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例6篇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员现状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叶燕玲(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院08级情报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 :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业务统计;应用;发展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阅览和外借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印刷型书刊资料,而且还提供文献缩微复制、参考咨询、编译报道、情报检索以及专题讲座、展览等服务,功能日趋全面,社会地位日趋提高。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运用统计学原理,根据具体数字来反映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图书馆工作中的各种现象、状态等进行量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分析研究,为图书馆未来的工作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社会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要。

一、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应用

(一)统计读者信息

读者管理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多样化,读者的需求也日益复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时间段,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业务统计对于分析读者需求,搞好图书馆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可以利用统计数据把图书馆的读者情况量化地反映出来,帮助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首先,业务统计人员通过对读者总人数和读者结构的统计,包含固定读者和临时读者的数量、构成以及各项动态信息,可以获得读者使用图书的目的、阅读倾向和爱好等信息;其次,统计人员通过对读者借阅文献动向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图书馆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而帮助采购者改变采购藏书的品种与结构,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实现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对于图书馆日后的发展、规划将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读者的调查统计,为读者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开发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项目,为读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二)统计资产结构

1.统计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即图书馆收藏的所有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馆藏资源进行月、年的汇总统计,可以了解馆藏各类文献的数量、品种、价格等指标,反映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从而对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同时结合借阅率,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为制定和检查藏书采购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2.统计设备资源

办公桌椅、咨询借阅服务台、文件柜、书架、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都是图书馆的设备资源,业务统计人员通过数据统计,可以了解图书馆的设备数量,通过对图书馆设备的登记、清查、报损、维修、报废等环节的有效管理,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统计经费资源

资金运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正常开展。业务统计人员应该定期统计图书馆的经费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全部图书资料经费的总额以及各类的分配使用情况、工作人员人事费用以及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资金等,了解图书馆的资金状况;同时,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图书馆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资金需求预测,实现有限资金的合理分配,并且及时发现浪费和无效使用现象,进而实现科学的图书馆资金管理。

(三)了解馆员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而且具有战略性,所以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通过对于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的总人数、年龄构成、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及专业情况、培训情况、奖惩情况等进行统计,可以进一步了解全馆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帮助图书馆管理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图书馆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与激励计划等,进而提高图书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优势,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发展

(一)分析图书馆运营情况

1.研究图书馆活动规律

图书馆活动主要包括展览、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读书活动、馆际联谊、读者调查等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正在经历从传统型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型时期,活动方式也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通过对读者到馆率、借阅率、拒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图书馆其他活动事项的统计数据与统计报表,可以研究出图书馆活动规律以及读者的满意度,真实的反映图书馆的运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图书馆的任务与功能,进而更好地调节和控制图书馆工作计划,积极做好图书馆模式的转型工作,以更好地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

2.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

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图书馆系统的一些基本宏观情况的调查了解和数据统计,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局势以及新问题,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情况,并且通过数据的形式帮助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未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以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创新,进而转换图书馆的运营机制,降低运营风险,提高图书馆未来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以及预见。

(二)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应该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改进图书馆统计数字的存储和处理方法,建立健全的统计信息标准库来维护和备份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推动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统计质量。例如,业务统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集合同行的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通过对统计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借鉴,改良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实现统计业务处理电子化以及统计信息的网络化。同时,图书馆的业务统计人员还可以通过统计用户登陆图书馆网站的点击量,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这对于图书馆的未来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程序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管理工作,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图书馆业务开展的好坏。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加要求图书馆的统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科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数据搜集、组织、加工以及分析研究,适应新时期对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进而实现图书馆统计工作现代化;同时,图书馆也应该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职业培训当作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排培训课程以及提供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业务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业务统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使他们坚持统计工作原则,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积极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作用,开创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三、结论

