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例6篇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1

翻开历史厚重的卷轴,有着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如同四颗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四位美女究竟有多美,后人无缘一睹其芳容,但仅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就能让人产生无限唯美的遐想。对于盛产美女的中国来说,必然不乏那些倾国倾城、仪态万方的绝色佳人。但能够被推到历史的前台和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美女尚是少数。大多数美女都只能在寂寞中孤芳自赏,在孤芳自赏中无奈地走过人生美好的芳华之年。

人生的美丽就在于你怎样挥洒手中的画笔。西施用灵动的美丽成就了卧薪尝胆者的伟绩;王昭君用芳华的青春绘制了塞北和平的蓝图;貂蝉用绝世的美貌导演了流传千古的连环计;杨玉环用娇媚的仪态演绎了一部千古传奇。历史的天空从此激荡出一个个美丽而永恒的回声。假如没有这些强烈政治背景的陪衬,仅靠那绝世灵动的美貌、芳华正茂的青春,也许这四位美女未必会久享芳名、流传后世。如果仅仅是凭借外表的美貌而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或许可以另制榜单。

“沉鱼原型”毛嫱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一人――毛嫱。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她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与象征。“沉鱼落雁”最早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庄周的本意是指即使像毛嫱、丽姬那样公认的绝色美女,鱼与鸟也是不懂得去欣赏的。面对倾国倾城的美女,它们照样或沉入水底自游,或高高地飞翔着。庄周以此说明天地万物齐一。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于是,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

《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见古人在对美女的赞颂中,凡是同时出现毛嫱、西施的,大都是毛嫱居前,西施断后。但也许正是因为毛嫱的美貌没有过多地与政治挂钩,使得毛嫱逐渐被人淡忘,西施则成为美的象征,荣登古代“四大美女”榜首。

“一代妖姬”夏姬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二人,当推春秋第一艳妇,也可以说是古代第一“大众情人”――夏姬。她是春秋时代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夏姬是郑穆公之女,因为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此女自幼生得杏脸桃腮,娥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是一个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的人间尤物,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 据传,夏姬一直到40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而历史上的这位绝代艳妇,也确实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容德甚美” 李祖娥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三人李祖娥。李祖娥出生于著名的高门士族赵郡李氏,属于当时没有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貌双全。李祖娥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已光彩照人,被当时还是太原公的高洋看中,明媒正娶成为太原公夫人,后来高洋称帝,李祖娥便成了可贺敦皇后。《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列入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美女”之一。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美艳。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或许是李祖娥的坎坷遭遇,才冲淡了其“横绝千古之丽”的美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2

关键词:《说文•女部》; 女性; 文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根据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著作,在我国文化史、文字训诂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说文•女部》共收字238个,重文13个,新附字7个,是《说文》540个部首中部类较大的部首之一。从这些女部字上,我们可以透视先秦时期文化的一部分。大体可分为:姓氏、婚姻、亲属称谓、对女性的赞美和贬低之意等。

一、从“女部”看姓氏的来源

      《说文•女部》第一字就是“女”字,《说文》中说:“女,妇人也,象形。”紧接着部首字“女”字就是“姓”字。《说文》对“姓”的解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这个解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即生子和家族标志。段玉裁注“姓者,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吹律定姓,固姓有百”,“因生以为姓,若下文神农母居姜水,因以为姓;黄帝母居姬水,因以为姓;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是也。”这是说,神农姓姜,因其母居姜水;黄帝姓姬,因其母居姬水;虞舜姓姚,因其母居姚虚。当时,因女性担负着人类繁衍后代的任务,女性生活生育的地方就是姓氏,这就是姓氏最早的来源。

二、从“女部”看婚姻嫁娶

媒,谋也,谋和二姓,从女某声。

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

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妇家也,从女从昏。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

