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理故事范例6篇

管理哲理故事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1

关键词: 哲学; 精神; 引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2-01

首先,哲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容易被人们接受。故事与教育本来就融为一体,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肥沃的土壤,故事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生活经验即人的经历,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经验即体验。生活经验就是故事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经验,是学习的背景和条件。生活经验背后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故事与生活、故事与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交融,具有割不断、理不乱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实践性、多样性和连续性。例如我用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破解教师对职业的倦怠:一个农夫养了一头水牛和一头驴,一天水牛对驴发牢骚说:“主人整天让我耕地,我太苦了,你不耕地没事干,太舒服了!”驴说:“你装病吧!”第二天,水牛果然装病不起,因农活太忙,主人就让驴替水牛干活。两天下来,驴实在受不了了,就对水牛神秘地说:“今天主人在地里讲了,如果你的病再不好,就把你送到屠宰场宰了。”水牛当下惊得跳了起来说:“你快出主意吧!”驴说:“你快吃饱饲料,明天继续干活吧。”……通过此故事我引导教师明白:人生要弄明白三件事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我想干的是什么”提问的是理想,“我能干什么”提问的是能力,“我必须干什么”意味着生存。人生的纠结,往往源于在平衡这三个问题的次序时出现了混乱。我想干的事太多,能干的事太少,必须干的事太苦太难,我们还是把自己的生活次序调一下吧!先理清自己必须干的事情,尽己所能将它完成,然后再根据完成程度来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判断。有了判断,再去勾画出自己想要干的未来。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明确的目标,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我们的日子才能靠谱,我们的生活才能少些抱怨,多些成就。

其次,哲学故事比较柔和,相对于严厉的说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般学医的都明白,用酒精消毒的时候。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悄无声息地渗进去,效果才佳。这充分地说明柔风比风暴更有力量。例如,学校的制度再严密,仍有人会寻找出制度的漏洞,钻空子,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此问题我讲了一则故事:12年前有一个小伙子,高中刚毕业就去法国半工半读地留学。他很快就发现法国自助售票系统有漏洞,就是说逃一万次票,只有三次被发现。于是他经常逃票。毕业后,他留在法国找工作,因他有逃票被罚记录,没有一家公司招聘他。他要讨个说法,冲进一家企业经理办公室,质问:“为什么因几次逃票这点小事而拒绝天下英才?”“不 不、不”经理说,“此事证明了两点,一是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是你不值得信任,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市场的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交系统这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此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此故事能穿越人内心,让人震撼,它能轻易地卷起人们心理的窗纱,它比刚性的制度、严厉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哲学故事能触动人们灵魂的深处。尽管人们是忙忙碌碌的,其实人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如何能让她们坚强,如何能让她们把教育作为一件有意义的事业来做,唯有哲学思想的引领,否则是徒劳的。例如叔本华的故事使人明白,生命是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又如泰勒斯的故事:你是谁?谁是我?你要到哪儿去等人生追问,使人们明白“认识你自己”,这才是每一个人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赛洛卡的故事:“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使人们明白生命的安然在于学会随顺境遇……我通过这一系列的哲学故事引导,使教师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德得以提升。一名教师在她的随笔中写到:人们可以设计生活,为生活而奔波;人们可以设计人生,为人生而努力。人生与生活才是人们生命的全部,只有生活与人生发生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时,生命才有价值,这才是人活着的实际意义。

现代人的痛苦从表象上看是源于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源于生存的困境无法改变,其根源是对于生活意义的失落。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能尽最大所能使教师在当下因不断的物质追求人性开始异化扭曲,造成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让教师能从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角度,承认制度公正的多元性。只有通过哲学思想引领,这种形式才能达成共识。又如教师的健康杀手源于心理因素的疾病,只有通过哲学思想的引领才能感悟人生,才能体会教师的职业幸福,才能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讲哲学故事必须要有选择性,讲故事要看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既要有趣味性、适时性,更重要的是健康有益的,必须有意义、有实效,具有精神价值。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2

关键词: 哲学课 故事教学法 兴趣

“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这句话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很是悲哀,因为我正是一名政治老师。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政治课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尤其是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曾经有人作过调查,在问到“你对哲学课的喜欢程度”时,只有10%的同学回答“非常喜欢”,29%的同学回答“比较喜欢”,51%的同学回答“不太喜欢”,甚至还有10%的同学回答“非常不喜欢”。究其原因,我认为哲学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抽象理论多,举例说明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性多,趣味性少的特点。所以哲学教学从总体上说处于困境时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上哲学课时经常采用故事教学法,也即用故事来让学生体验学习哲学的兴趣,探索哲学原理。

