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技巧范例6篇

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审题

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得分率总是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二是学生缺少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技巧。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

1.解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一些重要信息,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感情等。如2009年福建高考题《寂静钱钟书》,围绕钱钟书做人、做学问等的“静”来写。有时标题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者用意之所在。如2009年山东高考题《记住回家的路》,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解读了文章的标题,对整体把握文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关注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表达作者意图或流露感情倾向。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尾,作者借对“戈壁石”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西北人和生命精神的深情和讴歌,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3.抓住线索

散文的线索能提携文章若干材料,体现其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严谨,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可作散文线索的有人物、事物、事件、情感等。散文线索明晰了,作者的情感也就好把握了。抓住了线索,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散文的结构和主旨。

4.抓重点词句

重点词,是指散文中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感情倾向、含有修辞手法、富有特殊指代意义、具有深层含义、起过渡衔接作用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词语是作者思路转换的信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关系,“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然而”“不过”表转折关系,“而且”“还”表递进关系,“总之”“所以”表总分关系等。

重点句,是指散文中那些在内容的表现上或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照应句、过渡句等。他们或揭示段意,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观点,或反映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些句子是散文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

5.联系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交代人物、事件的历史缘由或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整体把握文意以写作背景知识为依据,既可获取新的信息,又可修正原有的看法,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抓住了写作背景,也就相当于拿到了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的钥匙。

6.概括段意

一个段的中心意思,有时以首括句、终结句或论题句的形式在文中直接表述出来,有时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叙述中,这时我们要逐段概括段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

文章没读懂,试题答不对。读懂了文章,整体把握了文意,现代散文的阅读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的技巧

认真审读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答题才有正确的思路。读题干,探究其暗示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答题区间、表述的角度和方式等信息。特别要关注题干中出现的“从全文看”、“就文章整体”、“根据文意”等词语,这些提示语常与文章整体的梳理有关。这时就要着眼全文前后搜索,确定对应的语句,抓准关键词句整合出答案的要点。文本是源,答案是流,明确了阅读区间,就明确了答案的藏身之处,就找准了方向,这就朝成功迈进了一步。另外,题干中出现“作用”、“妙处”等词语常与手法技巧的分析有关。

审读题干,要明确其考查的方向,是考查关键词句、形象特征、主旨情感,还是考查手法技巧、脉络结构。要明确答案要点,如题干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6分)”,那就是告诉你应该答三点,就要在文中整合与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作答。这样,答题目标明确,容易找到答案,不会遗漏要点。要明确答案语言的组织形式,弄清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词语整合信息作答。不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需要我们整合原文的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规范答题的技巧

整体把握了文意,审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到了阅读区间后,还必须按题目的要求规范作答。因为不同题目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式,遵守规范答题的格式,才能得到高分甚至满分。

如果是表达技巧方面的题,首先回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次要回归原文分析怎样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最后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的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写法:“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步,回归原文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情况及作用:“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运用排比手法,对不同劳动情景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运用比拟手法,对管通天然气声音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如果一段话在文章的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总领全文,揭示主题;引出下文,作好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对照下文,突出强调。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本内容,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如果是过渡段,其作用可从两方面思考: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是第一种作用,作答时要具体指出“承上”的“上”和“启下”的“下”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案表述为:承接上文,是对上文……的归结,开启下文,引出了……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谈论,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些过程比较复杂,我们且不做详述,下面主要讲述在考试中的一些答题技巧。

1.需要掌握答题技巧

高考中对于现代文阅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开头(结尾)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作用、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作用、表达方式的运用以及作用、不同人称的作用、审美鉴赏方面的问题、文中某句的作用等等,而这些都是有一定的答题技巧的,比如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比如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文中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对于文中语句特色评价主要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等这些词语。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2.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

比如不同的人称的作用是: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不同的表现手法作用是: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出了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总的来说,考试中出现的诗歌鉴赏题目往往不会太难,但是会有很强的综合性与代表性,其内涵往往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涉及面要广,要多给学生讲述常见的意象,或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手法,很多特有的意象就需要我们去积累,去识记,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比如官位的升迁用的词汇就不一样,有左迁、贬谪等等。

