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文范例6篇

风险投资文

风险投资文范文1

(一)从民间资本的存在的形式上看

我国的民间资本大量的以储蓄形式存入银行,这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说明我国民间资本大量存在于银行当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因此,使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从民间资本闲置资金总量上看是有可能的。

(二)从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上看

我国多年来的居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近些年来虽然央行几次调低了银行存款利率,但靠“吃利息”的传统储蓄依然是大部分居民理财的首选。这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现阶段我国的民间资本主要是存入银行、买保险、买国债。在股票方面由于近年来上市公司只是进行“圈钱”,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却很少;再加上频频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蒸发”的消息传出,这使得投资者不愿投资于资本市场。所以在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引导居民将风险投资作为理财的另一个投资方向,使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成为可能。

(三)从人文思想观念的转变上看

在过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滞后和居民理财观念的保守,风险投资理念不被认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居民的理财意识已经觉醒,居民投资理财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正好与风险投资的特征相符合。因此,将自己手中的钱投入风险投资市场对目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不是不可能的。

(四)从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经验上看

将风险投资作为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渠道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将民间资本引导到风险投资市场,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将民间资本的65%引入了风险投资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风险投资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支持。这些成熟经验也证明了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是可行的。

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

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出现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但其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风险投资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一些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资金的高效益还不明显。如我国中关村的风险投资成功率不足10%,而国际风险投资界普遍认为风险投资企业成功率的正常水平应在20%左右。由于在我国风险投资的主体以政府为多,形成了风险投资的高度市场化与政府机构的计划性相互矛盾,这就决定了政府为了保证资本的安全性、稳定性,不得不时时地加大对风险投资资金的管理,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行政干预。而当民间投资者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的时候,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做的最好的国家,美国对投资于风险企业的标准是这样计算的:一个风险企业的投资5000万美元,平均每个阶段需要1250万美元。若按美国的标准计算,以目前的100亿左右的资金总量只能对6个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这样的结果是: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近7万项科研成果、近3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现在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5%,而美国这一比率为20~30%。虽然中国与美国相比国情不同不能同日而语,但风险企业的成功率高低是以投资大量资金为前提的,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就不能将众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然也就谈不上科技兴国的伟业了。

三、为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打造投资环境

(一)实行差别税收,体现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与鼓励

所谓的差别税收是指国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支持的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上的优惠。在遵守WTO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如降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税率等优惠。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风险投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就是因为在发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政府给予民营投资公司的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对推动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风险投资要想顺利的发展,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是关键。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都比较滞后。在我国的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公司法》有些对风险投资不利的规定,如公司设立时必须实缴注册资本,而风险企业往往是逐步的资本投入,投资公司一时间也拿不出过多的资金,风险公司一时间也用不了那么多的资金,因此,限制了某些风险企业的发展;如《公司法》要求发起人要在5人以上,这使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控制力有所下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投资。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法》立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如果立法先行,再出台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比如贷款优惠方面的政策,将会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健全风险投资的管理环境,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文范文2

自Bauer(1960)最早将消费作为风险行为进行研究并引入感知风险的概念以来,迄今该领域已进行大量研究,但感知风险的概念及结构仍未达成完全一致;行为金融领域对风险感知的研究则始于1970年(Alderfer&Bierman),由于金融产品较一般消费品而言其风险感知更为复杂,因此迄今关于金融风险感知概念的研究也并不充分。

1.1风险感知的定义Bauer(1960)强调风险感知是一种主观感知的风险而不是真实世界的客观风险。Slovic(1987年)将风险感知定义为人们对风险的直觉性判断。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对风险感知的定义则涉及人们对风险和回报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和文化倾向。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来自Diacon&Ennew(2001年)。他们认为风险感知并不是一个类似于“风险”那样简单的抽象化概念,而是对具体情境中某个潜在危险的多维属性所进行的评价。他们提出风险感知是一种特殊的释义进程,是人们为在某领域/情境/事件中做出计划、选择和行动而试图对其赋予意义、加以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1.2金融风险感知以往文献中出现的“financialriskperception”根据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1.2.1财务风险感知将风险根据其来源不同进行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时,它是一种风险要素或风险类别,跟其它风险要素如心理、社会、生理等类似(Jaboby&Kaplan,1972年)。它在各个领域(如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的维度研究中都可能存在,是关于财务性风险的感知,我们称其为财务风险感知。