一、通过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表明,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哲学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古典哲理故事、寓言、漫画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这样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姓张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破了,告诉他的妻子,要她新做一条。妻子问他:“裤子做什么样子的?”他回答说:“按我原来那条做好了。”妻子做好了新裤子以后,就对照原来那条破裤子,凡是破损的地方――臀部、两个膝盖处都照样挖了洞,使它同原来的那条裤子一模一样。在哄笑声中,有的学生说:“哪有那么笨的人?”我说:“像这个做裤子的妇女生活中可能少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那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只知道照搬照抄办事的人,不就类似做裤子的妇人吗?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导入了新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新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探索新知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过程。

二、通过故事来破解难点,使学生明辨哲理

能否突破教学难点事关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贴切的、能阐明哲理的故事,经过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哲学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我讲了《袋鼠与笼子》的故事: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讲完故事后,我问:“故事中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纷纷讨论并给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最后我总结说: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三、通过故事使学生明志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级状态,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从而按社会的要求进行学习。不过,进行这种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注意具体生动,切合实际,切忌成人化、空泛化。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混淆。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运用故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能收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如,我在教学“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框时,为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这一难点,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好吃懒做,以乞讨为生。一天,他在一农家门前乞讨,当这家的主人――一位老妈妈手端一碗稀饭准备施舍时,却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小伙子,老妈妈二话没说,随手把一碗稀饭倒在地上喂狗了。老妈妈的这一行动无异于一把利剑,直穿他的心窝,使他那丧失了廉耻和人格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破茅屋,在羞愧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争口气,混出个人样来。于是,他烧掉了破茅屋,甩掉了讨饭篮,毅然投军了。在军队里,他作战勇敢,不断受到上司的提拔,没有几年的功夫,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个统率数千人马的将军。后来,他领兵路过自己受辱的地方,特意置办重礼到老妈妈家致谢。讲完故事,就听见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这老太婆,太过分了!”“还谢她干啥!”听到学生的议论,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受辱的乞讨青年,面对这位老妈妈的行为,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揍她一顿。”有的说:“找机会报复她。”也有的同学认为:“这位老妈妈的心地善良,用心良苦。”我就势引导学生:“小伙子由乞丐变为将军与这位老妈妈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老妈妈的行为?”学生思考后答道:“这位老妈妈对这小伙子的污辱、刺激是他由乞丐变为将军的客观因素,而这个小伙子的自尊心、主观努力等是他由乞丐变为将军的主观因素。可见,要想实现价值主客观因素缺一不可。这位老妈妈确实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人,她热心助人,乐善好施。她看到有人乞讨,就端出一碗稀饭来施舍,但当她看清来乞讨的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时,二话没说,随手把把稀饭倒在地上喂狗了,目的是要刺激这小伙子,教育他不能好吃懒做,浑浑噩噩虚度一生。老妈妈施舍给这小伙子的是比一碗稀饭更宝贵、受用一生的人生道理。小伙子也正是在这位老妈妈的刺激下,才发誓要变出个人样来,终于由一个乞丐变为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并置办重礼向老妈妈致谢。我们要向这小伙子一样,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是非、美丑、荣辱观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阐明事理,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运用故事进行哲学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要有针对性。故事的取舍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不能为取悦于学生、哗众取宠而讲故事。(2)故事要有启发性。应结合所讲故事和教学主题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故事应适度。讲故事是为哲学教学服务,不能把课堂教学变为故事会。故事应精简典型,语言应简洁得体;繁杂冗长,耗时太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方法性与实践性,所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认为将恰当的故事引入哲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的局面。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老师的建议.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3

美玉要用石头打磨

哲理的故事

三国名将吕蒙年少时,私自跟随姐夫邓当从军。当时邓当手下有一个官员,见16岁的吕蒙非常年幼,很轻视他,说:“打仗这种事情也是小孩能干的吗?拿肉喂老虎而已。”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吕蒙大怒,居然举刀杀掉了这位官员!闯下大祸,逃到同乡家里避难。事后几经周折,才又回到部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急躁易怒的“吴下阿蒙”,多年后却以能忍著称。“白衣渡江”、大败关羽还仅是吕蒙能忍的一例。后来吕蒙被提拔,有一次正要入朝时,被一位官员隔着门帘指着说:“你小子居然也能参政?”吕蒙假装没听见,而同行官员却非要弄清挑衅者的姓名,吕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还不如不知道。”

