性有关的活动。其次,混龄活动尤其是间断性混龄,由于活动内容的开放性程度大,教师实施起来感到困难,往往强调幼儿需完成的目标,如同案例三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目标让幼儿失去了活动的乐趣。低结构的混龄活动强调活动过程的生成性,不过于注重是否完成预设目标,还幼儿活动的主动权,看起来似乎是降低了显性效果,但由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同,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自由交往的环境,关注活动本身的乐趣。其次在组织安排上,需做到:适宜的活动时间;适宜的活动场地;整合的活动进程。具体表现在,活动时间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主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活动现场的状况。场地的选择需遵循渐进原则,从室内到户外,对于托小班的低龄幼儿首先应在室内开展混龄活动,为的是保护幼儿对安全环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活动进程需循序渐进,包括活动前的准备、过程的持续、活动后的评价,活动前最好将混龄的两个班组织在一起向他们讲明活动过程中该怎么做,事前说明如果不面向所有的异龄幼儿,实际上就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混龄教育机会,甚至可以说剥夺了幼儿对活动设置的知情权。除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结束后还需要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且以正面评价为主,帮助幼儿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冷静评估混龄教育的价值

混龄教育范文3

关键词:混龄活动;爱心教育;实践探索

就目前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一宝,并且受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生长在温室中,无法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自我为中心”比较严重,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做事方面都比较自私,没有团队意识,不会用和善的语言包容、宽待他人,自理能力较差,叛逆情况严重,不懂得协商的概念。因此,幼儿园是改善学生习惯的重要场所,需要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努力改变现状,幼儿园除了要创新教学理念外,还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呢?幼儿园教师发现,将幼儿大班、中班以及小班的学生放在一起,组织活动,创造机会让幼儿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处,交往、互动,教师发现,混和在一起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幼儿,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近年来,幼儿园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混龄活动可以改变幼儿的交往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幼儿智力发展方面,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使自己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现有三种混龄活动模式:蒙特梭利教学混龄班、户外混龄体育活动、儿童职业体验馆。幼儿园在开展混龄活动时发现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例如,大班的孩子不愿意与小班的孩子一起玩,在活动中小班的孩子无法上前,而且大版的孩子不会照顾小班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照顾弟弟妹妹,这样不仅影响了小班孩子的成长,而且小班孩子无法在大班孩子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由此可以发现,幼儿园的爱心活动的开展一刻都不能耽误,必须紧锣密鼓的组织起来。目前,幼儿园进行了幼儿教育中幼儿爱心情感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1.影响爱心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儿童观。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家长密切相关,影响着孩子的爱心行为。现在的家长没有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现在的孩子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一部分,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现在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家长要让孩子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宝贝,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眼里的一根独苗,因此,这种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都比较自私,这样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利于孩子爱心的培养。

(2)同龄的编班模式。在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了同龄编班模式。这种类型的编班模式考虑到孩子之间的差异较小,总是与同龄幼儿互动,很少有机会体验差异化的年龄教育活动。除了表现出服从能力外,一些有幼儿当认识并定位他们的角色时,他们会以竞争方式解决它,他们缺乏相对富有爱心的行为。所有大孩子将成为英雄和老师,小孩子将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整合和加深他们的知识,还将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会被年龄较小的幼儿观察、模仿和学习,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的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行为示范。

(3)教师的活动设计。由于编班是同龄的模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是按照同龄孩子的思维、条件所涉及的,一般涉及的知识较多,很少将爱心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爱心活动体验较少。

2.开展爱心教育的策略

目前,幼儿园侧重于幼儿的爱心教育,混龄活动可以更好的将所有幼儿整合到一起,一起开展爱心教育实践。开展爱心教育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树立榜样。幼儿常常把老师当作模仿的对象,所有老师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们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为我们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实践表明,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混合年龄段。小班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就哭着拒绝吃饭,老师安慰他们,喂养他们,并通常教他们做工作。中班到大班的幼儿模仿做这些事情,并且对年幼的兄弟姐妹充满爱心。例如,在活动期间,来自中间小组的幼儿看到老师在指导林琳,她仔细地观察了老师对林琳的富有同情心的指导。后来,当她看到小组中的苗苗无法操作时,她主动告诉苗苗:“兄弟,让我来教你!”她像一个有爱心的小老师。

(2)用言行抓住机遇。在活动中,儿童不断面临各种问题。教师不应盲目干预或急于给孩子答案,而应认真观察不要剥夺孩子独立行动的机会。如果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则老师无需干预,如果确实需要,则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来干预。从前,混合年龄幼儿甜甜在做磨桂皮的工作,他想将肉桂粉放在密封的袋子里,但是他不能做到,他看着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不是立即去帮助她,而是去了指导甜甜,而旁边的棋棋看到之后,棋棋主动告诉甜甜:“甜甜妹妹,让我来帮助你。”说完之后,他认真地帮助了甜甜,将肉桂粉放入密封袋中。准备出门参加户外活动时,他们看到蓝蓝不穿鞋,老师说:“谁能帮她?”中班的糖糖立即说:“蓝蓝妹妹,让我来帮助你。”。在混合年龄活动中,教师需要善于运用言语和行为,并抓住机会更好地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由于不同年龄的幼儿认知行为存在不同的差异,在混合年龄段中,年龄较大的孩子通常比年龄较小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词汇,并且在进行交流时,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从“高级词汇”中学习,并获得更好的语言理解能力。结果,年龄较大的孩子可能会更健谈。所以在混龄班中,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3)细致观察善于引导。混龄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幼儿发育水平的差异。根据幼儿的发育水平,教师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我们需要培养大孩子的爱,幼儿有依赖性。教师可以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来向孩子们提问,提出问题时,问题的难度因孩子而异,进一步促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共同提升他们的经验。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也会使他们受到启发。在整个混合年龄幼儿活动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比较有主意可以到处去玩,而小班的幼儿只在附近的范围内玩。例如,小班俊俊只是去最近的插花店,而老师告诉大班亮亮:“俊俊只来插花店,没有去别的地方,你该怎么办?”亮亮说,“我要去一家蛋糕店,所以我带你去。”老师又问俊俊:“你想去哪里?”俊俊说:“我想去警察局。通过这次问答环节,我看到大一点的孩子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帮助他们。另一个例子是,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将快递送到正确的地方,年龄较大的孩子带领年龄小的孩子一起去送快递,年龄大的孩子在后面,如果年龄小的孩子走错了路及时提醒,这样既培养了大孩子的爱心行为,又锻炼了小孩子的行为。混龄教育扩大了各学龄学生之间的接触面,与不同的学生交往,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更多了,与不同学生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增加他们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由于是大龄儿童与小龄儿童之间的合作,一般竞争压力都会比较小,相互之间的合作机会更多,为幼儿的身心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供活动的材料。在户外混合年龄体育活动中,教师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玩各个年龄段的创意游戏,我们需要创造有趣的环境,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混龄在体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孩子会创造机会一起玩耍并激发他们的爱,让我们一起做吧。中班的闵敏正在爬梯子,但是小班的洪宏坐在梯子上看起来很无聊,所以他说:“兄弟,让我一起搭天桥吧!”洪宏说“行!”几个中班的孩子们找到了制作交桥的原料,敏敏也帮了忙。这些混合年龄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能力,还可以释放他们的情感,让他们体验混合年龄互动的乐趣。

