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范例6篇

金融风暴

金融风暴范文1

香港科技大学PHD,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次按风暴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若美国经济衰退便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冲击。这对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

今年8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简称次按)市场爆发全面危机并波及全球。引发这场危机的次按债券一时间千夫所指。

所谓“次级按揭贷款”,是指按揭公司提供给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用于购房的贷款。这种贷款的风险很高,无法按时归还贷款的客户比例要比普通客户高很多。

次按债券市场最早出现于1970年,但早期发展缓慢。2001年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房价不断上涨,在发财的欲望驱使下,大批没有购房能力的低收入者也借助次按贷款加入炒房大军,次按贷款和次按债券规模迅速扩大。

2006年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回调。越来越多的次按贷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通过出售房屋来清偿债务,贷款违约率直线上升。一时间次按债券价格一落千丈。包括美林、贝尔斯登、KKR、汇丰控股、巴黎银行、德国IKB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巨头损失惨重。

大型金融机构的亏损动摇了市场信心,人们开始担心大银行是否也会因投资次按债券损失而陷入困境。市场的恐慌导致资金竞相夺路而逃,终于在8月引发了9・11以来全球最大股灾。

次按风暴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并不大,由于资本市场不开放,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它一些机构持有部分次按债券资产,估计可能损失数十亿美元。

次按风暴对实体经济影响最直接的是黄金、石油、金属期货等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受到次按风暴冲击,现金储备减少,为预防客户大量提款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金融机构匆忙抛售手中持有的这类金融资产,导致其价格下挫。危机爆发前,各国通胀都有上升的趋势,各国都进入加息周期,但次按风暴爆发后,为减轻银行系统压力,各国央行都放缓了加息步伐,纷纷向银行系统注资,增加银行系统的现金持有量,加强对抗银行挤提的能力。从目前形势来看,美联储甚至可能减息。各国通胀可能会继续上升。

次按风暴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与美国房产市场的发展、美联储的应对措施等都息息相关,如果美国楼市继续走低,危机恶化,美联储处理不当,次按风暴将造成资金紧张,市场利率上升,减少企业利润、抑制企业投资。而居民因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倒闭、股价下跌而蒙受财产损失,这会引起消费萎缩。各方面因素叠加,就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美国衰退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冲击。这对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

金融风暴爆发后,次按债券成为千夫所指,一下子从“宝贝”变成了“毒垃圾”。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次按债券呢?

其实,与大多数金融工具一样,次按债券是一把双刃剑,是“宝贝”还是“毒垃圾”主要决定于如何使用。我们不应忘记次按债券对金融市场的巨大贡献。活跃的次按债券交易曾给按揭公司、银行、股民、政府都带来了巨额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次按债券和一些衍生证券的发展,极大分散了次按贷款的违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风暴向实体经济传播。

金融风暴范文2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老飨咚鳎悦拦陌踩砸脖扰分薷睢@省⒃龀ぢ省踩哉馊鎏跫荚谌ツ晖钡棺矗厝换嵋鸸首时净妨髂孀用拦飨蚺分蕖?/P>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庋慕灰自跄懿豢髑?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金融风暴范文3

锵锵语录

许子东:他们之所以存在拿到这么多钱,具体的来讲,一是因为西方除了贫富要公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精神,就是和约精神。

梁文道: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开始对银行业、金融业加重税收跟特别费还有管治。

窦文涛:炒了很多人,还发这么多的钱,然后花旗集团的创始人约翰・里德老爷子不干了,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告诉我,这些银行高管他们从金融危机当中吸取到了半分教训,他们根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根本不懂吸取教训。

金融风暴的风波渐渐平息,世界经济也在慢慢恢复。但是在这个时候,华尔街传出的消息让人们感到讶异。各大金融公司大派奖金,这让许多人不解。金融风暴的到来,华尔街这群人自然脱不了干系。但是在金融风暴之后,他们依然大碗喝酒大块分肉,这让用纳税人的钱救市的美国政府很愤怒,让本就受伤的普通民众更受伤,到底金融危机是谁的危机?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金融危机是谁的危机?

