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范例6篇

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1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淡薄。美国前总统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实际上,但凡是个人,没有喜欢受约束的,自我约束意识都比较淡薄。同时,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也不强,单位的业务活动不合法、不规范,这些都给高校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决策随意性强,不科学、不民主。高校决策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存在决策的随意性。政策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很多决策都是根据领导的主观意志和特殊取向来进行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用尽眼前的资源,不考虑在可持续发展下的资源有限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决策上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信息不透明、不可信。这一直是高校备受诟病的地方,许多可以公开的信息,都被以“保密”为借口拒绝了。即使公开的财务信息也存在不真实、不准确的现象。目前,每个单位公开的“三公经费”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个别单位公开的预决算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

(四)资产的安全完整受到威胁。有些领导干部利用资源配置的权力贪污受贿舞弊案件多发,对单位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个别高校资产处置不履行审批程序,擅自处置、出租、出借,有的手续不完备,无法编制收支预算。这些多数是和内部控制缺失有关的。

(五)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由于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运营绩效难以量化考核评价。为了创造出政绩,面子工程在不少地方盛行。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豪华办公大楼,导致财政资金的低效率,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绩效预算执行不到位,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编制不科学,投入产出效果不明显。

(六)缺乏独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管理制度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完善的内部监督,以减少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堵塞执行中的漏洞。而监督的效果取决于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是监督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基础,是形成有效监督的前提。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杜牧也讲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一个政权的消亡,从来都是因为自己而不是外力给它带来的。同时,一个单位的兴衰其决定因素也在于单位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一)加强内部控制能够增强单位领导班子的风险管控意识。内部控制的实施要靠各单位全员参与,但关键是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重视是内控建设与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保障,有了领导的支持,内控建设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从“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理念转变,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起良好的内控氛围,也有助于财务管理领导责任的全面落实。

(二)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遏制腐败现象。曾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警示大家,内部控制就是预防的有效手段。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果收益大、成本低,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趋之;如果处罚很严、成本很高,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避之。内部控制就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使得贪污舞弊成本很高,可能性很小。这既控制了腐败也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如果高校将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都归入一个完善的控制机制下,将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基建、合同、内外监督等纳入一个统一的管控体系中,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同时,便于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相互监督合理有效配置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推进绩效问责。高校财务管理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的高校对新《预算法》的实施法律意识不强,存在贯性思维;有的对审计、财政等部门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这些问题在以后审计、财政监督、巡视检查中都是“地雷”,面临很大的问责风险。今后“谁决策谁负责”将成为常态,加强内部控制将有助于绩效问责制的落地。

(五)加强内部控制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之间衔接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没有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缺乏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借助内部控制这一手段,重新审视和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控制措施,来破解长期存在的内部监管薄弱问题,以期全面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高校内部控制重点难点分析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单位治理的基石。实施内控规范,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有其重点和难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分析:

(一)高校内部控制两个层面的衔接。高校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重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要想有效实施,就必须将两个层面的内控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单位层面还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规范都是对现行内外部管理制度的梳理、整合,并非推倒重来,而是通过衔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环节,从源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全过程控制。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内部控制是要有效解决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标准缺失、弱化、模糊、脱节以及缺乏体系化等问题。内部控制不能追求完美,应该是合理保证。内控制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本身,还需要有一个体系用于单位整体,是否设计到深度是执行好不好的关键。内控工作就是要抓关键风险、关键环节,简化非重大风险控制的灵活性,警惕转移本部门风险的本位主义。

(三)高校内控风险的识别、分析及控制方法。高校运行中的风险识别应在单位内部对各层级进行,通过制定制度、程序、流程和方法,对各种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一项合规实务而非战略需求。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控方法,竭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定期做内控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堵塞漏洞。

(四)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的结合。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绩效评价就是以执行结果为导向,以绩效预算为依据。绩效评价有利于反腐倡廉,改善高校运行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绩效评价结果能否有效的利用,完全取决于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因此,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密切地结合将成为内控落地的基础。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2

[关键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083-02

1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领域内最有权威的标准。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实质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