(5)父母支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只有幼儿园和家庭一起合作时,爱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各个年龄段的活动,如家长教师协作,家庭教育课程和家长开放日等,对幼儿开展爱心教育,可以邀请家长观察和理解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通过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混合年龄活动中的同情行为的当前状态,并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混合年龄活动中进行爱情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一些父母的看法。一些父母对混合年龄活动中的爱情教育有看法。他们担心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带年龄较小的孩子的过程中减少了活动时间,这会影响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害怕他们在情感上是依赖的,所以他们变得不太能够自力更生并阻碍他们的成长。因此,我们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向父母介绍孩子在混合年龄活动的三个年龄段中的角色变化:小班学习,中班学习和大班学习,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在这种经历中,孩子可以通过感受到爱,学习爱并给予爱来成为富有同情心和负责任的孩子。

(2)改善环境对策。要在混龄活动中教育爱情,教师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添加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加强工作环境的创造,以各种方式培养对孩子的爱心,并使教师能够在创造的环境中不断树立新的含义。

(3)提高教师素质。在某些环境中,例如混合年龄的课堂,户外混合年龄的体育活动以及幼儿工作体验馆,老师需要进行富有同情心的教育,并培养儿童的爱心行为。教师需要在身体和精神上同时面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孩子,这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认真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爱心教育计划,建立对大孩子的信任以组织他们的活动,并激发他们的爱心。在此过程中,请大孩子帮助小孩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混龄活动中进行爱心教育。

4.结束语

在进行幼儿的爱心情感教育时,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共同努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到幼儿园的混龄儿童的影响和教育,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幼儿园在编辑课程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编辑课程,由浅至深的渗透教育,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长辈、感恩身边的人和物,一直要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品质较好的学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成洁萍.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杞春菊.幼儿缺乏爱心的成因及其培养建议[D].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0.

[3]赵衍翠.角色游戏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1(23).

混龄教育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游戏;混龄教育

素质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幼儿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形式越发多元化,而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及年龄的限制,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需求,能够促进他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一、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开展现状

虽然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以户外游戏活动为主,但是混龄教育模式还不够成熟,教师依然过度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所以,幼儿教师开展游戏教学活动的思想会比较片面,活动时间及运动量的安排方面缺乏合理化。另外,有些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设备不够完善,导致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游戏活动经验有限,致使设计的游戏活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发与利用新资源的思想,同时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使用的器材种类较少,幼儿每天都在反复运用同样的器材,这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乏味感,逐渐失去参与游戏的兴趣。幼儿教师无法开发新的游戏内容,不但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还会阻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二、开展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的优势

( 一 )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

混龄自主游戏模式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强身健体,提升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获得全面的成长发展。同时,混龄自主游戏模式与同龄游戏模式相比更利于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成长需求,能够促进大童自发照顾小童,促进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运用混龄自主游戏模式,还可以增强异龄幼儿间的互动性,使其互相影响,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 二 )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能够为幼儿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幼儿会运用日常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社交礼仪与其他幼儿进行交际,他们会在参与混龄自主游戏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及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提高社交能力。

( 三 )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互动发展

一直以来,评价的主体都是教师,但这样的评价结果却不够客观、真实,并且也会令幼儿在评价中产生束缚感,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而开展混龄自主游戏活动,可以使大龄幼儿、同龄幼儿、小龄幼儿及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使他们在游戏互动中更加自由自在。幼儿在与不同年龄的对象互动时所表现出的语言、行为也各不相同,而这更利于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会令对幼儿评价更加多元化,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幼儿的实际发展境况,使其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 四 )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主要强调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更利于幼儿的自主化发展。小龄幼儿往往会在混龄自主游戏中模仿大龄幼儿,主动去尝试不同的事物,树立自信心;而大龄幼儿在与小龄幼儿的互动中则会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关照,在游戏互动中扮演“大哥哥”“小老师”的角色。因此,在混龄自主游戏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幼儿都能够组织并参与游戏,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展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的策略

( 一 ) 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游戏活动

混龄游戏是指不同年龄的幼儿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内容。所以,在游戏设计前,需要对参与活动的指导教师给予系统性的培训及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要注意游戏设计的内容及活动安排必须按照教育目标去实施。游戏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制订目标,并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释放天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混龄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需遵循三个原则进行指导。首先,以小班为活动开展的基础核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跑、爬、跳等基本能力;其次,在活动发展中,应引导幼儿在上述基本行为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方法、技巧,提升幼儿的协调能力;最后,在快速提效阶段,设置的活动内容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 二 ) 科学规划活动区域,合理选材