1.2.2金融风险感知金融领域风险感知尽管与其它各个领域一样,也包括了对财务风险感知的研究,但却不只于此。如:Olsen(1997年)、Diacon(2004年)研究的是金融专家或金融产品投资者的风险感知;Diacon&Ennew(2001年)研究的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感知;Vlaev,Chater,&Stewart(2009年)研究的是与投资领域金融决策有关的各种风险感知;Sachse,Jungermann,和Belting(2012年)将金融实践中各投资品种本身所涉及的风险看作金融风险并研究个人投资者对其的感知。与Bauer的观点相似,Slovic(1972年)最早关于投资决策的研究也发现,不确定性(即:风险)情况下的决策是基于预期对不确定性与回报做出的权衡,而回报的波动性本身并非决策的可靠预测变量。这正是金融领域风险感知产生的根源。大部分研究者认同金融领域的投资者属于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风险因素更为抽象、知识不足导致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Mitchell&Greatorex,1993年)、所“消费”的产品,质量在购买前难以评估,甚至在购买后也因市值波动的影响而很难准确评估(Diacon&Ennew,2001年)。因此,金融领域具有不同于其它领域(包括普通消费领域)风险感知的特征。我们根据以往研究进行总结,金融风险感知研究的是:在金融实践领域中,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和投资决策风险的直觉判断、态度、情绪和社会文化倾向。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包括投资者的风险感知、金融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感知、对不同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感知等。归纳而言,对金融领域活动中存在的所有风险的感知,我们统称其为金融风险感知(FRP,FinancialRiskPerception)。需说明的是,金融包括融资和投资两方面,但本文仅介绍个体作为一种特殊消费者的情况,仅指金融投资领域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感知,不含融资领域风险感知和机构投资者风险感知。

2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与测量

2.1结构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oftheCon-struct)个体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researchondi-mensions/facetsofindividualriskperception)最早源于对风险感知结构的概念化,并为后期感知风险减少的策略研究也提供了思路。其中Bauer(1960年)关于感知风险的概念是消费行为领域最早的和应用最广的结构式定义,包括结果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Schiffman(1972年)等研究者则提出另一种双维度风险感知的定义:不确定性和重要性。也有学者提出仅以单一维度来定义风险感知。Cox(1967年)根据Bauer的概念提出了感知风险的2个维度,他认为感知风险值是损失(预期结果不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不确定性(或损失概率,主观感觉到的预期结果不发生的概率)的函数,而损失是预期结果重要性、损失严重性和预期结果实现方式的函数。也有学者提出反对,发现当损失足够大时,不确定性维度不再有意义。

2.2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始于上述风险感知的概念研究所发现的结构、基于普通消费领域风险感知维度研究的成果,并逐步发展到更为丰富的多维度模型。Slovic(1987年)就公共及社会应激管理的研究所发现的双维度被很多金融风险感知研究所采用,包括因素1:可怕性风险(缺乏控制感、恐惧、最大损失及其可能性、风险/回报不匹配)和因素2:未知的风险(被判断为不可见的、未知的、新异的并且损害会延迟体现的高风险)。Olsen(1997年)在投资领域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投资风险感知是多维的,包括四方面的风险属性(在他的研究中能解释80%以上的总体风险感知),预测作用从高到低是:缺乏控制感、大额资产损失可能、回报低于预期可能和投资知识不足感。MacGregor等人(1999年)调查了专家对一系列投资在14个变量上的测量结果,发现风险感知包括回报相关和风险相关两个感知维度,其中焦虑、变异性和知识3个因素能解释98%的风险感知。Koonce等人(2005年)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Diacon&Ennew(2001年)对英国投资者的风险感知研究发现的则是5个维度:不信任、关注不利结果的严重性、关注回报不确定性、缺乏知识和难于管控。最近的研究是Sachse等人在2012年进行投资风险感知的因素分析时,发现了风险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其中总体风险感知主要负载于风险性因素(是关于产品本身风险属性的感知,包括:损失和波动性、随投资行为而来的焦虑、关注和不可预见性等);另一个可控性因素则包括流动性(可变现性)和公开性。

2.3金融风险感知的测量方法将Slovic(1987年)的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那么金融风险感知测量的就是人们在描述和评价金融产品和投资决策时所做出的判断。目前最常用的是心理测量范式,包括对测量结果进行排序、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据此产生风险感知的几个维度,并根据心理测量量表对金融感知风险进行量化的测量。归纳以往研究,发现金融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3.1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一是调查的多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中产品的风险感知,包括调查全部金融投资品种、部分金融品种或某一种金融产品等不同的研究情况。如:MacGregor等人调查的是19个风险、回报及其比例不同的产品,并在总结出跨产品的金融风险感知共性维度同时,发现个体对不同产品风险感知的具体因素有些许差异;Sachse等人(2012年)调查的是7种市场常见的投资品种;Baker等人(1977年)调查的是股票投资;Huber等人(2012年)调查的则是保险投资。二是研究的因变量多与偏好和决策有关,如:Wang等人(2006年)调查再投资意向和投资满意度;Sachse等人(2012年)关注对具有不同金融风险感知的产品的投资意向。