高校兼有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共同特性,其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有自己的特点,是会计经济的特殊群体。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学校的经营管理有序、有效地运行,实现高校经营管理目标,维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及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和预防经济犯罪,有效地降低高校运作中的风险,而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建立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控制学校的一切产、学、研事业和财务收支等活动,针对每个具体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和方法,使之按照预期的目标健康有效地进行。

加入WTO以来,竞争的加剧使得高校对会计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高校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设计思路

当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面临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内控保障机制欠缺等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配套执行措施。

2.1 设计依据

以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为基础,立足我国高校经营管理实践,可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五方面:①控制环境。环境是制约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环境,主要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的权责分配,机房环境建设和硬、软件的配备和系统管理维护等。②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对影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及时识别、分析,并确定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③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措施所采取的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④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系统控制的各种反馈信息,形成信息管理机制。通过沟通,使各会计人员能够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确保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⑤监督与评价。是对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2.2 设计内容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结合上述设计依据,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一般控制、应用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三方面进行设计。①一般控制,是指对内部环境所实施的总体控制,亦称基础控制或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制度控制、会计软件使用控制、预算控制、系统初始化设置控制四项内容。各高校应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会计法》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及财政部颁布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严密的人员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维护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系统软件严格执行“一审二测三使用”的原则,务必使会计软件达到合法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高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制定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夯实预算收入使其标准化,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法编制预算项目使预算支出科学、明细化,将收支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学院、部门和个人,使预算执行责任化;认真做好系统参数设置、科目、部门、项目及其代码的设置,各种账簿文件的建立、各种辅助核算和报表的定义以及录入各种账务期初余额等系统初始化设置控制。②应用控制,是指作用于高校会计的具体控制,亦称业务控制。主要包括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业务批准与授权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会计期间控制、业务循环控制等。高校财务应坚持“依规据法,收支并重,先审后批,权责结合”的原则。高校各负责人必须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核算与管理。对每项经济业务严格按批准程序和审核标准执行,逐级审批,签署审批意见,对流量大的货币资金支出实行联审联签制度,包括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合理等。特别是高校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经申请审批获得的各类资金,对经费的使用按照支出属性、项目、类别分别实行专款专用。各级财务人员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准确、规范地做好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要从单纯的事后制止和纠正错误的状况,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全过程控制,会计人员应相互配合,加大防范出错和舞弊违法活动,加强和逐步完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③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随着会计电算化在高校的全面推广,推行会计电算化审计制度,有利于对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监督检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还要不断地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掌握和运用电算化审计手段和科学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电算化核算规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有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担当起高校审计监督的重任,才能加强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

3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3.1 提高管理层的重视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是时展的趋势,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需求,更是高校提高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是实行校长及各级领导负责制的会计核算管理和监督管理,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应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自觉强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更新管理观念。只有管理层真正认识和重视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从上到下组织力量去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高校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首先,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校外人才的引进和校内人才的选拔,不断优化财会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其次,通过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学历教育、职称考试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财会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专业技能。再次,结合财务工作特点,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财务管理人员政策法规教育,强化高校财务人员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提升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最后,实施电算化的高校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系统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电算化警戒教育和日常操作技能,对电算化会计信息树立良好的思想认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人为操作和系统运行出错的可能性。

3.3 加强网络化控制

随着IT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的各个环节。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监督部门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财务检查,对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另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接口发挥财务系统的作用。根据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权限局域网,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审批和报账流程、经费到位和执行情况、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情况、工资查询系统、学生学费收缴情况及欠费情况的查询系统、公积金和养老金的管理情况以及会计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布于财务网上。满足各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及财务报告的查看和调取数据的需要。既为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及时获取财物信息提供了通道、方便了广大师生的查询,更减轻了会计人员传送信息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与财政部、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其他兄弟高校之间也应建立互联网,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可以互通有无,友好协作,也能够使其他部门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真正发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优势作用。

优质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科学的设计方案和完备的保障措施。提高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财务网络化控制有利于构建相互制约、自我调整、管理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财务管理和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庆阳.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7).

[2]沈淑红.试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事业财会,2007(4).