在幼儿园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设计中,需注重因地制宜,要科学规划活动区域、合理选择活动材料,这样才能构建出趣味的活动空间,选择出吸引幼儿目光的活动设备及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使幼儿主动进行游戏探索,继而提升教学质量。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必须注重因地制宜,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活动区的规划以及材料的选择时对活动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分析,进而为确保活动区域的科学规划奠定基础。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准备好草坪、塑胶软地、香樟树林等活动设备,同时还要准备绳索、轮胎、毛竹等相关材料,并用绳子编织成网绳、轮胎的秋千、软梯等设备,以满足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基本需求。除了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外,还要为幼儿构建出良好的游戏环境,注重游戏功能的划分,如“动物园”“沙滩寻宝”“欢乐农场”“采摘园”“涂鸦”等多种功能,幼儿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去选择游戏区域,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探索游戏的同时提升各项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 三 ) 运用以大带小,实现以小促大

在幼儿园混龄户外自由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段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大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运用以大带小的形式鼓励幼儿自主进行户外游戏活动,使他们在混龄教育模式中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户外游戏中的军事性模仿训练时,需要幼儿模仿军事训练中爬草地的项目,而为了丰富游戏内容,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过障碍物、炸碉堡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但是,在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精心做好训练场地安排,由于大龄幼儿已经熟悉了游戏规则,这时教师可让大龄幼儿带领小班、中班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发挥带头作用。在引导小龄幼儿的教学中,一定要确保游戏内容的多元化,着力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让幼儿能够在自身兴趣的驱使下自行选择游戏项目。幼儿教师应在混龄自主游戏中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使其获取游戏技能。如在游戏场地的构建中,应先搭建一些大龄幼儿熟悉的活动区域,从而发挥大龄幼儿的带头作用,使他们在实际的游戏教学活动中能够带领小班、中班的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如搭积木、接力赛跑,让这些中小班幼儿可以得到大班幼儿的指导与帮助,更好地完成游戏任务,而教师则需要从旁引导即可。

( 四 ) 合理指导,鼓励幼儿自主创新

教师作为幼儿园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给予幼儿正确的评价,从而调动起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作为活动区域的负责人,幼儿教师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耐心的态度,以温和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名幼儿,在面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在面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混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明确活动的全员性,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出合理调整。例如,在“保龄球”游戏中,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能力有限,不能用纸球推倒保龄球,所以不能以同一起点开展游戏。教师可将起点线设定为两个标准,一种起点线靠近目标,以便于小龄幼儿进行游戏,一种起点线则按正常标准,以适用于大龄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幼儿一起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而幼儿也会因教师适时的支持引导而信心倍增。又例如,在“涂鸦”游戏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设计出不同距离、不同高度的涂鸦黑板,让幼儿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涂鸦。通过整个游戏过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一名幼儿的发展水平,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进而实现理想的活动效果。

( 五 ) 将游戏与知识相融合

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游戏形式,同时也可以融入不同领域的内容,将其转化为一种提升幼儿心智、脑力、体能等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继而帮助幼儿在获取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游戏的解锁环节中引入数学知识。在游戏开始前制作一些数字卡片,里面包括点卡、算术题卡及数字,然后让幼儿根据图片找到带有数字 7 的卡片。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寻找带 7 的卡片或点卡,但 7 的点数较多,存在一定难度,所以需要小班与中班的幼儿认真数,以此提升幼儿的点数技能。而大班的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点数技能,所以需要寻找算术提卡,通过计算加减法获取答案,这样不但提升了幼儿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游戏中,既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又使其获得了更好的游戏体验。

( 六 ) 制订合理的游戏规则

为了促进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设置合理的游戏规则。在设置游戏规则时,需要在幼儿的互动需求基础上确保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以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拼积木、搭房子的环节中,教师为了确保幼儿都能拥有充足的游戏材料,要求幼儿不可随意抢夺他们的材料,尤其是大龄幼儿不可抢夺小龄幼儿的游戏材料。同时,教师也应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把握好幼儿的游戏时间,注重观察幼儿的注意力是否在游戏中,尽量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以确保幼儿能够专注于游戏过程中,避免因幼儿分散注意力时发生磕碰、摔倒等安全性问题。然而,为了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组建游戏小组,并做好分工,使每一名幼儿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由此将各自的游戏材料整合在一起,让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积木拼接比赛,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注意幼儿间的互动性与合作意愿,并鼓励他们主动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交流讨论,引导幼儿通过有效合作完成积木拼接任务。

四、结语

混龄教育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室内区域游戏;研究实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室内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活动的开展策略进行探究。

一、做好基础工作,保障区域游戏活动实施

(一)培养幼儿常规能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日常的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从点滴做起,渗透每个环节,探索基本的区域游戏活动模式,如进区前的区域及区域材料介绍、进区卡的取放、区域的自主选择、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游戏结束材料收放整理、学会倾听游戏提示音乐等,都需教师和幼儿达成一致的常规和约定,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游戏的顺利进行。经过前期阶段的培养,幼儿游戏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秩序,自我服务能力得以强化,游戏氛围轻松愉悦。