看来“吴下阿蒙”的变化之大,远不止鲁肃所称赞的学识增长,还有心性的成熟。

故事的哲理

君子与君子之间互相谦让固然很好,但真正“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君子就必须与各色人等相磨乃至受欺。久而久之才能练出镇定自如、指挥若定的真功夫。

“闲逛”走出迷津

目标感过强反增迷惑

哲理的故事

心理学家托尔曼曾做过一个让白鼠学习走出迷宫的“迷津试验”。

试验者把白鼠分成了甲、乙、丙三组。对甲组,托尔曼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上了白鼠爱吃的食物。目的就是让白鼠有更强的动力走出迷津。

而对乙组,每天被放进迷宫的时间和甲组一样,但并不在出口放“美食”,只是任由它们在里面“闲逛”。

对于丙组,前10天和乙组一样,没有目标,也是整日胡跑乱窜,但从第11天起,也开始享受甲组的待遇。

试验结果显示:不断探索出口的甲组,平均用了14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迅速找到出口。而乙和丙组在没有目标的时候,都没有迅速找到出口的能力。可是丙组特殊,虽然胡跑乱窜10天后开始有了目标,但平均只用了3天就可以迅速找到出口――比连续奋斗了14天的甲组还早了一天完成任务!

随着托尔曼研究的深入,发现同样的情形在人类中也是有共性的。其实放眼我们的生活,会发现类似这种“坑爹”的故事并不少见。

故事的哲理

漫无目的虽然目标感不强烈,但在游走中形成了对迷宫的“综合认知”,掌握了一个“面”。而总是紧盯目标,反而缺乏了整体感知,脑子里留下的往往是一条条难于梳理的“线”。虽然商场如战场,但面对商场这个“大迷宫”,求胜心之外,另外保持一颗放松而感性的心,至少同样重要。

赵无恤空手接班

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看到什么

哲理的故事

战国开启前夕,一个重要的立储事件正在进行中――晋国赵氏之主赵简子,正从儿子中选拔接班人。

一日,赵简子说:“我在常山藏了宝贝,你们去好好寻找。”于是,儿子们赶到常山,几乎要挖山三尺。

随后拿回来的收获中,有名贵药材,有珍惜动物,也有人在山上发现异石。但只有出身低微的儿子赵无恤两手空空,说道:“我找到的宝贝大得很,实在拿不了。”赵简子道:“愿闻其详。”赵无恤道:“常山临‘代’,‘代’可取也!”可是如何取得?赵无恤说:“占据常山,居高临下,四面出击,不停袭扰,待敌疲劳,聚而歼之。”

赵简子满意地点头,原来别人低头挖山寻宝时,只有赵无恤站在山顶,抬头遥望代国。继位后,赵无恤果然先取了代国,拿到老爹藏好的“宝贝”。

故事的哲理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到的会完全不同。管理者如能经常反思:“我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就是最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测验。

学英语的老人

没有条件,恰恰具备“最好”的条件

哲理的故事

清明节期间,我在路边突然遇到一位老人来问问题。这是一位特殊的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老式蓝色工作布衣服。意外的是,老人开口却问:“我想问您一个英语单词。”

随后,我一边回答,这位老人一边从兜里拿出一小沓纸片,开始认认真真地记录。更意外的是,老人写的英文竟然也是用汉字替代――把单词的汉字谐音仔仔细细地写了上去。

看到笔者有问必答,老人开始接连发问,记录了20个左右才心满意足。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老人已能熟练地背出200来个单词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位最不可能学英语的人:按人们平常的认知,会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英语学习条件的人,没有教材,没有底子,连汉语拼音也不会。但是毕竟,老人已经能熟练地说出他生活环境里的许多常用单词……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4

不言之教、无为之治

哲理的故事

一个女孩刚开始学小提琴,但是拉出的琴声如同锯木头,连父母都不愿意听,于是不断给孩子各种指导和建议。结果,没曾想孩子一气之下跑到附近的树林里练去了。

小女孩正在这片树林里拉琴,突然发现不远处坐着一位老奶奶,心里有些不安起来:“这位老奶奶不会觉得我拉得不好,影响她吧?”