雅虎财经透露摩根斯坦利公司的CEO年终分红4000万美元,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员工预计平均每人会进帐46.3万美元,美国高盛集团发钱更不手软,平常工资都不算的,向每名员工发放年终奖大约59.5万美元奖金。花旗集团的部分经理近来还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估算,今年2009年年终奖总额大约53亿美元,未能超过2008年的水平。

一时间民怨沸腾,美国民族高呼华尔街不要脸。就连花旗集团创始人约翰?里德也站出来说,这些银行高管他们从金融危机当中没吸取到半分教训,他们根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根本不懂吸取教训。而且那些没被美国政府援助的也就罢了,那些接受美国政府援助的公司机构也大发红利,实在是厚颜无耻。这让我们不禁怀疑,金融危机到底是谁的危机?

梁文道:但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这是它能不能的问题,这两码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说它不应该吧,但是他有能力这么发,而没人能拿他怎么办,包括现在美国政府也拿它没办法,所有人都拿它没办法。其实当初美国政府决定要救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最近两年大家都常常形容这些大的金融集团,叫做大的不能倒。它怎么会那么大呢,因为过去30年来全球经济开始金融化,那么全球经济金融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是转移到这些金融行业里面。我们要注意过去几年经济增长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的确是来自这种产业、这帮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在大陆上看到越来越多做实体产业、做企业的、做实业的人开始不干了,干嘛?炒楼。

羊毛出在谁身上?

全球金融时代的到来,让全世界的金钱呈几何数字上升,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依旧是穷人。有人说金融业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但是这个世界的格局已经是这个样子。所以如果是事情搞砸了,那么首先倒霉的还是穷人。当赚钱的时候,有钱的人可以用资本赚个盆满钵满,穷人只能守着那点微薄的收入。但是当金融危机到来,每个人要负担的责任却是一样。穷人下岗失业领救济金,搅混这摊子水的人却在要挟援助然后分摊巨额的奖金。

但是,从合约的角度看来,他们的分红却又是那么的正大光明。或许这就是让民众最愤怒的地方,就像约翰?里德老爷子说的那样,真的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个境况,还真让人想到了万恶的封建社会,充满了阶级的不公。

梁文道:从他们的角度看来,在金融业的黄金年代,他们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经济主要的火车头,是天之骄子,他分成分这么多,他觉得他很应该,他很值得。那他们整个问题在于哪,金融危机的起源其实是来自于他们那个游戏的方式,那个游戏的方式过去是被鼓励的。那种断线的投资贪婪,甚至欺瞒,然后把有问题的毒债包装一下说是没问题。他觉得整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如此正常、如此健康。但问题来了的时候,要倒的时候。又因为它真的很大,政府必须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它,救完了它之后,它的感觉就是你们看你们都还救我呢,你都还要救我,那就更加证明其实我不一定有错,我有问题你拿我没办法。

许子东:他们之所以存在拿到这么多钱,具体的来讲,一是因为西方除了贫富要公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精神,就是和约精神。他们虽然拿这么多钱,因为他们当初跟公司签了约。所以你要取消它,你违法。所以虽然这个事情,中国人就是想,西方常常有这种很不合理的事情但它合法,所以你没办法。另外呢,它也有群众基础,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白天在看股票,晚上在偷菜,这些人就是这支队伍的群众基础。

贫富之间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了,造反史也自然悠久。从陈胜吴广到黄巢发兵,从朱元璋起义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中国光造反的历史就比美国国家历史来得长。这么多造反史虽然每次起义的缘由不同,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起义的口号里面都包含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均贫富,等富贵”。

西方的合约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就像许子东所说,西方常常有这种很不合理的事情但它合法,但是东方却常常反过来。或许这就是东西方的一个差异,各有其优劣。而很不幸的是,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我们还得继续面对这样的情况。但是这种贫富之间差距的命题,始终都是整个社会由始至终都要解决的问题。就如刚才所说,每次造反都是因为贫富不均而起,所以当有人拿着几百万年薪却叫嚷着“穷人就该买不起房”的时候,民众自然就不干了。