[3]刘杰.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J].会计之友,2007(12).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3

[关键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

1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领域内最有权威的标准。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实质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

高校兼有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共同特性,其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有自己的特点,是会计经济的特殊群体。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学校的经营管理有序、有效地运行,实现高校经营管理目标,维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及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和预防经济犯罪,有效地降低高校运作中的风险,而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建立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控制学校的一切产、学、研事业和财务收支等活动,针对每个具体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和方法,使之按照预期的目标健康有效地进行。

加入wto以来,竞争的加剧使得高校对会计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高校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设计思路

当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面临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内控保障机制欠缺等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配套执行措施。

2.1 设计依据

以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为基础,立足我国高校经营管理实践,可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五方面:①控制环境。环境是制约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环境,主要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的权责分配,机房环境建设和硬、软件的配备和系统管理维护等。②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对影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及时识别、分析,并确定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③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措施所采取的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④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系统控制的各种反馈信息,形成信息管理机制。通过沟通,使各会计人员能够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确保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⑤监督与评价。是对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2.2 设计内容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结合上述设计依据,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一般控制、应用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三方面进行设计。①一般控制,是指对内部环境所实施的总体控制,亦称基础控制或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制度控制、会计软件使用控制、预算控制、系统初始化设置控制四项内容。各高校应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会计法》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及财政部颁布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严密的人员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维护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系统软件严格执行“一审二测三使用”的原则,务必使会计软件达到合法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高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制定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夯实预算收入使其标准化,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法编制预算项目使预算支出科学、明细化,将收支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学院、部门和个人,使预算执行责任化;认真做好系统参数设置、科目、部门、项目及其代码的设置,各种账簿文件的建立、各种辅助核算和报表的定义以及录入各种账务期初余额等系统初始化设置控制。②应用控制,是指作用于高校会计的具体控制,亦称业务控制。主要包括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业务批准与授权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会计期间控制、业务循环控制等。高校财务应坚持“依规据法,收支并重,先审后批,权责结合”的原则。高校各负责人必须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核算与管理。对每项经济业务严格按批准程序和审核标准执行,逐级审批,签署审批意见,对流量大的货币资金支出实行联审联签制度,包括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合理等。特别是高校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经申请审批获得的各类资金,对经费的使用按照支出属性、项目、类别分别实行专款专用。各级财务人员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准确、规范地做好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要从单纯的事后制止和纠正错误的状况,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全过程控制,会计人员应相互配合,加大防范出错和舞弊违法活动,加强和逐步完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③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随着会计电算化在高校的全面推广,推行会计电算化审计制度,有利于对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监督检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还要不断地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掌握和运用电算化审计手段和科学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电算化核算规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有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担当起高校审计监督的重任,才能加强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

3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3.1 提高管理层的重视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是时展的趋势,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需求,更是高校提高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是实行校长及各级领导负责制的会计核算管理和监督管理,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应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自觉强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更新管理观念。只有管理层真正认识和重视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从上到下组织力量去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高校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首先,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校外人才的引进和校内人才的选拔,不断优化财会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其次,通过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学历教育、职称考试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财会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专业技能。再次,结合财务工作特点,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财务管理人员政策法规教育,强化高校财务人员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提升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最后,实施电算化的高校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系统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电算化警戒教育和日常操作技能,对电算化会计信息树立良好的思想认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人为操作和系统运行出错的可能性。

3.3 加强网络化控制

随着it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的各个环节。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监督部门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财务检查,对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另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接口发挥财务系统的作用。根据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权限局域网,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审批和报账流程、经费到位和执行情况、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情况、工资查询系统、学生学费收缴情况及欠费情况的查询系统、公积金和养老金的管理情况以及会计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布于财务网上。满足各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及财务报告的查看和调取数据的需要。既为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及时获取财物信息提供了通道、方便了广大师生的查询,更减轻了会计人员传送信息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与财政部、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其他兄弟高校之间也应建立互联网,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可以互通有无,友好协作,也能够使其他部门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真正发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优势作用。

优质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科学的设计方案和完备的保障措施。提高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财务网络化控制有利于构建相互制约、自我调整、管理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财务管理和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庆阳.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7).

[2]沈淑红.试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事业财会,2007(4).

