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范例6篇

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用;会计学;会计信息

由于经济主体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的成本和效率,企业信用评级问题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在会计信息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行为的背景下,运用会计学理论分析企业信用问题,还是一个新的尝试。

一、关于企业信用

信用,一般是指履约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基于经济利益的相互信任和授信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信用有其专属含义,即企业履行约定责任、义务的能力和程度。良好的信用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取外部资源,增加收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众多企业守信而形成的交易环境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因此,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基于“信任和承诺”建立的稳定协作关系,正是集群环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相反,信用缺失,企业融资活动主要依赖银行,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恶化,进而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隐患。

国外企业信用研究涉及信用水平评级指标、评价方法和模型。在评级指标由单变量(WilliamBeave,1968)向多变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元线性分析(E.I.Altman,1968)、条件逻辑分析(Ohlson,1980)和神经网络分析(Odom,Sharda,1990)等评价方法,相应建成各种评级模型,如J.P.Morgan创建的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银行的CreditRisk+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我国学者陈静(1999)、高培业(2000)、张玲(2004)、李小燕(2005)以特别处理(ST)公司为违约样本,对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企业信用行为的过程影响因素

(一)收入与成本

1.守信收入与守信成本。守信收入。这是指企业守信,在上游供应链、下游销售链、内部生产链中形成心理信任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的收入增值。其内容主要有:(1)成为上游货物、资金供应商的重要客户,获得最多信息、特惠价格、最先时间和最大赊购或贷款数量,节省购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增加的收入;(2)获得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节约销售费用,提高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3)获得内部员工的忠诚、敬业,节约员工流动的可见成本(如新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不可见成本(原熟练工所承担的超额工作量等),提高生产效率所增加的收入。

守信成本。这是指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1)由于守信,丧失了更为优惠的交易机会而发生的差额费用;(2)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增加的生产费用、售后服务费用;(3)为保证员工待遇而增加的人工费用等。

2.失信收入与失信成本。失信收入。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上游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供应商)交易中,到期不履约,无偿获取供应商的财物或资金,或拖欠货款不付利息,形成变相收入;(2)通过广告支持、价格政策等,骗取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提供劣质商品或服务,形成变相收入;(3)通过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等,形成变相收入。

失信成本。企业为获得失信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成本(如索赔、诉讼费等惩戒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失信而造成的机会成本)。失信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类:(1)失信于银行,导致银行惜贷,要求企业承担高利率贷款和第三方担保等增加的融资费用;(2)失信于供货商,企业为构建新的供销关系所增加的交易费用;(3)失信于消费者,企业重建形象发生的费用,如长期的大额广告宣传费;(4)失信于员工,企业在监督或检验上增加的人力、物力等费用。

3.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收入与成本之间首先表现为背反关系,因为收益在数额上等于收入与成本的差。同时,其间又具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守信收入的增加需要守信成本的增加来支持,守信成本的增加又可以诱导守信收入的增加,同样,失信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失信成本的增加,失信成本的增加又为失信收入的增加提供可能。

(二)收益与风险

1.预期收益的确定性效应。在确定性决策(未来情况完全确定、已知)和风险性决策(未来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可能性已知或者可估计)中,即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人们也会因为厌恶风险,优选确定的结果。假如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80%,失信收益为200元的概率是100%,企业大多会选择失信,因为如果守信,有20%被蒙骗的可能性;反之,若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100%,失信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企业一般选择守信,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2.预期收益的对方依赖性。信息不对称时,由于不知道对方是否守信,交易主体为使己方的守信损失最小,失信收益最大,而优选失信。因为,若对方失信,交易的可能结果有三:(1)己方守信,则有损失;(2)己方失信,且程度与对方一致,则盈亏持平;(3)己方失信,且程度更甚,则有收益。这样,企业在交易中往往优选失信,导致失信者剧增,守信者锐减。

(三)企业守信与失信的抉择分析

1.守信与失信的利益权衡。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交易主体的行为取决于收入—成本核算,即对收益的预期。若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收入大于守信成本,则优选守信;否则,优选失信。如在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发现后,则被吊销营业执照,且不能再涉足会计界,其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我国则是经过批评、警告、罚款等教育和处罚后,仍继续原职业,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远小于收入。因此,我国的虚假审计报告较多。

