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控制范例6篇

安全风险控制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人员素质

引言

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调度主要起着维护电网稳定运行的作用。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结合生产能力和各地用电情况,指挥系统或人员予以适当调整。随着用电需求骤增,调度控制风险有所增加,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影响电力调度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调度系统缺陷、安全意识薄弱、管理不当、维护不周等,都有可能成为风险。所以在实际指挥调度中,必须学会风险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1.电力调度控制及安全风险控制

1.1 调度控制

就国内而言,调度系统可分为国家、区域、省级、市级和县级5个级别。这是我国当前的电力运行方式,对调控人员有着严格要求,以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实,维护电网稳定。电力调度安全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存在有环境、设备、人员不安全的情况。因缺乏经验、制度不完善,或粗心大意、错误操作,使得调度系统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对以往的电力事故分析发现,误操作占了很大比例,必须予以解决。

1.2 安全风险控制

安全风险指的是不利于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需控制风险,减少事故、降低损失。关于风险控制,依据主要是风险管理理论,可从以下两点加以分析:

①风险辨识

电力调度系统是由人执行操作的,所以人为因素极为重要。按照相关规定,防护、操作和指挥等方面的失误都属于行为性因素,对电力调度安全影响重大,需加强重视。

②风险预估

大多风险都有先兆,可以对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进行预估。对电力调度风险控制而言,预估评价常采用事故发生几率、工作人员处于危险中的频繁度、风险带来的后果、风险性分值4个指标。除了控制和处理风险,更应做好预防工作。

2.电力调度控制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 客观因素

电网事业不断进步,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其中,逐渐实现了自动化调度,并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相比以前,安全性能有所提高,但系统内部依旧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如设备容易老化、使用寿命缩短;结构太过复杂,易出现故障且维修不方便;由于工艺落后,建设中埋下了安全隐患;运行模式不合理,易造成资源浪费;警告信息冗杂,可能会掩盖真实的安全问题;维修时间较长,且期间系统不能工作;监控系统或网络传输出现状况,致使不能及时掌握信息。

此外,环境因素也颇为重要。各项设备若要发挥作用,需有一个安全良好的运行环境,然而实际中此方面也有很多不足。如电源电器养护管理不到位、环境潮湿、人员过多等。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连接后,可能会中病毒,或被黑客非法侵入。而雷电等自然灾害也会对此产生不利影响。

2.2 人为因素

①综合素质

包括工作人员缺少安全观念、责任意识薄弱、巡检力度不足等。部分操作人员过于信赖高科技,认为计算机操作就不可能出现失误,以至于工作中态度不认真。不按规定操作,而是凭借经验行事,加上巡视检修力度不足,导致某些报废设备不能及时更换,最终引发安全事故;或在调度指挥时,存在轻视心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下达命令;缺乏责任感导致经常出现错误。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调度系统的安全。

②管理缺陷

管理模式陈旧,与新技术、新设备稍有脱节。部分人员不熟悉新设备性能,也无法熟练操作,因而埋下了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工作不到我,如基础防范措施缺失、制度存在漏洞等;将重点放在了技术上,而对安全有所忽视;运行规程不完善、内容不详细、使用不科学。此外,由于管理缺陷,调度人员常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不熟悉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没有按照规定操作,加上工作量过大,极易误下命令;交接班不认真,现场核对不严,也容易造成错误。

3.如何控制电力调度中的安全风险

3.1 提高调度人员素质

人为性风险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人的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转变调度人员的思想观念,强化其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队伍,实行责任制,明确划分各自职责,一旦出现事故,要追究具体责任,并予以相应的惩罚。管理阶层应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并及时考察;或举办安全网络活动,确保网络安全。锻炼员工对故障的识别能力,并掌握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技术建设

由于自动化设备的不断深入.因此对于二次设备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术投入,以改进设备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并且在电力调度过程中使新技术不断的成熟起来。首先要在采购环节把好关,对于无质量证书的产品一律不得采购在设备运行期间,做好维护工作,并且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定期对电网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并且对系统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泯灭于初始阶段。

3.3 加强风险规避制度建设

①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设备、员工素质和责任性上下功夫,更要建设一套体系完备、运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在制度下做到安全有保障。

②加强电力调度现场的坚持和监督,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形式主义要严格杜绝,对于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时改进。

③建立完善一系列安全管理体系,如安全责任体系及安全目标、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等。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从风险管控方面着手,切合实际,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4.结束语

电力调度意义重大,直接关乎电力系统能否稳定运行。随着管理难度的增加,安全风险也相对增多,必须加强控制。实际指挥操作中应及时分析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提前预估、做好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浅谈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控制[J].信息通信,2014,22(1):109-110.