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妃,匹也,从女,乙声。

妊,女妊身动也,从女壬声。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

妪,母也,从女区声。

媪,女老称也。

妣,殁母,从女比声。

      从前到后,可以说这些字描述了女人的一生:少女——经媒妁之言——被男子娶回家——为人妻,把持家务——成为妇人(或妃)——怀孕生子——听到婴儿的啼哭——为人母——慢慢老去——最后死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婚”本写作“昏”,在《说文》中加上女字旁,并解释为“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是女子一方的代称,称女家为婚,这是早期黄昏抢婚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在古代文献中,也确有以武力以战争而获取妻子的的记载。如《国语•晋语》:周幽王伐有褒而取褒姒(1)。又如《左传•桓公六年》:郑太子忽奉郑伯之命率兵救齐,齐侯欲将女儿文姜嫁给他。郑太子推辞说:“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2)由此可见,以战争手段夺得新妇的“师婚”,在当时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社会现象了。

    三、从“女部”看女性亲属称谓

      女部字还有关于女性称谓的字,有的前文已提到,如对母亲的称呼:“母”、“妪”、“姁”、“姐”(蜀国人对母亲的称呼)、“姑”(对丈夫的母亲称呼)、“威”(同“姑”)、“妣”(对死去的母亲的称呼)。对女性同辈的称呼:同胞先出生的称“姊”,后出生的称“妹”,楚人则称妹妹“媦”;而同是妹妹,“娣”在《说文》中则是“同夫之女弟也”的意思。段玉裁的注认为这是“形声中会意”,这样既是女子,又有年龄小的意义。就是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龄小的称娣,年龄大的称“姒”,以区别于在娘家的称谓。“嫂”,《说文》曰:“兄妻也,从女,叟声。”段玉裁的注认为“嫂”字是“形声中有会意”,而且“嫂者,尊严之,嫂犹叟也。叟,老人之称也,按,古者重男女之别,故于兄之妻尊严之,于弟之妻卑远之,而皆不为服。男子不为兄弟之妻服,犹女子为夫之兄弟服也”。

四、从“女部”看对女性的赞美和贬低

含褒义的如下:从整体上形容女子美貌的如:

媄:色好也。从女从美,美亦声。

嫷:南楚之外谓好曰嫷。从女随声。

姝:好也。从女朱声。

好:美也。从女、子。

姣:好也。从女交声。

嫙:好也。从女旋声。

      此外还有:媌(目好)、娃(圆深目)、嫢(腰细)、姛(直项)、娙(长好)、婐(柔媚)、婳(静好)、嬥(直好)、嫣(长)、娑(舞姿)、姽(体态娴静)、婧(恭敬站立)等等。在形容女子的行为方面,表顺从的有“娓、婉、如、娽、委”;表忠贞的有“娹、瑼、妌”;表体德好的“婠”。

含贬义的如下:概括貌丑的:姡、婎、媨;具体的:嬒(女黑色)、孈(愚憨多态)、窡(短脸)、嫳(性急易怒)等等。同样行为上含贬义的:婺(不顺从)、媾(重婚),嫚(傲慢)、婪(贪)、娿(不懂事理)、娆(不仁)、姗(诽谤)、奸和姦(犯淫)、妒(妇妒夫)等。

五、“女部”与中国女性文化小结

      对于《说文•女部》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多年来学者们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女”字在造字之出并没有褒贬意的色彩,而只是先民们为了区分性别而对这类人进行的形态上的描摹,当中国进入母系社会,女性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出现了以“女”为部首的姓氏,并且子随母姓。也会有些美好的字眼出现,这些字以“女”为部首,表现了对女子的尊重和赞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而存在,女性的崇高地位也逐渐被男性所取代,社会进入了男权统治的中心,开始出现以“女”为部首的贬义字,或把一些字赋予贬义含义。即使是形容女性美好,这些“美好”也均要符合封建社会男子对女子的要求。从此以后的上千年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便一直是低下和卑微的了。

注释:

(1)李维琦点校.《国语》[M].岳麓书社,2006年版。

(2)李维琦注.《左传》[M].岳麓书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6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3

关键词:女性眉妆;愁眉;远山眉

中图分类号:TS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女子的妆容一直是时代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大自然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表现在妆容中,如花钿、鹅黄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画眉也是一种重要的对自然之审美的表达。

