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舆情分析范例6篇

企业舆情分析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1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监管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9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从键盘上的舆情、鼠标下的舆情走向了指尖上的舆情,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网络舆情体量快速增大,网络舆情态势日趋复杂,网络舆情诉求更加多元。“陕西500名煤矿工人上街游行事件”、“武钢数以万计员工离岗”、“黑龙江龙煤集团职工讨薪”等一系列热点企业舆情事件在2016年不断抢占公众眼球,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煤炭形势严峻下,职工的自我意识表达、利益诉求也不断强化。另一方面,一线职工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年龄偏小,这使得负面曝光、突发事件频频。而作为国有企业,其国有身份决定了一旦出现矛盾容易被曝光,被舆论压倒,引发舆情危机,如何做好日常舆情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厘清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经过多地实地调研,对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现状以及应对办法进行一个全景式的解析。

1自媒体时代下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特点

1.1主体的多元化

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即媒体,每一位网名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单独的用户可以与企业直接对话,可以利用媒体造势,升级话题。

1.2影响的广泛性

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舆论如一只蝴蝶的翅膀,正在扇动起市场的另一场飓风。对企业而言,舆论通过影响公司声誉、投资者决策,公司市场估值,乃至经营发展等方面,企业内部的小范围事件,也可能演变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只要借助自媒体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1.3表达的开放性

自媒体网络的拟态环境使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公众不再接受一个“统一的声音”,公众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从而作出判断。企业舆情处置不是简单的“监测”加“删帖”,而是全方位的舆情评估与监督。

2对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情况的分析

2.1部分单位对网络舆情管理重视不够

自媒体把人们带到“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企业的每名员工既能够通过电脑、手机接收到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又可以把他接收到的信息或者他自己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出去。现在我们企业利润下滑,职工收入降低,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去产能政策,集团公司今年前半年完成了清退临时工的工作,在清退过程中,很多下属单位就遭遇了临时工上访甚至围堵公司的。下一步我们还会开展合编定员、冗员分流的工作,这些工作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的热议,产生敏感话题,导致员工在网站、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发帖、评论、转发。如果被一些谣言、恶评主导了舆论,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部分单位目前并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所具有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舆情应对工作仍然是过去的、传统的媒体思维模式,信息大多是新闻通稿、文件、通知、报告等形式。这种传统形式有着明显的弊端,魍趁教宕蠖辔薹ǚ畔录茏樱和新媒体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当舆情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及时的手段和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这非常影响媒体为企业服务,非常影响媒体宣传报道作用的发挥。

2.2部分单位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不足

很多单位仅仅是凭着个人感觉、和经验来判断舆情的走向。这样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使后期的舆情应对工作陷入被动。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或直接干预了,涉事单位如果不作出回应,舆论不会沉寂,甚至会被挖掘出企业其它方面的负面消息。在2010年的时候,大连发生过一起大的火灾,这起火灾是由于输油管道爆炸引起的,由于火情比较严重,消防官兵经过长达15小时的连续奋战,才把大火扑灭,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救灾过程中,有一名消防战士牺牲了。但是与这起事故有直接关系的一家企业反应却极为麻木,并没有公开表示慰问或感谢,但它的一家分公司却内部召开了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这家企业的这种举动一经曝光,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网友们对这种行为纷纷进行指责,但这家企业仍然没有站出来发声,选择了继续沉默。使企业形象一落千丈,生产经营也受到影响。经报端披露即刻引起舆论强烈反弹。所以这两种方式,不仅耗费精力和成本,还收不到理想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2.3部分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平台建设缺乏

在当今网络时代,企业内部要有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对互联网上各类有关公司的信息,做到及时搜集、汇总上来的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不可预见性、不可控性等特点,企业中负责舆情的管理人员,要配备专业的完善的舆情监测软件系统,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各种负面舆论,不良信息,在黄金时间内及时做出反应,解决问题。避免网民无依据的猜测,甚至是引发大规模舆情事件。但是,部分单位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的舆情管理人员,网络舆情控制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同时也缺乏完善的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现在有的单位开始探索和网络媒体怎样进行良性互动,比如一些单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一些单位的新闻,鼓励职工关注互动。但是由于人力有限,资金不足,公众号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趣味性不足,很难引起员工的兴趣,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为国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3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3.1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