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业务统计人员调查的各项数据。图书馆的业务统计工作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日常的、细致的和艰苦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读者服务、馆藏建设、自身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等诸多环节,也是实现科学化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公共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图书馆事业也将随之发展壮大,业务范围也将不断扩展,更需要强大的数据基础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撑。因此,图书馆领导应提高对业务统计工作的重视,顺应时代潮流, 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制定出规范的统计管理制度,图书馆的统计人员也应该增强统计意识,努力提高统计业务素质,按照制度和程序完成统计工作,运用新的模式与新的技术来解决统计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帮助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调控图书馆资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服务达到最优化,进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叶仙娥,李红 谈高校图书馆统计信息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8)

[2]陆彩玲 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J].图书馆 2008(04)

[3]康峻松,张学君 试论统计工作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情报 2004 (10)

[4]董 颖,那春光 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7(09)

[5]周龙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5)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3

一、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应用

(一)统计读者信息

读者管理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多样化,读者的需求也日益复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时间段,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业务统计对于分析读者需求,搞好图书馆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可以利用统计数据把图书馆的读者情况量化地反映出来,帮助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首先,业务统计人员通过对读者总人数和读者结构的统计,包含固定读者和临时读者的数量、构成以及各项动态信息,可以获得读者使用图书的目的、阅读倾向和爱好等信息;其次,统计人员通过对读者借阅文献动向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图书馆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而帮助采购者改变采购藏书的品种与结构,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实现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对于图书馆日后的发展、规划将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读者的调查统计,为读者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开发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项目,为读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二)统计资产结构

1.统计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即图书馆收藏的所有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馆藏资源进行月、年的汇总统计,可以了解馆藏各类文献的数量、品种、价格等指标,反映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从而对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同时结合借阅率,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为制定和检查藏书采购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2.统计设备资源

办公桌椅、咨询借阅服务台、文件柜、书架、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都是图书馆的设备资源,业务统计人员通过数据统计,可以了解图书馆的设备数量,通过对图书馆设备的登记、清查、报损、维修、报废等环节的有效管理,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统计经费资源

资金运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正常开展。业务统计人员应该定期统计图书馆的经费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全部图书资料经费的总额以及各类的分配使用情况、工作人员人事费用以及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资金等,了解图书馆的资金状况;同时,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图书馆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资金需求预测,实现有限资金的合理分配,并且及时发现浪费和无效使用现象,进而实现科学的图书馆资金管理。

(三)了解馆员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而且具有战略性,所以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通过对于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的总人数、年龄构成、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及专业情况、培训情况、奖惩情况等进行统计,可以进一步了解全馆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帮助图书馆管理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图书馆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与激励计划等,进而提高图书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优势,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发展

(一)分析图书馆运营情况

1.研究图书馆活动规律

图书馆活动主要包括展览、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读书活动、馆际联谊、读者调查等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正在经历从传统型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型时期,活动方式也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通过对读者到馆率、借阅率、拒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图书馆其他活动事项的统计数据与统计报表,可以研究出图书馆活动规律以及读者的满意度,真实的反映图书馆的运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图书馆的任务与功能,进而更好地调节和控制图书馆工作计划,积极做好图书馆模式的转型工作,以更好地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

2.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

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图书馆系统的一些基本宏观情况的调查了解和数据统计,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局势以及新问题,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情况,并且通过数据的形式帮助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未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以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创新,进而转换图书馆的运营机制,降低运营风险,提高图书馆未来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以及预见性功能。

(二)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应该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改进图书馆统计数字的存储和处理方法,建立健全的统计信息标准库来维护和备份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推动图书馆业务统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统计质量。例如,业务统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集合同行的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通过对统计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借鉴,改良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实现统计业务处理电子化以及统计信息的网络化。同时,图书馆的业务统计人员还可以通过统计用户登陆图书馆网站的点击量,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这对于图书馆的未来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程序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管理工作,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图书馆业务开展的好坏。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加要求图书馆的统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科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数据搜集、组织、加工以及分析研究,适应新时期对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进而实现图书馆统计工作现代化;同时,图书馆也应该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职业培训当作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排培训课程以及提供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业务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业务统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使他们坚持统计工作原则,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积极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作用,开创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4

摘 要:文章基于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对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途径进行设计,并尝试为如何将该模型有效应用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115-03