本来自己赚多少就是多少,这是道理,每个人都凭自己的能耐赚钱,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但是通过资本来套取更多的金钱,看起来却更像土地主剥削农民的升级版。只不过剥削的资本由金钱代替了土地。土地主的华丽转身,只不过这一次比封建时代更进一步的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土地主……

金融风暴范文4

对于媒体出版业来说,受到金融风暴影响的标志就是广告大幅缩水,米德家族出版集团虽有100多年的家底,也抵不住寒意阵阵。为挽救家族企业,保住旗下最重要的时尚杂志,联合主编丹尼尔和威勒米娜决定向美国联邦政府申请行业救助。

不能让媒体拍到他们坐着豪华轿车去申请救助的照片――这就像汽车业大亨坐着私人直升机去讨钱一样遭人唾弃――改坐公交车的两人在投币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零钱,除了信用卡,最小面额的纸币也是50美元的。坐惯了私家车的丹尼尔甚至不敢伸手去扶车杆,“天晓得它被多少人的手摸过!”

第一次和国会议员的交谈很顺利,丹尼尔和威勒米娜以为希望在即。就在他们第二次坐公车前往、提出7500万美元救助申请的时候,国会议员拿出一张报纸,手指头版照片质问:“你们在高级餐厅开怀畅饮的样子可不像要破产的人啊!你们点的红酒要400美元一瓶,居然还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帮你们!”议员拔高了声调怒吼:“Shame on you!(太可耻了!)”――Shame on you,这几乎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老百姓对不负责任的行业巨头、领高薪的公司高管和金融欺诈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被一口回绝的丹尼尔和威勒米娜只能痛定思痛,决定通过清理个人资产和节衣缩食的办法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威勒米娜开始忍痛贱卖自己的艺术收藏、裘皮大衣,每天下午4点雷打不动的鱼子酱和香槟也变成了杏仁和苏打水……

以上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纯属美国电视剧《丑女贝蒂》的虚构情节。如有雷同,却非巧合。编剧是与时俱进的,在美国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批“丹尼尔”和“威勒米娜”在忍痛割爱,从高调改为低调,盼着能熬过“寒冬”。

曼哈顿的高级康斗公寓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而要能住进中央公园西部大道15号的康斗公寓,绝非一般有钱人能做到。在股市兴旺、地产膨胀的年代,不少对冲基金经理纷纷搬进这幢大厦。2005年,对冲基金富豪丹尼尔・罗布就曾出价4500万美元买下其中10700平方英尺(约994平方米)的楼层。

可是如今,几乎所有搞对冲基金的住户都在想办法把中央公园西部大道15号的住宅卖掉。在那幢贵族式的大楼里,有19间豪宅正挂牌待售。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2008年9月15日)后两天,一间价值3200万美元、4500平方英尺大的康斗公寓降价到225037美元以求套现,直到今年4月17日,才得以成交。

有些富豪仍然保留了高级公寓,出入行事却不像以往那么张扬。摄影师帕特里克

麦克马伦发现,曼哈顿有钱人的盛宴派对规模大大缩小了,提供的食物也不如以前那么名堂繁多,“他们以前都供应鱼子酱的,现在我们却看到更多的萝卜”。

佛罗里达的西棕榈滩是美国顶级富豪们的度假天堂,而现在,也不再有那么多人去了。

借着慈善的名义,偷偷到品牌折扣会上变相购物的人倒是越来越多。运气好的话。淘一件名牌貂皮大衣只要5000美元,这个价格是市场零售价的一折!