作为国有企业,要想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必须重视舆情信息的收集,前面已经分析过,企业目前在信息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渠道缺乏,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拓宽舆情信息的收集渠道。能收集到各种舆情之后,就要加大监测力度,一旦出现重大舆情就能第一时间掌握。能很好地收集信息之后,就要加强对这些舆情信息的研判和分析,对这些舆情进行汇总、归纳,发现情况和苗头就要及时上报企业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网络舆情事件扩大和蔓延得到遏制。

3.2强化网络正面引导,疏导员工情绪

作为煤企,煤炭行情不好,稳定就变得和安全一样重要。要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以及“民声”的重要性。工资下降、福利降低,职工情绪上难免有波动,现实反馈渠道不畅通的话,就会诉诸于网络。所以,除了平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注重疏通交流渠道外,尤其要重视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监管和网上舆论引导,把预防发生关口前移。首先企业要成立舆情监测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舆情状况,搜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

3.3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力度

企业不仅要对舆情进行检测,当负面舆情爆发时,也要进行应急处理。一是要和相关网站、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和合作,对主流网络媒体进行管控,还要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专人统一对外发声,激浊扬清、以正视听。二是勇于面对、不逃避。如果发声突发事件或舆情危机,企业不发声、回避只会引来更多的恶意揣测。所以应该不堵不避,跟进情况,说真话,主引导,解决问题是关键。

参考文献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舆情;应对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交互性强,且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舆情危机爆发且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新媒体环境下负面信息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大范围传播,进而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危害企业形象和稳定发展。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舆情管理,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下面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增加企业舆情管理的难度

新媒体是在现代新型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生成的媒体形态,如移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在大范围内得到普及,并被应用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相对开放,信息的传播不受控制,且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促进了信息公开。对于企业而言,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大大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质量的不可控,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滋生低俗文化,甚至出现利用新媒体任意散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负面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舆情管理的难度。

(二)落后的思想认知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管理的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在年轻群体当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传统媒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媒体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仍旧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媒体形式开展舆情工作,进行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不注意与信息接收者的互动交流,就很难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工作。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舆情工作者年龄偏大,思想相对落后,又不能及时积极的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处理方式,对新媒体关注和使用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的舆情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依靠报纸、传统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严重制约企业舆情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三)舆情发展演变方向难以准确把握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网络环境给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带来了方便,一旦发生舆论危机,如何准确把握社会舆论和大众情绪,有效控制和引导企业舆情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企业舆情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旦舆情发展方向发生偏差,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阻碍企业发展。尤其是对于石油企业,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垄断经营等关注度极高,如果企业主体不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向社会公布事故或事件的真相,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猜测就会迅速在大范围内传播,使企业处于风口浪尖,甚至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的改进策略

(一)灵活运用各类媒体,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舆情工作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知和应用,利用各类新媒体的优势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在进行信息和舆情管理过程中注意关注民意动态,灵活运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言加强企业与大众的沟通对话,加强企业新闻宣传报道的艺术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企业论坛,对于网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或转发,对于网友提出的问题要给予专业的答复,有效化解网友的焦虑心理。还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宣传企业的正面形象,并建立具有亲民性和价值性的话语模式,保证企业的信息机制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和需求,提高企业舆情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高效的企业危机应对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危机发生,企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来高效的处理危机,尽可能的弥补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舆论危机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帮助企业缓解危机。比如对于今年的“饿了么”3.15事件,被曝实体店卫生标准不达标,与网络宣传不相符,在消息发出之后“饿了么”CEO张旭豪在第一时间道歉声明,承认在食品安全管理上,饿了么确实存在失职之处,并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并加以改进。这对有效缓解企业危机,减少损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建立企业舆情监控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方向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舆情监管组织机构,建立舆情管理研判机制,设置舆情监测管理平台,并配备专门的舆情分析、监管的专业技术人才,运用现代新媒体加强对舆情实时动态监控,追踪舆情发展,做到舆情风险的有效控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其次,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即时汇报及反馈机制,舆情管理工作人员要将监测到的舆情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包括舆情产生的时间、主要内容、受众反应、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并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舆情应对方案。另外,当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利用新媒体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实时监控,抓住舆情关键点,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有效控制和把握舆情的发展方向,防止舆情的负面影响扩大,危害企业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为企业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挑战,在新时期企业舆情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灵活运用各类媒体,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建立高效的企业危机应对机制;利用新媒体建立企业舆情监控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危机,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鸿宇.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岩.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与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9:325+365.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张遍布全球,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巨网”。因其应用之广,影响之大,已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中央企业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代言人,但因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使得近年来央企形象被歪曲甚至妖魔化,而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不被认可和理解。因此,我们一直在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以此有效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网络舆情危机对央企的影响