[3]刘杰.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j].会计之友,2007(12).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4

一、控制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主要包括高校领导层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职业道德和能力、校园文化、财务组织、员工素质等。概括起来,高校控制环境建设的关键点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高校内部控制委员会,应受校长或校务委员会的领导,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教务部门及各院系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对高校领导班子负责。负责组织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评价,并将内部控制委员会的评定结果及改进意见报高校领导班子,由此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形成高校规范化、制度化运作的制度保障。

第二,提高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关键在于领导层,只有领导层高度重视,才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通过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加强对高校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个别领导权力过大或集体循私舞弊行为。承担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高校财会管理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内控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贯彻落实。

第三,设置合理的财务机构。财务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财务会计活动的框架结构,与之相配套高校应建立财务组织机构控制制度,这是对高校内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的制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当相互控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并设置专门的稽核岗位,实行会计与稽核等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相互牵制。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凝炼。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的灵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院校员工具有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在当今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中,道德建设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管理者和职工在遵守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围绕高校发展目标,发挥个体潜力,摒弃腐朽与消极文化,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控制系统是指高校依据《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学校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类、归集、分析、登记和编报的方法和记录。会计控制系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重要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包括会计信息控制、不相容职务与岗位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

第一,会计信息控制。会计信息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环节,其关键控制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凭证控制。会计凭证控制指按照有关规定对会计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业务处理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展开的填制、审核、复核,对记账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传递、签章等方面加以控制。(2)会计账簿控制。会计账簿是全面记录和反映高校经济业务,把大量分散的数据或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会计信息的簿籍,它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会计账簿控制,就是要从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更正、对账和结账等各环节进行控制。(3)财务报告控制。高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文件,它由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后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报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几个方面加以严格控制。

第二,不相容职务与岗位控制。高校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制度明确规定: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审批、付款、记账、稽核、对账等全部业务,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以及收支往来账目的登记等工作,监督检查、授权审批、具体业务经办、业务稽核、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等,这些职务之间不能混岗,必须分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发生错误、舞弊的可能性。

第三,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控制是指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控制要求高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授权审批的责任、范围、权限、程序等相关内容。高校财务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业务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审批权限。各级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负有相应的职责并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责、权、利有机地统一。授权审批控制包括一般授权审批控制和重大授权审批控制。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的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对于一般的教学科研业务支出以及小额的行政办公费用支出,可以用一般授权审批制度。各院系、党政职能部门的一般业务也可采取一般授权审批方式,并加强监督管理,以提高整个学校的工作效率。重大授权是对高校重大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当高校某项重要资金支付业务的数额超过部门领导的批准权限时,必须请示上级领导或经学校领导集体决策和审批才能处理,以防范侵占、转移、贪污、挪用资金等行为的发生。会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要特别防范某些单位将应该采取集体审批的业务进行拆分而逃避集体审批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4)财产保全控制。各类财产是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其管理状况的好坏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活动能否正常、有效的开展。因此,高校应根据《会计法》等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制定符合本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保证各类财产的完整、安全。

(5)全面预算控制。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的编制,进行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内容涵盖高校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全过程,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核定、预算指标的下达以及相关部门的落实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整、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过程,确保预算有效地执行。首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的编制,成立校级规格的预算委员会,以公正、公平、公开、合理、透明为原则,明确预算收入,细化预算支出,预算编制要结合经常性和可变性的实际情况,采取“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手段。其次在合理的预算编制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建立动态的预算执行控制管理模式。最后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预算考核评估指标,及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执行差异及产生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完善高校预算管理。

三、内部财务报告控制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应该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报告控制制度。高校领导需高度重视内部财务报告制度,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学校教学、科研等经济业务活动情况,及时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分析。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办学资金也日趋紧张,许多高校采取负债办学方式,筹资渠道单一,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内部财务报告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对高校收入及其构成、支出及其去向分析地基础上确定收支差额和贷款筹资规模,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四、人员素质控制