收稿日期:2014-12-26

作者简介:张安娜(1984―),南京审计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曾经说过:“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时间和设备情况怎样,也不论看管图书的方法怎样,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工作者。”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水平是衡量图书馆实力和水准的重要指标,而馆员的胜任力直接决定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并且关乎图书馆组织效能发展以及个人绩效的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图书馆的不断推进,对馆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有必要对传统的职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用人和人才培养体系,而建立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应用与管理革新的逻辑起点。

1 理论解析

1.1 胜任力(Competency)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被誉为“胜任力”这一术语的发明者,他把“胜任力”定义为一种决定达标绩效的特征。此后很多学者对“胜任力”这一词汇的含义进行了拓展和完善:麦克拉根(McLagan)认为胜任力是“对关键产出至关重要的那部分知识或技能”;乔治・克莱普(George Klemp)定义工作胜任力为“个体具有的使用工作高效或优异的特征”;斯潘塞(Spencer)等人把胜任力描述为“个体具有的与工作中或类似情境中有效标参照的高效或优异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基本特征”。[1]参照胜任力理论,图书馆员的胜任力可定义为馆员胜任工作和获得卓越绩效所需具备的能力特征,包括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性格特质、动机等,它们是衡量绩效优劣的科学标准,具有可观察、可指导、可测量的特点。

1.2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

胜任力模型描述的是员工在组织中充当某种角色或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它是界定当前工作所需具备条件和以后发展中可能需要具备条件的衡量工具。进行胜任力识别和建模的目的之一是揭示绩效达标者和绩效卓越者之间的差异,基于绩效卓越者表现出的能力和特质作为决策依据,培养员工拥有与卓越绩效者相一致的个体能力特征。

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胜任力模型主要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领域的开发和实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图书馆工作具有技术性、连续性、有序性的特点,需要全面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性格特质做支撑,图书馆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关乎图书馆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将胜任力模型理论引入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探索、发展馆员个人潜能的有效途径,作为新型的人力资源测评工具还能有效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流程的价值,不断推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

2 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设计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设计可系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模型构建阶段和验证完善阶段。

2.1 前期准备阶段

为了确保胜任力模型设计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开展以下四项工作:需求分析和确认、选择建模方法、成立专家团队、流程规划。①需求分析用于确认建模的目的,即设计馆员胜任力模型是用于解决图书馆何种发展需求,例如:加强馆员队伍建设、优化图书馆服务工作、满足图书馆未来发展需要的需求。②当前国内建模方法主要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限定选项法。[2]其中归纳法能得到丰富、全面的统计数据,利用该方法设计出的模型实际效用高、理论依据充分。选择归纳法构建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更为科学有效。③专家团队包含以下成员:图书馆人力资源主管代表、馆员代表、高层支持者代表。一般5~9人的专家小组能满足大多数项目的需要。[3]多样化的成员结构可以从不同视角为模型设计提供意见,是确保模型效度的先决条件。④流程规划用于确定建模项目的物质准备、日程安排、行动计划、项目分工等,一个切实有效的流程规划应该清晰地描绘出成功构建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详细步骤以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其应急处理措施。

2.2 模型构建阶段

上文中提到构建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采用归纳法,该方法依靠一个名为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的程序来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2.2.1 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取采用抽样的形式,根据岗位特点尽可能多的让馆内不同级别、年龄、性别和绩效的员工参与进来。他们都特别熟悉图书馆工作,不同的工作职系和层级有利于在建模过程中收集到各种不同的观点,也有助于模型建成后在全馆范围被广泛接受。此外,还可以让读者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进来,针对图书馆员胜任力特征从不同视角提出新的观点。

张安娜: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设计与应用探析

张安娜: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设计与应用探析

2.2.2 数据收集。在访谈对象中识别出绩效达标与绩效卓越的馆员,让他们罗列出各自认为对工作至关重要的能力,并针对这些能力提供工作中成功和失败的典型事例,描绘出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当时伴随的想法和思想情感。