可后来,小女孩逐渐发现,这老奶奶不仅没表现出反感,反而有些欣赏的神色。一段时间之后,俩人聊了聊天,小女孩才知道,这位老奶奶的耳朵不好,听不清楚声音,但说:“我听不清,不过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这回放心了,每天都心里踏踏实实地到树林里拉琴。老奶奶仍然常出现在这里,虽然没说什么,但仍然会时不时认真地倾听,并且冲小女孩笑一笑。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女儿的琴声越来越优美了,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后来,一家人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曾是位著名的音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有过任何问题。

故事的哲理

音乐教授对小女孩的指导,用贝尔实验室负责人陈煜耀的话来解说,就是:“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领导别人,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这就是不言之教、无为之治。

从一亿美元到五吨大米

不要被对手的要求迷惑

哲理的故事

苏丹叛乱分子曾经绑架了三名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并且提出了1亿美元的赎金要求!这时,国际组织派来的谈判专家是时任美国国会议员的比尔·理查德森,而且所有人都不去主动回应叛乱分子的要求。很快,绑匪把赎金降到了250万美元。于是,比尔·理查德森赶到了绑匪所在地,坐在一棵大树下和叛乱分子谈判,面对叛乱分子手中挥舞的手枪,他丝毫没有畏惧,而且坚信在任何谈判过程中,对方最开始的条件都是离谱的,所以绝不能太在意。

这样坚持的结果,奇迹发生了,比尔·理查德森最终只用5吨大米、4辆旧吉普车和收音机等救援物资就换回了人质!

这真是一位老练的谈判专家,高超的谈判技巧最终把他送到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位置。

故事的哲理

不管面对的是怎样离谱的条件和怎样急迫的情境,都要坚持自己靠谱的要求和沉稳的心态,如此,才能左右局面。

马植劝谏宋徽宗

“有道理,没实力”终成祸患

哲理的故事

两宋时期,随着辽国的衰落,金国的崛起,宋金辽三国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变。这时,辽国有一位叫做马植的官员,看到辽国的腐败,认为辽国必亡,加之他是汉人,很希望辽国灭亡之后,宋能将幽云十六州收回去,所以特意拜访当时掌管宋朝兵权的童贯,在童贯引见之下拜见宋徽宗。

马植劝宋徽宗:应趁着辽国衰弱,赶紧出兵,和金夹攻辽,“愿陛下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成祖宗未尽之事业!”宋徽宗非常高兴,从此确立联金灭辽的方针,和金签订了夹攻辽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盟约。

结果,与金联合攻辽期间,宋军低下的战斗力完全暴露在金面前,大大激发了女真人的侵略欲望,此时又没有了辽国这个屏障,靖康之耻很快到来。

故事的哲理

马植不可谓不忠心,其分析也不可谓不对,终于使宋徽宗做了件“有道理,没实力”的事情。切记:不管面对怎样的大好机会,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没实力的机会是祸事,和实力匹配才是福事。

“超级大国”魏国的瓦解

“轿子”不是一人抬起来的

哲理的故事

战国前期,魏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可为什么后人对战国历史的印象中,魏国往往是个弱国呢?这源于魏国的重大失误。

战国前期,魏国之所以强大得让人吃惊,是因为魏文王有个“固执”的做法:总是联合赵、韩两国,合三晋之力向外扩张。这样,一方面魏国虽然处在四战之地,但赵和韩两国成了魏国稳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三晋合力,人力、物力以及军力之盛,没有国家可以匹敌,作为三晋的“老大”,魏国坐稳了超级大国位置。

但是,后来的魏国国君逐渐短视,魏武王没有理解魏文王的苦心:凭什么打来的“果实”,三家平分呢?于是,三晋中位置最偏的赵国先吃了亏、“分赃不均”:三晋攻城略地的战利品,绝大多数被就近归到了魏、韩名下……由此,三晋开始分裂,最终使魏国必须四面出击才能维持局面,四战之地的劣势暴露无遗,局面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5

早在公元2500多年前,有一次伟大的对话,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这次对话有时只不过是被当成一个历史故事被后人所演绎,其实这次对话是中国文化事件中的大事情,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各种行为哲学思维习惯,也影响了中国人崇尚的最高做人准则和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标,这次对话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们的意义尤为重要。