“人”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素。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如何有效实施,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行为主体者的素质高低至关重要。高校成员尤其是学校核心人员的个人素质、个人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领导的风范等在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力。因此高校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与审计工作者,应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文明服务、增强技术、一丝不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养,熟悉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会计制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经营管理才能有序、科学、高效,高校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五、监督体系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过程。为了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良好,与时俱进,内部会计控制在实施会计监督的同时还必须纳入高校监督管理体系中,建立内部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和民主监督为主导的“三位一体”财务监督体系。

(1)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高校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最重要环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了科学管理的框架,要让管理得到强化,得到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就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依据国家有关审计法规和学校有关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与检查,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及时反馈制度执行结果的信息并提出意见、措施和建议,使内部审计逐步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向风险防范、价值增加、管理促进的服务与管理型转变,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卫士、谋士和医生的作用。

(2)行政监察监督。学校纪委监察部门要加强监察工作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强化经济风险的防范和监督机制,围绕执法、执纪、廉政、效能四个方面履行监察职责。加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订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民主监督。教职工在内部会计控制实施过程中即是被监督被考核者,又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者、考评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如向全院教职工公开学校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决算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审议新的年度预算分配情况,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通过加大财务监督力度,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高校各类财务风险的发生。

六、会计委派制控制

委派制是一种改革会计的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关系的全新会计管理模式。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使会计人员隶属于学校,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任免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金由学校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委托、考核奖惩以及后续教育事务也由学校负责管理,在确保会计人员组织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会计人员创造工作独立性环境,这样会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还需要在会计委派制这项系统工程上下功夫。首先,要注重委派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选拔和考评。其次要对委派会计人员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实行再监督。第三要加强会计委派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防止共同舞弊和。

七、信息技术控制

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日益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会计业务由手工会计处理方式转化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方式后,会计工作在其组织方式、会计的稽核工作、会计的档案工作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在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对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会计信算系统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也必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作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字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5

1审计理念——以内部控制为审计实施基础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目标就是审查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将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基础,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始末。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着眼于内部控制的高风险环节,明确审计重点;在审计实施阶段,以内部控制系统测评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在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阶段,反馈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高校管理水平为宗旨。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工作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又高效地利用了高校有限的审计资源。

2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评价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评价,它是高校改善业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可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运行情况,可以和财务审计项目中的相应内控测试等工作整合在一起,既简化内部审计流程,又节约审计成本,符合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趋势。

3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控制

审计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一整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更是内部控制完善的需要。根据内部审计环节建立相应的审计质量体系,使其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参照,规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标准,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进而完善内部控制的整体性。

4审计管理建议书——内部控制的晴雨表

审计管理建议书是审计报告的应用,是内部控制的晴雨表。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比喻成一次内测,那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完成审计工作之后出具审计报告并非仅仅是内测试卷的答案,其出具的审计管理建议书更应该像一套解题的思路,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好与坏,为被审计单位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参与其后的修正,以管理建议为主线,协助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当然,为了使审计效果最大化,需要将审计管理意见书提交上级管理部门或者校领导审阅,切实保障有效实施。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各阶段优化策略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包括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审批、成立审计组、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发送审计通知书和承诺书、交接审计资料等工作。准备阶段着眼于内部控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高校管理层为内部审计部门立项并授权,就审计工作而言没有发挥到主观参与作用。随着教育事业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在根据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以及组织目标主动提出审计事项,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决策,为高校的发展起到参谋作用。内部审计部门依据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各院系、各部门相关经济业务的风险,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提出重点审计事项,经过相关上级部门的授权后进行重点审计,关注高风险部门,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审前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以及被审计项目涉及到的法规政策和内外部环境调查;二是对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分属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但是不可忽略此项程序,着眼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达成审前充分调查目标的捷径。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

包括深入调查、内部控制测评、实质性测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实施工作底稿等环节。实施阶段应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深入调查是审计准备工作的延伸,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藉此进一步鉴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甄别各种风险,为下一步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这项工作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实质性测试之前必须要进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可以诊断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发现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给高校带来的风险高低。该项工作还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为下一步科学、合理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打下基础。通过实质性测试内审人员可以获取证明力更强的审计证据,为了节约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成本,可以有效利用上一环节的测评成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3报告阶段报告阶段