2.守信与失信的风险预期。企业在交易中的信用行为,依赖于守信的预期收益是否更有保障以及对交易对方信用行为的推测。若信用制度较为健全,失信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守信受蒙骗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因为信用环境较好而推测对方能够守信,则优选守信;否则,只有失信。

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预期,通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交易重复性,即相对于新客户而言,经常交易的老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较小,重复交易会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2)决策的路径依赖性,即前次交易的信用风险,会影响本次交易的信用决策(前次交易,对方守信,本次大多认为对方守信,反之,一般推测对方失信);(3)信用行为的环境依赖性,若邻近的企业(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大多守信,获取守信收益,则优选守信;否则,宁愿失信。

三、企业信用行为的结果影响因素

(一)信用行为与资产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以价格为核心的产品竞争,转化为以附加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和客户竞争,并深化到以信用为核心的品牌、经营理念、资源整合能力等无形资源的竞争。由于积极履约而形成的企业信用形象,必然促进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获得协作企业的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获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认同,强化品牌效应。可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因此,守信行为促进企业形象资产增值,而失信将导致其减值。

(二)信用行为与负债

企业的守信和失信行为均会引起负债增加。健全的信用制度下,企业的守信行为只会增加一般负债,而失信行为还会增加形象负债,即由于失信而形成的追加负债,如失信于银行增加的罚息,失信于上游供货商所增加的延期付款利息,失信于消费者形成的赔偿债务等。相反,若信用制度不完善,失信所形成的负债与守信相当,甚至更低,则会助长失信行为的蔓延。

(三)信用行为与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投入资本和资本增值构成。事实表明,信用良好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具有较强的资本增值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投资吸引力,增加所有者权益;反之,企业的信誉度低下,难以长期生存,难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直接影响资本投资,所有者权益难以增长。

四、建议

(一)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少地方政府把信用平台建设落实到银行或工商部门,导致现有数据平台和网上查询系统只侧重于银行贷款和购销合同的履行情况,不够规范、系统和全面,迫切需要统一信息内容。借鉴江苏省信用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识别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股东情况等);2.信贷信息(信贷履约信息);3.公共信息(企业财务状况、纳税、质量安全、进出口、社会保险、劳动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服务事业缴费等记录);4.其他与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财务会计信息较为全面、及时和规范,且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建议完善现行财务信息制度,增强失信风险的可辨别性。

1.改进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内容。(1)资产项目,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债务单位;(2)负债项目,列示“应付账款”的账龄和债权单位,“其他应付款”中的“应付罚款和赔偿”,“或有负债”的明细项目(如未来可能要支付的赔偿款、待决诉讼费);(3)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资本公积”中“接受捐赠等造成的资本公积”(区别于投资);(4)收入项目,单独列示“营业外收入”中的“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赔偿、罚款收入”,并注明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主要识别信息;(5)费用项目,列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的“赔偿、罚款支出”及其原因。

2.改进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内容。(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详细列示“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来源,防止企业从关联方调度资金,掩盖经营不善的真相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的赔偿,或者由于合同毁约、违约造成罚款、赔偿支出以及关联企业调出资金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示“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的投资项目、金额和收益额,“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的债券种类和金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说明现金流入渠道以及现金流出去向。

(三)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国联网

我国各地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开展,如,浙江省建立企业信用基本数据库,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良贷款率降到1.67%,湖南省已经开通了“三库一网一平台”,深圳市建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但信息共享范围只限于相应省份。为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迫切需要规定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事事守信,路路畅通;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环境,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增加失信成本,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实现信用分类监管

青海省为企业贴上“信用标签”(绿牌/守信企业;蓝牌/警示企业;黄牌/失信企业;黑牌/严重失信企业),进行信用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其他省份的信用评价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信用等级及其标准;2.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反映企业履约能力以外,还应当考虑履约意愿(常用履约记录反映)因素;3.完善评价方法,增强其可操作性;4.完善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5.明确法律责任,提高信用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和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群体,如债权人、股东、消费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在部分群体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识其真面目。客观、及时地披露企业信用信息,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完善披露制度,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实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使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才能优化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友娣,顾志群.中小企业群核心竞争力研究.经济问题,2005,(8):38-40.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企业信用范文2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监管,促进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机关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公布、使用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在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信用记录以及对判断企业信用状况有影响的客观信息。

前款所称企业包括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本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遵循统一归集、政府、信息共享的原则,为行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更新和维护可以委托经营性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