[2]胡润滋.电力调度安全风险控制及措施解析[J].中国电子商情,2013,24(20):176-178.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2

1.1风险管理论述

所谓的风险管理主要就是指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针对具体的生产经营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种处理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进而避免这些风险隐患危及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1.2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面临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也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改善,尤其是随着用电量以及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只有在保障自身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其服务的水平和效果,而对于这种安全生产经营工作来说,必要的风险控制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做好了风险的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其正常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受影响,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必要性在当前我国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比如早在2008年我国就颁布了《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进而对于电力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给予了相应的肯定和重视,督促相关的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提升,确保用电的安全和稳定。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来说,其风险控制的具体执行必须要首先明确其相应的管理流程,然后才能够按照这一流程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保障其最终的风险管理效果,具体来说,其主要的风险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在具体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开始之前,应该首先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这是提升其风险管理效果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只有确保相应的管理人员具备较为充分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效果,基于这一点来说,其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其安全风险管理的关注力度;安全风险的分析和识别能力,提升其对于风险的敏感性,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具体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2.2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也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有效的识别出相应的风险,然后才能够保障其控制的有效性,其主要的风险识别对象就是潜在的一些安全风险问题,有效的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类型和关键环节所在,进而为具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2.3风险的衡量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中,风险衡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所谓的风险衡量主要就是针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预测其可能会在后期造成的损失和威胁程度,进而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详尽的资料支持,对于这种分风险的衡量工作来说,因为其风险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依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有关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提升其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险的控制

风险的控制是主要的工作环节,即针对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和管理,进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相关风险的控制效果,降低其危险性,其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应该制定好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集合前期风险识别和衡量的结果来恰当的选择合理的处理手段进行控制,把握好控制的要点和重点内容,进而提升其控制的实效性。

2.5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其实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其不仅仅要针对相应的风险内容和隐患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还应该针对上述提到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控制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进而针对其评估的结果了解其相应的控制现状,其最终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就能够給最终的风险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其最终风险处理的效果。

2.6风险的处理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中,相应的风险处理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直接决定着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水平,对于这种具体的风险处理工作来说,其主要就是针对前期所提供的各方面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因素的实际处理,尤其是对于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和反馈更是其风险处理的核心所在,基于全面可靠评估基础上的风险处理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3结束语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3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建构系统化的处理模型和管理维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本文从风险控制模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对风险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电力施工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

在电力施工作业建立过程中,要从人身安全出发,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并且积极建构风险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控制措施,同时使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并成长一批懂体系、懂管理的人才,最终达到安全绩效的不断提升。

一、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全风险数据库

根据“冰山理论”,1起严重的或较大的伤害背后是1000起没有伤害或可见损失的事件,因此,需要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转变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分析,建立健全完整的数据分析机制,并且对相关信息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控制,确保处理效果的最优化,也要对管理模型的升级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风险数据库主要是为了积累大量的安全风险案列,对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体系建立提供更加有效的后期指导,从而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针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且保证管理机制得以全面开展和深度落实,为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动力 [1]。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标准和制度,规定各类风险辨识和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评价的流程和管理责任,形成从上到下的安全生产风险“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闭环管控流程。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改进”。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消除或终止,如终止工作;替代,如采用新方法、新工、新技术;转移,如购买保险;工程改造,如技术改造;隔离,如作业现场设置安全围栏;行政管理,如制定业务指导书、开展培训等;个人防护,如配置安全帽、安全带、防电弧服。

二、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风险意识

打造本质型安全的电网企业,本质型安全的人员是决定性要素,而要培养本质型安全的人员则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只有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重视程度,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安全风险控制重点是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操作,只有保证其对项目由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整体管理质量,因此,要将安全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效果,并且有效优化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真正实现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性升级。