包括审计发现和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报告和管理建议书。这里的审计发现并非是只出现在审计工作完成之时,而是一个周而复始、贯穿始末的过程,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之后进行的判断结论。审计报告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这两项书面文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管理需求,如前文所述,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意见书不仅仅起到答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或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建设性建议,当然被审计部门既可以接受和采纳,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总之,内部审计部门以完善内部控制为目的,可以将管理意见书交由高校领导审阅、批示,这样被审计部门会更加认真地考虑和执行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4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阶段包括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落实、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高校风险进一步的识别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独立性,切实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查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的改正和完善情况,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分析、总结开展整个审计项目工作中的正反经验,对自身工作做出评价。审计成果应用的对象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或高校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只有不断拓展审计成果的应用渠道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争取管理层和各被审计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以及审计公告与通报制度,立项必审、审计必查、结果必告、责任必究,形成制度和政策,以达到进一步防弊、兴利和增值的效果。

三总结

高校内部控制范文6

关键词:高校治理内部控制权力制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13-02

2006年11月,某著名大学原校长由于在学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挪用学校资金炒股导致巨额损失案中负有失察责任,其行为构成严重失职错误,引起了全国性高等教育系统的资金、对外投资及基建情况清理工作。虽然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其偶然性和个人原因,但是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类似的对外投资失误、融资损失、分配不公、财务信息不真实、乱收费等等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却并不少见。本文主要从分析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改进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文化建设、强化高校内审机构监督职能,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一、高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因为其牵涉到股东利益,特别是上市公司受到广大股民及公众关注较多,其改革与完善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探讨较多;而高校是培养各层次合格人才的机构,过去从办学到管理一直接受行政领导,计划经济下也相安无事。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在象牙塔内不少违法违规事件的曝光,凸显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治理方面的问题。

1.权力制衡体系不完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学校内的各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组织人事权力、经费预算、薪酬分配权力等,但是要以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形式通过生效。同时,高校还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然而,从现状看,党委书记和校长均由政府直接任命,虽然校长也可能是由学校内部通过一定范围内等民主测评产生,但须经组织部门审查,主管部门认可和委任。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于行政权力模式,校长作为强有力的行政长官,代表主管部门行使权力,校党委通常把握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在学校的具体行政和学术事务上很少干预。少数高校还是书记、校长一身兼任,校长不仅是学校的最高行政权力代表,而且也是学术权力的核心。即使在诸如职称评审、学位授予学术性决策中,由于学术性组织的负责人通常也由校长担任,造成高校的学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这种高度集中的校长负责制,尽管有利于贯彻政府的意志,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但是学校的学术权力受到削弱,教授在学术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限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能相互制衡,不能充分体现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另外,过于集中的权力结构使得学校院系和教职员工的自受到限制,抑制了大部分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往往是走过场的各种评比检查,很难发现高校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造成高校的外部监督效果不佳。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学校的重大事项往往流于形式。以上种种现象表明,高校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衡体系。

2.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目前,校长及其学校管理团队的薪酬、升迁、荣誉以及可获得的财政资源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运营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国家对高校有教学、科研评估指标,但是在资金利用、重大决策、薪酬分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统一的业绩考评指标,因而高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与完善。校长在就任时政府与其并无明确的治理目标和权责合约,其权力主要靠上级行政约束和道德约束,而学校内部的约束就相对显得薄弱。

3.学校的财务信息未充分披露。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年报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至多只是在每年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宣读,因此财务信息未能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除了会计报表外,国家有关法规规章也未对应上报的其他财务相关信息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主要负责人的薪酬确定、学校的分配原则等外界无从了解。而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公立大学,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其财务信息必须像上市公司那样公开披露,相关纳税人和捐款人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查阅。

上述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政府与高校的委托关系具有特殊性,高校治理结构不完善,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权、责、利不明确,政府对学校党政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不全面;二是因为高校内部控制的环境诸如组织控制文化、目标设定、风险评估、监督等要素的缺失低效或无效而造成的。二、改进高校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与高校治理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关系,均是为了确保高校目标的实现,均提倡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遵循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显然,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高校治理的完善。