古代诗歌中经常用到的不同意象:离别类的意象有双鲤、尺素、月亮、鸿雁、寒蝉、柳、芳草、鹧鸪鸟、南浦、芭蕉、燕、关山、长亭短亭、阳关曲;而情爱类的意象就有:莲、红豆、红叶;而暗喻人格类的意象主要有:、梅花、松;还有含有悲情气氛的意象,例如:梧桐、乌鸦、杜鹃鸟或子规、碧血、猿;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象,比如:昆山玉、折桂、采薇、南冠、柳营、东篱等。

1.学会特定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中往往会让学生描述诗中意境(氛围)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掌握一些词汇,比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同时表达了作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思想感情。

还有对于根据不同的诗歌形式分析诗歌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类:咏史怀古诗主要是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托物言志诗作者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边塞征战诗主要是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羁旅思乡诗主要是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还有送别留念诗,往往是为了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而田园山水诗主要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等等。

2.案例分析

例如针对李华的《春行即兴》一诗: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总结,多进行对比、分析,交给学生一些方法、技巧,相信教学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3

从原则上来讲,相关命题始终被严格限定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条具体要求范围之内,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条九点”就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依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无非就是三大类的问题:

1、问“是什么”

(1)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或怎样理解?(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题、观点)是什么?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小类,一是词语含义“辨别”类。这类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当中,只要根据题干的指示,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参考上下文简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类。这类题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句切入;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指认”类。回答这类题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就无法下笔,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白描、抑扬、渲染等。

2、问“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

3、问“怎么做”

(1)是怎样表达某种情感的?(2)是怎样表现文章主旨的?(3)是怎样谋篇布局的?(4)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同一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以求事半功倍。

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点”和“面”两部分组成。一是“点”,指的是具体文本内容的确认;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学创作共同规律的术语。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答案中“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是“面”,其他则是“点”。

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些“面”的知识归纳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往往被涵盖在表达技巧当中,对其鉴赏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精彩的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表现)来说,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卒章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2007高考山东卷14题(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汇集在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感情。

人称的运用

从人称来说,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行文结构的作用

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行文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过渡、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照应等。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开头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⑤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2、结尾的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言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语句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一般有这样的回答: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语意双关,含义深刻。

抒情方式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4

[方法指津]

1 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很丰富,其作用也是各具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抑: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行文跌宕,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重点,曲折含蓄地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用平凡的人细小的事件来表现重大的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反语(反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2 明确答题要素。

使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表达的效果+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思想情感”这个要素常被考生遗漏,导致答题不全,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高考真题]

例1“对比”类型(林斤澜《春风》,2010年福建卷)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语段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思路提示]解答本题的常见误区是考生审题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解答时应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和开始第三、四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答案提示]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表达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例2 “描写+对比”类型(萧萧《灯火》,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语段信息]

(4)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16)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思路提示]此题考细节描写和对比的作用,可从人物性格、情节结构、思想情感等角度去分析其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渲染人物心情、暗示典型的社会环境、埋下伏笔、铺垫蓄势、与后文对照、线索、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主题等作用。考生往往遗漏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角度。

[答案提示](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列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例3“虚实结合”类型(《天目山》,2010年上海秋季卷)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语段信息]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思路提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可从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角度去思考,如丰富拓展文章的内容,烘托渲染人物性格,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此段母亲回忆青春季节的场景是虚写,眼前林中景色是实写,虚实相生,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母亲的思想情感。

[答案提示]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例4 综合类型(《洗澡》,2010年高考辽宁卷)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思路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以小见大,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5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况之后,应牢记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仔细审题,找准答题区间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一些题目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不少考生在这个时候会急于答题。其实,这个时候你不防冷静下来,再仔细地读一下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答非所问,实在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你并不是不能答,而是因为粗心或急躁而答错。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语文考试的时间是比较充足的,这个时候更要仔细理解题目的要求,力求一次性地准确答题,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在经过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之后,结合前面两个步骤对文章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大致找到回答这个题目的区间了,即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是在某一句或某几句话或是在某一段某几段中,大致有了判断后,用你手中的笔在这个区间作上标记,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三、提取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词句,推敲组织答案