2.3.2采用开放式(定性)与结构化(定量)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获得一些属性不同的潜在风险来源,要求被试对其进行评价,再根据测量结果抽取出金融风险感知维度。第一步,要求被试报告在衡量投资风险时首先考虑什么(即:风险的相关方面),并逐一评价其重要性(Vlaev等人2009年),这一定性研究的结果为下一步结构化金融风险感知调查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减少了风险感知变量的数量;第二步,对统计结果显示了显著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并进而测试其与总体金融风险感知、投资决策的关系,如:要求专家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投资环境、产品的其它方面进行评价(Koonce等人2005年)。Olsen(1997年)也是根据自己早期定性研究所发现的风险各相关方面来考察它们对总体风险感知的预测程度;Vlaev等人(2009年)基于前述Slovic的研究,围绕“不懂”和“害怕”两个方面,通过专家辅助设计了22个问卷题目调查影响风险感知和金融决策的因素。

2.3.3表达性偏好的广泛应用除Duxbury&Summers(2004年)、Nosic&Weber(2010年)和Huber等人(2012年)等少数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外,在金融风险感知领域,以风险感知研究大家PaulSlovic为代表的绝大部分研究者,进行维度研究多通过表达性偏好(re-vealedorexpressedpreferences)方式。如前所述,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特别是总体金融风险感知多采用直接询问的方式(Weber等人2012年)等。而Lucarelli&Brighetti(2009年)的实验研究则是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融合了金融和生理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一个名为IGT(I-owaGamblingTest)的心理测试,以皮肤电传导测量个体在做出风险决策时的心理反应。

3金融风险感知的影响

因素近年来在金融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被纳入。金融风险感知的差异总的来说源于三个方面:与金融投资活动本身有关的因素(如:收益率、损失概率)、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如:Weber&Hsee(1998年)就是通过一系列投资选择的实验发现了风险感知的跨文化差异。

3.1风险来源和风险信息从风险活动或投资产品本身入手,这是最基本也是研究最早的风险感知因素,因为风险感知总是与特定的风险事件或情境(如回报、期限、概率等)有关(Sachse等人2012年)。而金融风险感知还会因前后的风险事件、情境的影响而变化,如Burns,Peters,&Slovic在2012年的研究发现,金融风险感知在经济危机前后有所差异。Wang等人(2006年)指出:风险来源(通过研究信息类型确定)对中国股民的金融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来自公共机构的公开信息能降低金融风险感知,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则会增加金融风险感知;Kahneman&Tversky(2000年)等则关注了风险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如Anderson&Settle(1996年)认为,应按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向其提供投资产品的收益、风险分布信息,且投资者更愿意接受简单易懂方式呈现的信息;Vlaev等人(2009年)要求被试对11种不同的风险信息描述方式(针对同一金融产品)进行评价。Huber等人(2012年)发现产品的风险信息以正面参照点/负面参照点/无参照点的三种不同方式呈现时,被试的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差异。

3.2个体差异从参与风险活动的个体差异入手,这是被研究得最广、涉及面最多的金融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知识、情感因素、风险偏好和人口统计学属性等。Koonce等人(2005年)等大量研究者都关注了知识,特别是特定领域的具体知识或熟悉程度(Slovic等人1985年),并发现知识对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影响;Sachse等人(2012年)还进一步发现知识和经验与投资风险感知呈现负相关(即:较低的金融风险感知水平与较多的知识、经验相关)。Slovic(2000年)等则通过调查专家和外行两个群体(知识水平不同)的差异来间接研究知识对金融风险感知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发现,两类人的金融风险感知结构相似,都含有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观点的非理性因素。人们的正负向情感和情绪因素,如焦虑、恐惧、快乐等也会影响其金融风险感知。Finucane等人(2000年)和Slovic&Peters(2006年)等强调了情感启发式在经验性思考和决策中的作用,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的反向关系是由于正负向情感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加工过程,从而他们将感觉或情感作为感知风险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同时也有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对金融风险感知的负面作用,如概率忽视(Loew-enstein等人2001年)或过于看重小概率事件(Tversky&Kahneman,1992年)、对损失比对回报更敏感(Kahneman&Tversky,1979年),或对短期的损失更敏感(Thaler等人1997年)。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属性对金融风险感知有影响。Weber等人(2002年)发现金融风险感知有性别差异(男性偏低);Haslem(1977年)发现年龄和教育水平对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影响,投资者属性如投资年限和经验、周期、品种等,也对金融风险感知有影响。但研究结论并不统一,Sachse等人(2012年)的线性回归分析就发现性别、年龄和经验与金融风险感知不相关。风险可容忍度和风险偏好、认知偏见和信任等,通过心理加工过程也可能对金融风险感知产生影响。Weingart(1995年)认为风险偏好会影响风险感知;Huber等人(2012年)也以更详细的阐述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态度影响感知进而影响行为的金融决策链条。但也有很多研究者(如Weber2002年等)认为对感知风险的态度在跨文化和跨领域、情境时能保持稳定,而风险感知本身却存在跨文化的差异性。