2.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零乱数据进行分析、组织、排序、筛选。首先寻找信息主题并制定数据表,确定每条数据所属的胜任力层级范畴,其次,根据各层级中各数据的出现频次和集中程度,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理想化信息,初步列出图书馆员胜任力清单。例如:将数据表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信息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自信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成就动机、图书馆文化理念认知等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并分别纳入知识、技能、性格特质、动机各胜任力层级当中。

2.2.4 完成模型。馆员胜任力清单形成后,专家团队对这些能力特征进行不同层级的行为描述。例如:将信息能力描述为掌握数据库、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网络资源整合能力;有效指导读者获取、检索、储存信息等行为。当用特定的行为术语来表述这些胜任力特征时,会使这些看似不可量化的能力变得可以测量和鉴别,模型中每一种胜任力的标题定义都是根据访谈记录总结出的行为的列举。[4]至此,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基本建成。

2.3 验证完善阶段

为确保模型具有表面效度和较高的应用价值,还需要利用必要的检测手段进行验证,可采用回归法、焦点团体访谈、360度反馈法来检验各项胜任力特征对工作的相关度和重要性,对访谈、调查统计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修正模型。随着图书馆组织目标和战略资源的变化,馆员的能力素质必须不断提升以适应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相应地,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趋于完善的动态过程。

3 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规划五大模块。以激励、开发、应用馆员胜任力为手段,有效配置和整合协调图书馆人力资源为目的,将馆员胜任力模型贯穿始终,能够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增值、组织效能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1 人员招聘

科学的人员招聘不仅要考虑应聘者的知识、技能等外显能力素质,还应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性格特质、动机等内隐能力特征。将胜任力模型纳入图书馆人员招聘活动,通过重素质、重能力的考察,能发掘出更有潜质的员工。模型中所列馆员胜任力特征可以作为图书馆人力资源主管面试人员的筛选标准,通过分析岗位所需人员能力素质的系列数据,制定应聘者胜任力数据表,对照这些数据向应聘者提出相应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预测应聘者的未来绩效,准确地区分人才优劣,从而做出是否录用的决定。

3.2 培训开发

馆员培训开发是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馆员与卓越绩效以及图书馆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个体胜任力特征。胜任力模型对图书馆培训需求的分析和计划制订具有指导意义。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首先要对馆员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胜任力模型是岗位所需专项能力的集中体现,将馆员现有工作表现与岗位专项能力要求相较,并通过差异化分析了解需要强化馆员哪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变革和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胜任力模型还能用于培训效果评估。

3.3 绩效管理

胜任力模型为图书馆绩效管理提供精确尺度,有利于形成公正评价的氛围。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应该将各项胜任力转换为定性或定量指标,例如: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而敬业精神、成就动机等需要从定性角度去评估。馆员能力是否能满足岗位要求通过给出评估等级进行评价,例如:定性评价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定量评价给出“4、3、2、1、0”的分值指标。图书馆能够以此全面准确地掌握馆员胜任工作的情况,馆员也能清楚地了解在各自绩效中应该将重点置于何处,并找出抑制自身绩效提升的原因,从而有目的、有重点地改进。

3.4 薪酬管理

影响薪酬的因素包含资历、职位、绩效等多方面,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以资历论薪酬,并且薪酬与考核联系不紧密,人力资本的价值未能真正体现,没有有效体现薪酬的激励杠杆作用。[5]将胜任力模型引入薪酬管理体系,以年度为周期对馆员胜任力进行评估和划分等级,结合评估结果核定薪酬。透过差异化的薪酬分配能够强化薪酬的激励、导向功能,并逐步形成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3.5 职业发展规划

受认知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馆员主观的职业发展设想与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通道可能会出现偏差。利用胜任力模型对照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能有效地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路径、阶梯和方向。馆员可以借此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条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合理安排相应的培训计划,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图书馆长期发展有机结合。图书馆应该鼓励馆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培训指导和后续评估,为馆员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4 结语

胜任力模型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构建时代背景下符合图书馆特色和馆员发展的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为图书馆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指导等工作提供了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指标依据,有效弥补了传统职务管理的不足。笔者认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成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的实证和应用研究,为实现图书馆由传统的职务管理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维・D・杜波依斯等著,于广涛等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14.