第五条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省级有关行政机关负责确定和公布本系统有关企业信用信息的具体项目、范围和标准,收集、整理本系统的信用信息,并负责信用信息的提交、更新和管理。

第二章信用信息内容

第六条企业信用信息由身份信息、业绩信息、警示信息和提示信息组成。

第七条下列信息记为身份信息:

(一)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机构代码;

(三)企业取得的专项行政许可;

(四)企业的资质等级;

(五)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进行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检查的结果;

(六)其他有关企业身份的情况。

第八条下列信息记为业绩信息:

(一)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受到省级以上行政机关有关表彰的情况;

(二)被认定为部级和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

(三)被金融机构评定为“AAA”信用等级的;

(四)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省著名商标”的;

(五)获得“中国名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省名牌”产品的;

(六)被评为省质量信誉等级A级、AA级、AAA级企业的;

(七)通过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产品被列入国家免检范围的;

(八)被评定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的;

(九)被评为“价格诚信单位”的;

(十)被国家评为环境保护模范、先进企业的;

(十一)被列入“绿色通道”的进出口企业;

(十二)省级行政机关认为可以记入的有关企业信用的其他业绩信息。

第九条下列信息记为警示信息:

(一)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

(二)因违法行为未通过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以及经检验被判定为不合格等级的;

(三)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罚款、没收和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

(四)因违法构成犯罪,有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其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交易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

第十条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下列信息,记为警示信息:

(一)对本企业严重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

(二)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其他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以及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四)担任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个人负债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下列信息记为提示信息:

(一)企业因违法行为受到罚款、没收和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的;

(二)企业的负债及担保状况;

(三)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拖欠工资情况;

(四)企业的欠税情况;

(五)企业社会保险费的欠缴情况;

(六)企业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许可、认证时提交的有关资料;

(七)企业法定代表人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

(八)其它经省级行政机关确定可以记入的信息。

第十二条提交的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交信息的单位名称;

(二)被提交信息的企业名称和营业执照注册号;

(三)信息内容;

(四)信息的有效期限。

除前款规定外,提交警示信息的,还应当同时提交下列电子或者书面文档:

(一)移送信息的通知书;

(二)行政机关的相关决定;

(三)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

(四)仲裁机构的裁决;

(五)决定、判决、裁定、裁决执行情况的说明以及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信用信息归集

第十三条省级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传输、维护、管理、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系统信用信息的审核、提交。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及时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交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对提交的信息数据进行追加、修改、更新和维护,对信息数据实行动态管理。

具备条件的行政机关应当实时更新和维护信息数据;不具备条件的,应当每月追加和更新一次,属于特殊情况急需记入或者更新的,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以即时提交。

第十六条企业可以向相关行政机关申请提供本企业符合提交范围的各项信用信息,并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设定:

(一)身份信息的记录期限至企业终止后2年为止;

(二)业绩信息的记录期限为企业受到表彰、获取称号的有效期限;

(三)提示信息的记录期限为3年;

(四)警示信息的记录期限为3年,但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对企业的限制期限超过3年的,依照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记录。

记录期限届满后,系统自动解除记录并转为档案保存。

第四章信用信息公布和使用

第十八条企业信用信息通过信用**网站向社会公布。

公布企业信用信息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属于个人隐私、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不得公开的其他内容,提交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公布和披露。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均可通过登陆信用**网站查询企业的身份信息、业绩信息和警示信息,并通过身份认证查询企业的提示信息。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企业资质等级评定以及周期性检验和表彰评优等工作中,应当及时查阅企业信用信息记录。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关对于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记录或有多项业绩信息记录的企业,给予鼓励:

(一)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抽查;

(二)在周期性检验、审验中,可适当减少检验、审验程序或予以免检、免审;

(三)在政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安排;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鼓励措施。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关对警示信息期限内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一)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或者抽查;

(二)不得列入各类免检、免审范围;

(三)不得授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关荣誉或者称号;

(四)不予出具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所需的合法经营证明;

(五)不得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除前款规定外,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限制登记注册、对外投资、行政许可、资质等级评定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使用企业信用信息,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运用,不得违法限制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五章责任追究

第二十四条企业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本企业信息与事实不符的,可以向提交信息记录的行政机关申请变更或者撤销记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信息确有错误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变更或者解除该记录;因信息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行政机关执行本办法的情况,作为对该机关落实政务公开以及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内容。