4金融风险感知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Engel等人早在1973年就已发现了感知风险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策就是一个降低感知风险以达到可容忍水平的过程。而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决策包括对感知风险进行评估和对是否投资做出选择两个方面(Duxbury&Sum-mers,2004年)。Weber等人(2002年)关于愿意采取风险活动的可能性与风险感知的回归发现,不同性别和领域的风险行为可能性差异与该行动的风险感知差异有关;Sachse(2012年)在放入了前述风险性因素和可控性因素的投资意向模型中,发现风险感知可用于解释95%的投资意向差异;Roszkowski&Davey(2010年)认为风险感知会影响投资行为。但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一观点仍然存在争议:Wang等人(2006年)所提出的风险感知中介模型(自变量为外部刺激;中介变量为风险感知;因变量为再投资意向和投资满意度)未被全部验证,他们发现风险感知与投资业绩正相关、与投资满意度负相关,但在以风险信息来源预测投资意向时仅与投资业绩正相关,与风险感知高低无关。这与Slovic等人(1999年)的研究结果类似。

5结束语

风险投资文范文3

1.来源多元化的风险资金体系

(1)养老基金。20世纪80年代早期,养老基金作为私人资本的有限合伙人开始大量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得利于《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从80年代早期以来,养老基金已经持续不断地提供私人资本合伙人总资金的大约四分之一。

(2)捐赠基金。捐赠基金和一般基金都属于风险资本市场的最早投资者,大多数投资主要是通过合伙制实行的。

(3)银行控股公司。银行一般通过资本分离的银行控股公司的附属机构而投资于私人资本市场,其直接投资则通过特许的小型投资公司进行。作为小型和中型公司的资金提供者,银行控股公司与一些他们可能对其进行私人资本投资的大公司签订协议,反过来,通过投资于私人资本合作人,他们可能能够为其合伙投资的公司提供资金。

(4)富有家庭和个人。富有家庭和个人在私人资本市场的先驱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退休基金和捐赠基金投资额的增长,这一投资群体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减小,但仍是最活跃的风险资本投资者之一。

(5)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市场上的业务是从公司的私募业务中衍生出来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其专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大的交易量,保险公司开始投资于风险资本市场上的有限合伙公司。

(6)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一方面通过桥式投资或成熟期投资而获得上市承销业务或者为其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在风险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或合并、兼并交易时,投资银行也可能提供包销服务和提供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

2.完善的组织形式及其制度安排

美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主要是合伙人制、信托基金制、公司制。比较典型的风险投资公司是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合伙制公司中的合伙人分为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是主要的风险资本供给者,提供了风险投资公司99%左右的资金。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一般只占1%左右。有限合伙制之所以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是其能有效地降低基金的运作成本与成本,一方面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风险投资基金的债务向第三者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样风险投资家的责任与风险投资基金经营的成败紧紧联系起来,有效地约束风险投资家,降低其做出损害风险投资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风险投资家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可获得多达20%的风险投资基金利润分成,这种收入占其收入总额的70%以上,其收入与风险投资基金的盈亏高度相关,风险投资家将尽力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到目前为止,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公司控制的资本额占风险资本总额的80%左右。

3.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和退出机制

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方面是法律环境的支持。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证风险投资的发展,确认有限合伙制公司的合法性,鼓励社会性“委托-”关系的创业基金发展。如1958年,美国颁布《小型企业投资法案》(SIBA),并据此建立了小型企业投资公司制度(SBICS),确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合法主体地位,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不同产业公司提供初期融资;承认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法律地位,等等方面有效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第二方面是优惠政策的支持。优惠的税收政策、宽松的融资环境以及建立二板市场和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等。如1978年~1981年将风险资本盈利税率从49%降低到20%,并采取了诸如放宽各类基金参与直接投资的限制等一系列扶持措施;1991年之后,美国联邦政府进一步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进出余额及盈利中划出5%用作风险投资,允许共同基金划出5%~10%用作风险资金;政府还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无偿资助;美国政府还使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收购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刺激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形成了强大的高科技产业。

第三方面是经济后盾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投资参与风险投资活动,如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性补助;为创新企业融资提供政府担保;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公司;实施政府投资计划等。以及在技术产权保护方面,如规定科技人员的发明享有明确的技术权益等。美国政府专门投资于诸多新兴产业领域进行高精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将研发成果通过风险资本的导入迅速推动其发展,在创新企业成熟后进入发达资本市场变现退出。所有这些,带来了美国风险投资的空前增长。

二、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1.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根据清科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本土已有345家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外资和合资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可投资于中国的资金约有663.8亿元。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集中于几方面:

(1)政府财政资金。我国风险投资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的,其风险资本大多数由政府财政提供,政府资金为风险投资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2)企业投资。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是风险投资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尤其是在美国以科技企业为主导型的国家里,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司战略投资上。