[2] 吴能全,徐 峰.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28-32.

[3] 安托尼特・D.露西亚等著,郭玉广译.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

[4] 大卫・D・迪布瓦著,杨传华译. 胜任力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5.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目标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图书馆界开始将战略规划引入图书馆,并进行初步研究,到了70年代,各大学图书馆普遍积极开展战略研究与长期规划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财政支持紧缩、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图书馆自身管理与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大学图书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战略规划的指导。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确定大学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是大学图书馆赢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南,也是图书馆管理规范化与现代化的标志。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借鉴与学习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验,是提高我国大学图书馆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能力的捷径。

我们选取“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的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名大学的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从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个维度多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些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特色。

2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形态特征

2.1关于拥有情况的调查

笔者通过逐一访问50所大学图书馆的主页,调查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拥有度、链接目录层次、在网站中隶属的板块及其文本表现形式,了解与战略规划相关的内容。其中,文本拥有度是指在图书馆主页能否检索到战略规划文本;链接目录层次是指战略规划在图书馆网站中的深度,规划文本往往不会直接呈现在网站主页面上,而是依据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被放置于不同的深度与板块,链接层次可以反映大学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隶属板块是指战略规划相关类目的上级目录名称;文本表现形式是指战略规划文本呈现给用户的形式,包括网页全文浏览、提供PDF格式文本下载、浏览且能下载等。调查结果见表1。

(1)关于文本拥有情况。

由表1可知,有2个图书馆因网站的英文网页暂不完善而无法调查,在其余48所大学图书馆中,有34所图书馆(70.83%)都在网站上提供了与战略规划相关的文本,且大多向用户免费开放(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图书馆战略规划页面无法打开,伦敦大学学院战略规划中具体的实施计划仅限馆员访问);

(2)关于链接目录层次。

笔者l现战略规划在图书馆网站中往往被设置为2级(16所)或3级(16所)目录,有1所处于4级目录,还有一所图书馆的规划文本是利用网站提供的“搜索”功能直接下载获取的,没有在各级板块中找到相关类目;

(3)关于隶属板块。

除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一级目录为“使命”外,其余均为“关于”,二级目录则较为分散,涉及“使命”“管理”“行政”“出版物”“组织”等多个栏目,说明各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并不十分一致;

(4)关于文本表现形式。

多数图书馆(24所,72.73%)提供PDF版本供用户下载阅读,7所图书馆既提供PDF版本以供下载,也允许用户直接在网页浏览全文。有的图书馆在网页上比在PDF版本中提供了更多关于战略规划的信息,如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图书馆、墨尔本大学图书馆。此外,马里兰大学大学城分校的规划文本以刊物的形式呈现,供用户在线播放阅读,具体情况如图工所示。

2.2关于制定情况的调查

剔除2015年前失效的战略规划,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于2010年,且未注明适用年限,作剔除处理,最终剩余29个规划样本(见表2)。我们从规划名称、制定主体和规划时长3方面调查了这29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情况。从规划名称来看,一般由“战略规划”字样与规划实施年份两部分组成,一些名称中含有战略规划所起到的目的与作用,如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筹款”、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的“领导、挑战与连接计划”,此外,有的图书馆还使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或概括总结、或表达希望、或阐明重点,如“传递成功”“传递一流的用户体验”“支持研究、教学、服务计划”等等。

从制定主体来看,绝大多数为图书馆主导并自行编制。虽然近五成的战略规划中并未注明制定主体,但可从图书馆网站或规划文本中了解到,战略规划往往是由多方力量、经由多次调查与咨询制定而成,体现出参与力量多样化的特征。如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组织高层对话,使学生、教职工和行政人员参与分析调研数据,以确定图书馆战略重点与方向,并对规划草案寻求反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也指出战略规划是在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调研中形成的。由表2可知,在标明制定主体的图书馆中,图书馆领导小组和专门的战略规划组是战略规划的主要负责者。其中,图书馆领导小组由馆长、各部门主任等多人组成,战略规划组作为图书馆的常设部门,负责战略规划的前期调研、制定、修改、评估等工作,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项目组就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能够有效保障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