第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中对相关行为进行细化分析和综合性处理,确保重点突出的同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性处理建议。也就是说,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落实具有实效性的奖惩机制,强调施工作业中的重点项目,并且对相关环节进行细化分析和统筹管理,着重形成责任文明的管理模型[2]。

第二,要保证安全宣传机制符合实际需求,由于安全项目的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电力管理项目的人身安全,因此,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管理模型和运行维度的有效性升级,并对施工细节给予高度关注,从而提高现场管理模型的有序性。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细化处理,针对细节问题进行统筹分析,提高各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和有效性,针对处理问题中的一些反面案例要严肃分析,保证施工人员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管理模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要对管理体系升级提供动力,确保人身安全得以全面维护。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前,要对技术进行全面交底,并且保证技术交流和控制工作符合预期,建立健全完整的处理机制,确保施工体系和管理效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技术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建立后,要确保任务分配效果符合预期,从而减少人员安全的风险问题。

三、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要紧紧通过风险这条主线。传统安全管理存在以下特点:以事故经验为基础积累管理内容、注重事后补救(救火式)、随意性大(运动式)、规章制度粗放。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有以下特点:管理思路清晰、系统性强、强调事前风险评估与预控(关口前移)、强调PDCA过程管理、强调执行文件的可操作性/精细化。风险管理体系将传统的管理内容通过风险这条主线将其有机地串接起来,并作有机的补充与完善,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内容,达到系统化管理。在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安全管理保护机制和控制措施也要符合实际需求,确保处理维度和管理机制符合实际标准,并且深度处理相关模型的有效性,积极建构系统化的处理策略,保证管控体系运行效果的稳定性。第一,要积极落实有效的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避免人身触电,在电力设备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要对带电作业项目进行系统化分析,确保控制机制和管理维度得以有效优化,从而实现检查效果的全面升级[3]。第二,工作人员要对现场进行全面监督和综合性管控,进一步增设监护人员,提高监督效果的有效性升级,也为管理体系优化奠定坚实基础,使得应用模型符合实际续期和控制措施。第三,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高处坠落事故的减少,并且提高安全管理效果,积极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和管理措施,深度优化双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要对施工设备进行集中处理和审核,保证其质量和实际应用水平,提高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也为管理模型优化奠定坚实基础[4]。最终达到业务清晰,重点突出,制度可操作性强的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项目中,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性管控,提升管理维度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并且积极落实有效的处理机制,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清晰的认知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人身安全风险控制工作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莅昶.探讨加强110kV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5,14(06):87-88.

[2] 叶碧谨.静电感应电压对输电线路施工的安全隐患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02):88-89.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4

关键词:电力生产;风险控制;安全管理

一、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首先,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是由电力生产、电力基本建设以及电力行业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所决定的。电力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行业,其一举一动都与社会公共事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保证了电力安全生产,才能使得社会安定,老百姓生活顺畅。

其次,能否安全生产也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利益。如果一个电力企业不能保证电力安全生产,不但会使得电力企业自身名誉受损,更重要的是也会波及到电力企业客户的生产和生活,而由此造成的损失以及后果恐怕是电力企业难以承担的。

再次,电力生产自身的特点也要求其必须安全生产。电力生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的发、供、用必须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造成人身伤亡、主设备损坏或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全网崩溃的灾难性事故。因此,电能生产的内在特点需要安全生产。

最后,电力生产所处的环境需要其进行安全生产。电力安全生产的环境往往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显示,电力生产所处的劳动条件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潜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转变成安全事故甚至人身事故,因此,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二、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就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以及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安全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理念,它关注全体人员,全体设备以及各个实施阶段的安全,一旦发现安全问题就要立即解决,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发阶段。由此可见,安全管理更加重视的是“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因此,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将会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起到“保护伞”的作用,使得企业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途径

(一)用“替代法”来实现风险控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力行业的设备更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为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如果经济允许,用高效能,低风险的设备替代低效能,高风险的设备也是现在企业越来越多使用的一种能有效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比如,我们已经逐步将辖区内的少油开关进行无油化改造为真空开关或SF6开关,还有将手动调节改造为全自动控制系统等,这些方法一方面提高了设备运作的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生产过程中风险,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减小。