1.对中央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

央企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企业文化、尽职履责等基础之上,公众也是通过央企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对其品牌形象进行评价。梳理央企曾经爆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可以发现,产品服务质量、安全环保事故、高管被查这三类事件所受的关注度最高,除了高管被查有其特殊性外,其他两类均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公众的关注度相当高。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央企的品牌形象常常被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打包”出镜,因此往往一个央企的负面事件就会牵连其他企业,危害性较大,如果处置不当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央企的整体形象造成极大损害。

2.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股值的影响

《证券时报》2011年6月刊发了《负面舆情与上市公司市值波动》一文,通过分析100个上市公司的负面舆情危机案例,从而得出负面舆情对企业的一系列影响。结论如下:负面舆情发生后,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3.94%,公司的股价在随后的几天内平均累计下跌4.88%,五天内平均最高跌幅达到8.71%;负面舆情出现当天以及随后的两天,上市公司股票成交量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说明负面舆情引起了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的更多关注和交易。3.对中央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于央企而言,每每经历网络舆情危机后,都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配合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措施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力争引以为戒,杜绝再次发生同类事件,这一系列行为无疑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进步意义。从这方面看,长期来讲网络舆情危机对于企业而言也有着正面促进作用。但不能忽略的是,短期内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影响还是远大于正面影响的,其对企业品牌形象、公信力、股票市值等方面的冲击仍然是巨大的。

二、央企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缺陷分析

1.回应公信力不足

回应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由于长期以来央企危机处置不当而积累的,造成整个央企群体公信力流失。中央企业本就“先天不足”公众对于中央企业存在误解,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对央企抱有偏见,先入为主持否定态度。但部分央企依然没有把握“后天努力”的机会,采用刻意回避、掩盖事实、欺瞒受众、徇私枉法等一系列不明智的策略,既不满足公众对于还原真相的需求,也不敢直面公众的批评承担责任,致使公众对于央企的回应经常漠视甚至嗤之以鼻。

2.回应时效性有待提升

网络舆情危机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激增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传播速度和规模更是难以估量。在传统媒体时代讲求的是“黄金24小时”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则强调“黄金4小时”原则,这便要求企业做到争分夺秒,与负面舆情传播赛跑。但有碍于央企自身的体制机制缺陷,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置过程中经常性要通过层层上报和批复才能敲定最终解决方案,而此时网络上已经大量充斥着对企业不利的新闻报道,因此,在时效性上企业就已经失得先机。

3.政企联动效果欠佳

每每发生重大舆情事件,仅凭企业单打独斗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唯有与政府默契配合,争取支持,才能有效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目前,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以往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之所以困难重重也因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假使政府及时介入既可以阻止失实谣言的传播也可以控制负面舆情的规模,对平息舆情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鼓励央企逐步建立政企联动机制。

4.危机应对手段不足

在舆情危机发生后,由于受众对于央企固有的刻板印象,针对企业的负面舆情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经常在事实不清、立场不明的情况下卷入一场舆论战争,而且网民数量众多,企业的发声经常淹没在网民的舆论攻势之中。目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除了新闻通稿和与媒体进行点对点沟通外并没有更多有效的应对手段,经常性使用对待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处置,不能将媒体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难以深化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5.后续反馈修复机制缺失

危机过后一切趋于平稳,但对于企业而言却并不轻松,那些由于善后不当而使危机卷土重来的案例屡见不鲜。每次网络舆情危机过后都会经历一段平复期,时间为半个月至数月不等,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并没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三、提升央企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1.强化危机意识

一是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力争将工作做在危机到来之前。二是企业应设有舆情危机处置常设机构,应由企业管理层直接领导指挥,从而凸显其重要地位。三是企业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将事前工作做足。四是加强内部媒体公关能力培训,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必要技能。