战略规划作为周期性的管理活动,其时效性通过规划时长得以体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时长,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愿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设定的特定时间段。在29个调查样本中,标明战略规划实施年度的有28个(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除外),时长从1年到10年不等,平均为4.4年。由图2还可以看出,57.14%的大学图书馆以4-5年作为战略规划适用与更新的周期。

3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内容特征分析

3.1战略规划的文本体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体例目前尚无固定统一的模式。柯平认为一份全面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能够准确地表达组织的使命、愿景、战略制定过程、战略规划原则、战略目标等全部内容,并确定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等2。项作为规划文本的构成要素;盛小平指出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框架至少应包含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体系、战略五部分。我们调查了29个样本馆的规划文本的内容,结果如图3所示,文本中涉及较多的要素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战略目标(29,100%)、使命(21.72。41%)、愿景(20,68.97%)、价值观(9,31.03%)、引言(7,24。14%)和指导原则(6,20.6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统计和论述的方便,我们对文本中含义一致而名称不一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如“使命”和“使命陈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方向”、“原则”与“指导原则”等。除此之外,各馆战略规划的体例也有各自特色,如,根据自身情况加入环境扫描、制定过程、制定背景、评估方式、概要、时间表、财务等要素。

3.1.1使命

使命是图书馆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它明确地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信念及图书馆的自我定义,概括了图书馆要做什么和为谁而做。词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我们利用ROST词频统计软件和Word 2010词频统计功能对21份战略规划文本中的“使命”进行词频统计,剔除无实质意义的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合并单复数、动名词等形式,结果见表3。根据我们对文本的阅读和对高频词的统计,发现样本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使命”主要有三:一是利用图书馆馆藏、服务、馆员、空间等资源为学生以及教职工提供学习、教学和研究支持,这是大学图书馆最基本的使命,如耶鲁大学图书馆的“通过员工、项目和服务为耶鲁和世界学术社区提供杰出的教学、学习和研究支持”;二是连接世界知识,促进知识的创造与发现,如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的“促进批评探究和有益于社会的知识创造”、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图书馆的“通过联结人与知识,促进知识发现和丰富人们的生活”;三是创新服务,如纽约大学图书馆的“为不同用户群发展有创意的服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的“设计可效仿的典范性信息服务”,等等。

3.1.2愿景

愿景是图书馆以使命为基础对未来发展的定位,也是对图书馆蓝图的描绘,它揭示了组织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意愿,是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未来目标。同样,根据我们对包含“愿景”的20份规划文本的阅读,和利用Word 2010的统计功能对“愿景”的词频的统计结果(见表4),发现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愿景”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研究型图书馆,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愿景是“我们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图书馆,促进知识创造、探索和发现”、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的愿景是“我们渴望成檠术研究型图书馆的领导者,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的需要”;二是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如伦敦帝国学院图书馆的“我们将提供一流的、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专长和空间,我们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导航信息变化,以创新、主动和敏捷的方式工作”、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服务是直观的、无缝对接的,并且是由对用户研究实践和不同需求的实证理解所驱动的”。

3.1.3价值观

价值观是定位图书馆有用性的体例,它揭示了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是图书馆基于使命和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价值取向。战略规划中往往使用几个单词或几句话对图书馆的价值观加以概括陈述。例如,在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2016-2018年的战略规划中,价值观为“知识、开放、服务、合作、多样化”;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则以“相互尊重、卓越服务、合作、激励、创新”作为其价值取向;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的价值观是“合作、用户中心、多样化、专业、创新、职业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则将价值观定为“卓越服务;与学校和社会团体合作;馆藏管理和制度化;创新、敢于冒险;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获得领导力与个人成长;知识自由、追求知识”。