行政监察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及相关行政机关负责对本办法的执行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利用工作之便,违法提供、公布、利用企业信用信息,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损害企业信誉,情节严重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监察机关及相关行政机关对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提供、追加、更新信息的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外商投资企业驻晋办事处、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媒介等单位有关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布、使用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企业信用范文3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赊销)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对信用额度的授予。控制信用风险,债权保障,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二)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制定信用策略,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clift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与业务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与销售人员沟通,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催收款项等;

(2)与财务人员沟通,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引用全程信用模式。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效果还是不理想,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在事前工作中,主要指签约前,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人手,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事中工作中,主要指签约时。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在事后工作中,主要是指签约后,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保证企业的债权。

企业信用范文4

某企业贷款遭拒,引起了其极大重视。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电话咨询表示,从未查询过本企业的信用报告,并对企业信用报告中的信息来源、企业在征信活动中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存在疑惑。通过人民银行征信部门柜台人员的电话解答指导,次日,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带上贷款卡、组织机构代码证、介绍信、企业基本信用信息报告查询表及经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所在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查询本企业的信用记录。

企业的信用记录就像一张经济身份证,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能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便利和优惠,从而成为企业十分重要的无形资源。我国企业征信系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7月底,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785.4万个,其中有贷款卡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数810.9万个,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334.3万个。企业信用报告作为一企业“信用名片”的作用日益显著,但也有一些企业对企业信用报告、企业在征信活动中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不了解。

企业征信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调查、信用信息咨询和信用评估等服务的活动。企业在资金不足时,通常会以债务人的身份参与到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赊购商品等信用交易活动中,对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企业本身很清楚,但债权人不一定清楚,需要借助于企业征信活动的帮助,因此,企业征信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项中介服务。

企业征信可以分为广义的企业征信与狭义的企业征信。广义的企业征信是指以企业信用记录为基础,以信用风险控制为目的,开展的信用信息登记、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咨询等各种信用服务的活动。在广义概念下,企业征信机构包括:提供信用报告的机构、信用调查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商账管理服务机构、信用担保与信用保险机构以及各类信用咨询机构等。狭义的企业征信是专指以企业信用记录为基础,以信用风险控制为目的,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采集企业信用信息,提供企业信用报告和信息服务的活动。狭义概念下的企业征信机构仅为提供信用报告服务的机构。

征信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征信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和竞争能力,征信活动的出现,为企业展示自身的良好信誉提供了平台,使商业信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定量化,商业信誉的好坏可查询、可分析、可度量、可传播。随着企业征信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运用企业信用报告展示良好信用形象,企业信用报告在企业信用销售、金融机构授信、政府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良好信誉成为企业获取更多资源和机会的保障。

企业信用范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信用”和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进一步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加强信用管理,提升信用水平,发挥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的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用服务支持和信用导向激励机制,加大对守信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融资培育。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企业参评率100%,参评企业信用等级优良率70%以上,优秀企业获得贷款率达到100%。通过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的组织实施,使我县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等级普遍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明显提升,企业融资难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县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目标:一年内,实现企业参评率50%,参评企业信用等级优良率30%,优秀企业获得贷款率达到100%;二年内,实现企业参评率80%,参评企业信用等级优良率50%,优秀企业获得贷款率达到100%;三年内,实现企业参评率100%,参评企业信用等级优良率70%,优秀企业获得贷款率达到100%。

三、工作步骤

年度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从8月中旬开始,分四个步骤进行。2012年、2013年评定工作原则上在各年度11月份申报验收。

(一)宣传发动

成立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县金融办、人民银行、县内各金融机构、政法委、法院、公安、发改委、经信局、工商、税务、环保、安监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负责全县企业信用等级的审核评定、社会公示和公布表彰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民银行,负责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日常工作。

(二)组织实施

各乡镇、园区、部门、企业根据全县统一部署和《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细则(试行)》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企业信用创建工作。

(三)企业申报

县内各企业按照区域或管理权限归口申报评定,两个园区企业向园区管委会提出,园区外企业向县经信局提出,园区管委会、经信局将申请的企业进行初步审核,报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核,结果提交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四)公示表彰