(二)班级区域创设是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区域创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给幼儿提供有准备的活动环境,把发展目标物化到材料中,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获得认知和发展。一是科学划分,合理利用。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多个区域,主要包括美工区、生活操作区、益智区、建构区、图书区、植物区、娃娃家、小医院、超市等区域,动静结合,科学划分活动空间,合理分配区域活动人数,保证幼儿活动质量。二是固定区域与动态区域相结合。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等学习性区域位置相对固定,益智区、加油站、热饮吧等社会性区域呈现动态化,活动开展时师生取出摆放,活动结束后及时收回,既能保证幼儿的游戏又不占用过多的空间,同时收放材料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游戏常规和良好习惯。三是区域标示清楚,不断内化规则。在日常区域游戏中,教师注重对进区人数、区域规则进行标识,帮助幼儿理解、内化规则;对材料进行标识,让材料与摆放位置一一对应,便于幼儿取放、收拾及检查,养成物品归位的习惯;对学习方法、步骤及流程进行标识,让幼儿根据图示自主学习、操作,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四是活动内容做到“三结合”。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与幼儿生活结合,与幼儿发展兴趣结合。根据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把幼儿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内容渗透到如美工区、建构区等活动区中,利用绘画、搭建等多种形式表现人物及内容。还可以创设与生活相结合的操作区,投放与生活技能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比如,在洗衣坊区域中提供衣服、鞋袜,让幼儿进行整理、收拾;在编织区域中提供编制材料让幼儿尝试编织,既锻炼手部小肌肉又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三)丰富的区域环境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资源。园所环境体现幼儿园的文化理念,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区域环境的创设方面要下功夫。区域游戏环境情景化、立体化。教师可充分利用大小纸箱、墙纸、干树枝等废旧材料,精工巧做,变废为宝,小医院、超市、理发店等栩栩如生,再现了生活场景;将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在墙面上张贴、顶部悬挂幼儿作品,橱面上呈现图片及方法步骤标示等,尽可能有效利用区域空间,发挥其教育价值,既美观又富有童趣,营造了浓厚的区域氛围。

二、制定科研制度,规范研究行为

教研活动注重教师行为的改进。幼儿园把区域游戏活动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成立区域活动教研组,制订区域活动计划,探索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环境,形成“区域备课—观摩展示—活动促进”的跟进流程。月初年级组集体研讨,确定区域创设和材料投放计划;月末开展区域活动观摩,相互启发、借鉴。学期初开展半日调研活动,对班级区域活动情况现场点评、反馈;学期末开展区域汇报交流。日常带班过程中,管理人员进入班级查看区域活动,对区域活动整改情况进行跟进,倡导教师尽量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观察置前,指导在后”,学会观察幼儿,学会回应幼儿,学会支持幼儿,不断提高教师的游戏素养和组织能力。

三、找准研究切口,实施有效研究

(一)把握区域活动的目标和主线。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随时进班督促和指导区域活动,发现班级区域活动中的亮点,及时指出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出现的不足,及时指导教师出现的困惑,使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真正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督促、有实效。在区域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区域游戏活动教研成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重点。同年龄组的班级开展的区域游戏主题大体一致,可以保教室为主成立大教研组,并以同年龄组为单位成立年级区域教研组,针对不同问题开展分层教研。为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式的尝试,如沙龙教研、分享教研、案例教研等,教师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由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幼儿园定期组织班级教师开展区域活动交流分享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要点,养成及时梳理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及时梳理本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情况,通过PPT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本阶段主题区域落实情况、不同区域的材料投放、教师结合主题给幼儿游戏提供的环境支持、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点、随着主题进展区域的调整情况等,还可记录描述区域游戏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及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具有代表性和个性的游戏案例,以“游戏故事”的方式予以记录,在教研会上分享案例发生的过程、教师的分析评价、采取的策略以及幼儿的回应,与会教师进行深入分析,研讨案例存在的问题点、教师策略是否得当、提出良好的建议等。

(二)多层次分步骤推进区域活动。为了促进区域游戏活动的落实,保证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效果,幼儿园多层次分步骤推进室内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益智区、建构区、图书区、移动性区域、其他社会性区域等逐一推进。在区域游戏实施过程中,着重对区域设置的合理性、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游戏性、教师跟进观察与指导等进行研究,逐个区域开展探讨、教研,从美工区着手梳理问题,如美工区设置过程中班级教师遇到的困惑是:区域材料的投放种类单一怎么办?投放材料如何与主题相适应?区域创设如何与班级幼儿的年龄相适应?教师如何把握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等,组织教师收集美工区的投放材料及环境创设方案。教研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梳理经验,然后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细化、分类,共同解决难题。遇到区域活动推进有困难时就组织体验式教研,让教师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体验幼儿的感受,做到有的放矢地介入和指导。比如建构区创设之初,教师们自己都不会搭建,更不知道如何指导幼儿开展建构活动,于是我们先组织教师进行现场参与式教研,每一位教师都动手进行搭建,探索搭建的方法并进行梳理,然后分教研组,围绕规定的主题内容进行搭建,呈现出了很好的教研效果。在体验活动中,教师掌握了建构活动的搭建方法及指导策略。不断扩展区域活动模式,特别是针对建构区游戏活动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创新,幼儿的建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的建构区域,而是将建构区扩大,搬到大的功能厅,搬到操场、室外,让幼儿放心大胆地去搭建、去拼摆,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同样,建构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更新,幼儿建构材料不断丰富多样,木质建构材料搭建、福禄倍尔拼摆、塑料玩具拼插、废旧材料搭建等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建构材料搭建开拓了幼儿的眼界。搭建活动中,倡导幼儿人人参与,合作搭建,多样化呈现搭建主题,提高了幼儿的搭建兴趣和搭建水平,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激发了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本着“环保节约、全面参与、突出个性”的原则,幼儿园组织开展废旧材料搭建展示活动,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各班级教师收集大量的废旧材料,鞋盒、纸箱、纸杯、易拉罐、奶粉桶等,只要能搭建,只要能累高,就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活动中幼儿们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小伙伴一起合作用纸箱搭建出美丽的家,用可乐罐搭建起高架桥,用鞋盒搭建出高楼大厦,作品造型完整、立体呈现、色彩协调、创造性地体现了搭建主题。活动节约资金、废物利用,收集来的材料将投放到班级搭建区,进一步丰富了幼儿们的搭建操作材料,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创新活动模式,推动区域游戏进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幼儿园不断探索推进区域游戏活动模式。在开展班级区域游戏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推进同龄及混龄区域游戏,鼓励幼儿走进其他班级与其他伙伴一同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参与区域游戏的兴趣。混龄区域游戏活动采取“先横向同龄、再纵向混龄”的方式推进,首先是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幼儿共同游戏,转换为全园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混龄进行的活动。开展区域游戏混班混龄游戏中,各个教研组分阶段进行了针对式研讨。首先由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其他班级参观,了解活动内容和各角色区所在的位置。再让幼儿回到班级开展活动,了解活动规则,进入角色,尝试进行交往。最后开展“大带小”的活动,让中大班的幼儿带领小班的幼儿一起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龄混班游戏活动尝试,班级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已有了很大进步。幼儿园进一步丰富功能用房的材料及游戏功能,逐步开放各个功能用房,推进全园混班混龄区域游戏,扩大幼儿的游戏范围,深化区域游戏课题的实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董旭花,韩冰川,刘霞.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混龄教育范文6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整个民族的希望,他们将会成为挑起历史重任的栋梁,不管是本地的幼儿还是农民工的幼儿,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爱才能够健康的成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认为:缺乏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缺乏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庞大、细微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工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好孩子,所以常常是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农民工家长则是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经常的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随意打骂;还有的农民工家长则是没有认识到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情况都会对农民工的幼儿产生一系列的不当影响。有很多的农民工都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没有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他们往往都会将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私有财产”,缺乏对子女基本的尊重,还经常是重生不重养,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这些情况,则更是凸显出了幼儿园中良好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农民工幼儿园不仅仅需要研究出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有着正确的幼儿教育观,让他们能够在家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让幼儿能够在“玩、做、学”中成长