窘境还不止于此。2007年11月,一个拉斯维加斯富豪预付了200037美元,请德雷克特造船厂为其打造一艘145英尺长、价值2700万美元的超豪华游艇,可是去年夏天,工程随着造船厂的破产而被迫停止。

当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富人就成了被憎恨的对象。眼下,富豪们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放轻松,不要做出藏匿财富、违法逃税的蠢事。毕竟,拥有正当的财富不是罪过,等萧条期过去之后,拥有财富仍然是件好事。将自己名下的资产向下一代转移,这是经济低谷期保住资产的最佳办法。以子女名义设立信托财产,一般是保险之策,除非这笔钱被用于不法勾当。

美国的投资顾问建议,要想投资保值,简单的做法就是购买政府债券。买人700万美元的债券,以3.5%的年利率计算,就能获得24.5万美元的利息,这笔钱足以让你在曼哈顿过上殷实的生活。

亿万富翁、顶级龙舌兰酒“Patron”创始人约翰・保罗・德约里亚最近改变了自己的出行方式,由高级豪华商用机改为相对低端的小型座驾。在金融风暴之前,“大多数富豪都乘着G4、G5(豪华大型公务机制造商湾流飞机公司旗下系列)到处跑。”德约里亚说,“现在小型飞机的生意突然直线上升。”

玛丽・路易斯・斯达克在丹佛创建了一个专门培训职业管家、保姆、厨师、酒侍的机构,她发现“资产在1亿至7.5亿美元之间的人可能在减少家佣的人数,但是真正有钱的人还是要维持这个规模”。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家庭手册,指导那些辞退佣人的雇主如何亲自动手做家务。

金融风暴范文5

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11月12日

有人将这次金融危机归因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但格老在10月底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却将部分原因归因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10多年来,新一代普通投资者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在资本开放的国家,他们能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到棕榈油期货等任何商品。互联网把世界缩小成了一个“地球村”,在大庭广众下发生的任何事都无处藏身。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说法是,“信息需要自由。”到了21世纪,这种理念攀至顶峰。

格林斯潘是“信息自由化”的倡导者。在他看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是将抵押贷款分成小份、重新打包,并分流给全美和全世界投资者的最佳途径。而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也将原来难辨优劣的贷款再次细分,以便挑拣出有价值的部分。但结果却是,真实被隐没在无穷尽的数据中,次贷在各类机构特别是评级机构的“障眼法”中恣意生长,而监管机构却没跟上计算机创造各种衍生品的速度。

每日5000人破产

美国《纽约时报》2008年11月15日

美国爆发次贷风暴以来,牵一发动全身,除了楼市下挫,企业盈利亦急跌,到处传出裁员之声。美国人收AT降,很多人无力偿还房债和信用卡数等,惟有申请破产。单在上月,个人破产申请宗数跳升近8%,3年来首破每月10万宗的大关,平均每个交易日就有4,936人申请破产。

根据美国专门追踪破产数字的机构Automated Accessto Court Electronic Records(AACER)资料显示,美国10月份个人破产宗数比9月飙升8%,达到逾10.8万人,按年增加34%。

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劳利斯指出,破产宗数大升的近因是银行收紧信用卡、物业二按等信贷渠道,令消费者更难、甚至无可能获得周转而被迫破产。

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3章,假如申请人有能力偿还债务,将获得2至3年分批还清,并可以保住自住物业。但亦有业主选择循第7章直接破产,将债务一笔勾消。

新的新政

美国《时代》2008年11月24日

自由主义在美国的衰落和再次兴起似乎都与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有关,1968年8月28日,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举行,会址离格兰特公园很近。当时的美国人对自由主义很渴望,因为经过长期执政之后,自由主义的力量遭到削弱,政府力量很强大。1968年的大选,失败,此后共和党上台,采取了自由主义的立场,里根当总统期间更是到了高峰,不过自由市场的过度发展导致了今天的金融乱局。11月4日,也是格兰特公园,民众庆祝奥巴马的当选,也是庆祝自由主义的衰落。在美国历史上,人们总是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进行选择,自由过多就没有秩序,而秩序过度又无自由。现在秩序暂占据上风,但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将会持续下去。

中国走向中央舞台

英国《经济学家》2008年10月25日

10月24、25日,亚欧领袖聚首北京参加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主题的峰会,欧洲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我们要么共同畅泳,要么一起下沉。”但宣称自己相对不怎么受伤的中国并不急于行动。