汉代时,画眉就已经很普遍了,女性眉妆名目繁多,而且越画越好看。眉梢向下的“愁眉”,惹人爱怜,略显愁容。《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也有诗句“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发如浮云,眼眸宛若星辰”形容女子漂亮非凡。可见远山眉在汉代很为流行,女子争画远山眉以达到一种闲淡的意境,这代表了汉代人们恬淡、清雅又追求浪漫的生活的态度。与当时狂放浪漫、古拙简朴的设计艺术相呼应。

在唐代以前眉妆大多以细为美。五代时期,宫廷中有“御爱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10种,宫人们争相效仿。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女子纤细始终的蛾眉。彩绘人物漆屏风(北魏)故事中女子的细眉能看出唐以前女子眉妆以秀丽悠长为美,细蛾眉是眉妆发展的主流。与当时设计艺术呈现出清秀、空疏、气韵生动特点相一致。这与当时崇尚自然,清淡放达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

唐代是妇女装饰十分繁盛的一个时期,尤以眉妆为最。无论是眉形、眉色,还是画眉的材料和方法,都多种多样。隋唐时期人们对女子的审美从瘦为美转变为以胖为美,眉妆也从之前的细长发展到流行阔而短的阶段。

因为女子在画眉前,要先把原来的眉毛剃去,但她们剃眉后并不是马上画眉,而是先要在脸上敷上妆粉。画的眉与原来的眉相比,位置到形状都发生了变化,给当时的女子创造新的眉形提供了创造空间。

隋至唐初女子秉承前代遗风,画长眉。但初唐女性并非一味学画蛾眉,而是越来越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画眉当中,发展出许多新的眉形。如柳叶眉、却月眉等。其中柳叶眉十分盛行。柳叶眉,故名形如柳叶,两头细而中间粗。它的出现已经是眉妆从细到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种眉形代表着人们的审美从一种单一的审美过程中开始解放出来,虽然仍然是细而长的,但当时的女子已经开始尝试将另一种审美元素融入到眉妆当中。初唐眉妆的发展,是眉妆走出旧模式,进入新时代特征的过度阶段。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开元、天宝后,长眉再度时髦,又称柳眉。那时所画的眉多是柳叶眉、其形状类似山,而春天的山是最美丽、最可爱又是最吸引人的、犹其吸引那些会欣赏女人的男人,故此那时的文人墨客便以:“春山”来形容、代替女子的眉了。女子的眉在文人的笔下作出很多文章,最惹人怜的是这一句:“春山愁锁泪偷弹”宋代词人阮阅在《眼儿眉》中写道:“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来比喻女子的眼如秋水般清澈明亮,眉似春山一样的秀美漂亮。温庭筠是最多描写女人眉毛的诗人。就眉毛画出来的形状颜色也有很多讲究,或有个山一样的眉峰(眉黛远山绿、宿妆眉浅粉山横、一双愁黛远山眉、远山眉黛绿),或要细长(髻鬟狼藉黛眉长、频低柳叶眉、欲敛细眉归绣户),颜色也不全是炭黑色的(黛眉山两点、眉黛远山绿、谢娘翠蛾愁不消),颜色深浅也有讲究(妆浅旧眉薄、两蛾愁黛浅、眉浅淡烟如柳、眉黛薄、宫女愁蛾浅)。可见唐朝人将女子容貌里的眉毛看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直接就用眉毛来指代女人们了(六宫眉黛惹香愁、翠娥争劝临邛酒、黛眉愁)。

后来又发展出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

唐代描写女子眉眼之美的诗句之多,可以看出眉妆在当时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用春山来表达对女子的赞美也可以看出古人将对自然的美同女子的美都视作世上最美之物。

因为唐朝是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华名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的过程。它重视名族间的和睦相处,也各地少数名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时奉行“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取外来文化,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审美在此时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多元。在复杂多变的眉妆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既画细眉也画阔眉,且颜色多遍。阔眉成为当时在女性中主要流行的眉妆。只有在如此开放的一个时代,才能接受妇女形象的多变。体现了当时文化的包容性,与当时设计艺术风格的奔放、博大、清新、华丽、饱满遥相呼应。