(一)玩与学不对立,玩中学习才能够更好的让幼儿成长

农名工因为其本身所成长的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抱了很大的期望,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专心的读书,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因此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万般宠爱,另一种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够懂事,施加过大的压力,压制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拼命学习。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却不能够被这种思想影响到,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上幼儿园的小孩,他们对于学习基本就是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但是也就是这种空白与陌生,却往往会让他们对上学有着天然浓厚的兴趣。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着想,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去保护好孩子们这种对于学习的好奇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新杭州人属于流动性较大的人群,他们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有着很高的入园率,但大都是那种收费低廉、条件一般的民办小规模幼儿园为主,这些家长们将孩子们送到幼儿园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幼儿尽早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缺乏正确教育孩子的能力与技巧。现在所提倡的趣味教学方法、区域游戏教学、角色游戏、混龄游戏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建立在幼儿的玩的基础上的,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符合孩子们的天性,还能够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习到新知识。例如通过角色游戏能让幼儿在无形之中认识到相关职业需要具备哪一些技能,也能够激发出他们对相关职业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父母所从事职业的好奇心。

(二)加强对新杭州人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幼儿的社会性是幼儿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获得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趋向性,例如伙伴关系、观点采择、群体适应和亲社会性行为等。新杭州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使得跟随他们一起的幼儿们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促使了这些幼儿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幼年就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想要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多种途径,而混龄游戏是一种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混龄角色游戏时,幼儿们会逐渐的发现冲突以及冲突带来的各种麻烦,例如角色分配的矛盾。此时,教师可以可以进行引导,让幼儿自己去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混龄角色游戏还能够促使幼儿慢慢的去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让这些新杭州人幼儿理解到他们父母的难处。通过混龄游戏还能满足幼儿的尊重需求等各种高层次的需要。相比而言,因为新杭州人的四处漂泊与长时间在外工作,使得他们的孩子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包括社会交往和尊重在内的各种高层次需要。通过混龄游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新杭州人的幼儿与杭州本地的幼儿相比会有着更加强烈的“成人观念”,希望自己别人承认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能够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负担。在进行混龄游戏的过程中,对那些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与那些小龄幼儿的交往,来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那些年龄较小的幼儿则可以通过与大龄幼儿的接触来体会到,在家中很难享受到的那种伙伴“爸爸妈妈”童话般的温情和照顾。

(三)让幼儿能够在玩时提升自己动手的能力

幼儿园的特色教学就是“做做玩玩”,让孩子能够在玩的同时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虽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新杭州人的幼儿因为其自身年龄的原因,仍然是很喜欢玩。在玩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提升他们的各种能力,例如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自制玩具。要制作玩具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因此可以发动幼儿与教师们一起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例如各种瓶、罐、小挂历、旧包装纸、毛线等废弃材料。对于农民工们的幼儿来说,这样可以培养出幼儿们的节约思想,让他们知道可以废物利用。为了更好的保存这些收集起来的材料,可以设置一个“百宝箱”专门进行存放。然后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去尝试将这些变为自己的玩具。而教师则可以拿出一些自己制作的玩具,让孩子们去观察,并告诉他们那些平时随意丢弃的材料,可以变为各种各样好看的、美丽的图案和好玩的玩具,以此来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愿望和兴趣。在制作玩具时,不能够直接就教幼儿怎么做,要让他们先观察这些作品是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得,然后思考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这些材料变为这些作品,应该先做些什么,然后又应该做些什么。这样做能够让幼儿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然后教师再进行指点和启发,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加自由的发挥想象,尽自己的能力去进行创造。教师也可以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教给幼儿基本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制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这些新杭州人的孩子们发现玩具不一定是最贵的才是最好的。在他们身边的一些普通、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甚至被视作“垃圾”将要废弃的物品,同样也可以改制成他们自己的爱不释手的玩具。让他们能够在收集废物及制作过程中,逐渐的明白废物利用的好处,这有益于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幼儿们还能够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去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的专心、细心、耐心以及与他人友好协作的良好素质。