考生在这个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对题目要求的掌握,已经在材料中找到了解答题目的大致区间,就想当然地写答案了。这样写出来的答案往往是似是而非,沾边而不准确,这就是考生们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中总不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是,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一般都是从文章中来。其中有的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现成的语言直接作答,譬如有的题目中明确指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而有的学生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则需要对文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增补替换,以形成最准确、最简洁的答案。而有的则是在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主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已的语言概括作答,要注意的是,这一类答案也不是可以由你随心所欲的,答案语言虽然是由你自己组织,但是答案的内容还是由材料内容决定的。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另外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思,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2.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6

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一)整体阅读技巧(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基本技巧 复习策略当中考阅读试题成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时,对阅读复习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强度复习没有获得相应的高分并逐渐迷茫我们的眼睛,困惑我们的心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复习行为,力图解开复习低效的症结,廓清纷乱杂陈的复习通道。针对云阳县2010年中考阅读试题平均分只有15.67分的现状,分析近三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命题的规律,我认为我们现代文复习走进了无章可循的误区,下面我将从考点归纳、基本技巧和复习策略方面略陈浅见。

一、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

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里,现代文阅读部分明确规定: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4.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5.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读考纲,再分析08年、09年、10年各道现代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就会发现,每道试题都是一个考点再现。掌握考点要求,析清命题思路是复习好现代文阅读的宗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牢牢把握好这个宗旨,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

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每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我发现学生考卷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文章内容不熟悉,答题不得要点。2.答题不规范,思路紊乱。3.理解词语和句子往往脱离语境,答题不全4.提取信息以偏概全。

针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在训练学生做阅读题时,要善于教方法,训练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思路,进行专题复习。

(一)整体阅读技巧

准确解答好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法:第一步: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内容、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特别注意一下,以便快而准把握文章主旨。第二步:审。即必须解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审清楚题目问什么,解题方向和思路是什么,答案有几点。审好题目,可以防止学生由于紧张、粗心而看错题干要求,出现答非所问现象。第三步:联。课外阅读经常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学生在解题时,要迅速再现课本上所学知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点来解题。另外,答题时,要联系原文的内容来作答,尽量引用原文的词或句子答题。第四步:练。即对查找的信息认真分析、提炼、整合,以形成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先要教会学生从这几方面归纳主要内容:(1)从结构层次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行文思路。b片断把握行文结构。(2)从情节内容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内容b局部概括情节或内容(3)从感情心理变化出发整体把握。a理作者的感情变化b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首先标出句序,合并相似相近内容,理清层次,然后概括每层所写内容要点,力争准确全面,最后使用“首先、然后、最后”连接词来连接几个层次的句子。

2.归纳文章主旨:训练学生找中心句、首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点题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弄懂文章主旨,通过多次有意识的专项训练,改变学生在未读懂文章的情况下便轻易胡乱下结论的不良习惯。

3.理解,赏析重要词句在具体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见下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

②与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背景。B、衬托人物。C宣染气氛。D、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XX”词语写出景物的——特点,有——的作用。

③修辞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鉴赏。

解题思路:第一可以从各种修辞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妙处进行赏析。第二、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角度谈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专题训练落到实处,定会让学生的阅读有快速提高,但技巧不是万能的,我们还应该让品悟文本来引领技巧。2009年现代文阅读《为我唱首歌吧》第14题: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这是一道理解词语含义表达效果的题,许多学生答成“表现孩子们高兴的心情”。很明显只注重答题技巧,而忽略“孩子们为音乐取得巨大成功而忘记病痛”的文本内容,所以老师在讲评试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所有答案均需紧扣阅读材料,才能做到准确理解。而要做到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就必须有语言的积累,还要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审美能力。教师必须通过正确的阅读复习提高学生的答题素养。有了这些,再告诉他们一些术语,一些答题技巧,答题就可保无虞了。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大部分初三教师阅读复习以各省市中考阅读材料为主,而根本不用课内阅读材料,甚至根本不教课本中的现代文。其实,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是:阅读得法于课内,运用课外;以课内养课外的做法,在阅读复习的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我在复习“重要词语在文中含义”的一组复习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有何表达效果

①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已))。②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自向上缩;他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