这次伟大的对话就是发生在中国两位最伟大的先哲之间的对话。据史书记载,中国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与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黄河之滨,今天的河南境内有一次,也是两位圣人平生唯一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位伟人所代表的思想的直接碰撞,但是对话的主题却是一件东西,一件我们经常见到的东西,这就是被老子称为“万物之本”的水。据传当孔子问及老子修身、治家、平天下之道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迷惑不解,问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为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方法呢?老子看看孔子说:“最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永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谦虚的美德,江河之所以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就是因为他们愿意处于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的生命之源。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了,可水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力量能超越于它。水也最不愿意与人争、与世争,总是默默无闻。水也最有包容性,它可接纳一切可接纳之物,但自身却保持洁静,这是多么伟大的德行,有了水的德行,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了。”孔子听完后恍然大悟。离开老子后,三天不语,细品其中的道理,终成了一代至圣先师。而倍受后人推崇的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洋洋洒洒五千字都是围绕上善若水及水的德行为中心设题展开记述的,在老子记述的道的哲学中,最接近于道的也是水。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记述的水的上善与谦下的品质,其实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修身的最高哲学准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多少被喻为成功人士的名臣良相其实都是上善若水处世之道的忠实执行者。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中心哲学思想。做为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和处世之道其实是他们必须要遵循的法则,悖离了这个法则,他们就会中途夭折,就会半途而废,甚至于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腿石。

我们通过研究中外企业的案例很轻易的会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功的企业家所具有的素质和处世方式都离不开水的七种属性。水的七种属性总结起来就是水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仁爱性”。水具有川谷之于江河的“包容性”,水具有随机应变的“创新性”,水具有宁静致远,不急功近利的“平常性”,水具有不虚张声势和矫揉造作“率真性”,水具有善利万物而不去争名争利的“淡泊性”,以及水能高能低的谦卑的特性。水的这七种品性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说,哪一种特性,都是引导企业成功和企业家自身修炼的灵丹妙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利维特在他的畅销书《管理心理学》中把沟通作为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来论述,而沟通的中心思想就是让人们要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他整本书的中心论题也离不开水的七种属性。我们在看一看许多西方的管理名著,在论述管理的哲学思想时,其实都离不开水的这种属性,都离不开老子与孔子的讨论的中心思想表述,“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水是最接近道的自然界有形的东西,如果我们企业家具备了谦虚的美德,拥有了水的“仁爱性”,我们就会成功承担起企业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建立起企业、自然与员工和谐之道。拥有了“包容性”,我们就会海纳百川,接受别人的建议,用真诚的心灵给员工构建一个幸福的管理环境和氛围。拥有了“创造性”,企业就会在变革中使企业更强更大。拥有了“平常心”和“淡泊心”,企业家就会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就会拥有诚信和健康的人生,这样的企业家必定会王者归来、一生平安的。

中国企业家在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修身立命之本,在国外众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在学习中国管理哲学时,我们却盲目崇拜国外的一些管理方法,把他们奉若神明。其实在中国,我们古圣先贤的每一句经典话语就是一个管理哲学理念,治理一个国家远比治理一个企业要难,中国人用我们的管理理念把中国治理了五千年,现在还在延续,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这样,所以我们只要认真的向我们的古人去讨教学习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浩瀚的中国哲学中,上善若水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必须遵循的管理之道。

管理哲理故事范文6

做好事要留下姓名

善用正面激励

哲理的故事:

1950年3月,瑞士小镇威斯帕中学,一场募捐活动正在进行,捐助的对象是小镇上的苦难学生,学校号召全中学有爱心的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解决这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由于捐款人数众多,登记捐款人姓名的老师就忙不过来了,也使得最终捐款名单的公布出现了很大困难。可是根据当地的法规,所有捐助者姓名都要公示。负责登记的老师找到校长,校长听了之后,表示就先把能弄到的名单公示出来就可以了,相信很多捐款人并不在意是否被记录在册。

可校方刚刚贴出了名单,就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个叫布拉特的学生带着未被登记的学生前来请求刊登名字和捐款金额,并表示这是荣誉和尊严的体现。这名16岁的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校长出面答应重新制作名单才作罢。终于,新名单出炉了,人们赫然发现,原来布拉特的捐款金额最高,高达300法郎。

很多人开始纷纷议论,他是为了张扬自己才做出这些举动的,布拉特没有做出回应。一周之后,在一次学校的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做下好事,留下姓名》的演讲,表示这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荣誉,更是给了捐助人一种更好的肯定,让人们乐于多做好事。很快,布拉特因为此次的事件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成为了学生会主席。不过成年后他拥有一个更为人瞩目的身份――国际足联主席,并成功获得了连任。(古保祥)

故事的哲理:

与其总是要去纠错,利用各种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还不如多多使用正面激励,放大正确行为的影响。从而使得在员工的内心深处烙下深刻印记,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管理

“不可替代”的钉子!