3.1.4指导原则

由图3可以看出,这一要素是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较少采用的。原则是确保图书馆始终与其使命、愿景和价值保持一致而给出的宏观性定位,它揭示了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制定战略规划的指导方针,是图书馆必须始终遵守的准则。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其2014-2016年的战略规划中指出,为更好地实现使命和愿景,图书馆需要一套基本的原则作为指导,这些原则是图书馆规划与行动的基石,并确定了7条指导原则;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图书馆将其指导原则概括为“使命中心(Mis-sion-Focused)原则、行动导向(Action-Oriented)原则、用户中心(User-Focused)原则、基于实证(Evi-dence-Based)原则、包容性(Inclusive)原则、授权原则(Empowering)、主导性原则(Leading)”。

3.2战略目标的体系内容分析

战略目标是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着重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是战略规划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意图。通过阅读29份规划文本中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向”等的具体内容,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可分为13类,即:资源建设、空间、教与学、服务、研究、员工、管理、合作、财务、技术、营销、基础设施和评估。出现次数和比例较多的是:资源建设(27,93.10%)、空间(24,82.76%)、教与学(22,75.86%)、服务(20,68.97%)、研究(20,68.97%)、员工(19,65.52%)与管N(9,31.03%),这些是规划文本中比较关注和重视的内容(见图4)。

3.2.1重视资源建设

资源是图书馆存在、发展与开展服务的根基。从调查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样本馆都很重视资源建设。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扩展。阅读样本馆规划文本目标体系中与“资源建设”相关的陈述,发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实馆藏。建立跨学科的实体馆藏和不同格式的虚拟馆藏;(2)强调存取。应当支持各种移动便携设备,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检索并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一些图书馆还明确提出优化发现与传递系统、图书馆网站和服务平台的性能,同时,多数图书馆也支持研究资源的开放存取;(3)重视资源的数字化与长期保存。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致力于保存印刷本,包括善本书、档案、手稿和濒危视听数字资源等,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则指出“提供数字内容的长期存取是学校的学术使命,加大对包括研究数据,可视化资源、学科库、电子书、流媒体等资源的保存力度”;(4)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其他机构合作是多数样本馆的选择;(5)建设机构知识库,收集、保存并促进对学校研究成果的利用。如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等均建有机构知识库。

3.2.2空间职能拓展

基于网络的资源和服务正在快速扩张,但并不表明师生对物理空间的使用有所减少,而且由于用户的研究行为、教学与学习模式等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对此,各馆纷纷审视、评估现有空间环境的利用状况,或与师生共同规划图书馆空间,主要改变体现在:(1)调整物理空间,各馆根据评估结果和需求调研,增设信息共享空间、个人和团体研究室、人文科学实验室、培训室等空间,或者扩建附属建筑;(2)打造虚拟图书馆,实施基于学科的数字学术中心计划,以适应用户日益复杂的需求,促进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3)升级配套设施,采购与研究、学习相关的技术设备,提供灵活、舒适的基础设施,提升用户体验;(4)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展览等,促使用户参与,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

3.2.3支持教学

一直以来,为教学服务就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多数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均强调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支持师生的教授与学习,提供教学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馆藏资源、新技术设备、空间需求等;(2)强调信息素养教育,使用户学会有效地发现、评估、组织、管理、利用和创造信息,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嵌入式教学的方法,通过与教师、各个院系的主任、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多方面的合作,创造性地将图书馆教育服务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中,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技能;一些图书馆也比较重视在线学习环境的构建,不断完善线上培训,如MOOC、数字化学术中心、在线指南等。

3.2.4注重服务

大学图书馆是为大学师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服务而存在的。大多数图书馆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确定为战略重点,重视用户需求,聚焦于:(1)研究服务,为研究服务是样本馆规划文本中提及最多的服务行为,与研究人员合作,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为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设计创新服务以加强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之间的连接;(2)数字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内容和数字化工具两个层面,图书馆鼓励维基、博客、社交媒体、数据可视化工具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并将服务与专长嵌入到系统和工具中支持教学与科研;(3)基础服务,如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图书馆开放时间,完善RFID、扫描、打印等自助设备等。