这场危机把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拥有最庞大的外汇储备的经济体中国推到全球峰会的中心。尽管中国自称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并暗示渴望一个美国和美元主导减弱的世界金融秩序,但中国并不想大肆炫耀。在亚欧峰会上,中国应和巴罗佐呼吁国际采取协作行动的呼声。但它没有提出什么解决方案。四平八稳地提出国际金融体系要加强管理。

中国领导人表示他们的重点是保持自己的经济顺利运作。说,这就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最近放缓至单位数增长率,这是不同寻常的事情。而且很多经济学家预测它明年仍是如此。

金融风暴范文6

主流舆论认为,正是由于银行家们的贪婪和自私,为了拿到自己的高薪,才导致了这次金融风暴。但显然并非所有的经济界人士都认同这一观点。金融风暴使得那些拗口的金融名词变成了流行词汇。不过这些新名词把上市公司都害得不浅――否则也不会有公司落得以巨亏而收场――我等还是敬而远之,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经济学界一次小小的争论。这个争论仅仅是风暴过后的小浪花,然而见微知著,也许这朵小浪花可以帮助我们领悟到管理财富的真谛。

银行家的免费午餐

正方辩手 Nassim Nicholas Taleb纽约大学教授

Nassim Nicholas Taleb是纽约大学著名的风险工程学教授,著有《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他的观点和主流舆论的风向一致,而且走得更远。需要指出的是,他在以下的辩论中不露声色地为自己的“黑天鹅”理论作了一把推销。

华尔街的奖金制度――正如美林(Merrill Lynch)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所言――是用来“奖励天才”的。这是我们在薪酬辩论中听到的观点之一。尽管“天才”的概念存在争议,但我完全同意,激励是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核心,不过肯定不是指“那种”激励方案。

实际上,普遍实行的激励方案与真正的“激励”机制背道而驰:它鼓励了某种形式的风险隐藏和延迟崩盘。这是银行历史上从未赚钱的原因,周期性地发生巨额亏损以至过去所有盈利化为乌有。当然,银行家们发了横财。正是这种激励方案让我们陷入金融危机。

举两位银行家为例。第一位比较保守,他每年实现1美元的稳健回报,没有崩盘的风险。第二位看上去同样保守,但通过复杂交易产生稳定的收入,实现了2美元的收益,但有时肯定会崩盘,亏损掉所有的盈利,甚至更多。在竞争的压力下,第一位银行家可能最终失业,第二位银行家日子却好得多。原因何在?因为银行的业绩和真实的风险无关,而与被感知的收益波动相关:你七八年来连续获得稳定的奖金,随后当发生亏损的时候,你不会被要求付出什么。你造成的亏损被归咎于“系统性危机”或“黑天鹅”,而你甚至可以重新开始。由于你不用吐出以前获得的薪酬,在这种激励之下,在获得一段时期的稳定收入后,你将会进行那些偶尔会崩盘的交易。

可见,奖金发放频率(一般是1年)和崩盘周期(大约5至20年)的不一致,是大量押注崩盘概率很小的交易、从而累积起大量风险的原因。正如交易员所言,他们对自己的业绩拥有“免费期权”:他们获得利润,而不承担亏损。我认为,这种荒谬的不对称是投资银行业背后的驱动因素。

就对冲基金和中等规模的公司而言,激励问题可能是私人实体之间自由选择合同条款的简单治理问题。然而,对银行和其他“不能任其倒闭”的实体而言,问题就很严重:在很多国家,我们纳税人正为这些全球怪物提供资金,并为银行家的错误埋单。而他们仍保留着奖金并劫持了我们,因为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稍有些迟),银行业是一种公用事业,我们需要它们来收拾它们自己的残局。实际上,我们是那种免费期权的卖方。我们应该把它要回来。

奥巴马政府一直试图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来限制银行薪酬,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解除免费期权!