(3)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进入风险投资业主要是承担国家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的任务,一方面直接参与部分风险较小的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期投资;另一方面是替代政府职能建立科技风险贷款基金,发放科技项目贷款。

(4)国外资金。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只有10多年的历史,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风险资本的缺乏,支持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是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DG(InternationalDataGroup)。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投资中国。

2.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按照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控股股东的性质将风险投资机构划分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四大类。在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资本的投入以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立的几个风险投资公司,目前在规模上无疑是国内的佼佼者,规模在几个亿到数十亿不等。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运作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最终导致了政府的巨额亏损。我国目前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风险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的背景下,这种制度上的制约更为突出。

外商进入风险投资的形式一般是直接进入中国进行投资、合办风险投资机构、创办投资管理公司等几种方式。国外的风险资本通常是以合办中外合资投资公司或管理公司的方式。这样做能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3.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法律环境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政府在政策、法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一,政策鼓励。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创业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推动和参与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具体将“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第二,进一步放宽风险投资业的准入制度。2003年对国家对外贸易经济部、科技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税务总局联合颁布《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在组织形式、出资门槛、进入资格等放宽了投资条件,无疑对进一步吸引境外创业资本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提供融资和创业扶持的政策。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月21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国家技术产业政策》,也明确提出逐步建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与风险投资基金,形成风险投资的多元投入结构,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四,培育风险投资市场,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2004年1月《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年深圳中小板的开通,以及有望2008年底开通的创业板,为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市场的设想将会得到实现。

三、中美风险投资差异的启示

虽然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在投资理论、工作实践和相关的政策法律环境尚处于探索与创建阶段,这几年国家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和推动做了努力,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使风险投资环境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但要使风险投资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是不切实际的。通过比较对中美两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组织形式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设计适合以本土原创思想的风险投资的道路。

1.如何理解风险投资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事实,除了少数领域,大多数行业还远未成熟。如果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就不可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美国风险投资所走过的路程达半个世纪,才得到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要急速达到美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成熟程度是不现实的。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744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56亿元,风险投资市场的潜力和空间是广阔的。风险投资家或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国有独资或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在风险投资价值观的层面对本土风险投资做准确把握,突破理念禁锢,创新管理。如何创建自己有特色的风险投资企业,设计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通道。

2.适应变革的能力,不断学习和创新

风险投资企业生存法则:不在于资金规模的大小、风险资金由谁出资,又或者出资者所确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大多数人往往都有一种“结果导向”的观念,比如认为美国风险投资市场比较好,所以它更好。如果没有制度安排就不能实现投资者的战略意图。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是体现了现实企业的存在和企业建立的关系。再完善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都会面临着现实变化的挑战和考验。假若创业板早日出台,为投资者增加了退出的机会,但并不是风险投资撤出的核心途径。因此,在目前风险投资环境尚处于探索与创建阶段,风险投资家就要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设计出创新的工具和运行机制并加以实施。要记住市场机制的法则——资金总是流向利润丰厚的商业市场。

3.以务实主义精神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在风险投资业环境、制度安排、退出渠道、税收以及风险投资的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律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家没有理由让政府在方方面面都能给予支持,但有理由在现环境和条件下做更多的工作取得业绩。社会呼吁创业板的开设已近十年,直至现在还没有开设,风险投资成功的机会依然存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新兴产业的成长,这些都是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有利条件。政府永远只对新的企业和新兴产业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事情感兴趣,当风险投资确实对经济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并快速成长,政府对改善风险投资环境和扶持政策的积极性会更高、更快。

参考文献:

[1]吕炜:《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国化应用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德棉蔡莉:《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风险投资文范文4

关键字风险投资制度环境组织模式

1美国风险投资的经验

1.1雄厚的科技实力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基础

(1)加强科技立法。长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国会颁布了各种各样旨在鼓励科技发展的法律,主要有《国家科学基金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国家竞争力转移法》、《小企业技术转移法》和《美国技术转移法》等等,这些法案清除了制约科技发展的各种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从绝对额上讲,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投资规模一直占世界首位,2000年,其投资额达到了2640亿美元,占世界科技研发投入的45%,相当于其他西方6大国该项经费的总和。从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同样名列前茅,1993年,美国占2.7%,欧盟国家略高于2%,中国仅为0.7%。

1.2特殊的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美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上的优惠,如把长期资本收益税的最高税率从49.5%降到了28%,1981年降到了20%;经济补贴政策,1958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小企业投资法》,确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制度;信用担保政策,1953年,美国就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承担对高新技术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鼓励政策,1978年,美国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关于养老金投资的“谨慎”条款做出了新的解释,在不危及养老基金整个投资组合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养老基金投资于创业企业发行的股票和投资风险基金;政府采购优惠,美国政府有关法律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型企业,并给与价格优惠,其中,中型企业价格优惠幅度在6%以下,小型企业的优惠幅度不得超过12%,同时联邦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20%必须给小企业。