2.理顺工作流程

检验企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流程是否科学高效有三个标准,即工作机制是否完备、工作分工是否明确、管理方法是否科学。一个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流程应该包括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网络公关平台和危机管理小组三部分,而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也正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效果好坏的关键。从舆情信息搜集、分析整理、设定工作目标、选定工作方法、明确分工、执行落实到结果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要衔接到位,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要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负责人。

3.建立工作平台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工作平台。舆情信息是企业掌握情况、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工作平台,分别对主流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行业网站及贴吧、微博、社区等出现的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关键信息进行实时抓取。企业应通过该平台逐步开展各项舆情监测工作,包括:企业突发事件舆情监测、负面舆情信息监测、企业新闻报道监测、行业信息监测等。根据对监测情况的分析,以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形式进行系统研判,为后续决策提供关键性依据。

4.善用媒体资源

央企在进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时有时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处境,此时如果能借由第三方来进行新闻,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从以往情况来看,网络舆情危机能否处置妥当离不开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与媒体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有效、快捷的传播沟通渠道,从而才能使企业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工作顺利推进。应多举办新闻会、通气会、媒体见面日等活动,邀请主流媒体、意见领袖、行业专家、知名学者等来企业实地调研,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从而巩固关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的能力,不断加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结语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情 机会 威胁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结合给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继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搜索引擎之后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等成为新一代的网络媒体。新的媒体环境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瞬息万变的社会所带来的危险可能也会给企业致命一击。“郭美美事件”,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在网上实名炫富的行为,几乎给几十年以来受人尊崇的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了灭顶之灾,中国红十字会新上任的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感叹:一个郭美美,三天时间毁掉了中国红十字会一百年的积淀。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不确定性被无限放大,如何抓住不确定性中的“机”,将不确定性中蕴含的“危”转化为“机”,无疑是现代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也表现出以往不同的特点:

(1)匿名性

网络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针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而无需署上自己的名字即匿名性。网络的匿名性给民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自由性,人民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对于任何事、人、企业甚至是政府的最真实的意见、想法,而 无需担心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或由于揭发不好现象、事实而遭到打击报复。

(2)无限制性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我们不再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信息的发表者、传播者、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者也不象传统媒体那样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以微博客来说,不只有知名企业家、明星名人才是大家的关注焦点,“草根”一样可以称王。

(3)便捷性

新一代媒体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编写、回复信息即互动性很强,没有了传统媒体的编写规范、播报延迟、传播慢、传播渠道有限等众多限制。例如通过微博把我的所见所闻通过手机发到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回帖的形式发表评论。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从众效应”表现的十分突出,这就是网络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的原因。

(4)非理性

由于网络信息及其发表者毫无限制,信息源混乱、层次不齐,内容不经严格的矫正、审核,出现不理性信息将在所难免。以企业来说,自身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形象,竞争对手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与企业不利的信息呢,匿名性使我们无从查起。

三、以SWOT分析法分析网络舆情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SWOT分析法是一种将企业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和企业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识别出来,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通过系统分析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见表1。

(1)网络舆论给企业带来的机会

1.名人效应,提高企业品牌形象

明星代言人、企业CEO等高层领导建立个人微博客,以个人的魅力吸引大众的关注,以此提高企业关注度;以提高个人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品牌形象。骑着小毛驴的姚晨——“微博第一人”使赶集网家喻户晓,凡客诚品CEO陈年、当当网CEO李国庆等都在个人微博为自己的企业造势。

2.通过社会化媒体实现企业与顾客互动

企业通过建立社交网站、微博客、论坛等实现与客户(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及时沟通,了解顾客的最新需求、消费水平、对企业意见、对服务或商品的意见,以此预测客户的消费趋势,提高、改进服务,紧跟客户的消费需求。正处于转型中的金蝶国际软件集团CEO徐少春指出:企业微博将是金蝶转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可见企业微博的重要性。另外中小企业微博营销的典范——螺蛳粉先生通过企业微博与消费者及时互动沟通,使螺蛳粉店得到巨大发展。

3.新型营销

新型营销一方面指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与以往不同的营销比如口碑营销、微博营销,另一方面指危机营销即通过网络舆论带来的危机进行品牌营销,前提是公司绝对没有商品、服务质量问题。男装品牌七匹狼网络“迎娶”淘宝热门潮流品牌七格格、优酷土豆合并、齐b小短裙等都可谓是成功的网络营销案例,给现代企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思维。