(二)用“隔离法”来进行风险控制。

所谓隔离法,就是指在电力生产中,对客观存在的危险源采用各种手段或者方法进行有效隔离,从而使得危险源处于一个固定的范围或者工作人员可以掌控的状态中。在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的时候,工作人员会严格按照“工作票制度”的要求把检修设备从正常设备中隔离出来,这种隔离方法已经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了。比如:拉开刀闸,利用明显的断开点把运行设备和检修设备隔离;关闭阀门并在法兰处加上挡板,把运行中的系统和检修的系统隔离;在检修现场与带电设备之间,通过设置安全网,使得生产作业的环境和运行设备隔离开来。

(三)充分采用“个人防护法”进行风险控制。

所谓个人防护法就是指当工作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或者接近危险源的时候,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绝缘设备等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电力工作自身存在的危险性,因此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更加重视,在已经为工作人员的安全采取了相关外部保障之后,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危险情况时,个人防护就成了对工作人员最紧要也是最后的保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入生产区域一定要要求佩戴安全帽等设备,这其实也是对风险控制的一种简单但是有效的方法。

四、加强电力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突出重点难点,强化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实践证明,搞好安全生产,基础、基层“双基”工作是根本,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是关键。要按照 “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将业绩评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精细过程管理,认认真真抓好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基层工作得到加强,安全基础不断巩固。

基础工作方面。我们要以“设备、运行、技术监督”为主线,严格过程控制,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从隐患治理和设备检修入手,加强设备管理。制定设备缺陷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重大设备缺陷管理台帐,并据此制定三年滚动治理规划;完善检修文件包等标准化管理文件,全力推进检修“三制一化创全优”工作,即“点检定修制、检修作业文件包制、AB级检修监理制、标准化作业,实现机组检修创全优”,设备检修质量大幅提高,为降低机组非停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提出运行管理“四化”要求,即“例行工作程序化、运行操作规范化、指标控制精细化、岗位工作全能化”,强化运行管理。基层各单位按照这一要求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组织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根据“厂网分开”后技术监督工作的客观实际,建立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技术监督体制和机制,健全了新体制下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使体制、机制切实发挥作用。健全机构,配齐人员,完善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试验检测仪器和设备,针对技术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项调研,研究分析技术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防止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工作方面。一是深入推进业绩评估工作,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新体制的要求,修订、完善了企业业绩评估准则、指南和管理制度,促进“二个结合”,即综合评估、专项评估与专题评估相结合,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应用业绩评估的方法,深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促进基层企业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深入调研,加强基层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领导层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掌握现场情况,直接指导基层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建立工作落实情况反馈制度,强化安全生产执行力建设。落实责任到人,实现闭环管理。

(二)深化全过程风险综合预控。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笔者提出推行全过程风险综合预控,是在深化以往开展的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三标一体化”管理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变电站检修现场)风险控制等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

全过程风险综合预控就是将综合“电网、设备、人员、管理”四个电力安全生产要素,结合“到岗到位”、“全寿命周期管理”、“隐患排查”、“计划刚性管理”等有效手段,将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理念,结合到实际中加以运用,形成电网风险评估、操作风险评估、施工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风险评估四大模块组成的综合预控体系。

在应急管理方面。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从预测、预警、预防、应急四个方面,健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制机制,由企业本部、二级单位、三级单位组成的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形成。结合新体制下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了企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响应中心,明确了各级应急管理职责,对应急预案的启动、处置与关闭程序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二是认真做好预案编制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按照《生产经营性企业安全生产预案编制导则》要求,对应急预案体系进行了调整,完成了综合应急预案的修订,提高了应急预案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扎实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通过培训,提高大家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掌握应急预案编制、培训以及演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此外,组织专家对二、三级单位的应急预案进行了审评,对三级单位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抽查,总结推广良好实践,对所属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和修订电网风险评估标准及控制措施,总结安全综合管控工作经验,从生产计划的刚性管控着手,确定生产任务的同时,明确与此对应的电网风险、倒闸操作风险和现场作业风险;以班组安全风险评估为基准,安排合适的生产班组从事相应风险等级的生产任务,从而更有效地防范电网、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三)抓好职工的安全教育。