1.3组织模式

从风险投资业在美国诞生以来,有限合伙制就在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有限合伙制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企业由风险投资家投入资本,风险投资家作为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他们的出资额一般占公司资本总额的99%,不参与企业日常的运作管理;普通合伙人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的1%,附带权益一般固定为公司经营收入的20%,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收取管理费,一般在企业破产时承担无限责任。除此以外,有限合伙人还对普通合伙人的资金使用方式进行约束:有限合伙通常规定单个投资项目的投资额不得超过筹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禁止普通合伙人将风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禁止普通合伙人为了谋取管理费用而投资于他们自己的子公司;禁止投资于有限合伙人管理的其他投资公司,禁止有限合伙人在没有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风险资本时就募集下一期风险资本。同时,对普通合伙人的具体运作也要实行监督,根据有限合伙合同的规定,解决有限合伙合同与章程的修改、提前解散合伙、延长合伙期限、解除或接纳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的利益冲突等问题。有限合伙人可以在合同中提出,普通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变化情况;在一定比例的有限合伙人要求下召开特别会议等等。

1.4畅通的退出机制

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主要有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发行方式(IPO),其他风险投资基金收购该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创办人、管理者和员工赎回方式退出,或者以创业企业破产清理方式退出。其中以公开上市最为普遍,美国的创业板市场为小企业上市提供了机会。

2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宏微观环境最好的三个城市,因此也成为风险投资机构较为集中的地区。三地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国有资产为主。有关资料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基本是以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风险投资机构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或国有机构出资为主。

风险投资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三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均已经形成规模,并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1998年,北京、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超过80%、90%,总产值分别达到432亿元、570亿元。上海以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为基本框架,软件业以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1998年实现产值220亿元。北京、深圳的规模相对较小,分别实现产值5032万元和12亿元。上海拥有包括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四大类,24个小类的完整体系,新材料品种约占全国的1/3,1998年全市新材料领域所创造的产值达200亿元;北京、深圳1998年新材料产值分别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4%、3%。

3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3.1政府主导、官办官营

从上面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还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各个风险投资机构还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缺乏广泛的资金来源,而且,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尚在进行中,这种国有国营的方式势必会造成所有者缺位,对企业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80%的资金来自政府部门,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透明度,投资效率低下,不能形成应有的示范效应。实践也证明,由政府主办风险投资运作违背了风险投资的本质,是缺乏生命力的。

3.2风险资本规模小、资金实力弱

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出资,民间资本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国内风险资本总额才9亿多美元,而实际上能投入项目的资金才有1亿美元左右,每个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不如美国平均单个风险基金的1/8。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只有几千万的资金,只能支持一些规模小的、短平快的项目。由于以上原因,我国风险投资不具备长期资金支持,抗风险能力低。

3.3缺乏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

美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得益于有限合伙制这种制度安排,而在我国,《公司法》对有限合伙制没有明确规定,也缺乏对有限合伙制明确规范的法律条文。这使得有限合伙制的发展受到法律的限制。另外,《公司法》中对无形资产入股的限制过于严格,而且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也不够清晰,这就限制了用无形资产入股的可能性,而且也使得普通合伙人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丧失从事风险投资的机会。

3.4缺乏畅通的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一般企业的存续期是10年左右,当企业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就要与传统的企业靠拢,风险资本就要退出,因此,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很必要的。从美国的经验看,畅通的退出渠道是风险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我国,二板市场还有待发展。企业上市门槛过高,审批程序繁琐,使得创业企业很难通过上市来达到风险资本退出的目的。

4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建设

4.1法律环境的建设

有限合伙制这一制度安排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而我国在法律上对有限合伙还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应该加紧出台针对有限合伙的法律,严格规定风险投资基金的性质、经营目标、投资方式、投资方向等。修改《保险法》,使现有的保险公司可以便利地开展风险投资保险与技术转让的保险业务,放宽保险基金使用限制,使其可以投资于风险投资基金。

4.2市场体系的构建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三大市场主体参与者,即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由于大量微观参与者的分散性,投资者很难直接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样,风险投资公司亦很难直接对项目和风险企业进行系统的全面评估。因而,三者之间不能紧密联系,导致那些具有很好风险项目的企业得不到风险资本的支持。这在客观上产生了风险投资对社会中介信息服务系统的需求,以便建立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风险投资离不开完善的中介组织服务系统。风险投资必需的中介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技术评估、市场评估、产业价值评估、资信评估、法律评估、信息咨询等。

4.3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的方式有减免投资者的税负、减免风险投资公司的税负和减免风险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现阶段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种方式:①降低风险企业所得税,在创业初期可以免征所得税;②对风险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只征收印花税;③对专门投资于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积极免征所得税,风险投资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

4.4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风险投资资本额小,缺乏长期风险承受能力的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