(2)网络舆论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1.企业危机源头

由于网络舆论的无限制性、非理性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网络舆论危机,加大危机发生的概率。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康菲中国渤海溢油事件等都是第一时间在网络上曝光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成为舆论焦点的。

2.迅速放大企业危机

根据网络舆论的便捷性可知如果发生,危机就将会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巨大,企业的反应、应对时间也将十分有限。2011年4月11号爆发的中国石化天价酒事件就是因为天涯论坛的一个帖子,中石化在过了一天一夜后才给与回应,导致危机在微博的帮助下迅速放大,给中石化带来巨大损失,不仅如此对于整个国有企业的形象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吧。

3. 危机的风险加大

综合网络舆论的特点可知网络舆论危机的可控性很差,相比传统危机来说,危机处理难度增大,频临破产的机会变大。今年3.15打假日曝光的家乐福质量门事件、11年的家乐福的价格欺诈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过去几年中家乐福接连不断的问题和亏损是不是预示着家乐福将会推出中国市场,家乐福中国市场就此破产呢。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6

关键词:舆情人才;核心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17-02

在新媒体时代,舆情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生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督权力、揭露假丑恶;争取权利、传播正能量,对现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新的传播生态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常规性工作,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社会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舆情人才、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舆情人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

一、舆情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掌握社会对舆情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舆情人才,为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本科专业做系统论证,在全国首创“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发放“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9分。在受访单位中,既包括党政机关,也包括人民日报、江苏省广播电台、MSN中文网、中国网、新京报、零点调查公司、招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被选单位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能较好地代表我国当前舆情信息工作的总体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27.6%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五年需要增加对舆情专业应届本科生的需求。受访者希望聘用到本科毕业生来做的具体工作是舆情调查(41.4%)、舆情搜集(34.5%)、舆情上报(25.7%)等基础性工作,而对于综合素质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舆情分析(15.8%)、舆情跟踪(5.1%)、舆情预警(3.2%)、舆情引导(8.9%)等工作,需求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舆情信息工作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政治素养、实践经验等,所以应届本科毕业生较适合从事基础性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素质或能力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分析能力(83.3%),其次为媒介素养(56.2%),再次为信息收集能力(52.1%),往下依次为政治素质(33.3%)、危机公关能力(25%)、网络技术(14.6%)、写作能力(12.5%)等。鉴于就业市场对于舆情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严密的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致力于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和各类调查机构培养掌握舆情调查和分析技能,从事舆情监测、调查、分析、和引导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2009年面向专转本的同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10年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学生。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核心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发展和建设在摸索中前进,经过四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舆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我院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设置了八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

三、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指引和影响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所以在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之初,我们进行了科学的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真实需求。(2)以舆情传播活动普遍规律为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在受到社会需求因素影响的同时,又受到舆情传播活动本质属性的规范,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性以和其他相关专业形成区分。(3)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的落脚点在于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实训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建设。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共八门,分别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其中前三门属于学科交叉课,新闻传播类的学校多有开设,这里不再介绍,重点介绍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设的后面五门课程。(1)舆情概论:主要讲授中国舆情思想嬗变和制度沿革,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网络舆情与传播、网络舆情与网络行为、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网络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网络舆情与谣言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对舆情概念和传播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舆情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的影响和意义,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2)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使用、网络舆情选题、网络舆情抽样、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报告写作。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教学利用南广学院舆情监测实验室平台,进行舆情监测的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广泛的知识和实际运作能力相结合,实训教学也是落实我校应用型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3)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本课程作为《舆情概论》和《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课的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为从新近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授课方式为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的价值在于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使得学生获得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4)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做网络舆情信息分析,面对海量互联网数据,不懂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所谓兵马未动,数据先行,因此数据分析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挖掘概述,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集成与预处理技术,多维数据分析与组织,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关联规则模型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应用。数据分析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挖掘对业务发展有价值的、潜在的知识,找出趋势,为决策层提供有力的依据。(5)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主要内容为危机概述、公关视角下危机类型分析、危机防范、危机应对、危机传播管控、危机中的声誉、声誉的培育与管理。本课程知识新颖,实践性强,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并会应用基本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尤其在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上有显著提升。而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能力是我们在前期调查中,社会对舆情人才需求中最关注的两种能力素质。至于媒介素养、政治素质、网络技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中都有对应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草船借箭

下一篇开心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