(四)为新杭州人的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这些幼儿创设出良好的活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之中,让幼儿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激发出动手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例如在帮助幼儿认识“沉浮”的活动中,可以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让幼儿去试一试有哪些东西是沉的?有哪些东西是浮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原因,家中往往都会有许多的材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收集一些材料,然后在活动的过程中拿出来进行实验,然后让幼儿们想办法使哪些沉下去的东西漂浮起来,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幼儿们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十分活跃的思维,并跃跃欲试。如有的会做一只纸船,然后将钉子放在纸船上,这样就让钉子浮起来了,还有的则是在木头上绑上一块石头,这样木头就沉下去了。在这个玩、做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仅会对物体的沉浮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新杭州人们的幼儿基本都是从农村中来的,因此他们对金鱼、小乌龟、小蝌蚪等小动物有着特别的感情,因此,通过饲养角的开展,可以让这些幼儿们去动手亲自饲养这些小动物。还可以开展各种小实验,例如“种子发芽”,这个实验可以让幼儿们了解到他们以前生活的环境中的种子发芽是怎么回事,从而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

混龄教育范文7

关键词:混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如果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将打破班级的界限从同龄扩大到异龄,这样的区域活动形式就称为混龄区域活动。混龄区域活动因其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更具挑战性的交往与学习的机会,日益成为幼儿教师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泉州市丰泽区宝秀幼儿园对混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环境创设:混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

区域活动空间的科学规划与布置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创设有效的混龄区域活动环境,应着重做好创设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环境、创设支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两个方面工作。

(一)创设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环境

1.规划合理的活动空间

宝秀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空间是利用走廊、户外、楼梯角落等不规则空间创设的,对开展活动有一定的制约和挑战。因此,首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以有效支持幼儿活动的开展,如,“民间游戏区”设置在操场与连廊区间,活动空间大、可动可静;“刺桐美食坊”设置在厨房与种植园区间,食材采摘与美食制作活动可相结合。同时,要保证活动空间中各种动线通畅,如取放材料、过道行走、操作动作能转环有余、互不干扰等。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参考《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里“空间与设施”的标准,对现有的环境进行规划与创设。如,在“空间”项目里,最低标准是“对儿童、成人和设施而言都空间充足……空间相当干净并打理良好;所有儿童和成人都可无障碍地使用空间”[1]。“室内游戏空间规划”良好以及优良的标准是至少划出5个不同的兴趣区,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经验;兴趣区的安排使儿童能独立使用它们(相对应地,我们投放贴了标签的材料箱等);有额外的材料以充实或改变兴趣区(相对应地,我们创设了材料超市等)[2]……事实表明,依据成熟的幼儿学习环境创设标准,可以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所依据,为混龄区域活动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营造无声的环境语言

混龄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有支持各年龄层幼儿活动的环境准备,即要发挥环境的“无言之师”作用,强化环境的提示功能。其一,用颜色标识和入区夹,表明活动对象与入区人数,有效建立活动基本常规。一是以颜色区分入区对象。各区入区挂牌架用的是幼儿作品“浔埔簪花围帽”,帽子花色与各楼层基色相同,挂牌处有哪些颜色的帽子,就表示有对应年龄班幼儿可以参加的活动,方便师幼一眼识别入区对象。二是以夹子提示入区人数。花围帽上的发簪可夹木夹子,教师在课前会夹上计划数量的小夹子,一夹挂一牌,以提示与调控入区人数。值得一提的是入区卡,教师用常见贝类壳(自然物)制作,三个段分别选用了鲍鱼、香螺和文蛤壳,装饰后写上班级与号数,打洞、穿麻绳即可用了。很多参访者都评价我们的入区卡制作得既实用又有生态特色。其二,运用“任务卡”“材料超市”的方式,帮助幼儿自主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让幼儿与材料“对话”,教师通过“互动式对话”信息,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其经验积累。其中,“任务卡”指以卡片为载体,将某一具体活动内容的主要操作步骤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该活动的操作要求、需要材料、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卡与卡袋也用颜色区分,即“绿黄蓝”分别代表“小中大”。任务卡以《指南》“各年龄段幼儿典型表现”为依据进行制作与投放,以主题系列的形式设立,即同一主题有绿、黄、蓝三系列任务卡,卡上以星数区分难度:星数越多代表难度越大;卡背后标有数字,提示该卡的投放进度顺序,以提示纵深经验的有序推进与积累。以“茶•乡”区“包装”主题为例:小中大班组都有“包装”主题系列任务卡,大班系列卡中有个“将散装的茶称重分装,密封包装,5克一包。需要……(工具材料)”的具体任务,该卡是蓝色的,上有“图主、文辅”的主要操作步骤提示,难度四星,卡背面数字是“5”(大班的任务、四星难度、第5次活动),放在蓝色卡区中“包装”的主题活动袋内。有活动经验的大班幼儿可以直接选此任务,没有经验的幼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1”至“4”任务后再尝试操作。实践表明,任务卡的投放有利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自主活动。能力强的幼儿能根据任务卡提示自主完成任务,能力弱的可以对照卡片寻找准备不足、操作不当的地方,自主控制活动节奏。此指导策略与蒙氏运用“错误控制”帮助幼儿自主学习类似,能让幼儿“在错误控制的外部条件下,由个体进行自我选择,积极规避错误带来的一切风险与不良后果”[3]“从本质上是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的”[4]。如,在大班“包装”主题活动中,有名幼儿对天平活动很有兴趣,持续选择“天平称量”相关任务。由于不断地操作探究,他在称量方面的经验得到了纵深发展,并收获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材料超市”指参考超市开放货架的码货经验,将材料工具分类装箱,在箱体贴上物品照片作为标签,让幼儿自主选择取放材料。如,“创意工坊”中,一名大班幼儿选取了蓝色“妆糕人”的三星任务卡,根据提示选取工具材料,并到“百宝箱”里找到吸管、树叶进行自主创作,做出了戴吸管项链、穿树叶裙的装糕人,并陈列了作品,实际操作难度超过预定任务。实践表明,创设“任务卡”“材料超市”,有助于混龄区幼儿自主选择与管理活动任务,促进幼儿经验的纵深积累与推进,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三,提供适宜的“劳动任务与要求提示图”及劳动工具,帮助幼儿做好环境整理工作。新手教师较关注活动显性目标,较忽略隐性目标价值,如不重视也不懂得如何组织幼儿做活动后的环境整理工作。为此,教师通过适宜地安排劳动任务、提供“劳动要求提示图”与劳动工具以解决这个问题。劳动任务与要求提示图包括“值日生提示牌”和“劳动要求提示图”两部分。劳动任务有扫地、擦桌、擦地、倒垃圾值日生,不同值日生“提示牌”上的劳动任务不一样,以明晰各值日生具体工作。“劳动要求提示图”则提示具体劳动任务要求,如擦地要“把污迹洗掉”“把水迹擦干”“拖把与桶要归位”等,以明确劳动结果要求。提供适宜的劳动工具,指幼儿劳动工具尺寸要较小、操作力量要求较小,如,用洗碗海绵代替清洗抹布、迷你型的劳动系列工具,以及幼儿劳动护具,如袖套、罩衣、雨鞋、手套。实践证明,“劳动任务与要求提示图”与适宜的劳动工具的提供,能帮助师幼有目标有分工地做好卫生整理工作,锻炼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践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创设支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