(1)放松对养老基金的控制,允许其在进行严格的市场调查后投资于风险企业。

(2)加强政府扶持,由于风险投资在初创期所需的资金量大,失败概率高,因此,国家应在种子期进行资金扶持,这种扶持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具有很大的长期发展潜力、但由于风险较大而尚未引起私营部门充分认识的科技型企业。

(3)引进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进行投资。风险投资的成功率比较低,如果我国的风险投资只建立在内资的基础上,一旦失败,就会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引进国外资金,一方面带来国际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4)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目前,我国的居民存款每年仍以很大的速度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来源。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制定优惠的政策和防范风险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松奇,丁蕊.创业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与

成本[J].金融研究,2001(12)

2戴国强.风险投资:美国风险投资经验及启

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3(2)

风险投资文范文5

关键词:国际投资汇率波动外汇风险管理

1国际投资的概述

1.1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Investment),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1.2国际投资的内涵

国际投资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管理技术、情报信息、生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2、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

3、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2外汇风险概述

2.1外汇风险定义

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意外收益,又称汇率风险。

2.2外汇风险的类型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外汇风险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折算风险)①和经济风险三类。

1.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指一个经济实体在其以外币计价的跨国交易中,由于签约日和履约日之间汇率导致的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的价值变动的风险,是汇率变动对将来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而引起外汇损失的可能性。

2.会计风险:从会计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②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化对公司未来国际经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潜在风险。

3国际投资的外汇风险管理

3.1进行国际投资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因

从事国际投资通常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或以外币标示其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加上国际间汇率频繁波动,给外汇持有者或使用外汇者带来不确定性,即带来外汇风险。③而正因为存在利率的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有可能导致国际投资的的失败,并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在国际投资中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

3.2.1交易风险:

在企业管理中,交易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有一下两种:

(1)识别净交易风险暴露与货币保值。识别各种货币的净交易风险暴露,是跨国公司做出任何有关保值决策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跨国公司才能在整体上预测和掌握在未来的确定时期内每种货币预期的净头寸。但跨国公司所采取的整个保值措施,旨在消除子公司间的头寸地位,从而减少甚至抵消交易风险,因此不需要对单个子公司的资金投村进行保值。

(2)消除交易风险暴露的保值措施。跨国公司采取的任何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外汇风险的技术都为保值措施。外汇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工具为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暴露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包括:远期合同法、期货合同法、货币市场保值、货币期权保值、货币互换、提前与滞后策略、交叉保值、转移定价调整、计价支付货币的调整选择、搭配和配对以及货币多样化组合等。其中,前五类为消除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后几类为减少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

3.2.2折算风险(会计风险):④

在企业管理中,折算风险暴露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调整现金流量。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的数量币种,以减少企业当地货币换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定价,进口用当地货币定价,投资硬币证券,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借款。间接的方法包括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专一价格,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支付。

(2)进行远期外汇交易。

(3)风险对冲。风险对冲主要用于有一种以上外币资金头寸或需用同种货币冲销原先头寸的情况,一般要求跨国公司进行多种货币风险的对冲。通常对冲的方法包括: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同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有高度正相关的货币,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另一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负相关的货币,以他们的空头或多头进行相互抵消。

3.2.3经济风险

相对于前文所述的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果和现金流量产生的短期的、一次性的风险来说,经济风险可谓“实际发生的深度风险”,对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不仅要考虑汇率波动带来的一时得失,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的长期动态效应。从长期来看,经济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风险足可以使跨国公司陷入某种困境。假设一企业面临较高的经济风险,它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因此变得非常不稳定,影响到公司的真实偿债能力,使公司的商业信用受损,客户和供应商也可能因此转向公司的竞争者,公司的供应和销售链体系遭到破坏,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

能否避免经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预测能力。因经济风险强调的是意料之外汇率波动所造成的损失,而意料之中的汇率波动是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的,因此预料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经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比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大,不但影响公司在国内的经济行为与效益,还直接影响公司的涉外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⑤

管理方法:

(1)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战略⑥

针对汇率的长期性改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策略,通过改变产品市场结构等途径来维持其竞争力。汇率变化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成本和价格实施的。在国际市场上,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贬值,会使子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下降,使子公司在定价策略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在出口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2)调整生产管理战略

针对暂时性的汇率失衡,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调整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采购渠道,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公司应根据比较价格和替代可能性来寻找用国内投入替代进口投入的途径,从而维持其生产成本稳定在原有水平上。

(3)全球经营多元化战略

<1>经营地域的多元化在国际经营中,要避免使企业的海外商务活动过分的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使经营活动不断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拓展,使海外生产点的产销活动尽量本土化等。

<2>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实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可以避免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分依赖于某种或某类产品,减少由于该产品的市场竞争突然加剧或市场突然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投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包括积极开展国际证券的融投资、保持资金的来源及其投放在币种、期限上相互匹配并形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

参考文献:

①⑥《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王月永张旭

②《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梅光增(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风险投资文范文6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指的是对未上市企业以股权资本的形式进行投资,并为此提供管理和经营服务,扶持该企业的未来发展待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收取长期投资收益的行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也融入了国际竞争的浪潮中,在实现本身保值增值的同时也积极的对外风险投资来赢得更多的收益,以至于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二、风险投资理论

(一)风险投资项目中风险的识别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系统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也就是不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它与整个市场的宏观环境相关联,也是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如政策法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分散风险,其分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1)技术风险具体表现为:技术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2)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3)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接受能力的不确定性、市场接受时间的不确定性、产品竞争力的不确定性。(4)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投资资金需要规划的合理性和资信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评估

对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未来风险发生的概率,估计风险发生后的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其目的是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科学化的预测和计划性的应对的基础上,有效的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以降低其不确定性。

(三)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防范

1、风险投资的策略组合风险投资策略的制定

伴随着对投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高回报率与高风险的相关度极高。故在风险防范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投资组合来尽可能的规避高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专业化、分阶段和多样化的选择。专业化投资战略主要体现在对某些特定行业以及投资地域上的集中度,由于通过对特定行业的了解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对投资的前期评估提高了准确性也对之后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失败率也会随着经验曲线的积累而降低,一个机构避免失败的能力来自于相似的投资经理中吸取的经验。分阶段投资是指在前期注入一部分资金后,若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投资方可以停止对企业的继续投资。分阶段投资是避免问题和提高决策效率的有效途径。分阶段投资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促使企业家更加关注产品的长期发展曲线,适时地以市场为导线来调整产品的适应度。联合投资是指在同一投资伦次内,有至少两家以上的分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于同一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各自偏好于不同的投资方式,达到资本与资源上的联合。在多家机构的合作下,知识和资源的注入使被投资企业的禀赋更加充实。相应的,参与联合投资的机构越多,所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充分越能对企业进行多方监控。

2、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

风险投资中,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非常典型的委托-关系,由于两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成本。然而被投资企业的能力和努力使决定投资机构成败的关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能力不足的企业最有可能获得投资,而能力更像的企业一般保留有更高盈利前景的项目。然而企业得到风险投资后,他们可能会偷懒也可能选择一些有利于个人收益的项目,因而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完全同股东的利益一致,他们可能继续运作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委托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对企业进行监管,强调信息的绝对公开,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以及消极怠工状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和调整。再次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实施长期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发展与绩效挂钩。采用员工持股的方法有利于员工间的相互监督,全体员工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监督来共同拥有更高水平的信息流。

三、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战略风险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布局也是企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点,为寻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而制定的关于全局的策划和谋略。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新的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及信息交流无国界的背景下,战略管理显现出其所独特的把控全局性和前瞻性。

(二)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风险,指投资缺乏严格的决策程序,对投资对象的价值评估与定价失真导致决策失误。主观方面,可能由于国有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人员,受到相关领域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局限,对项目的可行性预测、市场调研及投资的报酬判断不准确,导致对项目的错误选择;客观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投资机构与被投资方存在的委托关系,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三是政策风险,由于宏观经济与产业投资政策,汇率、利率的变动,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等影响导致的风险。

(三)融资风险尽管国有企业的融资大多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虽然贷款利率相对于民营企业较低,但同样也存在信用风险和结构风险。

(四)财务风险指因财务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是在成本控制、投资收益等方面出现的风险。

(五)内部管理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导致监督约束机制不严,监督不力造成管理失控。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使得事后追责的缺失,导致最后造成呆账、坏账。

四、加强国有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控制和管理是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会选择朝阳产业进行投资,例如:能源、绿化等项目。这类项目的风险较低,未来预期收益较为可观,但投资至产生回报的时间较长。由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池较大,故即便选择了风险较低的项目也仍需考虑到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比重。

(一)要建立国有资产投资风险的管控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同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同时也需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但由于无人对投资进行监督,也间接造成投资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使得投资效率低下,投资浪费等问题: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聘请专人进行知识的培训。同时建立审计委员会、财务部门和法律咨询部门构成风险管理体系,严格遵循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和监管;建立风险评估和分析机制。根据市场的供需迅速做出反应,对项目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评估,从而量化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强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通常投资效率低,投资项目回报时间长,这些都加剧了投资风险。由于国有企业为了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选择投资项目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但由于项目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比,故可以采取专业化投资和联合投资。投资较为熟悉的项目,对其专业知识和市场前景把控较好的领域,使项目本身能通过联合投资的形式,让其实力更具有竞争力,通过联合投资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但无论投资怎样的项目,都需要了解宏观环境,结合内外部因素,作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和研究,立足长远战略。

(三)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投资项目的前期都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和专家专业性的判断,每一步的实施都应严格按照规划的策略进行,因为每一步骤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构成风险。国有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管并问责,使投资的过程中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上一篇新理财论文

下一篇审计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