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对拟定出的优秀类信用等级企业通过县内媒体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被公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经举报并查实存在问题的,取消其优秀信用等级企业参评资格。对经公示无问题的,由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正式确定为优秀信用等级企业,授予一至三星级信用企业称号,颁发信用等级牌匾证书,并给予表彰,在县各大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企业信用评定工作是打造“诚信”品牌,净化金融生态的重要抓手,各乡镇(园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切实把评定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致力于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使之成为构建诚信社会体系的重要基础。

企业信用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用建设;信用管理

经济学领域对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用是指银行或金融信用。而广义的信用,则兼有“信誉”、“诚实”等含义,是一种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付能力的统一,依不同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是企业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其外延实际包括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定信用关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合约信用关系,是一个包含守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产品信用和服务信用等在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体系。

一、企业信用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对完善和巩固市场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企业信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企业信用,就没有企业的长足发展,就没有井然的交易秩序,就没有现代交易市场。企业信用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发挥了应有的经济作用。企业信用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能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是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周转困难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创设良好的经营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考察,企业信用的状况令人堪忧,企业的严重信用缺失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额的损失。时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从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的企业信用存在严重问题: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大量增加;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现象严重;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偷漏税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制假售假问题严重;中介机构信用缺失;金融信用危机。

三、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对策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改善和提升企业信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因此,就改善企业信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升和改善政府信用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维护诚实守信。加入WTO后要规范政府行为,厉行法治,只有有了规范的政府,才有规范的市场。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对审批者实行权责挂钩,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重建企业信用。必须彻底弱化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的这个根基,坚决克服和纠正一切地方和部门受利益驱动而实施的保护主义,彻底打破一切界限和封锁,真正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三是放松政府管制,加强监管力度。要削减政府权力,改变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2.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建立规范的企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也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强化国家对信用活动的管理。

一是培育信用体系的基础,加快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信用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缺陷。要建立真正的信用制度,唯一的改革思路是进行真正的产权改革,使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都真正拥有独立的财产,从而成为真正的所有者或市场主体,使信用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交易双方都是相互独立、互不隶属、互不依附且财产权利和法律地位完全平等的独立所有者,他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将只能在完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惠互利、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自然形成了合理的信用秩序。二是提高全民信用观念,树立信用意识。只有当绝大多数人有较高的信用意识时,社会信用监管的成本才是最低的,监管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三是发展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服务提供信息,它们是市场成熟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避免政府行政部门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身份冲突,应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交易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建设,建立行业协会是树立信用的关键。四是创建完备而可信的数据库。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记录和监督机制,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形成完备而可信的数据库。为了使经济行为有迹可查,便于企业信用的管理,我们应规范企业对商业票据、支票等支付手段的使用,尽量减少企业的现金交易范围,同时我们要做好信用数据库的维护,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延续的关键。五是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惩罚机制。要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处罚。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或个人的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六是强化媒体监督。在现代社会中,信誉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大众传媒。新闻媒体和通讯业的发展对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媒体传播的必须是真实的信息。因此,要在我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秩序,就要强化媒体监督的作用,并通过法律法规激励和约束媒体讲真话。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中有关信用的条款

“打造信用,立法先行”,这是法治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诚信国家通行的惯例。因此,要强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建立健全完备的相应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使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要明确相关法律的细则,堵塞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要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要完善有关产权方面法律中关于对知识产权、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条款,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从而使无信用的人很难攫取他人所拥有的技术、核心资源,或者使得偷窃技术的成本很高。要完善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并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要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制定有关法规,严格规范涉及信用的行为,对债务人的违约要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措施,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

4.企业加强自身信用管理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细胞的企业,在解决我国企业的信用缺失问题方面,不能总是怨天尤人,不能总是强调客观、强调别人,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企业自身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如何以信用管理为突破口,带动我国企业基础管理的全面变革,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目前,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应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利润应当是履行企业信用的自然回报。企业道德就是企业及其员工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一部分,企业行为也必须是负责任的,这种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及股东等的责任。企业道德同时也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要顾及到其他人的权利,认真对待其道德义务和经济义务。企业道德是调节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黏合剂”,成熟的企业把道德行为规范纳入其经营活动中,企业道德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维护企业内部正常的生产秩序、管理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是强化企业全体职工的信用意识。企业员工应当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把企业看成是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而不是只做赚钱的工具。企业领导应把信用管理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来抓,转变只重销售业绩、忽视信用风险和账款管理的倾向,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和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信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素质。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培训信用管理人才,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都掌握信用管理基本知识和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要注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下级与上级、工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与其他经营单位的诚信机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