1.重建高校权力制衡体系。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作为学校的管理团队的校长及其党政班子;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行政人员的管理履行监督职能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以及对学校内部控制监督的内部审计、纪检部门。除了充分发挥上述治理组织的职能作用外,各高校可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完善理内部结构:

(1)设立对学校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的校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有关官员(如教育部或地方教育管理人员、财政部或地方财政局有关人员)、校党委书记、学校教授代表、工商界代表等组成。政府作为全体公众的代表,是高等教育外部收益的索取者和财产所有者承担着风险,理应最有积极性做出最好的决策,并享有投票权。这也决定了政府必须向高校派遣董事,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对决策执行者(校长)的选择。教授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其学术权威不容忽视,因此在董事会成员中必须占有一席之位。借鉴英国自1987年颁布的政府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中对高校基金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工商界代表的成功做法,建议我国高校董事会成员中也设置一席工商界代表,这既有利于在高校这样的非营利组织中运用企业管理的成功理念、方法与经验,也有利于工商界了解高校教育事业及其运营状况,还有利于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2)董事会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董事会下设学术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分别对学校的学术性事项、预决算等重大财经事项、外部与内部的审计监督事项等做出决策;学术委员会主要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网上及书面的教学资源的建设等事项做出规划与决策;财经委员会主要对学校的预算、决算,教育资源的配置、重大对外投融资、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等事项做出规划与决策;审计委员会主要对学校内部、外部的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及学校风险管理的评价与监督、学校的法规遵循情况等重大事项做出规划与决策。

(3)设立校外独立董事。学校可以遴选或由教育主管部门选定若干热心于教育事业、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管理能力、同时又对学校情况相对熟悉的校友作为独立董事。同时也要选派若干名学生代表作为独立董事,让学生的声音和意愿能够通过这一渠道得以表示并得到重视。

2.建立学校党政负责人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所属高校的治理目标,建立校长、党委书记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对校领导班子进行任期业绩考评或年度业绩考评,考评结果与校长及其他校领导的薪酬、晋升以及荣誉挂钩,从而形成物质激励、晋升激励、精神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

同时,还要注意激励与约束并重,用负激励强化正激励,实施上下左右前后360°考评,形成能上能下的校级干部考评任用机制。另外,学校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的考评结果还要与财政拨款经费分配挂钩,以便促进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3.制定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法规。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程,规定高校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形式、范围,强制高校将相关信息予以公开透明,确保高校的财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防止舞弊、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高校内控的文化建设和内审机构的监督职能

1.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文化建设。高校文化是高校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贯穿于整个学校的运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教职员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内部控制是高校文化的“制度力”和“管理力”的体现,通过内部控制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高校将其组织文化细化成计划、信息与沟通、教学质量、人员组织与训练等制度并对内控行为产生影响。在高校中强化内控文化,要求高校的党政负责人带头自觉遵守学校内部控制规定,引导教职员工特别是部门负责人、院系领导正确履行内控责任,营造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理念贯穿于教职员工的价值判断中,最终将内部控制这一“制度力”或“管理力”转化成“执行力”。

2.强化高校内审机构的监督职能。

(1)制定高校内部控制测评和高校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系统的运营管理特点,制定高校内部控制测评以及高校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使得高校内审人员的内部控制测评与检查工作有章可循,指导与监督风险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学校内审委员会还可以在规定的框架内,制定校内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指引,对学校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流程指导、监督。(2)定期实施高校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与评价。高校的内审机构要定期对校内各个层次的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实施检查与评价,及时发现学校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找出学校治理中的薄弱环节,特别要重点关注学校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是否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履行科学论证与集体讨论等规定的决策、管理程序。

另外,内审机构还要对学校的关键岗位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轮岗,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财务信息的披露是否合乎内部控制的规定等进行重点评价并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能作用。

在检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内审人员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为组织提供可行的管理建议,改进内部控制流程,改善高校治理,增加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霖平,王林芳.公立高校的类企业治理结构与效率.高教探索,2005(1)

2.席酉民,郭菊娥等.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

3.朱莉.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国公司治理结构.国际经贸,2006(2)

上一篇财务分析

下一篇中秋节福利