生产一线作业的职工是安全生产制度执行的主体,必须使职工正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因此我们务必要制订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和设施,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提高职工的作业技能;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安规》考试等形式,增加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另外,制度规定每周班组要开展安全日活动,也是职工进行自我安全教育的一种途径。

结语

目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全面推进、加快实施以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为核心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各地电力局安全生产专业化、精益化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日益复杂、规模庞大的电网,我们要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电网发展速度与生产承载能力之间、清洁能源发展与电网稳定运行之间、体制机制变革与安全管理新要求之间、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与员工能力素质之间的矛盾对安全生产的挑战,通过深化安全生产管理,创新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的系统评估

1.1风险概率评估

所谓风险概率,就是在实际施工中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及严重度的量化。这是桥梁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工作的基础,是制定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根据数学统计理论,概率分布是开展概率核算的重要基础[1]。所以,要想对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概率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各施工阶段的风险概率分布图,可在查阅以往工程的数据、资料等开展数理分析得到。如缺乏类似工程的资料,则可应用概率理论模型得到桥梁工程特定施工阶段的风险概率分布图。

1.2施工风险后果预测

在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施工阶段的风险后果进行科学预测。我们知道,桥梁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就会给整个工程带来系统性危害和损失,比如:人员伤亡、延误工期、桥梁结构受损、缓解破坏等问题。对于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后果预测,就是基于已有预测模型和相应方法、规律,对施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及严重度予以量化,来实现风险后果的定量、定性分析及预测,进而为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的科学、全面评估提供必要依据[2]。同时,在实际预测和评估中,还需对施工阶段的风险后果进行正确、有效核算。此项工作需要应用到损失估算、价值转化、时间价值等三个模型。其中,损失估算模型的应用目的就是对一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和严重度进行核算,但是这个损失大小和严重度是有所差异的,尚无统一、规范的度量单位,所以需要通过价值转化模型来对不同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等价值转化。当前,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把货币单位看作成风险损失大小和严重度的表现方式。此外,和桥梁施工阶段风险损失密切相关的就是工期的延误,这在风险后果的预测和评估中也必须加以体现,需要构建一个时间价值损失模型,以便更好的控制。如此有利于把桥梁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在决策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损失转化至工期点上予以处理。

2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的有效控制

风险及安全控制是桥梁工程施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整个施工中会出现诸多变化,比如:预期风险可通过针对性措施或处理预案来控制,但施工是一个动态性、即时性过程,往往会出现新的、不可测风险。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必须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来识别、追踪及处理风险。现对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的应对方法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

2.1风险应对方法

为更好的规范和强化桥梁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所制定和实施的施工风险应对方法与预警方案均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部门出台的制度。其中,对于桥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物理性能及风险管理人员的抗压力均应达到相应标准[3]。当前,在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应对中,主要有这几种方法:

(1)规避,也就是在施工技术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容,基于效益-成本比在可接受前提下,通过对工程设计变更来消除风险潜在因素或将风险载体予以改变,如此确保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

(2)转移,即通过分包、保险及担保等多种方式,把工程施工风险的部分责任进行合理分割,再转移。该方法能够把桥梁施工风险合理分散,进而彻底有效的解决因风险集中引起的监管不到位或风险难以掌握等问题。

(3)缓解,即在实际施工中,通过制定系统、科学的施工风险应对方案及对策,把施工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减至最低,以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

(4)利用,就是对施工中存在的能够接受的风险,基于施工单位在风险可担负范围内通过价值利用方式予以处理。该方法需要施工单位能对施工风险的可利用性及价值有个准确、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上述应对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其中,对于规避风险方法,可最大限度的消除潜在的风险,确保施工安全,但是也要看到随之工程造价也会提高,同时也会因对风险的规避采取针对性措施而可能失去技术创新契机;对于转移风险的应对方法,可较大程度上节省施工成本,但可能失去应对风险的针对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限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于缓解风险的方法,仅仅是辅助方法,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施工风险;对于利用风险的方法,这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处理措施,但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阶段风险的价值性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如此才有助于制定切实可行、效益最大的措施。