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开设“表征区”与“任务漂流站”两种方式,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一是表征区的创设。“表征区”是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框架,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计划以画画的方式表征后填充,是幼儿思想活动得以表达与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推进活动的一个依据。如,“茶•乡”区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引导幼儿与父母一起制作茶主题调查的图文表征,放到主题板里,统计后发现茶食等“吃”的主题最受关注,为此教师制订了“茶食与茶饮”主题计划。幼儿参加的兴趣很高,并运用图画表征的方式表达了希望“喝花茶”“自己包装茶食”等想法,于是该区又开展了“花茶”“茶食伴手礼”等相关活动,较好地将预设计划与幼儿兴趣结合起来。二是任务漂流站的创设。各区创设了“任务漂流站”,里面放的是幼儿自己设计的任务卡,有兴趣的幼儿则操作、展示或取走作品等。如,“木工坊”的“任务漂流站”里,幼儿投放的任务卡包括做小椅子、桌子、木头小马等任务,“木工坊”的幼儿选取制作后放在漂流站展示,并供大家使用。“任务漂流站”的活动是幼儿自己发起、参与的,故幼儿有较高的兴致与成就感。

二、策略支持:混龄区域活动有效实施的保障

混龄区域活动中,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具体情况都不同,活动需要也不相同。因此,应做好活动组织形式、频率、场地,活动准备、观察与指导等方面工作,以确保混龄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一)采用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

活动开展的第一轮,教师可先将一个班级固定在一个区,再依“年段混合、同列班组混合、不同列班组混合、全园混合”的顺序依次推进。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与新伙伴接触,帮助幼儿与新同伴顺利建立良好关系,使活动的组织推进过程保持良好的秩序。开展混龄区域活动,幼儿或教师都需要对这种新的活动形式有个熟悉与经验积累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将导致混乱状态。实践表明,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是必要而且有效的。宝秀幼儿园目前共九个班,第一轮启动期经历两学年,先后开设了“茶•乡”“小木匠•创意工坊”“闽南野趣工坊”“小贝壳大创意”“刺桐美食”“趣玩•民间游戏”“小小水族馆”“浔浦风情园”“巧手悦绣坊”等九个区,各区又分设六七个小区,可以满足全园幼儿同时活动的需要。宝秀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启动的第一学期为一班一区活动阶段,即只在中班段开设“茶•乡”“小木匠•创意工坊”“浔浦风情园”三个区,每班只在本区活动,没有组织混合活动,目的是让师幼对公共区域活动形式有个熟悉与适应的过程;小班段幼儿因尚处于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阶段,故只在本班内开展常规区域活动。第二学期,每个中班按月份有计划地将幼儿分成两组(三月份至五月份)或三组(六月份)进行混合活动,三月份至五份月每个月混合两个班,六月份三个中班混合活动,推进了同龄异班混合活动;小班在第二学期参照中班上学期做法,进入一班一区活动阶段。第三学期,原来的小中班段进入中大班段,按混龄区域活动启动第一学期做法,新中班应处于一班一区活动阶段,但由于此时的中班已在小班段积累了一班一区活动经验,因而在第三学期,由原小班段升为中班段的幼儿直接进入中大班同班列混合活动阶段。第四学期,中大班进入自主混龄区域活动阶段;小班段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上,与原先启动期第二学期有很大不同,是在教师带领下直接进入与中大班的混龄区域活动阶段,这是由于此时教师已积累一定的混龄区域活动组织指导经验,对活动流程、规则、开展注意点等比较熟悉,加之中大班组幼儿的活动经验已较丰富,对新入区的小班幼儿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在启动期的第二学年,正式开展了全园混龄区域活动。随后,每学年秋季便直接进入全园混龄区域活动的常态运行期。

(二)把握混龄区域活动频率

宝秀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一周开展一次,混龄区域活动与班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互补:班级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活动经验的纵深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需安排大部分时间;混龄区域活动形式能有效促进幼儿和园内“熟悉的陌生伙伴”交往,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混龄区域活动场所也从活动室到户外,如种植园边、走廊、操场、小水族馆、小池边等,幼儿获得更舒展自由的室外学习与交往体验。不同活动形式体验的互补让幼儿更全面立体地发展,一周一次的频率也不至于破坏幼儿现有的常规作息,有利于培养幼儿收放有度的习惯与能力。

(三)做好混龄区域活动指导

混龄教育范文8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幼儿教育;教育改革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以对儿童人格以及身心平衡发展为目的,充分激发儿童潜能,遵守儿童敏感期,为幼儿今后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教育改革领域需要借助蒙台梭利教育法。基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具体情形,幼儿教育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际经验以及教育方法加以参考借鉴,使蒙台梭利教育法能够慢慢渗透到我国教育领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蒙台梭利教育简介