唐代以后眉妆的审美又恢复到以细长为主,尤以明朝“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著名。明清以纤细弯曲的眉为主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见后来人们的思想又走向保守,对女子的审美又走向了较为单一,甚至是较为保守的时期。

结论: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由于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古人将眉毛比喻成远山、春山、柳叶、新月,女子的美就与世上所有美好联系在一起。从古代女子眉妆的发展可以看出,政治、经济、文化对审美的影响也反映在了女子的妆容上。“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为了时代审美的需要,将自己的眉画出各种姿态。眉形的发展可以说代表了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指导老师:苏永刚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4

关 键 词:哥特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5

关 键 词:哥特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WWw.133229.cOM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6

摘要:借代是成语中描绘女性形象的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能用一种事物有效地代指女性,与中国丈化本身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识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成语 女性形象 借代 文化

借代,是用与一个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该事物的修辞方法。在汉语成语中,描绘女性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借代是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人们在诗文及日常交际中运用这些借代型成语来描绘女子,往往会使形象生动活泼,语言简练含蓄。笔者将通过对成语中女性的借代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探讨借代型成语是如何用一种事物代指女性,并为人们广泛接受的。

成语中对女性的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部分代整体

用女性身体最光彩照人的某一部分来代替其整体形象。常见的成语有:朱唇粉面、红颜薄命、红粉青蛾,等等。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对这些成语的运用,起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

(1)“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至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醒世恒言》卷三)

(2)“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3)“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宋・柳永《少年游》词之四)

“青蛾”“朱厝”。粉面”“红颜”都代指美丽的女性。这与中国古代女性的妆容有关。桃花妆是古代妇女面妆中很重要的一种。据载,中国唐代,由于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所以妇女的面妆也变得丰富多彩,主要有眉妆、唇妆、靥妆、额妆等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名目繁多。眉妆:《海录碎事记》说,唐玄宗曾命画工作十眉图,十眉的名目是“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如杜甫《虢国夫人》诗:“淡扫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乐府《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都是咏眉黛的。唇妆:更加繁多,仅宋人陶毅《清异录》所载的品目就近二十种,其文El:“(唐)僖昭时,都(下)倡家竟事妆唇。妇女以此分妍与否。其点注之工,名字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植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有“朱唇一点桃花殷”句。至于靥妆和额妆,名堂也很多。据《酉阳杂俎》《事物纪原》说,有用花钿或胭脂贴抹成的月形、钱样、圆点、落梅、仙桃、黄星等等。元稹《恨敫成》诗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句,温庭筠《南歌子》词有“眉间翠钿深”句,罗虬《比红儿》诗有“一抹浓红傍脸斜”句。唐宇文士及《妆台记》提到桃花妆,文日:“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韦庄《女冠子》词;“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殉《酒泉子》词:“泪脸露桃红色重”,应该就是指“桃花妆”。旧时常说的脸若桃花,实与桃花妆有关,不仅仅是指肤色而言。《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述安公子见一绝色女子,“只见他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这就是面妆种种的写照。

由于中国古代女性面妆主要有眉妆、唇妆、靥妆、额妆四大类,对这四个部位的渲染使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成语中将“蛾”“唇”“面、颜”重点突出来代指女性有更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这四种面妆又分为很多小的名目,样式的多样使人们很难从形状上对各部位进行归纳。但总体来说,每个部位面妆的颜色基本相似,只有深浅的不同:蛾眉用青黛描画,唇主要是红色,面用胭脂打出来,形成像桃花一样的粉面。因此,突出颜色更具有代表性。“青蛾”“朱唇”“粉面”“红颜”正是将古代女性的面妆部位和颜色结合起来,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一张张美丽娇媚的面庞,从而成功地代指中国古代女性。

二、以特征代本体

借女性独有的佩饰、服装、化妆用品等方面的特征来指称女子。这样使女性形象清晰可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见的成语有:巾帼英雄、巾帼豪杰、红粉青蛾、红粉知己、绮罗粉黛,等等。

(4)“我更加看出来,红娘子确实有勇有谋,不愧是巾帽豪杰。”(姚雪垠《李自成》)