首先,即使是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或社会保护之外冒险的人仍能够拿这个制度押注――因为他们的冒险行为可能导致崩盘,而纳税人不得不入场救援。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可能希望避免其高管薪酬受到限制。只要将来社会不必为高盛(或者更糟糕的是其债权人)纾困,这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尽管花旗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宣称,如果花旗不能恢复盈利的话,他仅拿1美元的年薪。但他仍获得社会给予他的免费期权。他没有承担进一步的损失,但我们承担了。

第三,杠杆收购公司通过从银行大量借贷和极度冒险,在使用免费期权:他们得到了好处,银行(最终是纳税人)则承受恶果。这些合伙企业在过去的交易中赚了钱,而社会不得不为这些交易纾困。杠杆收购公司也应该归还过去的收益。

实际上,金融公司实施的激励制度产生了人类所能够想象的最糟糕的经济制度:盈利属于资本,亏损属于社会。

最后,我从事了21年的交易,我自己就可以证明交易员有意进行免费期权游戏。另一方面,我和各种军事组织及安全人员合作过(在我从事风险顾问工作的时侯)。我们将生命托付给军队和国家安全人员,但他们没有拿奖金。他们获得晋升,任务完成后感到光荣,失败后则感到耻辱。罗马士兵立下誓约,失败就接受惩罚。这促使我呼吁把银行业的公用事业部分国有化作为惟一解决办法,以使社会不用授予个人免费期权。

没有约束就不要有激励。永远不要把你的钱托付给任何可能获得奖金的人打理。

银行家奖金并非罪魁祸首

反方辩手 Jamie Whyte英国《金融时报》特约撰稿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相信,终结所谓的银行“短期”奖金文化将有助于避免未来发生金融危机。

情况真是这样的么?不妨设想你是公司的经理,工作和银行家相似:你出售(发放贷款),这些有中奖(拖欠贷款)的可能性。为了确保长期盈利,你必须为制定一个足够支付奖金(弥补违约贷款成本)的价格(收取利息)。

假如你是一个贪心的经理,关心自己的奖金超过股东利益,你可能会耍点小聪明,更改最高奖金、中奖概率和价格,这种实际上是给购买者送钱。利用这种诱人的“客户价值”,你能把竞争对手逼到死路。如果将每年的销售量限制在100万,那么概率是没有人能够中奖。在多数年份,你将获得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但不用支付奖金。而一旦有人中了1000万美元奖金时,你的公司破产了,股东和债权人将面临问题,而你可能已经把一些丰厚的奖金收入囊中。

为防止发生上述不道德行为,或许导致布朗坚持让经理的奖金必须建立在长期盈利的基础之上,比如5年。没关系,你只需把奖金改为1亿美元,中奖概率为5000万分之一。除非运气很糟,才会有人在5年内中奖。你应该相信自己能带着丰厚的奖金走人。

可见,即使布朗的短期奖金计划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补救方案也于事无补:无论规定什么样的期限,总是太短。与经理一样,银行经理也能操纵银行的“风险组合”,使得巨额亏损在指定期间不太可能发生,尽管长期而言是不可避免的。

不仅布朗的补救方案是错误的,他对问题的诊断也是错误的。银行经理没有短期激励,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报酬已经是以银行股票或是基于股价的现金奖方式获得。股价反映了人们对公司业绩的长期看法,由现在到未来的盈利预期决定。

银行经理过度冒险,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短期激励,而是因为在2007年之前,信贷和股票市场未能“计入”那些风险。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失灵,银行的资本费用就会更早开始上升,股价更早下跌。那些寻求奖金最大化的银行经理就会减少导致危机的冒险行为。

这种危机绝对不会发生在业。业不同于银行业,的中奖概率和奖金是透明的,风险很容易衡量。如果一家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销售价值2美元的,公司股价很快会下跌,顾客不会愿意购买这些,因为他们会怀疑这家公司履约的能力。

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不是银行家的激励方案,而是未能正确给风险“定价”的系统性失灵。无论衡量银行家表现的期限有多长,如果不能精确衡量风险,就无法给予银行家们以正确的激励。反之,如果可以精确衡量风险,激励问题也迎刃而解。

如果布朗希望尽可能降低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他应该消除风险错误定价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但这难以做到,更难向选民解释。对于受到短期激励的政客而言,规定银行家薪酬是一种更能得到回报的游戏――不管被误导的程度有多严重。

总结:令民与上同意

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