蒙台梭利是一名优秀的教育理论家,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实践家,是一位具备理论实践经验的优秀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把自身丰富的知识基础用于创新实践,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由著名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开创,其倾注毕生经历编写了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籍,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使其理论得到广泛流传。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世界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以及发展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并逐渐引起我国幼儿教育领域有关人士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施行,我国的幼儿教育开展了有关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探究。于1994年至今,蒙台梭利幼儿园以及蒙台梭利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幼儿教育模式,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对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幼儿教育改革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幼儿教育改革领域中的应用

1.参考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目前世界幼儿教育领域中地位十分重要,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逐渐引起我国幼儿教育人员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创新,素质教育一直都被格外关注,我国不仅展开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性探究,还进行了关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研究。基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以及发展形势、发展阶段,我国幼儿教育人员通过对国外先进典型幼儿教育模式加以研究与实践,希望从中找寻适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全新模式。随着时间的流逝,众多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成果渐渐增多,大部分人员对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全新幼儿教育模式方面达成统一共识,教育人员努力对国外优秀幼儿教育模式具有的优点与长度加以学习参考,并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情况,改良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新幼儿教育模式。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相对出色的教育模式,教育人员应加以运用,并借鉴其中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形式的方法与内容以及案例等。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运用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与大纲为主体,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倡导的全民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为满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新人全面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对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学习与借鉴。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还应对蒙台梭利提出的环境作用加以重视。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有准备环境”,使幼儿可以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获得发展。教育人员务必对蒙台梭利教室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加以学习借鉴,对设计并提供幼儿的实际“有准备的环境”进行重点关注,并最大限度地完善幼儿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为幼儿设计活动材料满足幼儿发展需求,使幼儿可以享受“有准备的环境”带来的帮助,并与“有准备的环境”产生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幼儿教育需要对全面提升幼儿素质加以格外重视。目前,如何将幼儿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成为实际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部分机构出现过于理论形式化的情况。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提出对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幼儿教育领域能够提升幼儿素质以及潜能的优秀幼儿教育模式,对构建幼儿素质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对此种教育理念转变成为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蒙台梭利教育法跨文化“移入”

在实际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学校应对文化以及地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予以全面考虑,存在的差异可以对教育产生影响与作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源自意大利,西方文化特点鲜明。西方教育主张自由以及个性发展,我国传统教育形式较为含蓄内敛,对幼儿品德教育较为重视,这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普及施行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应借鉴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精华加以改良创新,从而实现合理应用。随着我国蒙台梭利式幼儿园以及教室数量的增加,蒙台梭利教育法变得愈加具有“中国化”特色,需要有关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式幼儿园以及教师的教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幼儿园以及教师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时代以及民族特点不够重视的情况依然存在。蒙台梭利教育法变得具有“本土化”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有效解决此问题,能够使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应用中更具生命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在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的重视,即教育内容与班级组织形式两方面问题。第一,教育内容方面。蒙台梭利教育内容具体能够划分为具有关联性与独立性的9个主要领域,即身体运动教育、数学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艺术表现教育、日常生活练习、历史地理教育、社会性培养、文化科学教育。蒙台梭利主要强调使儿童对教育内容物化进行具体了解掌握,为幼儿能够直接对活动材料进行操作提供基础。以上领域按照是否与使用物化之后的活动材料做出划分,主要分为两类:首先,结合采用物化之后的活动材料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日常生活练习、语言教育以及数学教育与感官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领域的教育内容。其次,排除采用物化之后的活动材料为主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社会性培养以及身体运动教育和艺术表现教育领域的教育内容。在第一类教育内容中,设计出与我国生活习惯相适应且在目前形式下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日常生活练习体系以及活动材料;设计出可以彰显我国文字语言特色并满足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语言教育体系以及活动材料;设计出可以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并反映世界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的文化科学教育体系与活动材料;设计出了解掌握祖国为核心基础并以此为前提了解掌握世界历史地理教育体系以及活动材料。这些都是将蒙台梭利教育法变得更加“中国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第二类教育内容中,艺术表现以及社会性发展领域内,打造一个可以有效满足新时代教育形式下对幼儿主动性以及创造能力于表现能力的发展需求,并使幼儿可以通过美术以及音乐等艺术途径充分展现与创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排除蒙台梭利社会性发展教育阶段存在的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宗教信仰问题,以及受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影响的不适合我国教育环境的内容,设计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以及新时期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也应该成为使蒙台梭利教育法更加具有“中国化”的主要工作的内容。第二,班级组织形式方面。对于国外蒙台梭利式幼儿园以及教师而言,班级组织形式主要为自由混龄编班,遵循“垂直式”原则,与我国传统幼儿园采取的同龄编班存在区别。混龄编班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理论层面而言,这种方式既适用于国外同时适用于我国。混龄编班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不过,在社会层面,人们对同龄编班较为认可,蒙台梭利教育法提倡的混龄编班进入我国势必面临挑战。挑战之一是幼儿教师在教育非同龄幼儿时,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性格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无法有效把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水平,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其加以引导,使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成长。挑战之二是幼儿家长对于混龄编班存在一定的顾虑,出于对我国传统班级形式的考虑,从心理上无法快速认同。对于蒙台梭利班级而言,组织形式上面临的挑战,需要教育人员将蒙台梭利教育法具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予以充分考虑,并根据实际教育形式,在混龄编班、同龄编班以及两者结合进行具体选取,也可以对混龄编班的时间划分予以考虑,并逐渐向完全混龄编班发展。

三、结论

在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相对较为优秀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以及发展趋势,我国教育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教育可以对其进行学习与借鉴,从而推动现阶段教育的良好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华,邵艳红.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参考,2017

[2]姚楠.试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J].才智,2017

[3]郝赛赛.浅析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6

[4]黄红英.运用蒙台梭利教学法进行婴幼儿汉字教学的构想[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

[5]赖晓倩.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