3.2.5支持科学研究

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吸引更多更好的研究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这些大学的图书馆的战略目标之一。图书馆对研究的推动是多渠道与多方位的,在上述资源、空间和服务层面也有一定体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1)支持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思维碰撞、跨机构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术创新;(2)支持研究全过程,延伸数据管理服务,贯穿研究人员的整个研究周期;(3)支持学术出版与开放存取,与学校出版社或学术项目合作,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成果提供多种出版形式,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提高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4)设立研究项目,如牛津大学图书馆的IT基金资源发现项目、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图书馆环境项目等。另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从设施、政策、图书馆研究文化等方面进行努力,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3.2.6强调员工发展

图书馆员工是联结图书馆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是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之一。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涉及员工的内容可慨括为以下四点:(1)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员要熟悉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并鼓励T工采用新方法、跨部门协作,根据员工专长安排工作内容,把员工意见作为决策参考;(2)培训,图书馆鼓励员工参加培训项目,学习新技术、新工具、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促进馆员的职业发展;(3)招募,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招募多样化、具有不同专长的员工;(4)组织文化,培育积极、高效、相互尊重、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更好地工作与成长。

3.2.7用户参与及管理

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行政人员、图书馆员等,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与兴趣点有所不同,吸纳不同身份的人群参与战略规划的拟定、为图书馆献计献策,无疑会对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起推动作用。有8所图书馆将“公众参与”写进战略规划中,主要运用在:把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作为评估资源与服务的标准,通过用户调研完善资源、空间和图书馆的服务,不断创造机会使用户积极参与学术信息环境的管理等。此外,一些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提到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附属馆的管理工作。

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6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2]。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系列的临时性活动或任务,目的是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使项目组人员责任分工明确,通过项目经理的沟通、协调,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避免因工作范围梳理不清而带来的扯皮与推诿,提高工作人员效率、效益。项目型工作在图书馆是普遍存在的,如新馆搬迁、机房建设、毕业生集体退卡、大型专题展览等。因此,吸收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图书馆工作是切实可行的[3]。973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过程,具有临时性,且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目标明确,具备项目一般特征[2]。因此,在工作中应用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无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完成数据的加工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中资源的浪费。

2.项目管理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1项目启动与计划

项目立项后将正式启动项目,项目启动就是以书面正式的形式肯定项目的成立与存在,同时为项目经理进行授权,以及确立项目各项规章制度。我馆通过召开“973”课题动员会的形式正式启动项目,以领导委派的方式确定图书馆副馆长为本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与协调。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执行和控制的可操作文件。计划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滚动式”的过程,每一位项目组成员都应参与项目计划设计与制定。通过不断检查、修正和完善,将前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到更新的项目计划中去。项目计划必定包括项目的整体介绍,项目的组织描述,项目所需的管理程序和技术程序,以及所需完成的任务,时间进度和预算等。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只能对我馆项目组织架构做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如图1所示,我馆采用弱矩阵组织形式,抽调各个职能部门14位馆员组建临时项目团队,项目组成员须在完成各自职能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项目工作,任务完成后,各部门人员复位。我馆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将项目分解为最小单元工作包(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使项目组成员明确各自分工及工作目标。

2.2项目实施与控制

好的计划是项目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实施与控制。项目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执行项目计划,将计划付诸于行动的过程[4]。项目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整个过程,在项目偏离计划时采取适当纠正措施,以使项目回复到正常轨道,保证实现计划目标。我馆项目控制过程包括3个方面。

2.2.1进度控制

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是监控项目的实际进度,及时地将它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偏差[5]。我馆依据进度计划甘特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对影响973课题数据加工进度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在必要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确保各项活动的按时完成。

2.2.2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指采取有效措施监控项目的执行结果,确保项目质量计划和目标得以圆满实现的过程。课题组定期将加工完数据上传给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进行最后的数据校验,对校验过程发现的错误操作及时予以纠正,并将问题通过QQ群告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避免类似问题发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2.3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是指为完成项目目标而付出的费用和耗费的资源,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所需的各个过程。由于973计划项目的预算费用比较有限,如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超出预算。我馆对于项目各项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必须向项目经理申请,并报馆长批准。

3.数据加工项目收尾

上一篇文化产业

下一篇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