(5)“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6)“不减少君德耀,绝无绮罗粉黛之态。”(明・徐复祚《红梨记-诉衷》)

“巾帼”“红粉”“绮罗粉黛”代指女性。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宜帝纪》:“亮(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明・沈瑕《义侠记・征途》:“须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梳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着义声。”

红粉:“红粉”是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在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已有提及:“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宋人欧阳修的词《浣溪沙》中也有女性面敷红粉的真实写照:“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同时用来代指美女,如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杜牧》:“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汉・徐干《情诗》:“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转借为穿着绮罗的人,多为贵妇、美女之代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

粉黛:傅面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均为化妆用品。《韩非子・显学》:“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转借为美女。唐・自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巾帼”“红粉”“绮罗粉黛”都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佩饰、服装、化妆用品,是女性独有的、与女性身份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个个女性形象。

三、以结果代原因

只说结果而不说原因,用结果来代原因,更能表现出女子容貌之美,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常见的成语有: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等。

(7)“相貌极其平常,然而顾影弄姿,自以为倾国倾城,且以有异性追求为乐事。”(茅盾《清明前后》)

(8)“此时鲁小姐卸了浓妆,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孙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这些成语都是有典故出处的。

“倾国倾城”:语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延年侍上起舞,歌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入城,再顾倾人国。’”用女子美丽能颠覆国和城的结果,代指女子美貌非凡。

“闭月羞花”: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儿见了感到羞惭。形容女子貌美。如,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貌可闭月羞花, 才擅回纹缀锦。”

“沉鱼落雁”:语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之所正色哉?”后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也分别代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代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沉鱼”指西施,而“落雁”指王昭君。

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女性的美,是中国人对美女的一种特殊的欣赏方式。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再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都是侧面烘托很好的体现。而中国古代指代美女的成语也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通过一些因美丽而产生的结果来展现女性之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所以达到了很好的指代效果。

四、以个别代一般

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个别代表一般。常见成语有:植郎谢女、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等等。

(9)“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唐・李贺《牡丹种曲》)

(10)“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鲁迅《且介亭末篇・我的第一个师父》)

(11)清・袁牧《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太守明希哲先生保从清波门打桨鼻访,与诸女士茶话良久,知是大家闺秀,与公皆有世谊。”

“檀郎谢女”:檀郎,指晋时潘岳,小名檀奴,姿容秀美,风度翩然;谢女,指晋时谢道韫,聪慧过人,颇有才华,代指才女。后多指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出自唐・李贺《牡丹种曲》:“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其中“谢女”的才情,早已被历代广泛称道。唐・李绅《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麻引诗人兴,盐牵谢女才。”宋・张孝祥《瑞鹧鸪》词:“雪下哦诗怜谢女,花间为令胜潘郎。”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杂记》:“才同谢女。”《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后者即指谢道韫。

“小家碧玉”:出自《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碧玉歌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碧玉”,即刘碧玉,汝南王妾。这个史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北周・庾信《结客少年场行》:“定知刘碧玉,偷嫁汝南王。”南朝・梁元帝《采莲赋》:“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后指小户人家年轻貌美的少女。一般指平民少女,与“大家闺秀”相对。

“大家闺秀”:旧指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女子。现泛指富贵人家未出嫁的女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人名用作典故词语,有一定的条件:或是典籍诗文中的记载,或是人们对其事迹耳熟能详,或是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于中国文化对一些女性个性的欣赏和认同,这些女性在后来的一些文献和口头语中被认为是一种典型得到不断的追认,并具有了类化的意义。“檀郎谢女”“小家碧玉”等就是人们对谢女、碧玉事迹的广泛认可,达到了用她们的名字就能很好地代指才女、小户人家少女的效果。

五、以玩具代人

借与人物相关联的玩具来指称人。常见的成语有:弄瓦之喜。

(11)“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小雅・斯干》)

“弄瓦之喜”:“弄瓦”,瓦,原始的纺锤,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善于女工。经常用以祝贺生女孩时的辞句。

上一篇朱自清的作品

下一篇金融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