2.2施工风险的处理

在评估施工风险基础上,不仅要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同时为确保施工安全,强化风险控制,还需进行有效的风险处理。具体而言,就在有效评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前提下,基于评估结论,对施工中存在风险隐患的工程进行预警及处理,这是桥梁风险动态管理的重要内容。此项管理主要是针对风险较高的施工,主要是前期风险确认、制定及落实风险应对对策、风险应对对策落实效果及风投效益的考核等。此外,要特别做好每个施工阶段的信息咨询及风险评估、监控工作,进而实现动态化监控和管理施工风险。此项风险管理工作在强化施工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风险动态管理和控制流程。

3结语

为更好的实现当前桥梁工程安全生产,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基于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监管标准、制度建立针对性的控制体系,进而为桥梁工程,特别是大跨度、复杂型桥梁的施工风险管理和安全控制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杨锋华.关于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127-128.

[2]袁嵘.初探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J].科技风,2013,01:128-129.

安全风险控制范文6

企业经营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妥善管理自身企业的信息。近年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逐渐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制度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在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前必须厘清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企业风险控制定义,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风险控制的定义。

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企业硬件和软件,保护网络存储中的各种数据不受偶然因素的破坏或者恶意的原因被攻击。对于信息安全的认定通过包括4个指标,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保证信息数据不被泄露,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控制管理。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关于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互联网传播,局域网传播,硬件传播等等。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于保护信源、信号以及信息。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需要具有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来讲,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时保护企业内部经营信息数据的完整。经过近十年来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企业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目标。

所以,怎样把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融合起来就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在企业信息安全遭遇威胁之前,提前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本身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常见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各自信息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设置规范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存在的可能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漏洞予以风险定级,方便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采取有区别的对策。第三,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性。第四,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融合,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风险控制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进行正确评估,找出现行的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中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隐秘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是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风险意识并没有严格要求。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开展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培训,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这无疑给别有用心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留下了危害企业信息安全的可乘之机。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不过关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许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等,应当说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现实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并不过关,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硬件并不过关,在物理层面对企业信息缺乏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知识也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严重滞后,这种技术的落后很容易让企业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近年来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猖狂,很多服务器、系统提示安全补丁的下载更新以及客户端的时常更新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部设备数量比较多,尤其是客户端数量占了较大比重,仅仅靠少数几个管理员进行管理是难以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量。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成熟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需要理论制度的完善,更加需要一系列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调查分析,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制度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执行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并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甚至企业内部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还被企业员工卸载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相关,认为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部门的事。第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由企业信息安全部门“一人包干”,企业信息安全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所了解的少之又少。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常见的技术手段

1.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概念化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客户的,提供给客户各种安全应用,安全应用必须依靠安全服务来实现,而安全服务又是由各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安全服务标志着一个安全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安全服务数量越多,系统就越安全。

2.P2DR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部分:响应、安全策略、检测、防护。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的重点,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要想实施动态网络安全循环过程,必须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模式。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实施所有的检测、防护、响应,防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或者方法来突破的,比如有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有力落实安全策略的实施工具,通过监视来自网络的入侵行为,可以检测出骚扰行为或错误程序导致的网络不安全因素;经过不断地监测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隐患和弱点。在安全系统中,应急响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危险潜在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HTP模型

HTP最为强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企业信息安全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直接主导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威胁者。因此,HTP模型最为强调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另外,HTP模式同样是建立在企业信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HTP模式采取了丰富的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最后,HTP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监督,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HTP模型的应用,找出HTP模型中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四、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降低风险的建议

1.建设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充分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安全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模型,安全系统被划分成各个子系统,明确实施步骤和功能摸块,将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联动协议相融合,实现信息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成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整合分布式数据库里的数据,把企业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有效运用。

(3)设计优良的人机界面,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各级领导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本上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

(4)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通道,对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程序化设计,加强对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设计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

(1)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设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工作能容,才能建立相关围绕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才能顺利通过对风险控制的结果的定量考核,检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定性定量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办法。

(2)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其中,不同企业对于能够承受的信息安全风范围有所不同,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承受范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仅如此,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