必须复制的“核心能力”

哲理的故事:

美国海军“唐格”号上有一个名叫史密斯的士兵,他是一位鱼雷发英,被将士们誉为“唐格”号的灵魂,是军舰上一颗“不可替代”的钉子。

1944年10月24日晚,“唐格”号循例出海巡查,那天晚上史密斯因为发高烧而没有登上潜艇,结果“唐格”号在远海发现一艘日本海军侦查舰进入自己的海域,艇长果断下令用鱼雷攻击敌舰。因为史密斯不在船上,艇长就叫了几个“懂的人”去发射,结果这几个人虽然“懂”,却并不熟练,并且因为操作问题而引起了鱼雷发射方向机械系统的失灵,导致发射出去的鱼雷突然来了个180度大回转,不偏不倚地击中了自己的潜艇,使“唐格”号潜艇和大多数将士葬身海底,为二战中美国海军画上了失败的一笔。

对于史密斯来说,他确实是一颗“不可替代的钉子”,拥有无尚荣耀,但对于整艘潜艇来说,这颗不可替代的钉子却成为最大的问题所在!(陈亦权)

故事的哲理:

每个组织都有其核心员工,而核心员工掌握的“核心能力”也对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种核心能力绝对不能仅仅被少数人所掌握,而要随着组织不断成熟,逐步推进到每个员工身上,这样才能保证组织高效有序地持续成长。管理

如何发动你的汽车?

直击问题的关键!

哲理的故事:

赫伯特•杰克逊是一位优秀的年轻牧师。教区主教特意奖励给了他一辆二手轿车。

虽是旧车,但经认真清洗后,看起来就像一辆状态不错的新车,可美中不足的是,它必须借助外力推动才能发动起来。这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赫伯特却决定想办法解决。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赫伯特以他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地制宜地总结了好多有趣的方法,保证了自己的轿车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能启动,这其中包括:由于家在学校旁边,他曾号召路边要去上学的十几个孩子来帮他推车;在乡村服务的时候,故意将车子停在高坡上,离开时借助长而陡峭的坡道轻松将车发动;或者拦下一辆轿车,用一根结实的绳子,让前车拉动自己的车子从而发动汽车。这些创意一度让赫伯特感到了空前的自豪和欣慰。

当赫伯特要离开这个教区时,他热情地将车子钥匙交到了新牧师的手中,就在他毫无保留地向其传授自己启动车子的经验时,那位新牧师打开了发动机盖子,检查起来。“杰克逊先生,”新牧师打断赫伯特说道,“其实惟一的麻烦就是这根缆线松了,送到修车厂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自己也能办到。”新牧师用力紧固了一下缆线,轻轻一拧钥匙,发动机立即发出了欢快的轰鸣声。(尹玉生)

故事的哲理:

解决问题需要有方法,不同的方法往往导致效果的巨大差异,如果总是围绕细节和周边问题做文章,不敢直面问题的本质,就会导致自己陷入了拖延的泥潭。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直面问题的核心才能获得最好的解决之道!管理

点燃和平之烟

非正式沟通的巨大影响

哲理的故事:

北美的两个印第安部落,由于争夺某一河心岛的狩猎权发生争执。按照惯例,双方诉诸武力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这两个部落的首领都饱经沧桑,并且厌恶战争。他们不同寻常地决定以和谈方式来解决争端。多年的争斗使他们在会面时局促不安,又略带傲慢和挑衅的态度,因为怕谁先表现出和解的愿望,就会被族人误解为过于懦弱。

因此,两位首领在初次见面时都以保持沉默作为策略,可僵局也随之产生。就在这样的尴尬局面出现时,碰巧,其中的一位酋长点燃了烟管,随后另外一位也点燃了自己的烟管。由于点烟纯属一种与冲突动机无关的行为,两位酋长便就抽烟这个话题随便攀谈起来。

本来剑拔弩张的局面开始缓和下来,逐渐他们就进入了最后的和谈内容,并在详细阐述了各自的想法后,平静地达成了和解。

后来,第二次会面时,其中一位只要开始点烟,另外一位必然马上应和,久而久之,抽烟就成为了寻求和解的必要仪式和习惯,印地安人之后将其称之为“和平之烟”。(袁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